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

在中国与越南都存在着一种广泛而普遍的的宗教文化——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在两个国家传统文化和社会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达的体系和牢固的根基,其触角升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宗教文化伴随着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延续,经久不衰。祖先崇拜是一种尊崇祖先亡灵、并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儿孙保佑赐福的信仰。宗教学理论认为,祖先崇拜是人类信仰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原始人类自然宗教的灵魂观念和冥世观念,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家庭制开始形成后,是灵魂崇拜与家族血缘观念结合的产物。

中国的祖先崇拜

1中国祖先崇拜的起源

祖先崇拜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宗教形式。根据文献记载,祖先崇拜至少可上溯至商代.并且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几千年来.这个信仰系统不仅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也不断被历代的统治阶层所利用,以达到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的目的。祖先不单是可以被创造。而且也是可以被更新的,所以祖先崇拜的性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早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血缘血亲建立起一种氏族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典型的管理特点就是家长制,一个家族内的大家长或者叫族长具有极高的权威,在这种模式上逐渐形成了中国人文化上独具特色的祖先崇拜,把死去的祖先神格化,而不同于希望纯粹的超越的神的崇拜。

1.中国祖先崇拜的特点

这种祖先崇拜就是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氏族社会的演进确立了父权制,原始家庭制度趋于明朗、稳定和完善,人们逐渐有了其父亲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

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有几个特点,首先,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最后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来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

2. 祖先崇拜的祭祀

对祖先的敬畏主要通过祭祀表现出来。首先,祖先崇拜有着系列的神圣之物如:神龛

灵位、墓地、祠堂、宗庙。其次,它有着系统的祭拜仪式:包括家祭(逢过年、过节,祖先生辰、忌日,七月鬼节,家有大事在家祭拜祖先)、扫墓(春节、清明、秋季扫墓祭拜)、祠庙之祭(古时宗庙之祭,近代民间举行清明会进行祠堂拜祭,十月召会祠堂拜祭等等)。第三,它有着较为完善的信仰体系:中国人相信祖先灵魂不灭;祖先有灵,庇佑家人;相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香火观念;将光宗耀祖作为人生奋斗的动力之一,等等。最后,它有着发达的信徒组织:是建立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基础上的。

祖先崇拜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丧葬。丧葬属于近祖崇拜,一般在三代之内,丧葬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土葬、水葬、火葬、天葬、悬棺葬等,汉民族以“骨肉复归于土”之义主要用土葬之法。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基本上是周代确定的宗法性礼仪。一般来说,从人死到丧事完毕,要经过停尸、招魂、吊丧、沐浴、穿寿衣、人棺、占卜阴宅葬日、出殡下葬、放置死者神位于祖庙、服丧等繁琐的礼仪,概而言之,分三个阶段:先殡、后葬、再服丧。服丧按规定要节制饭食起居,穿戴特定的丧服,十三个月(周年)小祭,二十五个月(三年)大祭,然后服丧才告完毕。但这种服丧制度事实上并没有严格遵行。

祖先崇拜之所以在我国信仰仪式中形成最早,而且数千年一直非常普遍地流行,追其原因,主观上有三:一是精神寄托。二是回报恩情。三是求祖宗保佑。

4.祖先崇拜的影响

汉人祖先崇拜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以下试从个体、家庭、宗族、村落、国家五个层面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对个体的影响

汉人祖先崇拜对传统中国人个体的价值观的塑造起到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国家政局稳定时期。1、对士大夫和皇帝的影响。2、对老百姓和民间知识分子的影响。

(二)对家庭的影响

祖先崇拜的道德伦理核心是“孝”。“孝”在祖先灵魂面前显现,对祖先的崇拜也就是“孝”的体现。对祖先的孝,在人世就表现为尊老、养老。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在某种意义上,祖先是老百姓自己的私神,祖先只保佑自己的后代,这还要看后代是否令祖先满意,为了得到祖先的保佑,后人必须敬奉好祖先,而老人在世时就要对老人尽

孝,如果作出对不起祖先的不敬的行为,还可能遭受祖先的惩罚。所以,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祖灵的敬畏强化了人们的敬老意识,起到尊老育幼和世代继替、和睦相处的作用。

