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震复习

抗震复习

抗震复习
抗震复习

地震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发生次数最多。

震源:导致地震的起源区。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

震中区或极震区:震中附近地面运动最剧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场地:地面上被地震波及的某一地区。

震中距:场地到震中的水平距离。

震源距:场地到震源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源深度d:浅源地震(d<60km) 中源地震(d=60—300km)深源地震(d>300km)

两个主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

地震危害大的原因:1.活动分布范围广,难以预报和集中防御 2.震源浅,强度大 3.位于地震区的大中城市多

地震灾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各种次生灾害

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地裂缝地陷地面喷水冒沙塌方

建筑物的破坏分类:1.结构丧失整体性 2.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足造成破坏 3.由于变形过大导致非结构破坏 4.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地震波分类:根据在地壳中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分为纵波(压缩波):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周期短且振幅小。和横波(剪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周期长且振幅大。

V(纵波)=1.73V(横波)

面波:沿地表或地壳不同地质层界面传播的地震波。一般认为,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折射所形成的次生波。分为瑞利波(R波)和勒夫波(L波)。面波传播速度慢,是剪切波传播速度的90%,周期长振幅大,衰减慢,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波总结:传播速度是纵波最快,剪切波次之,面波最慢。面波的能量要比体波大,所以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破坏的主要以面波为主。体波和面波共同引起的水平地震作用通常是最主要的地震作用。

地震动:地震引起地面运动,称为地震动。人们通过记录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来了解地震动的特征。

地震动三要素:地震动峰值持续时间频谱特性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用M表示。M=lgA-lgA0 A:地震记录图上量得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最大水平位移。lgA0:依地震中距而变化的起算函数。当震中距为100km 时,A0=1微米,即lgA0=0

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关系:lgE=1.5M+11.8 E:地震释放的能量,单位为尔格(erg),1erg=10(-7)J

地震烈度: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但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地震烈度。震中区地震影响最大,烈度最高;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

基本烈度: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某一概率的最大地震烈度。

设防烈度: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多遇烈度和罕遇烈度:onP12 图和第二自然段

抗震设防的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水准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题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方抗震设防烈度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

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两阶段设计法:为满足上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了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主要设计思路是:通过控制第一和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使第二水准得以满足,不需另外计算。称为承载力验算。第一阶段:按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第三水准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弹塑性变形验算。小震下进行强度和弹性变形验算,大震下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抗震设防标准:对于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物,地震破坏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是不一样的。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应根据其重要性和破坏后果而采用不同的设防标准。

设防分类: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和灾害后果,将建筑抗震设防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类别。甲(特殊设防类):重大建筑工程和遭遇破坏是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重点设防类):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回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丙:除甲乙丁之外的一般建筑。丁: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设防范围:6—9级。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方面: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包括:注意场地选择和地基基础设计,把我建筑结构的规则性,选择合理抗震结构体系,合理利用结构延性,重视非结构因素,确保材料和施工质量。

建筑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在平面上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区域范围。

场地土: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

覆盖层厚度:从地表到地下基岩面的垂直距离,也就是基岩土的埋深。

卓越周期:我们将地表振动的频度—周期关系曲线上频度最大值对应的周期称为场地的卓越周期。

地基土液化: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这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将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形成了犹如“液体”的现象,即称为地基土的“液化”。只有饱和砂土或粉土才会出现液化,因此有时也称“砂土液化”。

地基土液化的判别:(公式onP25)初判和再判。初判:定性判别不液化土,从而排除一大批不需要详判的场地,节省勘察工作量。再判: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

液化评价:(onP27)当经过“再判”判别土层为液化土后,应进一步定量分析,评价液化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以便近一步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这一工作,通常是通过计算地基土液化指数来实现的。

地基抗液化措施: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可采用桩基,深基础,土层加密法或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等措施。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onP28。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onP28。

场地土类别:岩石,坚硬土或软质岩石,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

场地类别:根据场地土的刚度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将建筑场地划分为四种类别。onP21

场地类别和场地土类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场地土类型只反映某类单一土质情况,而建筑场地类别是对位于覆盖层深度范围内的各类土质的综合评价。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软土地基:是指强度低,压缩量较高的软弱土层,多数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我国抗震规范对于量大面广的一般性地基和基础都不做抗震验算,而对于容易产生地基基础震害的液化地基,软土地基和严重不均匀地基,则规定了相应的抗震措施,以避免或减轻震害。

地基抗震承载力的计算:采取在地基静承载力的基础上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方法。公式onP23.地基抗震承载力为什么是大于1的调整系数?

第三章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1、地震系数k:是地面运动加速度最大绝对值与重力加速度比值

2、动力系数?:是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反应最大绝对值与地面加速度最大绝对值之比,即质点最大加速度比地面最大加速度放大的倍数

3、地震影响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以重力加速度为单位的质点最大加速度反应。等于

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

6、什么是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如何评定震级和烈度的大小?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震级的大小一般用里氏震级表达

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烈度表,即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破坏和地表现象划分的。

4、什么是反应谱?如何应用反应谱确定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最大地震反应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根据反应量的不同分为位

移、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反应谱有两个含义:代表了最大地震反应,以及随周期的变化。采

用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步骤:①根据

5、框架结构的侧移计算包括哪几个方面?

