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铺垫。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我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练习反馈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但是在补充习题的作业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既可以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的一幅图,有少数学习困难生就搞不清该填()个(),在集体讲解时,我指着画面比划给学生看,一边指一边数,让他们充分理解指的是哪里的几个几,订正时就不会含糊了。

5.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高中数学论文: 导数教学反思

高三数学复习中对“导数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新教材引进导数之后,无疑为中学数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在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可以证明不等式,求曲线的切线方程等等。导数的应用一直是高考试题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学期笔者上了一节市公开课,经课前准备和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在导数的应用中疑点较多,本文对几类常见问题进行剖析和探究,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 问题⑴:若0x 为函数f(x)的极值点,则)(0x f '= 0吗? 答:不一定,缺少一个条件(可导函数)。反例:函数x y =在0=x 处有极小值,而)(0x f '不存在。 正确的命题是:若0x 为可导函数f(x)的极值点,则)(0x f '= 0 问题⑵:若)(0x f '= 0, 则函数f(x)在0x 处一定有极值吗? 答:不一定。反例:函数3x y =有)0(f '= 0,而f(x) 在0=x 处没有极值。 正确的命题是:若)(0x f '= 0,且函数f(x)在0x 处两侧的导数值符号相反,则函数f(x)在0x 处有极值. 问题⑶:在区间),(b a 上的可导函数f(x),)(x f '>0是函数f(x)在该区间上为增 函数的充要条件吗? 答:不一定。反例:函数3x y = 在),(∞+-∞上为增函数,而)0(f '= 0。 正确的命题是:(函数单调性的充分条件) 在区间),(b a 上,)(x f '>0是f(x)在该区间上为增函数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条件)函数f(x)在某区间上可导,且单调递增,则在该区间内)(x f '≥0。 另外,中学课本上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与高等数学(数学分析)上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不一致。数学分析上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有严格单调与不严格单调之分。 问题⑷:单调区间),(b a 应写成开区间还是写成闭区间? 答: 若端点属于定义域,则写成开区间或闭区间都可以。若端点不属于定义域,则只能写成开区间。 问题⑸:“曲线在点P 处的切线”与“曲线过点P 的切线”有区别吗? 例1(人教社高中数学第三册第123页例3):已知曲线33 1)(x x f =上一点P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王明明 乘法的初步认识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中的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学习目标制定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描述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基于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关于整数乘法人教版教材分了四次系统的教学,并与除法相对应,分别在 二、三、四这三个年级进行.因此表内乘法的学习是学生以后学习 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而学生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表内乘法的学习,所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基础的基础,是整数乘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对于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了两个层次的教学:一是由学生熟悉的游乐场情境提供同数连加的试题,进而引出对乘法运算的介绍,让学生认识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感受乘法运算的简洁性.第二,沟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本课时是第一层次的教学,主要以学生活动的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试题,引出乘法运算,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情分析

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而乘法又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运算,且他们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尽管是第一次接触乘法,不论从知识上还是思维层次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由同数相加抽象出乘法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减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运算,学生会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学习目标的续写 1.通过熟悉的游乐场情景,在认识几个相同数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 解乘法的含义----几个几相加;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归纳,体会相同加数相和乘法之间用乘法 计算比较简便。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学习难点: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知道乘法表示的意义是几个几相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评价设计: 目标一的完成借助我们熟悉的游乐场情景图,孩子们在观察中找到信心,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解决,最后归纳出加数相同的算式即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

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程春涛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今天刚学习明天可能就给忘了,总是弄不清楚。 在授课中,我以讲台上静止的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混淆,对书本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的结论,学生是理解了。但测试时,一但遇到选择题中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等选项时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为此,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doc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会写、读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游乐场图 师:小朋友们注意看图,游乐场不少小朋友都去过,那里有不少的数学知识,动胴 筋把它们找出来。 师:在游乐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爸爸,妈妈,过山车, 师: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口答,师写算式3+34-3+3=12(人))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生口答,师写算式) 师:小朋友们,要分别算出玩各种游戏的人数,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其他方法吗?那么就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攥。 (二)讲授期 1、摆图形游戏 师:你会用小棒摆什么图形?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函勺卸反踊什么就摆什么。 2、交流汇报 (1)摆好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摆了儿个,用了儿根小棒,把算式写 在纸上。 (3)指名学生说加数相同的算式,教师板演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施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师:算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今天粮就来

认识乘法。(板书题) 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师: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 3)师: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在6和3的中间写上乘号并教学乘号 的写法) 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x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用乘法算6 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件3x6=18这个算式怎样读?(板书) 3、a 请学生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完整板书,在学生把其他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时,应及时加以肯定和励 4、小结: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得到: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馋. 三慈 1、书P46”做一做” 让学生说图意,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荡赧o 师: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荡秋?'你能把你看到的用加法算是和乘法算是表示出来吗?

