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经济学说史考试习题

西方经济学说史考试习题

西方经济学说史

一、名词解释

1、古典政治经济学

又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经亚当.斯密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以资本主义生产为研究对象,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

2、斯密教条

“斯密教条”是亚当.斯密的一种观点,即:无论是个别商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其价值都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一中错误的观点。由于这一错误观点被后来的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所以马克思称它为“斯密教条”。

3、重农学派(说)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4、边际效用学派(说)

19世纪70年代初,杰文斯、瓦尔拉各自独立而又几乎同时出版了阐述边际效用论的著作,标志着以心理分析和边际分析为主要特征来研究价值和其他经济现象的边际效用学说的产生。

5、政治算术

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创始人是威廉.配第,其代表作是他于1676年完成的《政治算术》一书。这里的“政治”是指政治经济学,“算术”是指统计方法。在这部书中,他利用实际资料,运用数学、重量和尺度等统计方法对英国、法国和荷兰三国的国情国力,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分析,从而为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6、托马斯·孟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贸易差额论(贸易平衡论)的创始人。英国大商业资本家,东印度公司的董事、政府贸易委员,是英国商业界的重要领袖之一,在伦敦商业和金融界很有影响。主要著作:《贸易论》

7、单一地租税

法国重农学派的单一地租税理论源于"纯产品"理论,认为赋税的来源只能是社会生产剩余的那一部分财

富。单一地租税,就是指向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的那部分“纯产品”征税,即废除其他赋税,由土地所有者阶级负担一切赋税。

二、填空题

1,“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对经济机制的形象比喻。

2,重农学派的一个特点是资产阶级实质和封建主义外观。

3,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是李斯特。

4,“最后一小时”理论是由西尼尔提出的。

5,巴斯夏的经济学说是以经济和谐理论为基础的。

6,马尔萨斯提出的人口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

7,赫尔曼.戈森第一次提出了效用理论。

8,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是托尔斯坦·凡勃伦。

9,《国富论》是斯密的代表作,阐明了财富的起源及其产生和增长的条件。

10,列宁曾把西斯蒙第的学说成为浪漫主义。

11,古希腊在经济学领域的三个代表人物分别是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三、简答题

(一)托马斯·孟的主要经济思想

比较充分地阐发了晚期重商主义思想,概括地提出了贸易差额理论。

孟认为商人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才的对外贸易商人所必需具有的品质。

提出应该准许货币输出的主张,认为这是增加货币财富的一种手段,这和输出商品换回货币是一样有利的。

发展对外贸易是孟的重要主张。对外贸易的好坏,却是检验一个国家贫与富的标准。为使国家致富,他提出了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做到出超。

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孟不要求和每个国家都必须出超,而是要求国家每年出口的商品总值要大于进口商品的总值,实现出超。孟十分关注航运业和转运贸易的发展。他还热中

于发展遥远的殖民地、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贸易。

坚持发展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尽可能多地制造在对外贸易中需要的商品。同时提出为了发展工业和转运业,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

还提出了英国经济扩张的纲领,企图垄断整个欧洲的对外贸易,称霸天下。

(二)李嘉图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工资、相对工资论

李嘉图把它当做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分配问题不仅涉及各阶级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他企图以分配规律证明,工业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坚,地主阶级是社会的赘疣。

李嘉图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劳动和其他在数量上可以增减的商品一样,也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李嘉图认为劳动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工人维持其本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要的最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种生活资料的价值则取决于生产这种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

李嘉图还认为:“劳动的自然价格不能理解为绝对固定和恒常不变的,即使用食物和必需品价值也是如此。它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中是有变化的,在不同的国家差别就十分大。这一点基本上取决于人民的风俗习惯。”各国劳动者工资的多少与差异,还会因社会改良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不同而不断变化。

在工资理论方面,李嘉图的科学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前人未曾提出的相对工资理论。

