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3~6)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3~6)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3~6)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3~6)课程标准

这使科学教育的改革出现了一些共同的趋势:从精英科学教育变成大众科学教育,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倡科学课程的内容应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强调通过动手做、通过探究,学习科学;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和科学本质及科学史的教育……这些都为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我国近二十多年自然教学改革所积累的经验也为科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小学科学课程还应是综合的和经验性的课程。

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应注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调要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强调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及社会综合。

小学科学课程的经验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促进心理各方面的发展。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不论学生的性别、兴趣、民族、地区存在什么样的差异,都必须接受基础科学教育,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经验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形成科学发展观和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活动。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为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应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书面考试,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观察记录、作业评定、任务单评定、作品评价、表现性评价和问卷调查等;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尤其要让小学生通过评价活动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阐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以及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个领域,其中科学知识领域又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方面。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科书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构建科学课程支持系统建议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主体部分,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标准按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展开。每一领域开头用一段文字说明该部分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要点,然后用框图给出各层次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具体内容标准展开的逻辑线索,便于读者从总体上认识与把握。

本《标准》将3~6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6年级结束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程度,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可以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以更大的创造空间。但在具体实施中,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按照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知识、过程技能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相应的评价。

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不一定代表一个课题,也不一定占用一个课时。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可以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如学生在以“土壤”为主题的单元中,可以同时习得有关土壤的性质、土壤和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关系等知识以及相关的探究方法,并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仅仅作为理解具体内容标准、设计教材和教案时的参考,并不是硬性规定。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重新设计。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尊重证据、敢于质疑、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分目标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在收集证据的基础上提出种种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的过程。

2.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3.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

4.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5.能在探究活动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与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以获得比较可靠的结论。

6.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感受与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具有

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

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4.知道科学已经揭示了自然界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相信科学是不

断发展的。

5.感受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与

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或活动,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

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6.不迷信,不盲从,热爱科学,有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贡献,为祖国、

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

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

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形成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

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三、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上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应可能把各分目标作为一个完整来加以把握。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指的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在收集证据的基础上提出种种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的过程。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质疑、结论与拓展等多个侧面,而且还包括对科学探究所具有的实证性、理性与社会性等特征的理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而且可以使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学会分享与合作。

科学探究方面的素养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来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在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在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质疑、结论与拓展等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常常要使用观察、测量、分类、推理、预测、猜想与假设、识别与控制变量、建立模型等一些过程技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既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也可以仅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侧面。

(一)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尊敬科学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打好基础。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情境,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三、科学知识

儿童入学时,脑袋里就装了许多“为什么”,通过小学科学课程中知识领域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知道了部分的“为什么”,同时也为知道更多的“为什么”打下了认知基础。知识领域按“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部分展开。

A.生命世界

生命科学是当今科技领域的前沿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生命现象的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的一时,是这些内容的价值所在。

生命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文字、图片、影碟等载体,而应让学生尽可能接触各种“活体”,接触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这对培养学生尊重其他物种生命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一)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B.物质世界

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物质世界”这部分的学习将带领小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

“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

“运动与力”部分使学生开始接触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能的表现形式”部分包括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

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都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并且与现代技术关系紧密。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到这一点,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

(一)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C.地球与宇宙

在低幼年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个名词,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

(一)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用新课程目标指导科学课的教学

和以往的自然课相比,科学课程目标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为了使新的课程目标切实成为行动的指南,科学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目标的意义,努力掌握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理解科学素养的要义

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科学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应视其中的某些要素为“软”任务而忽视此类目标的达成。

2.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知识、过程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不一样的,因此实现上述目标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方法与策略。知识可以通过讲解或在探究中形成,过程技能却要通过探究实践才能习得,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则更多要依靠体验。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3.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要有长期的准备

能力、态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很难通过一两节课的教学取得明显成效。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耐心,提供足够的探究和实践机会,不要急于求成。努力使每一个机会、每一次活动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4.“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尽管教材在设计时已考虑到课程目标的落实,但因教育对象、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的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作灵活处理,可以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补充、替换或删减教材上的某些内容或活动,使之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二)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学习科学有不同于其他学段的特点,科学教育工作者对此应有所了解。