(三)对宗族的影响

祖先崇拜起到了团结族人、互助合作、抵御风险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需要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寻求互助合作资源。宗族是以血缘为基础,因此必须追本溯源,归宗认祖。是否具有本族血统,是否源于同一祖先是衡量能否成为本族成员的根本尺度,由此祖先的崇高地位显现出来。而且宗族的团结需要一种向心力,在宗族中,祖先就是这种权威。打着祖先的旗帜,开展一系列崇祖活动,就能通过各种祭祀仪式加强村民对宗族、血缘的认同感,促进宗族内部团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满足了人们互助合作,共同抵御风险的需要。但是,对祖先崇拜的过分热心,也可能导致宗族派系的冲突。

(四)对村落的影响

一方面,祖先崇拜具有团结人心、维护村落治安,提供社交、娱乐平台,促进村落发展的作用。先赋的血缘关系使人们具有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在遇到外来的不法分子侵犯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从而维护了村落的安全。在办理红(结婚)白(丧葬)喜事的时候,会有很多熟人过来帮忙、凑热闹。逢年过节,邻居、亲戚、朋友也会挨家窜户的走访,也有外地人过来耍龙灯的,增强了喜气的氛围。清明上坟扫墓,有以家庭为单位的,也有以宗族为单位的,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另一方面,超过一定限度的祖先崇拜活动也会导致宗族派系的冲突、土地流失、清明火灾等问题。

(五)对国家的影响

一方面,适当的提倡,用来进行社会教化和稳定人心,有利于巩固政权,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和士大夫,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奉行孝道,能为天下人树立一个光荣的榜样。同时,汉人祖先崇拜的价值理念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增进了汉人与少数民族同胞的相互理解,加强了二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

越南的祖先崇拜

1、起源

在汉文化开始系统地向越南地区渗透之前,越南原始社会已经存在着人类学意义上原始的祖先崇拜。秦汉之际,中原地区的文化开始传入越南,其中包括宗族姓氏制度。据越南学

者考证,越南人与东亚各名族一样,本无姓氏,上千年后越南人逐渐按家族血缘关系聚居,后形成祖先崇拜。

2、祭祀方式及内容

祖先崇拜是一种尊崇祖先亡灵、并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儿孙保佑赐福的信仰。宗教学理论认为,祖先崇拜是人类信仰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原始人类自然宗教的灵魂观念和冥世观念,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家庭制开始形成后,是灵魂崇拜与家族血缘观念结合的产物。祖先崇拜是越南最普遍、最重要的两种传统的民间信仰之一(另外一种是城隍信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在越南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地位,是越南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祖先崇拜的现状在越南,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不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党政干部,家家都祭祀祖先。越南人认为,人死但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会经常回家,驻于供桌上,时刻关注人世间的亲人并在需要的时候保佑他们。越南人还认为,阴间的生活与阳间完全一样,因此,须“事死如事生”,按时祭祀,保障祖先的“生活”需要。祭祀祖先分家祭和族祭。族祭一般在宗族的祠堂里举行,家祭则在家中举行。条件好的家庭会专设一个房间作为家祠,一般家庭都是在家中设立供桌,而条件较差的家庭则有的只用一块木板架在墙上来代替。供桌一般设置于正屋的中心位置。

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越南人认为,人死但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会经常回家,驻于供桌上,时刻关注人世间的亲人并在需要的时候保佑他们。越南人还认为,阴间的生活与阳间完全一样,因此,须“事死如事生”,按时祭祀,保障祖先的“生活”需要。祭祀祖先分家祭和族祭。族祭一般在宗族的祠堂里举行,家祭则在家中举行。越南人每家每户都设有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都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

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胶。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祭祀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富贵春”等。

越南人视祭祀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恩。许多家庭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节来临前,必须重新布置祭坛,插上香烛摆上贡品。春节三天期间,祭坛总是香火缭绕,合家吃团圆饭前,家长的族人都要祈拜。

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平时,子孙忌提到祖辈、父辈的名字,如果现实

生活中一些名词与祖辈、父辈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义词代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让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乱喊,对先祖不敬。如果被别人指著先祖的名字奚落或侮辱,被奚落或被侮辱者会认为是受了奇耻大辱,会激起深仇大狠。近年来,忌名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这一习俗仍保持。

