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元朝的赋税

元朝的赋税

元朝的赋税
元朝的赋税

元朝的赋税

北方赋税

赋役征发南北有异,这是元代赋役制度的主要特点。元统治者因南北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赋役征发原则,“大抵江淮之北,赋役求诸户口,其田(南)则取诸土田”⑤。赋役征发的原则既不相同,故南北赋税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差别。

北方赋税分为税粮和科差两大类。

税粮,有丁税和地税两种不同形式。工匠、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儒户等纳地税。

河西中兴路(治今宁夏银川)等三处人户也征收地税。军户、站户占地四顷以下者免税,超出四顷则超出部分缴纳地税。地税的税额屡有变更。元太宗八年

(1336)规定:

“上田每亩税三升半,中田三升,下田二升,水田五升”①,至元元年

(1264),改为白地每亩三升,水田每亩五升。至元十七年

(1280)确定,不分白地水田,每亩税三升。

绝大部分地区的民户和官吏、商贾都按成丁数缴纳丁税。丁税税额因户类不同而有差别:

元管户中的全科户每丁粟二石,减半科户每丁粟一石;协济户也是每丁粟一石;新收交参户第一年每丁粟五斗,第二年一石,此后每年递增二斗五升,第六年全科二石。各类人户的驱丁均缴纳其主人的一半。元廷规定,丁、地税不重复缴纳,但由于土地买卖等原因造成土地所有权在丁、地税户之间转移,丁、地税的缴纳实际上比较混乱,并纳丁、地税的情况在元代前期便已经相当严重了②。无论丁税、地税,除正额外,还有“鼠耗”、“分例”等附加税,“每石带纳鼠耗三升,分例四升”(《元史·食货志一》)。

科差,包括丝料和包银两项。丝料主要由民户负担,供政府及诸王、贵戚、勋臣享用。

缴纳丝料的民户有两大类。一类是历次分封给诸王、贵戚、勋臣的人户,他们缴纳的丝料有一部分归于其封主,元世祖时称“系官五户丝户”。一类是不属于封民的人户,他们缴纳的丝料全归政府,元世祖时称“系官户”。元太宗八年税制规定了丝料的基本内容:

每二户出丝一斤输给政府,每五户出丝一斤输给封主。因此,丝料又称“二五户丝”,缴纳给封主的部分称“五户丝”。宪宗时,五户丝赋额提高了一倍。上述规定是针对分封人户而言的,非分封人户的丝料负担应与之相当。元世祖时规定,五户丝不再直接缴纳给封主,而由政府统一征收后再行转支。具体情况见下表。

⑤危素:

《休宁县尹唐群核田记》,《危太朴文集》卷二。

①xx:

《xx神道碑》,《元文类》卷五七。

②参见xx:

《元代税粮制度初探》,《文史》第6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包银,又称包垛银,也主要由民户交纳。元太宗时,蒙古政府对汉民的各种不时需索甚多,为了避免随时科敛的烦琐,真定丝料包银户类系官丝五户丝全科户二十二两四钱四两系官户止纳系官丝户上都、隆兴、西京等路户十六两,大都以南户二十二两四钱全科户十六两四钱四两减半科户八两三两二钱二两元管户系官五户丝户止纳系官五户丝户十六两四钱交参户全科户二十二两四钱四两止纳丝户二十二两四钱漏籍户止纳钞户第六年全科二十二两四钱第一年一两五钱,以后每年递增五钱,至第六年全科四两丝银户十一两二钱四两协济户止纳丝户十一两二钱储也速歹儿所管产细丝六十四两摊丝户摊丝六十四两其他户系官户复业户与渐成丁户第一年免科,第二年减半,第三年全科注:

本表参照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册页349之表制成。

守臣史天泽便“会其岁费”,按户征银若干两①,这便是包银的起源。

xx二年

(1252),蒙古政府将包银制度化,推广到各路,定为每户征银四两②。五年

(1255),定为二两输银,二两折收丝绢等物。到元世祖中统四年

(1263),包银全部以钞输纳。当时钞二两值银一两,故包银的征收额减少了一半。包银每户四两,是指全科户而言,其他人户的缴纳情况见上表。至元四年

(1367),“敕诸路官吏俸,令包银民户,每四两增纳一两”(《元史·世祖纪三》),称为“俸钞”。元成宗时加科止纳丝户俸钞,每户一两,而将包银户的俸钞减为每户二钱五分。丝料和包银按户定额,但实际征收时都是“验贫富品答均科”③。因此,民户实际上的科差负担与定额颇不一致,如包银,有的上户纳至一百五十两④。可是,元廷签发中、上户为军、匠等户时却只按定额除豁科差,逃亡人户的科差也要由见户分纳,民间的科差负担日益沉重。

①xx:

《鲁国文贞公事略》,《元朝名臣事略》卷四。

②姚燧:

《滏阳高氏坟道碑》,《牧庵集》卷二五;《元史》卷一五二《张晋亨传》。③魏初:

至元九年七月奏议,《xx集》卷四。

④xx:

《论萧山住等局人匠编员事状》,《秋涧集》卷八九。

xx赋税

《元xx·食货志》说:

“取于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此仿唐之两税也。”夏、秋二税都是土地税,以秋税为主。

秋税收粮,其征收额各地区之间颇不一致,同一地区也因土地肥瘠而有差别。湖广地区仿北方税制,每亩三升⑤。其他地区“纳粮的则例有三、二十等,不均匀一般”①,大体是依宋代旧例。有的地区在二、三斗之间,有的地区在三升上下,最低的税额只有一升②。元仁宗延祐七年

(1320),规定江南税粮就原额增加百分之二十③,加重了江南的税粮负担。

江南税粮也有附加税,“依例每石带收鼠耗、分例七升”④。

夏税的征收情况比较复杂。《元史·食货志》载:

“初,世祖平宋时,除江东、浙西,其余独征秋税而已。”由此可知,元朝平宋后,最初只在江东、浙西两地继续征收夏税,江南其他地区则废除了夏税。元成宗元贞二年

(1296),“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元史·成宗纪二》)。这次加征夏税的地区为浙东、福建、湖广,江西由于秋税交纳数额已较宋为重,故仍免征夏税⑤。夏税的具体征收情况,各地不尽一致。江东、浙西两地区的夏税,大体上依宋代旧例,一般按土地等级定税额而征收丝、绢、布等实物,也有的地方折钞缴纳。元贞二年起征夏税的地区,当是以秋粮为夏税基准,其征收物品名义上以木棉、布、绢、丝、绵等物品为本色,但实际征收中基本上都是以钞折纳的,“秋粮一石,或输钞三贯、二贯、一贯,或一贯五百文、一贯七百文”(《元史·食货志一》)。

除土地税外,江南个别地区也有丁税,江西行省的广州路(治今广东广州),其所属各县民户的税粮中丁税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清远县每丁税米五斗九升①。

