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导学案

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导学案

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导学案
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导学案

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导学案

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导学案【学习目标】1. 明确环

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当今环境问题的特点。 2. 以某种环境问题为例,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重点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因及危害。【课前预习】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严重的①______________、环境污染、②____________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2.资源短缺: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导致

③____________,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这个问题。 3.环境污染: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④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⑤____________。 4.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是

⑥________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

⑦______________受损害、⑧____________下降、水土流失、

⑨____________降低、土地荒漠化等。 5.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最近50年来,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如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臭氧层破坏、?________、生物多

样性锐减和?____________等问题备受世人关注。二、当代环境

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________________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

模极大、?________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__________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

?____________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

?________、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____________。3.规模的?________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还影响到其他?______________。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①________的原因,也有②________的原因,而以③________原因更为重要。 2.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1)资源的④________与人类需求的

⑤________的矛盾; (2)短期⑥____________与长远⑦____________的矛盾;(3)⑧____________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

⑨____________的矛盾。【学习过程】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

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2.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近三百年来,人类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表现成因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资源的无限需求与地球资源的有限供应是造成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环境污染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

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便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破坏。植被的破坏会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最近50 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到全球,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存 3.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

原因严重后果解决措施全球变暖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

化碳增多;大量森林被砍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雨林臭氧层破坏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大量使用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增加,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逐步减少并禁止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合作酸雨问题燃烧化石燃料,大气中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地表水体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减少人为酸性气体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造成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环境,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禁止滥捕、滥杀,建立自然保护区海洋污染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流入海洋;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等造成石油污染危害海洋生物,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削弱人类的生存基础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防止石油泄漏;加强海洋

环境保护与管理【典例 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B.大气污染 C.放射性物质泄漏 D.土地荒漠化的加剧【解析】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造成放射性污染,也属于环境污染.森林被砍伐、土地荒漠化是生态破坏问题的表现。【答案】 D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更重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人类发展而出现的,究其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发展方式不当造成的。主要表现在:矛盾冲突主要表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地球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

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扩大了污染的危害个人行为与大众利益的矛盾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行为的不负责,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典例 2】读中国主要贫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面两图,完成下列填空。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A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C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 (2)分析图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3)分析导致图中D处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A

处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C处位于我国畜牧业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生。第(2)题,B处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原貌。第(3)题,D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自然

条件和人文条件均较差,当地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答案】(1)

水土流失毁林开荒土地退化(荒漠化) 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 (2)气温低,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3)地理位置偏僻;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通讯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基础达标】 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 B.环境发展的必然 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 2.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是( ) A.人口的压力过大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

长 3.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是( )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改变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什么关系( )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5.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危害

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治理的不可行性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面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

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拓展提升】一、单项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是( ) A.土壤B.植被 C.水文 D.大气 2.下列不是由于人类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滥占耕地,破坏土地资源 B.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大面积

塌陷 C.城市人口猛增产生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D.有色金属冶炼产生“三废”污染环境 3.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环境问题的是( )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繁发生 C.水体污

染和湖面缩小 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4.属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 A.我国南方地区,近年酸雨频频发生 B.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多患大脖子病 C.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区,发生过“黑风暴”现象 D.近年以来,我国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现象严重 5.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 6.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是( ) A.我国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的侵袭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而减产 7.下列选项中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 A.流动沙丘掩盖农田、房舍B.地震导致河流改道,发生水灾 C.汽车直接向空气中排放含有氮氧化物的尾气 D.暴雨引发山洪,冲毁农田和房舍 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B.多数国家资源比较贫乏,环境承载量小 C.接受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 D.经济、技术水平有限,环境保护能力不足二、综合题 9.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阶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B~C阶段二者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阶段。 (2)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B点之后,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

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10.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材料2:“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

(1)读图,从沿海向内陆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有何变化? (2)M区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N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一~二、①资源短缺②生态破坏③资源短缺④废物⑤环境污染⑥植被⑦生物多样性⑧环境质

量⑨土壤肥力⑩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海洋污染?不可预见?时间?不可逆?干预环境?化学?不可逆的

?全球?国家和地区三、①自然②人为③人为④有限性

⑤无限性⑥经济利益⑦环境效益⑧局部利益⑨大众利益

[基础达标] 1. C 2. C 3. A 4. C 5. D 6. (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拓展提升] 1. B 2. C 3. D 4. B 5. A 6. B 7. C 8. B 9. (1)A以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C以后(2)C (3)B (4)C 10. (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不足 (3)土地荒漠化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本质

