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伊犁河大桥说课稿

伊犁河大桥说课稿

伊犁河大桥说课稿
伊犁河大桥说课稿

第十课伊犁河大桥说课稿

第三课时

一、说教材

1.《伊犁河大桥》是新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双语班

八年级下册汉语教材中第三单元第十课。

2.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采用了小标题的写法,通过对“老

桥”、“新桥”今非昔比的描述,分别介绍了“第一桥”、“桥上美景”和“桥上婚礼”,赞美了家乡的人文景观,歌颂了家乡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

二、说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课文的技巧与方法,能抓住关键词

句,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

会课文在内容侧重上的安排。

三、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重要内容。

2、教学难点

能够概括段意,准确把握课文的结构。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图片展示、创设情境、问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2、学法指导:合作讨论法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数字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快速阅览课文,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3、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4、布置作业:结合家乡变化,写一篇抒情散文。

课文内容导入:

数字故事:简单讲述伊犁的风景,点出主要的几个景点,最后点出伊犁河大桥.

深学第一段(1--3自然段)

i.请第一组同学朗读,其他组学生准备就“伊犁河、人文景

观、遐想不已、壮丽诗篇”等词句提出问题。

ii.注意作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写“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写作方法。

iii.提问:伊犁河大桥是一座怎样的桥?为什么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第一桥?

iv.小结:伊犁河大桥是伊犁人文景观之一,它建成于1957年,1975年改建为现在的“老桥”。

深学第二段(4---8自然段)

1、请第二组同学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在详述说明时所用的句式和所用的语气。如:虽然说有两座桥,但是人们的喜爱程度都是一样的-----只是看人们的选择而已。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乐园、年轻人约会、老年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伊犁河大桥-----会带来好运;伊犁河水-----会冲走生活的不愉快和忧愁,让人们年轻起来。

2、小组之间竞争,提出和回答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词

语和句子。

3、小结:伊犁河大桥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的原因----这里是人们向

往的地方,它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幸福。

深学第三段(9--12自然段)

1、请第三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组学生准备就文中内容提出问题。

2、提出问题:作者是在什么季节来看桥上美景的?他在桥上看到

了怎样的美景?

3、小结:桥上美景,人间天堂,小孩、老人、漫步的人们----一幅

美妙的生活画卷。

深学第四段(13--15自然段)

1、提问:新人结婚去“二桥”为什么成了首选?桥上的婚礼场面

是怎样的?人们为何独爱“老桥”?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3、小结:新人喜欢在新桥举办婚礼----大桥仿佛成了一条欢乐、幸

福的河流。“我”却独爱老桥-----因为它没有过多的喧嚣,有的

是历史和故事。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对学习这篇抒情散文的感受。理解作者对家乡美景和人民的热爱之。注意作者采用的小标题分段描述的写作方法。

布置作业

写一写家乡的变化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三)导入新课

二道桥、西大桥、鸿春园····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名称,代表着美丽的首府----乌鲁木齐245年历史的变迁。在建国60周年大庆前夕,西大桥又完成了它第九次的改扩建工程,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透过这座大桥245年的历史变迁,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重点字、词语例释

1.恬美:甘美,宁静优美。

2.浓缩:泛指用一定方法减少事物中不需要的部分,从而

使需要部分的相对含量增加。

3.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

4.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

5.变迁:变化,变易。

三、课文中的句式解析

⑴“因······而·····”:连词,用在句子中表示原因或理由。

⑵“以·····而····”:连词,“以”与“而”连用,在句子中表

示原因或理由。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三)导入

一、交际话题

1、开展班级讨论活动,题目------“美丽的首府----乌鲁木齐”。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都要选出一名代表作为主发言,其他学生给予帮助和支持。推选三名学生组成评判组。

2、根据自己的见闻,在小组里讲述一个有关“美丽的首府----乌鲁木齐”的故事或感受。

注意:真实交际的任务要提前安排,让学生作充分的准备。讲述的故事必须是与“首府乌鲁木齐”的话题有关的。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话题,写出故事提纲

方法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故事提纲经小组集体讨论修改后,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

活动提示:为增强竞争性,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提议成立临时评委会,结合班级意见,给各小组评分,登记成绩。