江南地区也有科差,一是江南户钞,一是一度征收的江南包银。江南户钞是中原五户丝制的推广和变形。元世祖平宋后,将部分江南民户封赐给诸王、

贵戚,每户纳中统钞五钱,“准中原五户丝数”(《元史·世祖纪九》),这便是江南户钞。成宗即位之初,江南户钞增为每户二两,但所增加的一两五钱由政府支出,民户的负担仍为五钱②。

⑤姚燧:

《阿里海涯神道碑》,《元文类》卷五九。

①《元典章》卷二四《户都》十《添科二分税粮》。

②参见xx:

《元代税粮制度初探》,《文史》第6辑。

③《元xx》卷二七《英宗xx》一。

④《元章典》卷二一《户部》七《收粮鼠耗分例》。

⑤《元典章》卷二四《户部》十《起征夏税》。

①xx等:

《大德xx志》卷六《税赋·税粮》。

xxxx的征收,始于延祐七年

(1320),英宗即位之初。科征的对象是没有田地而从事商业、运输的人户,数额是每户二两③。包银的征收,在江南造成了很大的骚扰,因而遭到不少官僚、儒臣和民间的反对,故难以长期实行。至治二年

(1322)十月,“诏今年江淮创科包银全免之”(《元史·英宗纪二》)。此后,江南包银实际上再未征收,到泰定二年

(1325)正式革除④。元政府在江南征收包银的同时,向全国各地散居的回回、也里可温、答失蛮户起征包银,每户二两,折纳至元钞十一贯,称回回包银⑤。江南包银行之即废,但回回包银却一直征收到元末⑥。

江南赋税中还有一项湖广门摊。所谓门摊,就是按户摊派之意。《元史·食货志》说:

“初,阿里海牙克湖广时,罢宋夏税,依中原例,改科门摊,每户一贯二钱。..(大德)三年,又改门摊为夏税而并征之,每石计三贯四钱之上。”此说不确。姚燧《阿里海涯神道碑》记:

“初,北上田租亩取三升,户调岁惟四两。及定湖广税法,亩取三升,尽除宋他名征。

后征海南,度不足于用,始权宜抽户调三之一佐军”。所谓户调,当即北方的包银。所谓“抽户调三之一佐军”,即包银四两的三分之一,大致为一两二钱。由此可知,湖广门摊的征收实始于至元十五年

(1278)元军征海南前夕,此时湖广税法已定,初科门摊是为了弥补征海南的军费不足,与夏税的罢废并无直接关系。这种湖广门摊,实际上是包银在湖广的变相形态,故元人直接将其与北方包银相提并论,其赋税性质属于科差。但至元二十九年

(1292)时,湖南的一些地方官要求改变当地人户“除纳商税、酒醋课程外,每一年滚纳门摊地亩一两二钱”的状况,中书省议定:

“自至元二十九年为头,通行依额认办。除离城郭十里之内并镇店立务办课去处,离城郭十里外乡村住坐,不以是何计户计,验各家实有地备均科,许令各家造酒醋食用,包容各家佃户,再不重复纳税。”①这样,湖广门摊便演变为一种按户摊派的酒醋课。大德三年

(1299)后,作为酒醋课的湖广门摊依然存在,并未并入夏税②。

诸色课程盐课、茶课、酒醋课、商税、市舶税等数十种税课,在元代统称诸色课程。

②《元xx》卷十八《xx》一。

③《元典章新集》《户部》,《江南无田地人户包银》。

④《元xx》卷二九《xxxx》一。

⑤《元典章新集》《户部》,《回回当差纳包银》。

⑥xx:

《至正xxxx》卷六《赋役》。

①《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门摊课程》。

②《元xx》卷二○《xx》三。

xx元年

(1229),初定中原税法,“以酒醋、盐税、河泊、金、银、铁冶取课于民,岁定白银万锭,六色均办之”①。后税额逐渐增至二万二千锭②。到元太宗十一年

(1239),奥都剌合蛮扑买天下税课,将税额提高到四万四千锭。到元世祖初年,诸色课额达十余万锭③。全国统一后,诸色课额仍不断加重。元政府以课额增亏作为办课官吏升降的标准,更导致了课程征办上的苛征暴敛,严重增加了广大百姓的负担。

盐课是诸色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莫如盐”(《元史·食货志二》)。

因此,元政府对盐的生产采取垄断政策,佥派专门的灶户熬波产盐,在各地设盐运司或提举司加以管理,灶户在指定的盐场中制盐,生产过程受到严格的监督,产品必须如数上缴给国家。对盐的销售,元政府采取商运商销和官运官销两种形式。商运商销,有“行盐法”和“市籴法”,以“行盐法”为主。“行盐法”是商人向盐司或户部纳钱,换取盐引,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或盐仓领盐,然后运销各地。“市籴法”是商人到指定的地点缴纳粮食,换引领盐运销。“市籴法”的实行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粮食需要,因而影响不大。在盐的商运商销中,政府的盐税包含在盐引之中。官运官销,主要是“食盐法”。元世祖时期行“食盐法”于部分地区,元中叶在更多的地区加以推广,到元顺帝至正三年

(1343),才予罢废。

所谓“食盐法”,即按人口强行抑配盐额,收取盐价。盐额不断加重,元成宗时“口岁至五十斤”④,结果是“民至破家荡产犹不充”⑤。此外,元世祖时还一度在各地设常平盐局,由政府直接卖盐。

元代的盐价,xx二年

(1230)规定,每引重四百斤,价银十两。元世祖中统二年

(1261)减为银七两。此后不断提高,至元仁宗延祐元年

(1314)增至每引中统钞三锭。元文宗天历年间,一年盐课总额为七百六十六万一千余锭。

元代茶课,承唐宋旧制,通过榷茶方式办理。元世祖时,随着元朝领有产茶地区,其榷茶制度日渐形成。至元五年

(1268),榷xx茶。至元十三年

(1276),榷xx茶。至元十七年

(1280),立江西等处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总理江南各地茶税。在榷茶都转运使司下,先后设立十五处榷茶提举司,两处批引所,分布于南方各地,承办征收茶课的具体事宜。

①《经世大典序录·盐法》,xx:

《元文类》卷四○。

②xx:

《xx神道碑》,《元文类》卷五七。

③xx:

《便民三十五事》“课程不再添额”,《秋涧集》卷九○。

④xx中:

《益都路总管刘公去思碑》,《中庵集》卷二。

⑤xx祐:

《普达实立墓志铭》,《侨xx集》卷十二。

元代茶叶生产,除贡茶由官府经营外,主要由民间经营。元代茶法,主要承袭了宋代的“卖引法”。元代“卖引法”的实施情况是:

