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爱阅读》单元设计

《我爱阅读》单元设计

《我爱阅读》单元设计
《我爱阅读》单元设计

内容简介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

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窃读记》生动地描写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

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

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

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

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

受益一生。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四个模块:

模块一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自读课文,疏通字句。

模块二理解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模块三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

1.通过《窃读记》一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

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通过《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学习,体会作者层层递进的假设,设问和反问,灵活鲜活的比喻等的表达效果。

3.积累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写读书的故事,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学得的知识落实到实

践中。

【设计说明:本组课文的教学力求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习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读准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会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作方法,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4.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经验,写好读书故事。

模块一预习

教学流程

导入──了解内容──识字──检查自学

板块设计

板块一:导入

一本好书,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组课文“我爱阅读”。

板块二通过四篇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完成读书单。

2.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

板块三:利用工具书,认识生字词。

1.学生利用现代汉语词典自学生字词。

2.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认读。

3.找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找出难读难懂的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板块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3.交流读书单。

【设计说明:对于语文学习而言,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开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教师对预习的内容也提出几个为什么,

提高学生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真正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养。】

模块二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流程

总结主要内容──主人公特点──体会情感

板块设计

板块一:根据读书报告单,说一说每一课的主要内容。

《窃读记》通过窃读的快乐与惧怕的描写,表达了小女孩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北大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三通”。

《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

《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读写中吸收与倾吐

的关系。

板块二: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四位主人公。

酷爱读书

板块三:细读文本,画一画,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酷爱读书?

1.学生默读在书中批注。

2.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说明:“读”在课堂中是反复运用的手段,采用默读的方式,并且带着问题默读。这种读,不是泛泛的,而是理解性的,自己的思想高度集中,同时也在积极地活动着。】

板块四:总结阅读的意义。

【设计说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畅谈阅读的意义,深化个人对阅读主题的理解。】

模块三领悟表达

教学流程

比较阅读──体会写法──学习名言

板块设计

板块一:比较写法的不同。

相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却不同。我们来看看:

1.《窃读记》中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读书的乐趣?

2.《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运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读书的意义?

3.《走遍天下书为侣》运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自己喜爱阅读的情感?

4.《我的“长生果”》运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自己酷爱读书的?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阅读,能从四篇课文不同的体例,体会出作者运用的不同的写法。】

板块二:体会写法的好处。

体会《窃读记》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1.动作描写的生动

抓住段落中的一些动词来体会。比如课文中“急匆匆”“暗喜”“踮起”“挤进”“急忙打开”“急切地寻找”……从这些词语当中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渴望。

2.感悟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找出“惧怕”的句子,领悟热爱阅读的情感。

比如:“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知趣地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感受表面与内心的对比。体会窃读的快乐。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情境,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走遍天下书为侣》中多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1)假设的情境。

比如文章的开头就做了一种假设,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很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2)多处运用比喻的写法。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里把书比喻成朋友、家。正如“旧书不

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从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书的喜爱。

B把书比喻成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又把书比喻成自己的伴侣。

C小结: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表达了作者爱书之情,读书之法。

《我的“长生果”》这一课也充分地运用了比喻的写法。我们来找一找,体会4.写法

的好处: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贴切。”

思考,为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2)我们再来看两个比喻句。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过山谷。

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学生互相交流比喻句的妙处。)

教师小结:正是这四个比喻句,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

们心里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设计说明:教学中,我们只要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特点、表达特色,运用自主品味、发挥想象等方法开展学习,就能帮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习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内容是教科书16页日积月累。(学生读背,谈自己的理解。)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流程

话题交流──奇思妙想──快速作文──交流习作

板块设计

板块一:口语交流

话题交流

(1)回忆课文内容,课文中讲到了谁的读书故事?

(2)你喜欢阅读外书吗?请您说说你最喜欢的课外书的名称?

(3)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的自己读书的故事,好吗?

板块二:奇思妙想我能行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的故事。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读书的故事,一定是很开心的事儿。

1.奇思妙想,开启心路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如果让你介绍你最自欢的一本书,您应该怎样来写。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开头:喜欢什么书,中间:怎样喜欢的;结尾:为什么喜欢。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如果让你介绍你的读书故事,您应该怎样来写。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起因(为什么喜欢读书)→经过(读书的趣事)→结果(读书的收获和启发)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我本次的习作要求,帮助学生理顺习作的思路。】

2.写法提示

关于写作方法你还有什么要提示同学们的么?

