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_张海明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_张海明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_张海明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_张海明

[收稿日期] 2006-06-21

[作者简介] 张海明(1957-),男,云南省昆明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张海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

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诗与乐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 I20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2007)0120064207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

诗“相见时难别亦难”

(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

乎只要是名篇便可谱曲演唱。苏轼诚有好词,可是,除了一首《水调歌头?中秋》之外,苏轼再无别的作品能够被今人广为传唱。不错,如果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甚至《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上乐

曲(也确实有人尝试过),请嗓音高亢浑厚的男歌手独唱或合唱,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能进入流行歌坛。李清照词亦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是当今流行歌坛上最受欢迎的古典诗词之一,其传唱之广,大概只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可以与之相比,然而李清照最有名的作品《声声慢》,此类尝试却少有成功。究其原因,除了古今审美趣味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诗(词)毕竟有别。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 李叔同的《送别》应当是个例外。这首歌的曲子原为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ohn Pond Ordway 所作,原来的歌名为

《梦见家和母亲》。日本歌词作者犬童球溪依其旋律填写《旅愁》,发表时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学,受其影响,为之重新填词《送别》,一时传遍大江南北,影响至今。

一是还原型(拟古型),即还原古曲以保留其古音古韵的原貌。这个工作,早年杨荫浏、傅雪漪等前辈曾经做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白石的词,如《扬州慢》、《淡黄柳》、《暗香》、《疏影》等。近年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又将包括乐府、唐宋词、元曲在内的三百余首古乐曲译成五线谱和简谱,并选择其中部分曲目请人演唱制成CD 。与此相类的是仿照古曲风格由今人为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如台湾有一位叫蔡肇祺的老先生,就为不少古典诗词谱曲并亲自演唱;年轻一些的如范李彬的古琴曲专辑《关山月》,收入《关山月》、《蒹葭》、《秋风辞》、《阳关三叠》等十余首古琴曲。范李彬本人是台湾台南艺术学院中国音乐系古琴教师,所以他的弹唱很有古人意味。内地音乐人专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也有几位,如山东歌剧舞剧院指挥吕守贵也为不少古诗词谱过曲,出过两张专辑。姜嘉锵、傅慧勤等人演唱的古诗词歌曲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古曲琴歌》等合辑行世。另外还有一位叫张庄声(咪咪)的歌剧演唱家与他人合作,将白居易的两首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谱曲演唱。不过说老实话,由于与现代人的欣赏趣味有较大的差异,这类还原型或拟古型的古典诗词歌曲欣赏者范围较窄,难以在大众中广泛流行。

二是普及型。普及型的作曲主要为现代人,其初衷原在于借助音乐传播古典诗词,进而扩大古典诗词的影响。这种情况主要见于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典诗词配曲演唱,以吸引中小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同时也是方便记忆的一种手段。如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曾出版过一套题为“诗叶新声”的盒带,该盒带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专题研究小组制作,为当时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配乐演唱,但不以古典诗词为限,现代诗歌也包含在内。制作者表示:“希望借这套录音带,对国中国文的韵文教学,做一次新的尝试。同时,也为一般爱好我国新旧诗词的朋友,提供声

情赏欣的新风貌”

[1](P2)。又如马来西亚为改进华文教学,近年也推出过一套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音乐CD ,包括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若干单元。所选诗词均为最常见者,演唱也较为简单活泼,尤其适合少年儿童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以上两种除声音部分外,还配有文字部分,有讲有译,兼附曲谱,确实替一般初学者考虑得很周到。此外,叶至善的《古诗词新唱》用外国歌曲的曲谱来配中国古典诗词,如苏联歌曲《小路》配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加拿大民歌《红河谷》配杜牧的《夜泊秦淮》等等,似乎也可以归入此类。不过,用外国歌曲来配中国古典诗词,尽管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终觉得有些隔膜①。

三是融合型。所谓融合,指古今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具体的融合方式则包含了音乐和

文字(歌词)两个方面。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

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

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

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

的才情尤具特殊的意义,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那种以为只要随便配首曲子便能演唱的想法是极其肤浅的,而动辄便为数十首甚至上百首古典诗词谱曲,不是狂妄,就是无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看《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均为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可知这些歌曲的成功确非偶然。

比较而言,第三种情况即融合型似更有可能进入流行歌坛,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和《绿蓑衣》可以说颇具代表性①。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绿蓑衣》所收10首中有两首是诗,即《诗经?王风?采葛》、汉相和曲《江南?江南可采莲》,但均为乐诗。这应该不是偶然。也许专辑的制作者并非有意重词轻诗,但这样一种结果客观上表明,总体而言,词较诗更宜于进入流行歌坛。

① 《淡淡幽情》为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

出版。共收入12首歌曲:1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2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31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41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

(芳草无情);51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61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71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81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91朱淑贞的《生

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101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相看泪眼);1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

识愁滋味》(欲说还休);121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绿蓑衣》为内地歌手杨小琳演唱的古典诗

