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寺庙观后感

寺庙观后感

寺庙观后感
寺庙观后感

游龙华寺有感

趁着五一假期,我参观了位于上海徐汇区龙华镇的千年古刹----龙华寺,感受了这座历史悠久的佛寺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了解了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流融合及佛教对于生活的意义。

在寺庙不远的地方,我便能远远的眺望到矗立在龙华寺门前的古塔——龙华塔。塔高为七层,塔身呈八角形,每层四面皆有塔门,逐层转换。宝塔檐下悬有铜铃,风动铃响,姿态雄伟美观,使龙华寺更增添了一分庄严的气势。

龙华寺的山门庄重大气,由五门并立。中间的大门上悬挂着“龙华”二字的牌匾,门柱上还刻有花纹,造型精美,做工细致。进入山门,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弥勒殿前地上的石刻。中间为一条巨大的盘龙,周围则是象征佛教圣洁的莲花。此时,我不禁想起了释迦摩尼出世时脚踏莲花的典故,可见,佛教中的无形的文化融入到了有形建筑中的每一处细节中。

进入天王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布袋和尚的形象和蔼可亲,他手持一佛珠,半端坐着,好不惬意,俨然一副智者胸有成竹,看破世俗的神态。弥勒菩萨面带微笑,好似欢迎着每一位来寺里膜拜的善男信女。正中朝北的是韦驮天,作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他面如童子,表现出他的赤子之心;身披盔甲,手持宝剑正对着胸前,气势逼人,似乎告诫着一些牛鬼蛇神切莫靠近。大殿两旁分别供奉着身高4米的四大天王象:东方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天王手持一剑,西方天王手持一龙,北方天王手持一伞。四大天王有的怒目而视,有的正襟危坐,让人打颤。

来到大雄宝殿,作为龙华寺的主殿,供奉着三尊巨大的金身菩萨像。据介绍,殿中供奉三尊金身“华严三圣”。正中是毗卢遮那佛,又称报身佛。左边是文殊菩萨,顶结五髻,身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右边是普贤菩萨,身骑白象,以示尊贵。殿内还陈列一口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铸造的寺钟。大殿朝南两侧供奉着二十诸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他们是: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蜜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辨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天、阎摩罗王。

塑造精美,形态各异,其造型大部分取材于佛经故事。大殿后边两侧供奉着十六罗汉塑像,神态生动、庄严。在大雄宝殿后面是一幅大型的海岛壁塑,取材于善财童子求法的佛教故事。相传善财童子是一位十分好学、谦虚的佛弟子,四处向诸佛求法,先后向五十三位佛和菩萨求教。佛教称“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求教的第二十七位菩萨是观音菩萨。塑像的正中是慈禅的观音菩萨在大海中巡游,意为在无边的苦海里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画面上有许多两手合十的小善财正在向各方求教。壁塑中既有无数的人物,又有浪涛,小舟,寺庙等背景,真可谓是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第四殿内同样也供奉着三尊菩萨金身——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像,左边一尊为观音菩萨像,手持宝瓶杨柳;右边为大势至菩萨熟悉的像。大殿左侧还供奉着一尊白玉观音菩萨的头像,供人膜拜。

龙华寺两侧的偏殿内还供奉着千手观音象,菩萨面目慈祥,“千手”动作各异,造型精美。罗汉堂内的五百罗汉金身耀眼夺目,是人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在西面的钟楼里则供奉着人们所熟悉的关公,财神等。而东面的钟楼则供奉着地藏菩萨。

龙华寺内无数的佛像、法器,以及寺庙主题的建筑,无不透露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寺庙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对称的整体布局成了我们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里最宝贵的文化“活化石”。我想,秉承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人们才能抛开功利,找到自己心中的净土。

以前与父母长辈去寺庙参拜,大都只是听大人的话依样磕头,但并不理解寺庙里每一尊佛像背后的故事即佛教的教义。通过学习,我对佛教的教义,起源,历史,发展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当我踏进进入佛寺,我不再仅仅怀揣着向菩萨许愿的目的而诚心膜拜,而是更加理性地、辩证的看待宗教,并同时思考佛教与现代生活的意义和联系。正像梁启超先生说的,“佛教是自信而非迷信,是积极而非消极,是入世而非厌世,世兼善而非独善。”

中国寺庙文化

“中国寺庙文化”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00:00 我们这一讲的专题是 “中国寺庙文化” 我是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 中国寺庙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就是内容相当丰富, 涉及方面很广, 我准备分以下十个方面来讲, 第一讲是导言, 主要是讲“寺庙”一词的来源、 界定与中国寺庙的类型; 00:30 第二讲、中国寺庙建筑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各类寺庙的建筑布局 及其象征意蕴;