3.构思习作

自己选择一个题目,回忆一下自己的读书生活,简单地写出行文思路。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写,通过交流,回忆学会描述生活细节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回味生活,找出关于读书的生活细节,拟定习作的思路,为快速行文做好铺垫。】

板块三:快速行文

学生独立习作,快速行文。要求30分钟内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教师巡视指导、点拨、提示。

【设计说明:本环节力求让学生放松习作的紧张心理,提高习作效率。教师的巡视点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难题。使学生较快地写出习作的初稿。】

板块四:作文互评

1.自我欣赏,同伴交流

自己阅读自己的初稿,划出自己最得意的词语,最出彩的句子。改正自己作文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地方。

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别人的精彩之处,帮助别人修改文章。

2.师生共评

老师选择佳作,集体评议。注意找出精彩的词语、句子,加以评点。选择新颖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加以评说。先让学生评议,然后再由老师归纳。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动阅读,重视习作过程的指导掌握文章的章法技巧。】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本P8一10例1、2,做一做,习题1、2。 、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 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 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方法和书写格式。 难点:会正确计算。 课件、小棒若干条、直尺、卡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卡片口答:36、35、45、73、30、58分别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再说36、35、45各个数位上的数是什么? 2、课件展示课本参观博物馆情境主题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汽车? (2)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启发学 生列出36+30=和35+34=两个算式。提问:这里为什么用加法 计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3、让学生观察比较36+30、35+34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 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揭示课题) 二、协作探究,概括方法。 A、探讨例1的计算:36+30

1、学生口算并说明口算依据,指出36+30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6+30的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说一说桌面上有多少根小棒,请学生投影演示摆的过程,并边摆边说。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引导领会把哪些小棒合拼? 3 、图、式结合,理解算理。 对照小棒图指导学生学会写竖式的方法和顺序。 (1)先写数位名称“十”、“个”。 (2)分别对准数位写第一个加数36。 (3)在36的下一行和在36高位之前书写“+”号。 (4)在36的下行在十位上写3与上面的3对齐,在个位上写0与上行的 6对齐,写出另一个加数30。 (5)在两个加数的下面划“________”,相当于“=”号。 4、学生尝试笔算,引导学生阅读P9讨论:这道题在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5、P9做一做:独立笔算,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B、尝试探究例2的算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点。 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边摆边说把什么对齐),再尝试笔算。 3、指名板演笔算并口述思维过程,再同位口述计算的过程。 4、小结:例1、例2计算题除了以上发现的共同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5、练习:P 10做一做独立笔算,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三、课内训练,运用知识。 1、P13习题1:独立训练,指名口述图意和笔算的思维过程。 2、P13习题2:独立训练,指名板演订正。 3、课件出示错题:看谁是小医生,请判断说理。 2 3 6 5 3 5 4 7 +4 2 +2 3 +4 0 +2 6 6 4 8 7 5 6 7 4、找朋友训练:同桌比赛找出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

初中数学《平行线》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平行线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4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平行线”主题单元结构包括“相关概念”、“探究性质”、“简单应用”三部分,教材的编写顺序是“同位角”、“平行线和它的画法”、“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顺次展开,是先以实例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直线平行形象,通过设置观察、实验与探究等活动,先探究直线平行的性质,再研究直线平行的判定,图文并茂地依次呈现,试图在探索性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行”的理解,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中首先引入“三线八角”,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一对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完同位角和画平行线后,会发现当一对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之后,形成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而且会很自然地发现它们之间关系,并且会根据自己的发现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并经过简单说理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本设计将以直观认识为基础,将直观与说理相结合,运用平行的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

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技能: 1、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知道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画出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会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线判定的理解和应用。 4、认识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线判定证明几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意识以及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5、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6、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7、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线判定证明几何问题。 8、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2.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3.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评价任务三:体会课文写法,并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教学设计 教材P18--21“长方体的认识及练习”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经历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各1个,观察记录表一张。学生准备长方 体 、正方体纸盒、剪刀,胶纸。 1课时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 点 课件演示各种几何形状的建筑物,让学生欣赏到几何学之美。 适时指导 体验数学之美,愉悦美丽心灵,激发求知欲望。 实践活动 1、“摸一摸” 摸一摸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盒子;初步了解长方体的点、面、棱。 2、“剪长方体” 适时指导 板书要点 在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及多种方式的基 础上,让学生 在做中学、学中做。感知探