1.探究是儿童的天性

他们总想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弄明白“蚂蚁是怎么认识回家的路的”“青蛙冬天为什么冬眠”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种探究的天性为教师采用探究方法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不要扼杀儿童的这种天性,相反应利用和发展他们的这种天性。

2.儿童不是一张白纸

当儿童走进科学教室时,脑子里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已经具有了有关这个主题的许多前科学概念和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儿童学习新概念的起点。这些经验和儿童探究的天性是儿童建构新知识的基础,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儿童现成的结论,不要剥夺他们探究的机会。

3.动手动脑学科学

儿童认识事物一般要经过三个不可逆转的阶段(三种方式):行为→表象→符号;多通道信息输入有利于神经之间联系的建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设各种学生动手做的机会。在实践中转化程了这样的格言: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只有做,才能理解。

4.尊重学生的差异

儿童会因阅历、经验、智力的不同,在科学课上表现出兴趣、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注意到儿童在学习科学时学习进程、学习速度方面的差异,不要在课堂上形成“冷落儿”。

(三)悉心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程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

2.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准备

科学教学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有科学知识方面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活动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这些活动的选取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经验背景。一个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向课外活动延伸。

科学学习活动需要有足够的、效果良好和安全的学习材料及仪器设备,这是科学学习的物质基础。应创造必要的条件满足教学需求,同时提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师生共同准备材料。

3.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组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建议:

(1)科学课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校现有条件基础之上,从学生生活经历中提炼出鲜活的、可供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展开教学,要能够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

(2)教师要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3)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修改活动方案,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4)教师在教学中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

(5)应具有安全意识,无论是活动器材的选用、实验的操作,还是课前准备及课后延续的活动等,都要考虑安全问题,防止学生受到伤害。

4.及时反馈与评价

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要在教师有效的控制之下,既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自主权和主动权,又要加强及时反馈和评价,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留心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探究活动的进程,及时加以点评。一个阶段性活动结束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理解。

(四)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确定重点,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但在探究过程中也应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2.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解释。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强调对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尊重,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五)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千姿百态的自然界时,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教师需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等多方面。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更广阔的天地。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魅力早已为科学教师领略:它能为学生提供比教科书多得多的信息……现代教育技术开辟了科学教育的新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1.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

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课件)。

3.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成为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在必要的时候、以恰当的形式进行,不可滥用。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最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他们的亲身体验。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有质的不同。

二、评价建议

(一)充分明确评价目的

与传统的只注重甄别、偏重于知识的教学评价相比,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更强调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状况,以便改进教学、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需要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变革。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接受评价。在新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将参与对自己、对同伴的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有权对教师教学状况提出看法;学生家长、校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士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参与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仍会在教学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再仅仅充当裁判员的角色,仅仅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作出判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通过评价一方面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另一方面也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

2.评价内容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标准》提出的目标,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和事实的掌握与应用,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方法多样化

由于评价内容的拓展,单一书面测验与考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科学课程,因此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势在必行。用于科学课程的新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评价、轶事记录、档案袋评价、代表作评价、现场评价、调查问卷、综合评定等。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与内容,选用相应的评价方法。

4.评价时机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必须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果,实施全过程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关注学生科学学习前的前概念水平及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突出表现与反应,作出有针对性的处理。

(二)准确把握评价内容

科学课程评价所包含的内容应由《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而定。这些内容主要反映了一个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