第三讲、中国寺庙政治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的结构、管理及其在社会秩序中的角色; 第四讲、中国寺庙经济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经济的构成、运作以及捐赈活动; 01:00 第五讲、中国寺庙文学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文学 与寺庙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角色;第六讲、中国寺庙美术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壁画、 雕塑以及其他美术作品; 第七讲、中国寺庙伎艺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的音乐、 舞蹈、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01:30 第八讲、中国寺庙民俗概说,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中展开的 旅游、节祭、收藏等民俗活动;第九讲、 中国寺庙文化的功能与效应,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文化的宗教、 社会功能与社会文化效应; 第十讲、中国寺庙文化的传播、 承袭与涵化, 主要是讲中国寺庙文化的传播、 承袭方式与变迁情形。 寺庙——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不仅与佛教一家有关, 02:00 它涉及诸多宗教、原始与民间的分类和称谓,拥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中国寺庙文化不仅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科学,在雕塑、壁画、题咏等方面,也都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本讲座让我们跟随段玉明老师一起走进中国寺庙,了解中国寺庙丰富多彩的文化。 02:30 下面我们就开始第一讲“导言”, 中国寺庙文化导言 既然是讲中国寺庙文化, 什么是“寺庙”? 中国寺庙有多少种类型? 它们各自的叫法怎样? 这是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本讲主要讲3个问题:

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寺庙的地理分布情况考察

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寺庙的地理分布情况考 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从南到北,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发生变化。但是以天津为代表的北方沿海城乡仍然处于传统社会的氛围中,不论是城内、城外、还是农村,均分布着种类繁多、规模不一的传统庙宇。成书于 1846 年的《津门保甲图说》,本是关于天津海口民防事务之书,全书有总图、分图 181 桢,记述了天津各类寺庙 490 处,反映了传统社会天津庙宇之概貌,是研究天津传统庙宇分布的重要资料。本文以《津门保甲图说》为中心,对鸦片战争前后未曾发生剧烈变迁以前的天津庙宇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初步考察。 一、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庙宇的数量及类别 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庙宇众多,虽然在城内、城外、农村的数量及其与户口的关系有所不同,但是却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不同宗教、类别的庙宇数量分布,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津民众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一) 不同区位庙宇的数量及其与户口之关系

如表一,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共有居民 87661 户,庙宇490 座,僧道 340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1. 44 座庙宇,每 178. 90 户共享一座庙宇。其中县城内有居民 9914 户,庙宇 34 座,僧道 32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 1. 06 座庙宇,每 291. 58 户居民共享一座庙宇。东门外、西门外、南门外、北门外、东北城角、西北城角 (以下称?城外?) 等经济较发 达地区,虽然和城内存在明显区别,但是亦和农村地区有所不同。这些地区总户数为 22943 户,庙宇总数为 126 座,僧道 73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 1. 73 座庙宇,每 182. 09 户居民共享一座庙宇。农村共有 54805 户居民,寺庙 330座,僧道 235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 1. 40 座庙宇,每 166. 07 户居民共享一座庙宇。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庙宇与户口的关系是从城内到城外再到农村递减,单位庙宇的使用比例逐渐减小。城内及城

福建寺庙汇总 福建各地的寺庙介绍

福建寺庙汇总福建各地的寺庙介绍 提起福建,人们就想到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海上花圆城市的厦门,海上丝路各城泉州,海滨城市福州。作为中国东南部最热的旅游线路之一,福建之旅令人难忘。八闽大地不但有山川之胜,又有圆林之美,更有寺、塔、桥、土楼等古代建筑。其佛像雕刻制作工艺也堪称世界之最,座落在仙游的木雕铜雕佛像及高档仿古家具起古至今让诗人墨客,吟咏舒怀,留下了许多瑰丽的篇章。只要游客有时间和心情慢慢品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佛教是福建境内最有影响的宗教。东汉末年以降,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信徒多,香火鼎盛。境内现有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42座,位居全国前列。著名的有福州涌泉寺和西禅寺、崇福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莆田广化寺等。 福建有代表性的大寺庙普遍离市区不远,坐落之地环境清幽,是闹市参祥拜佛的绝佳之地。寺院建筑普遍经过仿古修葺,完整而不失岁月沧桑之美. 1.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厦门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在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妙相庄严,海内外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千手观音工艺精绝,千手千眼,金光闪耀。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书等,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花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 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大八景之一。登临远眺,山风海涛,尽收眼底。 2.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福州雪峰崇圣寺 雪峰寺全称雪峰崇圣禅寺,位于闽侯大湖乡雪峰山南麓,雪峰山本名象骨峰,山脉绵亘60余里,跨闽侯、罗源、古田、闽清四县,距福州77公里。雪峰山与鼓山、旗山三山鼎峙,环抱福州,合称福州"三绝"。 雪峰寺开山祖师是高僧义存(822-902年),精通佛理,从者遍布全国,德高望重。禅门五宗(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中的法眼、云门二宗即出其派下。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曾问义存:"师住象骨峰有何异?"义存答曰:"山顶暑月,犹有积雪。"王曰:"是山可名雪峰。"由此改名为雪峰。山势峭拔,风景绮丽,绝顶峰海拔800米,享有"闽越神秀"、"琼瑶第一峰"之美称。古人有诗赞曰:太华凝结素芙蓉/隔崦流云淡复浓/夏入伏中微觉暑/时移秋半便如冬/银锄错落千重岭/玉砌嵯峨百丈松/几度雨花台上望/光摇楼阁起霜钟。 作为当今福州五大禅林(鼓山涌泉寺、西门西禅寺、雪峰崇圣寺、北峰石牌林阳寺、象峰山崇福寺)之一的雪峰寺始建于乾符二年(875年),原名应天雪峰禅院。该寺比鼓山涌泉寺还早建三十余年,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乃义存的高徒。乾宁元年(894年)移址陈洋(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为今名。该寺屡经兴废,鼎盛时有殿堂房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剖析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 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

