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殷商时期,巫风弥漫,祭祀鬼神的现象相当普遍;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

须注重重民众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

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A. 祭祀对象发生变化

B. 民本思想逐渐显现

C. 平民地位有所提升

D. 族权色彩日渐浓厚

2.汉武帝时期,“元狩四年,山东水灾,凡有流民七十八万口;元鼎六年,山东河灾,

令饥民流亡江淮间就食”;(汉昭帝)始元四年秋七月,诏日:“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这些流民流亡他乡,成为地主田庄的徒附,“耕豪民之田”,或庸耕于庄园中。这反映出当时()

A. 田庄稳定了社会秩序

B. 田庄经济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形态

C. 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

D. 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3.宋太祖对丞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花几十文铜钱就可以买一只熏笼。今天做了

天子,反而要了几天还弄不到,是什么道理?”赵普答道:“这是历来的条贯,不是单为陛下制定的,而是替陛下的子孙安排的,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这反映出()

A. 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B. 皇帝不愿生活受到大臣的制约

C. 宋代的皇权扩张得到有效的约束

D. 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

4.有学者指出,汉、唐、宋时,“天下等于中国加上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

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据此可知,清代这-认识

()

A. 为构建其华夏正统地位而服务

B. 丰富了传统“天下”观的内涵

C. 体现了“夷夏”之辩的日益弱化

D. 明确了“中国”与“天下”概念

5.如图为晚清同治年间洋(货)关税收人变化趋势情况统计图(单位:两)。这一变

化趋势()

A. 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B. 表明中国逐渐收回了关税主权

C. 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D. 说明中国确立了洋税主体地位

6.孙中山在吸取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进化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说,地

球形成后经过漫长的“物种进化“”物竞天择”,出现不同等级的生物,经过“千百万年”之进化,“人类乃成”。但人类进化原则与其他物种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该观点()

A. 忽略了人类与自然进化的不同

B. 支持把物种竞争原则搬到人类社会

C. 论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

D. 未能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7.1927年10月至1928年6月,在中共六大前,党内文件虽已频频使用“割据”一词,

但1928年至1930年,中央文件却否认了“割据”的提法,并且明确指出这是“农民意识”“忘记了城市的领导作用”。这可以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 尚未准确认识中国国情

B. 农村割据思想由来已久

C. 从实践上反对割据理论

D. 主张城乡渐进革命路线

8.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广告

称宁江机床厂既可以供应机床,又可以按用户需求加工零件,还可以承接短期培训。

据此可知,这一广告()

A. 反映出国企改革进程的开始

B. 突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桎梏

C. 表明单一所有制结构已被突破

D. 消除了工业发展地缘限制

9.与普罗泰格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哲人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亚里士多德

明确地把奴隶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超越上述理解的藩篱是从希腊城邦解体开始的。据此可知,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历程的解读合理的是()

A. 忽视了道德的作用

B. 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

C. 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D. 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

10.1751年7月,《百科全书)第一卷一经出版就销售了三千余册,到了第五卷,竟有

四千名订阅户预付费用,翘首以盼每一卷的出版。随后法国政府掀起了反百科全书运动,但《百科全书》却因官方的禁毁反而变得更加流行。这从本质上说明《百科全书》()

A. 遭到皇室政治禁毁

B. 包含各类研究成果

C. 涉及大量生活常识

D. 反映崭新社会思潮

11.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权力达到顶峰”,统治者对英国制度骄傲不已,说它是

全世界最好的制度,任何变动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然而工业革命终究不可阻挡,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终于使英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与现实脱节太远。据此可推知,工业革命()

A. .加大了制度革新难度

B. 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

C. .加快了议会改革进程

D. 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

12.1952年4月,西欧国家参加了苏联在莫斯科举办的民间性国际经济会议,东西方商

界精英不仅探讨了突破政治束缚、开展民间贸易的可能性,还签署了大量实质性的贸易协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 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

B. 美苏关系有所缓和

C. 民间自由贸易已经实现

D. 全球化贸易阻力巨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67年,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以来,中国海外贸易进出口商品项目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商品种类有230余种,涵盖八大类,除了传统的生丝及丝织品、瓷器以外,还增加了日常生活用品。传统的丝织品和瓷器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出现了中国仿制的欧式锦缎、天鹅绒、丝袜和西式餐具、纹章瓷等,并大量运销欧洲。