初中物理_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塑料板一块、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指名学生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教师:片中的吊灯、轮船、跳伞运动员、潜水艇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端的砝码挂在同一侧,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读、写乘法算式,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通过摆小棒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生动有趣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一、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希望大家有收获。 2.假期很多同学都去了游乐园,我们一起和图上的小朋友再到游乐园去看看吧。 3.谁来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二、新授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同桌说一说。

板书:一架飞机上有三人,一共有五架飞机。 2.和同桌说一说,一架小飞机有几人?一共有几架飞机?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快和同桌说一说。 板书: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4.你会列算式吗?教师板书: 3+3+3+3+3=15 5.对,列成加法算式就是…… 6.重复问:几个三?几个三?几个三?几个三?(ppt) 7.好,我们把相同的三写在前面。 板书:3 8.相同的加数有几个?都是几? 板书: 3×5=15 9.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10.像这样的运算就叫“乘法”(板书课题:乘法)。中间这个运算符号就叫“乘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I(板书补充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11.我们再接着玩游戏。 12.出示火车图。请你们和同桌像刚才那样说说,你知道的数学信息。 13.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 板书: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14.请你用加法算: 6+6+6+6=24(人) 15.在这里边,你能说它有几个几吗? 16.相同的加数是几?几个6?

人教版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详尽情境,让学生初步懂得把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把加数相同的算式、乘法算式和按群数数的方法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用按群方法来理解乘法运算的涵义,为学习乘法口诀奠定基础。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44页游乐场情景课件,以练习九的第2题为基本内容的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20~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朋友们到公园里见到过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画面。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合适给予启发引导:有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小火车,这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 请学生解放发言,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1)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观缆车吊厢里有多少人?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二、新课

1.摆图形游戏。 谈话:同学们会用小棒摆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现在开始摆图形。[ 2.交流。 (1)摆好后,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 (2)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3)请各组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3.乘法。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说明: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3)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②指出: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在6和3中间写上“×”,向学生说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再写“”。告诉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 ④告诉学生: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 3×6=18。 这个算式怎样读?(三乘六等于十八) 4.尝试。 (1)请学生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反思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注重教学设计 本节课由于提前撰写了教学设计,并且经过了精心的修改,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够把新课标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发挥的比较到位,学生能极思考,思维敏捷,合作学习氛围浓厚,是一堂成功的教学设计课。 2. 注重探究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启发学生以已知的熟悉的二次函数为研究的起点,从图像上发现函数的导数的正负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再从理论上探究验证,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获得了关于新知的内容,更可贵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研究一个新问题,即探究方法的体验与感知。同时也渗透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积累了探究经验。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一直保持着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身份,通过抛出的若干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方法,提炼规律。并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感,激发热爱数学的积极情绪。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第一,在教学上节省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探究。第二,利用几何画板的优势,使原本不能画出的图像都通过几何画板画出,直观的验证了函数的导数的正负与单调性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使探究落到实处。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课件中有些漏掉的部分。 (2)作业部分未展示。 (3)复习导数概念时,由于学生说不清楚,教师没及时中断,导致引入时间有点长。 三、改进思路: (1)加强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制作多媒体技术的水平。 (2)在设计教学时,在考虑全面一些,是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注重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5~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 3.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5.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平时都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吗?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出示课件──儿童乐园的一角) (2)、师:儿童乐园的景色多美呀,你看到了什么? 有湖水和小船。远处有高高的摩天轮。还有一些小朋友。 (3)、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 2、动手操作,摆一摆。 (1)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 (2)、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 (3)、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 (4)、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l:我摆了3座小房子。 生2:我摆了2颗星星。 生3:我摆了10个三角形。 生4:我摆了4棵小松树。 [评析:摆小棒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操作活动,我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公园里小朋友们做摆小棒游戏的情境,引出“你们会用小棒摆什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为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而设计了恰当的学习活动。]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观察图形,初步探究乘法的意义。 1、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

