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理书稿

原理书稿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判断题

1.马克思是天才,马克思主义是永恒不变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

已经“过

时”了。( )

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体系不可

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义结合在一

起的产物。( )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7.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

愿望的社会

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

8.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

9.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

1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

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

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

网评,名列

榜首的是(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

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

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

节的国家是

( )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

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

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20.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马克思列宁主义

D.社会主义

三、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英国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唯物论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 )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

B.采取既坚持又发展的科学态度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D.学习、信仰、行动三统一

四、思考题

1.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为什么?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1】

1.马克思恩格斯在 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48 一 249 页)

2.恩格斯在 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惜了,暴露出我们当时( 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 10 页)

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26 页)〔材料 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C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l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642 页)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材料2】

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 19 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

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2.1934 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材料3】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A

5.B

6.C

7.B

8.B

9.C 10.A 11.B 12.D

13.A 14.A 15.C 16.A 17.D 18.A 19.C 20.C

三、多项选择题

1.BCD

2.BCD

3.AB

4.ABC

5.BC

6.AB

7.ABC

8.CD

9.BCD 10.ABCD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判断题

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假象不是本质的表现。()

4.单纯的量变可以无限地持续下去。()

5.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就是指规律。()

7.发展的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10.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单项选择题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物质和运动是统一的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C.有限和无限是统一的

D.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是统一的

4.实践的科学含义是( )

A.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

C.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

D.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5.时间空间是( )

A.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人们经验规定的东西

C.人类感性的直观形式

D.独立于物质的客观存在

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

A.相对主义诡辩论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不变论

D.主观唯心主义

7.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A.哲学就是世界观

B.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世界观是哲学的系统化、理论化

8.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培根、狄德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D.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辨证唯物主义

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再次踏进时遇到新水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0.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A.它是看得见的实物

B.它是物质的形态和结构

C.它是不能被人们认识的抽象的东西

D.它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群众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1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法

13.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的任意否定

14.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15.发展的实质是()

A.运动不灭

B.相互作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世界的进化

1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A.客观性和普遍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18.“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强调的是()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B.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C.质变体现量变的成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19.建筑单位总是依据先行设计的图纸建造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先于物质

D.意识能够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

2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快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D.事物变化的幅度的大小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A.因地制宜

B.掌握火候

C.注意分寸

D.适可而止

2.“白马非马”的命题是()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 割裂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下列选项,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量体裁衣

B.对症下药

C.声东击西

D.因地制宜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C.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5.规律具有()

A.客观性

B.必然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相互联结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关系

7.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C.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

D.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彻底否定

8.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中,偶然性()

A.存在于必然性之中

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C.只存在于社会现象当中,自然界不存在偶然性

D.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9.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因此认为()

A.联系具有客观性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联系具有多样性

D.联系是具体的

10.辨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 ( )

A.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动

B.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C.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形式

D.指事物仍然保持自身的根本性质

四、思考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2.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4.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材料2】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

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材料3】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的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D

5.A

6.A

7.C

8.B

9.A 10.D 11.D 12.C

13.A 14.A 15.C 16.B 17.C 18.A 19.D 20.C

三、多项选择题

1.BCD

2.BD

3.ABD

4.ABCD

5.ABCD

6.ACD

7.ABC

8.BD

9.ABCD

10.BCD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判断题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4.认识的客体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物。()

5.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

7.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真理与价值毫不相干。()

二、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

3.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5.认识的起点是()

A.实践

B.概念

C.经验

D.感觉

6.感性认识的局限线性在于()

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主观自生的

7.概念、判断、推理,这是()

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实践

B.感性材料

C.理性抽象

D.认识能力

9.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

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

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

10.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才能完成

B.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完成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完成

11.真理是()

A.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多数人同意的认识

C.没有人反对的认识

D.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

1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D.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13.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A.唯物论

B.辩证法

C.诡辩论

D.二元论

14.“真理是思维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唯物主义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指()

A.真理都是相对的

B.真理都是有阶级性的

C.真理都是绝对的

D.真理都是具体的

16.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它是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1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的标准

1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9.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20.“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三、多项选择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B.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因素

C.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

认识

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取得规律性的认识

C.取得真理性的认识

D.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3.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A.唯心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二元论

4.每一个具体真理都是()

A.客观真理

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C.包含着错误的相对真理

D.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

5.“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D.有用就是真理

6.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一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7.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能识别x射线照片上的病理信息,一个毫无医学知识的人,则什么也不能识别,这表明()

A.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的认识具有自觉能动性

D.既成认识背景影响感性认识

8.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

A.它是不完全可靠的真理

B.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和适用条件

C.它是已经过时了的真理

D.任何真理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9.“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的原理,表明()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C.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D.人类认识是不可靠的

