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十四章 意志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十四章 意志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十四章 意志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十四章 意志

第十四章意志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人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活动是有目标的行动。

并不是所有自觉的有目标的行动都有内心意志努力的性质。

二、意志与自由

自由意志:指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又是不自由的。说它是自由的,因为在一定的条件

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目的,发动或制止某种行动,按某种方式、方法行事;说

它是不自由的,因为人的一切愿望、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将一无所成。

三、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指意志行动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

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

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内心追求的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以达成该目标。

(一)采取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一般包含选择目标、设定标准、制订计划、心理冲

突和矛盾、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目标是人的行动所期望的结果。

(二)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因为即使在作出决定时有决

心,有信心,如果不付诸行动,这种决心和信心依然是空的,意志行动也就不

能完成。

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

1、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要付出大的努力,但与个体已形成的消极的人格

特征(如懒惰、骄傲、保守、坏习惯等)或兴趣爱好发生矛盾,从而使决

心和信心发生动摇。

2、在作出决定时虽然选择了一种目标,其他目标仅受到暂时的压抑,但仍然

很有吸引力。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暂时受到压抑的期望又可能重新抬头,

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

3、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期望、新意图和方法,它们也会同预

定的目标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

4、有时在作出决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发

展变化,在执行决定时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而人又缺乏应付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

四、意志的生理机制

意志行动是通过一系列随意运动来实现的。控制机体运动的皮质主要在中央前回。

大脑额叶在意志行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脑额叶是形成意志行动的目的的器官,它随时将

活动的结果与预先拟订的目的进行比较。

网状结构在行为的意志调节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五、知、情、意的关系

1、意志和认知过程有密切的联系。意志的产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

2、意志和情绪也有密切的联系。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

动的阻力。

3、意志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意志的心理结构

意志的心理结构是很复杂的,由于研究工作的薄弱,在心理学上至今尚无统一的看法。

一、目标

目标:个人确立并指导其行为的内部心理表征。

目标特点:

(一)目标的多样性:引导人们行为的目标多种多样。

(二)目标的组织性:可以把个人追求的目标看成是一个系统。

(三)目标的动力性:朝向正向目标的行动与积极情绪相联系,而背离正向目标的行动则与消极情绪相联系。

注意:

1、我们的意志行动是非常复杂的,它可以包含对多个目标的追求,如我们的求

职行动就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包含着多个目标。

2、同一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行动计划而实现,而一种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对不同

目标的追求。实现一个目标不会只有一种途径或计划。

3、不同性质的目标,其动机作用是不同的。

二、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水平,它与一个人目标的确定和选择密切相关。

影响一个人的抱负水平的因素:

(1)自信心。自信心既是过去成功经验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

个人的成功。

(2)个体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越强烈,以后的抱负水平就会水涨船高。

(3)团体成败经验。个人的成败经验直接地影响到个人的抱负水平,团体的成

败经验则间接地影响着个人的抱负水平。

三、冲突与矛盾心理

冲突:指两个或多个追求目标之间的斗争

矛盾心理:指对一个目标追求过程中所产生的混杂感情

(1)双趋冲突:一个人同时想追求两个目标,但由于条件所限只能选择其一,像这种被迫放弃自己所爱的目标之一的冲突。

(2)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

(3)趋避矛盾:对一个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兼具好恶的情感。

(4)多重趋避矛盾: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且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不同好恶情感。

四、自信心

自信心:也叫自信,是个人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的和所能的有信心,对自己所下的判断和所做的事情不怀疑。

自信心在意志行动中的动力作用表现:

1、自信心对确定目标水平的作用。

2、自信心影响着我们对任务的情绪反应和所承受的压力大小。

3、自信心会激发人们的动机性思维。

4、自信心会影响意志行动的坚持性和对压力的耐受性。

5、自信心还会影响达到目标后的反应。

五、决策

决策::在不确定条件下作出决定的心理过程

决策过程:

(1)意识到决策的必要性

(2)确定目标,定义问题

(3)形成决策的备择方案

(4)对各方案进行维度分析

(5)评估各备择方案

(6)作出决策

第三节意志控制与失控

一、意志控制

意志控制:个人操纵事件的进程和结果,使之与预期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意志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对行动的激励和克制来实现的。激励表现为推动人为达到目标而积极行

