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是苏轼(1037-1101)东坡居士的自号,四川省眉州人,北宋嘉祐二年进士,著名文学家,诗词文章造诣很高,他“以诗为词”,对诗词革新的巨大成就,震撼当时诗坛。世人以东坡词为豪放派代表。在苏东坡的诗词中部份是咏茶的诗词,而且是宋代咏茶诗词最多的作家之一,对当时茶文化的传承创新起了促进作用,对后代茶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一、咏茶诗词佳作二首

《汲江煎茶》诗和《西江月》(茶词),是咏茶诗词少见的佳作。苏东坡元符三年(1100)被贬儋州(属今海南省),当时作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①,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描述了取水、烹茶、饮茶及其功效的全过程。笔法细腻、刻画周到,充分反映了他63岁高龄远徙异乡,处世乐观、闲散自在的生活情趣。该诗颇受后人推崇。他元丰五年(1082)作的《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乳花浮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牌下有序:“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胜之,(黄州太守)徐君猷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词意充分概括了名茶、名泉、茶质、茶形、茶味以及茶美、人妍等文化内涵。气势豪迈,意境清远,是一首以茶喻人的佳作。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因此“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诗中“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是说煎茶即使取用江水,也须以清澈的江水并用炭火的火焰烹煮。

二、诗词中提到的名茶

宋代名茶品种较多。在苏东坡诗词中提到的名茶主要有:双井茶、日铸(注)茶、月兔茶、垂云茶、雪芽茶、龙焙茶等等。茶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如若用名茶赠送友人,标志着友情的深厚。双井茶是当时的主要贡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苏东坡对双井茶的描述,除在《西江月》(茶词)序中提到外,还见于《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的诗,双井,是修水县的一个地名,位于县西30里,今以“宁红”茶著名。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日铸山。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月兔茶》:“中有迷离玉兔儿。”“此月一缺圆何年”之句。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诗见《怡然以垂云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龙焙茶,《西江月》(茶词)的首句就是:“龙焙今年绝品。”说明它是当年新产的超级茶。龙焙是一个泉名,以龙焙泉水濯制的茶称为龙焙。是宋代建溪进奉皇帝的御茶。

在苏东坡咏茶诗词中,有时名茶与名泉并提。如他居住江苏宜兴时作的《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雪芽、阳羡都是当地名茶,意谓雪芽与阳羡,还要配送无锡的惠山泉。如《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的后句,就是“谷帘自古珍泉”。谷帘泉位于江西省星子县35里庐山康王谷中。其水味甘,如同帘布挂岩而下。古人认为谷帘泉水是天

下第一。故有“谷帘自古珍泉”的词句。

下面叙述苏东坡饮茶思念“蜀冈”的问题。被唐代“茶圣”陆羽誉为天下第五泉的“蜀冈”,是扬州的一个山丘,丘上有井水口味甘甜如蜀江水。苏东坡是蜀人。认为蜀冈水有乡味,他作的《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一:“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的诗句,就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饮茶与饮酒的关系

苏东坡的咏茶诗词中,饮茶往往与饮酒相关,酒醒后一般要饮茶。这在熙宁九年(1026)他任密州知州时作的《望江南》词中可以见证:“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且对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词意是古时以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天)为禁火节。禁火以后,从酒醉中醒过来,不禁发出思念故乡的感叹。因为寒食节后清明节世人有扫墓的俗习,于是,只能生起寒食禁火后的新火烹煮新茶,过着品茶饮酒作诗的生活。

苏东坡饮茶是午时茶(11-13),饮酒是卯时酒(5-7)。他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时作的《浣溪沙》词中,提到“午盏”,午是饮茶的时间,盏是装茶的杯盏。《南歌子》词中,有:“卯酒醒还困”之句。卯酒是卯时饮下的酒。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认为,卯时酒“神速功力倍”。

苏东坡诗词中,在酒与茶之间认为酒胜过茶。他作的《薄薄酒并引》的词,引中有“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之句,其二有:“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衣裳”之句。意谓浓度淡薄的酒,要胜过茶水;容貌丑陋的妻妾总比独守空房强;粗布衣也比没有衣裳好。然而,酒胜过茶也非绝对。在寒食节,由于禁火冷食,不论山珍海味的酒肴,也应以节前备好的清茶、糖粥代替。他作的《南歌子》(晚香)词,其中“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糖)”,就是上面所说的意思。改火,是古时一年四季用不同的木柴取火。