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剪开,看一看,量一量、拼一拼。 3、“做长方体” 将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做一个长方体。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点、面、棱的特征。 4、将探究发现填入表中。 5、组织研究成果发布会 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要求说出本组发现的长方体点、面、棱的特征以及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其余学生则倾听、补充、提出问题。 6、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整理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特征的?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等。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完成练一练的1、2、3、4、题集体评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硬纸板做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再做一个长、宽、高分别是7厘米、5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

(word完整版)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整体分析 教材分析:这是部编新教材下册的开始第二单元,内容过渡层层递进,由《吃水不忘挖井人》体会老革命的革命精神,其他三篇课文来感受祖国的美好,激发爱国爱自然的情怀。同时也为培养学生主观能动的去认识生字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识字书写,也更加强调对于学生握笔,写字,读书等学习姿势的规范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法与学法:生字的教学不仅教师要以身示范正确规范的书写方式,更要运用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进行识记生字。比如图片展示,动作演示,身体展示等等。 教学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6个偏旁和1个多音字;会写27个字和3个新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读好带有感叹句的句子。 3.积累词语,鼓励学生能将学到的词语运用于表达中。 4.读懂课文,能提取明显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 5.感受儿童的美好愿望,了解革命传统故事。

4.引读:当他们看到这口井时,毛主席带领战士们挖井的情景历历在目——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当乡亲们喝着那新鲜的井水时,毛主席仿佛微笑地看着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人们想念毛主席,尊敬毛主席,一股股暖流在乡亲们的心中激荡——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补) 5.指导学生带着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把课文齐读一遍。(因为有了毛主席,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都想念毛主席。)是的,不仅仅是沙洲坝的人民怀念毛主席,全国人民也忘不了毛主席。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披肝沥胆,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通、读顺,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读,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品质,从而理解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

部编版一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1.吃水不忘挖井人 主备人:陶晓莉修改人: 教学要求: 1.认识“忘、挖”等13个生字和心字底、广字旁,会写“吃、叫”等7个字,认识“横折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能在朗读中体会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体会乡亲们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语,找出文中的信息。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感情。 教学准备: 识字卡、课件。 教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和新偏旁,能正确书写7个汉字。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认识事物,读好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示课题:小朋友,你知道井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井”图)井有什么用?想一想:挖井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2.出示课题,认识“挖”“忘”“井”这三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生字,学生主动拼读生字,并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字。 三、朗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语言环境中继续识字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出示本段出现的生字“席”“导”“革”“命”,学生认读、齐读。

课件(出示毛主席画像)他是谁?(学生回答后,老师简介毛主席的生平及事迹)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出示本段生字“战”“士”,学生巩固识字。再齐读本段,要求读准字音。 3.教师范读第3段,学生找出生字,教读,再读整个段落。 4.自己读一读所有生字,不太会读的多读几遍。齐读,开火车读。 5.朗读接力,在比赛中正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6.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四、指导书写生字:“吃”“叫”“主”“江”字。 1.观察字的结构,在田字格的站位。 2.学会给生字组词,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画到位。如: 吃:“口”大部分在左上格,横折弯钩的横在横中线,折在竖中线。 叫:竖提沿着竖中线起笔,最后一笔起笔要高。 主:竖在竖中线,第一横中长,第二横略短,第三横最长。 3.描红并书写。师指导写。学会记忆。 4.展示学生作业,集体点评。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 地点:瑞金沙洲坝 人物:毛主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 2.感受人物感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 学会“想”“念”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个生字,让我们和这些生字打个招呼,你们愿意吗?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全等三角形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8课时,课外2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从知识的特点上来讲,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注重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心理学上讲,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正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化,适当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及问题丰富的现实背景可以帮助他们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全等三角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只有灵活运用它们,才能学好相关知识。本章开始,使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学会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这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角平线的性质与判