乘法的初步认识(3)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8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九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4、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正确读写乘法算式,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小棒、小圆片,练习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能准确地读出下面的算式并说出结果。(说对的奖一书签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3+3+3+3+3= 6+6+6= 4+4+4+4= 2+2+2+2+2= 你发现这些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由很多个相同的数构成的连加算式。)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星期天到了,小伙伴们来到了游乐场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里有什么游戏项目? 1、出示小飞机的插图(1) 师:每架小飞机坐几个人?(3人)我们先标数(跟学生一起数,课件在每架飞机上标出3) 有几架小飞机?(5架),那有几个3?(跟学生一起数数,1个3,2个3……一共有5个3)

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计算。3+3+3+3+3=15这里有几个3相加?(5 个3相加) 2、谁能总结一下老师做题的方法,我先干什么?(先标数) 师总结方法:每架飞机坐3人,我们先标出数量3,再来数有几架飞机?5架,所以列出算式3+3+3+3+3,5个3相加等于15。 3、你能像老师这种观察方法,在练习纸的第一条横线上写出加法算式,可以吗? 让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的小飞机图,小火车图,过山车图,写出加法算式。 汇报结果: (2)小火车每节车厢坐几人?(6人)标数 有几节火车?(4节) 几个6?(4个6) 加法算式:6+6+6+6=24 4个6相加等于24。 (3)过山车每节车厢坐几个?(2人)标数 有几节车厢?(7节) 几个几?(7个2) 加法算式:2+2+2+2+2+2+2=14 7个2相加等于14。 4、揭示课题。 板书:2+2+2+2+2+2+2=14 以2+2+2+2+2+2+2为例,突出矛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果有更多的2相加,例如10个2,100个2,甚至更多,该怎么写呢? 师:像这样每个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另外一种运算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5、引导写出乘法算式,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就拿2+2+2+2+2+2+2=14这个算式来讲, 先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先板书“2”, 再数一数有几个2相加?(7个),再板书出“7”。 7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2×7=14表示 或者写成7×2=14 这两个算式谁会读? 学生汇报:2乘7等于14。 7乘2等于14。 学生齐读一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作者:————————————————————————————————日期: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导数的概念(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导数的概念(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 1教学预设 1.1教学标准 (1)通过情境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导数的实际背景,体验学习导数的必要性; (2)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平均变化率的意义,体会平均变化率的思想及内涵,为后续建立瞬时变化率和导数的数学模型提供丰富的背景; (3)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平均变化率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感悟数学的价值; (4)通过问题探索、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变量和函数的角度来描述变化率,进而抽象概括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会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1.2标准解析 1.21内容解析 本节是导数的起始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变化率、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实际上,它们是理解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不同角度.首先,从平均变化率开始,利用平均变

化率探求瞬时变化率,并从数学上给予各种不同变化率在数量上精确描述,即导数;然后,从数转向形,借助函数图象,探求切线斜率和导数的关系,说明导数的几何意义.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节内容分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平均变化率问题,在“气球膨胀率”、“高台跳水”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用f(x)表示其中的函数关系,定义了一般的平均变化率,并给出符号表示.本节内容通过分析研究气球膨胀率问题、高台跳水问题,总结归纳出一般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概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平均变化率解法的一般步骤.平均变化率是个核心概念,它在整个高中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瞬时变化率及其导数概念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重点在实际背景下直观地解释函数的变化率、平均变化率. 1.22学情诊断 吹气球是很多人具有的生活经验,运动速度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理知识,这两个实例的共同点是背景简单.从简单的背景出发,既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可以减少因为背景的复杂而可能引起的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干扰,这是有利的方面.但是如何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共同的数学问题的 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而对本节课(导数的概念),学生