进口商品项目多样化,外银开始流入。中国出口商品项目如生丝及丝织品、瓷器、棉织品等所需原料及产地主要在国内。进口的手工业原料主要是冰藤、白藤、藤黄、牛角、番藤、马尾、明角、黄丝、孔雀尾、樟脑等。中国海外贸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自足性。

--据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等整理材料二:16世纪中后期,英国出口商品涉及手工业制品、畜牧业产品、矿产品及日常生活必需品等许多项目。早在15

世纪中叶以前,其主导出口项目是羊毛,而15世纪中叶以后,呢绒成为主导出口项目。16世纪中后期到17世纪中叶,新呢绒出口增加。

15世纪末以来,英国进口商品有大量靛蓝、木材等手工业原料,还有非羊毛纺织品如亚麻布、帆布、棉布、丝绸,以及谷物、葡萄酒等食品。16世纪中后期,棉花、生丝、香料开始进口。在进口商品中,大部分是国内纺织业及造船业所需原料,而利用这些原料生产的手工业制品及船舶又促进了出口商品项目的发展。转口贸易或过境贸易也获得较快发展。

从进出口贸易总额来看,中国长期保持着顺差或出超地位。15世纪末,英国进出口贸易有较大的顺差。在获得贸易顺差的方式上,两国之间迥异。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物美价廉,而国内金银的价值又比欧洲高得多,因此,欧洲人不仅从转运中国商品中获利,而且极力输出金银以从中套汇赢利。相比之下,英国获得贸易顺差,不仅依靠其资源及生产优势,而且发展了转口贸易的优势。

--摘编自张乃和《近代早期中英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发育之比较》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发展的相同特征,并分别说明各自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后期以来中英海外贸易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这些不同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学者奥斯古德曾说:“国家利益被理解为一种只对国家有利的事态。导致人们追求这一目标的国家利已主义动机,是以只关心一国自己的福利为标志的,它是国家集团自私的表现”。美国政治学教授詹姆斯。罗森奥在考察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历史时写道:“国家利益的概念,在政治分析和政治行为这两种意义上均被加以使用。作为分析工具,它用描述、解释或估价一国外交政策的本源或适当性,作为政治行为的手段,用来为某些政策进行辩护,提出谴责,或加以肯定。”

--摘编自蔡华堂《论国家利益的实质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国家利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文章中提出“救亡压倒启蒙”的论点,认为“五四时期,启蒙与救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时代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的主题又一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的主题”。这种论点其实早在胡适那里就有了,胡适从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负面的政治干扰,也即所谓的“政治干扰启蒙”。

--摘编自杨雷《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材料二: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

的观点遭到了学术界的普遍批判。王元化认为,“把启蒙和救亡看成全然相克是不对的”。金冲及指出:“从根本上说,是救亡唤起启蒙,还是救亡压倒启蒙?我想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丁守和也说道:“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是为了救亡。戊戍时期是这样,五四时期也是这样。”杜文君进一步强调,“‘救亡压倒启蒙’说歪曲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主题,改写了中国近代的全部历史”。李良玉更是直接指出:“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救亡是启蒙的逻辑发展,是它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曹明臣、谢梅《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观点产生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指出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关系的基本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论述这一观点。(举两例史实即可)

-------- 答案及其解析 --------

1.答案:B

解析:A.祭祀对象发生变化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B.依据材料“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须注重重民众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可以得出西周统治者民本思想逐渐显现,正确;C.西周时期平民地位并未提升,排除;

D.材料并未体现族权色彩日益浓厚,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西周时期民本思想逐渐显现。

本题以西周民本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的流民会造成社会不安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田庄招抚流民,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正确。

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这些流民……成为地主田庄的徒附,‘耕豪民之田’,或庸耕于庄园中”。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田庄经济及其作用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答案:D

解析:题干“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显示宋朝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故D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B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宋代皇权呈强化趋势,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政治制度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

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这一认识是为构建华夏正统地位而服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其封建统治。

B.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华夏的正统地位,“丰富了传统‘天下’观的内涵”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夷夏”之辩的日益强化,而非弱化。D.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华夏的正统地位,“明确了‘中国’与‘天下’概念”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