结构布置及构件截面尺寸确定——计算简图——荷载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水平

(地震)作用计算——内力计算(竖向、水平向)——内力组合——截面强度计算——变形验算——构造措施等

6、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宜对称布置。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梁、柱构件应避免剪切破坏,构件弯曲破坏形成的极限剪力应小于构件斜

截面的极限剪力,即强剪弱弯”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梁、柱构件之间应设置成“强柱弱梁

梁柱节点的承载力宜大于梁、柱构件的承载力。即”强节点弱构件”。

7 底部剪力法的的计算公式和步骤?

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四十米,并以剪切变形为主(房屋高宽比小

于4时)的结构。

(1)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α1 Geq ,Geq=0.85∑(G1+G2+…..+ Gi+…+Gn)上式中:α1为水平地震作用影响系数;根据设防烈度和地震类别查表;

Geq称等效重力荷载:单质点体系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对多质点体系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的0.85倍;Gi各楼层(质点)重力荷载(重量,KN)代表值。

(2)质点 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与其HiGi成正比:

式中:Gi为质点i的重力荷载代表值;Hi为质点i的计算高度;δn为顶部附加作用系数,对

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δn可根据特征周期和基本周期查表求得;

(3)结构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当T1﹥1.4Tg时,由于高振型的影响,须在结构顶部增加一个附加水平地震作用ΔFn:ΔFn=

δnFEK ;这时顶层质点的地震作用=Fn+ΔFn

8. 如何确定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P86)

(1)底部剪力法:把地震当作等效静立荷载,计算结构最大地震反应。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利用振型分解原理和反应谱理论进行结构最大地震反应计算。

(3)时程分析法。分两种,一是振型分解法,一是逐步积分法。

9. 为何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P.63)

答:震害调查表明,在烈度较高的震中区,竖向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也会有较大影响,一些高耸

结构和高层建筑的上部在书香地震作用下,因上下振动而出现受拉破坏,对于大跨度结构,竖

向地震引起的上下振动惯性力,相当于增加了结构的上下荷载作用。故地震计算式应考虑竖向

地震作用。

计算公式:,FEvk为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αvmax为竖向地震影响系

数最大值(αvmax=0.65αmax);Geq为等效重力荷载(取重力荷载代表值的0.75倍)

10. 我国规范规定那些建筑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P63

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区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长悬臂结构、烟烟囱及类是高耸结构和设防烈度

为9度区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11 框架结构、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有何特点?(P123)

框架结构:重量轻可减小地震作用、结构延性好抗震性能较好、房屋内部空间大、布置灵

活。但侧向刚度较小,地震时水平变形较大。

抗震墙结构:侧向刚度大,强度高,空间整体性能好。但自重大,地震作用大,空间布置不

灵活。

框架-剪力墙:发挥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缺点。

12抗震设计为什么要尽量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如何满足这些原则?强柱弱梁:指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为使框架保持足够的竖向承载力而免于倒塌,要求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破坏后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

“强柱弱梁”可有效的防止柱铰破坏机制的出现,保证结构在强震作用下不会整体倒塌;“强剪弱弯”可有效防止脆性破坏的发生,使结构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强节点弱构件”,节点是梁与柱构成整体结构的基础,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节点的刚度和强度大于构件的刚度和强度。

13什么是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如何评定震级和烈度的大小?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震级的大小一般用里氏震级表达

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烈度表,即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破坏和地表现象划分的。

14简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计算中如何鞭稍效应。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适用范围: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为考虑鞭稍效应,抗震规范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对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以计入。

简述框架节点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

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

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

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内应有可靠的锚固;

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过分困难。

3、什么是时程分析?时程分析怎么选用地震波?

选用地震加速度记录曲线,直接输入到设计的结构,然后对结构的运动平衡方程进行数值积分,求得结构在

整个时程范围内的地震反应。应选择与计算结构场地相一致、地震烈度相一致的地震动记录或人工波,至少2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4、在多层砌体结构中设置圈梁的作用是什么?

设置圈梁作用:加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加楼盖的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与构造柱一起有效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有效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地基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3、什么是等效总重力荷载Geq ?怎样确定?

所谓等效总重力荷载,对于多质点体系来说,就是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乘以等效质量系数0.85。G G eq ξ=85.0)(1122

1

≈?=∑∑∑===n i i n i i i n i i i G H G

H G ξ

根据对大量结构采用直接动力法分析结果的统计,c 的大小与结构的基本周期及场地条件有关。当结构周期小于0.75s 时,此系数可近似取为0.85。显然,对于单质点体系,此系数取1.在使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的结构的基本周期一般都小于0.75s 。所以《抗震规范》即规定c 取0.85.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确定如:Gep=0.85∑Gi

11、试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

纵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是压缩波,传播速度快,周期较短,振幅较小;将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横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是剪切波,传播速度比纵波要慢一些,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将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摇晃

13、什么是地基液化现象?影响地基液化的因素?