动起来。

二、失控

失控:遇到有威胁性的情况而自己又无力应付时就会觉得自己对事件失去了控制能力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都有可能成为威胁性的因素,使我们失去对事件

的控制能力

第四节意志品质

一、意志品质及其种类

意志品质: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

(一)坚定的目的性:指个人善于提出并达成具有社会意义的目标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特

征。

(二)独立性:一个人自己有能力作出重要的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有责任并愿意对自

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深信这样的行为是切实可行的。

(三)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

执行决定而努力

(四)果断性:表现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五)自制力:善于控制自我的能力,如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等

二、意志品质与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的主要失误表现:

(1)缺乏明确的目标。

(2)犹豫不决。

(3)精力分散。

(4)拖延。

(5)被中断。

科学的时间管理应遵循:

(一)设置目标并定期加以评估

设置目标时应当注意:

(1)确立清楚且能够达到的目标

(2)排出每个目标的优先级

(3)找出达成目标能在较短时间内要做的工作

(4)确定完成较小工作的时间

(5)定期对目标重新评估

(二)按优先顺序完成重要任务

(三)克服拖延的毛病

(1)多想想完成工作后的美好感觉,对自己加以正面激励

(2)划分成一连串的步骤,并将其列入自己“待办清单”中,然后按部就

班地去做

(3)约束自己一天要花多少时间去做这项工作,要求自己在每天同一时间

里去做这项工作,直到完成为止

(4)最好是在比较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中进行工作

(5)完成自己的承诺后要给自己奖励

(6)对工作不要追求最完美的结果(四)改掉浪费时间的坏习惯

(五)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 ?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 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 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 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 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心理学导论》第十章

第十章言语 【学习目标】 (2) 【学习建议】 (2) 【学习重点】 (2) 【关键词】 (2) 第一节言语概述 (4) 一、语言和言语的含义 (4) 二、语言和言语的特征 (5) 三、言语的种类 (7) 四、思维与言语和语言的关系 (9) 五、言语的生理机制 (10) 第二节言语的感知和言语理解 (12) 一、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12) 第三节词汇和句子理解 (16) 一、词汇理解 (16) 二、句子理解 (16) 第四节言语发展 (18) 一、儿童言语发展阶段 (18) 二、言语发展理论 (19) 第五节第二语言的学习 (21) 一、双语教育 (21) 二、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 (21) 三、第二语言的教学 (21)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言语种类、言语的生理机制以及言语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了解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词汇和句子理解以及言语的发展过程。能够运用言语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言语产生与获得和使用的过程。 【学习建议】 理解和掌握言语的含义、言语活动类型、人类言语的生理机制、言语的感知与理解、言语获得的基本理论和言语产生过程、言语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运用言语原理解决实际的问题。 【学习重点】 1.言语是一个人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通过言语活动,理解对方语言和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言语具有的功能有:交际功能、符号功能和概括功能。言语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和个体性。 3.按照言语活动分类,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言语包括对话和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具有展开性、随意性和计划性特征。内部言语有两个特征是隐蔽性和简约性。 4.言语认知包含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是一个人在接受他人的言语刺激时,对其语音、语调等进行识别、辨认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过程。言语感知包括口头言语感知和书面言语感知,它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字词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 5.言语知觉是个体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以听觉为基础,对说话者发出的语流信息进行译码加工以达到识别话语的过程,包括言语知觉的听觉阶段、语音阶段和音位阶段。 6.句子理解是在对词的理解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并在过去经验的参与下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句子理解是多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 7.句法是规定句子中词的排列以及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表现方式的规则体系。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句法策略有词序策略、词类策略、虚词策略和词缀策略。句法建构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则:标准句原则、最小依附原则和后关闭原则。 8.言语发展又称言语获得,涉及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母语及其理解能力的获得、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 第五章感觉 一、感觉 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二、感觉测量: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 三、三种定律: (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 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 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 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 讲 第一部分本章内容讲解 本章内容为信息加工部分的第二个章节感觉。