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演变

1.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两省交界的地理位置赋予城市独特的对外交通功能。

②政治:政治功能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商贸:随着权力对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削弱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增强,经济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后决定因素。

④文化:在历史上韩城为人才荟萃之地,士风醇茂之区,胜迹文史之乡,世人皆称韩城为“文史之乡” 。

总结:韩城城市上千年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老城为载体的总体布局特征。因此老城的功能既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即老城是城市的对外交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韩城至北京的直达列车的开通以及西禹高速公路在韩城新城区下县口的设置, 缩短了韩城与北京、西安的时空距离, 也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②居住:随着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以高层、小高层为主的房地产业迅速兴起,居住功能成为韩城市中心城区的主导功能。

③行政办公:目前韩城市形成了自龙门大街到桢州大街之间,沿太史大街两侧长达 1800余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带。

④文化教育

⑤能源工业:象山区目前分布有韩成矿区局的煤炭工业采掘点——象山矿。

总结:由于老城区的对外交通、行政、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被大量置换到新城, 而新城地势较高,环境更为优越,使得老城与城市主导功能脱离。

二。城市功能存在的问题

1.旅游功能的忽略

①老城并未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发展动力不足。

②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旅游形象不鲜明,忽略利用老城的文化旅游价值

*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弱。

*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经营方式僵化、参与性差。

*旅游也未能带动城市新兴产业及辅助产业。

③大环境的影响

*交通因素:韩城的铁路客运发展滞后,车速过慢,与其他各城市通行时间过长, 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旅游功能。

*技术因素:由于历年来古城研究成果数量少,导致城市特色不明显、旅游发展缓慢的现象。

总结:韩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旅游功能。依托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以及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联系与技术服务支持是未来韩城城市发展的重点。 2.商业、娱乐功能滞后

①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类别构成分析

②商贸服务功能滞后——城市商业、娱乐功能的发挥

总结:商业娱乐功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极其微弱, 落后于古代韩城城市繁荣的商业贸易景象,更无法满足 20万人口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韩城城市未来主导功能的调整应结合自身的劣势, 在总体布局中考虑增加商业、娱乐业的比重,将商贸、娱乐作为未来城市的主导功能。

3.老城功能与主导功能脱离

现状:由于城市总体布局的变化, 老城逐渐丧失原有功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城市主导功能被前置新城。使得老城内部组织系统衰退, 人口大量迁往新城, 空心化现象严重。

①对外交通

②行政办公

③居住

④文化教育

总结:韩城老城功能与目前城市主导功能(居住、交通、行政、文化关系微弱。三。城市主导功能调整思路

1. 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休憩功能。

2. 凸显现代城市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

3. 增强城市的文化功能。

4. 老城功能与城市主导功能相协调。

城市结构

一。城市结构演变

1. 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结构

①空间结构:隋唐时期为“一核一轴” ;明清时期为“一核一轴两带” ; 1985年以前城市形态以蔓延为主。

②街巷体系:韩城街巷空间基本分为,大街、巷里、马道、庙街四类。

城内五条大街:金城大街、西大街、书院街、煌庙巷、文庙巷,七十二条小巷,其格局呈“井”字形和“丁”字形式。

③功能分区:韩城老城以东西大街为界,城北基本为公共建筑区,城南为居民生活区 2. 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结构

①空间结构:韩城市中心城区由新城区、老城区、象山区、苏山区、竹园区五片组成。城市形成了“一主两副,一带三轴”的空间结构

②道路网:韩城新城区形成了棋盘式道路网结构。道路网由 6条主干道, 11条次干道并辅以支路组成。主干道红线宽度 40-60m ,次干道与支路分别为 25-40m 和20m 。

③功能分区:以太史大街为主轴的公共设施区;

以商业大厦为核心的金塔商业区;

以招商区为核心的商贸服务区;

以龙门大街为主轴的金融旅馆区;

公共设施区南北两侧的的二类居住区;

老城、东营村、董村的三类居住区;

