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冲刺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doc

冲刺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doc

冲刺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考展台

例一、(全国II卷)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除著作郎,不就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但:只是

【解析】:C项“乃”,应为“副词,却,竟然”。再根据上下文词义和用法推断可知A、B、D三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答案】:(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答案】:(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例二、(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郗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裹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顾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

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住,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史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大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山涛领选,启武帝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颇亦深器之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许:答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答案: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的灭,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译出大意给2分;“所以”“大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答案: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于所在的地方

译出大意给3分;“寻而”,“蒙尘”、“承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技巧点拨

(一)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有一定难度。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

(四)以今推古法,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了解”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故选项解释是错误的。

(五)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

佐证。

(六)随文断义法。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又如“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赡:赡养”,原文是讲一个相貌奇特而力大无比的汉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间打柴,而且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人们不解其中缘故而问他,他说了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句中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语境依据,应解释为“足够、充足”之类的意思才对。

(七)成份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又如“(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句中“辩”作“多”的宾语,显然只能翻译为名词“辩才”,还有“庭除甚芜,堂屋甚残除:废弃””,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

(八)逻辑分折法。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跟踪训练

1.安(按)

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既来之,则安之。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沛公安在?

⑥按()按诛五人。|| (秦王)召有司按图。

2.被

①()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②介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世之有饥穰,禹汤被之矣。

④()泽被后世。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3.拜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②()于是辞相印不拜。

③()敬拜表以闻。

4.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孔子鄙其小器。

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复合词“鄙人”()鄙人不知忌讳。|| 余睹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5.比

①( ) 其两膝相比者。

②()比去,以手阖门。

③()比得软骨病。

6.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

②()可汗大点兵。

③()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④()左右欲兵人。

7.病

①()君之病在肠胃。

②()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⑤()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⑥()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8.朝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皆朝于齐。

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9.曾

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0.乘

①()乘犊牛,从吏卒。||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②()余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③()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④()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11.除

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臣洗马。

②()兴利除弊。|| 除残去秽。

③()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12.辞

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②()而侯生无一言半辞送我。

③()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④()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⑤()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⑥()《归去来兮辞》

13.从

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②()乘犊车,从吏卒。

③()其从如云。

④()民弗从也。|| 臣从其计。

⑤()樊哙从良坐。

⑥()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⑦()欲不可从。

14.殆

①()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②()农者殆则土地荒。

③()成语“百战不殆”。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5.度

①()吾忘持度。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③()内立法度,务耕织。

④()常有大度。

⑤()崔九堂前几度闻。

⑥()予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6.非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②()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非常”:()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7.复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武帝)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③()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④()不敢出一言以复。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

⑥()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18.负

①()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④()久负盛名。

⑤()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⑦()誓天不相负。

⑧()民如释重负||(卖油翁)释担而立。

19.盖

①()今已亭亭如盖矣。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③()备帝室之胄,英才盖世。

④表判断:()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表推测:()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

⑥句首语气词()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⑦()技盖至此乎?

20.故

①()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②()既克,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已故。

⑥()燕太子丹,故尝质于赵

⑦()故木受绳则直|| 故治国无法则乱

⑧()此物故非西所产。

⑨“故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⑩“故人”()《过故人庄》

21.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 顾野有麦场。

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⑦表轻微转折()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

⑧表反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2.固

①()江山险固。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④()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少年固强之|| 蔺相如固止之。

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⑧()斯固百世之遇也。

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3.归

①()吾妻来归。

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④()臣请完璧归赵。

⑤()江表英豪皆归附之。

⑥()殊途同归|| 众望所归。

⑦复合词“归宁”()吾妻归宁。

24.过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④()一日,大母过余曰。|| 愿枉车骑过之。

⑤()裘马过世家焉。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⑦()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

25.何

①()大王来何操?

②()豫州今欲何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⑤“何如、何若”()吾欲之南海,何如?

