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主编:周宇审核:语文备课组使用时间:9月日--- 日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 通过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

1. 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

2. 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学习的难点。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学时安排:1课时

学案使用说明:

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独立完成导学案,勿忘:自主完成,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预习导读题。

【课前预习案】

一、背景知识

1. 文体知识: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作者简介

(1)雨巷诗人。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是中国现代象征诗派的代表。因其《雨巷》一诗声名鹊起,因此又被称作“雨巷诗人”。他的笔名“望舒”出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2)诗歌作品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3)作为中国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他诗歌中蕴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他的诗歌尤以其诗境的朦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创作于1927年夏天,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

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还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到“夜的深渊”。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的境地,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诗歌中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当时作者戴望舒就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辨识

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 chàng)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

2、表现手法简介

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三、预习任务

1、读诗歌,感受、想象你心中的“丁香姑娘”的形象。

2、熟读,背诵全文。

【课堂探究案】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本是象征愁绪的植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雨本是愁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巷本是愁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那斑驳脱落的城墙,最能勾起物是人非的叹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撑着油纸伞,到那潮湿、幽深的雨巷中去感受丁香姑娘的轻愁与哀愁,跟随诗人一起去吟唱爱情、理想。

二、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自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中淡淡的哀愁。

2、跟读朗诵音频

三、问题探究

(一)走进雨巷

1.在诗中找出关于“我”的动作、情态的词句,把握“我”(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孤独、苦闷、伤感、迷茫。

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及表达作用。

1)意象: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

2)意象特点: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濛濛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油纸伞——古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天空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丁香——(点拨)①丁香的特点

②丁香”这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代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明确: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高洁、美丽和忧愁的象征物。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

3.在诗中找出关于丁香姑娘的动作、情态的词句,分析其形象。

1)动作、情态: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

2)形象:她是一个清雅、凄美、飘渺、哀怨的姑娘。

(二)走出雨巷,揣摩情感

1、“雨巷”象征着什么?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诗人的革命事业、诗人的人生。

明确:“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雨巷”象征着黑暗压抑的现实。

“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2、“丁香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点拨:诗人写作背景、人生经历

①失恋的痛苦——丁香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也是某种美好回忆的寄托。

②联系作品时代背景——“姑娘”即“我”,“冷漠、凄清、惆怅”的“我”,即五四时期的热血青年;

“姑娘”的彷徨、迷茫,即“我”对眼前现状的苦闷、彷徨、迷茫。

③丁香象征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但这理想却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丁香姑娘也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3、(主题探究)分析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四、拓展提升

1、分析第二节描写女子形象都采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答:(1)手法:在第二节的描写中,“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把她比作丁香花,采用了比喻手法.这一组句子句式整齐,语气贯通,又是排比手法.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上一句结尾的最后一个词,是下一句开头一个词,是顶真修辞手法.

诗中反复“丁香一样”这个短语,是反复的修辞手法.

(2)作用:①极力表现姑娘美丽的外表,空虚的灵魂,纯洁的心灵。形象生动地再现她的美丽动人的外貌羞涩的内心、纯情的品质.②排比增强了语势,使语气贯通.③顶真修辞形成循环往复的句式,使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

2、最后一节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说说它的作用.

答:①采用复沓、叠句、重唱的写作手法,使诗歌具有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

②在结构上构成首尾照应的方式,强调(升化)“我失落迷茫,又怀着希望的痛苦心情”的主题.

③说明诗人与雨巷中见到的女子相见、擦肩而过、渐渐消失的全过程,这情景,其实完全是诗人梦一般的想像,起到把作者从想像中拉回到现实的作用.(现实中只有一个“我”,现实中的诗人根本就没有见到姑娘)。

④说明诗人的理想愿望很渺茫.

