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体验中奏响劳动的乐章

在体验中奏响劳动的乐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10609601.html,

在体验中奏响劳动的乐章

作者:高元恒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第03期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42-02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将总目标表述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是要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按照品德与社会课的标准,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

但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所以任性、霸道,爱发脾气、以自我为中心成了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缺点,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好品质难以在他们身上体现。举些简单的例子,如教室桌椅歪了无人过问,黑板脏了无人擦净,地上有了纸片无人拾起……学生没有卫生意识,更没有这样的劳动观念。因为他们太习惯了家长的庇护,无法体验到劳动在他成长中的重要性。据调查,现在的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的劳动习惯的大约只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大多数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收拾桌子、书包,

甚至不愿盛饭倒水。这种种不良现象告诉我们,学生缺乏的不是劳动时间,而是参与劳动实践的意识。作为肩负教育重任的品社教师,有责任、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把劳动这一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并形成习惯。加强培养小学生爱劳动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劳动品德意识和能力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劳动品德观念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开展。

1.探究原因,查找问题对症下药

据调查显示,美国城市小学生花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平均为每天1.2小时,而中国城市小学生花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平均为每天0.2小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1家长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进入90年代,城市小学生的独生子女率已经高达99%,三口之家一个孩子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仅很少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甚至连洗脸、穿衣、系鞋带、收拾书包这些最简单的自我服务也要有父母来代劳。

1.2许多家长存在着"补偿"心理。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父母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由于"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他们的大好学习时光被白白浪费掉了。对此,许

多人抱憾终生。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往往倾注全力给孩子创造优越舒适的学习条件。想方设法把自己过去损失掉的学习时光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以此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