词专辑,吴旋作曲,正大?雨果民族音乐精品制作中心出版。共收入十首歌曲,其中三首与《淡淡幽情》相同,即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留人醉)、《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相思意);余下的七首是:11《诗经?王风?采葛》(隔三秋);21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绿蓑衣);31汉代相

和曲《江南?江南可采莲》(江南);41宋代晏殊的《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独徘徊);51唐代李端的《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吹裙带);61宋代张孝祥的《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心悠然);71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却上心头)。值得注意的是,能够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并为大多数听众所接受的,主要是那些抒发离情别恨和表现男女恋情之作。这在上述两张专辑中占了一多半的比重。尽管其中不乏像张志和《渔歌子》、晏殊《浣溪沙》、张孝祥《西江月》、辛弃疾《丑奴儿》一类表现闲情逸致或抒发人生感概的诗词,但其被传唱的频度却远远低于那些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作品。与此相关的是,有些古典诗词在进入流行歌坛的过程中,其本来的意蕴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改变。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本是抒发亡国之恨的,但成为流行歌曲后,其情感指向发生了很大的偏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意象所指代的,已不再是对昔日故国的不堪回首,而更倾向于

情场往事的无限惆怅了。

当然也还有表现形式方面的因素。两张专辑中词多于诗这一现象,多少表明词体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式更容易与现代乐曲相匹配;五代词、北宋词多于南宋词,同样也有一定的意义在。我们姑且不论风格方面的因素是否会有所影响,可以肯定的是,五代北宋之词语言相对来说较为浅显,意蕴较为显豁,不似南宋词,尤其是所谓骚雅词那样讲究使事用典,追求境远意长。这无疑也是宜于歌的。我们看两张专辑中诸如姜夔、吴文英等人词作均无入选,而且流行歌坛上也没有他们的身影,应该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二、在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于文字(歌词)的融合有必要多说几句。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整句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一道特殊的景观。

例如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留……”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对照李白的原诗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新词迎合了现代人的爱

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许多,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的喜爱。

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李修安词,陈富荣曲)亦为一例:

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

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用李白诗题,且将李白原诗嵌入歌词,所传达的却非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倒不乏相通,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

在化用古典诗词以表现现代人情感方面,中国大陆音乐人中最有成就的或许当推陈小奇,他不仅大量将古典诗词之成句、意境用于现代歌词创作,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流传颇广的《涛声依旧》(毛宁演唱)化用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

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

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

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

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

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

事,这一张旧船票是否能够登上你的客船。《巴山夜雨》(李进演唱)化用晚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什么时候才是我的归期,反反复复的询问却无法回答你,远方是一个梦,明天是一个谜,

我只知道他乡没有巴山的雨。

借着烛光把你的脸捧起,隐隐约约的笑容已成千年的古迹。伤心是一壶酒,迷惘是一盘

棋,我不知道今夜该不该为我哭泣。

许多年修成的栈道在心中延续,许多年都把家想成一种永远的美丽。推不开的西窗,涨

不满的秋池,剪不断的全是你柔情万缕。

在这些歌词中,作者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夜雨寄北》的感伤,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昔日旧情的怅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的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语言是地道的歌词的语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词的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

吴涤清演唱的《烟花三月》、

《朝云暮雨》也属上乘之作,同样体现了上述特色。前者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与扬州有关的送别诗熔为一炉,写出了扬州城的风物之美和与扬州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愫:“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那长江水在天际流。”后者除了借用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外,还巧妙地融入了有关巫山十二峰的民间传说:

还是昨天的水,还是当年的天,朝云暮雨美丽着你的容颜;还是照你的月,还是寻你的

我,飘飘渺渺不知今夕是何年。

点亮船头的灯,收起风里的帆,今夜就让我枕着潮声入眠。思念它不会老,风景它终会

变,似水柔情如何接受这沧海桑田?

你是巫峡牵不住的云烟,把我守候成十二座痴心的山;你是长江钓不完的碧雪,只让我

在蓑衣里编织着从前。

此外如《白云深处》(廖百威演唱)、

《大浪淘沙》(毛宁演唱)等也不失为成功之作,值得一听。

陈小奇创作的另一特点,是词与曲的搭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陈小奇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同时又喜爱音乐,所以他的很多歌都是自己作词作曲,上文提到的几首均属此类。这种特殊身份不仅使他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深切的体悟,在写作歌词时能够自如地引入古诗词的意境或成句,而且对所作歌词的情感内涵、内在轨迹有着准确的把握,进而为之寻求最佳的音乐形式。乐句的切分、节奏的变化,都与歌词的韵律、情感的起伏丝丝入扣,感觉十分熨贴自然;而相

对匀称的结构、优美回环的旋律则更有助于展示古典之美。

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不以词作者见称,但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插曲却有相当浓郁的古典诗词意味。如《在水一方》(琼瑶词、林家庆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

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而《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

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

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

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

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也有摘取古典诗词名句嵌入歌词的。如《梅花三弄》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出自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几度夕阳红》直接引用杨慎《临江仙》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却上心头》自然是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成句。琼瑶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些古诗词名句置于整首歌词中而浑然一体,丝毫不显拼凑的痕迹。相应地,即使不刻意在歌词中插入古典诗词,琼瑶也能让自己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色彩,如下面这首《环珠格格》插曲:

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

盼过昨宵,又盼今朝,盼来盼去魂也销。梦也

渺渺,人也渺渺,天若有情天亦老。歌不成歌,

调不成调,风雨潇潇愁多少。

无论是叠字手法的运用,还是整首歌词的结构,都与词的文体特征十分吻合。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虽出自唐代李贺诗,却几乎让人觉察不出。

相对说来,港台地区的音乐人似乎更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其歌词创作似乎也更多唐诗宋词的影响。如黄霑、林夕、邓伟雄等人的歌词,虽然不一定用古诗词的成句,但仍有相当浓厚的古典意味。这应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事实上,古典诗词在何种程度上对歌词作者产生影响,以及这样一种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歌曲在多大范围内得到受众的喜爱,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比较上世纪60至70年代台港与内地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不难为上述现象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关于诗、歌互动的几点思考

较之音乐的融合,我们的兴趣更在于文字的融合。因为在这类文字的融合中,我们更能看出古典诗词与现代歌词的互动,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的沟通,这无疑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引发更多的思考。

就当下的歌坛与诗坛而言,一般认为,流行歌曲中融入古典诗词,既能实现古典诗词的现代转换,使古典诗词多一种传播的途径,又能推动流行歌曲向新诗方向发展,使流行歌曲的地位和品格得到提升。这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优秀的古典诗词大多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意蕴深远,富于形象性。一些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底蕴的当代流行歌曲词曲作者,将古典诗词重新谱曲,或巧妙地化用古典诗词的语句、意境或意象,将古典诗词的精华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中。通过“诗化”、“雅化”、“音乐化”,使流行歌曲既有歌的明白晓畅,又有诗的含蓄隽永;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与品格,又有现代人的精神与气质;既有古典的语言内蕴,又有当代的音乐形式。这或许是当代歌词发展的一个方向,事实上近年来也确实有一批音乐人有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然而问题似乎并不如此简单,不是说只要我们的歌词作者大量借鉴、引入古典诗词,便可以从根本上救治当前流行歌曲普遍存在的浮浅平泛弊病。

流行歌坛所以呈现如此状况,古典诗词的引入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应该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对此原因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的流行歌坛,而必须进一步追溯文学史上诗与歌的相互关系,在诗与歌、诗与乐的互动互渗过程中寻求答案。

十余年前,国内研究思想史的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写过一篇关于流行歌曲的文章,题目叫《唐诗过后是宋词》。文章首先指出:现在已经是一个诗让位于歌的时代,“看着追星族们如痴如醉的样子,不由你不相信这是一个它的时代,看看诗人们失魂落魄的样子,不由你不承认这是一个没有了诗歌的世界,曾经辉煌过的诗歌在这种似乎不怎么高雅的流行歌曲面前,只能低下高贵的头,用一句成语说叫‘俯首称臣’。”[2]其次,与一些对流行歌曲不屑一顾的文人不同,葛兆光先生承认流行歌曲自有其特殊的价值:

文化人没有必要对流行歌曲作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样,这种不屑常常是对自己文化身份的显示,也常常是当自己文化阶层的标签,划地为牢和固步自封是同义词,流行歌曲唱的人多好象就成了大众快餐,进不得文化人的雅座,可是,对唐诗宋词吟味不已的文化人怎么也不想想,词在当年也是被轻蔑地称作“诗余”———仿佛诗歌上掉下来的土渣儿———的流行歌曲,你尽管可以“连眼珠都不转过去”,但谁敢断言诗坛的明天就不会象宋词继唐诗,元曲继宋词一样?当年柳永那种让满世界人传唱的“酸曲儿”就是如今的流行歌曲,也没有哪一位会把柳永从《全宋词》里剔出去以纯洁文化队伍,那么我们的专家学者为什么就不能屈尊光顾一下满天飞的流行歌曲呢?整日里摇头晃脑吟味不已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

人间无数”,

“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翻成白话到底和流行歌曲有多大差别?

[2]

不过,尽管葛兆光先生认为,流行歌曲在文坛上该有它的一席之地,而且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也确实不错,但总体而言,他仍倾向于认为流行歌曲的文化品位还有待于提升。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作者自己在文章开头提出的疑问———“是不是‘诗’的时代真的要让位给‘歌’的时代,就像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先生并不十分肯定。所以他又说:“当然,现在说流行歌曲取代诗歌还为时过早。宋词取代唐诗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原因很多很多,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宋代词比诗还写得好,写得新鲜写得贴心贴肝。那么流行歌曲自身有没有素质取代诗歌成为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它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技巧使流行歌曲得到普遍的认可。”[2]

葛兆光先生这篇《唐诗过后是宋词》确有不少精到之见,尤其是将流行歌曲与历史上的唐诗宋词现象联系起来,进而肯定流行歌曲的特殊价值,颇有大家风范。但文章也还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是否可以用文学或是诗词的标准去评判歌词?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是不是已经预先设定:歌词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成为一种新的诗体?我以为,如果我们承认歌词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特征,那么我们就不应该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歌词的独特性。实际上,歌词是具有两栖性的:一方面,作为歌的构成要素之一,歌词的价值只有在与乐曲的结合中,在歌手的演唱中才真正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歌词也可以从音乐中剥离出来,成为纯粹只供阅读的文学样式。就后者而言,用文学或诗词的标准去进行评判自无不可;但若就前者而言,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完全用文学或诗词的标准去要求歌词是不科学的,也有失公允。