三、总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课后反思

伊犁地区建筑及特色名族物品的

前言 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而在伊犁地区建筑及民族特色物品上也充分体现。 研究此课题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发挥物理课题的基本理念,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研究它,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应用物理学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学习物理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对今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完成此次课题我们主要利用已掌握的简单的物理学知识,通过分析,利用力学、热学及光学的基本物理理论对伊犁地区建筑及民族特色物品进行分析和物理学解释。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对我们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年,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西部紧邻欧亚国家哈萨克斯坦,这里有中国陆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因雨量较充沛被称为中亚湿岛或塞外江南。人口500多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成份,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它的民族风情和建筑都颇具特色, 伊犁哈萨克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其居住的房屋毡房被世人称为“草原上的白色宫殿”,其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物理在建筑上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研究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物理学的原理,以及拉近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做很好的铺垫。伊犁河大桥是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也是伊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物理学在桥梁建筑上的又一重要的应用,它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建桥模式,双曲拱桥,也在建桥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在研究它的过程中可以增加我们的物理学知识,也看到了物理知识的博大精深。“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宁市中心处,是伊犁少数名族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少数民族的智慧的结晶。伊犁的特色民族物品包括“冬不拉”、“核桃钳子”、“扇镰”、“酸奶席子”,这些都将在本文中对他们进行物理学分析。

第三单元说不尽的桥教案

《说不尽的桥》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关于桥的知识,对于桥比较熟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学手段】 所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老师给同学们看一首打油诗,大家猜猜这是温州的什么东西? “将军洗马过水心,金丝鲤鱼跳龙门,道前渔丰打锣桥,窦妇面前问南蝉。” 明确:将军桥、洗马桥、水心桥、金丝桥、鲤鱼桥、道前桥、渔丰桥、打锣桥、窦妇桥和南蝉桥 师: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温州的桥名也非常有意思,比如将军桥,将军是一个官职,金丝鲤鱼龙门这三座桥这里用了鲤鱼跳龙门的典故,窦妇桥,窦妇是人名。传名叫窦妇的绣花女为躲避恶霸的追捕而投河自尽后神伞带她升天成仙。 仔细研究会发现温州的桥名字之间也有一些联系,非常的好玩。老师根据桥名把温州的一些桥做了分类,同学们看着这些分类看看能不能举出例子。 Ppt显示:数字命名:第一第一桥,第二第二桥,第三三板桥,第四四顾桥,第五五马街,第六六峰桥,第七七佛桥,第八八字桥,第九九山桥。 官职命名:状元桥、御史桥、榜眼桥、将军桥 人名为名的:如中山桥、高公桥、三郎桥、窦妇桥 以商业或手工业命名的,如卖鸭桥、卖麻桥、瞒鼓桥等 以吃食为名的,如芝麻桥、糖糕桥 长的有万里桥,高的有大高桥,矮的有矮凳桥,热的有火炉桥,冷的有冰壶桥。