中越祖先崇拜的对比

在中国,祖先崇拜一直被视为古代的一种主要宗教形式。根据文献记载,祖先崇拜至少可上溯至商代.并且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几千年来.这个信仰系统不仅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也不断被历代的统治阶层所利用,以达到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的目的。在越南,祖先崇拜被视为原始宗教的起源,是越南人最为看重的民间信仰。时至今日,他们还保留着祭祖的习惯,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家家都祭祀祖先且祭祀须按时令且贵在心诚。中越祖先崇拜的共同点:

1祖先崇拜都有着系列的神圣之物,如神龛、灵位、墓地、祠堂、宗庙等。

2有着共同的一系列祭拜仪式包括家祭:逢过年,过节,祖先生辰、忌日,七月鬼节,此外,家有大事在家祭拜祖先;扫墓:春节、清明、秋季扫墓等拜祭仪式等等。

3有着较为完善的信仰体系;都相信祖先灵魂不灭;祖先有灵,庇佑家人,相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香火观念;将光宗耀祖作为人生的奋斗动力之一。

4有着发达的信徒组织,祖先崇拜正式建立在高度发达、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基础之上,即使是现代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祖先崇拜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表现在村落中,祖先崇拜具有团结人心、维护村落治安,提供社交、娱乐平台,促进村落发展的作用。

5具有宗教感情:在个人或宗族遭遇天灾人祸、生活陷入极度困难或悲痛,或遇到有重大事情时会祈求祖先保佑。在家族中,祖先崇拜起到了团结族人、互助合作、抵御风险的作用。

越南文化虽然与中国文化“同胎同宗”,但它吸收中国文化并使其越南化的过程中并形成了独特的东西。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祖先崇拜的仪式上有不同的地方,并且对儒家思想的忠、孝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祖先崇拜实际上也是在血缘基础上对人伦关系的关注,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越南人民的精神生活,这些也决定了越南语中人称的运用,这是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要注意的一点。

2中国目前的祖先崇拜在逐渐淡化。当代越南社会的祖先崇拜是全国性和全民性的,在

越南,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家家都祭祀祖先且祭祀须按时令且贵在心诚。而在中国,我们也逐渐把这一习俗淡化了,这存在与我们的观念中,而不是跟多的存在于实际行动中。即使我们还在祭祀祖先,在扫墓,可是在这同时也越来越多的被西化。

3这也表现在方式不同。越南人不管是佛教徒还是基督教徒,在自己的家中都设立祖先的神龛,一般人并不过生日,但非常重视对先人的周年祭祀,焚香上供,并将后人的照片向先人供奉。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