1.科学探究方面

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具体可评价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技能掌握得怎么样;对每一环节的操作达到了什么水平;当然,从现场的表现性评价,或者学生科学探究的作品分析,也可以间接地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一个人的态度会通过外显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对学生的科学态度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对科学课的兴趣、课余是否经常关心科学问题、进行自发性的探究活动、是否去过科技场馆、是否喜欢看科技类书报与影视节目等。也可以进行科学态度的自我问卷调查(参见附录三案例3.1)。情感与价值观相对比较内隐。情感作为价值观的情绪反应,大多与态度共生。积极的态度伴随着情绪高涨,而消极的态度大多情绪低落。一般情况下,通过态度评价即可了解学生的情感水平,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现场表现性评价反映学生的情感水平。价值观则可通过情境测验或问卷调查加以了解。

3.科学知识方面

应通过情境测验、现场表现性评价、代表作评价等方法,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几方面最基本的概念与技能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东西。

(三)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关注课内与课外的学生学习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表现和发展水平。可供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评价科学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课内外有价值的突出表现,经常而系统地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一方面用于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便于在一个阶段以后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作出判断。开展观察评价事先要设计好记录用表,可以是以学生为对象的轶事记录本,每个学生一页,有值得记载的事情随时就记下来;也可以是以课为对象的课堂教学观察记录用表,这种表以时间为记录单位,通过栏目设计,可以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现场评价亦称表现性评价,即让学生当场完成一项科学学习或探究的任务,教师在旁通过观察过程与结果,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或探究能力的水平作出评价。这是对学生潜在综合性特质进行评价的最常用方法。如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片树叶,让他说出看到了什么,以评判他的观察技能;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设计并实施对家乡水资源的调查,以评判他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增加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以让几个学生一组同时进行,以便互相比较,找到参照点;也可以由几位教师一起组成评价小组,每人分别打分,最后汇总。

测验与考试测验与考试仍然是科学学习中较常用的评价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客观性较好,操作简便,但较难测量能力、情感、态度等较复杂的目标。要提高科学教师的测验设计水平,提倡在编制测验之前首先要设计好测验蓝图。这样可以比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测验的内容,不至于在内容与要求覆盖上出现较大的偏差。档案袋评价这是对学生科学学习进行系统性评价比较有效的方法。做好档案袋评价,首先要明确评价目的,按不同的目的规定档案的格式,即对哪些材料归入档案袋、哪些材料不归入档案袋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选择的标准是,是否对特定学生的学业表现具有分析价值。能反映学生特定学习表现的材料应归

入档案袋,而对学生特定学习表现不典型、不敏感的材料不必都放入档案袋。因此,事先要设计好档案袋评价的目的、类型、归档目录与时间要求,使档案袋评价中的材料具有综合分析判断价值。

问卷调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评价中,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除了通过对一系列精心设计问题的回答,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外,有时自陈量表,尤其是投射式的自陈量表,如通过让小学生写专题作文,也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包括对诸如评议、评定量表、测验、问卷调查、现场评价、观察评价等单项评价结果的汇总与作出综合判断,一般是在一个阶段学习结束以后对学生作出的一种总结性评价。比如,我们可以按《标准》中规定的目标要求,列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综合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够真正围绕着科学探究来进行,必须利用与开发除教科书以外的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可分为人、物、环境三大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一)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

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注意:(1)对现有资源科学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如校园里的树,小水塘;(2)科学教室要配备一定的实物、模型和相关资料,如种子、植物、岩石标本、生态瓶等;(3)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科技雕塑等);(4)发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开发有关的校本课程;(5)与其他课程或活动整合,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如加强科学与艺术、语文、数学、社会的课程融合等。

(二)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可以发挥它们的价值。

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注意:(1)家长职业背景资源的利用,不同职业的家长是重要的人力资源;(2)对家长进行校外科学活动的指导,例如如何在厨房里与孩子一起进行科学实验;(3)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观察探索活动;(4)鼓励家长带领孩子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三)社会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社会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农技站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电影电视、科普网络、科普出版物等。

社会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1)对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开展调研与整合,使之成为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有社会课程资源发展与利用的计划,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2)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3)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4)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5)阅读科普报刊杂志,观看科普电影电视,在网络上与其他成员联合研究课题等。