乘法的初步认识(1)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5-46练习九1-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乘法的意义的产生,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乘法数学问题。 2、认识乘法中的乘号,知道乘号与加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传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数学小资料: 1、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距今三百多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 mathematicae)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 2、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兄弟两个就诞生了.但是“+”和“-”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是从1541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 教学策略: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步骤:一、口算。 12+24=36+6=42+14=32+16=15+25=35+10= 复习加法的知识。+这个符号叫做什么号,它是怎么产生的。加号前面的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也叫做加数,算出来的结果叫做和,表示两个加数的总数。 二、引入新课 1、出示加法算法:2+2 表示什么意思,2个2相加 2+2+2呢,3个2相加 2+2+2+2呢4个2相加 2+2+2+2+2呢5个2相加 这组加法算式与一般的加法的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加数都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有2个或者2个以上。 相同的地方呢,都是表示求总数的意思。 如果这样的2有50个呢,加法算式可以怎么写?2+2+2+2+2+。。。。。。 全部写下来会很麻烦。所以古代的数学家,想了个聪明的办法,把这样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一种算式,哪个小朋友知道,你来介绍下。 2、介绍乘法算式的写法。把加号改成乘号“×”,把相同的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把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 2+2 写成乘法算式是2×2 读成2乘2 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3 读成2乘3 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4 读成2乘4 2+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5 读成2乘5 3、拓展深化。50个2相加呢?写成乘法算式是2×50 或者50×2,因为得数都是100。所以都可以写。 4、归纳乘法的意义。把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有什么好处?可以把写得很长的加法算式改写成很短的乘法算式。 那么2+2 写成2×2,有简便吗,看不出。短的看不出,长的算式有简便的意思。

导数部分教学反思

第 1 页 共 1 页 《导数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高考对“导数及其应用”这部分的要求是:了解其背景,掌握其定义和几何意义,熟记求导公式和求导法则,利用导数知识解决函数中的有关问题:如有关曲线的切线问题,高次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极值或最值问题,恒成立或存在性问题等等。在高考中相应的试题频频出现,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本章的教学,在“导数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函数()y f x =在0x 处的导数()'0000()()lim x f x x f x f x x ?→+?-=?中,x ?可正可负,但不能为零。学生不好理解,第一次学习,老师应结合图像或动画给出解释,帮助学生透彻理解。 二、函数()y f x =在0x 处的导数()'0f x 与其在开区间(),a b 内的导函数(简称导数) () 'f x 不同, () 'f x 是一个与 () f x 有关的新函数,可用极限或求导公式求得,而 () '0f x 是一个与0 x 对应的唯一确定的值,而且,当() 'f x 中的x =0x 时,则 () 'f x = () 0'f x ,所 以要求 () '0f x ,可先求 () 'f x 再代人0x 即可。 在变速运动中,若位移函数() s s t =,则瞬时速度 ()'() v t s t = 关于求曲线()y f x =过某点的切线问题,我认为教材的处理不是很好,两个例题都是求曲线过某点 00(,) p x y 的切线,第一个是点 00(,) p x y 在曲线上,直接求此点的斜率 '0() k f x =,再由点斜式得切线方程,这种情况下只有一条切线。第二个是点00(,) p x y 不 在曲线上. 三、在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最值时,一定先考虑函数的定义域。 虽然本章的重点是导数的应用:求函数的切线方程,单调区间、极值、最值。难点是导数概念的产生。教学中我打算使学生体会导数的演变过程,感受导数的思想和内涵,所以我在第一节课没有赶进度,而是慢慢地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平均速度,为下一节的瞬时速度和函数的瞬时变化率即导数打下基础。我想只要学生理解了思想,掌握了方法,再加快训练的步伐应该不成问题。而且后面的重点并不难。

【精品制作】一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写出乘法算式,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产生对新运算的需要,经历乘法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到数学 知识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学生每人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师:我们身上、周围也有很多数和数学问题呢!比如我们都有2只手、2只眼睛、每张桌子有4条腿……今天我们就利用它们学习新知识。 2、“每只手有5个手指头,2只手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头?”  板书:5+5=10 3、“每人有2只耳朵,一家三口一共有几只耳朵?”  板书:2+2+2=6 4、“谁能象老师这样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提问,“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5、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归纳:都是连加算式,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我们把这些加数叫相同加数。(板书:相同加数。) 6、上面这些算式的相同加数分别是几?象这样的算式你会写吗? 学生试写、汇报。当遇到较长的算式时,“我只记得相同加数是()却不知要写几个(),怎么办?”  板书:()个()相加。