五、课堂反思总结

1、意象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2、排比、复沓、比喻修辞手法的分析

六、随堂检测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

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温馨提示】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解题技巧:

(1)弄清作品中描写的意象具体是什么

(2)思考这一意象通常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作品的具体语境,指出意象所包含的意义。(3)指明作者通过这一意象要表达的情感。

课外延伸

(一)《雨巷》在高考作文中成功运用的素材

片段一:

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民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

(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生活》)

【素材点拨】

这篇佳作,看似闲言细语,却是浑然天成。作者写雨中小巷,突出一个“静”字,无论是写“雨浸古道”还是写“花饮甘霖”,无论是写“倚藤品茗”还是写“手捧经书”,均扣住了诗意的氛围。作者还深化《雨巷》一诗中的一些意象,把场面描写得如诗似画。

片段二:

一切照旧,江南一切鸟语花香,江南雨巷照样迷人。我竟信了你,撑着油纸伞,头上戴着牙月钗,就像陈逸飞的《丽人行》那样。我走了进去,踏上你来时的路,带着迷惘,四处寻觅。

希望替你寻到那位从雨巷深处走来的丁香一样的女子,告诉她你的梦与愿望。尔后,依然从我身边走过,来不及回来,丁香一样的女子早已消逝在雨巷的尽头,可我仍站在你走过的小路上,重温当初你的遗憾。

我踏着你的路,带着你的梦回来了,一切仍是原样。他们大概看出了我与你的相似,同样青涩的脸庞与深邃的眼神,他们脸上写着惊愕,可他们又摇头了,“你不是他,他不一样”。是啊,我怎么可能会是你呢?你永远是为多情的诗人,为了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抱憾终身。而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因为了解你,深知你,所以愿意替你追寻,走上你的路。(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人与路》)

【素材点拨】

戴望舒的《雨巷》和作者自己的“雨巷”朦朦胧胧地交织在一起,给人以遐想,并由此触发了许多乡愁、许多神思。作者善于捕捉微妙的人性和人情的火花,以清新流丽的文字,使人在默然无语中感受到“丁香”的韵味。

(二)诗歌中意境与情感常用词

①意境(氛围):

安静、宁静、恬静、幽静、寂静、清静、静谧

雄浑壮阔、苍茫辽远、苍凉悲壮、瑰丽雄壮、高远深邃、清幽明净、清新明丽、幽僻冷寂、淡雅幽远、闲适恬淡、恬静优美、

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肃杀荒寒、悲凉萧条、虚幻飘渺、生机勃勃、繁华热闹等。

②思想感情:

(注意:要在这些词语前加上引发情感的具体缘由。例:①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②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闲适、恬淡、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思乡思亲、忧国忧民等。

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精编学案1.2《雨巷》(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

2011《雨巷》导学案(学生)

《雨巷》导学案 设计:宋长生审核:高一语文组时间;2011.9.26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知识链接 一、意象和意境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如月亮、寒蝉、鲜花等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全诗赏析 1;有表情朗读并背诵这一首诗 A;读准加点字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撑着() B、理解词语 (1)彳亍:慢步走,要走不走的样子。 (2)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寂寥:寂静、空旷。 (4)惆怅:伤感、失意。 (5)颓圮:毁坏、倒塌。 C、读准节奏,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 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3、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雨巷导学案答案

《雨巷》导学案答案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 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 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 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 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 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 深的美感。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 ..(tì tǎng)枸杞(q 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 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 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 愁绪中 《雨巷》导学案答案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4、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 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 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5、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6、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 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 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 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 深的美感。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 ..(tì tǎng)枸杞(q 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 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 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 愁绪中

雨巷导学案及答案

2《雨巷》导学案(课时1)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能理解诗中主要意象的作用。 3、能背诵《雨巷》。 【学习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自主学习】 一、《雨巷》背景知识: 1.现代诗派简介 “现代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审编2013、8、31 【学习目标】 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 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 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维,大胆质疑。 【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简历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诗两首 雨巷 晨读在线 代赠【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赏析】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渴望和他想见,眺望远处,发现玉梯横断,被阻隔而无法相会。眼前芭蕉顶部长出的新叶还未舒展开来,丁香的花蕾仍然含苞待放。它们在清冷的春风里,样子就像各怀心事一样,各自愁眉不展。就像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含蓄委婉的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原名戴梦鸥。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背景介绍: 《雨巷》创作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热的革命高潮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出现新的希望,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 预习检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 ..()凄婉.()颓圮.() ..()惆怅 巷:雨巷.()巷.道()悄:悄.悄()悄.然() 结:结.实()结.构() 欣赏诗歌 一、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一下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忧伤、、、、) 二、鉴赏形象: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诗歌中的意象 总结意象的意蕴: 雨巷:油纸伞: 篱墙:丁香般的姑娘: 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 2. 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 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4. 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对象征意义的掌握。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 主义诗人。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 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