教学目标: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了解。(1)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 (2)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D.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 2、下列环境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A.城市环境 B.农田 C.高山草甸 D.黄河大堤 3、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4、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土地、岩石、矿物 B、社区、村落、动物园 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场 D、阳光、空气、水 环境与人类既对立又统一。据此完成5题。 5、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6、能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环境污染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生态破坏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图7),回答8~10题。 8、图中a、b、c、d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9、与图中b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10、图中c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a的频率④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1、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②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③放射性物质泄漏④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 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 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局势在朝多极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级世界。 2、国际社会期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 3、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和大量核武器存在的现实,每时每刻都提醒人们要维护和平。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3、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4、南北贫富差距大。 应怎样来维护和平?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根本途径) 2、倡导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3、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的功能是( ) ①提供生存空间②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消纳废弃物④消纳新陈代谢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 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 ) ①土地沙化②水土流失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及新陈代谢产物的功能未体现出来。第2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小,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3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开垦无关。 答案:1.A 2.A 3.D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①环节后果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5.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近年来的夏季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水土流失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第5题,酸雨是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第6题,赤潮是人类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 答案:4.A 5.B 6.B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环境问题也不同。据此完成第7~9题。 7.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8.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讲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1.如何理解“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为什么说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论? 在人类面临的千千万万问题和复杂纷纭的矛盾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环境问题看作是人类面对的两太基本问题之一,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异化现象,高度概括指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根本任务,即实现“两个和解”,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创新和最高价值追求。 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起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把人自身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中、从资本主义悲惨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人类本身的和解”昭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其实践基础是物质交往活动,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或体制的建构与完善过程。一句话,就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再次,“两个和解”是内在统一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是“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物质基础,“人类本身的和解”则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社会前提。诚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和解”将成为真正的现实,到那个时候,“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检测卷

第一章测试卷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黄河风情线、湿地保护、企业出城入园、大气污染防治……身居兰州,人们都能切身感受到近几年城市的发展和变化。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将兰州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据此回答1~3题。 1。“环境友好型”中“友好”重在强调( )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2。截至2014年,兰州市森林面积315、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96%。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的是 ( ) 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B。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两侧道路的绿化工程 3。下列叙述中,与“环境友好型”理念相符的是 (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建设特色放在首位 B.全民参与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兰州市要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 1~3、【解析】第1题,“友好”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这个要求,前三项都不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只有最后一项可以.第3题,“环境友好型”强调了市民的环境参与意识.A、B两项与“绿色"无关,C项因不明确市民与环境的关系故不能选。公交车和出租车等车辆使用清洁燃料能够减轻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兰州市的大气环境。 【答案】1、B 2、D 3、D 4。下图中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 B。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 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 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等环境问题 【解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森林被破坏后,小鸟失去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案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思路】 对于环境问题,只有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各类环境问题,因此,本课的内容是学习各类环境问题的基础。 本课的内容要求通过分析、归纳,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案例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哪几种分类方法。二是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三是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环境问题的两种分类方法。 2.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通过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的探讨,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 【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环境问题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全球性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问题,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根本原因;资源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传统的发展观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题。二是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发展过程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考察学校或家庭所在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有哪些?如果是生态破坏,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主要特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综合分析宏观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知识梳理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近三百年来,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有①、②、生态破坏和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2.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③,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20世纪中叶发生的“④”,令人震惊。 3.生态破坏主要是⑤破坏,从而引起⑥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等。 4.人类的某些行动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如⑦、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⑧等。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⑨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2.⑩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的不可预见性。 2.的不可逆性。 3.的全球性。 学习交流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试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具有规模的全球性。

探究与创新 探究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互动探究] 1。读教材图1.4“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每天对能源的需求”,分析能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阅读教材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概括环境污染的类型。 3.生态破坏的核心是什么?其破坏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4.全球性环境变化问题有哪些?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探究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互动探究] 1、如何理解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2.教材漫画《苦难的母亲》反映的地理现象是什么?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按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可将环境问题分为() A、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C、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 D、人为环境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印度洋海啸 B、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事件 D、内蒙古草场的退化 3、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个人行为不会影响整体环境 B、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有限的 C、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污染事件不可能涉及到其他国家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相矛盾 4、发展中国家的次生环境问题以什么为主()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环境污染 D、生态破坏 5、下列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地的地下水被过度抽取,造成地面沉降 B、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氟利昂造成的 C、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D、自氧层遭到破坏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 6、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发展问题 D、协调问题 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是() A、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C、发达国家不愿意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 D、发展中国家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愿意及时充分解决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山西的农作物遭受寒潮的袭击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此而减产 读下图,回答9-10题 9.这幅漫画说明()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10.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11、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点》教案

