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涵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产生的,并在社会主义初阶段长期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紧紧围绕时代的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问题,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思想与理论成果,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宏大理论体系。其中,毛泽东思想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指导我国人民

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则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新特点,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通过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并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具体运用

和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这种政治制度“是我国具休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上的,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分配制度上的鲜明特色。四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所以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通过部分先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而确立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形

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重视和谐文化建设。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与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随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直接的思想渊源,但未能在理论上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而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是“中国革命”,主要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中国的民主革命、怎样进行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第二次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承继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事业,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解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作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的理论主题是“中国建设”,主要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畴,但又是形成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理论主题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产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第一,这一理论体系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二,这一理论体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国情和世界大势,提出了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科学分析了时代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在现实的客观基础之上。第三,这一理论体系紧紧抓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中国特色,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第四,这一理论体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发展的远大目标与现实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新布局。第五,这个理论体系把党的建设放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地位,扎扎实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把对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任何社会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社会成员就不可能团结起来,不可能形成合力来共创伟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要统一起来,一靠团结,一靠纪律,否则就不能成功。讲的就是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民族精神,强调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讲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这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

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有了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全国各族人民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出辉煌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战略、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富裕幸福等等,都在这个理论里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这就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社会认同,因而也具有广泛的信服力和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赋予一个理论体系以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历史进程的实践来决定的。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被实践所检验、在实践中发展;科学的理论又引领实践,指导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发展,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 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 3%的增速,属于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到2007年的24. 66万亿,增长了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已经开始了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到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我国人民的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保障,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在短短30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堪称“中国奇迹”。就如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拉特里奇所说,中国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幅度史无前例,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改变了世界。

历史进程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正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诸如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了重大突破,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正是我们首先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加科学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当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正是基于我们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才能正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以此作为制定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指导我们科学规划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正是我们坚持以宽广的世界视野和运动发展的辩证眼光观察世界、审视自我,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为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使中国社会主义保持了勃勃生机,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200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

[3]《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

[4]万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现实特色及未来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2007.

[6]肖贵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多维解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本质

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党的十七大向世人所宣告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其德育价值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其德育价值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化进程的深化,人们过多地看重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本文从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入手,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做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指明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德育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文明活动过程中遗存的各种文明印记。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自身文明发展规律的研究。各国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未间断,并且形成了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本文主要从含义,内容和特征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1.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 这一概念的界定,各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郑冬生指出,“所谓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 金一的《文学观》里有:“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歷史上,多不过三四人。”这里的“历史”指得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文化”,词典里的含义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汉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中“文化”就是此意。“资源”则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叶剑英的词《浣溪沙?登大兴安岭》中:“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中的“资源”就作此解释。由此,我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对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资源。物质文明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人类社会的同时产生的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 3.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 (1)时代性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程,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人文资源。它的各个细胞无不铭刻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烙印。 (2)唯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决定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历史材料、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作用是不可再生的,无可替代的。因此,它具有唯一性。人类社会虽然已经历经几百万年,但是没有哪个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是相同的,所以历史文化资源有明显的唯一性。 (3)客观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资源。不论是文物古迹还是人文精神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依托我们的意识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无法更改和麽灭的。如:日本侵华战争,不论日本政府是更改教科书,还是试图掩饰罪状,都无法改变1937年日本侵华的事实,因为历史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抹去的,它已经留下了历史证据和历史记忆。 (4)复合型

浙江历史与文化

参考书目:《浙江文化简史》 作者:佘德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论浙江宗教文化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方圆10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在浙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1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存。因此,浙江区域文化包括了史前上古越文化、有文字记载的于越部族和越国文化、秦汉以后的浙江文化三部分,从区域而言,浙江文化史也是一部越文化史。 我的家乡——舟山坐落在浙江东部海岸线上。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更名“昌国县”。“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海定则波宁”, 以祈“海波永定”。然而即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却对浙江的历史文化发展都不甚了解。在拜读了《浙江文化简史》一书之后,我收获颇丰。 《浙江文化简史》一书共分为十章,首章对浙江文化的含义、沿革及总体特征首次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和论述。其余九章分别从生成环境、经济科技、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从文化上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以浙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作为总结,资料丰富,引证有据。然而作者并不打算让《浙江文化简史》仅局限于对浙江文化发展的简单梳理和史料的简单汇集,而是