茶商向茶司纳钱为茶课,领取买茶公据,凭公据赴指定山场向茶户买茶,然后向茶司缴回公据,换取茶引,凭茶引运销。茶商运茶到江淮地区以北发卖,须另向商税机构缴纳茶税。产茶区的茶户食茶,也要缴纳茶课,由政府确定数额,“有茶树之家,验物力多寡贫富均办”①。除“卖引法”外,至元十七年

(1280)曾一度推行按户摊派茶课的办法,天历年间(1328—1329)一度由地方政府直接经办茶政②,但都为时甚短,影响不大。

元代茶课,至元十三年

(1276)定长引、短引之法,长引每引茶一百二十斤,收钞五钱四分二厘八毫;短引每引茶九十斤,收钞四钱二分八毫。至元十七年

(1280),废长引,专用短引,每引收钞二两四钱五分。此后,茶课不断提高,延祐五年

(1318)竟增至每引收钞十二两五钱,与上述情况相应,茶课总额不断增大,至元十三年仅一千二百余锭,到延祐五年已剧增至二十万锭。(钞币贬值因素参见本书钞法章)

酒醋课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元代酒政迭有变化。元太宗二年

(1230)始征酒课。次年,蒙古政府在各地设立酒醋务坊场官,实行酒由政府专营的“榷酤法”,元世祖在位的大部分时期,北方城市酒课仍行“榷酤法”,大体情况是:

由政府出备工本,指定专门的人户为酒户,造酒发卖,输纳酒课。至元二十二年

(1285),改令酒户自备工本造酒,由政府拘卖。

元世祖前期,北方乡村地区酒课由农民认办①,具体情况不详。元朝灭宋后,随即在江南全面推行官制官销的“榷酤法”,由政府设立酒库,备办工本,选差专人造酒发卖;后许乡民造酒;迄于至元二十七年

(1290)前后,才全面罢废“榷酤法”,推行“散办法”②。

“散办法”,在离城郭十里外的农村地面,为按户摊派酒醋课,“有地之家纳门摊酒醋课者,许令造酒食用,造酒发卖者止验米赴务投税”。门摊酒醋课按户定额,实际征收时则多以税粮或田亩多寡为标准。在城市地区,“散办法”有多种形式:

一是由居民摊纳;一是上户自愿认办;一是勒派役户包办;还有一种是由酒户或设肆之家办纳③。对于醋,元政府的控制较松,纳课即可自酿。至元二十二年

(1285),免收乡村醋课。至元二十七年

(1290)前后,乡村醋课与酒课同行门摊。元代酒课,除门摊酒课外,主要采取税米,即按米的数量征课的办法,课率不断提高。

①《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茶课》。

②xx:

《榷茶运司记》,《道园学古录》卷三七。

①xx:

《为蝗旱求治事状》,《xx集》卷八八。

②《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卷八“江南诸色课程”,“乡村百姓许造酒”。青阳翼:

《xx去思之碑》,xx:

《至顺xx志》卷十五《刺守》;xx桷:

《王吕柏里公神道碑》,《清容居士集》卷二六;《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私造酒曲依匿税科断》。③《吴兴金石志》卷十五《褚天祐墓碣》;郑元祐《道童公去思碑》,《侨吴集》卷十一;《两浙金石志》卷十七《宋公去思碑》。

实行“榷酤法”时,酒课连工本一起征收。至元十年

(1263),米一石收钞四两,内米价三两,酒课一两①。至元二十二年

(1285),米一石收钞十两,当时糯米一石及酒曲等工本约为七两②,则酒课为三两左右。同年改令酒户自备工本,米一石收酒课五两。此外,有的地区实行过按酒征课的办法,如广州路(治今广东广州),“每坛税钞一贯”③。元代的酒课总额也是不断增大,至元二十二年,全国课额钞一千四百四十锭④;至元二十九年

(1292),浙江、江西、湖广三省的课额即达钞三十六万锭⑤。商税也是元政府的一项重要收入,由设在各地的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元太宗六年

(1234),始征商税。至元七年

(1270),定商税三十取一,总额四万五千锭。至元二十六年

(1289),大增天下商税额,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此后商税额不断提高,至元文宗时,“视其初倍蓰不侔矣”⑥。市舶税,是对海外贸易所征的税课,起征于灭宋之后,由市舶司负责征收。市舶税主要是货物抽分,从1283年起,细货十分抽一,粗货十五分抽一。1293年市舶法则确定,抽分以外,另征三十分之一的市舶税。延祐元年

(1314)将抽分率提高一倍,细物十分抽二,粗物十五分抽

二。此外,至元二十二年

(1285)规定,泉州、福州(当时置市舶司)等处抽分过的舶货贩往本省有市舶司的地区发卖,还要再加抽分,细物二十五分抽一,粗物三十分抽一。

金、银、珠、玉、铜、铁、水银、朱砂、铅、锡、矾、硝、竹、木等山林川泽之产,元代皆“定其岁入之课”(《元史·食货志二》)。矿物的开采冶炼,

元代称为“洞冶”,或由政府经营,或由民间经营。政府经营者,称系官拨户兴煽洞冶,由政府在矿区设场置官,佥派部分人户为淘金、炉冶等户,按户或按佥派前的税粮数定出每户的课额(生产定额)①;民间经营者,称自备工本洞冶,由民户自备工本组织生产,向政府缴纳课税。自备工本洞冶的纳课形式有定额制和抽分制,以抽分制为主。抽分率,金、银大致为十分之三②,铁为十分之二③。上述诸课,常有“呈献”而来,呈献者往往妄献以要名爵,所献非所产的情况在在有之。但元政府著定课额之后,轻易不予改变。

①《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葡萄酒三十分取一》。

②xx:

《江南诸色课程多虚额妄添宜与蠲减》,《雪楼集》卷十。

③xx等:

《大德xx志》卷六《税赋》,“酒课”。

④《元xx》卷二○五《xx传》。

⑤《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添办酒课》。

⑥《经世大典序录·赋税·商税》,苏天爵:

《元文类》卷四○。

①xx:

《弘治徽州府志》卷三《食货》二《财赋》;张铉:

《至正金陵新志》卷三下《金陵表》七;许有壬:

《公移》“xx银”,《至正集》卷七五。

②《元xx》卷二八《英宗xx》二。

③《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铁货从长讲究》。

这样,课额的办纳只有两种途径,一是由签发的淘金、炉冶等户抽纳,一是由地方官府向民户抑配,其结果都是“民往往贵市入输”④。元代课程中还有“额外课”一类,其名目《元史·食货志》所记有历日、契本、河泊、山场、窑冶等三十二种。其中有些课目是全面征收的,有些则只征收于部分地区或个别地区。这些课入不在元代税课的定额之内,故称“额外课”,“然国之经用,亦有赖焉”(《元史·食货志二》)。