1.2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重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环境的概念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导入: 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入新课,如果人类对环境的作 用超过环境的承载力,那么环境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2.表现 (2)环境污染--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 让学生举例:如石油资源 2)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举例:如毁林开荒 3)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巨大的人口压力 P6思考题: 1、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测试-word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湖泊数量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①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弱;②湖水的减少可减轻当地的洪涝灾害;③使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④可减小大气湿度,进而影响到局部地区气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 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 C. 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 D. 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3.读“我国逐年排放SO2情况”图,我国SO2排放量居高不下,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 A. 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B. 生产技术水平 C. 环境保护观念 D. 人口众多 4.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5.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A. 氟里昂等排放物——臭氧层破坏 B. 大量使用农药——土壤和水污染 C. 砍伐森林——酸雨 D.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变暖 6.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量/工业总产值,下列污染排放强度大小排序和相关叙述正确是() A. 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强度火电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啤酒酿造 B. 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上海>太原>旧金山 C. 新疆石化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与产业链延长有关 D. 西气东送与上海污染排放强度下降无关 7.近年,“PM2.5”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话题,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读

课时跟踪检测(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课时跟踪检测(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一、选择题 1.下列问题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A.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气污染 D.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砍伐 解析:选B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人类活动,不属于环境问题。 2.下列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①地震②海啸③甲状腺肿大④台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A原生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干旱等,还包括一些地方病如甲状腺肿大等。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3~5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4.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A.甲B.乙 C.丙D.丁 5.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植被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酸雨 解析:3.C 4.D 5.B第3题,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第4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第5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6~7题。 6.这幅漫画说明()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7.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解析:6.B7.D第6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这幅漫画说明了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第7题,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当代环境问题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目的: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重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环境的概念。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导入: 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入新课,如果人类对环境的作 用超过环境的承载力,那么环境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 2.表现 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 让学生举例:如石油资源 2)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举例:如毁林开荒 3)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巨大的人口压力 P6思考题: 1、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传统工业道路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先污染,后治理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思考题: 题1: 投资商:自己和当地人的经济利益 环保局领导:开矿带来的环境问题 果农:自己受到了环境灾害 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题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一)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目前,最受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耗竭、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废弃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海洋污染等,这些都是发达国家特别关注的“热点”。 与此同时,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等区域性生态问题,由于其产生面广、影响深远,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 全球环境问题虽然是各国各地环境问题的延续和发展,但它不是各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简单加和。整体上不寻常的特点有: 1.全球化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耗竭、温室效应和酸雨等涉及到高空、海洋、臭氧层,其影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远非过去一般的环境问题所能比拟,其影响范围是全球性的,对人类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生态、环境变迁等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2.综合化 过去,人们主要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三废”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全球环境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因此,解决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三废”的治理,而是要将一个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在内的复杂巨系统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才能较好地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 3.社会化 环境问题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文化、伦理等领域。所以,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全社会共同解决,这使环境问题同和平、发展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关注主题。 4.政治化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已演化为国家安全问题的一部分,成为需要政党和政治家出来解决的政治问题。 总之,环境问题成了需要国家通过其根本大法、国家计划和综合决策进行处理国家大事,成了国际政治、外交、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评价政治人物、政党政绩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开明重要标志之一。 全球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全球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和内容 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主要机构 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重要国际行动 全球环境管理行为效果的检查与监督

环境问题的实质

1.环境问题的实质: 就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当代人类面临的所谓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和资源的枯竭,都是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与控制又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这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通常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称。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其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矿物等。 广义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优势: 1)资源总量大: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之一,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 二、三位。 2)自然资源种类多,资源类型齐全,总体组合较好:拥有多种多样的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品种多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2)劣势: 1)资源结构不合理,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高,土地利用率低,尤其是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2)自然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协调。 3)区域资源不匹配,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 4)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所占比重较大。 5)人均资源量少。 3.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应从以下几点努力: (1)节省不可再生资源 (2)寻找代替资源 (3)发展可再生资源 (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人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过度使用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强化,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改变。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氧化亚氮等。(理解) 0.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当代环境问题心得体会.doc

