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航天信息A6

航天信息A6

航天信息A6
航天信息A6

AisinoA6如何创建、备份、恢复帐套

首先登录帐套管理

开始-程序-航天信息A6-系统服务-帐套管理,用户名:init 密码:system;

创建帐套流程:

1、点击创建,输入帐套号和帐套名称,“数据库名称”系统根据账套号自动给出。

说明:账套号可输入1-99999之间的任意数字组合,如账套号为002或1003;账套名称最多可录入50个汉字即100个字符。

2、点击“创建”按钮,系统提示“正在创建中,请稍候...”,当新账套创建完成后,系统会提示“账套创建成功”,新账套即建立完成。

备份帐套流程:

1、点击“设置”按钮,进入账套备份路径设置页面。

执行备份时间:若设置为12时00分,则每天12:00分由系统自动对所选择的账套进行备份;只有电脑开机的状态下才会进行自动备份。

备份保存天数:电脑中只保留最近30天的备份文件,30天之前的会自动删除。

设置备份帐套:选择需要备份的帐套,可以把演示帐套取消,否则会占用磁盘空间。

备份目录:在非系统盘中创建一个英文或者数字名称的文件夹并选择,建议不要写中文;自动备份的文件会保存在这个目录中。

备份文件目录:可选择和备份目录一样的文件夹;手动备份的文件会保存在这个目录中。

2、选中需要备份的账套,点击“备份”按钮,可随时备份账套。如果设置了自动备份,则可由系统按时备份。

备份文件名称说明:1_20110716100205.dat 1是帐套号,“_”后边是当时备份时的年、月、日、小时、分钟、秒。如008账套于2008年7月21日下午14 时进行的备份,则文件名为

008_20080721140601.dat。

恢复帐套流程:

1、点击“恢复”按钮会有三个选项。

恢复只能恢复手动备份过的备份文件。从文件恢复将备份文件数据恢复到本机的帐套中使用,同时将会覆盖当前帐套的数据,请谨慎操作。从文件创建将前备份文件进行恢复到本机使用,在恢复前系统自动提示创建新账套。2、选择要恢复的备份文件,点击“确定”完成账套恢复。说明:恢复成功后登录软件提示版本不一致,通过“开始/程序/航天信息A6/系统服务/数据库升级”功能,对老版本账套数据进行升级即可。

页: [1]

Admin admin1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

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神舟二号2001年01月09日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2002年03月25日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2002年12月29日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中国为何要发展载人航天

中国为何要发展载人航天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载人航天, 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被关注的问题. 载人航天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工程. 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国防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载人航天,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当今世界上, 没有什么比载人航天更能充分展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 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 因此, 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充分显示我国的综合国力, 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载人航天, 对科技发展具有强大的牵引作用. 载人航天技术, 集中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是多种学科、多种技术领域尖端技术的集大成者, 载人航天在应用这些已有的技术成果的同时, 为促进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载人航天的实现, 又对这些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技术成果, 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向前发展. 因此, 载人航天, 对于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 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 虽然载人航天直接经济效益还不明显, 但是, 载人航天活动开发的许多新技术、新产品, 已经在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同时, 人到太空中, 可以利用太空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试验, 这些试验将不仅可以获得在地面条件下无法生产加工的新材料, 还可以获得新工艺和方法. 这些工艺和方法将为促进经济建设, 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 产生积极的影响. 载人航天, 可以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 载人飞船为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 从太空观察地球,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构造, 探明地球的资源、预测地震、洪水、飓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 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美国航天员在太空实验室里进行了146 项地球观察, 其中包括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的蔓延、森林火灾、积雪的覆盖融化情况等. 将观察到的资料提供给有关部门的专家, 就可以对地质、地理、农业、生物、水文、环境污染和矿藏等进行研究和评估. 1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载人航天的发展: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我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就开展过有关载人航天的研究,当时,曾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但是,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以后,鉴于各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这个计划被迫搁浅。 进入80年代后,伴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已经具备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以后,又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我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于是,载人航天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在国家“863”计划提出时,就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组来从事这项工作的论证。 在经过多年的反复论证后,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该工程有七个分系统组成,包括宇航员系统、飞船的应用系统、载人航天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着陆场系统。其中,载人航天飞船系统是核心,包括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 按照计划,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宇航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实现宇航员出舱太空行走以及完成飞船与太空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第三步,建造大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神舟”一号飞船: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15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 1 / 4 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使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在轨道上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神舟”二号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载人航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载人航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取得成功,在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迅猛发展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有人或许会问: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年来,我们都收获了什么? 空间技术成果走进千家万户 一碗方便面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脱水菜;而各类时髦的运动鞋,其“中空吹塑成型”的制造技术,源自航天服……载人航天技术,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处处渗透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 当你手持遥控器在几十个频道间不停地选择电视节目时,当你收听天气预报时,当你打电话或者上网时,你已经在享受来自卫星的服务了。而你餐桌上可口的菜品、生病时服用的药品,都可能有太空背景。 “神九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较长,将检验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成果,部分成果或可造福长期卧床的病人,具有很高的民用价值。”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的一席话,揭示了太空生命科学试验的巨大潜力。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认为,我国的生物制药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太空生命科学试验,可以发明和制造出新的药品造福于人类。