他认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的社会阶级。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不能根据某一阶段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品的相对产量,也就是根据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二、利润论、工资与利润对立学说

在分配论中,李嘉图极为重视对利润的分析。他认为只有利润的迅速增长,国家才会处于最幸福的境地。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生产的动机与目的。利润在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中具有双重含义:1.指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2.指剩余价值。但李嘉图经常将此二者混为一谈。

李嘉图的利润学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在论证利润量的变化时,把商品(工业品和农业品)的全部价值只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工人工资。利润于是被归结为商品总价值减去工资后的余额。

在工资和利润的关系上,他认为,生产率变动先影响工资,然后再影响利润,二者反向变动。工资变动是原因,利润变化是结果。李嘉图也提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论断。由于存在着工资规律,“支付地租后留下来在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的那部分产品中,将有更大比例归于劳动者,……所以,在全部产品中,就会有更大部分的价值为工资所吸收,而作为利润的部分价值则会减少。”

他研究了工作日的长度与劳动强度不变情况下,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得出了三条定律:

?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动,一定长度的工作日劳动者总是生产相同的价值产品,虽然产品的数量及个别产品价值有增减。

?工资与剩余价值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按相反方向影响工资,按相同方向影响剩余价值。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先影响工资,再影响剩余价值。

李嘉图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情况下,揭示了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对立,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两个阶级经济利益的对立,这无疑是李嘉图的一大功绩。

在研究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时,即研究剩余价值对全部垫支资本之比时,李嘉图一开始就从平均利润出发来进行考察。李嘉图已初步理解到由于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各行业不同的利润率逐步趋向于平均利润率。但因为他没有有机构成学说,不能科学地阐明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利息理论方面,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一样,把利息看做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的高低是由利润率调节的。

三、地租论、利润与地租对立学说

地租论是李嘉图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对级差地租理论的卓越分析而闻名于世。

李嘉图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地租的来源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它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运用等量资本与劳动耕种不同质量、位置不同,以及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所得结果不同而产生的产品差额构成地租。由于土地肥力不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地租属于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由于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所得产量不同而产生的地租属于级差地租的第二种形式。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是以耕种的下降序列为条件的,同时还在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基础上加以说明。

通过对地租理论的分析,李嘉图得出了利润与地租对立的结论,从经济上揭示了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

的矛盾。

(三)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

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经济危机。

若生产超过了收入,即生产超过了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收入不足就是消费不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消费不足。

人的消费直接依存于他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中所得到的收入。但由于一切财产和一切劳动完全分离和阶级的两极分化,随着生产的扩大,社会收入不但不能相应地增加反而缩小。

随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人们收入的萎缩,国内市场日益缩小。在国外市场被瓜分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国外市场也越来越小。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商品的滞销都将成为不可克服的困难,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西斯蒙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结果。

缺陷:

?他不了解社会总产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不了解除了个人消费还有生产消费。他仅仅强调个人消费及生活资料实现问题,而忘记了生产消费及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这样就不能正确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

?他用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来解释危机,并未揭示危机的实质,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四)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起源:马尔萨斯的父亲曾将葛德文的著作推荐给他,他此前并没研究过人口问题,而是在与他父亲争论时才触及,以人口过剩为论据来反对法国革命和社会改革思想。出乎马尔萨斯的意料,《人口论》引起了社会的很大反响。小册子的意外成功,促使马尔萨斯进一步探究人口问题,出版了《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的开篇承认,他是由于法国革命所引起的政治上的争论而提出人口问题的。

两个公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首先从两个所谓公理出发: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

是必然的。近而说明人类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是怎样生产和分配生活资料的。

一个假定:从上述两个固定公理出发,马尔萨斯论断如下:“我的公理一经确定,我且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自然法则(现实状况):“按照人类生存必需食物的自然规律,这两个不平衡力的结果,必须保持平衡。……人口增殖及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自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继续使其结果平衡”。

