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2)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2)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2)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2)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2)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

生:曹操的秋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没有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味,一扫文人悲秋惯例,描写出了秋天的盎然以及大海的辽阔壮美,营造了新的境界。

4师:再来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谁能说一说这四句的诗意?

生:这太阳、月亮、银河虽然都无比辉煌灿烂,可是在大海面前,就显得很渺小了,它们的运行又都由大海吐纳。

师:刚才的六句是实景,那么这四句描写的是什么景,有什么意境?

生:虚景,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师:历来文人写景都离不了抒情,都要融情于景,这首诗也不例外,那么写景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接着作者又用自己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虚景,他是在以沧海自比,用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概,更主要的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师:对比实景和虚景的描写,你更喜欢那个,说出理由。

生:答案不一,例如喜欢虚景,气象宏大,更能表达作者的博大

胸怀。

5师:最后两句我也来说一说,其实就是合乐时所加,每章都有,意思是:庆幸得很,我把它唱出来表达我的志向。这两句与诗的内容无关,不必细说,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尚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七、结束课程

学过《观沧海》,我们理解诗人在诗中运用的写实与想象,我们对曹操也多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曹操.

八、作业

曹操诗的特点是古直悲凉,除本诗,他的作品还包括《短歌行》、《龟虽寿》等,我们在课外可以阅读曹操其他诗,然后在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九、板书设计

1-2地点目的

3-4全景

实景5-6岛中景象

7-8大海景象

虚景9-12作者想象

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学生自己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本文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

富学生的文化。;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在这节课上,我在今后教学更需要注意的是,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过于太强势,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

《观沧海》课堂实录完美版

《观沧海》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关于《观沧海》教学实录

关于《观沧海》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堂实录《观沧海》,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 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 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奇妙的海底之旅 ——《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凡尔纳和《海底两万里》。 2、品析精彩片段,领略海底旅程的奇妙。 3、用心品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品析精彩片段,领略海底旅程的奇妙。 2、用心品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研讨法 一、导入:同学们,湛蓝、深邃而神秘的大海是许多人梦想亲近的事物。浪花飞扬,海涛拍岸,也引发了无数诗人澎湃的诗情。你能搜索自己的记忆,分享自己知道的关于大海的诗歌吗? 看来同学们的积累还是很丰富的,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大海的名句,请大家齐读一下。 (屏幕)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 ?3、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鹊楼》 师导:在法国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背着家人,偷偷地溜上大船当见习水手,准备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涯。不过由于父亲发现及时,这次旅行以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告终,他躺在床上流着泪说:“以后保证只在幻想中旅行。”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促使他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他就是凡尔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海底两万里》,感受一次奇妙的海底旅程。

3、教学目标: a)了解作者凡尔纳和《海底两万里》。 b)品析精彩片段,领略海底旅程的奇妙。 c)用心品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旅程第一站:与作者相遇 1.(课件)介绍凡尔纳的概况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2、凡尔纳的小故事 (1)凡尔纳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一直伏案写到晚上8点。在这15个小时中,他只在吃饭时休息片刻。当妻子来送饭时,他搓搓酸胀的手,拿起刀叉,很快填饱肚子,抹抹嘴,又拿起了笔。他的妻子关切地说:“你写的书已不少了,为什么还抓得那么紧?”凡尔纳笑着说:“你记得莎士比亚的名言吗?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哪能不抓紧呢?”在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记了上万册笔记,写了104卷小说,共有七八百万字,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⑵1865年,他特地买了一艘捕鱼船,实地考察了布列塔尼和诺曼底海岸线的情况。1868年,他将这艘渔船装修一新,取名“圣米歇尔”号,再次进行海上考察。同年9月“圣米歇尔”号航行到格雷夫森德,他这样写道:“刚完成了《海底两万里》第一卷···景色美极了,给想象填补不少燃料。面对众多“天才”的赞扬,他的妻子也如此说道:“要是儒勒老是不去了解,怎能写出这么多海上奇迹?” 通过对凡尔纳的了解,你喜欢这个作家吗?喜欢他的什么? 生答:珍惜时间、刻苦勤奋、不懈探索、大胆想象 师:正因凡尔纳的这些性格特点,所以他的作品 (屏)●《海底两万里》既有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又有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 ●作者将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 ●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的语言令人读来趣味盎然。 四、旅程第二站:与内容相识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2)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2)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 生:曹操的秋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没有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味,一扫文人悲秋惯例,描写出了秋天的盎然以及大海的辽阔壮美,营造了新的境界。 4师:再来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谁能说一说这四句的诗意? 生:这太阳、月亮、银河虽然都无比辉煌灿烂,可是在大海面前,就显得很渺小了,它们的运行又都由大海吐纳。 师:刚才的六句是实景,那么这四句描写的是什么景,有什么意境? 生:虚景,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师:历来文人写景都离不了抒情,都要融情于景,这首诗也不例外,那么写景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接着作者又用自己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虚景,他是在以沧海自比,用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概,更主要的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师:对比实景和虚景的描写,你更喜欢那个,说出理由。 生:答案不一,例如喜欢虚景,气象宏大,更能表达作者的博大

