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滑轮和定滑轮

动滑轮和定滑轮

动滑轮和定滑轮
动滑轮和定滑轮

动滑轮和定滑轮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实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每组一份)老师材料:相关图片或课件、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建议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时,同时演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动画,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出它们的区别,形象生动,而且免去使用实物组装的麻烦,既节省了时间,又提升了效率。

2.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3.如果把滑轮看成是一种杠杆,让学生找出杠杆的三个点,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这是本课中的难点,特别是动滑轮更加难找,在农村小学中建议本部分内容可做机动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协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

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

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实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能够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

(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3)在绳的一端挂2个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省力,费力,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7.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

4.根据小组的讨论,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具体见表格设计示例)

5.预测的学生研究过程

(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2)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3)将绳的右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6.交流研究的发现:用了多少力?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把重物提起时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

7.讨论: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

8.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能够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四、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2.试一试,画出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根据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总结:从图上能够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五、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谁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 讨论:在一间房里,电灯的开关是拉线开关,在一进门的南墙处,床在北墙处。如果想在床上控制电灯的开关,又不使房子的布置很乱,能够怎么办?需要安装几个定滑轮?

滑轮说课稿

《滑轮》说课稿 泰兴市实验初中韦旅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简单机械之滑轮一课。 一、教材分析 《简单机械》是力学的应用部分,全章共讲述了三种简单机械。《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在全章中间部分,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全节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好处;二是滑轮是杠杆的变形(选学部分);三是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根据教学情况,对本节教材做了如下改动:一是在第1个和第2个演示实验后各加一个学生实验。二是在“滑轮组”处再加一个学生实验,其原因是,学生实验不仅增加了观察的可见度,还加强了学生大脑的积极思维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滑轮的作用。 操作技能目标:(1)会根据滑轮组的绕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2)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测得数据的好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本节中,既要观察教师做实验, 还要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如实地记录,根据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因此,“指导学生做好研究定滑轮和动轮好处的实验”是本节的重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则是本节的难点。这是因为,滑轮组是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是滑轮的应用部分,并且与下一章《功》有密切联系。 二、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1、观察、实验:观察实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采集数据。 有目的的观察、实验是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核心。根据本节内容,采取此种方法三次循环、事半功倍。2、合作达标法: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分工合作,互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说课稿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和功》当中的第六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内容学习。本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对于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材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严密、合理,即科学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滑轮组的绕线组装。 教学难点: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知识能力方面:学生经过对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的学习,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准确的引导。 心理方面:学生思维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缺乏理性思维能力。活泼好动,对实验较感兴趣,很想自行探究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并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

六年级科学上册 1_5《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

定滑轮和动滑轮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的教学内容。滑轮这种简单机械与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过简单机械杠杆、轮轴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作了铺垫。而本课内容又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机械打下基础,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这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习本节课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①认识滑轮的基本结构; ②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会使用它们提升物体; ③了解滑轮组的特点,能使用它。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活动设计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③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②难点:如何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四、说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技能获得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法:引导法、讲授法。基本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计活动→学生交流探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知识应用 2.学法:观察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等。 学生能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活动设计,并能亲身积极地进行探索、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分引入新课、新课教学、练习反馈、布置作业等四个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1.新课引入 设疑:是否有一种装置可以利用它把物体竖直提升起来,而利用斜面不能做到?学生讨论。同时结合书中升国旗的插图,思考:国旗是通过什么装置升到旗杆顶端的呢?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2.新课教学 ①分析插图“载物起重机”讨论这些机械中的轮子有什么特点?同时出示滑轮,同学之间交流:滑轮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给滑轮下一个定义,并板书。(把一根绳子绕在一个轮子周缘的槽里,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滑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滑轮,那么请学生举例生产生活中滑轮应用的例子。其实对于滑轮的种类有很多,最基本的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下面我们就来分别研究一下。

《滑轮》说课稿之欧阳歌谷创作

《滑轮》说课稿 欧阳歌谷(2021.02.01) 田湖一中潘万杰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滑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滑轮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教学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探究了杠杆知识之后,对简单机械的引申扩展。本节课既是对杠杆原理的延伸,又是对后面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是简单机械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有大量的学生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得到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本节课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要求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组装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和分析综合能力(根据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推想滑轮组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是有什么特点,滑轮组有什么好处,在具体应用时应如何组装滑轮组?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正确的规律,则是难点。另外,通过学生活动,归纳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不省功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做好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支架、滑轮(2个)、细绳(两端拴有小铁丝钩)、钩码、测力计、铁架台。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分析: 从整体上,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认识滑轮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再探知认识滑轮