《桥》说课稿

《桥》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6课。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她以自己的威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她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写法上也极具特色,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与本课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人物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4、领悟课文运用环境描写、比喻、短句、设置悬念的表达特点。 基于本学段教学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解读与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舍己为人、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尚品格。 2、感受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说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要“先见森林,后见树木。”层层深入,品味言语,习得语言, 拓展积累。以此我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四)拓展延伸,尝试运用 下面我就具体展开说一说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同学们,您们都学过哪些关于桥的文章呢?《跨越海峡的生 命桥》的故事感动着两岸同胞。今天,作家谈歌又给大家带来一座桥,它身上又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简介作者,走进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认读词语,注意指导“当”字的读音就是一声。 出示词语: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拥戴胸膛祭奠豹子搀扶 2、请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汉就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对文意与人物形象的把握,让学生在初读后留下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后面品读咀嚼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3.简介体裁特点 这就是一篇小说(板书)。一般在学习这样文体的文章时,我们通常都会抓住人物、环境、情节来展开学习。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为了达成抓住环境描写体会其烘托与渲染作用,我就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进行批注感受深的地方体会当时的紧急情况,为深化老汉的高大形象起衬托作用。 1、抓住环境描写,体会当时的紧急情况。 (1)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 出示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让学生读后谈感受,抓住“像泼、像倒与句号”,再让学生在对比读中感受 雨非常大,顺势指导朗读,最后想象这样的大雨会带来什么?用短句更能突出雨大。 (2)感受环境的危急,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语句: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学生汇报时,引导其抓住“像野马、跳舞、狞笑”体会比喻、拟人的作用——更形象生动地让读者感受到当时洪水的凶猛,仿佛身临其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16 《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精神。 3、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今班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抗洪救灾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评价,并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一)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做出标记。 2、出示课件(课文1—6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指导朗读。 3、指名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描写洪水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4、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过渡:面对这样的洪水,你心情怎样?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人们的? (二)感受人们的惊慌、恐惧。 1、指名朗读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2、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放进句子中去。 3、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人们几乎疯狂崩溃,失去了理智。这时,人们发现了什么? 4、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相机出示描写桥的句子。 过渡: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出示学习菜单:“自由朗读7—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用几个词概括你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1、指名回答,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老汉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表现老汉的。 4、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国家财政》教学设计 伊宁第三中学马海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财政含义,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识记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当前的政府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对国家的理解与热爱之情;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作用 2、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探究式、合作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图片:果子沟大桥、伊犁河二桥、伊宁火车站 【设问】这些资金主要靠谁来承担?——国家财政 【讲授新课】 【环节一】自学竞答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积极竞答 (一)财政是什么?含义,本质(二)能否任性花?1.预算是什么?2.决算是什么 (三)账目怎么样?1.财政收支3种关系?2.收支平衡? (四)钱从哪里来?1.财政收入的来源?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五)花在哪里了?花得值不值?1.财政支出用途有哪些?2.财政的作用是什么?【环节二】融会贯通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目前的财政收支情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材料】2018年1月至6月,中国国家财政收入累计104331亿元,财政支出累计111592亿元 师:看来是属于财政赤字了。那如果是你的家庭出现赤字了,钱不够花,你们会如何解决? 师:看来有两种种解决方案,一、通过各种途径增加自己的收入,二、尽可能节约,减少支出。那如果是国家的话,是不是也能用这种多增加点收入或少支出点开支来解决这一财政赤字问题呢? 【探究一】“多收点?” 师:要想研究多收点的可能性,首先必须搞清楚国家收入的来源是什么?其次就是要搞清楚在这些来源里,国家能不能通过多收点这种方式来解决面临的财政赤字问题 [材料] 2018年1-6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91629亿元,国有企业利润、债务、费用等非税收收入总

16桥教学设计

《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6课,板书课题,《桥》 二、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检查预习: 1、读了课文,你懂了什么? 2、课文中的桥是什么样子的?(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 三、初读课文。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1、交流: ①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③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适时解疑:“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4、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你想?甚至想?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朗读感悟情况紧急,人们惊慌失措。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

桥说课稿公开课

桥说课稿公开课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性教学,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探究等方法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目标: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时,我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导入课题;初读课文,验证猜想;精读课文;熟读课文四个环节。 ①、导课部分,我将采用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的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早进入学习状态。 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注意字音要读准读正确,谈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由于学生已处于五年级,所以我认为在处理生字这一部分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学生可以自己独立查字典、词典辅助自己学习。 ③、精读课文,在词语弄懂的基础上,朗读并分析课文,带着问题读课文,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划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在如此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人们的表现是如何的?由此引出第二个问题,划出有关人们在洪水来临时表现的句子,谈谈惊慌中人们的特点,结合自身体验那种惊心动魄的一幕,面对如此诚惶诚恐、惊慌失措的人们,老支书有怎样的表现,他是如何引导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引出第三个问题“文中的老汉是