四、教材编写建议

科学课程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用书、教师用书、工具箱、教学资源录像等一系列教学材料。教科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科书的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整体反映在教科书之中。教科书编写者也需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适应我国基本国情,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学生的需要,编写出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小学科学教科书。

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是教科书编写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涉及与教科书编写有关的理念和相关技术。

(一)关于内容的选择

《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说明了通过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在结束小学阶段学习时所应达到的目标,而不是教科书的具体内容。教科书编写者的任务是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活动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对此,提出如下原则和建议:

1.选择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影响重大、具有基础意义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内容应当精选,并集中在较少的主题上。需要特别关注科学领域在人类历史上地位至关重要,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和观念,以及为学生建造人生知识大厦永久基础的核心概念和重要事实。这些内容应该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并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基本”针对学科而言,指学科系统中的重大主题、核心概念;“基础”针对小学生发展阶段而言。小学阶段主要是为学生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在科学知识方面,应选择学科中的核心概念,但又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在科学过程和方法方面,不要一开始就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可以先从观察、测量、分类等基本过程技能的培养内容开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应从与儿童联系紧密的内容着手,如培养爱国情怀应先从爱家、爱校、爱社会开始。

2.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儿童感兴趣且便于他们体验和理解的内容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宜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才能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意义。因此,教科书的内容要注意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这些内容还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考虑他们原有的经验基础,以及具有适合于他们心理、生理发展需要的活动种类和活动方式,以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3.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

科学教科书要注意摒弃那些已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吸收和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课题,以及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使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4.所选择的内容应有利于科学世界观、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的形成

小学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基础。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应注意那些有利于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建立联系的内容,有利于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有利于形成系统观、辩证法的内容,尤其要重视科学发展史的内容。

(二)关于教科书的组织

教科书的组织包括横向组织(内容之间的联系)和纵向组织(顺序的安排)两个方面。

1.教科书的横向组织

教科书既要关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与整合,也要关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之间的联系与整合,因为儿童面对的世界是统一的。在小学阶段,不必过细地肢解儿童眼中完整的世界图景,综合主题单元是小学科学教科书横向组织的一种有效形式。2.教科书的纵向组织

科学上许多重大主题、核心概念的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习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为此,教科书编写者要注意:

(1)对科学概念和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研究。

(2)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

(3)对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研究。

3.教材要具有科学而合理的逻辑结构。教材的逻辑结构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主要设计思想,与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应引起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材的逻辑框架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其特点,在编写教材时可作为参考和借鉴。

(1)以探究能力发展为主线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内容的选择到组织都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中心,以努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目的,强调探究活动的连续性。

(2)以儿童生活经验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儿童的视野组织材料,按照他们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逐渐增进儿童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3)按学生知识背景与认知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是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中分别找出与学生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相对应的学习材料,把这些材料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最终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4)以提供学习素材为特征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把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看成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只提供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中具体的事实或相关内容,由教师按照某种教学目的自行选择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5)以科学概念体系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某一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出发,按照逻辑体系推演出定理、原理、法则、规律等,作为组成教材内容的主要线索。

(6)以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以若干基本的、科学的、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线索组织,如物质与能量的转换、系统、守恒、结构与功能、演化等,目的在于促进和加强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理解自然界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7)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突出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方法的多样性。通常围绕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材料,如观察与实验、比较、参照、归纳、推理、联想、模型与模拟、感受

规律、认识规律、计划、分析、探究等。

(三)关于教材的呈现方式

建立在学生科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教科书,呈现的将不仅仅是科学事实、概念等一般性结论,它还需要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的情境、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并提出有关的提示、资料与需要引起注意的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科书在呈现方式方面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和改进。

1.需要按照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科学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而不是沿用成人的角度、教师为中心的角度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来表述。

2.要用描述的方式阐述科学的概念和事实,避免出现抽象的定义。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有机结合在活动之中,运用情景图、过程图与演示图等方式展示活动过程,让学生从这些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信息中内化、归纳与建构知识,而不是作为一种结论去记忆和背诵。