总之,探索两国祖先崇拜的同时,也使得我们深深感到儒家思想对两国人民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影响到越南社会的各个方面。正是有着相同的宗族社会特性和独有的儒家文化,从而形成特有的祖先崇拜。研究两国的祖先崇拜的现象能更好地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对促进东南亚民俗、儒学等研究有深远影响。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现状分析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现状分析 11文管班樊慧飞1101050112 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极大地影响着越南文化。越南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漫步越南城市乡村,当地的许多传统习俗都源自中国,中华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在长期以来中越两国人民在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而且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中国与越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一、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 (一)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现在越南虽然用拉丁字母书写,但其发音里还保存着70%汉越音词汇,从这里可以看出越南的文字与中国汉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约在东汉开始,汉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入越南。到了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著作开始出现,最著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不按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词汇,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 (二)、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越南的各大书店陈列着许多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古典文学巨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还有许多的近年来颇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杂文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等等。 2010年越南中国图书展销会,是继2008年和2009年越南、柬埔寨中国图书展销会成功举办之后,广西新闻出版局第三次承办并组织中国出版代表团参加这项国家级书展活动,同时也是纪念中国与越南建交60周年暨中越友好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中国出版代表团达成向越南输出版权合同和意向的图书共79种,其中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当场签约输出版权的图书达61种,创历史新高。除举办中国图书展销会外,中方代表团全体成员还参加了第三届越南国际书展,与越南有关出版、发行单位洽谈图书贸易、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等事宜。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 在中国与越南都存在着一种广泛而普遍的的宗教文化——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在两个国家传统文化和社会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达的体系和牢固的根基,其触角升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宗教文化伴随着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延续,经久不衰。祖先崇拜是一种尊崇祖先亡灵、并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儿孙保佑赐福的信仰。宗教学理论认为,祖先崇拜是人类信仰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原始人类自然宗教的灵魂观念和冥世观念,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家庭制开始形成后,是灵魂崇拜与家族血缘观念结合的产物。 中国的祖先崇拜 1中国祖先崇拜的起源 祖先崇拜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宗教形式。根据文献记载,祖先崇拜至少可上溯至商代.并且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几千年来.这个信仰系统不仅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也不断被历代的统治阶层所利用,以达到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的目的。祖先不单是可以被创造。而且也是可以被更新的,所以祖先崇拜的性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早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血缘血亲建立起一种氏族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典型的管理特点就是家长制,一个家族内的大家长或者叫族长具有极高的权威,在这种模式上逐渐形成了中国人文化上独具特色的祖先崇拜,把死去的祖先神格化,而不同于希望纯粹的超越的神的崇拜。 1.中国祖先崇拜的特点 这种祖先崇拜就是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氏族社会的演进确立了父权制,原始家庭制度趋于明朗、稳定和完善,人们逐渐有了其父亲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 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有几个特点,首先,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最后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来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 2. 祖先崇拜的祭祀 对祖先的敬畏主要通过祭祀表现出来。首先,祖先崇拜有着系列的神圣之物如:神龛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Ⅰ.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 铁器等。 Ⅱ.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②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中国传给铁器、铜器、丝帛等。Ⅲ.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牛、珍珠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Ⅳ.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张骞使西域后,汉与西域联系渐频,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入中国。③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西至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Ⅴ.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丝绸,大获其利。 Ⅵ.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②后大秦经海上间接地与汉进行丝绸贸易。《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166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 ②政策:汉 的对外政策。 ③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通。 ④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 Ⅰ.隋唐对外交通发达。陆路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多国。 海路自登州、扬州出,东到韩国、日本;自广州出,西至波斯湾。 Ⅱ①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往来频繁,来唐留学生以新罗人为多,如崔致远。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馆”“新罗坊”。②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③新罗人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术。新罗受唐文化影响很大。 Ⅲ.①隋时,中日互使。自贞观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归国的人策动了大化改新,多法唐制。都城建造,效仿长安。学校教授儒学。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③对中日交往贡献突出者,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鉴真。Ⅳ.①隋唐时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互使,交换土特产品。炀帝曾遣使马来半岛。唐中期骠国王子携歌舞团来唐。②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贞观时,天竺遣使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③对中印交往贡献突出者,有唐玄奘、义净。 Ⅴ.①隋唐时,中亚一些国家频繁来使,带来名马、异药等。②隋时已和波斯互使;唐时波斯受大食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波斯商人在中国设“波斯店”。③唐高宗时大食始与中国通使,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也在唐时传到大食。④唐和东罗马(拂菻)通使,其医术、杂技传入中国,中国的大量丝绸、瓷器运往欧洲。⑤史载唐朝和非洲也有往来。唐人杜环到过非洲。索马里使者于高宗时来中国。非洲出土过当时中国的陶瓷残片。★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隋唐经济繁荣, ②政策: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a.欢迎外人来华; 出访;c.尊重外人生活习俗; 待他国。 ③交通:对外交通四通八达, 步。 ④文化:隋唐时科技文化居世界领先水平,对外吸引力大。 ★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意义: ①促进了隋唐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史各朝代特征

中国古代史各朝代特征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 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石器为主的简单劳动工具。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夏朝开始了原始的水利灌溉农业;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金属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a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b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c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d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4、民族关系方面:我国的原始人类不仅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北起辽河,南至珠江也都有远古人类的遗迹。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成了以后华夏族主干。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战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但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_马达