第十课 伊犁河大桥教案初中汉语新教课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28387

第十课伊犁河大桥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题,利用导读法,练习法串讲全文。 2、在引导和表达中能正确运用本课中的句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理解体会作者对伊犁河大桥的情感,了解伊犁河的人文景观。 学情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汉语有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灵活表达,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时候,学生都比较积极。但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中反应慢。在这学期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及大量读书的习惯。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体会课文中作者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活动1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词语的解释和造句。这节课我们先来听写一下,看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2、(展示课件)大家知道我国的十大名桥是那些吗?(给学生介绍)那我们新疆比较典型的大桥有哪些?(伊犁河大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一、初步朗读 1、老师泛读课文,先让学生认真听,指导正确朗读课文(听力练习) 2、全班齐读,分组朗读课文。(朗读练习) 3、老师纠正学生读错的词语。 4、抽叫学生起来分段朗读. 二、讲解课文 (一).伊犁河大桥的结构和历史。 1、课文开篇点题,直接写桥,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伊犁河大桥是伊犁河的人文景观之一? (二)新疆第一桥-----伊犁河二桥 1、为什么伊犁河二桥是名副其实的新疆第一桥? 2、人们在大桥上做什么?大桥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总结:作者以桥的雄伟宏大及以桥为中心的幸福生活,第一次表明了伊利大桥是伊犁河的人文景观的一种表现。 桥上美景 1、作者描绘了那个季节的伊犁河大桥? 2、在桥上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总结:桥上美景-------------人间天堂------------孩子、老人、赶路的人们的辛福生活------------------勾画出了一幅美妙的生活状态-------------再次凸显了伊犁河的人文景观。 (四)桥上婚礼-------习俗 1、青年男女为什么喜欢在桥上举行婚礼?场面怎么样? 2、伊犁河大桥的民族特色表现在那些方面? 总结:作者通过对伊犁河大桥上盛大的婚礼场面及周围的民族特色的展现的描写,增添了

说不尽的桥教学设计

《说不尽的桥》教学设计 10 汉二易艳梅 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工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4、比较全面地了解桥,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 体的桥 教学重难点: 1、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2、比较全面地了解桥,如结构、功能、建筑材料,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收集有关桥的资料 (一)科学组(1-2组) 1、桥梁常用的建材有哪些? 2、了解桥梁的分类,并了解每个类别的特征(原料、形式两个角度) (二)中外名桥组(3-4组) 1、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桥是哪一座? 2、我国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石桥是哪一座? 3、架在珠江上的桥有哪几座? 4、了解美国的金门大桥(对金门大桥进行简单的介绍) (三)文学组一(5-6组) 1、与桥有关的成语 2、与桥有关的对联 3、与桥有关的歌谣、俗语 (四)文学组二(7—9组) 1、与桥有关的诗句 2、与桥有关的故事 教学过程: 活动一迷人的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与桥有关的谜语导入,目的,进入对桥的思考,并了解一种关于桥的文化形式——谜语。) 师:我们先来看一个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 生:桥 二、认识桥、了解桥知识 师1:那么,什么是桥呢?我们首先来从桥的定义来看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架在河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开始应该为木质结构。

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桥的含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仅架在河上,还架在在陆地之上和峡谷之间