再比如说文人参与的利与弊问题。葛兆光先生认为:“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的形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2]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可问题是,如果歌自己压根儿就不想“成为文学”呢?用葛兆光先生的比喻,野生的杂花或原生的鲫鱼难道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特别钟情于文学性、文学形式,大可以去读诗而不必听歌。不错,宋词是获得了与诗并驾齐驱的殊荣,但这是以歌的消亡为代价的,宋词由歌场最终走向案头,不正好说明这一变化历程吗?所以,我们肯定文人参与的重要性,却不能由

此而忽视文人化、文学化进程对歌词的负面影响。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就是时代或古今诗、歌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的巨大变化。乐府、唐声诗、宋词尽管可歌,但其传播主要凭借文字,因而其接受方式更多的是阅读,是吟诵,这从一个特殊角度为它的文人化、文学化提供了便利,也使得它很难真正作为歌生存。但在半导体、便携式CD、MD和M P3大行其道的今天,凭借无线电波、网络、磁带、光盘等媒介,歌真正获得了传播的自由而不必再依赖于文字。这种对文字依赖性的削弱同时也是对文学依附性的削弱,诗之所以让位于歌,或者说诗与歌地位、影响此消彼长的原因,应该可以由此得到部分解释。

唐诗过后是宋词,但当下的流行歌曲恐怕永远不会再获得宋词那样的辉煌,更不会像宋词那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道理很简单,因为歌终归是歌,因为歌在今天真正获得了独立。尽管历史上歌曾一再地演变为某种新诗体,但自另一角度看,历史上歌的发展始终是以对诗的解构为特征的,如宋词之于唐诗,元曲之于宋词,皆是。可惜文学史家对此似乎缺乏应有的关注。这或许可以归因于研究态度上的“文学中心主义”,就是说,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歌词当作诗的一个分支,将其置于文学史的框架内来考察评判,而忽略了歌词首先是隶属于歌的,忽略了歌本身其实并非某种文学样式。这种将歌词由歌中剥离出来的研究并不是真正的歌的研究,至少不是完整的歌的研究。对比近代戏剧发展的状况或许有助于说明问题。我们知道,19世纪以后,西方戏剧开始由剧本中心主义转向导演中心主义,而对戏剧的研究也相应地转向一种立体的研究,既研究剧本,也研究所有其他与戏剧相关的因素。歌的情况其实同样如此。只有循此思路,我们才有可能对歌词、对歌作出科学的评判。这里还有很多应该进一步去探讨的问题。

实际上,对于“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这样一个话题,我个人的兴趣更在于历史上歌与诗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流行歌曲本身,因为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可以发现一些为以往研究所忽略的现象,获得一些新的认识。譬如两宋词创作的差异、唐宋诗创作的差异,甚至李白与杜甫诗风的差异等,都可以由此得到部分的解释。当然也还有当代诗与歌的消长变化,包括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相互关系,等等。换句话说,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而使其研究意义并不止于流行歌曲。

那么,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二者,究竟谁更需要对方呢?看上去似乎是流行歌曲更需要古典诗词,但实际的情况很可能与此相反:没有古典诗词的介入,歌依然不失为歌;而随着歌领地的日渐拓展,诗正离我们远去。

[参考文献]

[1]诗叶新声?序[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1[2]葛兆光.唐诗过后是宋词[J].读书,1994,(12)1

(责任编辑 宋媛 责任校对 宋媛 孟大虎)

Pop Songs and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ZHAN G Hai-m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NU,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It is a unique scene in the current singer circle that classical poems and verses are entering into pop songs,a phenomenon that provides us a good cut-in point to scruti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ms and songs.There are three chief types for classical poems and verses entering into modern songs,namely,revivification,popularization,and synthesis. Classical poems and verses that may enter into pop songs are not decided by their status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rather,the commonality of emotion ancient and today,and the representation forms that merge classical and modern factors, have peculiar significance.So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judge song verses by the criteria for poems and verses,but by their dual characteristics,i.e.both for poem and song.The fact that classical poems and verses entering into modern pop song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trend would lead to the birth of a new poetic style.In fact,songs have already shaken off their attaching status to literature,and recovered to their own.This is the inherent reason why poems and songs have alternatively seen each of their day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K ey w ords:classical poems and verses;pop song;f usion of poem and music