第25卷第1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5No .12009年2月 J ou rnal of North Ch i na Insti tute ofW ater C onservan cy and H ydroel ectric Pow er(Soci al S ci ence) Feb .2009 收稿日期: 2008-12-04 作者简介: 马 达(1965 ),男,河南淅川人,文化时报社副总编辑,副编审,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05级博士生。 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 马 达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 中国与越南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先进的农业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 过积极的影响。历史上,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播为中越两国传统友谊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谱写了中外科技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 关键词: 中国;越南;农业;文化;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444(2009)01 0079 04 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人民之间就有着传统的友好交往的历史。在公元10世纪中期之前,越南属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曾经长期 郡县其地 ,到968年,越南才正式成为独立的国家。此后,一直到19世纪中期被法国殖民者占领期间,仍长期同中国保持着 宗藩关系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越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十分紧密。因此,越南作为中国的周边国家,受汉文化的濡染最为深厚。 农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两国人民的长期交往历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的构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拟就历史上先进的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一、中国文化在越南传播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在越南得以传播,或者说越南之所以能够接受较为先进的中国农业文化,既有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中越山水相连,越南位于中国的南方,与中国的云南、广西接壤,两国之间有着1200多公里的边境线。既无高山大漠的横亘,也无大江大河的阻隔。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友好往来的传统,两国边民之间具有长期通婚的习俗,很多边民 跨境而居,自由来往,十分便利。 从历史原因来看,中越两国人缘相近,同根共族。据越南最著名的史书 大越史记全书 记载,越南人认为自己民族的始祖是与中国相同的 神农 的后裔。越南人把 鸿庞氏 作为自己的始祖,鸿庞氏被封为 泾阳王 ,而泾阳王是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的后代。后来,泾阳王娶洞庭君的女儿 神龙 ,生雒龙君,雒龙君娶帝米的女儿 妪姬 ,生下百男,是为百粤之祖。其后,封其君为雒王,嗣君位,建国号为 文郎国 。这些记载尽管有着传说的成分,但是至少可以给后人这样的想像空间:两国之间在很久以前有着共同的历史传说和史前记载。后来的历史史实也进一步证明,中越两国之间的确存在着相同的历史渊源。时至今日,越南老百姓的家里仍然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泾阳王等牌位,以表示自己不敢忘本。即便是到了现代,越南人仍然认为自己跟中国是一家人。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国之日,胡志明主席即发表了著名的 致华侨兄弟书 ,其中说到: 中越原是一家人。我们中越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共同,在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 [1](P220) 越南自古以来就跟中国具有密切的关系。从秦代、汉代到宋代之前(968年),越南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范围之内,在越南历史上被称为 郡县时期 或 北属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1、系统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2、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和重要史实; 3、归纳古代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外传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4、分析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等对外关系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国际影响,理解古代对外关系由开放到闭关的历史趋势及原因; 5、重点掌握秦汉、隋唐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交往关系的基本史实。 ★知识整合: 二、古代对外关系的内容特征分类 1、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A汉武帝时,日本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B东汉光武帝时,“汉委奴国王”金印;C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②隋唐时期: A遣唐使;B贸易往来频繁;C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D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③明清时期: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C戚继光抗倭,1565

年肃清倭患;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A秦汉之际,燕、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B三韩多次派人赴汉,觐见光武帝;C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D贸易:朝鲜输入檀弓、果下马;中国输出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 ②隋唐时期 A往来:唐朝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志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B交流:新罗从唐朝引入茶叶、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艺等;C新罗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3)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2、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①两汉时期 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隋唐时期 A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B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C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D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 3、古代与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各地到关系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非洲。③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以后。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对需求。②条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越南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邓成艳

越南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的贸易关系的影响 摘要:越南是位于亚洲的中南半岛,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经济随着加入国际贸易这个大家庭,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经济结构不断完善,经济质量不断改善,越南与中国的许多领土接壤,中国也是越南主要贸易对象之一,因此,研究越南经济发展以及越南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红河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研究越南经济以及越南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对我将来的就业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选择了这个专题,经过查阅资料结合我个人观点,下面,我就谈谈越南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的贸易关系的影响。 关键字:越南经济越南的对外贸易中越经贸关系 一、越南经济的发展 过去数十年,越南处于基础差,积累少,发展跟不上时代,教育落后的困境。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越南逐步发展起来,经济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均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状况有所好转。国内工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原材料 越南位于亚洲的中南半岛,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炎热的天气,使得越南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种植热带水果和农作物的优势,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得越南的农产品成为越南主要出口产品。