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佛,面朝

中国寺庙对联大全

中国寺庙对联大全 中国寺庙对联大全杭州城隍庙:上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下联: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 乐山凌云寺: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应县净土寺:上联:念念不离心,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下联: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断十方。 枣庄龙泉寺:上联:大千世界,弥勒笑来闲放眼。 下联:不二法门,济颠醉去猛回头。 寺庙对联张大千题绍兴戒珠寺:上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下联: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 张掖大佛寺:上联: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下联: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济南千佛寺: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杭州灵隐寺:上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大雄宝殿、台湾台中慈善寺:上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联: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寺庙对联观音阁: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下联:恨众生不肯回头。 此联为日照天后祠联。 祠中观音面北,人称倒坐。 潮州开元寺观音阁:上联: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 下联:若隐若显,随时念彼消愆。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上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颜便笑世间可笑之人。 凤阳龙兴寺、台中宝觉寺:上联: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下联: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广东南华寺:上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奉。 下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天王殿上联: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下联: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此联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

寺庙的宣传口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寺庙的宣传口号 篇一:核心价值观标语口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 2、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4、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5、提倡“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6、弘扬文明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 7、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厉行节约,从我做起。 8、勤俭节约,点滴做起。 9、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知行统一。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

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1、握手文明,告别陋习,崇尚节俭,合理消费。 1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1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 14、公德装在心中,文明贵在行动。 15、节俭养德,杜绝浪费。 16、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篇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 1、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寺庙的宣传口号) 3、呼唤莫若实干,心动不如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知行统一。 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 5、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6、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的

寺庙寺院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寺庙寺院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第二章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项目建设 第七章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开发建设与效益分析第十章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十一章技术指标与投资效益

总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静心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敬佛拜佛已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旅游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事业。 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国家提出宗教事业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 某某寺历史悠久,位于某某区某某镇某某村五社,该寺始建于明初,兴于明清,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庙建筑被毁。修复某某寺,恢复其昔日荣光,既可充分体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宗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将特色旅游开发、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

大。 一、有利资源及条件 某某寺地理位臵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较好,极目远眺,某某全景尽收眼底,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诚心敬佛净心,休养生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修复扩建某某寺将遵循顺应自然,合理布局,以绿色生态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某某寺打造为“天人合一、人天感应”的佛门圣地;成立景点建设、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寺庙管理理念,使某某寺的有利资源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式 某某寺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总体规划:某某寺宗教场所区,养生园,项目总占地约60亩,控制面积300亩。土地来源及性质为划拨出让和流转二种形式。总规化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宗教场所区是本项目重点实施的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占地约20亩,建筑总面积25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舍利塔、财神殿、真武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祈福殿、僧寮、居士楼、观堂、西净、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电、广场、停车场、及配套辅助设施等。前期工程完成并开放使用后,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后期开发,后期开发建

寺庙简介

凰山寺简介 凰山寺位于文桥乡文光村的凰山岭上。据《湖口志》记载:“晋朝咸宁年间葛玄来湖口武山修炼三年,其故址葛仙坛、丹炉、药池犹存。”而1883年出版的《石钟山志》卷七中叙述了凰山岭上大仙庙的来历:“李武,徽州歙县人,客游江湖,遇异人授以仙术,施药愈病,屡驱旱魃,后于湖口凰山岭结茅为庐。精修数年,遂成道。一日,于酷暑暴卒,暴尸日中,旬余不朽。牧童异之,投以石,有金钱,触石而返。于是群儿竟投石,遂成冢。后有人遇于逍遥山者,回白之,启视其冢,衣履存焉。里人建庙冢旁,祈求辄验。号为真仙,亦为大仙。”说到大仙坟,当地人皆知,它就在岭西山腰的路边。可惜墓碑后被毁。经查证,大仙庙建于元朝。谥称大仙的李武,为道教弟子,所以又有传说,大仙庙原来是道场,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才变成了佛教场所,这可以从庙背后多块和尚的墓碑上得到证实。 大仙庙历经数朝,通过不断修缮到后来颇见恢宏,堪称方圆几十里之最。朝西有三座殿堂直进,另有书斋,也就是书院,岭西侧山脚下有土地15亩,岭东边从山腰到山脚有水田48块。自古以来,大仙庙里有不化缘的规矩,赖以生存的除了久盛的香火,就是有这么多田地来支撑。 1993年9月僧释从怀(原名涂依义)师傅来凰山岭“结