相关产业直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运行的头10年里发现了10个稀有金属矿和117个油脉,其价值远远超过空间站的全部研制和维护费用。更为典型的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实施,带动了美国计算机、超高强度材料和耐高温材料等领域的一大批新兴科技工业群体的出现,其派生出来的上千种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上世纪后20年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方面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航天技术为传统石化、机电、能源、交通、纺织、医药等10多个产业,研制生产了急需的工业工程控制系统、微机数控系统和其他各种仪器设备,为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提供了发展良机。 年轻的航天人才队伍迅速成熟

人类载人航天

人类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设法把人送上轨道并安全返回、发展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以及发展试验性与永久性载人空间站三个阶段。 前苏联1961年4月12日把可以装载1名航天员的“东方1”号飞船送上太空,航天员加加林以1小时48分钟的时间绕地球飞行了1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从1961年4月到1963年6月,前苏联共发射了6艘“东方”号飞船。 1962年2月20日,美国首次将载有一名航天员的――“水星”号飞船送上太空,也实现了载人轨道飞行。 美国与前苏联经过第二阶段的载人航天飞行掌握了两艘飞船在太空进行交会与对接的能力,考察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设备的能力,并进行了一些科学试验与研究工作,为后来发展载人空间站创造了条件。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空间站,到1983年底,前苏联共发射了7个“礼炮”号空间站,其中“礼炮7”号空间站上的3名航天员创造了连续飞行237天的纪录。 1973年5月14日,美国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天

空实验室”发射升空。同年,还发射了3艘“阿波罗”飞船与之对接。对接后的空间站长36米,直径6.7米,重量82吨。有3批航天员(每批3名)在空间站上分别飞行了28天、59天和84天。他们用多种科学仪器进行了270多项天文、地理、遥感、航天生物学与航天医学实验以及宇宙观测。1979年7月11日,“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在轨道运行6年后坠入大气层烧毁。 1983年11月28日,欧洲航天局研制的“空间实验室”空间站随美国的航天飞机进入轨道,在进行了70多项太空试验后,于当年12月8日返回地球。 1984年1月,美国总统里根正式下令研制永久性载人空间启动命名为“自由”号“双龙骨”结构的空间站计划,并邀请欧洲航天局、日本和加拿大参加。1997年10月,巴西也加入了这一国际合作的载人航天计划。1998年11月俄罗斯首先用“质子”号运载火箭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部件――多功能舱发射入轨,此后将用航天飞机和大型运载火箭把其它部件运送入轨,并在轨道上组装。该站的总重量将达到423吨,长度108米,宽度88米,密封舱容积达到1202立方米,可供6~7名航天员长期居住与工作,在轨运行寿命为10~15年。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与国外在正式载人之前发射10多次无人飞船不同,中国航天人在只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试验后,就开始了真正的载人飞行。 短短10年间,从神五神六神七,到神九神十,5度载人飞行,5次跨越。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出舱行走到交会对接……神舟飞天的壮美航迹,一次次将有中国印迹的崭新高度刻在浩瀚太空。 承担载人航天工程关键产品系统研制重任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拥有的400多名各型号任务“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中,45岁以下占53%;35岁以下技术人员超过70%。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3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3日和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送上太空。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三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24日,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健康出舱。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丰富成果。盘点神舟九号与神舟八号任务的十大不同 天宫一号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中国无人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T1”火箭成功发射送入低地球轨道,在相继实现航天员上天、太空行走之后,为建设探索太空的前哨——永久载人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可在地球轨道上长期滞留工作的空间站,对于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有着重要意义。