旧时,茶有多种含义,主要为饮料外,订婚聘礼称为“食茶”。茶又是茶与点心的合称。因此在苏东坡诗词中,茶有时是泛指的。如他在初至密州时作的《雨中花》词,其中有:“荡飏yáng茶烟”之句。这里所说的茶烟,并非专门煮茶的烟火,而是泛指一天三餐茶饭袅袅上升的炊烟。

四、对饮茶功效的认识

苏东坡对饮茶的功效,其认识与唐代诗人基本一致。认为饮茶具有解渴消渴、消烦清心、兴奋提神等作用,并且认为茗茶是心灵美的感受。分别来说:

解渴消渴功效。词见《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几句的词意是说走在乡间绵延弯曲的小路上,既走累了又喝了几杯酒,觉得昏昏沉沉很想睡上一觉。于是,便向村野的一户人家,敲门探问家里有没有茶喝。把思茶解渴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茶的消渴(中医学的一种病名)作用,诗见《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说明饮茶可以治疗消渴病。

消烦清心功效。《望江南》词中“且将新水试新茶”之句,意思是说通过品茗新茶以摆脱扫墓思乡的烦恼。对于清心除俗作用,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一啜更能分幕府,定应知我俗人无”。

兴奋提神功效。诗见《汲江煎茶》中:“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意谓枯肠禁受不起三碗茶的兴奋作用,结果只好坐起来听着儋州城中不断的更鼓声。他在《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的诗中,也提到:“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意思是赠茶为包居士僧房禅坐能战胜睡魔,我自己为了作诗打腹稿今夜睡眠只好休止了。

苏东坡还认为,茗茶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他的《佳茗似佳人》的咏茶诗:“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几句诗充分体现了茗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五、传承唐代斗茶风俗

宋代传承延续了唐末五代流行的斗茶风俗。斗茶就是比赛茶质的优劣。斗茶的风俗,在苏东坡的诗词中有所体现。他在《月兔茶》的诗中有:“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之句。在《行香子》(茶词)中提到:“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斗赢一水指斗茶时获得“一水”(斗茶术语)胜利,相当于千钟酒的功效。两腋清风,典出唐诗人卢仝的一首诗,谓茶喝足后,“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斗茶的内容包括斗形、斗香、斗味、斗色四方面。其中形、香、味都可按直觉的感受作出判断。唯有斗色要以白色茶沫为佳,而且茶沫存留以长久不散为好。苏东坡在《浣溪沙》词中:“雪沫乳茶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之句。就是描绘茶的形、色、味。茶以白色为珍品。故以雪乳形容。雪沫乳花,是指茶盏中浮着如雪如乳的泡沫。蓼茸蒿笋试春盘是说享受了具有蓼茸蒿笋嫩芽茎杆制作别有风味的野餐茶肴,尝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情趣。春盘是古时立春日装菜肴果品礼物的盘子。他《西江月》(茶词)中:“盏浮茶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两句,就是说从茶盏中浮着乳花般轻圆白色的泡沫看,人间没有敢与双井茶竞美的茶了。

浅谈茶文化与茶健康

《茶文化与茶健康》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茶文化与茶健康 专业:安全工程(采矿方向) 班级:采矿152班 姓名:张进 教师:唐雅琴 所在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开题时间 2016年6月

贵州理工学院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一、茶叶种类 (2) (一)、绿茶 (2) (二)、红茶 (2) (三)、白茶 (3) (四)、乌龙茶 (3) (五)、黄茶 (3) (六)、黑茶 (3) 二、茶的功效 (3) (一)、提神: (3) (二)、美容: (4) (三)、降脂减肥: (4) (四)、延缓衰老: (4) (五)、降低辐射的危害 (4) (六)、预防心血管病和软化血管 (4) (七)、防龋齿: (5) (八)、增强性功能: (5) (九)、治疗肠道疾病: (5) (十)、提神醒脑 (6) (十一)、预防癌症 (6) 三、分季节饮茶 (6) (一)、春季 (6) 四、根据身体状况喝茶 (7)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浅谈茶文化与茶健康 浅谈茶文化与茶健康 摘要 茶成为当今世界人民喜爱的饮料,不仅是因它具有独特风味,而且因为茶对人体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人体所需要的86种元素,已查明茶叶中有28种之多,所以说茶是人体营养的补充源。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同时,茶还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辅助疗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逐渐从“温饱型”转向“美食型”和“保健型”。茶这种奇妙的饮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 关键字:茶、健康、作用、文化 一、茶叶种类 我国的茶叶分类上,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六大类: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黄茶、黑茶。 (一)、绿茶 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其中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碧螺春、恩施玉露、信阳毛尖、安吉白茶、南京雨花茶等为绿茶中的优质茶类。 炒青绿茶包括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珠茶、雨茶、秀眉、蒙顶甘露、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甘露、松针等茶品。烘青绿茶包括川烘青、苏烘青、浙烘青、徽烘青、闽烘青、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等茶品。晒青绿茶包括川青、滇青、陕青等茶品。蒸青绿茶包括煎茶、玉露等茶品。 (二)、红茶 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其中正山小种、金骏眉、祁门红茶、云南滇红、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功夫、川红工夫等茶品味红茶中的优质茶类。 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外山小种等茶品。工夫红茶包括滇红、闽红、湖红、川红、越红、湘红、粤红等茶品。红碎茶包括叶茶、碎茶、片茶、末茶等茶品。