茅为庐”,不过一旬半月工夫,就与当地村民组织签好了建庙合同。他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采药治病,割柴烧砖,农禅并修,聚集滴滴血汗,融入微微积蓄,借助热心群众的支持,终于在沉积80多年的焦土和瓦砾的大仙庙基地上建起了崭新的庙堂,取名“凰山寺”。大仙回到了殿堂上,圣坛燃起了旺盛的香火。殿堂分前厅和后厅,两厅一壁两隔,前厅安置释迦牟尼佛,后厅安置大仙。2000年再一次重建了大殿,又筑了前殿、北殿。第三次扩建厨房餐厅,累计建筑面积500多平方。安置了十几尊佛像,垒砌坡堪3000多立方,铺水泥石坡路200多米长,总投资40万元。还辟有茶园、菜园、果园、药圃近10亩。又经过努力,使山上通了高压电,由于释从怀精神可嘉,现已成为县政协一名委员,为佛门争得荣誉。

万宁寺——大都时代,重要的城市标志!

万宁寺——大都时代,重要的城市标志! 万宁寺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距今已有六百九十八年的历史了。万宁寺内的中心阁位于今鼓楼的位置,是大都南北中轴线的城市标志。今草厂胡同12号是万宁寺残址,在今天的鼓楼东侧,如果对其适当修复,既保护了重要的历史遗迹,又可以增加那里的文化内涵,提升鼓楼附近的旅游价值,而且可以改善那里的居住环境。 神御殿 根据《长安客话》的记载,在大都的西部,原来有一座建于辽代的寺庙,已经废弃不堪了,只有一座佛塔还在,题曰“释迦舍利塔”,塔内珍藏有二十粒舍利,一到深夜“屡放神光”,附近的居民以为失火了,仰视天空,却没有一丝火焰,“乃知舍利威灵,人始礼敬”。 元世祖忽必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命人把这座辽塔打开,发现里面有许多灿如金粟的舍利,其中还有一枚铜钱,上铸“至元通宝”四字。忽必烈十分高兴, 因为,忽必烈的年号也是“至元”,认为这是天意,是“圣人制法,予定冥中,待时呈现”。 这一天是至元八年(1271)的三月二十五日,距今七百三十二年了。于是忽必烈敕令在那里构筑一座规模宏大的藏式佛塔,并以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作为寺的界址,名曰“大圣寿万安寺”,既今天俗称的白塔寺。 忽必烈的做法为其后的皇帝继承下来,在元代,每位皇帝在位的时候都要修建一座或者几座寺庙。忽必烈的孙子成宗兴建了大天寿万宁寺。之后,武宗建大崇恩福元寺、仁宗建大承华普庆寺、英宗建大永福寺、大昭孝寺、文宗建大承天护圣寺、明宗建大天缘延圣寺。

大昭孝寺在寿安山,是在唐兜率寺的基础上修建的,冶铜五十万斤铸卧佛,精美肃穆,至今为人称道。 这些皇帝,生前到他们构建的寺庙里做佛事,故去以后,其肖像往往供奉在他们所营造的寺庙里,享受祭祀。比如,忽必烈在万安寺、成宗在万宁寺、武宗在福元寺。 万宁寺 元成宗建造的大天寿万宁寺在今天东城区草厂胡同12号。营建于元成宗的大德九年(1305),规模浩大,其西,至于今天的鼓楼。“中塑秘密佛像”,十分丑怪,成宗的皇后布尔罕,看到这个佛像,传旨把它的头部用手帕蒙起来,不久,又下令把佛像毁坏。 二十二年以后,泰定帝在位,也就是泰定四年(1327),在那一年的五月,泰定帝在万宁寺,建造供奉成宗御容的神御殿,称万寿殿。从此这里成为祭祀成宗的地方。 元朝灭亡以后,万宁寺规模缩小,逐渐荒废,清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引述《析津日记》说: 今寺之前后皆兵民居之。从室而入,有穹碑二,尚存,长各二丈余。西一碑国书,不可读,东一碑,欧阳原功文,张起岩书,姚庆撰额,题曰:成宗钦明广孝皇帝作天寿万宁寺神御殿碑。其北列明碑四,一为冯祭酒梦祯文,一为焦太史文。 “室”在古文之中有浴室的意思,洗澡的地方,进万宁寺为什么要经过浴室,不得而知。但,由此可知,万宁寺当时的环境是恶劣的。 或者,受阿拉伯人的影响,在万宁寺里设有可以洗浴的房间? 到了《日下旧闻考》的成书年代,只剩下焦的那块石碑了。 民国以后,当时的市政府,做过几次寺庙调查,其中,1936年的万宁寺是这样的: 坐落内五区鼓楼东大街草厂七十四号……不动产土地约三亩,房屋四十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自行管理,所有殿房除供佛僧人住外,余房外租。庙内法物有佛偶像三尊,神偶像九尊,礼器六件,法器两件,另有水井一眼。 在这次调查中,万宁寺,写作万灵寺。原因是清代的道光皇帝叫宁,为避讳,把万宁寺改称万灵寺。有两名僧人,主持叫全祥。