“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明清海禁政策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关税收入增加,这从本质上是由于中国转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导致的,故C正确;

关税收入增加不能体现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便利,排除A;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关税自主权新中国成立后才收回的,排除B;

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本质。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近代中国关税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6.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可以看出,孙中山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未能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故D 正确。

根据材料中的“人类进化原则与其他物种不同”可以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中的“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可以排除B项。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论与孙中山思想。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人类进化原则与其他物种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生物进化论和孙中山思想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共中央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中共中央的认识是错误的,没有对中国国情形成正确的认识。

B.材料看不出农村割据的思想由来已久。

C.材料的措施是从理论上反对农村割据,不是从实践上反对。

D.材料看不出城乡渐进的革命路线,而是强调以城市为主导的革命路线。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的背景和原因,还要搞清楚中共探索民主革命道路斗争的表现。

8.答案:B

解析:A.材料不能表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国有企业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的。B.从谁料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可以按照客户要求进行加工与市场相联系,说明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

C.材料没有体现出所有制结构的突破。

D.材料看不出地缘限制被打破。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和措施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只有男性公民能参与城邦政治,奴隶被排斥在外,材料中的“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把奴隶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表明古希腊哲人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来重视人的价值,故B正确。

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把奴隶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古希腊哲学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0.答案:D

解析:ABC都体现的是表象,不能体现本质,排除;

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派代表认为主编了《百科全书》,主张科学和理性,反对专制和迷信,该书因官方的禁毁反而变得更加流行,这从本质上说明《百科全书》反映了新的社会思潮,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751年7月,《百科全书)第一卷一经出版就销售了三千余册”“法国政府掀起了反百科全书运动,但《百科全书》却因官方的禁毁反而变得更加流行”。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改革,“加大了制度革新难度”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相反。

B.“无产阶级的力量”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然而工业革命终究不可阻挡,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终于使英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与现实脱节太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

D.“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然而工业革命终究不可阻挡,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终于使英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与现实脱节太远”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国家和苏联召开民间性国际经济会议,探讨了突破政治束缚、开展民间贸易的可能性,还签署了大量实质性的贸易协定,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合作,说明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二战后西欧国家和苏联召开民间性国际经济会议,不能说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故B项错误。

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经贸合作,有利于全球化贸易,故D

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经贸合作,进而分析出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

本题考查二战后经贸合作及其趋势,同时注意把握二战后中西方经济交流的状况,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相同特征:出口商品种类多;主导出口商品不断升级;进口商品项目多样化;两国均保持着贸易顺差;原因: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部分开放海禁;传统的丝织业和制瓷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重商主义政策的推动;注重发展转口贸易;新航路开辟和资源及生产优势;

【小题2】不同之处:中国出口商品主导项目多元化;英国主要是单一化的呢绒;中国进口商品中,外银的进口占据很大比例,进口商品与主导出口商品联系不密切,英国进口商品项目以手工业原料居多,与主导出口商品联系密切;中国获得贸易顺差主要通过出口商品的物美价廉,而英国则是通过资源及生产优势和转口贸易;影响:中国:贸易顺差,外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对国外资源依赖程度低,对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海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利于海洋发展战略的形成;英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强,从而促使其积极扩大海外殖民地;发展转口贸易,推动了英国海外贸易市场的扩大,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

解析:(1)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和英国的殖民扩张,中英两国出口商品种类多;主导出口商品不断升级;进口商品项目多样化;两国均保持着贸易顺差,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2)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和英国的殖民扩张,中国出口商品主导项目多元化;英国主要是单一化的呢绒;中国进口商品中,外银的进口占据很大比例,进口商品与主导出口商品联系不密切,英国进口商品项目以手工业原料居多,与主导出口商品联系密切;中国获得贸易顺差主要通过出口商品的物美价廉,而英国则是通过资源及生产优势和转口贸易。