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 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 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 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3、现代诗派该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 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 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 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 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 征主义。 4、表现手法简介: 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课前预习 1、试读,感受诗歌的美。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字词积累 huáng wǎn chóu liáo 彷( ) 凄(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liáo 惊( ) ( )惜( )傥( )廓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雨巷》导学案附答案

《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探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4、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追求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2、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化虚为实,领略诗歌意境。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 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2、作品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3、补充 丁香:花开在仲春,白色或紫色,淡雅而不轻佻,姣好芳香,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形状像结, 被赋予结扣、愁结的象征意。 二、自主学习: 1、字词识记 雨巷()巷()道撑()着彷()徨()寂寥()彳()亍()惆()怅() 凄婉()颓()圮() 2、用“/”划分下面一节诗的节奏,标出韵脚,体会其音乐性,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注意感情基调)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3、读完《雨巷》,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试谈谈。 【探究案】 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一.鉴赏形象: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情节和相关诗句简析这些意象。 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雨巷》导学案及答案

精心整理 2《雨巷》导学案(课时1)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能理解诗中主要意象的作用。 3、能背诵《雨巷》。 【学习重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1.“2.年加入刊。1950年诗集》,另有译着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

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自主检测 1. 俯卧撑. 枸杞 .. 2. (1 (3 3 A。B. C D 挚。 4 A B. 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文学常识: 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诗歌的影响。象征主义常常在朦

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雨巷》学案(3)

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雨巷》学案(3) 学案博苑 2011-08-14 0707 5d56b7b40102dr3y 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雨巷》学案(3) 学习目标 1、诵读品味,了解情感 2、赏析意象,把握诗意,领悟文学欣赏允许有不同理解的特点 3、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习过程 活动一走近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当时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才22岁。 活动二诗画欣赏 用心欣赏视频诵读,思考这首诗透露着怎样的情感? 参考解答落寞、哀怨、惆怅、忧愁┅ ┅ 活动三诵读品味 配乐诵读,思考回答

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哪个意象是着力表现的?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 1、诗中的意象 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雨等。 2、着力表现的意象是什么?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请简洁描述一下这位丁香般的姑娘。 示例 她一如丁香般的 美丽、高洁、芬芳 她哀怨、惆怅、忧伤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活动四合作探究 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是“我” ,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参考“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 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汉代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的话,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差异。“诗无达诂”也是现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特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欣赏中允许有不同的理解。 学习小结

雨巷 导学案

雨巷(1课时) 目标平台 1、了解中国新诗的特点。 2、把握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3、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并有意识地对诗歌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加以分析,能够把握 诗歌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 一、教材辅读 五、走近作者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戴朝安,笔名有艾昂甫、江思、望舒等;生于1905年,1950年在北京病逝;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创作现代诗歌;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主要作品还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孤寂的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他的望舒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多情潇洒。戴望舒生于3月5日,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作者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丁香,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丁香、洋丁香。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因为它的高洁、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故称之为“丁香结”。李商隐的《代赠》里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句。 六、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 本诗是作者的成名作,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编写:王宏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认真揣摩诗中意象,把握诗歌意境。 2、领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体味诗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掌握鉴赏诗歌的主题及诗人情感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戴望舒为笔名,出自《离骚》中“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 ....”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预习展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撑.着()寂寥.()彳亍 ..()() ..()()颓圮 ..()()彷徨 2、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提示与建议:在诵读的基础上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雨巷》描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我希望逢着、。”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课堂探究】

《雨巷》导学案及训练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编号:gswhywbx1----002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李小玉审核人:马艳东编制时间:2015年8月28日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能积极面对青春的迷茫。 重点难点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认识作者: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1905—1950)戴,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州诗人。1928年《雨巷》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人。现代派象征主义。 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坠入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友人的家里。此时他很傍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写下了这首诗歌。 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丁香: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雨巷》学案 通用