唐诗宋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用古代的唐诗宋词来改编成现代流行歌曲。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 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 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诗词属于高雅文化,现代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二者的区别很明显。所以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与理不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著名女歌手王菲、邓丽君等人倾情演唱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还有歌曲《月满西楼》童丽、邓丽君等人演唱的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当我们听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歌曲时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情。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又让我们领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给人以动人的现代感。 又比如演唱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一度被翻唱。这些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还原,是普及还是融合?不得不说这些创作的歌曲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面谈谈现代配乐古典诗词演唱的类型: 一是拟古型(还原型)、李叔同的《送别》,地道的长短句,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汉乐府民歌《上邪》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呈现。这种创作还原了当时诗词内容中的场景、意境、情感等等。 二是普及型:主要是为了初学者更好地学习曾经有用外国歌曲配中国诗词的情况,如《小路》配《独坐敬亭山》,用《红河谷》配《夜泊秦淮》,但并不适合。但是却有一首特别适合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对于文学素养不高的人来说,流行歌曲成了他们认识诗的重要途径。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一老师讲英国诗人威廉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时,用英文讲,学生没有反应,用中文,学生也不知道,当把中文译诗读出来,念到“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说这不是那首“水木年华”的歌吗?"多少人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 三是融合型:音乐的融合,作者并不拘泥于古曲,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淡淡幽情》邓丽君《绿蓑衣》杨小琳。总体而言,词较诗更易于进入流行歌坛,婉约词人的作品较豪放词人更受欢迎。词体参差不齐的句式更易于与现代流行音乐匹配。 融合型的最有可能进入流行歌坛。尤其是文字融合型:现代作者或沿袭、或取意像、或取意境而再度创作在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才有特殊的意义。如《新鸳鸯蝴蝶梦》以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蓝本。原作抒发的是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而黄安抒发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不仅如此,还有从古典诗词中吸取元素来创作流行歌曲的作品。其中墨明棋妙乐团创作歌唱的一系列歌曲就很不错,例如《人面桃花》、《如梦令》、《临安初雨》、《镜花水月》,虽然很多没有直接演唱古诗词,而是利用古诗词的意境发挥及展开。 当我们听这些古典诗词创作的流行音乐时,通过古今的创造、融合、加工、整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后,把原来诗人抒发的各种情感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这些情感或抒发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人生机遇,或盼望天长地久的爱情,对知己红颜无尽地相思的爱情观,或抒怀。我们通过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展示了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比如著名的一首融合很多古诗词意境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

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 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的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音乐创作人采用挑选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_古诗鉴赏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很小的时候过一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夜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曲由一位名叫朱小玲的女歌手演唱,其唱腔清新哀婉,年少的我虽未经风雨,仍是被那种忧伤的气氛年感染----考虑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映衬着历史的雕梁画栋时,耳畔仍会不知不觉地响起这首歌。后来,我才知道她唱的是唐后主李煜于国破后所填的词《虞美人》,道不尽对故国的思念。这是我接触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的伊始,它间在当年众多咿咿呀呀的所谓“甜歌”中,竟有着一丝独自绽放的山百合的味道。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继而,在香港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出现了粤语版的《满江红》,罗文用他低则婉转、高则激昂的中国古典式唱腔,把岳飞抗敌雪耻、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慨演绎得畅快淋漓,于高昂处,那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情感由不得你不随之动容。

类似的感受,你也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同时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获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委实曾让我有未生于斯世的遗憾。 将中国古代诗词新编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尝试,从些也渐渐屡见不鲜。全篇改编难免会有它的局限性,莫若取其数理化,用在新歌的关键之处,以求“画龙点睛”。 于是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有了《瑟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所不同的是,白乐天欲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而新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候的爱情。是啊,同样的一句话,流入处在不同境遇、有着不同渴望的不同的耳里,自然触动着不同的心事,自古就是如此。 又看到陈百强的歌曲中竟出现了《对酒当歌》的名字,不禁大惑:难道此君亦有着曹公“时光易逝、功业款就”的苦闷吗?忙细细听来:干净的声线,深情且难掩忧伤的基调,竟是在倾诉着一个“失了踪”的爱情故事,“这颗心”虽“真的很痛”,但仍“不断地寻梦”,“两眼尽红”地“依稀觉得这样傻也只是为情重”。歌曲内容固然与《短歌行》所表达的相去甚远,但感情之充沛、情调之悲凉,未必就逊之多少。 这使我忍不住对古代诗词创作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做了一些比较: 一、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与古代诗词的情感:“以歌传情”是流行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那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要求:搜集并汇总源于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一类:直接给古诗词谱曲而演唱的现代歌曲。第二类:引用化用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三类:具有古诗词意韵风格的现代歌曲。分组展示要求:各小组分类列举,其他小组补充。第一类:直接给古诗词谱曲而演唱的现代歌曲。第二类:引用化用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三类:具有古诗词意韵风格的现代歌曲。一、诗词配曲式。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 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二,词句提取式。