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影响因素: 土层的地质年代,土的组成,土层的相对密度,土层的埋深,地下水位的深度, 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内容介绍>> 1.地震的前兆 (1)井或泉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2)动物行为异常 多次震例表明,某些动物可能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 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 并不是说动物有反常表现就一定是地震前兆,所以,我们发现异常后不要慌张,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以便作出正确判断。 (3)地声与地光 地声与地光,好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往往在大震快要来临时,匆匆跑来向人们发出警报。 地声的特点 ——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有时也出现在震前几小时或几天。 ——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等。 地光的特点 ——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状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 ——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 2.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时间虽然很短,但仍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阶段: ——地面上下颠动(先颠),一般伴有声、光等现象,即预警现象出现; ——地面大幅度水平晃动(后晃),一般伴有地面旋转、塌陷、喷砂冒水,人有眩晕感; ——房屋倒塌。 也就是说,从地面开始上下颠动到房屋倒塌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称为大震的预警时间。一般大震的预警时间与离震中的距离有关。粗略估计,唐山地震的预警时间约为10~20秒,而汶川地震的预警时间更长。 特别提醒:①不要慌张,一定要听从老师或家长的正确指挥 ②抓紧预警时间,行动迅速,紧急避震 3.应急避震应注意什么 (1)在家里如何紧急避震 ①家住楼房怎样避震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 ②家住平房怎样避震 有条件时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如果屋外场地开阔,发现预警现象早,可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室内避险较安全的地点 ——炕沿下或低矮、牢固的家具边; ——牢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抗震期末复习整理

第1章绪论 1.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一种自然现象。 2.地震按成因划分的类型: 构造地震:地壳构造作用,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 陷落地震:由溶洞或古旧矿井等塌陷引起; 诱发地震:由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 3.按震源深浅划分: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85%);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至300千米(12%);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3%)。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1)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纵波和横波); (2)面波: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瑞雷波和洛夫波)。 5.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剪切波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由于面波的能量比体波大,所以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以面波为主。 6.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7.震级(M):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8.震源深浅、震中距大小和土质条件等不同,地震造成的破坏也不同。震级大,破坏力不一定大; 震级小,破坏力不一定就小。 9.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的异同: (1)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用I 表示。(影响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土质条件等); (2)基本烈度: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用Ib 表示; (3)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 10.抗震设防是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设防目标: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1.抗震设计方法: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小震下进行强度验算,大震下进行变形验算)(1)第一阶段:对绝大多数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和构件承载力验算和弹性变形验算,以满足第一、二水准抗震设防要求,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2)第二阶段:对一些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其中包括结构抗震承载力的验算和结构抗震变形的验算,并采取响应的构造措施,以保证“大震不倒”。 12.建筑的设防标准:以丙为设防基准,乙类提高1度,丁类降低1度,甲类特殊处理。

七度地震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探析

七度地震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探析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对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地震区框架结构工程为例,对七度地震区框架结构体系特点以及震害特点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再对地震区框架结构设计理念和设计的要点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希望对我国七度地震区框架结构抗震的设计能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标签:七度地震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而地震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地震区的框架结构设计作为当前减轻地震灾害最为有效的措施,在我国地震区的建设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当前我国框架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设防的理念不是很清晰,设计的规范也不够严格,导致了地震区抗震建筑安全隐患的存在。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对“七度地震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探析”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项目概况 本研究工程属于某小区的居民楼,该小区所处的位置是七度抗震区,抗震设防的类别属于乙类,其建筑的总层数为7层,建筑物的长度为53.01m,宽度为16.15m,其建筑的总面积为3856.53m2,占地的总面积为723.12m2,该结构的类型主要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结构设计的使用年限为50年,该设计的基本地震的加速度是0.05g,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是二级[1]。 2七度地震区框架结构体系特点及震害特点 2.1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 框架结构体系的主要组成构件有柱、梁,能够承受水平载荷和竖向载荷的一种承重结构的体系[2]。在进行该结构的设计时,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发挥结构的良好的延性性能,因此,可以有效耗散地震对结构的输入能量。框架结构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自身的重量比较轻、平面的布置比较灵活。 2.2框架结构震害特点 框架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震害特点主要表现为:柱端形成弯剪破坏,上下柱端会形成水平裂缝或者斜裂缝,有时候也会有交叉裂缝的形成,混凝土的局部会出现压碎,梁端会形成塑性铰;框架柱的震害比框架梁重,短柱的灾害比一般柱重,柱上端的灾害比下端的重,角柱的灾害比内柱重;框架梁的震害主要在梁端上发生,梁端纵向钢筋的屈服会导致交叉裂缝和垂直裂缝的出现;节点处构造措施的不合理以及节点搭接的不合理容易引发框架结构的破坏;柱身的剪切破坏会导致柱身出现交叉斜裂缝的现象,进而导致箍筋弯曲崩断[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期末考试习题全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期末考试习题全集 1、场地土的液化:饱和的粉土或砂土,在地震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不可压缩而无法排出,使得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颗粒的有效垂直压应力减少,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呈现出液态化的现象。 2、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3、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地基土抗震承载力aE a a f f ζ=?,其中ζa 为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f a 为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4、场地覆盖层厚度: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定义: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 5、砌体的抗震强度设计值:VE N V f f ?=,其中f v 为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ζN 为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6、剪压比:剪压比为c 0V/f bh ,是构件截面上平均剪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用以反映构件截面上承受名义剪应力的大小。 7、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 纵波(P )波和 横(S ) 波,而面波分为 瑞利 波和 勒夫 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 面 波为主。 8、场地类别根据 等效剪切波波速 和 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IV 类。 9.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 1>1.4T g 时,在 结构顶部 附加ΔF n ,其目的是 考虑 高振型 的影响。 10.《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 长悬臂 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 高层建筑 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11.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 建筑物的类型 和 高度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12.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 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 ,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 避免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 13.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 反弯点法 和 D 值法 。 14.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 平方和开平方 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15.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 初步判别 和 标准贯入试验 判别。 16.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一般包括 结构抗震计算 、抗震概念设计 和抗震构造措施三个方面的内容。 17.《抗震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双指标划分为4类。 18.一般情况下,场地的覆盖层厚度可取地面至土层的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坚硬土层或岩石顶面的距离。 19.从地基变形方面考虑,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比地基土的静承载力 大。 20.地震时容易发生场地土液化的土是: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 21.目前,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拟静力方法,另一类为直接动力分析法。 22.对砌体结构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墙体中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 23.用地震烈度来衡量一个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