茶文化与人的健康

湖南农业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茶文化与人的健康 学生姓名:郑文红 考籍号: 910912103137 年级专业:2011级园艺专业 指导老师姓名及职称:宋勇(教授) 学院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时间:2013年4月25日

摘要:自古以来,茶和中医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茶既是饮料,又可以用来防病、治病、健身,药食一体,两种功效兼备。因而茶叶被人们誉为“万病之药”、“天赐恩物”,能治疗多种疾病。历代医学家认为,茶叶性凉而平和,欲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提神开胃。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更加揭示了茶叶生津止渴、疗疾养生的奥秘。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成分与健康、茶之保健作用、以及科学饮茶的注意点、茶的鉴赏与评定、茶食品与健康这六大点对“茶文化与人类健康”做出详细分析。 关键词:茶、起源、健康、科学饮茶、营养成分、鉴赏评定 引言 茶(tea)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茶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目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且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茶叶中所含的成份很多,将近500种。主要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胆碱、黄嘌呤、黄酮类及甙类化合物、茶鞣质、儿茶素、萜烯类、酚类、醇类、醛类、酸类、酯类、芳香油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氨基酸有半胱氨酸、蛋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茶叶中的这些成份,对人体是有益的,其中尤以锰能促进鲜茶中维生素C的形成,提高茶叶抗癌效果。它们的共同作用,对人体防病治病有着重要意义,故有“不可一日无茶”。随着茶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伴侣,饮茶的境界也进一步升华,进而形成了茶文化。 1、茶艺的起源与发展 1.1茶艺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根据植物学分类的,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一个种。发源时间大约在100万年以前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一带。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茶的故乡。 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封氏闻见记》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茶道。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中所包含着许多中国古代人民的优秀理念。如:尚和、重德、贵真等。 “尚和”是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

什么是茶文化

什么是茶文化 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品位。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 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中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 起应运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 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 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 沿用至今。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 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 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 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 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 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 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 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 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 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 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茶文化简述

中国茶文化简述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 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 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 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 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 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 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 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 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 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 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 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 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 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 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 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 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 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浅谈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赵胜选 内容提要:在中国,从古至今,有许多人钟爱茶,与茶有着不解之情缘。茶文化与个人 修养默然相融,反映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 关键词:茶文化 茶道 重德、尚和、崇俭、融真 修养 作者简介: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2002级 赵胜选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 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因而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饮用、品尝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以及中国历史各时期的思想,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从而使饮茶从人们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展现了人们的人生价值观。 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性,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茶文化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一千多年前,他率领人在澜沧县景迈、芒景一带大规模开垦种植茶园,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枯族都把茶称为腊。如今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芒景古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明清以来景迈、芒景一直是普洱茶重要产区,恩泽后人。布朗族《祖先歌》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人和傣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陆羽:传奇“茶圣”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陆

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 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白居易: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后来迁居陕西境内。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 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

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茶的神话、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