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

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诗歌曾经灿烂辉煌过,而今,古典诗歌似乎渐渐褪去它的光彩,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大行其道。 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在他的文章《唐诗过后是宋词》开篇指出:现在已经是一个诗让位于歌的时代,“看着追星族们如痴如醉的样子,不由你不相信这是一个它的时代,看看诗人们失魂落魄的样子,不由你不承认这是一个没有了诗歌的世界,曾经辉煌过的诗歌在这种似乎不怎么高雅的流行歌曲面前,只能低下高贵的头,用一句成语说叫‘俯首称臣’。”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无奈。如同葛兆光先生这里的观点,很多人认为古典诗歌是“雅”,而流行歌曲是“俗”,两者泾渭分明。 然而,不同于一般自命不凡,对流行歌曲不屑一顾的文人,葛兆光先生对流行歌曲特殊的价值给以一定的肯定。 “文化人没有必要对流行歌曲做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样,这种不屑常常是对自己文化 身份的显示,也常常是当自己文化阶层的标签,画地为牢和固步自封是同义词,流行歌曲唱的人多好像就成了大众快餐,进不得文化人的雅座,可是,对唐诗宋词吟味不已的文化人怎么也不想想,词在当年也是被轻蔑地称作“诗余”——仿佛诗歌上掉下来的土渣儿——的流行歌曲,你尽管可以“连眼珠都不转过去”,但谁敢断言诗坛的明天就不会像宋词继唐诗,元曲继宋词一样? 当年柳永那种让满世界人传唱的“酸曲儿”就是如今的流行歌曲,也没有哪一位会把柳永从《全宋词》里剔出去以纯洁文化队伍,那么我们的专家学者为什么就不能屈尊光顾一下满天飞的流行歌曲呢? 整日里摇头晃脑吟味不已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翻成白话到底和流行歌曲有多大差别?” 诚然,我们可以把古典诗歌和流行歌曲进行对比,看看结果如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诗经·蒹葭》的“雅”。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一,诗词配曲式.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 ,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广为传颂,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的极品. 《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专辑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足见其魅力.另外,罗文《满江红》,徐小凤《别亦难》,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童丽《月满西楼》和《春江花月夜》等等,广受欢迎,其魅力及影响毫不亚于邓丽君《淡淡幽情》. 歌诗本一家,"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 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杨海明) ,古典诗词与音乐有扯不断的因缘关系,古词新唱,促进经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更使世人得以享受一种温馨,安宁,优雅,纯淳的音乐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是与当今低俗的歌曲完全不同的听觉享受. 二,词句提取式.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容易被广大词作者经意不经意地使用着.每个歌曲作者肯定都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古典诗词中的名言经典等一些知识,只需要基本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构词成篇了.只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古典知识基础和灵感,技巧,创作激情等条件,使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好的作品是有难度的.取用不当,则主题不好控制; 运用得少或不妙,则与一般的流行歌曲难有异同, 有标"旧"立异之嫌,而且对改变流行歌曲平俗的状况和文化格调的提高也没有多大好处.如欲运用, 则应该是古今雅俗之间的融洽生辉,应该努力发挥古典诗词词句在歌词中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精粹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有着强大的文化辐射影响,起着以点带面,以一胜百,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取古典诗词中的精粹部分,特别是那些熟为人知的名言精句,恰当地穿插融合在歌词写作中,用来增强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扩大歌词内容的表现力.这种提取方式通常在歌曲中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听众也容易和乐于接受.以下徐雯的《梅花三弄》,便是一首不朽之作: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白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徐雯—《梅花三弄》) 不论是标题还是歌词中使用古典诗词的词句,这方面的例子都是非常多的,如黄安《新鸳鸯蝴蝶梦》,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 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蔡琴《明月几时有》,李政《一剪梅》,张伯宏《床前明月光》,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 《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某些词句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种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例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 心有灵犀/一点通体/只盼做鸳鸯不羡仙境/远隔地心/白头不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艳柳绿/不如望你/谈着天下谁敢不识君/流水无情/佳人有意/不与你喝醉/难违天理(花儿乐队—《鹊桥汇》) 这首歌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着同一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汇合起来,构成回环不绝的天造一对地设一双,心心相通的意境,引人思绪入鹊桥,流连忘返.歌词情意绵绵,音乐轻快流畅, 《鹊桥汇》尽管有堆名句砌熟语之嫌,但其凭着轻快动听的乐曲,歌词借音乐的东风,传唱八方.从这个角度说,古典诗词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流传"扩大影响,也不失为诗词与歌曲融合的一个有意义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句提取式可以让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宝库中汲取

校本课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中飞出的唐宋遗韵 ——浅谈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 高二语文郭丽娟时间:2010-11-18 导语设计: 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唐诗宋词,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我们能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殿堂里,我们目眩神迷,流连忘返。 虽说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比如流行感冒。但是流行的歌曲绝对是我们每一位同学的最爱。那一个同学起来说一下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同学回答问题) 很多的流行歌曲之所以传唱不衰,是因为它是有品味、文质皆美的流行歌曲,扮演着人们抒情、娱乐、教育的重要角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精神食粮,形成了一道雅俗共赏的美丽风景。 歌曲与诗词本为一家,略懂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无疑是十足的古典诗词,是十足的雅文学的。这是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果。“凡水井处,无不歌柳词”,当年俗气非凡的柳永的词,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在今天也是雅词了。 古典诗词的词句和意蕴在流行歌曲中得到再现,使流行歌曲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新面貌。这就构成了古典诗词的雅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俗交融的一道有时代意义的风景。其中,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的作品是这道美丽风景线的最普遍、最精妙之处,雅俗之间,雅俗融合,雅俗共赏。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是如何融合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艺术享受?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表现形式: 一、诗词配曲式 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1)