元朝皇帝列表

元朝皇帝列表 导读:本文是关于元朝皇帝列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元朝第一位皇帝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 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元朝第二位皇帝 孛儿只斤·窝阔台(1186年—1241年12月11日) 蒙古帝国可汗,史称“窝阔台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5年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耳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忽里台大会被拥戴登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他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南下灭金朝,派拔都远征欧洲,他在位期间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华北和东欧,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

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谥号英文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元朝第三位皇帝 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1206—1248年4月) 蒙古帝国可汗,史称“贵由汗”。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长子。生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卒于元定宗贵由汗三年(1248年),1246年8月24日至1248年4月在位。享年43岁,母皇后乃马真氏。他早年参加征伐金朝,俘虏了其亲王。又曾经和拔都西征欧洲。1246年登基,1247年吐蕃归附蒙古帝国。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贵由庙号为定宗,谥号简平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元朝第四位皇帝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国可汗,史称“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鲁禾帖尼。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帅的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俄罗斯等地。即位后主要致力于攻灭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1259年病逝于合川东钓鱼山下。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二十二年丙午46 二十三年丁未47 二十四年戊申48 二十五年己酉49 二十六年庚戌50 二十七年辛亥51 二十八年壬子52 二十九年癸丑53 三十年甲寅54 三十一年乙卯55 三十二年丙辰56 中元元年丙辰56 二年丁巳57 永平元年戊午58 二年己未59 三年庚申60 四年辛酉61 五年壬戌62 六年癸亥63 七年甲子64 八年乙丑65 九年丙寅66 十年丁卯67 十一年戊辰68 十二年己巳69 十三年庚午70 十四年辛未71 十五年壬申72 十六年癸酉73 十七年甲戌74 十八年乙亥75 建初元年丙子76 二年丁丑77 三年戊寅78 四年己卯79 五年庚辰80 六年辛巳81 七年壬午82 八年癸未83 九年甲申84 元和元年甲申84 二年乙酉85 三年丙戌86 四年丁亥87 章和元年丁亥87 二年戊子88 永元元年己丑89 二年庚寅90 三年辛卯91 四年壬辰92 五年癸巳93 六年甲午94 七年乙未95 八年丙申96 九年丁酉97 十年戊戌98 十一年己亥99 十二年庚子100 十三年辛丑101 十四年壬寅102 十五年癸卯103 十六年甲辰104 十七年乙巳105 元兴元年乙巳105 延平元年丙午106 永初元年丁未107 二年戊申108 三年己酉109 四年庚戌110 五年辛亥111 六年壬子112 七年癸丑113 元初元年甲寅114 二年乙卯115 三年丙辰116 四年丁巳117 五年戊午118 六年己未119 七年庚申120 永宁元年庚申120 二年辛酉121 建光元年辛酉121 二年壬戌122 延光元年壬戌122 二年癸亥123 三年甲子124 四年乙丑125 永建元年丙寅126 二年丁卯127 三年戊辰128 四年己巳129 五年庚午130 六年辛未131 七年壬申132 阳嘉元年壬申132 二年癸酉133 三年甲戌134 四年乙亥135 永和元年丙子136 二年丁丑137 三年戊寅138 四年己卯139 五年庚辰140 六年辛巳141 汉安元年壬午142 二年癸未143 三年甲申144 建康元年甲申144 永嘉元年乙酉145 本初元年丙戌146 建和元年丁亥147 二年戊子148 三年己丑149 和平元年庚寅150 元嘉元年辛卯151 二年壬辰152 三年癸巳153 永兴元年癸巳153 二年甲午154 永寿元年乙未155 二年丙申156 三年丁酉157 四年戊戌158 延熹元年戊戌158 二年己亥159 三年庚子160 四年辛丑161 五年壬寅162 六年癸卯163 七年甲辰164 八年乙巳165 九年丙午166 十年丁未167 永康元年丁未167 建宁元年戊申168 二年己酉169 三年庚戌170 四年辛亥171 五年壬子172 熹平元年壬子172 二年癸丑173 三年甲寅174 四年乙卯175 五年丙辰176 六年丁巳177 七年戊午178 光和元年戊午178 二年己未179 三年庚申180 四年辛酉181 元始元年辛酉 1 二年壬戌 2 三年癸亥 3 四年甲子 4 五年乙丑 5 居摄元年丙寅 6 二年丁卯7 三年戊辰8 初始元年戊辰8 新始建国元年己巳9 二年庚午10 三年辛未11 四年壬申12 五年癸酉13 天凤元年甲戌14 二年乙亥15 三年丙子16 四年丁丑17 五年戊寅18 六年己卯19 地皇元年庚辰20 二年辛巳21 三年壬午22 四年癸未23 更始元年癸未23 二年甲申24 三年乙酉25 东汉建武元年乙酉25 二年丙戌26 三年丁亥27 四年戊子28 五年己丑29 六年庚寅30 七年辛卯31 八年壬辰32 九年癸巳33 十年甲午34 十一年乙未35 十二年丙申36 十三年丁酉37 十四年戊戌38 十五年己亥39 十六年庚子40 十七年辛丑41 十八年壬寅42 十九年癸卯43 二十年甲辰44 二十一年乙巳45

年号表

汉朝年号表 (西汉)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始元、元凤、元平、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 始、元延、绥和、建平、元寿、元始、居摄、初始 (新)始建国、天凤、地皇 (西汉)更始 (东汉)建武、中元、永平、建初、元和、章和、永元、元兴、延平、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永嘉、本初、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

延熹、永康、建宁、熹 平、光和、中平、光熹、昭宁、永汉、中平、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年号表 三国 〔魏〕黄初、太和、青龙、景初、正始、嘉平、正元、甘露、景元、咸熙 〔蜀〕章武、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建兴、五凤、太平、永安、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 晋朝年号表

(西晋)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 光熙、永嘉、建兴 (东晋)建武、太兴、永昌、太宁、咸和、咸康、建元、永和、升平、隆和、兴宁、太和、咸安、宁康、 太元、隆安、元兴、义熙、元熙 南北朝年号表 〔宋〕永初、景平、元嘉、孝建、大明、永光、景和、泰始、泰豫、元徽、升明 〔齐〕建元、永明、隆昌、延兴、建武、永泰、永元、中兴 〔梁〕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大宝、天正、承圣、天成、绍泰、太平

〔陈〕永定、天嘉、天康、光大、太建、至德、祯明 〔北魏〕登国、皇始、天兴、天赐、永兴、神瑞、泰常、始光、神、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承平、 兴安、兴光、太安、和平、天安、皇兴、延兴、承明、太和、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熙平、神龟、正 光、孝昌、武泰、建义、永安、建明、普泰、中兴、太昌、永兴、永熙 〔东魏〕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西魏〕大统 〔北周〕武成、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大成、大象 〔北齐〕天保、干明、皇建、太宁、河清、天统、武平、隆化、承光