解答本题要从材料出发并结合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和英国的殖民扩张史实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它是国家集团自私的表现”、“国家利益的概念,在政治分析和政治行为这两种意义上均被加以使用。作为分析工具,它用描述、解释或估价一国外交政策的本源或适当性,作为政治行为的手段,用来为某些政策进行辩护,提出谴责,或加以肯定”等信息可以看出国家利益对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因此可以提取观点是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然后结合新中国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演变史实分析。最后回归观点和材料得出结论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论证: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在这一背景下,新中国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使得中国不处于孤立地位;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再加上经济衰退和越南战争的影响,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中国这一时期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维护国家也希望与美国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由此可见,外交政策的调整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下的国际关系。主要考查冷战下中苏、中美关系。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它是国家集团自私的表现”、“国家利益的概念,在政治分析和政治行为这两种意义上均被加以使用。作为分析工具,它用描述、解释或估价一国外交政策的本源或适当性,作为政治行为的手段,用来为某些政策进行辩护,提出谴责,或加以肯定”得出材料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利益对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由此提出观点,即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然后结合新中国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演变史实分析。

本题以美国学者奥斯古德和美国政治学教授詹姆斯。罗森奥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冷战下中苏中美关系相关知识,认识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5.答案:【小题1】(1)原因:根据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在《启

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文章中提出“救亡压倒启蒙”的论点”可知这一观点提出的大背景是改革开放的进行;根据材料“”。这种论点其实早在胡适那里就有了,胡适从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可知对胡适思想的继承发展;另外李泽厚的个人原因也是重要因素。(2)观点:根据材料“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救亡是启蒙的逻辑发展,是它的必然

趋势”可归纳出救亡与启蒙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论述: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原因:改革开放后,学术领域研究的松动;对胡适思想的继承发展;李泽厚的深

入研究。

(2)观点:救亡与启蒙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论述: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兴起的;其目的是救亡图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其性质上,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其内容上,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其历程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被动接受(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小题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第1小问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即可;第2小问结合材料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2020年安徽省阜阳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殷商时期,巫风弥漫,祭祀鬼神的现象相当普遍;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 须注重重民众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 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A. 祭祀对象发生变化 B. 民本思想逐渐显现 C. 平民地位有所提升 D. 族权色彩日渐浓厚 2.汉武帝时期,“元狩四年,山东水灾,凡有流民七十八万口;元鼎六年,山东河灾, 令饥民流亡江淮间就食”;(汉昭帝)始元四年秋七月,诏日:“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这些流民流亡他乡,成为地主田庄的徒附,“耕豪民之田”,或庸耕于庄园中。这反映出当时() A. 田庄稳定了社会秩序 B. 田庄经济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形态 C. 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 D. 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3.宋太祖对丞相赵普说:“我在民间时,花几十文铜钱就可以买一只熏笼。今天做了 天子,反而要了几天还弄不到,是什么道理?”赵普答道:“这是历来的条贯,不是单为陛下制定的,而是替陛下的子孙安排的,假若后代子孙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须各个机构逐级审批,还要经过台谏官的理会。”这反映出() A. 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B. 皇帝不愿生活受到大臣的制约 C. 宋代的皇权扩张得到有效的约束 D. 官僚政治形成对皇权的制约机制 4.有学者指出,汉、唐、宋时,“天下等于中国加上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 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据此可知,清代这-认识 () A. 为构建其华夏正统地位而服务 B. 丰富了传统“天下”观的内涵 C. 体现了“夷夏”之辩的日益弱化 D. 明确了“中国”与“天下”概念 5.如图为晚清同治年间洋(货)关税收人变化趋势情况统计图(单位:两)。这一变 化趋势() A. 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B. 表明中国逐渐收回了关税主权 C. 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D. 说明中国确立了洋税主体地位 6.孙中山在吸取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进化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说,地 球形成后经过漫长的“物种进化“”物竞天择”,出现不同等级的生物,经过“千百万年”之进化,“人类乃成”。但人类进化原则与其他物种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该观点() A. 忽略了人类与自然进化的不同 B. 支持把物种竞争原则搬到人类社会 C. 论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 D. 未能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