竭力要理清其中演进的轨迹,同时探索其中内在规律,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很大一部分笔墨花在了对文化的界定、对浙江传统文化特征的概括以及对浙江文化历史渊源和地域背景的解析上。这是本书最强的闪光点。同时,本书采用横向块状结构框架和纵向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各章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历史演变的进程清晰,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性,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本书开端详细介绍了“浙江”一词的种种由来,这让身为浙江人的我顿时感到兴趣浓厚。“浙江”原是河流的名称,其得名,《山海经》、《史记》、《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也称“浙江”。而“渐江”一说也有出处,据王国维《浙江考》,“浙、渐为一”,渐江即浙江。由此可知,“浙江”之名,秦汉以前已有。然“浙江”之得名有四说:一谓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江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故曰“浙”。(燕肃之说)二谓钱塘江口,浙山正居其中,潮水投山下,折而出,故曰浙,所谓浙山,即赭山。(此为东吴时余姚人虞喜之说)三谓钱塘江之曲在富阳、杭县、萧山三县之间,以袁家浦一带之吵嘴尖向东延伸,形成三折。四谓浙江从太湖来,大势南流,绝钱塘江,复折而东,故曰浙,所谓江,即长江也。(此说为晋灼,清代阮东宗之)由此可见,简简单单的“浙江”二字,仔细探究其前世今生,来源却不简单。 纵观全书,其中的第八章——浙江的宗教文化一节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与我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有关。众所周知,舟山市内坐落着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至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木垒县委党校杨福忠 中国梦,这个充满憧憬的词汇,自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11月提出并阐释后,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九次提及中国梦,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径、依靠力量等,再掀中国梦的讨论高潮。“中国梦”,可以说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最热门的一个政治主题词。现在人人都在讨论“中国梦”,各行各业都把“中国梦”跟自己挂起钩来。对一件事大家都关注它,把它跟我们的工作联系起来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这种关注也好、联系也好不能去空喊口号,也不能去生搬硬凑。如果我们不能把“中国梦”基本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想清楚、理解清楚的话,这样的口号式的方式对实现“中国梦”只会帮倒忙,因此要想真正推进“中国梦”,我们就应该对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中国梦”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去实现“中国梦”这些重大问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一、提出“中国梦”的原因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有人说提出“中国梦”不就是一个新领导提出一套新东西嘛。这话表面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是不对的。大家知道,我们的新任总书记是多少年来少有的具有完整政治权利的接班人,这样的一个政治家是用不着去做这样的标新立异的工作的。还有人说那是不是他随口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就当真了?说真话,我们仔细琢磨琢磨还真不是随口说的。从习近平走上总书记这个岗位到现在,每一个重大事件关节点的讲话,从他第一次记者见面会到复兴之梦参观到今年两会闭幕,每次讲话他的主题词都是“中国梦”。细心的人可能会说十八大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好像没讲“中国梦”,虽然没提“中国梦”这个词,但是把“中国梦”的内容给讲出来了。 因此,“中国梦”绝对不是随口的、心血来潮的话语,这背后是对我们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深刻的把握,和对我们人民群众社会期待地真切地回应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中国梦”为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意义 咱们中国近些年来发展很快,我们发展进步靠的什么?说句老实话,我们靠着人的本能和欲望。用哲学的话讲,我们是通过去鼓励人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答: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命题角度二: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命题角度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关系的关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四、十八大报告中的首次提出: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注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中发展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具有稳定性,多样性,民族性,继承性 什么是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文化从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割不断的历史传统性质。虽然,文化的历史传统,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可以使其性质逐渐地得到改变,但这种改变,需要蔚成一种社会风气,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往往是人们对它并不多么在意。但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性质一经改变,哪怕是部分的改变,就将反转过来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或祸或福。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的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为其灵魂的,这是它在世界各种历史文化中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博大精深的根本性原因;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国家制度密切相关的,“五帝时期”形成的是以民为本、爱地亲民、以道立法、以法治国、选贤任能、刑德相养、执法有度、富民强国、明民而治的思想文化;自夏禹以来,所形成的是唯皇作极、以官为本、任人唯亲、神道设教、愚民而治的独裁专制封建文化;自百家争鸣以来,民主法制与独裁专权两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而存于诸子之说中。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有一个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工作必须仔细地进行;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等行为规范的社会教化相关联的,抽去了社会教化,缺少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就无以传承。不能进行历史传承,造成了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弘扬;第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这个特点不是如何教导别人,而是内省,“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为仁”,此之谓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和谐,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兼容。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理学知行合一的学风,它以研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迈情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影响了几千年饱学之士的价值观,成为一双无形的手牵动着文明的进步!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2.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 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1.“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观。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思想认识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观为代表。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数主张天人协调,而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而这实际上就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循环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之相区别的,西方文明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对自然世界的不同理解,最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2.“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点,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 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 1957年5月就说过: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 “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 化内涵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