定中也不提出互逆定理。这样不致于一下给同学们过多的概念,而加大学生负担。本章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与学法: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规律;2、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提高理性思维水平;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增加学习动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的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灵活、综合运用。 3. 会作角的平分线,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会利用它进行证明。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三角形全等的探索过程,将两个三角形的六个要素随意组合针对每种情况做出分析与验证,得出三个定理,然后将其迁移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中来。 2.经历应用全等三角形及解角平分线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3.通过开放的设计题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建立数学化归和建模的思想,积极参与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对生活的热爱

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实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水平点:1、培养学生计算水平和估算的水平。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水平。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水平。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水平。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水平。 德育点: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协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准确的实行计算。 水平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德育点:对学生实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使用多种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能够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二、自主探究:

初中数学《整式及其加减》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整式及其加减 适用年 七年级 级 所需时 课内共七课时,每周五课时,课外两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整式的加减运算是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本单元包括三部分:代数式,整式及其加减,探索与表达规律。正确书写代数式、以及对单项式和多项式的认识是整式的加减做基础,然后通过探索用字母来表达规律。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使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初步形成代数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深入理解概念和认真谨慎运算的好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的重点具体包括:1、正确书写代数式;2 、单项式的定义理解,次数和系数的准确判定;3 、多项式定义的理解,多项式次数的准确判定;4、准确合并同类项;5、准确去括号;6 、多项式的求值;7 整式的应用。

本单元的难点具体包括:1 、单项式的定义理解,次数和系数的准确判定;2、多项式定义的理解,多项式次数的准确判定;3、准确合并同类项;4、准确去括号;5、整式的应用. 主要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预期学习成果:1、理解整式和代数式的概念,弄清他们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次数、项和项数,他们的区别和联系;3、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4、能准确去括号、添括号;5、能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石柱县南宾镇灯盏小学余文田设计并执教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12~36页。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1 第一课时平均分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教学内容:课本P12~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习题详解(控制单元的设计)【圣才出品】

10.2课后习题详解 1.假设响应中断时,要求将程序断点存在堆栈内,并且采用软件方法寻找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试写出中断隐指令的微操作及节拍安排。 答:设软件查询程序的首址为0号内存单元,则中断隐指令的微操作及节拍安排如表10-1所示。 表10-1 2.写出完成下列指令的微操作及节拍安排(包括取指操作)。 (1)指令“ADD R1,X”完成将R1寄存器的内容和主存X单元的内容相加结果存于R1的操作。 (2)指令“ISZ X”完成将主存X单元的内容增1,并根据其结果若为0,则跳过下一条指令执行。 答:(1)指令“ADD R1,X”的微操作及节拍安排如表10-2所示。 取指周期: 表10-2(a)

执行周期: 表10-2(b) (2)指令“ISZ X”的微操作及节拍安排如表10-3所示。取指周期: 表10-3(a) 执行周期1: 表10-3(b) 执行周期2: 表10-3(c)

3.按序写出如表10-4所示程序所需的全部微操作命令及节拍安排。 表10-4 答:(1)LDA 306指令所需全部微操作命令及节拍安排如表10-5所示。取指周期: 表10-5(a) 执行周期: 表10-5(b) (2)ADD 307指令所需全部微操作命令及节拍安排如表10-6所示。取指周期: 表10-6(a)

执行周期: 表10-6(b) (3)BAN 304指令所需全部微操作命令及节拍安排如表10-7所示。取指周期: 表10-7(a) 执行周期:(设N为结果为负标志) 表10-7(b) (4)STA 305指令所需全部微操作命令及节拍安排如表10-8所示。取指周期: 表10-8(a)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附:单元学习指导) 一、单元教学意义 本单元是在三上《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又在三下经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来指导学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变化过程,从中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第1—5 课是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开始,即《油菜花开了》,从对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各种各样的花》的观察,在观察中也许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的呢?于是就产生《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随着活动的展开,探究重点便转移到了果实和种子上了。如果种子都落在旁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自然推进到《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那么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又是怎样生长的呢?学生势必进入《萌发的种子》的研究课题,植物是这样,动物呢?第6—7 课是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学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控制单元的组合逻辑设计