抗震及设计计算题答案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练习题1) 1. 某单跨单层厂房如图1所示,集中于屋盖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 =2800kN ,柱抗侧移刚度 系数k1=k2=2.0×104kN/m,结构阻尼比ζ=0.03,Ⅱ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分别求厂房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水平地震作用。 图1 单层厂房 计算简图 2 k 1k k G G 2. 图2为两层房屋计算简图,楼层集中质量分别为m1=120t,m2=80t,楼板刚度无穷大,楼层 剪切刚度系数分别为k1= 5×104kN/m , k2= 3×104kN/m 。求体系自振频率和振型,并验算振型的正交性。 图2 两层房屋计算简图 1 m 2 m 1 k 2 k 3. 钢筋混凝土3层框架计算简图如图3所示。分别按能量法和顶点位移法计算结构的基本自 振周期(取填充墙影响折减系数为0.6)。

图3 3层框架计算简图 kg m 3310180?=kg m 3210270?=kg m 3 110270?=m kN k /98003=m kN k /1950002=m kN k /2450001= 4. 钢筋混凝土3层框架经质量集中后计算简图如图4所示。各层高均为5米,各楼层集中质 量代表值分别为:G1=G2=750kN ,G3=500kN ;经分析得结构振动频率和振型如图4所示。结构阻尼比ζ=0.05,Ⅰ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试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确定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地震作用效应,绘出层间地震剪力图。 s rad /22.101=ωs rad /94.272=ωs rad /37.383=ω1 2 图4 计算简图 5. 已知条件和要求同上题,试按底部剪力法计算。 1、表1为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试确定该场地的类别。 表1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析 欧阳亚曦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析欧阳亚曦 发表时间:2019-06-27T09:15:40.6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欧阳亚曦 [导读] 摘要: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基础,能够起到建筑结构科学布局,提升建筑结构的均匀系数,确保建筑结构总体质量的综合作用。 武汉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基础,能够起到建筑结构科学布局,提升建筑结构的均匀系数,确保建筑结构总体质量的综合作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应该对于结构的形变量和受力程度进行测算和分析,从而提升建筑设计本身与建筑工程的配饰程度,切实的提升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本文作者根据自身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实际经验,对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之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调研,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和讨论了提高建筑抗震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对相关行业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抗震设计;作用 引言: 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民伤亡。而在对于破坏建筑物的研究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建筑物能够按照相关标准和抗震规范进行有效设计,则能够有效的防止地震对于建筑物本身的破坏,减少建筑物因地震造成倒塌的几率,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成为了现代建筑工程设计之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研究时,应该从抗震设计的意义以及建筑设计的作用入手,深入解析与论述,进而提升我国现代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一、建筑抗震设计应用的意义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然而这也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极其的复杂,十分容易发生地震灾害,而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且无法对于地震进行精准的预测。在一次次的地震灾害发生后,人们对于建筑设计之中的抗震设计也越来越重视。据科学数据统计,在地震发生后,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最大威胁的因素就在于建筑物的破坏以及倒塌,在历史上130次规模较大的地震之中,有百分之95以上的人员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所造成的。因此,我国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之中,对于抗震防震有着明确的规定,要求新建、在建以及改建的建筑工程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抗震性能设计,其设计要求必须达到抗震要求。也就是说,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能够达到我国现行的相关标准与规范,从而提升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此来保证建筑物居住者的使用安全[1]。 二、建筑抗震设计的主要作用 (一)优化建筑物的形体设计 建筑设计的主旨在于对于建筑物平面的设计和立体空间结构的设计。而在地震发生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建筑设计之中,平面设计较为复杂,形式较为繁琐的建筑物在地震之中更容易被破坏,尤其是外凸设计过多和不对称侧翼设计过多的建筑物,而平面总体设计简单明了,设计较为规则的单层或者多层建筑物,在地震之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几率较小。而建筑物在立体结构设计上如果过于复杂或者不规则系数过高,相邻单元的高度差值过大,也会导致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刚度更容易发生突变导致破坏。因此,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上,应该尽量选择平面结构较为简洁和规则的结构,建筑布局之中,尽可能选择圆形或者方形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内凹和外凸梯形设计,同时,对于建筑物的侧翼,应该规避长度过长的伸翼。