题目: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 授课人:王建辉 授课班级:名著欣赏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16日 课型:活动课 教学设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应仅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它应该建立在学生有兴趣研究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多元智能的发展。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选择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作为研究课题。中国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本的重要内容,而流行歌曲则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加入流行的元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研究兴趣,从而带动他们接受古典诗词,提高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又由于语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占有大量的材料,而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此外还需要学生以组为单位集体研究探讨,这些步骤必须在课下完成。课堂上的短短四十分钟时间与其以草草的研究收场,不如交给学生,展示他们的智慧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一个好比高山上的千年积雪,另一个则像是奔腾而来的滔滔江河,似乎距离太远。但是滔滔江水的奔流是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存在着不可磨灭的联系。 中国古典诗词和流行歌曲都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二者具有同源性。而且,纵观整个诗歌发展史,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被谱上曲而广泛传唱的,比如我们讲过的典故“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或者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因此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共同研讨之后,都撰写了研究性学习论文,今天就由同学们来展示一下研究成果。 教师资料掌握 一、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个课题: (一)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 (二)古典诗词中的诗句构成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三)有些流行歌曲虽未直接引用或化用古诗,但却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某种思路或某种风格。 (四)二者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所以有必要研究一下二者审美标准的差异。 二、具体分析 (一)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古诗词可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形式,它凝练含蓄丰厚的美感是许多当代文学所不及的。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感情表达的细腻、理性认知的深刻使古曲较之当代通俗歌曲拥有更内敛、丰富的情感,更浓厚的文学韵味。所以取古文的精美加之当代歌曲的流行元素,以整诗入曲(当代歌曲)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新组合。 1、《十面埋伏》里的《佳人歌》——没有丝竹伴奏,惟有钟罄鸣响,章子怡如流云般的轻吟在《十面埋伏》中如绕梁三日的余音。正是那简单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再现了汉魏时期的音律文化。失传千年的古韵给了我们探索的空间。正是这种听觉上的神秘莫测,简单的“倾国倾城”的歌词背后,也不再单纯了。“十面埋伏”正始于此,知情的人用心,旁观者揪心,反被其吸引。就是从这玄妙的词曲开始,影片进入了一个相当危急的秦汉时代。歌,自然地引你入了境。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诗与乐的融合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乎只要是名篇便可谱曲演唱。苏轼诚有好词,可是,除了一首《水调歌头·中秋》之外,苏轼再无别的作品能够被今人广为传唱。不错,如果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甚至《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上乐曲(也确实有人尝试过),请嗓音高亢浑厚的男歌手独唱或合唱,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能进入流行歌坛。李清照词亦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是当今流行歌坛上最受欢迎的古典诗词之一,其传唱之广,大概只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可以与之相比,然而李清照最有名的作品《声声慢》,此类尝试却少有成功。究其原因,除了古今审美趣味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诗(词)毕竟有别。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还原型(拟古型),即还原古曲以保留其古音古韵的原貌。这个工作,早年杨荫浏、傅雪漪等前辈曾经做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白石的词,如《扬州慢》、《淡黄柳》、《暗香》、《疏影》等。近年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又将包括乐府、唐宋词、元曲在内的三百余首古乐曲译成五线谱和简谱,并选择其中部分曲目请人演唱制成CD。与此相类的是仿照古曲风格由今人为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如台湾有一位叫蔡肇祺的老先生,就为不少古典诗词谱曲并亲自演唱;年轻一些的如范李彬的古琴曲专辑《关山月》,收入《关山月》、《蒹葭》、《秋风辞》、《阳关三叠》等十余首古琴曲。范李彬本人是台湾台南艺术学院中国音乐系古琴教师,所以他的弹唱很有古人意味。内地音乐人专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也有几位,如山东歌剧舞剧院指挥吕守贵也为不少古诗词谱过曲,出过两张专辑。姜嘉锵、傅慧勤等人演唱的古诗词歌曲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古曲琴歌》等合辑行世。另外还有一位叫张庄声(咪咪)的歌剧演唱家与他人合作,将白居易的两首长诗《琵琶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教案

课程(一)古典诗词直接配曲类歌曲 一、导入新课: 播放王菲演唱《明月几时有》 问同学们觉得这首歌好听吗?你们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好不好,美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 二、展示苏轼的《水调歌头》 PPT分别展示邓丽君和杨小琳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绿蓑衣》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歌曲,像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收录了12首,还有杨小琳的《绿蓑衣》中包含了十首。 教师问,这么多的诗歌,为什么上面展示的这些诗词会被谱曲传唱,进入流行乐坛? 三、学生思考交流: 1.为何现代流行歌曲能融入中国古典诗词的元素? 2.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乐坛呢? (能够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并为大多数听众所接受的,主要是那些抒发离情别恨和表现男女恋情之作。) 给同学们两分钟的讨论时间,同学们自由发表言论,带着问题进入对古典诗词的赏析。 下面,通过老师对三首词的简单讲解中,我们来探寻答案。 四、《水调歌头》赏析 播放《水调歌头》朗诵音频,让学生对比感受原词和歌的不同体验。 作品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大醉”遣怀(仕途不顺)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此词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