资本 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吸引不少外国投资者的眼光,大量的资本进入越南,社会投资踊跃使得越南的经济在大量资本的基础上获得许多发展机遇,激发了越南的许多经济发展潜力。 技术 在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的条件下,越南也逐步加入世界经济中,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属于它自己的小小作用,越南主要贸易对象有中国、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国家。越南主要出口产品有原油、服装纺织品、水海产品、鞋类、电子产品、木制品、大米。主要进口商品有机械设备以及零件、成品油、钢材、纺织原料、皮革、布匹。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越南从过去的农产品生产转变成工业制品,工业制成品总额增长迅速,在越南出口中的地位逐渐上升,通过对外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大量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越南市场,越南利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路子得到了很大的消费市场,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引进先进技术,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使得越南的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使得本国的发展得到了更好的基础。 经济的革新 越南在农业、工业和商品流通领域都进行了一些变革,主要有在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在工业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向企业放权,在商品流通领域建立自由市场。越南的企业革新由原来的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变成为不否定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主张部分国营单位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教案 一、内容分析 在古代,中华民族通过同邻邦的广泛交往,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陆路、海陆贸易,把中华民族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带回了异国文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各国。自郑和下西洋后,对外关系出现新变化,欧洲殖民势力东来,反侵略斗争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闭关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日渐落后于西方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古代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与欧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提高考生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途径和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结合史实,初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民族使者的方法,提高对外交往合事件阐释能力,从线索上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是一个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汉、唐、宋、元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2、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和平崛起,渊源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三、知识梳理: 基本知识概述: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1、阶段特征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 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D.双向交流, (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B.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①史实:a.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b.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c.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 d.葡占澳门: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e.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f.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②特点: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b.开始抗击外国侵略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⑴古代政治上的友好交往 ①东汉:A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B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97年甘英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东南亚钱币的影响

概述中国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篇章,是世界钱币文化宝库中的瑰丽遗产,曾经对世界各地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三韩、高句丽、新罗、百济、朝鲜、日本、琉球、爪哇、安南、占城、暹逻、万象(老挝)、缅甸、真腊(今柬埔寨地区)各国产生的影响最大。另外,中国钱币曾经在天竺、印度、波斯、泥婆罗(今尼泊尔)、大秦(东罗马)、苏门答腊、婆罗洲、吕宋(今菲律宾境内)、鲜兰(今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印度群岛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流通使用,曾经扮演过世界货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此外,考古学家曾经在中亚细亚各国,两河流域、波斯湾地区、尼罗河口至索马里、东非沿岸、马达加斯加迄南非各国,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秘鲁、圭亚那、智利、加勒比海区域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地,均发现过中国古代钱币的影踪。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环、贝四大货币体系,一直到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货币制度(包括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铸造成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逐渐发展到西汉武帝的“五铢”钱;及至唐代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开元通宝”钱,以“通宝”名称取代了以往的“两铢”式货币,这三次重大的货币制度改革,都是与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帝国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汉时期,中国的方孔圆钱就开始流出国外,但是,当时的数量较少,影响不大。唐代初期,中国钱币流向境外的数量增大,中国钱币在国际上逐渐被认可,在各国流通使用,这与当时中国的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不但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还拥有丝绸、陶瓷、茶叶等特产,而且还有着准国际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国家。秦始皇统一制造“半两”钱以后,虽然历代屡有兴衰,钱币也时有改进,但是基本形状大致不变。这种重量划一、大小适中、外型美观、携带方便的圆形方孔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其使用寿命长达2000余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以中国为核心,向周邻各国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各地不断辐射,从而形式了以方孔圆形为主要特征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其特征和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钱币形制: 中国早期钱币如刀、布、环、贝等的形制,形状独特,各有千秋。

中国文化对越南古建筑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越南古建筑的影响 摘要: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最初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移居当地的华人,另一种是通过政治途径—密切的民族渊源和宗藩关系。在古代的很长时间内,越南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中国的文化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越南文化及建筑艺术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在越南顺化的阮朝宫殿及民居建筑的分析了解越南古建筑如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化越南古建筑影响 中国的建筑技术传入越南的历史很久远,深刻影响着越南建筑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供了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空间环境。 I.越南阮朝仿效北京城营建顺化城 越南自古以来深受中国的影响,越南文化无论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越南历来有向中国学习筑城技术的传统。陈英宗兴隆七年(公元1299年),越南使臣邓汝霖到北京时,曾密画宫苑图本,以资建城时借鉴。《大南实录》记载了在嘉隆年间(1802-1820年),阮朝多次派遣使节团到北京求封,同时学习北京城的规划建筑的经验。随着中越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南的建筑艺术更多的吸收了中国的建筑思想并得到高度发展。阮朝都城顺化的营建,几乎完全是根据中国的都城建筑理念为指导,并以中国清朝首都京师(今北京市)为蓝本。