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点为:2007-5,2007-6,2008-4,2008-5,2008-6,2009-5,2009-6,2009-66,2010-77,2011-3,2011-4,2012-4,2012-5,2012-66,2013-7,2013-67,2014-8,2014-9,2015-5,2015-6,其中考核过一次简答即解释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本部分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本章框架如下: 第二部分本章重要考点 一、感觉概述 (★考点:2007-6、2010-77、2011-4 ) 1. 感觉的测量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感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映,这个刺激范围便是感觉阈限,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测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可表示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即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感觉通道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韦伯分数越小,该感觉道的感觉就越敏锐,韦伯定律指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费希纳对数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了对数定律,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他推导出下式:P=KlogI,其中I是刺激量,P是感觉量。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但他所假定的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为事实所否定,且他以韦伯定律为基础,所以对数定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 2.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4.心理特征 5.心理结构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五、分析题 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 1. 试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2. 怎样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3. 怎样才能做到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公开接受检验?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例如:我们可以觉知到自身的感受也可以觉知到外界的声音、光、气 味等。 (一)主观性 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直接觉知到自己 的思想、情感和心境。 (二)统一性 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例如:当我们出去春游时,看到郊外美好的景色心情十分愉快。在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次回忆时那种经验仍然是一个整体。 (三)流动性 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美 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制造出意识流,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连续不断的整体。(四)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2)意识把我们的过去与我们的现在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我,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未来的预期目标。二、意识水平 (一)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 的意识为焦点意识。 (二)下意识 未被注意的信息也是被登记和评估。未被意识的信息是在觉知的下意识水平上起作用的。 边缘意识也属于下意识。当你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段话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例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专注于同你的同伴讲话,忽略了其他的声音,当有人叫你的名字时就会马上引起你的注意力。 (三)前意识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一节概述 人的毕生发展:人从胚胎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1、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环境刺激,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作出反 应。 2、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特征和行为会招致人们对其的不同反应。 3、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完成和建构自己所爱好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 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二、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年龄特征: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大多数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个别差异:不同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发展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生理学意义上的两种年龄: 实足年龄:个体出生之日算起的年龄。 发展年龄:代表身心发展的年龄。 两种年龄的关系: 两种年龄接近或相等,代表个体发展正常,发展年龄大于实足年龄,代表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早熟,发展年龄低于实足年龄,表示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晚熟。 三、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一)、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 体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进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研究方 法。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收集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显得 较为经济。 不足: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会受世代变迁的影响。 (二)、纵向研究: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 不同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材料。 (三)断代—序列研究:结合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 对象进行追踪。 第二节孕期与婴儿期 一、出生前的发展 胚芽阶段:受精后的两周。 胚胎期:第三到八周。 胎儿阶段:第九周之后。 二、婴儿期的发展 (一)体能发展 1、身体和脑的发展 出生后的两年内身体发育的速度最快 婴儿期神经系统发展最快 营养和感觉及认知刺激是影响大脑发育的两个重要因素 2、反射和运动技能