人类载人航天史回顾

人类载人航天史回顾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尼-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历时2天又22小时50分,成为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加加林,第一个人类太空人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 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 的太空行走。 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1967年4月24日乘联盟1号 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47一位为航天 殉难的宇航员。 1969年1月14—17日,前苏联的联盟4号和5号飞船 在太空首次实现交会对接,并交换了宇航员。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面停留21小时又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号空间站。 1975年7月15—21日,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和前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在太空联合飞行,成为载人航天的首次国际合作。 1981年4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使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梦想成真。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拴系绳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 1984年7月25日,前苏联萨维茨卡娅离开礼炮7号空间站,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 宇航员。 1985年7月25日,王赣骏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 成为第一位华裔宇航员。 俄罗斯的波利亚科夫,于1994-1995年间在和平号空间 站上连续停留43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男宇航 员;而美国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号上停留了188天, 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女宇航员。 1986年2月20日进入轨道的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至今 已在太空中运行了13年,成为寿命最长的空间站。 1995年3月2—18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飞行,其上的7位宇航员加上和平号上的6位宇航员,共有13位宇航员同时在太空,成为同时在太空中人数最多的一次。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成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灾难。 在1995年2月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美国宇航员科林斯成为第一位航天飞机的女驾驶员。全面揭秘神舟七号 生于1935年的美国宇航员马斯洛雷夫,具有2个学士、3个硕士和1个博士学位,是学位最多的宇航员。 航天飞机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是1996年11月19日起飞、12月7日降落的哥伦比亚号,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 中新网2月2日电 人类进入太空已逾40载,首次记录层出不穷,现摘选其中若干: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尼·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历时2天又22小时50分,成为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的太空行走。 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1967年4月24日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1969年1月14~17日,前苏联的联盟4号和5号飞船在太空首次实现交会对接,并交换了宇航员。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面停留21小时又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号空间站。

1975年7月15~21日,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和前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在太空联合飞行,成为载人航天的首次国际合作。 1981年4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使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梦想成真。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拴系绳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1984年7月25日,前苏联萨维茨卡娅离开礼炮7号空间站,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 1985年7月25日,王赣骏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位华裔宇航员。 俄罗斯的波利亚科夫,于1994~1995年间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停留43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男宇航员;而美国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号上停留了18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女宇航员。 1986年2月20日进入轨道的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至今已在太空中运行了13年,成为寿命最长的空间站。 1995年3月2~18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飞行,其上的7位宇航员加上和平号上的6位宇航员,共有13位宇航员同时在太空,成为同时在太空中人数最多的一次。

发展载人航天的意义

发展载人航天的意义 发展载人航天的意义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目前仅美、中、俄三国拥有自主载人航天能力。 莫斯科航天俱乐部科研负责人伊万·莫伊谢耶夫认为,美国目前依然在航天领域领先,在其之后的中国、欧洲、俄罗斯基本上都在同一个水平上。