在建筑物整个梯形设计过程之中,应该尽量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刚度与质量能够分布的更加匀称,防止在地震发生时,由于受力不够均匀造成的建筑物损坏的情况。在高层建筑物设计时,为了立面美观和整个建筑物的视觉效果能够达到最佳,应该避免复杂建筑物形体的设计,突出建筑物总体的使用功能以及结构的安全性能,最后将两者和建筑艺术之中的契合点完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物美观性能与抗震性能的全面提升[2]。 (二)提升建筑物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建筑平面布置是建筑设计之中较为重要的一点,能够直接反应建筑物的布局特色和体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应该对于内墙的总体布置,室内柱与柱之间的距离、空间总体活动面积的大小、室内房间数量以及整体布局进行明确设计,并且能够进行平面布置图的绘制。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能够全面提升建筑物平面布置的合理性。目前建筑物之中,公寓、写字楼、餐饮娱乐场所都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其平面布局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这也导致了建筑平面设计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当前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之中,较为明显的问题在于,建筑平面上的墙体的刚度和强度对称性交叉,墙体和柱间的距离不够协调,进而发生建筑物整体结构刚度和质量分布不够均匀,一旦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内部就会发生扭转地震作用,从而导致建筑物发生损坏。这就要求了建筑设计之中平面布置能够有效减少建筑之中结构上的不对称设计,提升建筑物的结构协调性,防止在地震发生时出现扭转效应,建筑平面墙体的布置要更加均匀,剪力墙和抗震墙总体的设计应该与我国现行的抗震标准与设计规范相符,刚度较大的电梯井在设计时应该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减少地震发生时过大的应力造成的结构突变效应。建筑物总体平面布局应该能够为结构抗侧力构件提供均匀分布的条件,进而将建筑设计与抗震设计融为一体,从而为建筑的抗震性能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3]。 (三)提升建筑结构细节设计能力 单就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而言,在进行细节设计的过程之中往往是抗震性能较为薄弱一环,提升建筑设计之中的结构细节设计能力,能够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措施。建筑结构抗震体系设计包含多个延展性较强的分体组合设计,能够将抗震性能较佳的结构部件进行分体连接和设计,从而实现建筑结构之间的协调工作。在地震灾害来临时,主震过后的余震也会对建筑结构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建筑结构细节设计时,应该最大限度的提升外部与内部之间的余度数量,从设计的角度进行分布屈服区的增加,从而使建筑物具备以耗能为主的抗震能力。在进行高层建筑的设计时,不应该过于强调构件的整体强度,而应该处理好构件之间的强度关系和分布的均匀系数,从而提升构件的屈服时间,实现构件延性的增加。 (四)对于屋顶建筑进行有效的抗震设计 高层建筑物或者超高层建筑物之中,屋顶的抗震设计一直是一个难题。在近几年建筑行业调研之中,建筑物屋顶的设计过高,过重,进而加大了建筑物本身的形变量,同时也加大了地震对其的作用力。也就是说,过高,过大,过重的屋顶建筑设计对于下部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极为不利,容易造成建筑物重心偏离,建筑物抗侧力强的连续性不够均匀的情况,这对于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极为不利。在进行屋顶建筑设计的同时,要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物本身的高度,同时选择更加轻质可靠地建筑材料进行设计,保持建筑物刚度与强度能够均匀分布。建筑物的屋顶设计要能够为结构的流畅性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屋顶的中心和整个建筑结构的中心保持一致。如果建筑屋顶结构已经

小学生防灾减灾知识

小学生防灾减灾知识 一、消防防火类: 1、基本要求:小学生不得玩火。一是不得带火柴或打火机等火种;二是不得随意点火,禁止在易燃易爆物品处用火;三是燃放鞭炮要远离柴草等易燃品,更不允许将点燃的鞭炮乱扔。在火灾现场,小学生等未成年人要坚持先逃生的原则。 2、火灾的处理办法 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果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里的油火因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 房间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 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等灭火 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火警。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如从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以后再离开火场。 3、发生火灾应如何报警?

发生火情及时报警、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火警电话的号码是119。拨打119时,要沉着冷静,关键是要把情况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清楚。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应大声呼喊或采取其他方法引起邻居、行人注意,协助灭火或报警。 二、交通安全类 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的时候,人多车辆多,必须注意交通安全。 1、基本要求 ①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右侧的路边行走。 ②集体外出时,最好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结伴外出时,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 ③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2、横穿马路应该注意什么? 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 ①穿越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014—2015学年抗震结构设计期末试题(含答案)供参习