北京佛教寺庙

北京的佛教寺庙 通常认为,“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牟钟鉴等,2000),“最迟在西晋时进入幽州”(张连城等,2004)。据推测,佛教初入北京传播缓慢,到北朝后期受到邺都、定州的影响出现极为明显的发展。隋唐时期,帝王对佛教的支持直接促成了北京佛教的兴盛。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历史上三次由统治阶层发起的“灭佛”运动,都没有波及幽州地区,故而,在佛教“法难”之际,北京由于当时地处偏远,成为信仰的避难所,从北朝北周到五代后周,僧人们曾三次大规模涌入幽州地区,到了辽代,佛教在这里已经蔚为大观了。辽金元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延续了特殊的政治地位,统治者对佛教的提倡使这一时期的北京佛教信仰空间繁盛。辽代就有“僧居佛寺,冠于北方”的说法(契丹国志)。明清以来,北京佛教僧团同全国一道流于世俗衰微。 北京宗教建筑的年代相当久远,与此相应,城市范围内以宗教建筑为核心的宗教空间在古幽州地区即已确立。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在北魏时期就已出现,而且为数不少。一般认为门头沟潭柘寺为北京最早兴建的寺庙。潭柘寺如今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名胜古迹,但其宗教功能在最近又逐步重新恢复,已有僧人进驻。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北京宗教空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晋代。寺庙建筑多为木结构,并不能历时良久。很多北京宗教空间都曾经历数次改建重建,建筑本身已经不复往昔风貌。可是,作为特定城市地理区位中的宗教空间,却一直保持前后一贯,延续到今天。例如,现今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的法源寺是北京内城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刹,兴建于唐贞观19年,即公元645年。北京现有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大多与法源寺类似,拥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反复的变迁。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北京房山的云居寺。 云居寺是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候选世界纪录。 云居寺坐落在北京西南郊七十多公里处的白带山(又称石经山)西南麓,以埋藏有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稀世瑰宝、石刻佛教大藏经——《房山石经》著称于世。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日本最有名的五座寺庙

日本最有名的五座寺庙 法隆寺 法隆寺在奈良附近,是日本手屈一指的大寺院,始建于公元6世纪末约在公元670年毁于雷火,灾后很快得以重建。根据许多专家的研究,法金堂、五重塔的风格和结构,的确保存着较为古老的手法。法隆寺的平面对称,而是轴线两侧的均衡,轴线一侧是金堂,另一侧为五重塔,是其特点外搪原来是白壁红柱,内搪各构件均经彩绘,至今已一千多年。外檐木材黑褐色,更显得古色古香,庭院中地表铺设小卵石,既显得整洁,而又不呆面也不泥泞,也不生长杂草,别有风趣。金堂、五重塔原来是横矩形的廊院罗进去,廊院形成“凸”字形平面。讲堂两侧,东面有钟楼,西面为经藏,都与对峙,成为讲堂的陪衬。出法隆寺东大门,是法隆寺东院,也是一座纵向的有一座八角形梦殿,造形很好。这种单层多边形的小殿堂以及廊院西北角见于莫高窟盛唐以后的壁画中,使我感到特别亲切。 寺院周围满布苍松翠柏,高低错落,使寺院有一种肃穆庄严、娴雅和谐不会使人感到宗教的神秘,反而令人充分感受到一种东方历史的文化。法隆寺电线走