3.尽可能不以结论加验证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提倡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小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

4.充分考虑小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表达要富有儿童特点,生动形象。体例要实现陈述、分析、提问的综合运用,文字、插图、实验、练习的相互配合,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科学教师队伍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动手操作的要求高,教学活动的组织难度大,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应尽力选派素质好、事业心强、水平高的优秀骨干教师来任教,要积极增加专职科学教师的数量。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小学科学专职教师队伍。

在中等与高等师范教育中应加强科学教育课程的建设和专业设置,以保证新任的小学科学教师有较高的科学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对现任小学科学教师,要有专门的上岗培训计划,按《标准》中规定的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设计培训课程,分期分批实施上岗培训,建立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努力提高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理解和支持科学教师的工作,合理安排工作量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特别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更要事先踏勘路线及场地;科学教师一般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议将上述工作以一定的课时数计入工作总量。以表示对他们劳动的尊重和保证科学课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做好教学准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校长应充分认识科学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合理安排其工作量,以每周不超过16节为宜,兼管其他工作的还应适当减少。

(三)加强科学教师的教研工作

各级教研部门(省、市、县)应设科学课教研员,建立地区性科学课教研系统和网络,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行政领导要支持科学课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制度化,关心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外出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经费。同时要建立由专职科学教师牵头的校本教研制度,加强科学课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六、构建科学课程支持系统建议

(一)确保科学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

科学课程肩负着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各级教育部门都要重视科学课的地位,不能以各种借口削减科学课的课时数,要平等对待科学课教师的工作成绩和应得的待遇。必须确保科学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

(二)加强科学专用教室的建设和教学设备的配置

科学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带领和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配臵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科学专用教室及教学仪器设备。除按国家仪器配备目录的要求配臵外,条件好的学校还应配臵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更多的实验材料。装备部门和学校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同时要加强科学专用教室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应有专人负责,建立财产登记册,并有定期检查制度。对消耗性材料和缺损报废的设备应及时给予补充。

附录

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

二、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

收集与加工资料收集与加工科学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可以由教师指定或学生们自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如关于恐龙,让他们自己确定研究关于恐龙的问题,然后指导他们自己去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再用各种表达方式交流汇报他们的成果。

现场考察把学生带到现场,从参观和亲历者的角度考察现场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师应关注学校周围新发生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事件、工程、环境等问题,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学习。如:带学生到建筑工地观看各种机械施工作业的情景;农村春耕或秋收的情景;地区河段严重污染的情景;垃圾场、污水处理场的情景等。并指导学生写出现场考察报告。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如观察蚂蚁的行为、月相的变化、叶脉的形状等。

观察时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并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观察,还应注意与语言的描述、文字的记录与测量工具的运用相结合。对观察的目的性和观察程序也应给予具体的指导。

实验实验的基本特征是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生长和阳光的关系)、模拟实验(如模拟火山喷发)和探究性实验(如探究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了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探索性科学学习活动的一种类型。对小学生而言,不管前人是否已经作了研究,只要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学问题,都可以给他们提供探究的机会。在一个专题中,还可以由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子课题,由小组或个人分头去研

究。如关于纸的研究,可以分成:纸的种类、不同纸的吸水性的研究,造纸的方法等。

情境模拟为了使学生对某种科学事物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设某种情境,由学生亲身经历一次仿真性的演习活动。如发生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性躲避和疏散演习、火灾自救及消防灭火演习、外伤自救互救演习;让学生蒙上眼睛,体会眼睛的功能;让学生敲击石块,模拟人类祖先打造石刀石斧,用自制的石刀石斧切割麻袋片。情境模拟可以是少数人表演,大多数人观看,也可以让每个学生轮流参与。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制作可以有多种类型:标本制作、模型制作、小装置制作等。如在对不倒翁进行研究时,做一个不倒翁;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或万花筒;在对电路进行研究时,做一个小台灯等。应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动手技能,提高学习兴趣。还应鼓励学生在制作中有所创新,例如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做成不同的东西。科学小制作可以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讨论辩论讨论和辩论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也可作为某些专题研究活动的主要教学类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讨论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辩论一般是在持不同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之间进行。教师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特别要给那些不爱发言和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以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讨论和辩论都要有明确的科学主题,应是学生感兴趣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话题,要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种植饲养种植和饲养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科学课应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技能、并促进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如花生、向日葵、萝卜、牵牛花、草茉莉等的种植;金鱼、蝌蚪、蚕、蝴蝶、蟋蟀、大白鼠、鸽等的饲养。农村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小型种植饲养活动。