2014—2015学年抗震结构设计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最后一段为(D) A—次函数斜直线B平直线C二次函数抛物线D指数函数曲线 2.按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设讣的建筑,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A)。 A.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B.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C.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D.不致倒塌 3.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可对框架结构的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B ) A.梁端塑性调幅应对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B.梁端塑性调幅应对竖向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C.梁端塑性调幅应对内力组合后的负弯矩进行 D.梁端塑性调幅应只对竖向恒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4.根据我国地震活动区的划分,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属于 (B )。 A、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B、喜马拉雅山脉活动区 C、华北地震活动区 D、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 5.纵波、横波和面波(L波)之间的波速关系为(A ) A. VP > VS > VL B. VS > VP > VL C. VL > VP > VS D. VP > VL> VS 二、填空题(每空I分,共10分) 1?竖向不规则类型包括: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 2.当土的卓越周期与建筑本身的自振周期相近时会发生类共振现象。 3.结构竖向布置的关键在于尽可能使竖向刚度、强度变化均匀,避免出现薄 弱层,尽可能降低房屋重心。 4.建筑物的高宽比值越大,建筑越瘦高,地震作用下的侧移越大,地震引起的倾覆作用越严重。 5?场地土达到“液化状态”时,土体抗剪强度等于零。

工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题与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地震烈度 2、抗震设防烈度 3、场地土的液化 4、等效剪切波速

5、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6、场地覆盖层厚度 7、重力荷载代表值 8、强柱弱梁

9、砌体的抗震强度设计值 10、剪压比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波和波, 而面波分为波和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 以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和划分为类。 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 T1>1.4T g时,在附加ΔF n,其目的是考虑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和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表示与之比;动力系数是单质点与的比值。 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 ,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 8、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 有和。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 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1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 和判别。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2、简述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主要步骤。3、简述抗震设防烈度如何取值。 4、简述框架节点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5、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情况。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析 黄义军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析黄义军 发表时间:2018-06-07T11:32:50.4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作者:黄义军[导读] 摘要:随着地震灾害事故的频发,当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就会造成破坏性的伤亡,这对于城市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带来严重影响,在地震发生时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就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510000 摘要:随着地震灾害事故的频发,当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就会造成破坏性的伤亡,这对于城市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带来严重影响,在地震发生时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就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设计人员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加强建筑工程的整体抗震效果,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环境。本文先对地震的危害进行介绍,然后基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来进一步探讨建筑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随着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也逐渐扩大。而抗震设计作为建筑设计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对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直接关系。要想降低地震对建筑的伤害,就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明确地震的危害、抗震设计基本要求以及抗震设计方法等,提高建筑的稳固性。 1地震的危害及抗震设计要求 1.1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有着直接影响,剧烈的振动容易使建筑物随之发生剧烈振动,甚至产生建筑倒塌的现象。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集中,建筑的抗震设计逐渐显示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1.2抗震设计的要求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抗震设计要求。①避免软土、山丘、滑坡等“不寻常”的场地,且保证建筑的平面、立面等尽量匀称、规则。②利用楼层、相关构建等元件的延展性,设置多个防线,最大程度上保证建筑的稳固性。③建筑抗震性能的好坏与周边的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周边环境对建筑抗震结构的影响。 2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 地震灾害的发生是无法控制的,其带来的危害往往是就大的,地震灾害发生的时候地面产生振动,当达到一定的强度甚至会出现裂缝等现象,对于地面上的建筑物、道路等都造成严重损害,在我国既唐山大地震以后汶川地震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造成整个城市的消亡,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地震灾害的发生带来的伤害与损失。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当下,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人口密度与城市发展都在不断的变化,一旦地区内发生地震事故势必造成巨大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对地震灾害的预测还处于不完全准确的阶段,虽然已经有了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但是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无法顺利施展防止策略。对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及严重灾害性受到世界各国建筑业都受到影响,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手段,降低地震发生时对建筑造成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该坚持小振不影响结构、中震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性,大震建筑物不坍塌的云泽,这样才能提高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应有的抗震性能。但是由于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遭到破坏,造成的损失仍是不可估量的,不管怎么说,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措施 3.1做好建筑场地的选择 建筑场地的选择对抗震结构设计来说十分重要,且场地选择是抗震设计的首要工作,设计人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筑场地的选择,以提高抗震设计效果:①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当尽可能选择一些较为平坦、开阔的地点作为建筑建筑场所,且要保证建筑地点的土地硬度及密度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承受地上负载。②避免在空山区、土质软、河岸等地进行建筑施工,由于上述地点土地的密度、坚硬度等不能够达到相关设计标准,进而不能够很好地抵抗地震带来的危害,因此,不能将上述地点考虑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③不能将建筑地点选在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现象的地点,降低自然灾害对建筑整体的影响,进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的负面影响。 3.2做好建筑结构的参数计算工作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技术性,才能确保抗震设计的完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经过准确的参数计算,才能够设计出更为安全的抗震设计,结合相关的材料参数及结构体系,计算建筑物结构的承载能力。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模拟系统,对建筑物整体结构进行地震冲击力的模拟,了解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结构损失,根据的得出的参数结果,编制有效的应急系统设计。通过各方面参数的综合分析,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提高抗震效果。 3.3建筑平面设计的合理性 为了保证建筑有良好的抗震效果,在完成了对建筑区域地质勘察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对于建筑区域平面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在实际的高层建筑抗震研究中,建筑物的抗震性和建筑物平面设计有着内在联系,并且国家以及设计行业对于高层建筑平面布局设计也有明确的要求,如果建筑平面设计未达到相应标准,就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在受到地震的影响后出现倒塌的情况。 3.4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的设计 (1)地基的选择要保证科学合理地基选择的好坏对建筑的抗震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在进行房屋的设计时一定要进行全面、充分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保证所选择的地基的科学性,一定要考虑到所选地基是否可能会出现变形的情况。另外,对于同一个房屋内不同的结构单元也应该建设在相同性质的地基上,这样能够降低房屋在地震时其内部结构自身之间的应力,使房屋的抗震能力得到提高。(2)房屋抗震的连续性设计在进行房屋抗震设计时如果想使其抗震性能得到提高,一定要使房屋整体结构的连续性得到保证,在房屋建的过程中要保证房屋的构件连接稳定可靠,保证房屋保持一个整体,在抗震的过程中依靠自身结构的整体性化解和分散地震产生的能量。(3)建筑结构的规则性设计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规则性设计对于房屋的抗震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房屋的建设时要尽量采用规则设计,这样能够依靠房屋自身的对称性来增加抗震的能力。但是有些建筑可能因为美观、地形等因素不能采用规则设计方案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一些抗震缝,使不规则的结构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提高房屋的抗震性。