⑥“如……何、奈……何”()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 26.患

①()马超、韩遂为操后患。

②()此者用兵之患也。

③()江茜有眼患。

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得患失。

⑤()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27.或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②()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

28.疾

①()寡人无疾。

②()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③()必为有窃疾矣。

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⑤()痛心疾首||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⑦()庞涓恐膑贤于己,疾之。

⑧()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9.及

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及里城,亦然。

④()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⑤()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送之。

⑥()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30.即

①()夜半,以缚即炉烧绝之。

②()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③()吾翁即若翁。

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⑤()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⑥()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1.既

①表动作完成()始皇既殁,余威震于殊俗。

②“既而”()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③“既……又……”。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④“既望”()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赤壁。

32.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33.间

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③()千载谁堪伯仲间。

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⑤()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⑥()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⑦()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⑧()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⑨()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34.见

①()项伯即入见沛公。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汝真女子之见。

⑤()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

⑥()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府吏见丁宁。

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⑧()风吹草低见牛羊。|| 图穷而匕见。

35.将

①()命猛将统兵数万。

②()彼所将中国兵不过十万。

③()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④()呼儿将出换美酒。

⑤()一水护田将绿绕。

36.解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

③()解衣以活之。

④()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有一言,可解燕国之患。

⑥()胡虏益解。

37.就

①()金就砺则利。

②()荆轲遂就车而去。

③()辞不就职。

④()瞬息可就|| 一蹴而就。

38.举

①()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⑤()众议举宠为督。|| 举贤以自佐。

⑥()戍卒叫,函谷举。

⑦()有某生者,屡试不举。

39.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佛印绝类弥勒。

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④()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⑤()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⑥()不如早与之绝。

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0.堪

①()而境界危恶,非人世所堪。

②()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41.怜

①()公子独不怜公子姊邪?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③()项燕为楚将,爱士卒,楚人怜之。

④“可怜”:㈠()可怜九月初三夜。

㈡()可怜身上衣正单。

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2.莫

①()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②()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43.乃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当春乃发生。

③()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4.内

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②()家有一堂二内。

③()齐侯好内,多内宠。

④()毋内诸侯|| 亡走赵,赵不内。

45.期

①()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②()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③()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④复合词“期年(月)”()

46.奇

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②()每奇日未尝不视。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47.迁

①()特征拜衡郎中,再迁太史令。

②()北兵迫近,战守迁皆不及施。

③()顷襄王怒而迁之。

④复合词“左迁”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⑤复合词“迁灭”()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⑥“迁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48.请

①()请人做某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③()乃请宾客,往赴秦军。

④复合词“请命”()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太后。

⑤复合词“请罪”()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49.穷

①()穷则独善其身。

②()穷寇勿追。

③()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

④()复前行,欲穷其林。

50.去

①()卖油翁释担而立,久而不去。

②()去村四里有森林。

③()为汉家除残去秽。|| 去死肌,杀三虫。

④()公然抱茅入竹去。

答案

1.爱(⑥隐藏)2.安(⑤哪里)

3.拔(②突出、超出)4.被(①遭受)

5.倍(②一倍)6.本(⑧探求本源,考查)

7.薄(⑤杂草丛生的地方)8.鄙(①边界、边界)

9.兵(③用兵策略,战略)10.病(②困苦、困乏)

11.察(④看清楚)12.策(⑦古代一种议论文体)13.朝(⑥朝政)14.曾(②竟然)

15.乘(⑤四)16.诚(③果真,如果)

17.次(⑤情形;景况)18.除(①台阶)

19.辞(⑦讲究,计较)20.从(⑨堂亲属,这里指堂兄弟)21.存(④想象)22.殆(②近于、几乎)

23.当(⑦判处、判罪)24.道(⑨料想)

25.得(⑨融洽)26.度(⑧常态)

27.多(③只仅仅)28.第(⑤第令:如果)

29.伐(③功业功劳)30.非(⑥不对的,错误)

31.复(⑥报复)32.负(⑧亏欠,拖欠)

33.服(⑨习惯于、适应)34.盖(⑨原来是)

35.干(②冲)36.故(④仍然)

37.固(②坚持,坚决)38.顾(⑥反而,难道)

39.国(②国都,京城)40.过(⑥访问)

41.何(⑥多么)42.恨(①遗憾,不满意)

43.患(④疾病)44.怀(④心里存有;怀藏)

45.或(⑤如果)46.胡(③为什么怎么语气副词)47.疾(⑧锐利)48.及(⑦遭受)

49.即(④倘若,如果)50.既(⑦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