(完整版)茶文化与茶健康

第一讲茶的起源与影响 本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茶为何物;二,茶之起源;三,茶的影响。 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了解茶的植物学或者生物学的含义。 从植物学或者生物学含义去理解什么是茶,可以从三个方面。第一,茶树是什么样的植物。第二,茶叶指什么。第三,茶叶中有什么特殊的物质。在植物分类系统里面,茶树属于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茶树的形态特征有很多方面。第一,它有三种树形:①灌木型,我们通常在生产上看到的栽培型的茶树,基本上都是灌木型的,江浙这一带绿茶产区大部分是这样。②小乔木茶型。它比灌木型稍微高一点,分枝跟主干比较明显,在广东,福建这些地方会比较多一些。还有大乔木型茶树,我们教做茶树中的巨人,可以长到几十米高,云南,西双版纳比较多。灌木型能长到1.5到3米,小乔木型3到4米,乔木型可以栽培可到五米,野生状态可以非常高。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一年四季都是绿的,一般看不到红色的茶树,但是在冬天零下十几度,到高山茶去看茶叶,整片都是被冻红的。茶树是木本植物,寿命几百年,经济学寿命五六十年。种在地里的茶叶60年后,产量不高或者品质不好。野生大茶树可以长到几十米,寿命上千年管理的比较好的栽培型茶树,一般在一米高左右,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一般栽的稀一些,可以长到三四米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 茶树的形态特征:外部有根,茎,叶,花和种子等器官构成一个整体。它是属于高等植物,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种子是繁殖器官。它的芽可以分成顶芽和腋芽(主要是产物)不定芽。叶子有四个重要特征。第一,周边有锯齿,一般在16到32对之间,但是靠近基部是光滑的。第二,它有明显的主脉。主脉分出侧脉,侧脉分出细脉。第三,脉形成一个闭合的网状输导系统,它不通到叶缘,到三分之二时候与上面侧脉连在一起形成闭合网状系统。第四,嫩的叶背面有茸毛,它里面是鲜爽味的氨基酸含量多,很好喝叶尖的形状有四种,急尖,渐尖,钝尖,圆尖。茶叶底部形状是一样的。叶片大的可以达到二十厘米,小的只有五公分。秋冬季都能看到茶花,一般开在树上的时间是十月份到第二年的一月份之间十一月份比较多,花的颜色是白色。它的果子熟了会落地,形状多样。茶为茶树的嫩叶和芽制成的饮料,可冷饮可热饮,冷水也可以泡茶。采茶是没有同样标准的,但是要采今年的茶叶。茶含有茶多酚-涩,咖啡因(碱)-苦,茶氨酸-鲜爽 茶的起源:产生和利用时间。茶叶原产于中国,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是茶树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人工栽培茶树,最早加工茶叶,也是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起源于中国的理由。第一,中国西南部山茶科植物最多,是山茶属植物的分布中心。第二,中国西南部野生茶树最多。第三,中国西南部种内变异最多。第四,记载的茶文化内容最丰富,时间最早。第五,现在茶树的命名和发音跟那边有关。第六,它的生化证据。有文字记载的茶叶史有五六千年。茶的发现者。最早的记载是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最早记载种茶的是四川雅安的吴理真。他是以文字记载种茶的最早的人。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第一,生吃药用。第二,熟吃当菜。第三,烹煮饮用。第四,冲泡品饮。 茶的影响:茶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经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饮茶嗜好已经遍及全球,现在全世界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或者地区有三十多亿人每天都在喝茶。

茶文化与茶健康

茶文化与茶健康 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 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 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 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 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 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中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 起应运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 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 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 沿用至今。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对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对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各地茶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湖北 总之,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们的喜爱。 福建

中国茶文化论文总结

中国茶文化论文总结 篇一:中国茶文化论文 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论文,让你更加的了解茶文化。 关键字:茶文化;发展;茶道;大学生;养生;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明代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

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纤弱。清末明初,中国多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二、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汉宣帝年间(公元前57年-54年)蜀人王褒所著<<僮约>>,内有" 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 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 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 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 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再南朝宋 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 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 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