《滑轮组》说课稿

城南小学六年级执教者:李颖 时间:2012年10月10日 《滑轮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滑轮组》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本课是按照“明确概念――比较实验(得出结论)――原理应用”的思路编写的。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主要使学生在了解定、动滑轮的作用的基础上,了解滑轮组的作用。为今后学习《自行车的简单机械》奠定了基础,同时,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科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科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面向全体学生。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在了解定、动滑轮的作用的基础上,了解滑轮组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组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重视学生在实践操作的细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习中成长。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法,合理,适当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既竞争,又合作的精神,实现每

个学生都能发展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装引入新知 (二)新课: 1、讨论:你用什么办法证明滑轮组有省力的作用。 2、实验中只做一次够吗?为什么? 3、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师边演示边说明) 4、小组内实验。(师巡视) 5、汇报:说明了什么?(省力) 6、从这些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根据此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你认为是什么? 7、这个实验做几次比较准确? 8、生实验、观察、汇报。 9、小结:滑轮组能省力,还能改变用力方向。 (三)、巩固与拓展 1、在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你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滑轮组来做事吗? (学生们可能会说:起重机) 2、滑轮组的应用。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的使用,是要根据人们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的。 (四)、课后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7、滑轮组 滑轮组能省力,还能改变用力方向。

初中物理《滑轮》说课稿模板

初中物理《滑轮》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部分。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按照前面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理出文中的艺术形象及描述的画面。然后教师指明学生回答文中塑造了哪几个艺术形象,描述了哪几幅画面并简要说明之。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 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 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 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 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 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 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 成功的一半。 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 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 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 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通过电脑动 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 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数理科学系09级9班的毕晓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定滑轮和动滑轮》,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八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的教学内容。滑轮这种简单机械与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过简单机械杠杆、轮轴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作了铺垫。而本课内容又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机械打下基础,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这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习本节课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①认识滑轮的基本结构; ②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会使用它们提升物体; ③了解滑轮组的特点,能使用它。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活动设计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③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②难点:如何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四、说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技能获得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法:引导法、讲授法。基本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计活动→学生交流探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知识应用 2.学法:观察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等。 学生能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活动设计,并能亲身积极地进行探索、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探究精神。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

科学《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定滑轮和动滑轮》。 一、说教材 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本单元的前面几课学习中,孩子们已经认识了杠杆与轮轴两种机械,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两种机械,并将分别通过观察钩码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两种方法研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同时,本课也为后续的学习《滑轮组》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内容共有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旗杆顶部的滑轮(定滑轮) 做一个模拟升旗的装置:可以用铁架台做支架,把定滑轮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旗帜就会随着绳子上升。这里强调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体验这种向下拉绳子而旗帜能够向上升的现象,初步认识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

平衡时,两端的钩码数相同,由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请注意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否则会产生不同数量的钩码也平衡的现象)。 第二部分:会移动的轮子(动滑轮) 人们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来搬运,这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它和定滑轮有什么不同?这里可以参照研究定滑轮的实验进行,如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这里可用橡筋或测力计),动滑轮下挂重物。 二、说学情 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杠杆与轮轴两种机械的学习过程,对机械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历,知道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机械是否可以省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校里每周都要进行升旗仪式,这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由于定滑轮的位置较高,真正看清的孩子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常组合在一起使用,因而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