莫伊谢耶夫认为,中国正在地球遥感、通讯、导航等应用航天领域赶超俄罗斯,但在载人航天方面落后于俄罗斯、在基础空间研究(空间望远镜、太阳系研究)方面落后于欧洲。 需要指出的是:欧盟、印度、日本可以列为“准载人航天能力国”。 实现载人航天必须突破三大技术难题: 一、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技术,把非常重的航天器送上近地轨道; 二、卫星安全返回技术; 三、良好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技术。

载人航天起始于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 坐东方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时至今日,许多国家都有了自己的航天员,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载人航天器承载着众多国家的航天员在太空翱翔,载人航天器从单一的飞船发展到巨大的太空站。 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载人航天计划包括:前苏联的东方、上升、联盟、礼炮、和平;美国的水星、双子星、阿波罗、天空实验室、航天飞机;美欧联合的航天飞机——空天实验室;美、俄、欧、日、加合作的国际航天站;中国神舟、天宫。 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 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载人航天的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深入地认识地球及其周围的环境,更好地认知整个宇宙;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从事各种试验和研究活动,开发太空及其丰富的资源。载人航天器由载人航天系统实施,载人航天系统由载人航天器、运载器、航天器发射场和回设

发展载人航天的意义

从“神十”看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普通人大都把"神舟"飞船的发射看成一场全国性的庆典,把航天员高难度的操作当作高科技杂技来欣赏。但直觉告诉我们,耗费巨资搞载人航天不仅仅是为了这样一场"秀"。其背后一定有更深刻的缘由。 不是经济因素。从美国、俄罗斯的载人航天活动来看,载人航天还看不到明显的经济回报,对宇航工业以外的其他工业部门的拉动也极其有限。在GDP排名靠前的国家里,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都没有独立开展过载人航天活动。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在其他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 不是国防需要。相同的钱能发展更多类似洲际导弹那样的"杀手锏"武器。由人亲自操控的太空武器基地不但前景渺茫而且自身非常脆弱。侦察卫星也比宇航员高效得多。 中国到底能从载人航天中获得怎样的收益呢?让我们看看官方文件怎么说: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请注意上文的措辞,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进对科学的了解(无人航天任务花费更少,但取得的科学发现更多),而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国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载人航天既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否则苏联的经济将是世界第一),也不能抵御外来侵略。怎么靠它实现大国崛起与国家复兴?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载人航天具有震人心魄的象征意义 按照其所占GDP百分比计算,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过了金字塔、长城和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奇迹工程。但它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又很有限。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主要通过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是航天技术。既然回报有限,为何大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去呢? 这是因为载人航天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就像金字塔、长城和大教堂在古代的作用一样。 载人航天是当代的金字塔和大教堂。今人与古人一样,对浩渺苍穹充满敬畏,渴望与主宰生死乃至主宰整个宇宙的力量建立联系。古人云:"通天者王"。过去只有安放法老遗体的金字塔和与上帝沟通的大教堂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则有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当代的万里长城。当秦始皇以举国之力完成分隔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藩篱时,他自己也知道,这道墙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长城是一个符号,是中原王朝先进生产力的物质载体,是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意志象征。它的威慑力量与军事价值同样重要。载人航天也是这样。"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试想在剑拔弩张的年代,总有一个非我族类的优秀代表每隔90分钟就出现在头顶一次,下面的芸芸众生会有何种感受?这种无助感与屈辱感正是当年美国人得知苏联的卫星、苏联的航天员率先飞上太空的真实感觉。这也是《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原因所在。 载人航天是政治角力的前沿阵地 载人航天的历史是一场角力般的大国博弈史。苏联发射了卫星、把人送入太空,对美国造成"压力",或者说,是美国感到了压力。落后一方只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发射更先进的卫星,把更多的人送入太空。载人航天就是在这样的此消彼长的"冲击--回馈--再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