7、同桌互相说说对方写的算式是几个几相加? 8、老师说算式,同学们写算式:3个6相加,4个8相加,10个3相加,100个3相加。 为什么不写了?太长了,太麻烦了。那怎么办?科学家想出了一种新方法,叫乘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 二、学习新知,掌握方法。 1、介绍乘法算式的读写。 表示。2+2+2表示3个2相加,乘法是一种运算,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叫做“乘号”,用“×” 用乘法表示是3×2,读作3乘2.也可以写成2×3,读作()? 2、你能将黑板上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3、同桌互相读出对方写的乘法算式。 4、100个3连加既能用加法表示又能用乘法表示,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5、摆一摆。 跟老师一起摆:先摆一个3根,再摆一个3根……连续摆5个3根,边摆边说:1个3、2个3、3个3……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你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乘法算式吗? 学生自己随意摆,并根据自己所摆的列算式。同座交流自己怎么摆的,乘法算式是什么? 指名说摆的是几个几,请同学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三、巩固运用,加深理解。 1、看图列式。课本46页做一做。 谁能说一说乘法算式中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中的什么数?这个乘法算式怎么读?表示什 么?还可以怎么写?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2、 还有不同的算式吗?你是怎么看的?(可以横看、竖看。) 2、改一改。 10+10+10+1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伴随着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的落幕,我们也顺利完成了教书以来的第一堂公开课,反思这堂课,我认为是我走向讲台后最难上的一节课,课上的不是很精彩,有遗憾,然而回味这份遗憾,也觉得不只有遗憾,更多的是内心的收获。课后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备课 得之要上这堂课的时间是星期六上午,而我呢,幸运的被安排在了第二个星期二上午去上课,也就意味着我有将近三天的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在课前我也一直努力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参考了多份成熟的教案以及PPT教材,还下载了网上的一些前辈的课去认真的听,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对于一些有疑惑的方面,在星期天又抽空请教了下钱老师,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定下初稿,由于这堂课演示内容比较多,需要用到PPT,于是又在电脑上下载了多份PPT,把可以引用的内容引用进来,根据自己的教案做了一份配套的PPT,当然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还在星期一的时候自己找了个空教室自己给自己讲了两遍,感觉语言组织方面应该没啥问题了,时间把握也差不多,而且在准备过程中,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于是在我的教案中也有一些预设内容。至此我认为在课前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甚至有些得意,觉得只要照着这样上下去,一定是一堂不错的课。然后后来听了郭老师的课后才发现,自己的备课上还是有不少不到位之处。我的备课只做到了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全面,而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上简直是做的太普通了,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去钻研,怎样将重难点问题讲的更深刻,我想这才是一份教案中最灵魂的东西。 二.上课 有人说“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人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者,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他们才是这个舞台的真正舞者。我在课堂上做了不少演示实验,有的是当场演示,有的是PPT演示,学生们听的还算有兴趣,课堂基本上是按照我教案上的思路上下来的,总体感觉还算顺利,时间把握也恰到好处。然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之一却是来自课堂设计本身,这个只有在上完课后才能发现问题,学生的参与面太小,当然这也由于实验器材和时间的限制。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而我讲的却太多,整个过程的活动设计还需要思考,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吧。我想有些活动下次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分组完成。 三.思考 有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一节好的可课堂必然是有一个充分的备课的,以后在备课方面呢我还要多跟师傅学习,多学习教案深处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皮毛;也有人说,课堂是一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如何做到让学生都乐于发挥呢?这更是是值得我深思的,作为这个舞台菜鸟级的指挥者,我欠缺的不只是经验还有有对舞台的掌控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

导数的几何意义优秀公开课教案(后附教学反思)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函数)(x f 在0x x =处的导数()0/ x f 的几何意义就是函数)(x f 的 图像在 0x x =处的切线的斜率。(数形结合),即: ()()x x f x x f x f x ?-?+=→?) (lim 000 0/=切线的斜率 (2)会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生活问题,体会“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观察、反思、讨论、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数的几何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理解导数的定义,达到数与形的结合;同时又是知识在几何学,物理学方面的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手段】采用幻灯片,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手段,增大教学容量与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课型】探究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及“数形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 难点:发现、理解及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 课题引入,类比探讨: 让学生回忆导数的概念及其本质。(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师:导数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它的表达式。(一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学案”中写: 导数)(0/x f 的本质是函数)(x f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即: ()()x x f x x f x f x ?-?+=→?) (lim 000 0/ (注记: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将大脑中已有的经验、认识转换成数学符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学生“发现”,感知导数的几何意 义奠定基础) 师:导数的本质仅是从代数(数)的角度来诠释导数,若从图形(形)的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