最新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

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 1、什么是地震直接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的破坏(如滑坡、泥石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2、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主要直接灾害是什么? 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 3、教育部门震前应做好哪些工作? (1)加强对学生的地震和应急避震知识教育,并通过学生宣传到家长和社会中去; (2)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制定震情应急措施,建立制度,做好避震防灾的演练;(3)检查学校次生灾害隐患(如实验室、楼梯、疏散区道),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患于未然; (4)检查学校危害建筑,做好抗震加固工作; (5)发现地震传闻或谣言在学校和社会流传时,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采取适当措施,并做好辟谣和宣传教育工作。 4、学校人员应如何避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时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绝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5、住平房遇震时如何应急避震? 住平房避震,在行动果断,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如果处于房门附近,室外无障碍,无危房或狭巷,可立即跑离室内,已冲出室外的人在短时间内,不要急于返回室内。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窄巷、大烟囱、水塔、高压线、变压器,及时转移到空旷的场地;要避开桥梁6、陡崖、危岩滚石地带,到桥下避震更是错上加错。来不及跑出房,要迅速贴屋角趴下,脸朝下,头近墙壁,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两眼之间的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嘴,用鼻子呼吸。这样地震时即使房屋倒塌,由于有残墙和家具支撑、亦可避免伤亡或窒息。 6、地震是在楼房内如何应急避震?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