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今流行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今流行歌曲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值得探究,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本质上相差不大,在描写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影响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古典诗词对当前流行歌曲的创作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流行音乐本质主题内容思想取向影响优势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并称。作为文学体裁,诗词有其重要的分量。甚至一个朝代便因这样的文学体裁著称。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诗词承载了太多说不尽的言语,它们甚至是一个王朝的背影。无数的价值寄托,无尽的情感宣泄凝结其中,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文人精神。 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一个似乎是太俗,一个又是那样的高雅。但作为大众文化的最常见的代表,我们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受众。而其流行与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与节奏密不可分。这似乎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动情的吟唱或听一首流行歌曲时,那从心里涌出的感动决不亚于古人吟诵诗词时的投入。流行音乐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独特的情感选择与对当前社会的感触。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关系: 一、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本质趋同。 如果把唐诗、宋词称为唐宋时的流行音乐也不为过,更何况词更多的时候是配乐演唱的。说诗词与流行音乐的本质趋同是结合了一定的时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无论诗词还是流行歌曲都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代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气质文化在诗词与流行歌曲中都有着明确的反映,而且是作为主流文化反映的。 其次,古典诗词在那个时代与流行歌曲具有共同的一个特点:流行。虽然诗的流行主要是在士大夫阶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社会的主流阶层由市民阶层取代了士大夫阶层。在宋词在鼎盛时期不仅为士大夫的所好,更是为市民阶层争相吟诵。而当今流行歌曲为普通百姓所喜爱,这不得不说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_张海明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张海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诗与乐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 I20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09(2007)01 0064 07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 从 诗经 、 楚辞 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例如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 无题 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 (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

研究性学习流行歌曲与古诗词

流行歌曲与古诗词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是当代流行歌曲的先祖,两者间有着一脉相传的关系。这些关系既有内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可以说,流行歌曲在广为传唱的同时,也将一些古诗词的 一流行歌曲中对古诗词的借鉴 随着历史沉淀,古诗词因自身优雅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被流行歌曲吸纳、取材。许多现代的流行歌曲词作者,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 1选取古诗词中有特殊含义的事物为意象。不少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其神韵.就以著名词作者林夕的作品为例。他的歌词中句式齐整、长短错落有致,歌词本身就有其韵律美。就拿一首《K歌之王》来说,几乎每一句的字数大致相同,部分句子中压住韵脚。句式简单齐整,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自然,是当今文学当中难得之所在,我们越来越崇尚华而不实的美丽,却忘了,自然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最真实的本质。林夕的词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文学修辞,给听众以独特的意象,同时用细节、景色表现情感——王菲的《约定》之中,“旅馆的门牌”“当天吉他的和弦”,一点点细节的痕迹被主人公铭记在心里,他日约定的场景似乎历历在目。而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中“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也是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都说三生河畔奈何桥处,情侣们若要约定下辈子再相见相爱便要在彼此掌心之间留下朱砂痣,而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寥寥数语,情人之间的眷恋缠绵似清晰可见。 2流行歌曲中采用古典诗词充实主题。古代以诗词传情,现代以歌传情。 例如《心有千千结》取自北宋诗人张先的《千秋岁·数 声鶗鴂》:“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又如,天后王菲的《红豆》一曲就总让人联想起情意绵绵的“红豆是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红豆的相思子的身份。 《庭院深深》取自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深深二字,明显带着古韵,庭院更是古风十足的产物。如此化古为今,化词为曲,便是我们研究课题的例证。 另外还有如吴涤清的《烟花三月》、张眯的《敦煌梦》、周杰伦的 《青花瓷》、毛宁的《大浪淘沙》、费玉清《一剪梅》、邓丽君的《一江春 水》、刘海波的《人面桃花》、李进的《巴山夜雨》等化用典故,用其意象,取其意境。如《涛声依旧》“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化用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渔火”等意象。需要注意的是歌曲在借古诗词典故意象时,所表现的主题可能并不同于原作。如梅艳芳演唱的《静夜思》更多体现的是现代人生存中的孤寂感和空虚。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影响到了同样词汇给人的联想。而社会状况的改变也导致了这种变化——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不再是抒发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 遇的抑郁苦闷,而是迎合现代人的爱情追求,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不在乎是否能天长地久。 二“中国风音乐” 其最主要特征是“三古”、“三新”,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是古典诗词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而成的中国的独特乐种。 中国风歌曲的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但是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来烘托歌曲氛围,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 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典情怀:一位古装女子,手持罗扇,独倚窗前,望穿秋水,只为等待归人。整个歌曲朴素清新,笼罩着深层的相思之痛,与李清照的词风尤为吻合,实乃天作之合。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的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音乐创作人采用挑选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由古月、刘家昌、翁清溪等著名曲作家谱曲与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加之有婉约清新唱腔的邓丽君演唱,使得这些曲目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曾被《音像世界杂志》评为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可谓评价之高。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