滑轮组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滑轮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滑轮组》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本课是按照“明确概念――比较实验(得出结论)――原理应用”的思路编写的。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主要使学生在了解定、动滑轮的作用的基础上,了解滑轮组的作用。为今后学习《自行车的简单机械》奠定了基础,同时,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科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科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面向全体学生。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在了解定、动滑轮的作用的基础上,了解滑轮组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组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重视学生在实践操作的细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习中成长。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法,合理,适当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既竞争,又合作的精神,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发展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装引入新知 (二)新课: 1、讨论:你用什么办法证明滑轮组有省力的作用。 2、实验中只做一次够吗?为什么? 3、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师边演示边说明) 4、小组内实验。(师巡视) 5、汇报:说明了什么?(省力) 6、从这些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根据此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你认为是什么? 7、这个实验做几次比较准确? 8、生实验、观察、汇报。 9、小结:滑轮组能省力,还能改变用力方向。 (三)、巩固与拓展 1、在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你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滑轮组来做事吗? (学生们可能会说:起重机) 2、滑轮组的应用。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的使用,是要根据人们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的。 (四)、课后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动滑轮和定滑轮说课稿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 四疃镇第二中心小学:巩彩利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定滑轮和动滑轮》。我这节课的说课流程是: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和学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预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河北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五课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中学生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这节课也是本单元重要内容之一。 2.【学情分析】 对于农村六年级学生来说,定滑轮的位置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所以我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滑轮图片,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升国旗实例出发引出定滑轮,最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科学概念: 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5.【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 6.教具学具准备: 滑轮10个,铁支架9个,测力计9支,钩码9盒,细绳子10根

《滑轮》说课稿

《滑轮》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探究了杠杆知识之后,对简单机械的引申扩展。本节课既是对杠杆原理的延伸,又是对后面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是简单机械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有大量的学生探究活动, 在实践中得到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本节课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要求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组装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和分析综合能力(根据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推想滑轮组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是有什么特点,滑轮组有什么好处,在具体应用时应如何组装滑轮组?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正确的规律,则是难点。另外,通过学生活动,归纳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不省功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做好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支架、滑轮(2个)、细绳(两端拴有小铁丝钩)、钩码、测力计、铁架台。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分析:从整体上,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 理念,指导学生认识滑轮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再探知认识滑轮的作用。在指导

学生认识滑轮的作用时,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然后再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2学法指导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寻求知识,从而培养初 步的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一一思考分析一一进行假设一一实验探究一一加以应用” 三、教学思路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杠杆原理、分类等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滑轮的本质预先打下伏笔, 做到前后照应。 利用升旗仪式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进而介绍滑轮。这样的引课,自然贴切,易于学生接受。 (二)新课教学 1、引申指导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滑轮的结构的基础上,展示在各种场合下,滑轮都是被怎样应用的。由学生依据观察,利用给定的器材,小组合作设计并组装滑轮,而且能够提升重物。 此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在学生能够正确组装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评加强学生的印象。 2、活动探究 (1)定滑轮 提出猜想:①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②使用定滑轮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提出实验要求:探究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探究拉力自由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并设计记录表格。 动手探究: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始探究实验此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中间, 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对于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免导致错误实验结论的得出。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的高度;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提问,谈谈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体会等,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 一步揭示定滑轮的本质:定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等臂杠杆。 (2)动滑轮

《滑轮》说课稿

《滑轮》说课稿 田湖一中潘万杰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滑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滑轮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教学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探究了杠杆知识之后,对简单机械的引申扩展。本节课既是对杠杆原理的延伸,又是对后面学习“功的原理、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是简单机械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有大量的学生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得到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本节课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要求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组装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和分析综合能力(根据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推想滑轮组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是有什么特点,滑轮组有什么好处,在具体应用时应如何组装滑轮组?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正确的规律,则是难点。另外,通过学生活动,归纳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不省功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做好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支架、滑轮(2个)、细绳(两端拴有小铁丝钩)、钩码、测力计、铁架台。 二、教法和学法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滑轮、滑轮组

复习:滑轮、滑轮组说课稿 一师三团中学谢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滑轮是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滑轮组”、“功”和“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在第十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3)理解滑轮的实质是变形的杠杆,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并正确判断省力情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滑轮结构;通过实验探究和对比,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分析,理解滑轮实质是变形的杠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工作特点。难点:对滑轮是变形杠杆的理解;滑轮组省力情况判断。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获得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有关知识,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占优势地位。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分析滑轮、滑轮组受力情况的能力都较差,在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滑轮的实质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滑轮重及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实验误差较大,会影响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直入主题 教师根据学生八年级掌握的知识点把滑轮、滑轮组的基础知识再现,并重点把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通过动画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㈡中考题型分析 本知识点在中考中通常以选择、填空、实验、作图、综合计算类型出现。大约占10%---18%左右.对有用功、额外功的理解应用及运用滑轮作图,机械效率应用等考查是近几年的热点。 (三)中考再现 1、人们常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它结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既能()又能()(2008年新疆中考)