《雨巷》学案通用 [学习目标导航]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性手法的特点。 2、能力目标:准确分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3、情感目标:能准确分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 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三、重点字词 彳亍(chì chù):走走停停的样子。 颓(tuí pǐ):坍塌,毁坏。 寂寥:寂静,空旷。 [教材优化全] 一、结构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第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一开始,诗人就写出了一幅江南小巷的雨中即景。“我”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样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这深意是什么呢?引起第二节。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我国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而在这里,诗人又赋予丁香新的意蕴。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丁香一样的颜色),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一样的芬芳),但同时又有愁怨的。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这样的姑娘是“我”盼望到来的,“我”是不要娶她做新娘? 第三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里应是作者的想像。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冷漠,凄清,又惆怅”是姑娘的特点,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可姑娘为何和“我”这样“惆怅”?在这里,“我”与“丁香一样的姑娘”找到了共通点。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是一个近镜头,把姑娘的细节都刻画出来。“走近”我,是“静默”的,是飘然的;“眼光”是满含“叹息”的。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梦中相见的女郎,是“我”日思夜想的人,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倾诉衷肠,就从“我身旁飘过”,莫非是她家的篱墙颓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第四节中“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来了,第五节中“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走了,来的短促,走的匆忙,这会给“我”留下多少忧伤?在这里,“我”的孤独、忧伤、彷徨,甚至失望,一齐涌上来。“我”与“姑娘”心境相同,也可算融为一体了。 第六节,“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本节照应第二、四节。来时的美好的颜色、丁香的芬芳,现在已消散的无影无踪,只留下太息般的目光,让

雨巷_导学案

新化二中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制:鄢芳授课班 级:374、377班 《雨巷》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新诗的特点。 2、把握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3、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并有意识地对诗歌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加以分析,能够把握 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深刻体会诗中的象征手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本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教学中要加强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2.适当介绍创作背景。 预习案 一、教材辅读 五、走近作者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戴朝安,笔名有艾昂甫、江思、望舒等;生于1905 年,1950年在北京病逝;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创作现代诗 歌;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主要作品还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孤寂的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他的望舒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多情潇洒。戴望舒生于3月5日,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作者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丁香,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丁香、洋丁香。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因为它的高洁、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因为丁香花多成簇开放,好似结,故称之为“丁香结”。李商隐的《代赠》里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句。 六、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 本诗是作者的成名作,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3、文体知识

《雨巷》学案()(2)

《雨巷》学案()(2) 《雨巷》学案(精品) 四、课外拓展 品析《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雨巷》参考答案: 预习:2、押韵、节奏缓慢、反复(反复手法的运用巧妙拉长诗歌的内在情感,使情感的表达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增添诗歌的音乐美。) 课堂探究 1、惆怅 2、浓浓的愁绪笼罩 3、意象分析:

她穿着…… 她……走着 她的容貌…… 她的神情…… 她的声音…… 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总结特征:如花般美丽,满带着忧愁 雨巷词语是: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 特征:幽深、寂静、朦胧 “我”词语有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特征:孤独迷茫忧愁寂寞有追求 三个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 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 油纸伞特征: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4、示例:雨巷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 评价:这段话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压抑、低沉的氛围。用

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叠词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写出了雨巷的凄清和令人窒息。 小巷,一条条纵横交错,像埋在衰老肌肤下的血管,深嵌在高高山墙和翘起的屋檐下,演绎一股苍凉之气。很少有阳光直射进巷子里,被摩挲得溜光的青黑石径终年湿漉漉的,似抹了一层油,斑斑苔藓从砖缝中冒出,在巷壁上抹上一层暗绿。 姑娘。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 5、长长的青石板路,悠长、悠长的巷子,它是如此的幽深,如此的空寂,加上蒙蒙的细雨,更平添了几分凄清、几分朦胧;油纸伞,一件普普通通的灰色的雨具,本来就是复古、怀旧、神秘、迷离的象征,它和雨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又是那样的自然;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下,一个年轻人正是撑着这样的油纸伞独自在风雨中彷徨,他是那样的孤寂又是那样的迷茫;雨巷的尽头是篱墙,颓圮的篱墙,它是如此的破败又是如此的荒凉;一个美丽的面带愁容的姑娘,像梦一样,轻轻的向我走来,可是却与我擦肩而过,又像梦一样的轻轻的走了,直至消失在雨巷。 (说明:要注意语气的低沉、舒缓,要带有强烈的感情。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特征:凄清、忧愁、朦胧更主要的是一种凄美。

雨巷 导学案附答案

《雨巷》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 1、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体系梳理】 现代诗歌单元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