河南大学1997-201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已整理 )

河南大学1997-201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河南大学1997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兴趣和爱好(第十章)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六章) 3.意识和无意识(第五章) 4.能力和智力(第十一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概念?在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掌握概念?(第七章) 2.如何理解性格的实质?说明性格的结构(心理学导论P670) 3.说明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及特点的(第六章) 4.说明言语的概念和特点,研究言语有何意义(第八章) 5.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包含哪些成分?有何特点?(第七章) 三、论述 1.试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章 2.评述阿诺德的情绪理论(第十章) 3.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为什么?(心理学导论p550) 河南大学1998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视觉对比和视敏度(第三章) 2.投射法与主题统觉测验(第十二章) 3.动机和需要(第九章) 4.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第十一章) 5.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第五章) 6.短时记忆和反响回路(第六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性格类型?说明两种主要的性格分类。(心理学导论P670)

2.说明颜色混合及其定律。(第三章) 3.试说明人的大脑言语机能区的具体功能和脑部位(第八章) 4.什么是灵感?灵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心理学导论P464--468) 5.试说明吉尔福特三维智力模型的结构和重要意义(第十章) 6.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第十三章 三、论述 1.试述鲁利亚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新发展() 2.解释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及二者关系(第三章) 3.试述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第十二章) 河南大学1999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需要与诱因(第十章,诱因在心理学导论P194)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第三章) 3.清晰度和可懂度(心理学导论P494) 4.直觉思维和灵感(第七章) 5.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第十一章) 二、简答 1.简述图形组织的原则(第四章) 2.说明颜色的基本特性(第三章) 3.试述推理的概念和种类,影响推理的因素有哪些?(心理学导论P446) 4.简述意志的良好品质(第九章) 5.人的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第十一章) 6.什么是社会性动机?简述社会性动机的种类(第九章) 三、论述 1.评述詹姆斯—兰格理论(第十章) 2.试述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塞斯顿的基本能力说和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第十一章) 3.说明掌握气质对管理工作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心理学导论P663) 河南大学200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心理考试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一.单选 1、常用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是(C) A SAS B EPQ C SCL—90 D 16PF 2、下列哪些属于神经症(C) A精神分裂症B学习困扰C强迫症D幻听 3、科学心理学创始人是(C)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冯特 D、马斯洛 4.支配内脏器官的是( A )系统。 A.植物神经B.运动神经C.中间祾经D.感觉神经 5.关于神经症,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 (A)自知力相对完整(B)出现某些思维和行为异常(C)不会有人格基础(D)症状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6、行为主义创始人是(C) A冯特B杜威C华生D荣格 7、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B) A冯特B弗洛伊德C华生D杜威 8、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D) A冯特B 荣格C华生D 罗杰斯 二.多选 1、1989年,WHO认为健康包括(ABC) A躯体健康B心理健康C社会适应良好D道德健康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 A学业方面B人际关系方法C情绪方面D恋爱方面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A家庭因素B社会因素C人格因素D学校因素 5、心理健康的特点具有() A相对性B完整性C可逆性D动态性 6、心理咨询能够解决() A一般心理问题B心理障碍C神经症D精神病 7、从严重程度来看,心理问题可分为() A一般心理问题B严重心理问题C疑似神经症D精神病 8、心理的本质(ABC) A、心理是脑的机能 B、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来源 C、心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心理是心脏的功能 10.心理过程包括(ABC)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个性心理特征 11、心理咨询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ABC) A 心理评估阶段 B 心理帮助阶段 C 结束巩固阶段 D 咨询前的准备阶段 12、心理咨询的形式有哪些(ABCD) A 个体面谈咨询 B 团体心理咨询 C 家庭心理咨询 D 电话心理咨询 14、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有(ABCD) A 排除器质性标准 B 时间标准 C 严重程度标准 D 症状标准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1、标志: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首个心理学实验室 2、定义: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3主要研究领域:A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B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 C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 D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E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和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分支) F工程心理学(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G军事心理学(研究人在军事活动条件下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 1神经元结构 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信息、整合信息、传递信息 3神经元的分类(1)感觉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 4突触传递: 第二节大脑 1左右脑差异: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 1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2神经一体液调节概念:由于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来支配效应器的活动 3神经系统调节作用途径:一是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各器官活动,二是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各器官活动。 第三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一节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问题 1概念:不是指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指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种特定取向。 2它所传达的基本信息:强调在发展研究中不能只注重某个特定的年龄,而要关注生命全程。心理发展不仅发生在儿童身上,而是存在于所有年龄的个体中。同时,心理发展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不仅是指增长和获得,也包括衰退与丧失。 3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 4基本理论问题:A先天与教养的关系B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C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第四章:感知和感觉 第一节.什么是感觉p65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和全貌。(理解P65的剥夺实验) 感觉的产生:产生感觉的神经机构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三部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并激活了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综合,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感觉的种类:(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第二节.什么是知觉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的生理机制:(1)当事物的属性、成分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分析器时,便引起该分析器内的神经兴奋,这时,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就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反映。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记忆系统: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不仅在信息保持时间和信息保持量上有区别,而且在记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处于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指示表征的方式(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刺激模式(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3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功能固着是一种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4问题解决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5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6动机和情绪状态(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问题解决骑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就动机的性质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具社会价值,他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越大,就越积极)7人格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再造想象的发展及形成条件: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是相对的,虽然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颖的,但实际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是根据某种图形提示或语言描述再造出来而已。再造想象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再造想象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形成的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言语或词语的描述和图形或符号标志的事物的意义。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记忆表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愈丰富,再造性想象的内容就愈多样。 注意及其基本特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知觉的四大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过程。)、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像的过程)。 思维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间接性(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即通过一定媒介反映客观事物。)。

心理学相关 心理学导论 补充内容(5-8章)