元代工艺的特点等

不少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应是元代织锦业重大发展的代表,纳石失则是其丝织业的新成就。它最初是由阿拉伯工匠以金丝色线织成,地色与金丝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故亦名织金锦,对后世织金锦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蜀锦仍盛行不衰,著名者为蜀中十样锦。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其中缎织物业已成熟,益臻精美,集庆纱、泉缎、魏塘机绢等都是元代丝织名品。缂丝似较南宋朱克柔等人缂丝稍嫌退化,但仍具有一定水平。棉、毛织业的兴起与发达也是元代纺织工艺的重大成就。花毯、花毡工艺的发展与蒙古族的生活起居有紧密的联系,大毯有的长达16.67米,宽7.5米,足知作坊规模非同一般。刺绣仍是城乡女红的副业,尚未形成地方名绣。印染业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染缬又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此时的松江棉布印染,其效果如同绘画般精巧细致。 [东方朔偷桃图缂丝] 玉器工艺 元代礼仪,上承宋、金,亦用金玉作为典章用具。故元代玉器工艺在宋、金玉器业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中统二年(1261)在大都设金玉局,至元十五年(1278)设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玉局提举司,负责管理宫廷用玉的生产。至元十七年又设杭州路金玉总管府,辖金玉玛瑙工匠数千户。于是,大都与杭州成为元代金玉工艺生产的南北两个中心。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二年将新碾的渎山大玉海置于广寒殿,还以白玉龙云花贴玉德殿楹拱,内设白玉金花的屏台,上置玉床,说明元代内廷用玉远远地超过了前代。从出土和传世的元代玉器可以了解,有上承宋代礼制玉和观赏玉,和继辽、金的春水、秋山玉,还有元代官场和生活用玉,如玉押和镂空玉帽顶等。元代玉器的风格与宋、金相连,重写实与寓意,制做上善用镂空,技艺娴熟,形象生动。但作工稍显粗犷,保留了较多的斧凿痕,亦别具风味。 漆器工艺 民间多用漆髹饰木竹器,可防潮牢固,适用美观。光素漆器在宋代基础上继续生产。元代漆器工艺成就较大的是雕漆、犀皮、戗金、螺钿等,比南宋有了长足的进步。雕漆属于漆器中的雕镂,即雕刻为隐现、阴中有阳者,分为剔红、剔黑、剔犀等若干种。剔红名工有张成、杨茂等人,现存有盘、渣斗等小件器物,图案构图丰满,刀法藏锋清楚,磨工隐起圆滑,风格深厚清致,技艺极高。剔

帝王年号、干支、纪年与西元对照表

文/刘世高编辑/刘业挥2006-5-28 [返回主页] 我国历朝帝王年号、干支、纪年对照明细表 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对照 肖属: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干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干支: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 干支: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 干支: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干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公元前:2997 2996 2995 2994 2993 2992 299 l 2990 2989 2988 2987 2986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公元前:2985 2984 2983 2982 2981 2980 2979 2978 2977 2976 2975 2974 干支: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 公元前:2973 2972 297 l 2970 2969 2968 2967 2966 2965 2964 2963 2962 干支: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 公元前:2961 2960 2959 2958 2957 2956 2955 2954 2953 2952 2951 2950 远古代伏羲01伏羲02伏羲03伏羲04 干支: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公元前:2949 2948 2947 2946 2945 2944 2943 2942 2941 2940 2939 3938 伏羲代伏羲05伏羲06伏羲07伏羲08伏羲09伏羲10伏羲11伏羲12伏羲13伏羲14伏羲15伏羲16 干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 公元前:2937 2936 2935 2934 2933 2932 2931 2930 2929 2928 2927 2926 伏羲代伏羲17伏羲18伏羲19伏羲20伏羲21伏羲22伏羲23伏羲24伏羲25伏羲26伏羲27伏羲28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元朝年号表

中统(1260年五月—1264年八月) 至元(1264年八月—1294年) 元贞(1295年—1297年二月) 大徳(1297年二月—1307年) 至大(1308年—1311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佑(1314年—1320年) 至治(1321年—1323年) 泰定(1324年—1328年二月) 致和(1328年二月—1328年九月) 天顺(1328年九月—1328年十月) 天暦(1328年九月—1330年五月) 至顺(1330年五月—1333年十月) 元统(1333年十月—1335年十一月) 至元(1335年十一月—1340年) 至正(1341年—1368年八月) 北元年号 至正(1368年八月—1370年) 宣光(1371年—1379年六月) 天元(1379年六月—1388年) 元朝帝王列表,1206年-1402年,在位时间均为农历时间 元太祖(在位:1206年春天—1227年七月) 拖雷(监国:1227年七月—1229年八月)元太祖第四子。 元太宗窝阔台(在位:1229年八月—1241年十一月)元太祖第三子。 乃马真后(摄政:1241年十一月—1246年七月)元太宗皇后 元定宗贵由(在位:1246年七月—1248年三月)元太宗长子。 海迷失后(摄政:1248年三月—1251年六月)元定宗皇后 元宪宗蒙哥(在位:1251年六月—1259年七月)拖雷(元睿宗)长子。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1260年三月—1294年正月)拖雷(元睿宗)第四子。 元成宗铁穆耳(在位:1294年四月—1307年正月)真金(元裕宗)第三子。 元武宗海山(在位:1307年五月—1311年正月)答剌麻八剌(元顺宗)长子。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1311年三月—1320年正月)答剌麻八剌(元顺宗)次子。元英宗硕德八剌(在位:1320年三月—1323年八月)元仁宗长子。 元泰定帝(在位:1323年九月—1328年七月)甘麻剌(元显宗)长子。 元天顺帝(在位:1328年九月—1328年十月)元泰定帝之子。 元文宗(在位:1328年九月—1329年正月)元武宗次子。 元明宗(在位:1329年正月—1329年八月)元武宗长子 元文宗(在位:1329年八月—1332年八月)元武宗次子。 元宁宗(在位:1332年十月—1332十一月)元明宗次子 元惠宗(在位:1333年六月—1370年四月)元明宗长子。又称为元顺帝。 元昭宗(在位:1370年四月—1378年)元惠宗长子。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元朝的统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第36课 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岳麓版练习

2019-2020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元朝的统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第36课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岳麓版练习题第九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下列选项与宋元时期史实不符合的是(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司马光主持编写《史记》 C、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D、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风俗画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它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马致远 C、张择端 D、赵孟頫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资治通鉴》的取材重在历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这部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它是一部( )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编年体断代史 D、纪传体断代史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纸的发明②指南针用于航海③张衡发明地动仪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元朝戏曲空前繁荣,下列对元杂剧表述错误的是( ) A、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 B、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C、关汉卿是著名剧作家 D、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培根认为人类世界因为三种发明而改变,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以下属于在学术上改变世界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答案】: 【解析】:

元朝皇帝世系传承

元朝皇帝世系传承 ⒈太祖铁木真 ⒉太宗窝阔台 ⒊定宗贵由⒋ ⒎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⒑泰定帝也孙铁木儿⒓&⒕文宗图帖睦尔⒐英宗硕德八剌 ⒒天顺帝阿速吉八 ⒖武宗达里也忒迷失⒗惠宗(顺帝)妥欢帖木儿 (附)成吉思汗, 也就是铁木真死时, 按当时蒙古族的规矩, 由幼子继承全部遗产。当时的幼子是拖雷, 而拖雷最终却把地位让给了哥哥窝阔台, 自居监国之位。拖雷的死比较诡异, 但最终为窝阔台建立适合集权国家的政权打开了道路, 所以才有了元朝。拖雷虽然一生都没有称帝, 但是元朝大部分皇帝都是他的后代, 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2~3的更替,是父子相承, 其中由窝阔台的皇后脱列哥那称制一段时间, 以及3之后的海迷失皇后也称制一段时间, 这也是蒙古遗留产物, 在逐步汉化过程中皇后称制这一制度越来越少了。 3~4的更替,是堂兄弟之间的更换。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拖雷的影响力之大。 4~5的更替,是亲兄弟之间的更换。也是父子相承的封建制度的失败。兄终弟及(其实是忽必烈起兵)是母系氏族的遗留制度,中原的夏商两代就是兄终弟及为主, 可见此时的蒙古还是相当原始的。 5~6的更替,是爷孙之间的更换。可以理解为忽必烈活得太长了, 这比较类似明朝的朱元璋和朱允炆的替换.6~7的更替,再度上演堂兄弟之间的更换。 7~8的更替,再度上演亲兄弟之间的更换。 8~9的更替,终于回归封建正统的父子相承制度。 9~10的更替,是同一个曾祖父之间的更替。远房亲戚也终于参加进了皇权斗争。 10~11的更替,再度回归父子相承。 11~12的更替,最让人惊奇。忽必烈的玄孙和曾孙之间的替换。 12~13, 13~14的更替,是亲兄弟之间的轮流做大王。 14~15的更替,是叔叔和侄子之间的替换 15~16的更替, 是亲兄弟之间的替换。 在元朝的15次帝王传承中, 亲兄弟之间有5次, 父子相承的有4次, 堂兄弟之间的有2次, 其他的各色各样的都有。可见元朝的继承人制度上非常之乱。这也是元朝短暂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唐朝皇帝年号表

年号起讫时间使用时间备注 李渊(在位:618年—626年) 武德618年五月—626年 9年九年二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唐太宗(在位:626年—649年) 贞观627年—649年23年一作正观。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 即位沿用 唐高宗(在位:649年—683年) 永徽650年—655年6年650年,新罗开始使用中国唐朝年 号 显庆656年—661年二月6年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 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 又作光庆 龙朔661年三月—663年3年 麟德664年—665年2年《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 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 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 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 朔四年六月一日改”,与史书的 记载相差半年。 乾封666年正月—668年二月3年 总章668年二月—670年二月3年《旧唐书》和新疆出土的《唐纪 元钞》作乾封三年二月改元总章 元年;《新唐书》和《资治通鉴》 作乾封三年三月改元 咸亨670年三月—674年八月5年 上元674年八月—676年十一月3年 仪凤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4年 调露679年六月—680年八月2年 永隆680年八月—681年九月2年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唐 朝人多称永崇 开耀681年九月—682年二月2年 永淳682年二月—683年2年 弘道683年十二月1个月 乾封666年正月—668年二月3年 唐中宗(在位:683年—684年) 嗣圣684年正月—二月2个月 唐睿宗(在位:684年—690年,684年九月后,武则天临朝称制) 文明684年二月—八月7个月 光宅684年九月—十二月4个月

垂拱685年—688年4年 永昌689年正月—十一月11个月 载初689年十一月—690年八月2年从元年起用子正 武周年号 武则天(在位:683年—705年) 天授690年九月—692年三月3年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周 如意692年四月—九月6个月用子正 长寿692年九月—694年五月3年用子正 延载694年五月—十二月8个月用子正 证圣695年正月—九月9个月用子正 天册万岁695年九月—十一月3个月用子正 万岁登封695年十二月—696年三月4个月用子正 万岁通天696年三月—697年九月2年用子正 神功697年九月—十二月4个月用子正 圣历698年—700年五月3年用子正 久视700年五月—701年正月2年元年十月复寅正 大足701年正月—十月10个月 长安701年十月—704年4年 唐中宗(在位:705年—710年) 景龙707年九月—710年六月4年 李重茂(在位:710年) 唐隆710年六月—七月2个月或作唐元、唐兴、唐安 唐睿宗(在位:710年—712年) 景云710年七月—712年正月3年 太极712年正月—四月4个月 延和712年五月—八月4个月 唐玄宗(在位:712年—756年) 先天712年八月—713年十一月2年 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29年 天宝742年—756年七月15年三年正月朔改“年”为“载” 唐肃宗(在位:756年—762年) 至德756年七月—758年二月3年称“年”为“载” 乾元758年二月—760年闰四月3年元年二月复载为年 上元760年闰四月—761年九月2年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去年号,称元 年,以建子月为岁首 宝应762年四月—763年六月2年元年四月十五日改元,并恢复寅 正。四月二十日唐代宗即位沿用唐代宗(在位:762年—779年) 广德763年七月—764年2年 永泰765年—766年十一月2年 大历766年十一月—779年14年 唐德宗(在位:779年—805年) 建中780年—783年4年

蒙元帝国史

蒙元帝国史 蒙元帝国史绪论(上) 1 【单选题】西域人以(C)为纽带建立起了回族。 A、犹太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佛教 2 【单选题】(C)发动了历史上前所未有规模最大的一次征服。 A、铁木真 B、忽必烈 C、成吉思汗 D、窝阔台 3 【单选题】下面哪个国家或地区没有纳入蒙元帝国的版图?(D) A、爪哇 B、伊拉克 C、高丽 D、日本 4 【判断题】皇帝专制主义的独裁及对臣下关系的野蛮是从清朝开始的。(×)

5 【判断题】元代是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完成的大一统王朝。(√) 蒙元帝国史绪论(下) 1 【单选题】 《二十二史考异》的作者是(C)。 A、王国维 B、赵翼 C、钱大昕 D、陈寅恪 2 【单选题】下面哪部作品不是元朝时期的著作?(D) A、《通制条格》 B、《蒙古秘史》 C、《圣武亲征录》 D、《元史》 3 【单选题】(B)最先提出二重证据法。 A、胡适 B、王国维