平衡方法:①对人口的积极限制,这是指对已经出生的人口所施加的限制,包括因贫困、营养不良而引起的死亡,多半发生在所谓的下等阶级人群中; 也包括战争、瘟疫、地震等灾祸所引起的人口数的绝对减少;

②对人口的预防性限制,这是指人们预计未来生活状况不佳,或预计后果不尽如人意,或追求一种独身生活,而不生育或少生育,包括避孕、不结婚等。

后果:“贫穷是这法则绝对必然的结果,罪恶是最可能的结果”。“人数过多致原份土地不足维持的家庭,不能像要求还债那样,向别个人,要求剩余生产物的一部分。因此,按照我们本性中的必然法则,就有些人必定要苦于贫乏。”

即使穷人得到更多的食物,其唯一的结果是生育更多的子女。

政策建议:取消济贫法,济贫的结果反而使贫困普遍化了。因为贫困的原因在于贫的人数太多,所以,不能通过济贫来解决贫困问题;一味的救济,反而会鼓励贫困人更多生育,结果,非但不能解决贫困,反而会制造新的贫困。假定年生产物不变,由于发放救济而使货币数量增加,引起价格上涨,使分配给每个人的最终还是减少了,这就是贫困普遍化。

在初版中,马尔萨斯认为只有增加死亡率,才能阻碍人口增长,使它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而在第2版中提出了通过道德抑制,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保持人口和生活资料之间的均衡比例。

人口原理,即马尔萨斯主义的要点:

1.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且显著的抑制的阻止。

3.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马尔萨斯根据他所阐述的人口原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

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

马尔萨斯认为,建立在财产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是受出自人性的“人口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产生的,它是永恒存在而不能推翻的。

马尔萨斯又认为,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生活状况随工人人口的增减而进退。他在著作中多次提到劳动基金,他认为劳动贫民的安乐与工资高低就完全取决于工人的人口数量。这一理论后来一直被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沿袭并形成为工资基金学说。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用很大篇幅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他力图论证济贫法有害无益。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劳动群众的贫困和失业,说成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普遍的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然后反过来用这个所谓人口规律来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这种永恒的人口规律作用所形成的最好制度,认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使人口的增加受到自然的限制,才能改善人类的德性,使人类得到最适当的发展。

马尔萨斯关于工资水平决定于工人人口数量的观点,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1. 劳动基金即社会生活资料不是不变的数量;

2.工资数量不是直接取决于社会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分配;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水平是受相对过剩人口数量调节的。

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观点是错误的,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研究不同社会结构的人口规律,制定适合于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口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五)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1.社会财富观念:重商主义者坚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他们把财富与货币混为一谈,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

2.财富源泉的观点: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国内商业不能增加国家的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

3.强调国家的作用:重商主义者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因此他们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并极力主张国家采取各种干预

经济的措施,并提出巩固和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

4.奖励增加人口:重商主义者认为,人口是国家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又是进行武力掠夺、殖民扩张的兵源。因此,他们主张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同时鼓励外国人口、特别是有熟练手艺和有科学技术的人才移入本国。

(六)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斯密认为,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为保证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实行充分的经济自由和完全的自由竞争。当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时,就必然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不自觉地实现了社会利益。实现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机制,正是自由竞争。这个任务是政府或政治家无法代劳的。

他说:“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力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的用途。”他又说:“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增进的公共福利是什么,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去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他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要促进社会利益得到的效果还要大。”

斯密认为,商品经济中市场力量、价值规律的作用,只有在充分的自由竞争中才能实现。竞争越是充分展开,价值规律越能充分发挥作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就越有协调的可能。

他说:“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会有三个应尽的义务:第一,保持社会安宁,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其他人的侵犯或压迫。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斯密列举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独占的消极作用。

?独占乃是良好经营的大敌

?独占可以提高商业利润率,但高利润会妨碍资本的增长速度,而妨碍土地投资和农业技术的改良。

?独占违反资本流向的自然趋势,使资本时而流向享有独占权的特殊贸易,时而又限制这种转移,其结果势必破坏国家一切产业部门的自然均衡。

取消独占的改革:

?通过废除学徒规章制度与居住法,实行选择职业的自由;

?通过废除限嗣继承法、长子继承法以及限制土地自由转移的规定,实行土地买卖自由;

?废除地方关税及其他一些税收,实行国内贸易自由;

?废除关税、奖励金、对商业的禁令以及政府特许的商业垄断,实行对外贸易自由。

斯密反对国家干预主义并不是绝对的。他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国家干涉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利息率的法律限制,邮政事业的国家管理,实行强迫性的初等教育,规定钞票的最低面额等等。他对银行的自由也提出必须予以限制的主张。

四、论述题

(一)斯密的经济自由思想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李斯特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学说特色: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需要在国内结束封建割据,实行自由贸易;另一方面,要求在国际贸易中实行关税保护制度。这使得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反对英法古典经济学说,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

他没能区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理论和庸俗经济学说,而把它们统称为“流行学派”。他要建立一种新的学说体系,即他所谓的“国家经济学”。他提出,这种学说不是建立在空洞的世界主义之上,而是以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为依据。

一、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

实行工业保护关税政策,反对自由贸易,以建立和发展德国的工业,是李斯特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主张,也是他的经济学说的宗旨。

李斯特的学说体系与英法古典主义的对立,集中体现在是主张自由贸易还是实行保护主义的论争上。

李斯特从当时德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反对普遍的自由贸易,而主张在德国实行关税保护制度他在自己的上述著作中,首先论述了欧美各国发展工商业的“历史教训”,不无根据地证明,自由贸易政策只对先进国家有利,而保护关税政策对后进国家来说,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李斯特他主张只有通过关税保护制度,使德国实现工业化,然后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自由竞争。

他把保护关税制度看做将来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自由贸易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正是这一点使他既区别于传统的重商主义,又不同于英法古典经济学,而是二者的一种结合。

为了从理论上论证保护政策的必要性,李斯特强烈攻击作为自由贸易政策依据的英法古典经济学。他首先提出了“国家经济学”的概念,以对抗古典学派的政治经济学。

李斯特认为,古典经济学最大的缺点,在于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它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而各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同,经济水平也相异。因此,不存在共同的普遍规律。他提出应以国家经济学代替“世界主义经济学”,

他说:“国家经济学似乎是这样一种科学,它正确地了解各国的当前利益和特有环境,它所教导的是怎样使各国上升到上述那样的工业发展阶段(指由农业发展到工商业),怎样使它同其他同样发展的国家结成联盟,从而使实行自由贸易成为可能,并从中获得利益”。

二、生产力理论

为了论证他所提出的保护关税制度,李斯特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生产力理论。他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它不仅可以使原有价值得到保存,而且可以使已经消耗掉的价值得到补偿和增殖。

李斯特用生产力理论,与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相对立。他说:“要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外,还必须考虑到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李斯特指责古典学派只研究交换价值,而忽视了生产力,以及把财富本身(交换价值)和财富的原因(生产力)混淆起来,在他看来,“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

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观点:

1.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不仅是物质财富累积的结果,而且也是科学与艺术、国家与社会制度、智力培养、创造发明等人类精神财富累积的结果。

李斯特指责古典学派把价值的源泉仅仅归结为劳动,就是“把单纯的体力劳动认为是唯一的生产力”,而忽视了一系列社会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因素。所以他认为古典学派的价值论是一种个人主义理论。他说:

“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奴隶制与封建领地的取消,王位的继承,印刷、报纸、邮政、货币、计量、历法、钟表、警察等的事物制度的发明,自由保有不动产原则的实行,交通工具的采用—-这些都是生产力增长的丰富源泉”。