第五章感觉 【试述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区别】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它的操作性定义是有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刺激强度,绝对感觉阈限是用来描述绝对感受性的指标,两者成反比关系:E=1/R,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是当有50%次感觉为大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另外50%次感觉为等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两者之间的平均数即为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相对应的感受性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成反比关系:ΔI/I=K(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变化量,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K为常数,不同的感觉通道K值不同) 第六章知觉 【论述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是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1)感觉和知觉的相同点 1)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两者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果客观事物在人的感受器官及范围内消失,那么感觉和知觉活动就会随之停止。 3)两者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容: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 2)产生的性质不同:感觉产生主要反映事物的物理特性,很少需要人的知识经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需要人的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参与,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信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知觉。 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3)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感觉是知觉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总之,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路活动的基础。

消费心理学复习大纲

《消费心理学》复习大纲 题型: 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论述,30分 第一章消费心理学导论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定量与定性的区别; 1定量预定性的区别 定量:过于侧重对消费者行为的量化,容易陷入机械化的分析和判断 定性:侧重解释消费行为的符号意义与体验,容易个体化与主观性。 2 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第二章知觉与营销 一般心理活动的三个特征:选择性、创造和加工、个性化,各自定义 答:选择性:并非所有现实信息都可以得到反映; 创造与加工:头脑可以创造加工现实信息,不存在的、歪曲反映、综合反映等。 个性化:不同的人偏好不同类型的信息。 知觉的定义(三行内容))(具有预期选择性)——我们不是先看见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看见。李普曼 答:感觉和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通常合称感知觉,无法完全分开。 知觉是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反映。 知觉是从消费者展露并注意某个营销刺激到对刺激加以解释的整个过程。 展露的两种类型,各自的特点 答:选择性展露:信息躲避现象日趋明显 自愿展露:当消费者需要购物、娱乐和其他信息时,他们会主动寻找某些广告。 注意的定义(一行),影响注意力分布的三个因素 答:刺激物激活我们的感觉神经,由此引发的感受被传送到大脑做处理。 刺激物、个体因素、情境因素

第三章学习、记忆与产品定位 学习的定义,分为高介入状态和低介入状态的学习,分别的定义 答:高介入状态:消费者有目的的、主动的处理和学习信息,如关注的明星所使用的服装、电子产品、汽车等。 低介入状态:没有很多推动力进行信息的处理。 三种认知学习形态,三个的定义,能够举例说明。 答:映像式机械学习:定义:在没有条件作用的情况下学习在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建立联想。举例:绝对伏特加的广告宣传海报 替代式学习与模仿:定义:消费者不一定通过体验直接奖赏或惩罚进行学习,而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举例:当人们坐在电视机前目睹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大事件或观看某一悲剧作品或看一场足球大赛决战时,他们会因为这种目睹而产生一种“在场”的感觉,并能像事件、戏剧或竞赛中人物一样去思索、激动或焦虑。这样,由“替代执行”而产生的感觉与心理过程,会使人在现实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焦虑、压抑和潜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自我排遣,从而在精神上得到必要的平衡。另如,电子游戏,亦是一种替代执行 推理:定义:个体对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构造和组合以进行创造性思考。 举例:生活小妙招——指甲油涂完后把指甲浸泡在冷水中,会干的很快速。 产品定位的含义 答:是营销者为了使产品在某一细分市场形成一定品牌形象而做出的决策。 即营销者试图让消费者以某种方式来看待和感觉某个品牌。 第四章消费者动机、个性与情绪 什么是消费者动机(两行) 答:是促使消费行为发生并为消费行为提供目的和方向的动力。 动机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论前提与五个层次 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社会学习理论的定义,两段内容 答: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强调环境是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关注环境、刺激和社会背景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主要研究人怎样对环境做出反应以及他们所逐渐习得的反应模式。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 第四章个性 第一节性格 一、性格(06年考过):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核心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一般性考题)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 就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在性格的表现上,又带有各自气质的特色。 性格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首先,气质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其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再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为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比如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三、性格的结构(1)(2)(3)(4)(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劳动成果方面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 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的类型(了解即可) (1)心理技能类型说;(培因、里波特) (2)向性类型说(容格)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斯普兰格) (4)独立顺从说(魏特金)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5)特质分析说(阿尔波特、卡特尔)卡特尔发明了16项人格因素测量表16 PF量表

河南大学心理学历年试题(完全版)