D、陈垣 4 【判断题】《圣武亲征录》主要记载的人物是成吉思汗。(√) 5 【判断题】史料《元史》中的“志”大部分是照抄元朝的《十三朝实录》。(×) 成吉思汗与大蒙古国的诞生(上) 1 【单选题】怯薛的职司不包括(C)。 A、分管汗廷事务 B、金帐警卫 C、管理千户 D、随从出征 2 【单选题】成吉思汗的称号始于(A)。 A、1206年 B、1204年 C、1203年 D、1201年 3 【单选题】成吉思汗时创制的蒙文字母来自(D)。 A、汉字

C、阿拉伯文 D、回鹘文 4 【判断题】蒙古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象征是蒙古文字的面世。(√)5 【判断题】蒙古口头语言实际上是东胡与与西突厥的汇合。(×) 成吉思汗与大蒙古国的诞生(下) 1 【单选题】蒙古的支柱制度不包括(D)。 A、分封制 B、怯薛制 C、千户制 D、札撒制 2 【单选题】蒙古人攻下燕京之后,迫使金朝迁都(D)。 A、归德 B、冀州 C、沈阳 D、汴梁 3 【单选题】蒙古人崇尚的颜色是(B)。

元朝帝师

元朝帝师 元朝是历史上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国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建立大蒙古国,号称成吉思汗。1260 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即汗位,遵用汉法,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今北京)为中都。1271年,取汉文《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升中都为大都。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退出中原。蒙古族贵族退回北方草原后的政权,史称“北元”。本文的元朝未包括北元时期。 成吉思汗在西征胜利之后,把所征服的土地分给他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这些地方后来发展成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1258年,成吉思汗孙、拖雷子旭烈兀破黑衣大食。1264年,受忽必烈册封为伊儿汗、遂以贴必大思(大不里土)为中心建立伊儿汗国。上述四大汗国在名义上是大汗藩属,实际上是拥有独立地位的汗国。就元朝中央政权统辖的疆域而言,非常辽阔。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是元朝设在今西藏地区的政区,元世祖忽必烈以来的元朝皇帝都从乌思藏请来帝师。帝师在元廷地位极高。成吉思汗主要信仰萨满教,兼容多种宗教。那么,作为成吉思汗后裔的元朝皇帝为什么从吐蕃(元朝时期今西藏地区的叫法)请帝师呢?笔者,在本文中将略书元朝帝师产生的前前后后,旨在提供比较完整的史料,以飨读者。 一、帝师的产生 蒙古高原与藏族发生关系,由来已久。仅据文字资料,其线索追溯到吐蕃王朝初期(六世纪末七世纪初)。《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载,松赞干布之父囊日论赞攻灭赤邦松时,赤邦松之子莽布支逃往突厥。吐蕃王朝建立后,当时北方的突厥、回纥都与吐蕃有通使关系。同书大事纪年中有突厥可汗到吐蕃致礼的记载。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今蒙古国——引者)境内发现的古突厥文《厥特勒碑》中,有吐蕃使者参加突厥可汗葬礼的记载。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安西四镇后,曾与突厥、回纥发生战争。到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引者)时期,蒙古又在征伐西夏的战争中与藏族地区发生了直接接触①。 《元史》中有成吉思汗到藏族地区的记载。一些蒙、藏文文献中,也记载了些成吉思汗与藏族地区的关系。但是,目前为止,史学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第一个与藏族地区发生关系的蒙古王室成员是阔端。阔端是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元太宗)的第三子。窝阔台将原来西夏的辖区,以及今甘肃、青海的部分藏族地区划给阔端。阔端筑宫室于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城北)。1241年,窝阔台卒后,阔端和贵由之母乃马真皇后在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的支持下称制5年。阔端有一定的军事、政治势力。 1239年,阔端派他的将军多达那波带领一支军队进攻西藏,从青海攻到藏北。多达那波肩负的使命是,在西藏各种势力中,找一个能够代表西藏的人物,前来商讨西藏如何归顺蒙古大事。多达那波将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等几个人推荐给阔端。1240年,多达那波从西藏撤军。 1244年,阔端命多达那波和杰曼二人领兵去西藏。他们带阔端给萨迦班智达的信和礼物,邀请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到凉州和阔端见面。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表

建文元年己卯建文二年庚辰建文三年辛巳建文四年壬午1399 1400 1401 1402 洪熙元年1425年

成化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465年1466年1467年1468年1469年1470年1471年1472年1473年1474年干支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成化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纪年1475年1476年1477年1478年1479年1480年1481年1482年1483年1484年干支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成化二十一二十二年二十三年 纪年1485年1486年1487年 干支乙巳丙午丁未

正德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西元1506年1507年1508年1509年1510年1511年1512年1513年1514年1515年干支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正德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 西元1516年1517年1518年1519年1520年1521年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支 嘉 靖 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 纪年1532年1533年1534年1535年1536年1537年1538年1539年1540年 1541 年 干 支 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嘉靖二十一 年 二十二 年 二十三 年 二十四 年 二十五 年 二十六 年 二十七 年 二十八 年 二十九 年 三十年 纪年1542年1543年1544年1545年1546年1547年1548年1549年1550年 1551 年 干 支 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嘉靖三十一 年 三十二 年 三十三 年 三十四 年 三十五 年 三十六 年 三十七 年 三十八 年 三十九 年 四十年 纪年1552年1553年1554年1555年1556年1557年1558年1559年1560年 1561 年 干 支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 嘉靖四十一 年 四十二 年 四十三 年 四十四 年 四十五 年

古代唐宋元明清皇帝的列表

唐朝 618--9O7 李姓建都:长安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一、高祖渊 9年。 二、太宗世民 23年。 三、高宗治 34年。 四、中宗显 1年。 五、武则天 21年。 六、中宗(复辟) 5年。 七、睿宗旦 3年。 八、玄宗隆基 43年。 九、肃宗亭 7年。 十、代宗豫 17年。 十一、德宗适Kuò 26年。 十二、顺宗诵 1年。 十三、宪宗纯 l5年。 十四、穆宗恒 4年。 十五、敬宗湛 2年。 十六、文宗昂 14年。 十七、武宗炎 6年。 十八、宣宗忱 13年。 十九、懿宗漼 14年。

二十、僖宗儇 15年。 二十一、昭宗晔 16年。 二十二、哀帝祝 3年。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顼xū,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shèn,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十一帝.奇渥温氏 一、世祖忽必烈,年号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年号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海山,年号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年号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年号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1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元史》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