第十课 伊犁河大桥 教案设计

第十课伊犁河大桥教案设计 (双语班) 疏附县第三中学授课教师:米娜瓦尔 2015年5月6日 第十课伊犁河大桥 初学课文 (第一到第二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应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通过带领方法让同学掌握课文的读法,同学们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在实际生活中人与建筑之间的感情,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看一个物体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并且懂得它的价值,去珍惜 ,增强对大千世界的感悟,确立学习目标。感恩伟大祖国。 重点: 【掌握课文的正确读音和大意】 难点: 【理解课文每一段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方法:启动法,领读法,鼓励法,练习法,抽读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导入新课: 前提测评: 1(选择正确的汉字。 严重对待坚持粗心 1. 爸爸病了,但仍( )工作。 2.( ) 不会给我们带来好的结果。 3.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 )的白血病。 4.他( )每一个人都那么热心。 2(通过欣赏几张图片而导入新课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段:(,~3自然段) 教师:叫个别同学朗读 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老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带着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学生:跟老师读 伊犁河大桥是伊犁河人文景观之一,从远处眺望,九个桥孔犹如九张巨大的弓箭,凌空跨越河面,支撑着笔直的桥面,显得雄伟壮观.奔腾不息的伊犁河像一幅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令人遐想不已. 发源于天山山脉的伊犁河浩浩荡荡向西而去,把素有“塞外江南”美称的伊犁河谷分为南北两岸.多少年来,伊犁河大桥是两岸唯一的陆路通道.1959年,在旧渡 口上修建了一座木桥,1975年经过改造成为现在的伊犁河大桥,桥面两侧设有人行道,修有图案式水泥栏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 一、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习惯,并提高从众多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自主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成科学、文学、乡土和艺术四大活动兴趣组,每大组根据需要再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 2.组织学生到学校电脑室上网查找有关“桥”的资料。推荐浏览的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桥》、“桥”学科网站。 3.各活动兴趣组在组内交流资料后,选择有代表性的资料准备在班上交流。 4.指导和协助各小组把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整合并制作成课件。 活动课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进程 [课前屏幕投影:迷人的上海杨浦大桥的图片(背景音乐:中国古典名曲《妆台秋思》)] 一、激情引趣 (在迷人的上海杨浦大桥背景及悠扬的音乐声中,让两名女生从容走上讲坛主持本次活动。)主持A、B: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早上好!很欢迎到我们城郊中学初二(3)班来参加这次综合性活动。 主持A:宋范与求诗云:“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 主持 B:唐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主持A:每首诗中都提到了一座古桥,一处景致,一个动人的故事。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向我们真情诉说…… 主持B:在这两个星期中,同学们通过上网,查找书籍,询问家长等途径对桥和桥文化进行了学习和探究。 主持A、B:今天就让我们步入“桥’’的世界,一起来感受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屏幕投影课题:桥文化之旅) 主持A:同学们,你们知道桥是怎样建起来的吗? (要求同学们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出发,各抒己见。) 主持B:同学们说的都挺有道理! 主持A:同学们想知道怎样才能快速建桥吗?请看下面的动画…… (Falsh动画展示:什么是桥、快速建桥、开关桥、活动桥等内容。以促使同学们对桥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启发同学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展开活动 科学之桥 主持A:同学们,你们知道桥梁的分类情况吗?下面有请科学组的同学来为我们介绍一下吧!(屏幕投影:桥梁知识) (让一女学生上讲坛展示课件,一边操作一边解说。) 女生:桥从形式的角度主要分几类? (同学回答后,明确:主要分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 (简略解说梁式桥、拱式桥,结合图片重点解说了斜拉桥、悬索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桥》说课稿五套

《桥》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6课《桥》。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人闪在山洪来临时都惊慌的涌向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桥,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的精神。 4、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揭题导入 一上课,我先板书课题《桥》。同学们,你们认为桥有什么用处?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导入:有时,桥在危急时刻还可救人性命。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桥》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桥吧! 这一导入,把学生从生活带入课堂,带入课文情境。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教师言语诱发:课前已经请大家预习课文了,看到你们了张张充满自信的脸,可以肯定,你们一定进行了认真预习。那么通过预习,大家都了解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内容,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师对下一环节学习目标的校正。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考察纠正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从感情上对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山洪暴发的情景。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刚才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交流以后再请学生看书,指名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村民们在这种时候又有什么反应?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首先通过课件,把学生带入那个山洪暴发的村庄,然后再来感受语言文字,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感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同时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以此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2、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可来到木桥前,人们都停住了脚,这是为什么呢?请

伊宁区域分析

新疆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题目伊宁市市区域分析系别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082班 姓名刘勇 学号083932231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伊宁市区域分析