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静安区2019 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 测 高三历史试卷2020.05 注意: 1.本检测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检测时间 60 分钟,试卷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为农耕文明的简介配图,恰当的是 A B C D 2.“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 能禁止。”廷尉李斯基于以上判断,主张推行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度 C. 郡县制度 D. 君主专制制度 3.“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材料中的“世祖”建立了 A. 西汉 B.东汉 C.蜀汉 D. 后汉 4.“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 南方的自然条件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 北方持续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宁 C.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D. 北宋定都开封而南宋定都临安 5.右图为受污损的三联书店出版物封面。其中污损处的文字当 是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 泉州 6.下图为学生笔记。笔记评价的是 A.东汉的“柔道”政策 B. 唐代的“和亲”政策 C. 宋代的“和议”态度 D. 明清的“闭关锁国” 7.“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这段话,谴责的是 A. 圈地运动 B. 黑奴贸易 C. 君主专制 D. 殖民扩张 8.“议会君主制政体的权力重心在议会。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材料中的“议会君主制”也被称作 A. 开明君主制 B. 民主共和制 C. 君主立宪制 D. 等级君主制 9.作为条款,“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出自 A. 1689 年《权利法案》 B. 1783 年《巴黎和约》 C. 1787 年“联邦宪法” D. 1789 年《人权宣言》 10.区分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性质的关键在于 A. 是否使俄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 是否动摇了沙皇的专制地位 C. 是否保留大量封建军事残余 D. 是否为经济提供自由劳动力 11.18 世纪中期开始的经济领域大变革之所以称为“工业革命”,主要是因为 A.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C. 手工作坊变成手工工场 D. 君主统治让位民主政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政治试题解析

2011高考文科综合安徽卷政治试题解析 1.(2011年安徽卷)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为基本取向,实 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 ①增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②控制信贷规模,缓解通胀压力 ③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④刺激消费需求,调节市场物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为基本取向,具体而言,对财政政策,强调积极而审慎;对货币政策,强调稳健而灵活。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较大的弹性,针对2011年通胀压力较大的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选项①④是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不符合题意。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可以缓解通胀压力;通过严格控制信贷投向,可以深刻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从而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故②③两项符合题意。答案为C。 2.(2011年安徽卷)图1中的曲线反映的是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走势。同期,该 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1 ①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②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③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通过曲线,可以看出价格在下降;再通过“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向变化”这一信息,可以看出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同时还可看出该商品有较大价格弹性。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需求量同向变动,故选项①正确;富于价格弹性的商品,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需求量反向变动,故选项③正确。答案为A。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该答案的选项字母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没有分数.) 1.(2分)“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从空间看,孔子所集的文化,主要集中于() A.西北B.中原C.江南D.东北 2.(2分)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A.夏启B.商汤C.周武王D.秦始皇 3.(2分)图是东魏墓葬出土的东罗马帝国发行的金币。以此作为史料,它可以佐证东魏时() A.东西方有官方交往B.东西方有商旅往来 D .佛教与基督教并立C.东正教已传入中国4.(2分)作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机关,见证了宋元明初海上贸易繁荣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巡检司D.江海关 5.(2分)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据此推测,郑和下西洋应在()A.13世纪下半期B.14世纪上半期 D.16世纪下半期.C15世纪上半期 6.(2分)因下列事件而导致宋朝迁都和重建的是() A.陈桥兵变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绍兴和议 7.(2分)刚独立的美国就派遣“中国皇后号”来华,开启了两国的首次通商。此船应驶靠()A.大都B.广州C.上海D.泉州 8.(2分)张学良在台参观某祠堂时曾赋诗“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在版图”。他赞的是() .林则徐D .郑成功C .岳飞B .张骞A. 9.(2分)1803年,英国所使用的棉花中,来自本土的不到8%,其余的全部来自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是指() A.亚洲B.非洲C.美洲D.大洋洲 10.(2分)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写道:“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文中的“花旗邦”是指() A.美国B.英国C.法国D.荷兰 11.(2分)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其中,“盲目批孔”的时代是()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12.(2分)在经济史上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部门是()

上海市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上海市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必须做在答题卡上。 1.“他是乌鲁克国王,他非人非神。众神创造了他完美的身躯,并赋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无法具有的完美品质。”该传说出现在 A.古代埃及B.古代两河流域 C.古代中国D.古代印度 2.下列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繁荣与发展 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们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 4.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C.墨子 D.荀子 5.公元前452至前451年,在古罗马平民的努力下,由贵族编制出的十个法表,被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但法表中的一些内容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形成著名的《十二铜表法》。这一过程说明 A.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B.贵族的利益肯定受到制约 C.罗马法法律体系渐趋完善D.平民取得罗马法的制定权 6.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7.《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西周时期设立专门的采诗官,并建立了“采诗观风”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由此可见西周() A.礼乐制度的渐趋完善 B.统治者重视社会舆论 C.民间诗歌的蓬勃发展 D.周天子强化基层管理 2.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这些做法()A.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B.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 C.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 D.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 3.下图为秦始皇巡行路线及石刻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秦始皇的巡行()