河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普通心理学历年试题(97-09) 97年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兴趣和爱好(第十章)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六章) 3.意识和无意识(第五章) 4.能力和智力(第十一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概念?在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掌握概念?(第七章) 2.如何理解性格的实质?说明性格的结构(心理学导论P670) 3.说明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及特点的(第六章) 4.说明言语的概念和特点,研究言语有何意义(第八章) 5.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包含哪些成分?有何特点?(第七章) 三、论述 1.试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章 2.评述阿诺德的情绪理论(第十章) 3.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为什么?(心理学导论p550) 98年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视觉对比和视敏度(第三章) 2.投射法与主题统觉测验(第十二章) 3.动机和需要(第九章) 4.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第十一章) 5.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第五章) 6.短时记忆和反响回路(第六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性格类型?说明两种主要的性格分类。(心理学导论P670) 2.说明颜色混合及其定律。(第三章) 3.试说明人的大脑言语机能区的具体功能和脑部位(第八章) 4.什么是灵感?灵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心理学导论P464--468) 5.试说明吉尔福特三维智力模型的结构和重要意义(第十章) 6.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第十三章 三、论述 1.试述鲁利亚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新发展() 2.解释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及二者关系(第三章) 3.试述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第十二章)

心理学导论 主观题

基本题型:(具体答法参《样题和答案标准》) 辨析题 案例分析 举例说明:首先要保证答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个基础上的举例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举例的目的是验证你不但记住了整个答案,还能够理解这些东西。 论述: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 绘图说明:不但强调用图表示所问的问题;也强调对这个问题的系统理解。 第一章绪论 1.举例说明或案例分析:心理现象的分类和关系 分类: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联系: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1)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2)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3)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2. 论述: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谈一下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 (一)人格及其差异 (二)毕生发展 (三)学习心理 (四)动机与情绪 (五)教育管理 (六)社会心理 (七)心理障碍与治疗 3. 论述:对于给定题目,如何进行研究 ⑴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 ⑵设计研究方案 ⑶搜集资料 ⑷整理和分析资料 ⑸解释结果并验证假设 4. 举例说明或案例分析:伪心理学为什么会有人相信? (1)故事:一根指头的故事

(2)积极谬误:人们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导致。 (3)巴那姆效应:如果要让对方感到自己描述是准确的,就要去说那些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特点,或者有多种可能解释的结论,使您的描述用在谁身上都感到很正确。 5.论述:心理学的发展脉络 6. 举例说明:普通心理学对心理学应用的价值在哪里? 第二章生理基础 一、绘图说明(结构图):神经系统构成 二、举例说明研究大脑的方法? 1、刺激法 2、损毁法 3、脑电图 4、微电极记录 5、脑成像技术 6、经颅刺激技术 6、未来的手段 三、如何证明遗传对心理的影响? 第三章环境基础 论述: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举例说明: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第四章毕生发展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2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圣才出品】

第2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除嗅觉外,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最后一个中转站是()。(统考2011研)A.丘脑 B.下丘脑 C.海马 D.桥脑 【答案】A 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统考2011研) 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 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 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 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答案】D 3.右图为大脑半球分区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分别代表的是()。(统考2010研)

A.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B.枕叶额叶颞叶顶叶 C.顶叶颞叶枕叶额叶 D.颞叶顶叶额叶枕叶 【答案】A 4.神经元结构中具有信息整合功能的部位是()。(统考2009研)A.树突 B.胞体 C.突触 D.轴突 【答案】B 5.人体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统考2009研)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答案】D 6.通过裂脑人研究来揭示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科学家是()。(统考2008研) A.布洛卡(P.Broca) B.拉什利(K.S.Lashley) C.斯佩里(R.Sperry) D.威尔尼克( C.Wernicke) 【答案】C 7.向胼胝体切断患者左视野快速呈现一个蓝色的圆圈,同时向右视野呈现一个红色的方块。根据Roger Sperry的研究结果,你预测患者会报告()。(中山大学2008研)A.“我看到一个蓝色圆圈。” B.“我没有看见任何东西。” C.“我看到一个蓝色圆圈和一个红色方块。” D.“我看到一个红色方块。” 【答案】D 8.Lin因车祸而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他现在仍然需要医学仪器来维持生命,因为在没有这些仪器的帮助时他尚不能呼吸和也没有心跳。据此,你推测他可能伤到了下述哪个部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