种植饲养活动可以是课上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学生课后的兴趣活动,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必要时还可以组织经验交流会、请技术人员指导、查找有关技术资料、作专题报告等配合性活动。

科学游戏科学游戏主要用于低中年级,一般是在课堂教学某一环节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如踩影子游戏、手影游戏、玩磁铁游戏等。科学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科学内容有关系。要注意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科学道理。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典型经历活动,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写出报告,在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研究发现,可以是少数学生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参与的交流活动。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要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选题可以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们感兴趣而又关注的科学话题。

参观访问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的活动方式。如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展馆、工厂、矿山、农场、林场、养殖场、农机修造厂、水电站、各种建设工地;访问科技工作者、工厂技术人员、农村专业户等。

参观访问活动前,教师应先做好准备,了解参观地点、访问人物的情况及其教育价值,向学生提出必要的要求。活动结束后,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以求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竞赛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可以是知识性竞赛,也可以是技能性竞赛,还可以开成“头脑运动会”。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组织成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准备,以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个主要概念。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1—6年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 ______________ 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 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 _____________ 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宗旨,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_______ 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 ______ 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为他们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奠定聊好的基础。 7、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 设、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_____________ 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1、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2、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3、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资料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

小学科学课标测试题及答案新编

新桥外国语学校《科学课标》测试题姓名分数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为宗旨的() 课程。 2、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乐于探究, (),并树立();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解决()、()中遇到的问题。 3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和() 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 自己()、(),比() 更有效。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 又是()。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 习科学的()。 5、新课和标准强调用()的学习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6、科学课程是进行科学教育的()、()。 7、()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活动。 二、判断(20分)()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唯一有效的学习模式。()3、科学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而不应包括家长。()4、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探究是一种本能。 ()5、科学探究的重点应着眼于科学探究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6、涉及知识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会、能够。

()7、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一种类型。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编写科学教材的依据。 ()9、科学课程中的总目标分为三个分目标,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 ()10、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课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三、选择(10分)1、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是:()A、控制严格的 B、间接的 C、直接的 D、限制较死2、“生命世界”部分内容标准包括:()3、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不确定 4、教学建议中指出,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 究活动的:() A、起始阶段 B、观察、实验阶段 C、结束之前 D、搜集、整理信 息阶段 5、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 A、搜集资料 B、观察、实验 C、表达与交流 D、思考行动计划 答案 一、填空 1、科学素养、科学启蒙 2、科学的本质、热爱科学、社会责任感、自身学习、日常生活 3、发展需要、已有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讲授训练 4、目标、科学学习的方式、主要途径 5、科学探究式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型、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涵盖。

科学课程标准试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课程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3、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 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 (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5、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主体应该是 (多元化),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化),评价内容应该(全面化),评价时机应该 (全程化),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6、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新课程大 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7、学生是科学的学习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内容要满足(社 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8、(科学探究)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活动。 9、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10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1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 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16、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 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内容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 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 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 明进程。 学段目标与内容 1-2年级: Grade1-2: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 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 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2016.2.14 第一部分前言 1.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 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 个主要概念, 分解成75 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 、6、3、3 个。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概念 1.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 声、光、热、电、磁都具有能量, 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生命科学领域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主要概念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存。 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主要概念 13.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14. 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15.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考试题microsoft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1.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课程设计思路: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5.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6、3、3个。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 6、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l-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7、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1、(二)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以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二)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8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8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