区域概况:伊宁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省级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 府所在地,伊犁河谷中心城市,俗称“花城”。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中部,伊犁河北岸,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702千米。东与伊宁县相邻,南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相接,西北与霍城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科古琴山,南部为伊犁河冲积平原。伊犁河沿市区南侧流过。属温带亚干旱气候,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年均气温8.4℃,年均降水257毫米。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市辖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截止2005年底,辖区总人口52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24%,汉族占35.13%,回族占7.57%,哈萨克族占4.49%。 伊宁市是祖国西部边陲的一座花园城市,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被建设部评选为“中国园林城市”,并同成都一起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她北倚天山雪峰,南临悠然西去的伊犁河,四周是美丽的西部大地,-望无际的草原和神秘的森林。市内既有宽敞大道和现代建筑群,又有小巷深处绿荫流水的少数民族人家,比较出名的景区有阿拉木图亚风情园、城市海景乐园、汉家公主纪念馆、民族英雄林则徐纪念馆、伊犁河大桥、拜图拉清真寺、伊宁回族大寺、三区革命烈士陵园、维吾尔民居一条街、汉宾乡果园八角凉亭等,以及遍布周围的雪岭冰川、高山毡房湖泊、森林公园、草原,都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新疆气候最好的地方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称。并且还有各种新疆之最。新疆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伊犁河。世界著名优质草原---巩乃斯大草原。西北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伊宁市。西北最大的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 全国最大的薰伊草基地。全国最优良的马-伊犁天马。新疆最优良的羊-伊犁细毛羊。新疆最优质的酒-伊力特曲系列。最佳旅游胜地---那拉提大草原、唐布拉大草原、塞里木湖风景区。新疆最大的红地球葡萄种植基地。新疆最大的商品粮、油料、甜菜、畜产品生产基地. 新疆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新疆最大的亚麻种植、加工基地。新疆最大的木材基地新疆品种最多的中药材产地。伊犁惠远古城是新疆唯一现存的清代古城,也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对外开放商埠 2010年5月伊宁市被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十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2008年伊宁市所在的伊犁河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新天府,紧随成都平原和台湾嘉定平原后。2010年五月的新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提出了成立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在随后的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划定中,伊宁市所属的边境经济合作区被划入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伊宁市正式成为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向“百万人口级城市”前进的口号。

伊宁市城市规划背景分析

伊宁市城市规划背景分析: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曾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又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以生产和社会关系为联系纽带的极为紧密的有机体,城市兴则天下兴,城市稳则天下稳,城市安则天下安。 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都是如此,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城市,不应该是钢筋水泥森林,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疲惫不堪,或者迷失其中,更应该有一种公民的归属感,在这里诗意地栖居,能够在城市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也正因此,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便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然而,当历史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伊宁市今后的道路怎样走,能少走多少弯路,制定怎样的战略来步入一个快速的发展轨道呢?从即将出炉的《伊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中,或许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座未来之城的发展方向。 伊宁市历次总体规划回顾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在历史上,伊宁市曾先后五次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1958年与1976年,伊宁市分别编制了伊宁市第一次、第二次总体规划。1980年又在1976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修订了伊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尽管由于时代的原因,总体规划并不完善,但通过这几次总体规划,基本确立了伊宁市的城市性质,奠定了伊宁市城市布局的特色。以“塞外江南”中心城市作为伊宁市的对外品牌,也一直贯穿、延伸、体现在后几轮规划中,成为伊宁市规划的一条主线。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伊宁市为沿边开放城市后,伊宁市的经济地位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边缘上升成为了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在此背景下,1994年,伊宁市完成了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一轮规划将伊宁市的城市性质定义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以边贸为主导的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沿边开放滨河花园城市,以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城市。 此后,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2001年,伊宁市开始编制《伊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在该规划中,将伊宁市定义为北疆西部的中心城市,以商贸、旅游和农牧产品加工为主的沿边开放的生态园林城市。

微课教案《桥》

微课教案:五年级下册《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3.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生命桥”;“党群桥”。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拘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 2、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生命桥”;“党群桥”。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导入新课 1、(播放洪水画面)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桥》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桥),理解了生字新词,了解到在黎明的时候,一个村庄被迅猛的洪水淹没了,此时村民们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板书:生死存亡),为了逃生,一百多号村民惊慌失措地涌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窄木桥。(板书:唯一逃生) 2、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谁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老汉)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呢?

二、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一)、自读课文第7~23自然段,从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用心读第7—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老汉的语句,并在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写写批注、感受。(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写感受。) (二)、讨论交流: 1、镇定的老汉。 过渡:同学们,你们几处描写老汉的句子?从那些句子中,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下,随着洪水的变化老汉有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请看大屏幕! (1)、轻轻地读,用心体会,通过“拥戴”一词,可以让我们知道老汉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威望很高) (2)、从“盯”字,你可以读懂老汉的心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 (3)、理解“他像一座山”。“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相机板书:镇定) 多么沉稳的老汉啊!面对着死亡的逼近,——(生齐读)