阜阳市简介及历史文化典故

阜阳市简介 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西、北与河南为邻,东与亳州、淮南两市接壤,南与六安市以淮河为界。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128.5公里,全市总面积99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5万亩。全市辖临泉、阜南、颍上、太和4县和颍州、颍泉、颍东3区,代管界首市,下设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办事处,41个乡,124个镇,总人口800.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5.79万人,农村人口624.60万人。 阜阳市属于汉族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为回、满、壮、苗、侗、彝、白、傣、朝鲜、蒙古、维吾尔、达斡尔等民族。阜阳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的新石器时代,颍河、涡河沿岸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部落群定居。西周、春秋时期为胡子国、沈子国和陈国焦夷地。战国属楚。汉置汝阳县,为汝南都尉治。东汉曾封阜阳侯国于境内,阜阳之名始于此。北魏孝昌三年(527)始置颍州。此后1421年间,历朝历代在此设道、府、郡或县。民国37年(1948)8月解放,置阜阳专区,辖阜阳、蒙城、涡阳、颍上、太和、临泉、凤台7县,亳州、界首市2市。1950年增设阜南县,1964年增设利辛县。1977年凤台县划归淮南市,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省辖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划归亳州市。 阜阳市为冲积平原,地貌平坦,一望无际。地势西北略高,东南低洼,地面高程18~43米。淮河、颍河、洪河、茨淮新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阜阳是中华民族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历史遗迹、

名胜古迹、革命史迹遍布全市。景观有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刘崎庙、资福寺、颍州西湖、南湖公园、张庄公园、楚都巨阳古城址等。欧阳修、苏轼这两位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分别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2月和宋仁宗元祐六年(1091年)8月出知颍州,任太守。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辞官后归隐被自己盛称为“民淳松简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的颍州。后人为纪念颍上管仲,修建一座管鲍祠。兴于唐,盛于宋的阜阳颍州西湖,曾被苏东坡称赞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也发出了“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的感叹。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13公里处,湖面面积5.74平方公里,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岛,岛中有山。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AA级风景区。阜南县润河湾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龙虎尊,是国家一级文物,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的赞赏。 阜阳区位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境内,与漯阜、睢阜、淮阜、商阜铁路一起,使阜阳成为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全国六大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连接东西南北,形成了阜阳这个中国铁路新枢纽,阜阳被誉为大京九枢纽城市,年客流量达300多万人次,经阜阳枢纽发运的货物,可直接通过天津港、连云港、上海港出海,也可直抵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阜阳机场按4D级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57,麦道90等类型飞机。公路以阜阳为中心,105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合肥-阜阳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形成“十”字型布局。水运十分便捷,淮河、颍

论述中国梦的主要内涵以及与个人梦的关系

1论述中国梦的主要内涵以及与个人梦的关系。 答: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际上这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目标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富中国梦。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大学生处于做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现在,大多数当代大学生为了生计而去报考公务员、报考研究生,求稳之心理已经逐渐蔓延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内心。公务员报名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图安逸的心理状态,一味追求“铁饭碗”。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标,丢失了理想就丢失了人生的方向。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更应树立宏伟的目标,怀揣远大理想,为国家更加富强奋斗个人奋斗成功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你从山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我写的小说即将付印出版,他办的公司开始起步上路,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都是主角。 积极进取、自信自强,才让自由女神成为梦想开始的符号。而今天的中国,正有越来越多人敢于梦想,也正有越来越多人梦想成真。 2论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意义以及从哪些方面做起。 答: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科技方面,刘赐贵指出,国家海洋局将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岸带、海洋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海水淡化、海冰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新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探和安全开发技术等。国家海洋局将按照“五个用海”的要求积极推动海洋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3深化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是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实力提升是首要任务,促进综合国力提升是根本目的。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同时,在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应切实将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动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代表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儿女的热切期盼,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当代中国的时代旋律和精神旗帜。中国梦有着十分深刻的丰富内涵,这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第一、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只有成为强国,才有实力和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需要把握世界主题,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筑世界一流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要提升国际政治地位,在参与全球事务中大有作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以全球视野扩大“中国创造”,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人才强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广纳天下英才。 第二、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民族振兴主要是民族精神的振兴。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民族精神还是标志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源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中,孕育和凝结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为基本特征的民族精神。在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重振民族精神,对民族振兴何其重要,何其紧迫。 第三、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人民幸福是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的聚集点,也是实现梦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民生的改善与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人们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梦是强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我们的国家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努力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前提是国家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摘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社会主义的曙光,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光明的道路,同时也是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社会主义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没有引路人。从此中国开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子诞生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的内涵有一下几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表明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是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它是在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不是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同时,它也是在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明确这三对关系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出大的偏差。当然,从思想理论渊源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东方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所搞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国情方面讲得最多的是“人口多,底子薄”。所谓“底子薄”,不仅指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也指思想文化层面上比较落后。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搞社会主义的。这种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有时干脆说它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党制定和实行了“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所谓的任何一个政党组织都必须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中国社会主义的支撑是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支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保证了我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保证了我国政治发展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统一的思想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是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区域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结合起来,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总之,这三项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人民当家作主是这些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把这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执政党,承担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历