A.意在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B.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 C.增进了华夏文化的认同 D.形显了秦始皇的仁德之心 4.为纪念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我国首台量子计算原型机以“九章”命名。《九章算术》中有关于“田亩”“交易”“赋税”的计算方法,对分数、开立方、二次方程等也有论述,还有负数的记载。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B.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C.体现了统治者重视数学研究 D.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下图体了不同的时期犁的形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国家优一的雅动 C.土地类型的不同 D.精耕细作的需要 6.宋朝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科考中不仅南北地区使用的试卷不同,而且还按照地区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这()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有利于人才选拔程序的完善 C.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D.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7.下表所示五代十国时期黄河多次决口,据此可推知黄河决门是五代十国时期 C.农耕经济繁荣的必然产物 D.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动力 8.王夫之认为,历史首先必须是信史,不能挟私,反对史书以附会人事,对众人所公认的“大美大恶”,不再作喋喋论述,这样才能实现“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王夫之的主张() A.维护了宋明理学的权威 B.论证了史学革命的必要性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D.加速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9.学者陈加麓认为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一鸦片战争才认识的,由此社会产生某些变化给封建的封闭体打开了缺口,向近代化迈出一小步。这里的“某些变化”() A.导致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刺激了新思潮的萌发 )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 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 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2019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 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有些仅仅是罗列史料,有些是对史料的解读,有些是史实的叙述,有些是对史事的评价。 ①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有石铲、石镰、蚌铲、骨铲和蚌镰等; ②发现了粟、黍之类颗粒; ③当时的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④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 以上属于对史料的解读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 “赞美你,你从大地诞生并来到我们跟前,带来了营养。灌溉了田地,并使牲畜得以生存。你给远离水源的沙漠解了干渴。让大麦和小麦成活。使梁仓盈满,使库房扩张,你给穷人以恩赐。我们为你而演奏竖琴,为你而高唱赞歌。”这条世界著名的长河,非洲主河流之父,孕育了() A.中华文明 B.埃及文明 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 3. “不是因为房屋最终在这里建起,或是坚固的城墙在这里伫立,不是运河或码头让城邦成为城邦,而是这里的人们能使用他们的机会。”古希腊诗人所言与城邦相关,可以说明该城邦的一大特点是() A.城邦林立 B.独立自治 C.民主政治 D.小国寡民 4. 商朝的农业生产已有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为提高,下列资料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状况的是()

A.《史记?殷本纪》 B.《封神演义》 C.《尚书》 D.甲骨文 5.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郡,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6.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杀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这句话叙述的是下列哪个时期的社会状况() A.西周 B.东周 C.五代十国 D.三国两晋南北朝 7. “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靡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8.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A.司礼监、会馆、铜活字、“三言”“二拍” B.政事堂、内作使绫匠、《金刚经》、高转筒车 C.中朝、素纱褝衣、水排、太学 D.三司使、《武经总要》、四书集注、交子 9. 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原都城之自然条件恶劣,保守势力强大,不易推行改革。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p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安徽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共15题;共44分) 1. (3分) (2015高一上·海南期中)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序言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这也就是说() A . 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 B . 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 C . 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 D . 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 2. (3分)(2017·肇庆模拟) 《后汉书·宦官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自明帝之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这种现象实质是() A . 宦官专权乱政 B . 皇权与相权斗争 C . 皇权遭到削弱 D . 皇权至上的产物 3. (3分) (2018高三上·呼兰期中) 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反映了() A . 明代法律存在等级观念 B . 小农经济滋生性别歧视 C . 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D . 理学思想影响婚姻观念 4. (3分) 1919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直接导致了() A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 五四运动的爆发 C .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D . 南昌起义的爆发 5. (3分) (2017高一上·高明月考) 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雅典() A . 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B . 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word完整版)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值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以下成语中的“鼎” 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关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 据《金布律》处罚。这说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 人群的抗议。②因此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如此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 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能够禁止不管从爱琴海依旧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因此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 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