《桥》 说课稿

16课《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文中用了很多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本文的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感受洪水凶猛。 三.说教法 本篇课文,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①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一些描写洪水的词语和句子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形势危急,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②运用朗读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势比读,如对比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③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四.说学法 在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在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去划出洪水凶猛的句子,再读一读从中去感受洪水来袭时的凶猛气势。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板块 在导入板块,课一开始我是以多媒体展示桥的图片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全班齐读,再以谈话的方式进入本课。 (二)初读板块 在初读板块,要学生达到的第两个目标: 一是通过让学生用心地初读课文,我要帮助他扫清阅读障碍。我主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以及长难句疏通四方面予以重点指导。 纠偏字音: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 注意字形:祭奠放肆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临写。 在字义方面,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查字典、词语手册并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相机理解,比如 “势不可当、拥戴、放肆、祭奠”等词语 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读通的基础上。我就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力求学生说准确和完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我一多媒体出示,“老汉在洪水面前英勇无畏,和儿子一起挽救了全村老百姓的生命,最后英勇牺牲。”达成感知的目标。 通过对文意的把握,让学生在初读后留下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后面品读咀嚼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板块

《在桥边》教案

《在桥边》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情节,用乱数、不数、漏数来概括情节内容。 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内在优美。 3.理解小说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 2.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情感,散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而小说最大的魅力则是情节。其中短篇小说尤以短小的篇幅,紧张激烈的情节,深深吸引着读者。今天我们来欣赏另一篇短篇小说《在桥边》,看看它的情节又会以何种方式吸引我们。 二、解题 1题目《在桥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补齐其他内容 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我”在桥边数人数 三、研习课文,品味情节 (一)乱数 1、“我”为什么要数人数?“我”是怎么数的? 明确:这是我的工作 见课文第三段,可见“我”是乱数的 2、“我”为什么要乱数呢? 明确:这个工作对“我”,枯燥、无聊、单调、乏味, 3、从哪些语言里我们能读到这种感觉?从“我”的叙述里你还读到了一种怎样的语气?明确:见课文第一段,充满反讽和揶揄的语气。 4、的确,“我”每天坐在那里数过桥的人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这样的工作枯燥、无聊、乏味。乱数实际上表现出我对这份工作的? 明确:不满。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作不准确,乱数

意味着对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周国平曾说: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 会表现出厌倦。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 (二)、不数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什么打破了“我”枯燥乏味的生活? 明确:一个姑娘从桥边走过 2、姑娘的到来带给我怎样的变化? 明确:A:情绪发生变化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下这段文字,注意语气) 小结:作者一改前面反讽的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变得欢快。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这个姑娘。姑娘的出现,让我原本枯燥、单调、乏味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我的情绪不再灰暗而变得愉悦。 B:乱数——不数 (三)、漏数 1、可是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也并不一帆风顺。我们来看,作者接下来为“我”设计了怎样的情节?“我”的情绪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安排了主任统计员来对我的工作进行检查,我的情绪由愉悦跌回谷底,并且伴随紧张、矛盾? 2、“我”为什么而感到矛盾? 明确:数还是不数?怎么数?实际是生计与爱情之间的一种矛盾 3、面对这样两难的处境,“我”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最终是爱情战胜了饭碗还是饭碗战胜了爱情?(前两次的乱数和不数进行比较,开放性题目) 明确:非常认真的数,因为这关系的生计。当那位姑娘再次出现时,“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 事实是我比主任统计员少了一个人,“我”漏数了那姑娘。“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 5、姑娘是我的什么?假如换一个姑娘,我会把她漏数吗?

《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教学目标 《桥》是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第十六课,本组课文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四篇课文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本组课文,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教育。要在阅读中继续训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叙事、抒怀的一些表达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结合这篇教材的编排位置、写作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几点为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2、教学重难点 《桥》一课是一篇小小说。文章短,句子短,但立意深。小说塑造的老支书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我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做为教学的重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组织课堂教学。 1、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升学生积累语言、使用语言的水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 2、学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我设计的学法是读中悟,以朗读为突破口,这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具体操作步骤为复习导入整体把握;自读自悟潜心会文;细读品位,突破难点;感情朗读,突出重点;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三、说教学程序安排 1、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潜心会文——品味动心——读写吐情”即通过复习导入从整体把握课文课文,再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体现个性化的阅读,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评品动心,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动之以情,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