对《中庸》中“诚”的文化内涵的历史阐释

【内容摘要】“诚”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思想范畴,在思想史上,《中庸》是第一部对“诚”进行了深入系统阐释的儒家经典。在《中庸》中,“诚”具有本体论、道德论的双重文化内涵,成为天人合一的枢纽。本文利用训诂学中关于汉语词源、词义引申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格式塔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在《中庸》对“诚”的哲学阐释背后蕴藏着的中华民族文化思维与观念的世界,并在这一层面对“诚”的文化内涵进行历史阐释。文章认为,就词义而言《中庸》中的“诚”与春秋时期的“壹”词源意象与引申义列十分相似;“壹”和“诚”都有“聚合—充实”的词源意象,“诚”所体现的正是在它词源意义里涵盖的“凝聚充实、专一不贰”的核心思想。通过这一解释,本文对训诂学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独特价值进行了反思与阐释。 【关键词】诚;壹;词源意象;引申;比较互证。 【作者简介】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学。 一、问题的提出与方法论的说明 “诚”是《中庸》核心的哲学范畴之一,具有本体论、道德论的双重内涵。张岱年先生指出:“诚本是一种合内外之道,而亦可说是一种合天人之道。”[1]它贯通了本体论和道德论,是沟通天道人道、实现天人合一的枢纽。在《中庸》之前的文献中,能见到的“诚”字很少。经史著作中仅见四例: 《左传·文公十八年》:“齐圣广渊,明允笃诚。” 《国语·晋语三》:“贞为不听,信为不诚。” 《大雅·崧高》:“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论语·颜渊》:“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中的“诚”是情态副词,其余三例均为“诚信、诚实”之义,皆无《中庸》中“诚”所具有的本体论内涵。因此,学者一般认为《中庸》对“诚”进行本体论阐释是一种哲学上的创新。我们要追问的是:(1)“诚”有没有可以追溯的思想史渊源?(2)同样表示诚信,为何“诚”具备本体论的内涵,“信”不具备? 本文认为,“诚”源自春秋时期“壹”的观念,其本体论内涵由先秦特定的文化思维模式所决定。为了证明此点,我们借助传统训诂学中关于词义引申、汉语词源的理论。引申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相关的新义或派生同源的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2]。引申以“词义特点”为灵魂,它源自造词的理据,并贯穿于词义引申的全过程[3]。关于词义特点,需要说明三点:第一,就语言本质而言,词义特点是人类在造词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特征的理解和取象。词源学用“意象”来说明它的实质,“意象是古人理解事物特征的形成方式和过程的概括抽象出的图像”[4],又称之为词源意象。第二,就语言结构而言,词义特点是词义的内在理据,它的语言单位是义素而不是义项。第三,就语言描写而言,词义特点难于抽象概括,一般通过词组的搭配来描写它的形象特点与动态过程。 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不同的多义词往往沿着相类似的线路进行引申,陆宗达、王宁先生称之为“比较互证”[5]。例如“过”“越”的本义都是“经过”,其引申线路如下[6]: 过:经过、经历——超过、过分——过错——扩散 越:经过、经历——超过、过分——迂阔——传播、宣扬 “比较互证”的现象大量存在,它反映出人类思维的规律性——既反映出个体的认知规律,

最新《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________ 2 一、单项选择(4×15) 3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4 A .西南的卢沟桥 B .元大都遗址公园 C .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 5 周口店 6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7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8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9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10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11 A .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12 家 13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14 A .朱熹 B. 孟子 C .韩愈 D .孔丘 15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16 A .汉朝 B. 秦国 C .齐国 D .秦朝 17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18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9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20 A .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 .南宋末年 D . 东汉时期 21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22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3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24 A .张衡 B. 郭守敬 C .蔡伦 D .祖冲之 25 11. 旗袍式样来自( )。 26 A .汉族 B. 满族 C .蒙古族 D .白族 27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28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29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 30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31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

“中国梦”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 基本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奋斗目标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