实践报告 实践名称:当代环境问题 系、专业、班级:星夜的寂静 姓名:星夜的寂静学号:星夜的寂静成绩: 指导教师: 2014年10月30日

“当代环境问题”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22号下午在t204教室,工院本部的教授以“当代环境问题”为主题,为我们 上了生动的一课,以“为什么要开设这样的一个课程,这个课程对我们的意义”为开篇,由 浅入深,逐步的为我们讲授,为我们铺展开一个新的视野,让我们提高环保意识动手做环保,一下午的学习我们收获颇丰。 刚开始恰如老师所说的,同学们一开始听到要上这个课程,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这个课程对我们的专业有什么大的影响?对我们将来的工作有什么直接的作用?这样直接现实的 问题在这样的课程面前确实是比较无奈的,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考虑问题有时候不能这么功 利化、现实化。有实际例子表明:我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会在3天内反应、影响到我们自 己身上,这是我们的切身利益的。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跟 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某种联系的,这些都是关乎我们人类的,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的。同时,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已经尝受过环境的污染问题。所以,这样的一个课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要持续关注,长久的去做的这样一个课题。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还有,因为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 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 最终17人死亡。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大地震及海啸后,导致核泄漏。这些都是环境 问题,这样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切实的感受到了无奈。 那么什么是环境?生态环境的定义是什么?老师列出了: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 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并最其中进行分析。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 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 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老师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为我们提供一些大 意上的理解,让我们逐步的去了解环境,跳脱了专业的范畴,轻松的进入了另一个领域。

人教版地理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 环境问题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湖泊数量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①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弱;②湖水的减少可减轻当地的洪涝灾害;③使水生生物数量、种类减少;④可减小大气湿度,进而影响到局部地区气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较难实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 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变大 C. 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溅 D. 城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3.读“我国逐年排放SO2情况”图,我国SO2排放量居高不下,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 A. 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B. 生产技术水平 C. 环境保护观念 D. 人口众多 4.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5.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搭配不正确的是() A. 氟里昂等排放物——臭氧层破坏 B. 大量使用农药——土壤和水污染 C. 砍伐森林——酸雨 D.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变暖 6.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量/工业总产值,下列污染排放强度大小排序和相关叙述正确是() A. 工业废气污染排放强度火电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啤酒酿造 B. 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上海>太原>旧金山 C. 新疆石化行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与产业链延长有关 D. 西气东送与上海污染排放强度下降无关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案鲁教版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对应学生用书P7 ———————情景导入先思考—————— 沱沱河是金沙江源头一段的称呼,全长375 km。在想象中,它应该是清澈的,笔者20年前见到的它,也确是一江清流,碧绿如玉。然而现在,沱沱河的冰川融水流经50多千米后,便开始渐渐浑浊,河水带有盐碱味儿。到了再下段的通天河,就已是浊浪滚滚,酷似黄河了。源头两岸由于森林被毁,地表裸露,造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沼泽干涸,草甸退化,狂风一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谁来保卫母亲河?》思考探究:文章中描述了哪些环境问题? 提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冰川萎缩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问题的概念 (1)狭义: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2)广义: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好—————— 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

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 题。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二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根据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分类,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表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资源短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B .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国家更严重 C .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更严重 D .全球环境变化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复合效应”结果的是( ) A .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多大风扬沙天气

【地理】人教版选修6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选项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①大漠盐湖②农田③工厂④极地苔原⑤岩石⑥畜群牧场 A.①②④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 答案:1.B天然环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有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因此,选B项。 2.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 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 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 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 答案:2.D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人工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环境。因此答案选D项。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 答案:3.A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4.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 答案:4.A人工合成的DDT在大规模使用的几十年中人类只知道它在杀虫方面的特性,却没有预见到它对环境方面产生的危害,故本案例反映的是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5.关于资源、生态、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其实是相互联系的 B.自然资源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就是自然资源 C.要保护自然资源就无法保护自然环境 D.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无任何关系 答案:5.A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它们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自然资源可以说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的大部分要素也是自然资源,但二者不能等同;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是一致的;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是有关系的。因此答案选A项。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关于我国所面临的困难,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举步维艰B.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年轻化 C.农业资源日益紧张D.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7.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