象山区、道北区的教育文化区;

以及铁路区以南的建材家具市场。

二。城市结构存在的问题

1. 城市结构松散 , 片区增长不均

然而目前中心城区四大片区(新城区、象山区、道北区、老城区各自为政,导致城市整体结构松散。

①空间形态方面:功能关联度较弱影响结构松散。

城市交通影响结构松散。

②面积比方面:2006年新城区:象山区:老城区面积比分别为 14:5:1。

2. 老城与城市结构分离

①新城西侧韩源下生活垃圾的堆砌,割裂了城市组团功能结构之间的关联,

加速了老城结构的解体。

②在城市整体结构分散的影响下,以及各片区之间过长的交通联系,导致老

城在城市形态中的孤立。

③城市三条交通线路在新城区交汇,加强了新城区的交通节点作用,导致老城区与其他两区分散作用更为明显。

④由于老城区机动车交通的限制,削弱了老城的交通便捷度。老城与城市结构关系屏弱。

⑤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相对于新城而显现出来的诸如地势低洼、交通不便、

设施落后等因素成为阻碍老城发展的最明显、最直接的因素。

⑥由于规划建设导致的老城位于城市基本功能与空间结构之外,新、老城功

能结构割裂,导致老城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与新城日益格格

不入,更是从本质上加剧了城市结构的解体。

⑦由于新、老城无法形成城市整体功能结构之间的共享交织,城市居民普遍存在“老城比新城落后” , “城市的发展趋势在新城的心理”新、老城居民分质、分异明显, 社会网络结构失衡,城市分化严重。

⑧由于新城与老城,象山区与老城、新城区与象山区之间缺乏轴线的连贯,导致老城区脱离城市主要发展轴线,在寂静的同时更加衰败。因此,城市结构之外的韩城老城逐渐丧失了生命活力。

·老城中心化:老城中心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即是形成以老城为中心的结构形态, 采用包围或者半包围的方式将老城置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区域, 促进城市以老城为核心的集中。

作用:老城中心化的空间结构能促使政治稳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应存在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结构的和谐秩序。

优点:有利于老城区形成集聚效应,增强其原有的功能;

有利于城市用地的高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

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高度集中。

3. 城市中心区的衰落

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影响。

②自然高差影响。

③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比例关系不恰当。

总结:历史文化名城往往具有新、老城商业核心共同作用的商业布局结构。而商业用地周边大量的传统住宅区、高密度的新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旅游景点等共同促成了商业核心的集聚效应。

解决:首先,改善目前城市“轻生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提升城市商业用地的质量与数量, 依托现有的商业用地布局结构, 形成新、老城兵力的商业

网络体系;

其次, 通过调整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等比例, 促成城市商业核心的活力;

再者, 将老城作为城市现代、传统商业、旅游功能的载体,与新城商业核心共同作用, 合理提升与改善现有的商业布局结构, 增强城市中心区的活力。三。老城与城市结构的关系思考

在韩城城市发展过程中, 老城从过去的商业核心区成为目前的“衰败区” 最大的原因来自于“新旧分离”的规划方式,即新城取代老城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对历史城市而言,对老城采取“冻结式”保护的方式并不可取“新旧分离”仅仅是个起点,其后的功能结构优化以及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整合才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1. 形成紧凑集中、老城中心化的空间结构。

2. 延续城市发展轴线。

3. 协调商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

4. 老城与城市结构有机结合。

城市形态

一。城市形态演变

1. 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形态

①自然环境的蕴生

②卵状形态的集中与蔓延

③邃水文化的萌生

2. 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形态

①自然环境的开发与利用

②团块形态的跳跃与分散

③现代文化的发展

二。城市形态存在的问题

1. 逃离山水抛弃老城

2. 生态格局的残缺

3. 城市风貌特色的断裂

三。老城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思考

1. 城市形态与山水对话

2. 完善城市绿化系统,维护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

3. 有机延续城市风貌特色

4. 老城与城市形态成为整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