火,金堂被烧毁。现在的金堂是根据详细的测绘资原则重修的,效果不错。据说日本政府把法隆寺金堂火灾这一天定为全国各城市都要进行消防演习,奈良市的消防车要进到法隆寺内巡焚毁的残存构件拆除后重建于法隆寺新建的仓库中,作为研究资料及纪念。 唐招提寺 寺在奈良古都,是我国唐代扬州高僧鉴真和尚历尽艰辛到达日本之建立的,寺院建筑虽然经过了多次维修,但是其中金堂、讲堂、钟楼以及院存着创建时的风貌。金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建造时间相当于我国盛唐时日本法隆寺地维护,所以建筑仍完整坚固。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多根搪柱都经过修炭化成褐色,室内木构件还留下一些斑斑驳驳的彩画,依稀透露出相当于格。金堂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特别在房顶坡度及门窗装修形式上变动较落架大修时作了改正,恢复较为平缓的屋顶及五开间设板门,使堂内宽敞明堂比我国五台山南禅寺(公元789年)还早23年,但它是七开间大殿,是研很好的旁证材料。鉴真大师是日本律宗的

关於民间寺庙祭孔的状况

61 關於民間寺廟祭孔的狀況 ―以閩台地區為主 二階堂 善 弘* 一,民間祭孔意識 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歷史上不斷地受了儒教思想影響。《論語》《孟子》就是東亞洲全部地域的古典,而孔子就是最有名的聖人。所以多半亞洲人,尤其是日本人、韓國人以為在中國每天許多人去文廟拜孔子。 不過,訪問中國寺廟時容易發現,在中國人們熱心地崇拜的就是觀音菩薩、彌勒菩薩、關公、泰山娘娘等佛教道教的菩薩與神明,而不是孔子。各地寺廟很多人參拜佛菩薩,但是幾乎都沒有人去文廟。  關於這個情況,黃進興先生根據嚴復、馮友蘭的紀錄如此說明1): 馮友蘭(1895-1990)在他的回憶錄《三松堂自序》,刊載了這麼一段孔廟的趣談:「有個笑話說:關帝廟、財神廟的香火很旺盛,有很多人去向燒香。孔子的廟前很冷落,很少人去燒香。 孔子有點牢騷。有個聰明人問孔子:你有關公的大刀嗎。孔子說:沒有。又問:你有財神爺的錢嗎。孔子說:也沒有。那個人就說:你既然沒有關公的大刀,又沒有財神的錢,那當然沒有人理你,你何必發牢騷呢。」馮氏在登錄了這個笑話之後,復加了如是的按語:「這雖然是個笑話,但說的也是社會上的實際情況」之前,清末的嚴復(1854-1921)即見證庶民百姓「無有祈禱孔子者。」為何「孔廟門前車馬稀」呢。 嚴復、馮友蘭所看的情況,好像現在也基本上沒有變化。這個情況,當然跟其他的宗教意識有差異。黃先生如此分析2): ?* 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 關西大學ICIS副主任 1) 黃進興〈解開孔廟祭典的符號―兼論其宗教性〉(田浩 Hoyt Tillman 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536頁。 2) 前掲黃進興〈解開孔廟祭典的符號―兼論其宗教性〉553-554頁。

中国寺庙与外国教堂的对比

中国寺庙与外国教堂的对比 中国宗教性地方建筑主要有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及少数民族宗教建筑。寺庙建筑是中国古典代表建筑之一,它起源于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神权的崇拜。宗教建筑一直是建筑界长盛不衰的话题,相对于外国教堂类宗教建筑保存完好而言,中国的寺庙类宗教建筑则显得有些日暮西山。 简介 中国庙宇: 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庙宇在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 寺院: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 道观: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道观照古人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应为观道。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教堂:教堂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级别分类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礼拜堂等。世界现今前三大教堂是罗马教廷:圣彼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塞维利亚大教堂,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圣殿,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 异: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寺院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天王殿内,两旁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 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也随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