10.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

A.自发实现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认识上质的飞跃过程

D.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四、思考题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简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5.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分析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五、材料分析题

1.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做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材料2】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已感官所给与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需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2.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立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由第4种夸克,有了第4种,就有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3.下面是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笛卡尔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做错误的和有危险的加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认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只是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

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只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只是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只是原理》

【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的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2)材料2的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理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选选择题

1.C

2.C

3.D

4.C

5.D

6.A

7.D

8.A

9.C 10.D 11.A 12.B

13.B 14.B 15.A 16.B 17.C 18.B 19.B 20.C

三、多选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

4.AB

5.AD

6.ABCD

7.AD

8.BD

9.ABC 10.BC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判断题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6.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7.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

8.国家是以血缘关系来划分。()

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二、单项选择题

1.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定于()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经济地位

B.分配多少

C.社会分工

D.政治立场

3.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A.社会革命

B.阶级斗争

C.改革

D.生产力发展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A.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5.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A.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根本动力

B.唯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8.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

A.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B.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

C.国际阶级斗争的影响

D.人口众多和贫穷落后

9.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完全必然的

B.偶然的机遇

C.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

D.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统一

10.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别是()

A.社会规律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B.社会规律具有阶级性

C.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D.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现的

1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在它具有()

A.历史的继承性

B.鲜明的阶级性

C.发展的不平衡性

D.能动的反作用

13.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人的需要

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是看()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制约

16.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1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的优劣

C.人口密度的大小

D.社会风气的好坏

19.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

A.人类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能力的范畴

B.人类创造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20.生产关系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多项选择题

1.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B.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像和劳动对象的新用途

C.它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D.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2.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原理

D.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原理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A.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B.相信群众的观点

C.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D.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规律的唯意志论

B.成人历史偶然性的唯物史观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A.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

B.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

C.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

D.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

6.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是()

A.发动群众的方法

B.辨证否定的方法

C.历史分析方法

D.阶级分析方法

7.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

A.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

B.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完成任务的组织者

C.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D.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矛盾

9.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的矛盾

10.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

四、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都是具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产生的结果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材料2】黑格尔认为,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请回答:

材料1、2分别是什么观点?对比材料1,请分析指出材料2的错误。

2.【材料1】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摘自人民网 2007年10月16日

【材料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摘自人民网 2007年10月16日

根据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上述材料中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原理?

(2)简要叙述其中一个原理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A

4.D

5.B

6.D

7.D

8.A

9.D 10.D 11.B 12.D

13.A 14.B 15.C 16.A 17.D 18.A 19.C 20.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BCD

4.ACD

5.ABD

6.CD

7.ABC

8.ABC

9.ABC 10.ACD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判断题

1.同学买来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属于商品。()

2.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3.凝结在非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可以看作价值。()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在创造商品的劳动过程中同时支出的两种劳动。()

5.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

6.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用于追加的那部分资本并非来自于剩余价值。()

7.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着资本价值构成。()

8.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简单再生产。()

9.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就是其生产价格。()

10.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等量资本都能够获得等量利润。()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本质的属性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

B.价值和价格

C.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交换价值

3.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交换价值

4.劳动形成价值,这是()

A.劳动的自然属性

B.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的属性

C.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劳动的一种社会属性

D.劳动在任何经济形式下都有的社会形式

5.劳动具有二重性是()

A.一切从事生产的劳动都有的

B.资本主义生产所特有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

D.简单商品生产所特有的

6.“1只羊=2把斧子”这个价值表现形式是()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7.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劳动力的价值()

A.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由一系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决定

D.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9.资本流通的总公式是()

A.G—W—Gˊ

B.G—W—G

C.G—Gˊ

D.W—G—Wˊ

10.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劳动力成为商品

12.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

就是工人()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

B.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D.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1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中()

A.c+v+m都是新创造的价值

B.c+v是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C.c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D.c+m是旧价值转移来的,v是新创造的价值

14.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15.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平均利润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全部劳动分为()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为自己的劳动和为社会的劳动

17.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本质是()

A.商品、货币等物

B.机器设备等生产手段

C.生产资料所有者剥削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D.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一种剥削于被剥削的关系

1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A.两者使用的时间长短不一

B.两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两者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D.两者的来源渠道不同

19.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时间

B.剩余价值率

C.劳动生产率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0.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三、多项选择题

1.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价值存在的前提

D.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2.商品和劳动产品的关系是()

A.商品和劳动产品中都凝结有人类的劳动,因此都具有价值属性

B.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

C.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D.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