第十章控制单元的设计 本章以10条机器指令为例,介绍控制单元的两种设计方法。 第一节组合逻辑设计 一、组合逻辑控制单元框图 从控制单元的外特性图中可以看出,指令的操作码是决定控制单元发出不同控制信号的关键。为了简化控制单元的逻辑,将存放在IR的n位操作码经过一个译码电路产生2n个输出,这样,每对应一种操作码便有一个输出送至CU。当然,若指令的操作码长度可变,指令译码线路将更复杂。 控制单元的时钟输入实际上是一个脉冲序列,其频率即为机器的主频,它使CU能按一定的节拍(T)发出各种控制信号。节拍的宽度应满足数据信息通过数据总线从源到目的所需的时间。以时钟为计数脉冲,通过一个计数器,又称节拍发生器,便可产生一个与时钟周期等宽的节拍序列。如果将指令译码和节拍发生器从CU中分离出来,便可得简化的控制单元框图,如下图所示。 二、微操作的节拍安排 假设机器采用同步控制,每个机器周期包含3个节拍,而且CPU内部结构为非总线结构,其中MAR和MDR分别直接和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相连,并假设IR的地址码部分与MAR之间有通路。 安排微操作节拍时应注意三点: 第一,有些微操作的次序是不容改变的,故安排微操作节拍时必须注意微操作的先后顺序。 第二,凡是被控制对象不同的微操作,若能在一个节拍内执行,应尽可能安排在同一个节拍内,以节省时间。

第三,如果有些微操作所占的时间不长,应该将它们安排在一个节拍内完成,并且允许这些微操作有先后次序。 按上述三条原则,以第九章中所分析的10条指令为例,其微操作的节拍安排如下: 1.取指周期微操作的节拍安排 ①根据原则二,T0节拍可安排两个微操作:PC→MAR,1→R; ②根据原则二,T1节拍可安排M(MAR)→MDR和(PC)+1→PC两个微操作。 ③T2节拍可安排MDR→IR,考虑到指令译码时间较短,根据原则三,可将指令译码OP(IR) →ID也安排T2节拍内; 实际上(PC)+1→PC操作也可安排在T2节拍内,因一旦PC→MAR后,PC的内容就可修改。 2.间址周期微操作的节拍安排 T0 Ad(IR) →MAR,1→R T1 M(MAR) →MDR T2 MDR→Ad(IR) 3.执行周期微操作的节拍安排 ·非访存指令 ①清除累加器指令CLA。 该指令在执行周期只有一个微操作,按同步控制的原则,此操作可安排在T0~T2的任一节拍内,其余节拍空,如 T0 T1 T2 0→AC ②累加器取反指令COM。 同理,用加器取反操作可安排在T0~T2的任一节拍中,即 T0 T1 T2 ③算术右移一位指令SHR。

苏教版五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本课生字,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准备:配套光盘、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揭题。 1、同学们,我们从上幼儿园到现在,上过很多课,也用过很多课本,板书“课本”两个字,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课本,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配套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沃野胸襟芬芳 苍劲耕耘浩瀚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展示绿色大自然的秀美和神奇)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祖国)“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主动探索自然的奥秘)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1)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与奇数的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就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就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单元知识结构: 课时划分:共分8课时 因数与倍数、、、、、、、、、、、、、、、、、、、、、、、、、、、、、、、、、、、、、、2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质数与合数、、、、、、、、、、、、、、、、、、、、、、、、、、、、、、、、、、、、、、、2课时 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就是不就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尝试用分类的方法来探究新知。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150×4= 220÷4= 18×4= 25×4= 24×3= 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与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1) 二、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就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就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就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都就是整数,商也就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就是2与6的倍数,2与6就是12的因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以及教案设计.doc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以及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主题 表内乘法(一)课本P13~36页 单元教学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 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 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 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 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

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 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并会求商

3.运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 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知识基础 1.加、减、乘三种运算方法 并会熟练计算连加、连减 2.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 3.在学习乘法时 有了分东西的基础 认识了一份、几份、总数 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倍"的概念 单元知识网络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