广东省寺庙大全

现有广东寺庙98家 ?1、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高凉寺 暂无介绍 ?2、广东省护法寺 暂无介绍 ?3、广东省深圳市弘法寺 ?4、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城西庙 ?5、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长寿庵 ?6、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灵光寺 梅县灵光寺坐落在广东梅县县城东南40公里的阴那山麓,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梅县雁洋镇,属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和广东省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主要名寺之一。灵光寺本名“圣寿寺” 与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潮州开元寺齐名。相传唐代咸通年间(860-374年),福建高僧惭愧法师(俗名潘了拳)周游广东各大名山,看到此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乃开山结庐,净修梵行。惭愧法师圆寂后,人们在其茅房旧址建造庙宇,以作纪念。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行扩建,改名为《灵光寺》。扩建后,增添了菠萝顶、诸天殿、罗汉殿及钟楼、鼓楼等建筑,建筑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灵光寺三绝为灵光寺增添了神奇的色彩,灵光寺常年香火鼎盛,慧光普照,民风祥瑞。 ?7、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观音寺 南海观音寺占地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由天津大学古建筑系设计,北京第一修建工程公司承建。按明、清时期的宫廷式建筑风格(仿北京故宫宫殿式)画栋雕梁。寺分三层,一层比一层高。远观之气余恢宏,近视之肃穆庄严。 寺前莲花池占地30余亩,遍植莲花,夏日荷香塔影,柳浪闻莺,一派祥和瑞气,使人流连忘返。寺中建筑主要有观音寺牌坊、土地庙、天王殿、万年宝鼎、御道、钟楼、鼓楼、龟蛇池、鲤鱼池、大雄宝殿、送子殿、财神殿、六组殿、观音殿、功德堂、三圣殿、安乐园;另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观音泉、瀑布放生池、姻缘树、许愿树等。值得一提的是,观音寺的中轴线上安有汉白玉九龙朝阳及莲花浮雕,名为御道。御道者过去为皇帝所行之道路。按封建王朝规定,不是宫殿则不能安御道,不是皇庭则不能安龙雕。南海观音寺是宫殿式寺宇,完全可以安上御道和龙雕。 观音寺距广州、佛山仅有十余公里。这里常年香火旺盛,尤其是每年春节和农历正月二十六观音开库、腊月十九的观音还库日,每天来此参拜上香的信众达数万之多,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佛门圣地之一。 8、广东省广州市大佛寺 广东广州大佛寺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大雄宝殿坐北向南,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至今仍为岭南之冠,虽历三百多年风雨侵蚀,但风貌尚存。安南(今越南)王捐赠的优质木材作梁柱框架,至今亦基本完好。雍正十一年(1733),广州知府刘庶选大佛寺作宣谕之所,于殿前建宣谕亭。同时在大殿两侧建韦驮殿,伽蓝殿以及“佛境”、“禅林“东西两门。此时寺院范围扩大,佛事兴旺,名声远播,成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 9、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海幢寺 海幢寺始建于南汉时期(公元907年~971年),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的寺院。 它以寺貌庄严、殿宇雄伟、高僧辈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广州市“五大丛林”之一。据史料记载:海幢寺南汉时期为千秋寺。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被废为民居。明朝…海幢寺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的海幢寺,素以环境清幽、园林优美而著名。海幢寺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其原址南汉时称为“千秋寺”,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

阳江寺庙大全

阳江寺庙大全 灵谷庙 灵谷庙位于广东阳江市海陵岛东北部的灵谷村,庙址在村首。庙门西向,正对浅海湾,庙宇属民间神庙,正殿的供台主位是战神“灵谷公”,神坛两侧有真人大小彩塑,既非宗教先祖,亦非历史人物。但造型栩栩如生,服饰华丽,庙里无宗教人士主持活动,却香客如云,声名远播。逢吉日,四村乡人,衣衫干净,敬备香油,向庙中赶去,或许愿奉香,或卜卦问签,是时庙中熙熙攘攘,香烟绩绕。吸引了许多远方的游客,在此体会一番中国民间文化中寓意深刻的鬼神文化气氛。

吉水寺 吉水寺地处粤西阳江市阳东县,始建于大明万历年间,殿宇庄严香火鼎盛,乃粤西着名古刹。然世事变迁无常,古刹于上世纪70年代毁坏破落,湮灭历史长河。有川僧普戒,发菩提大心,乃恢复重建。历十载辛劳,得十方善信护持,规模初成,殿宇五重,寺僧十余。今大雄宝殿圆满落成,礼请诸山大德,于吉日举行佛像开光法会,乃功德无量,人天同喜之盛事,梵呗雅韵随喜赞叹之!

回隆寺 回隆寺又叫回龙寺,因庙前庙左二河像二龙环抱,绕寺而流而得名。回隆寺始建于明代,现存的回隆寺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基本上保持清初的建筑风格。庙的大厅墙上留有七幅碑记,记录了回隆寺的历史。寺内有一古洪钟,为康熙四十三年建造,是县现存唯一一口古钟,被列为县重点保护文物。 慈云庵

慈云庵位於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甜酒巷48号,坐东向西,为两开三进院落,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建筑面积940平方米,1985年5月对外开放以来,香火日渐旺盛,香客游人不绝,是阳江市区目前唯一保存完好又对外开放的庵堂。 慈云庵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十一年(1922年)先后重修。1922年重修时,慈云庵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规模较大,至1936年,教产充公作校舍,占地面积仅存700平方米。1949年後,古庵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

浅谈中国寺庙园林学院:城建学院专业:建筑学课程:中外园林简史指导教师:王婷婷学号:201003190117 姓名:王应国[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建筑与园艺的综合艺术, 其中寺庙园林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寺庙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寺庙园林的布局形式和植物造景等方面粗浅地分析其园林特点。 [关键词] 寺庙园林; 特点; 植物; 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纪念性园林和寺庙园林等。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 寺庙园林建筑在数量上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 而且较其它三种园林分布更广。同时, 佛寺的数量在我国保留的古建筑以及建造时间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中占有很大比例。著名的寺庙园林有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山东曲阜的孔庙、河南嵩山少林寺、山西太原晋祠等。 1 寺庙园林的历史与形成 1.1 寺庙园林的历史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谈我国寺庙园林的出现, 可以追溯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并逐渐形成禅宗思想与我国儒学、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从而也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创作。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 并与寺舍联系在一起, 促成了寺庙园林的