2014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2014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结果 A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王安石变法:市易法。“市易之起,自为细民就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系,为其提供经济上的扶持和法律上的保障,其规模、组织更加完备,教育内容更为广泛,对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C的表述符合题意及史实,故选C。 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6、图5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A①④③②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上海市普陀区2017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卷

2016学年第二学期普陀区高三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以下成果,属于古代东方文明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十二铜表法 D.玛雅文化 2.关于炎帝、黄帝传说的史料价值,说法准确的是 A.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可靠证据 B.与《史记》记载相互印证故可信 C.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D.在传播中经后人加工虚构无价值 3.具有“社会动荡中的大变革”“思想活跃的多元文化”特征的时代是A.殷商社会 B.春秋战国 C.秦汉帝国 D.宋元时期 4.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 C.文官体制D.科举制

5.以下历史事件,命名方式与众不同的是 A.孝文帝改革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6.强调集体议政重要性的中央行政机构是 A.秦朝的皇帝B.隋唐的三省 C.明朝的内阁D.清朝军机处 7.右图白底部分是某王朝的局部疆域图,该王朝 是 A.秦朝B.唐朝 C.元朝D.清朝 8.右图漫画反映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是 A.闭关锁国 B.榷场贸易 C.丝路贸易 D.朝贡贸易 9.“17世纪40年代的政变使一个国王掉了脑袋,1688年政变使另一个国王失去了王位”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10.表明法国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了以君主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的文献是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解放黑奴宣言》 11.“在战争中联邦得到维护和改造,维护了合众国的存在”,材料中“战争”的领导者是A.华盛顿B.林肯C.罗斯福D.杜鲁门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 60 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 “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 B.“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等级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D.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 溢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溢号 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溢号 A. 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B. 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 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 口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3. 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 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 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 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 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 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4.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 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唯无凶年之患,

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历史)卷及答案[word]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图4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6.图5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①②③④ 图5 A.①④③②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第1—30题每小题2分,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历史文献记载:殷人上下“率肆于酒”。下列与之可以相互印证的文物是 2.在古代世界的众多文明成果中,能够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B.二里头宫殿C.金字塔D.帕特农神庙 3.《千字文》中“九州禹迹,百郡秦并”的历史现象发生于 A.公元前二世纪初B.公元前二世纪晚 C.公元前三世纪初D.公元前三世纪晚 4.“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直接反映了 A.实力竞争 B.社会变革C.诸侯争霸D.百家争鸣 5.古代某法典规定: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如果债务人的种姓低于债权人,那么债务人只能以人身作为抵押;如果债务人的种姓高于债权人,那么可以暂缓偿还,并且不得用人身作低押。其目的是 A.区别不同的种姓B.维护高等的种姓 C.维护债权人利益D.强调法律的权威 6.某历史文章中描述“其版图西起不列颠,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起埃及和撒哈拉沙漠以北,北至莱茵、多瑙河一线,统治的人口可能多达6千万,常备军队不过区区25万人左右。”文中指的是 A.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帝国 7.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出土了大量文献,其中包含一批唐代长安宫廷写经(抄经)。右图是敦博第55号《妙法莲华经》卷六卷尾文字,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

A.写经可作为唐代中外交流的证明B.详细罗列了唐代宫廷抄经的流程 C.反映了唐代宫廷热衷佛教的史实D.唐代宫廷抄经有严密的制度保障 8.观察左图,其中建立政权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 9.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制度创新。下列制度中创设意图与众不同的是 A.刺史制度B.内外朝制C.内阁制度D.金瓶掣签制 10.直接反映我国古代科技领先的是 A.日本派遣唐使B.火药技术的西传 C.传教士的东来D.《几何原本》的翻译 11.探险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经过的大洋顺序依次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12.“教皇和宗教会议的权力不是神授的,是人为的,都会犯错误。”这个观点最可能出现在A.1492年是否支持远洋探险的西班牙宫廷辩论中 B.1519年探讨神权是否神圣的德意志宗教辩论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