滑轮说课稿

《滑轮》说课稿 石家庄市红星小学付志远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第三课轮子的妙用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撬棍的学问》和轮轴的基础上,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塔吊入手,通过实验和活动逐步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属于典型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课程。 对教材的分析,为的是课上更好的运用。课后老师评论这节课的亮点之一就是: 【在教材的运用上秉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材”的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改编,提高了教材的利用率和学生获得新知的流畅性,如把教材中的引入变为课后观察作业,拔河比赛的探究活动变为巩固练习等等,具体的运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展示。】 二、学情分析: 从小学生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同时通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只要加以引导,恰当设置认知冲突,就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地通过实验、讨论,探究出结论,顺利完成本课学习。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会设计简单的有关滑轮的对比实验,能自主地探究出两种滑轮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愿意合作并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与发现。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动滑轮和定滑轮工作时的优缺点。 STSE目标:能将自己发现的生活中应用了滑轮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与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五、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达到本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谈谈我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首先,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 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这节课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行简单的计算。 ⑶知道功的单位(J),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判断物体有没有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是即将学习的功率、机械效率的基础,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s【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 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 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

初中物理说课比赛一等奖《机械效率》说课稿(另配套说课课件供下载)

说课稿 各位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选自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五节,机械效率。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第十章题目是机械与人,主要介绍了两种简单机械及相关应用,而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机械效率,是第2节、第3节知识的延伸。另外,这一章除去机械能以外其他知识在高中都不会再深入学习,但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而机械效率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切入点,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沪科版教材中本节课中的例题、实验都是带星号的选学内容,剩下的内容就只有几个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整节课几乎是选学课,但是在课标中的内容确是要求学生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这也是中考的考点,而且机械效率的相关计算在2015年第一次加入了济南中考考纲,所以此节内容在课标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整个第十章的知识体系中也应该有更重要的教育意义。据此,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等等等。 通过分析教材和目标,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第2节已经学习了动滑轮,定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相关知识,通过第3节的学习明确了什么是功,这都是学习本节的理论基础。同时学好机械效率,也为初三学习热机效率做好知识铺垫。但是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以滑轮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前面在讲简单机械和功时,都没有考虑摩擦和某些机械自身的重,应用的是理想模型。因此一些学生就会在这里感到困惑,在具体实例中分不清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根据重难点,下面我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知识目标都是以对概念的理解为主,包括区分总功,有用功,额外功,计算机械效率等,怎样在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为选学内容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建构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从教材中看,如果不考虑是否选学的问题,本节课以一个小实验引入,接着给出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接着是机械效率的相关计算。然后用实验测量各种功,最后通过实验总结机械效率是不是一定的问题,内容涉及上对课标的体现不全面,没有涉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而且从内容结构的编排上,我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是先被给出概念,这种被动学习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而机械效率的理解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对教材内容做了调整,从实验探究出发,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从数值上的差异发现不同功之间的区别,寻找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从中自然地引出总功,额外功,有用功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顺利成章地导出机械效率以及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既顺应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又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能自己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差异,比较不同,建立概念。 所以教法上应用了实验探究,讨论、讲解、比较,但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实验探究突破难点,通过难点的探究把握重点。 先看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关于本节课实验探究的设计。 实验探究肩负着突破难点,解决重点的重任,我做了以下的设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 教学目标: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 2.熟练应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合成与分解法等常用方法解决平衡类问题。 3.进一步熟悉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本讲重点:1.正交分解法的应用 2.图解法的应用 本讲难点:受力分析 考点点拨:1.平衡条件的基本应用 2.平衡问题中常用的数学方法――相似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 3.平衡问题中常用的物理方法――隔离法和整体法 4.用图解法解决动态平衡类问题 5.平衡问题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6.关于绳中的张力问题 一、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为零;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它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它一定处于非平衡状态。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 几个力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F合=0或F x合=0,F y合=0 3.判定定理 物体在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则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4.解题方法 当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等值反向;当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当物体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正交分解法。 【例1】(1)下列哪组力作用在物体上,有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A.3N,4N,8N B.3N,5N,1N C.4N,7N,8N D.7N,9N,6N (2)用手施水平力将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在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的情况下 A.压力加大,物体受的静摩擦力也加大 B.压力减小,物体受的静摩擦力也减小 C.物体所受静摩擦力为定值,与压力大小无关 D.不论物体的压力改变与否,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总等于重力 (3)如下图所示,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受水平力F1 =10N,F2 =3N而静止,当撤去F1后,木块仍静止,则此时木块受的合力为 A.0 B.水平向右,3N C.水平向左,7N D.水平向右,7N (二)平衡问题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1)相似三角形法:该方法在上一讲中已经讲了,本讲再举一例,加以强化。 若给定条件中有长度条件,常用力组成的三角形(矢量三角形)与长度组成的三角形(几何三角形)的相似比求解。 【例2】如图所示整个装置静止时,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o。AB连线与 OB垂直。若使带电小球A的电量加倍,带电小球B重新平衡时绳的拉力多大? (2)正交分解法:该方法在上一讲中已经讲到,本讲再举一例,加以强化。 【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直角三棱柱A放在水平地面上,三棱柱的斜面 是光滑的,且斜面倾角为θ。质量为m的光滑球放在三棱柱和光滑竖直墙壁之间, A和B都处于静止状态,求地面对三棱柱支持力和摩擦力各为多少? (三)平衡问题中常用的物理方法――隔离法和整体法 (1)隔离法:假想把某个物体(或某些物体或某个物体的一部分)从连接 体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只分析这个研究对象受到的外力,由此可以建立 相关的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2)整体法:整体法就是把若干个运动状态相同的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只要分析外部的物体对这一整体的作用力,而不出现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的作用力(这是内力),由此可以很方便地求出整体的相关的外力或加速度,使解题十分简捷。 整体法和隔离法解题的步骤是:对象过程要指明,受力分析要对应,整体法求加速度,隔离分开求内力。 【例4】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所示。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F N和细绳上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A.F N不变,T变大 B.F N不变,T变小