抗震期末考试简答题

抗震简答题 1、为什么不用地震震级,而是用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设防的目的是通过建筑物加固或其他措施,尽量减少发生地震时建筑物倒塌、损毁,从而减轻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一个地方发生地震建筑物的损毁情况不能用地震震级衡量,而要用烈度衡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烈度表示发生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烈度越大建筑物损毁越严重。因此抗震设防的依据应是地震烈度,而不是震级。 2、解释抗震设计中“规则”的含义。如何处理不规则结构? “规则”的含义有: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不规则的建筑,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3、动力系数β 的含义是什么?它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动力系数β 是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 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 4、何为概念设计?结构设计时,何时应考虑概念设计(从烈度的角度)?何时应该进行抗震计算(从烈度的角度)? 答: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性,在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着重从建筑物的总体上进行抗震设计,这就是结构概念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6度以下,对乙类建筑以下应考虑概念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6度以上,应进行抗震计算。 5、对建筑抗震有利地段有哪些?危险地段有哪些? 答:有利地段包括坚硬土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试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地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地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地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地平均强烈地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地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地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地点有不同地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地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地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地严重破坏地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地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地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地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地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地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地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地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地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地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地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地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地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地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地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 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地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地固有周期和地震动地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地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地周期成分被较大地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地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地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地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地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地一种动力作用,并且作用时间短,只能使土层产生弹性变形而来不及发生永久变形,其结果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析 胡云东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析胡云东 发表时间:2018-06-16T15:50:07.0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期作者:胡云东 [导读] 地震按震源深度划分可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 新疆史蒂文斯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随着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地震对建筑造成的威胁不断上升,结构抗震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希望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导言:地震按震源深度划分可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多发生于地下30公里以上,占地震总数70%,释放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85%,是主要遭遇类型,影响最大,因此,研究主要针对浅源地震。 1地震下建筑倒塌人为原因分析 1.1工程地质勘查资料不全,建筑规划和选址不当 在设计初期,经常没有建筑场地勘察资料,而我国地震具有分布广,震中分散,震源浅,强度大,破坏重,震区范围大型、中型城市多,强震周期长等不利情况,极易出现建筑抗震需求考虑不足,综合评定不准。 1.2建筑材料质量大,难以满足抗震要求 地震对结构作用大小和建筑结构质量成正相关。相同条件下,质量大,则地震作用大,震害程度大,质量小,则地震危害小。因此在建筑物的墙体,楼板,隔断,框架,屋面构件及围护墙中,普遍应用轻质材料如硅酸盐砌块,多孔砖,加气混凝土板,陶粒混凝土等,以显著改善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 1.3未按抗震设计施工 未按抗震设计要求施工,设计与施工不同,施工不确定,偷工减料是地震作痛下出现建筑倒塌的重要原因。致使建筑质量差的原因还有:不按图施工,偷工减料,技术差,钢筋不合格,混凝土标号不足,监管力度不够,随意装修导致建筑抗震性降低等。 1.4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产生扭转效应 地震中,如果建筑结构的平面设计不规则,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在地震的水平作用下,会由于结构发生强烈扭转效应导致建筑物破坏、倒塌。如果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偏向复杂,也会使刚心、质心不能重合,在地震作用下就可能发生扭转效应,从而增大地震破坏力。 1.5平面设计严重不对称,布局刚度不均匀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建筑平,立面布置应对称,规正。建筑物宜均匀分布质量与刚度变化,反之必须考虑不良影响。一些平面设计不对称现象严重:一面进深小,一面进深大;一边小房间,一边大开间;一头柱承重,一头墙承重;平面形状应用π ,L等不规则的平面设计,造成纵向刚度不均匀;车库一侧取消了外纵墙进出车,另一侧的墙接地,形成横向的刚度不均。这些对抗震产生消极影响。 2.建筑抗震设计对策分析 2.1建筑场所选择 要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所,避开如软弱场地土、易液化土等对建筑物抗震不利的场所。如果无法避开对抗震不利场所的时候,要对抗震实施加强措施,应该严格按照抗震设防的类别,对地基实施加强,按照地基液化的等级,实施关于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相关措施;如果在地震发生时产生滑移,就要实施与之相符合的地基稳固措施;如果在地基主要的受力范围以内,有软弱粘性上层或新的填土,就要进行地基的加固。 2.2建筑结构的规则性设计 建筑物在抗侧力构件布置,平立面外形尺寸,承载力分布等多方面要求就是建筑结构规则性。建筑平面应简单,对称,均匀,质量沿建筑物呈竖向变化,结构刚度均匀,同时建筑宜减小结构扭转造成的影响,保证足够扭转刚度,并满足建筑结构竖向上的重力荷载可以受力均匀,要尽量降低结构内应力与竖向上构件间差异变形可能建筑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2.3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类型,合理设计建筑框架结构 高层建筑的水平荷载主要产生弯矩,竖向荷载主要产生轴向力。高层建筑水平荷载影响远大于竖向上的荷载影响,是设计主要需要控制的因素,设计中应在满足抗震性能及建筑功能前提条件下选择结构类型。当地震烈度低于8度时,9层以下的建筑结构,仍然可以采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预期为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框架结构设计应使梁比柱的屈服早发生,节点基本不破坏,同层各柱两端屈服过程持久,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形成越晚越好,梁柱端塑性铰出现尽可能的分散,以此来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2.4高层建筑层间位移限制设计 高层建筑高宽比往往较大,在地震与风力作用下容易发生较大层间位移,甚至有可能超过建筑结构最大位移限值。在国内普遍认为此位移限值大小和装修标准,结构材料,侧向荷载,结构体系等有关,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位移的限制值(1:400--1:700)则较钢结构(1:200--1:500)严格,在风荷载作用下限值也较地震作用严格。所以高层结构设计必须根据建筑结构实际情况及地理位置为依据,既要满足刚度要求也要避免建筑在水平荷载下发生过大位移、影响正常使用功能,结构稳定性,承载力等。 2.5增设外部构件,提高抗震性能 增设构件法即通过对原有建筑结构的构件外部进行构件增设,对建筑结构中变形能力和承载力不足的构件进行强化来加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抗震承载力与变形能力。应用此方法对构件进行加固设计时,应关注新加构件对原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预期会产生的影响。通常应用的方法为增设拉杆,圈梁/构造柱,门窗,支撑,柱子,增设支托,墙体加固等。 2.6应用隔震加固,铅芯橡胶隔震 地震作用中,隔震垫会产生较大的水平变形,来消耗并吸收大量地震能量,增加建筑上部结构周期,使上部建筑结构地面水平加速大幅降低,从而有效减小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力。当前工程实践中,可以增加上部结构周期多应用隔震技术,以铅芯橡胶隔震是代表性技术。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及答案

土木与水利学院期末试卷(A) 考试科目:工程结构抗震设计20~20学年第一学期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合计题分20 20 48 12 100 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一般来说,某地点的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及设计工作寿命期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双指标划分为4类。 4.震害调查表明,凡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土的卓越周期接近时,会导致建筑物发生类似共振的现象,震害有加重的趋势。 5.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判法和标准贯入试验法判别。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根据房屋的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

度,分别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构造措施要求。8.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较大延性,我国规范通过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进行设计计算。 二、单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地震烈度主要根据下列哪些指标来评定( C )。 A.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的大小 B.地震时地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 C.地震时大多数房屋的震害程度、人的感觉以及其他现象 D.地震时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该地区的土质条件和地形地貌 2.某一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为80米,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00m/s,则该场地的场地类别为( C )。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3.描述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 D )。 A.加速度峰值 B.地震动所包含的主要周期 C.地震持续时间 D. 地震烈度 4.关于地基土的液化,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A )。 A.饱和的砂土比饱和的粉土更不容易液化 B.土中粘粒含量越高,抗液化能力越强 C.土的相对密度越大,越不容易液化, D.地下水位越低,越不容易液化 5.根据《规范》规定,下列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D )。 A.砌体房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