出现。佛寺的修建始于东汉, 最初是作为礼佛的场所, 后因为满足僧人和施主居住、游乐的需要逐步在寺旁、寺后开辟了园林。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使寺庙园林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流行程度。到了明清时期,宗教成为统治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对各种宗教均大力提倡, 寺、院、宫、观、堂、庵等种类繁多, 数量激增, 形成寺庙发展的高潮。 1.2 寺庙园林形成的原因:寺庙园林是在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因 素影响下形成 的。(1)中国传 统哲学儒道佛 对自然的态度 影响了寺庙园 林的特质;(2) 在中国, 佛教 寺庙从印度以 塔为中心的“塔院型”转变为中国以殿堂为主的“庭院式”布局[, 为寺庙的园林化提供了条件;(3)“寺”与“舍”的结合, 即住宅与府第的建筑形式融合到寺庙建筑中, 使得中国私家园林的品性和特点被运用到寺庙的布局和环境美化中; (4)寺庙、宫殿、宅第等中国传统建筑所具有的高度适应性: 整齐但又灵活, 这种有法无式的思想延伸到了园林的设计中, 从而促进了寺庙园林的形成。

佛教与中国寺庙

佛教于中国寺庙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班级旅升本12—2 姓名XXX

佛教与中国寺庙 一、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姓乔达摩。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君主净饭王之子,母亲摩耶是天臂国国王的女儿。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译为“释迦族的圣人”。 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摩耶临产前,要回娘家。行至国都外蓝毗尼花园,在一株婆罗树下小憩时,生下了悉达多。产后7天,摩耶去世,悉达多由姨母养育长大。 悉达多少年时代,时常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绪。他看到世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受到病、老、死的痛苦折磨、就深深地陷入沉思之中,思索如何解脱人生痛苦这一命题。有一天,他从一位沙门(出家修道者)那儿听到出家修道可以摆脱生、老、病、死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悉达多的表现引起了净饭王的不安。17岁一说16岁)时,净饭王让他和邻国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成亲,并且修建及其奢华的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了一批美女侍奉,企图拴住他的心。 但是,净饭王这些做法丝毫动摇不了悉达多出家修行的决心。29岁(一说19岁)那年,他毅然抛弃了王位和财富,离别了妻儿,前往深山旷野寻师问道。可是,那些学者的学说,都满足不了悉达多的要求。 失望的悉达多放弃了参学生活,独自在迦耶山选择了苦行生涯,希望通过这条途径获得自身的解脱和觉悟。 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苦行生活,结果仍是一无所获。他认真的进行反思,领悟到苦行无益,决定另行寻觅一条能过获得解脱、澈悟人生真谛的道路。他来到附近的尼连禅河,用河水冲洗干净满身的积垢。喝了一位牧家少女贡献的鹿奶,恢复了体力。在附近的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静虑。并且立下誓言:“我若不证得正觉,终不起此座。”经过7天7夜(一说是49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廓然觉悟,洞彻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谛。是年,释迦牟尼35岁(一说是30岁)。 释迦牟尼首先在波罗奈斯城的鹿野苑,为桥陈如、阿舍婆誓、摩诃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等5人布道说法,这就是佛经所指的“初转法轮”。陈桥如等五人成为释迦牟尼最早济度的僧侣,佛教的第一个僧迦集团也随之产生。 为了实践悟道后立下的志愿,此后的数十年间,释迦牟尼席不暇暖,沿着古印度商道传教说法。足迹踏遍恒河两岸,把佛教的种子洒遍印度各地。 释迦牟尼80岁涅槃于印度拘尸那拉城外。 释迦牟尼说法时,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佛教教义只能依靠他的弟子们记忆、背诵,耳口相传。因此,当释迦牟尼涅槃后,哪些是他直接的口述,僧侣们意见相左,时有争论。为了防止佛的遗教失传,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召集了500阿罗汉参加,历时7个月的结集佛经大会。由阿难诵出诸经,优婆离诵出戒律。这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大结集。 释迦牟尼实施100多年以后,王舍城的长老耶舍在巡视东印度毗舍离城时,认为当地僧侣求施金钱等做法违反了佛教的教义,于是,在毗舍离城召集了700余名僧侣举行辩论大会。这次大会,史称佛教第二次结集。参加者大部分是有地位的上座部长老,通过了僧侣求施金钱、储存多余食品等十件细微末节的小事为非法。这次结集活动遭到毗舍离城僧侣的一致抵制,他们组织有上万人参加的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