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想想等。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本组4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材料。 除课文之外,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让学生积累有关诚信方面的古诗文名句和由“信”字组成的词语,这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而且能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让学生通过说和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诚信”这一专题的理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另外,建议学生运用课文中获得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有关选学课文,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有关诚信的事例,加深认识,并付诸行动。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20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的观念。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部编版二下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着人文主题“关爱”和语文要素“读句子,想象画面”安排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三篇课文和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二》。三篇课文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关爱”:有家人之间的关爱,还有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对人的直接关心、帮助,有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珍惜。 “读句子,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读句子,想象画面”就是要边读边想,脑海中浮现句子描写的画面。这有助于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课文的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中,均对本重点提出了训练要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要求学生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千人糕》要求学生借助插图想象,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一匹出色的马》课后第三题,选出的句子不仅画面感强,有颜色,有想象,要求学生读句子想象画面,再把句子抄下来,提示学生进行句子的积累。语文园地二中“字词句运用”的第一题,要求学生写比喻句,但最重要的不是机械地操练,二是要让学生懂得观察事物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示例,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把想象的事物写成具有美感的诗句。这是对“读句子,想象画面”这个教学重点的尝试运用。 从二年级上册的读古诗句想象画面到本单元的“读句子,想象画面”到高年级的“读文章,想画面”,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安排。教学

中要注意承接二年级上册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抓住句子中重要词语、联系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的能力,在脑海中再现句子所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教材在《一匹出色的马》课后练习首次提出“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是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教材“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以及本册第一单元“注意读好重音”基础上的延续和提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也是阅读理解运用的手段之一。教学时,不要盲目拔高要求,要在学生已有朗读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加以提升。本单元在引导学生“读句子,想画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以及想象中产生的体会读好“问答”或“对话”的句子,再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单元学习目标: 1.会认本单元要求会认的5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的”,会写本单元要求会写的27个字,会写30个词语。发现一词多义的特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能默读《千人糕》,能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一匹出色的马》。 3.能用多种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并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能拓展积累词语。 4.读句子,想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仿照例句,展开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

初中数学《不等式》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不等式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说明:课内共用2课时,课外用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主题单元中首先以实际问题为例,结合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引出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然后类比等式性质,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得出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并运用它们解简单的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是解不等式的重要依据,因此本单元的重点是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就是求出对其中未知数的大小的限制,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对于不等式性质的认识,解不等式的方法就能很自然的产生,教学中可以类比方程、等式的性质等来讨论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理解什么是不等式,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1 问题1:你能猜想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吗?x+3>6 2x<4 2x+3>7 问题2:你还记得等式有哪些性质吗? 活动2 教师出示天平,并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天平被调整到什么状态? 2、给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人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3、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拿掉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4、如果对不平衡的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会平衡吗?缩小相同的倍数呢? (通过天平演示,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活动3 1、用“>”或“<”填空. (1)-1 < 3 -1+2 3+2 -1-3 3-3 (2) 5 >3 5+a 3+a 5-a 3-a (3) 6 > 2 6×5 2×5 6×(-5)2×(-5) (4) -2 < 3(-2)×6 3×6 (-2)×(-6)3×(一6) (5)-4 >-6 (-4)÷2(-6)÷2 (-4)十(-2)(-6)十(-2) 2、从以上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再用几个例子试一试,还有类似的结论吗?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并与他们交流. 3、让学生充分发表“发现”,师生共同归纳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小组合作研究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东西,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这个故事读过了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什么叫琥珀? 2、这块琥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个

蜘蛛和一个苍蝇。 3、这块特殊的琥珀有什么价值呢?其它琥珀也有这个作用吗? (齐读描写琥珀的价值的语句) 三、质疑定标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 (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 2、整理学生的质疑 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也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如——(板书问题要点) 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板书“形成?”) 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 四、个人自学,小组合作 1、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 2、小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组成立科学研究小队,看哪小队研究得既准确,又迅速。) 五、师生合作 看这小队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

(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 要点如下: 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 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名读第6小节。 ③老松树(松脂)(老松树最怕的就是——) ④继续滴(球) ⑤蜘蛛、苍蝇(怎样才能进去?) (第7小节)指名读(怎样进去的) 齐读。从“刚”“刚好”“一齐”)这些说明这件事非常凑巧。如果不凑巧呢?为什么? 指导读第5小节。 自由读。(评议) 指名读。 齐读。 师:唉,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读,第8小节) 解答“泪珠”“圆环”的问题。 ⑥陆沉海漫(第11小节) ⑦埋入泥沙。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看这些条件能缺少一个吗?(整理条件)哪个条件最关键,如果没这只能形成一般的琥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