2.他又特别强调教育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认为,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3.生产力发展和分工协作有直接的关系,认为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他认为在一国内,最重要的分工是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的分工,在物质工作中,最重要的分工是农业和工业的分工。他说:“凡是一个国家,既培养了在他领域以内工业的一切部门,使工业达到了高度完整阶段,又拥有广大疆土和充分发展的农业,使工业人口在生活必需品和原料方面的需求,绝大部分可以由本国供应,那么它就拥有最高的生产力,因而也就是最富裕“。

为了发展生产力,李斯特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他认为,实行保护制度的初期,可能会使生产成本增加,商品价格提高,并不利于消费者,但是这种损失却使生产力有了发展,生产成本会降低,从而会获得更大的物质财富。

他指出:“的确,保护关税在初行时会使工业品价格提高,但是……经过相当时期,国家建成了自己的充分发展的工业以后,这些商品由于在国内生产成本较低,价格会低落到国外进口品价格以下的。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总之,为了培养德国的工业生产力,应当忍受价值上的暂时牺牲。李斯特的这种理论,对德国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保护关税政策的扶植下,德国经济确实在短期内有迅速发展,并且赶上了英法等国。

总结:李斯特以生产力理论来补充英法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论证当时在德国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必要性,并且把组织管理和教育等看做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李斯特对于生产力的理解是不科学的,他还不能够正确地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三、经济发展阶段论

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他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一般必须经过以下五个发展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当一个国家从原始未开化时期向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和农工业时期过渡时,对经济发展最有利的政策是自由贸易。到了农工业阶段,则必须实行关税保护政策。进入农工商业时期以后,自由贸易原则又重新得以适用。

李斯特认为,当时的德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即由农工业时期向农工商业发展的时期,因而必须采取关税保护制度,以发展德国的民族工业。

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是不科学的,他把社会历史的发展仅仅理解为国民经济部门的演进,而完全抛开了社会经济更迭的主要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根本因素,因而不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作出科学的说明。

(三)李嘉图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

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

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

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

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

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

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

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人生,体会其中无尽的快乐和与众不同。

“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终究穷。”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那么看重有学识之人?那是因为有学识之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时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

自从看了《丑小鸭》这篇童话之后,我变了,变得开朗起来,变得乐意同别人交往,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即使现在我是只“丑小鸭”,但只要有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变成“白天鹅”的,而且会是一只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

我读完了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深深被丑小鸭的自信和乐观所折服,并把故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也对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道理而惊讶不已。还吵着闹着多

看几本名着。于是我给外婆又买了几本名着故事,她起先自己读,读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一面生字较多,我就读给她听整个一面。渐渐的,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两个人读的乐趣大,而两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全家一起读的乐趣大。于是,我便发展“业务”带动全家一起读书……现在,每每遇到好书大家也不分男女老少都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书”,当我说起我最小应该让我的时候,却没有人搭理我。最后还把书给撕坏了,我生气地哭了,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对外婆说:“孩子小,应该让着点。”外婆却不服气的说:“我这一把年纪的了,怎么没人让我呀?”大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读书让我明白了善恶美丑、悲欢离合,读一本好书,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教你辨别善恶,教你弘扬正义。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读一本好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书是我的老师,把知识传递给了我;书是我的伙伴,跟我诉说心里话;书是一把钥匙,给我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书更是一艘不会沉的船,引领我航行在人生的长河中。其

实读书的真真乐趣也就在于此处,不是一个人闷头苦读书;也不是读到好处不与他人分享,独自品位;更不是一个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而是懂得与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才是读书真正之乐趣呢!这所有的一切,不正是我从书中受到的教益吗?

我阅读,故我美丽;我思考,故我存在。我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到:我从读书中受到了教益。当看见有些同学宁可买玩具亦不肯买书时,我便想到培根所说的话:“世界上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许许多多的作家、伟人都十分喜欢看书,例如毛泽东主席,他半边床上都是书,一读起书来便进入忘我的境界。

书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航标,读书,读好书,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