(一)三重方形结构顺化城建筑如北京城一样,也是由三重方形城,墙包围,由外到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紫禁城。最外是京城,如除去东北角后又建起 的镇平台的话,顺化京城呈比较规则的正方形,据现在城墙遗址实测得到的数据,顺化京城外城墙周长约为 10447 米,每边约为 2600 米,墙高 6 米,厚20 米。京城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宽约 23 米,深 4 米。每座城门高约 16 米,京城之内有百官办公的六部区,有国子监、枢密院、都察院、习贤院、史馆等机构,一如北京城。京城之内为皇城,类似北京的故宫,也呈方形,南北城墙约为570米,东西城墙约为640米。午门上有五凤楼,前有三座金水桥皇城内有太和殿、太庙、世庙、奉先殿等建筑。太和殿是皇家举行盛大朝拜仪式的地方。殿基高两米,花石地面。殿前为清化砌成的两级石台。皇 帝临朝议事之时,文武百官三品以上站于上一级,三品以下站于下一级。 太庙、世庙、奉先殿等建筑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皇城之内是紫禁城,位于太和殿之后,嘉隆帝时名为宫城,明命帝时改 名为紫禁城。皇城和紫禁城又合称大内。这里是皇朝的行政和政治生活中心,同时也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因此,这里的建设规划严格遵守儒教的哲理和政 治观念,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内有100多座大大小小的建筑物, 形成了一个既多样化,但又对称、融洽的建筑群体。大内又分许多部分,均 由高出人头的堵墙分隔开。分别是:从午门到太和殿之间是朝廷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延寿宫和长寿宫分别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居住的地方。紫禁城是 皇帝及其一家生活的地方。它的四周是一堵 3.5 米高的砖墙,将其与外部世 界隔离开。这里拥有京城最巍峨壮丽的宫殿。勤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面有文明殿、武显殿、东阁殿、左雩殿和右雩殿等分列两边。接着是皇帝

简述中国与越南的关系

简述中国与越南的关系 越南,全称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亚洲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国土狭长,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紧邻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上,越南中北部长期为中国领土,公元前257年,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其族民,辗转到达现在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并自称为安阳王。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前214年,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今日越南北部和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秦朝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越南北部交趾地区虽然屡有反抗,但是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古代政权各朝代的直接管辖。968年,丁部领(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内的割据势力,建立国号大瞿越(丁朝),两年后(970年)又自称皇帝与使用年号太平,定都华闾(今宁平省宁平市),算是越南正式脱离中国而自主之始。1802年,阮福映在法国支持下灭西山朝,建立阮朝,之后接受中国清朝嘉庆帝的更改册封为越南国王,正式建立新国号为越南,这也是越南名称的由来。 抗战初期,越南政府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制止法国侵略,采取了以和求进的策略,与法国进行谈判。1946年3月6日,越法双方签订了“初步协定”;9月14 日,又签订了“临时协定”,从而出现了近一年的缓和局面。但是,1946年12月19日下午,法军开始向河内发动总攻击。至此,法国已完全撕毁了和平协定,对越南发动了全面战争。经过4年的战争,法军始终无法消灭在深山中的越南游击队,1949年9月,在中国的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时候,胡志明主席派人来中国同中共中央直接联系,并请求援助。后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南下的胜利进军,中越边境的交通线终于建立起来了。1950年1月14日,胡志明代表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庄严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是越南全体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为了人民的普遍利益,越南民主共和国准备与任何愿意在平等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及领土的基础上与之合作的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以谋共同保卫世界的和平与民主。”1月15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外交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详细教案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沈阳市76中学刘娜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外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2、为促进中外交往而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友好使者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文字材料的阅读,梳理已学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观。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整理、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2、对外交往的意义 教学资源: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引出课题:大屏幕上出示四幅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鉴真像、玄奘像、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请学生观察每幅图片说出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根据事件的共性归纳今天的复习主题。 2、指出对外交往分两种形式: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这四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和平交往。 二、复习旧知 教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汉朝/西汉 1、汉朝 (1)大屏幕出示张骞拜别汉武帝的图片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 提问: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提问:汉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的机构是什么?西域都护府。 观察西汉疆域图:西域都护府管辖的范围包括我国现在的什么地区?新疆 (2)提问: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打通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名称?丝绸之路 出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学生观察图片。 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3)出示文字材料,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起来。中国除丝绸之外,铁器、漆器、麻织品等也传到西方。领先世界的冶铁技术也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西