茶文化与茶健康教学提纲

茶文化与茶健康

第一讲茶的起源与影响 本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茶为何物;二,茶之起源;三,茶的影响。 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了解茶的植物学或者生物学的含义。 从植物学或者生物学含义去理解什么是茶,可以从三个方面。第一,茶树是什么样的植物。第二,茶叶指什么。第三,茶叶中有什么特殊的物质。在植物分类系统里面,茶树属于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茶树的形态特征有很多方面。第一,它有三种树形:①灌木型,我们通常在生产上看到的栽培型的茶树,基本上都是灌木型的,江浙这一带绿茶产区大部分是这样。②小乔木茶型。它比灌木型稍微高一点,分枝跟主干比较明显,在广东,福建这些地方会比较多一些。还有大乔木型茶树,我们教做茶树中的巨人,可以长到几十米高,云南,西双版纳比较多。灌木型能长到1.5到3米,小乔木型3到4米,乔木型可以栽培可到五米,野生状态可以非常高。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一年四季都是绿的,一般看不到红色的茶树,但是在冬天零下十几度,到高山茶去看茶叶,整片都是被冻红的。茶树是木本植物,寿命几百年,经济学寿命五六十年。种在地里的茶叶60年后,产量不高或者品质不好。野生大茶树可以长到几十米,寿命上千年管理的比较好的栽培型茶树,一般在一米高左右,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一般栽的稀一些,可以长到三四米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 茶树的形态特征:外部有根,茎,叶,花和种子等器官构成一个整体。它是属于高等植物,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种子是繁殖器官。它的芽可以分成顶芽和腋芽(主要是产物)不定芽。叶子有四个重要特征。第一,周边有锯齿,一般在16到32对之间,但是靠近基部是光滑的。第二,它有明显的主脉。主脉分出侧脉,侧脉分出细脉。第三,脉形成一个闭合的网状输导系统,它不通到叶缘,到三分之二时候与上面侧脉连在一起形成闭合网状系统。第四,嫩的叶背面有茸毛,它里面是鲜爽味的氨基酸含量多,很好喝叶尖的形状有四种,急尖,渐尖,钝尖,圆尖。茶叶底部形状是一样的。叶片大的可以达到二十厘米,小的只有五公分。秋冬季都能看到茶花,一般开在树上的时间是十月份到第二年的一月份之间十一月份比较多,花的颜色是白色。它的果子熟了会落地,形状多样。茶为茶树的嫩叶和芽制成的饮料,可冷饮可热饮,冷水也可以泡茶。采茶是没有同样标准的,但是要采今年的茶叶。茶含有茶多酚-涩,咖啡因(碱)-苦,茶氨酸-鲜爽 茶的起源:产生和利用时间。茶叶原产于中国,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是茶树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人工栽培茶树,最早加工茶叶,也是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起源于中国的理由。第一,中国西南部山茶科植物最多,是山茶属植物的分布中心。第二,中国西南部野生茶树最多。第三,中国西南部种内变异最多。第四,记载的茶文化内容最丰富,时间最早。第五,现在茶树的命名和发音跟那边有关。第六,它的生化证据。有文字记载的茶叶史有五六千年。茶的发现者。最早的记载是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最早记载种茶的是四川雅安的吴理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 中国茶道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一、茶道简史 茶是中国的国饮,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茶道发源于中国,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

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二、茶谚诗词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历代文人们或著述或赋诗以赞茶之功能及妙赏,以茶为诗者难以计数,其中尤以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人称道。全诗如下:“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此诗道尽饮茶之妙用。 三、茶与礼仪

中国传统茶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 一、知识必备 1. 必考词汇: ruler n. 尺;统治者;poisoned adj.有毒的 effect n. 影响regard vt.认为,注视,涉及,尊敬vi.凝视,留意whole adj.整个的 later adv.以后important adj.重要的 factor n.因素;要素;因数;代理人vi. 做代理商vt. 把…作为因素计入;代理经营;把…分解liquid adj.液体的;清澈的;明亮的;易变的n. 液体,流体;[语]流音 vary vi. 变化;[生]变异;违反vt. 改变;使多样化;[音]变奏 2. 必考短语 get rid of除掉,去掉; instead of(用…)代替…,(是…)而不是…,more and more越来越;日益;越来越 . break …into..闯入;打断;突然做;把…分成 The following接下来的 a part of ……的部分 3. 必认词汇: originally adv. 最初,起初;本来medicine n. 药;医学 ancient adj. 古代的;古老的,过时的;年老的n. 古代人;老人 reduce vt.减少simple adj. 简单的 press vt. 压;按slight adj. 轻微的 satisfying adj. 令人满意的;令人满足的medicine n.医药 piece n. 片,块thirsty adj.口渴的 shape n.形状 4. 必考句型 (1) It was tea that helped him get rid of the poisoning effect. 正是茶帮助他消除了中毒的影响。 (2) Tea not only quenches(熄灭) one's thirst, but also helps reduce one's heat. 茶不仅可以解渴,还可以帮助降低人体内的温度。 (3)The following steps are some simple ways that may help tea drinkers select tea. 下面几个简单的步骤可能帮助品茶者来选择茶叶 二.文章必读 The history of tea(茶的历史) Tea is native to China,and Chinese te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riginally tea was used as a medicine instead of a drink. It was said that Shennong,the legendary (传说的)ruler in ancient China once tasted a lot of plants and was poisoned many times. It was tea that helped him get rid of the poisoning effect. Later the ancient Chinese got to knowmore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 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

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广西、及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近几年来通过考察和调查,已在全国10个省区近二百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成片分布,如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就发现野生大茶树群落数千亩。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密林中,发现在株树高32.12米,胸围2.9米的高大野生茶树,估计树龄有1700年,是野生型的“茶树王”。还有勐海县南糯山的栽培型“茶树王”,树龄约800多年,最近在澜沧县发现的邦威过渡型“茶树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