千古之谜-元代皇帝的陵墓在哪里

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都有陵墓,但唯独元朝皇帝没有留下任何一座陵墓,这成了皇陵历史之千古之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也仅是他的衣冠冢。- - 传说,成吉思汗在率军征西夏时,路过鄂尔多斯。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他被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失手将马鞍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马鞍,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他自语道;这里是“梅花鹿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嘱咐道:“我死后可葬于此处”。成吉思汗去世后,运送其灵柩的灵车行至鄂尔多斯时,车轮突然陷进沼泽地里,套上很多牛马都拽不出来。护送灵车的将领回想起成吉思汗曾经说过的话,于是将其“毡包、身穿的衫子和一只袜子"安放在这里,并进行供奉。- - - - 直到现在,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处从未在中国任何史料中出现,元朝的真正帝陵,也从未在考古中得到准确发现。“元朝皇陵”也许将是人类的永世之谜。-- 死后“马踏青冢”,大雨过后草掩墓- 不只是成吉思汗,由于蒙古族特殊的丧葬习俗,元朝所有皇帝的陵墓直到今天都还没有被发现。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与世居中原的汉族不同,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他们要在广袤的大

草原上,追随着牧草的生长规律变换不同的居住地点。在迁徙的过程中,有些人死去了,就被就地掩埋在迁徙途中,然后,部落还要继续走向下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 - 勇敢善战的蒙古战士常常处于征战之中,不少帝王、贵族死于南征北战途中,他们的遗体就被掩埋在战场附近,用马踏平。- - 为防止敌人、盗墓者打扰长眠地下的亲人,蒙古贵族们死后,其亲人要用大批马匹把地上隆起的坟冢踏平,不留任何可供觊觎的线索,随着一场大雨的来临,坟冢上的黄土重新生长出茂盛的野草。不用多久,人们就无法再次分辨出哪里是坟,哪里是草了,这种丧葬方式叫做“马踏青冢”。- - 高科技勘察成陵至今仍一无所获- 据历史学家们分析,有些元朝皇帝的墓冢很可能在中国版图之外,在蒙古国境内的某些地区。从20世纪开始,我国以及蒙古、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均曾试图寻找这些墓冢,甚至大规模使用了航空探测等高科技方法,但至今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发现了成陵等元代帝王陵墓,成吉思汗至今仍不知在哪里笑看人世间沧桑变换。- - 元代祭祀遗址中发现无头“皇帝”- 在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羊群庙的一处元代祭祀遗址中,曾发掘出三个元代汉白玉石人雕像。三尊雕像精美细腻、栩栩如生,端坐在椅子上,身穿绣龙袍,脚蹬蒙古靴,腰带上系有蒙古刀、打火石等饰物,右手握酒杯于胸前,左手放置于膝盖上,手上戴镶宝石戒指,遗憾的是均没有头。据悉,这三尊石像身份较高,很可能是元代的三位皇帝,供人们在特定日子祭祀用,其头可能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砸毁的。虽然,这三尊石像不太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雕像,可能是忽必烈以后的皇帝像,但不知这些雕像以及祭祀遗址能否给苦苦寻找元代帝陵的人们带来一丝线索。-- 古代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 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对应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 │ │ │ │ │ │ │ │ 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 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 │ │ │ │ │ │ │ │ │ │ │ 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 水土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 年的干支 方法一: ??? 首先要能记住十大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天干地支纪年法首先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比如今年2005就为-乙酉年。

??? 天干算法: 4、 5、 6、 7、 8、 9、 0、 1、 2、 3 对应的十天干就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数字为年代的最后的一位数字,比如2005年,最后一位是5,对应的天干就是乙; ??? 地支的算法:用年代数除以12,后面的余数就代表某个地支, 余数分别为:4、 5、 6、 7、 8、 9、 10、 11、 0(能整除)、1、 2、3,代表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比如2005年为例:年代末尾数为5,对应的天干为乙,2005除以12,余数为1,对应的地支为酉,所以2005年为乙酉年。 方法二: 对应数字:1、 2、 3、 4、 5、 6、 7、 8、 9、 0 相应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对应数字: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相应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公元年份-3,除以10得余数可得天干,如1984年,(1984-3)|10=1所以天干为甲;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6课《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word学案

第36课元朝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知识提要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1.元朝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将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 2.元代还出现了《农桑辑要》《农书》等农学著作。《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书》的作者是王祯,堪称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 3.元代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用棉花纺纱织布已成为江南地区主要的家庭副业。松江(在今上海市)农家妇女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2)制瓷业:青花、釉里红等瓷器新品种在元朝烧制成功 4.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作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市。 二、郭守敬与《授时历》 1.郭守敬: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数学及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2.代表作:《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其精确程度比现代科技测量所知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现行公历的一周年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他还主持开凿了通惠河 三、元曲 1.元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成就是元曲,它包括杂剧和散曲。 2.代表人物:(1)关汉卿是元曲作家的杰出代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对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主要代表作有杂剧《窦娥冤》。 (2)另一位杰出的元曲作家是王实甫,其代表作《西厢记》歌颂了主人公崔莺莺和张君瑞对传统礼教的勇敢反抗和对纯贞爱情的大胆追求。 (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述了秋天的萧索和游子的愁绪 基础演练 1.“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古称松江)一带人们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人们歌颂的是一位对我国棉纺织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妇女。歌

公 元 干 支 纪 年 对 照 表

公元干支纪年对照表 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干支纪年1864 1924 1984 甲子 1894 1954 2014 甲午1865 1925 1985 乙丑 1895 1955 2015 乙未1866 1926 1986 丙寅 1896 1956 2016 丙申1867 1927 1987 丁卯 1897 1957 2017 丁酉1868 1928 1988 戊辰 1898 1958 2018 戊戌1869 1929 1989 己巳 1899 1959 2019 己亥1870 1930 1990 庚午 1900 1960 2020 庚子1871 1931 1991 辛未 1901 1961 2021 辛丑1872 1932 1992 壬申 1902 1962 2022 壬寅1873 1933 1993 癸酉 1903 1963 2023 癸卯1874 1934 1994 甲戌 1904 1964 2024 甲辰1875 1935 1995 乙亥 1905 1965 2025 乙巳1876 1936 1996 丙子 1906 1966 2026 丙午1877 1937 1997 丁丑 1907 1967 2027 丁未1878 1938 1998 戊寅 1908 1968 2028 戊申1879 1939 1999 己卯 1909 1969 2029 己酉1880 1940 2000 庚辰 1910 1970 2030 庚戌1881 1941 2001 辛巳 1911 1971 2031 辛亥1882 1942 2002 壬午 1912 1972 2032 壬子1883 1943 2003 癸未 1913 1973 2033 癸丑1884 1944 2004 甲申 1914 1974 2034 甲寅1885 1945 2005 乙酉 1915 1975 2035 乙卯1886 1946 2006 丙戌 1916 1976 2036 丙辰1887 1947 2007 丁亥 1917 1977 2037 丁巳1888 1948 2008 戊子 1918 1978 2038 戊午1889 1949 2009 己丑 1919 1979 2039 己未1890 1950 2010 庚寅 1920 1980 2040 庚申1891 1951 2011 辛卯 1921 1981 2041 辛酉1892 1952 2012 壬辰 1922 1982 2042 壬戌 1893 1953 2013 癸巳 1923 1983 2043 癸亥 收藏分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