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其历史也是积厚流光。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的文化,对世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亚洲一些国家,对其文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文化,世界,影响 第一章绪论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基础,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对世界的影响也相当大。中国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但是它确实是世界上现存的,并且会长期延续的最古老的亚洲文明。 第二章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在古代,日本文明的形成仅仅是从中国的文化中吸取和融会的。并且日本的文化是在在吸取中国文化所形成的一个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的实在唐朝时期。在那期间,日本多次派出了遣唐使、留学生以及僧人来中国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对中国汉字的草书与楷书偏旁的研究,日本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 在当时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的就是鉴真东渡。他为了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不畏艰险,六次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一共呆了10年,始终不渝地传布着唐代的文明,讲授着梵学的理论,从而增进了日本的梵学、医学、雕刻和建筑程度的进步。 日本的民族衣饰,也是在中国唐代服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中提到:“[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1]在唐以前,日本的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色彩变得鲜艳。 第二节中国文化对古朝鲜的影响 中朝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自古以来就相互交流,形成了文化基础,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比中国人少,所以朝鲜文化的发展在古代是比较先进的。 早在汉武帝时期,武帝以其“未尝入见”[2]攻打卫氏朝鲜,由于魏氏集团内部分裂,最终汉军胜利。武帝在其统领的地区设了四郡,此四郡与三韩族共同于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姓名:于冬 学号:080524007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浅要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日本、朝鲜、亚洲其它国家、欧洲、美洲及非洲国家)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化;佛教;儒学;丝绸之路;日本;朝鲜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分析一下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1、对日本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中日两国有文化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日本,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大陆移民进入,也把汉字带到那里。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实行了“常用汉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佛教自公元538年正式传入日本,50年后发生了崇佛与排佛的论争。在崇佛派取胜之后,天皇大兴佛教之诏,推动并加速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书记》说:西晋时王仁到日本教太子菟道稚郎子读书,带去《论语》十卷,相传是儒学传入日本之始。隋唐时期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主要学习经学。日本人模仿唐代教育制度,也把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日本学校里设有大经、中经和小经。

另外,中国建筑对日本建筑也有影响,主要表现在都城建设上,在唐的影响下日本开始营建永久性首都,藤原京、奈良、京都、东京等城市的共同格局都是仿照当时唐代长安的条坊制建立起来的。 2、对古朝鲜的影响。中国与古朝鲜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初期。 汉字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公元后三世纪开始流行。从汉字传入开始,慢慢很多汉语词汇取代了本身的纯韩词汇。现在韩语多于一半的词汇是由中文借过去的,汉语词汇共占日常韩语词汇的五至六成,而韩国人的姓名差不多全是中文来的。 新儒学在高丽时代(918-1392)末期开始引起注意,最终发展成为在朝鲜王朝时代(1392-1910)占主要地位的哲学思想。据说它是在同中国元代的文化交流期间传入韩国的。新兴中产阶级欢迎新儒学的道德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他们在儒学思想的指引下大力发展农业,促进商业,最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儒教一派的实学形成了。在实学的影响下韩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受益之大是空前的。 早在先秦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了高句丽,接着,又由高句丽传入新罗。随着佛教在新罗逐渐兴盛,到中国留学的新罗僧也日益增多。他们之中,有些人终身留在中国,长期从事佛经的翻译或注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学成归国,成为新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的鼻祖。中国禅宗极盛时期在唐朝,那时,有不少新罗僧人来唐学习禅法。首先将中国禅宗引入朝鲜的是新罗僧人法朝。还有两位在中国佛教宗派的传布中影响较大的新罗僧人,一为义湘,其为新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 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 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 (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 (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 (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 (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 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 (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 (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 六、对外交流影响: 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 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 七、对外交流的途径: (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 (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 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 (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 (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 (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 (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 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 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 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 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 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 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