滑轮说课稿

《滑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滑轮》下面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模式、说方法、说设计和说板书。 一、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教材。 把握教材特点、理清知识脉络是教学的前提。《滑轮》是第五单元运动与机械的内容。本单元由静止与运动、距离与时间、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组成,知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滑轮这种简单机械与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过斜面、杠杆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课又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机械打下基础,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本课有着广泛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通研教材是教学的前提。而分析学情,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从已有能力上看,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前面学习了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学生基本具有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从生活经验来看,滑轮在我们生活和生产中大量得到应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也能接触到滑轮,对滑轮的构造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从学习方式来看,学生通过多年的科学学习,加上本单元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探究此类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为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及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及开放性地整理事实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自主设计、合作探究的乐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本课教学重点为: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创造性将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问题。 四、说模式 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事半功倍。 本课我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包括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小组合作探讨、提出问题 3合作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4课堂总结、评价反思。 它的基本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突出问题导向,突出合作探究注重质疑探究。 它的实施原则是:主体性、活动性原则。实施策略是:情境创设、合作学习。 五、说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本课运用的教法主要有:情景教学法,主要应用在以升国旗的场景来导入课部分和怎样运重物上楼的小组探讨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学练的兴趣,增强学习内因。直观演示法,实验操作法,用在组装动滑轮和定滑轮部分,验证定滑轮、动滑轮能否省力→可以降低难度,形成动定滑轮的表象,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学法有动手实践法,自主探究法,应用在学生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和验证动滑轮和定滑轮能否省力,能激发学练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法,能培养学生表达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说设计。 科学课堂倡导在“做中疑,做中思,做中探,做中研,做中练”。结合教材和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 1、创设情境,问题导入(1′)。 2、创设情境小组探讨解决问题(5′)。 3、教师引导提出问题(2′)。 4、大胆猜想(1′)。 5、小组合作设计实验(12′)。 6、小组合作实验探究(15′)。 7、汇报交流实验结果(3′)。8.知识拓展课堂小结(1′)。各环节的活动设计具体为: 1、创设情境,问题导入。创设升国旗场景,提出问题----国旗是怎样升到旗杆顶部的?渗透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