胸怀。 5师:最后两句我也来说一说,其实就是合乐时所加,每章都有,意思是:庆幸得很,我把它唱出来表达我的志向。这两句与诗的内容无关,不必细说,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尚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七、结束课程 学过《观沧海》,我们理解诗人在诗中运用的写实与想象,我们对曹操也多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曹操. 八、作业 曹操诗的特点是古直悲凉,除本诗,他的作品还包括《短歌行》、《龟虽寿》等,我们在课外可以阅读曹操其他诗,然后在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王家伦老师《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王家伦老师《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师:(出示PPT)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回答得非常响亮,请坐。 师:把我的名字介绍一下(出示PPT),看见了吧?三个字都认识吧? 生:认识。 师:这个认识吧?(出示自己的漫画图像) 生:王老师。 师:为什么?请说。 生1:因为首先是带了眼镜,然后额头有皱纹。 师:请坐,看着很丑,也就是告诉大家这个人出过很大的洋相,我大概是七八年前到杭州去开会,学生请我吃哈根达斯,你们懂吧?我不懂呀,到西湖边上,环境非常优雅,在一颗大樟树下面他们夫妻俩请我吃哈根达斯,让我点,我好意思点贵的吗?我肯定是点最便宜的对吧?点了以后,东西来了放在我面前,我一喝心里一想,太过分了,请我喝白开水呀?他问我:’王老师,味儿怎么样?’我难道好说白开水吗?我不好意思说就说感到很淡雅,最后他说:我来尝一尝,完了之后说:王老师您喝的确实是白开水呀,有一包东西没放进去,为什么?在大树的阴影下看不见呀,西湖边上月亮很美,但是月光照不到我的身上,出了这个洋相,但是当时我明明知道是白开水但是我不好意思说白开水,只能说味道很淡雅,那么我们再请同学看书上第一篇课文,《春》这篇课文学过吧?第四自然段: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请同学们一起读下。 生(齐):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这里面。 生:这是一个通感。 师:实际上这是一个“想”对吧,好,请坐,回答很好,所以今天我上的课文是跟哈根达斯故事和这个闭了眼都有一定关系的文章,是哪篇文章? 生:《皇帝的新装》 师:你们知道了,猜出来了,大家知道安徒生吧? 生:知道。 师:把书翻开来,安徒生长得怎么样?看一下,记住他,不要把他变成另外一个外国人,这就是安徒生啊,看见了吧?长得怎么样?认准他然后再看看注释一对安徒生的介绍。 生:(学生看) 师:了解了吧?没必要再读一遍,了解了就可以了,我们小学有没有学过他的课文? 生:学过。 师:肯定从小就听过安徒生的故事对吧,他可以说呢写童话故事是天下第一高手,我请同学

观沧海 省一等奖优质课

、古代诗歌四首 湖北襄阳襄州古驿一中张海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切实体会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本身和教师的介绍,领会曹操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他诗歌的创作特点。 课时安排一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使用多媒体大屏幕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看过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曹操,也都或多或少地讲出一些与曹操有关的历史故事,关于曹操的评价,历来争议很大,想必同学们的评价也不一样,不过可以肯定一点,曹操是伟大的,否则他也不会建立不朽伟业,他有着广博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这一点在他的很多诗中都可见端倪,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代表作之一:《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刚劲有力。 三、写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四、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有感情地高声朗自由朗读课文(读几遍、正音) 五、研读课文 1师:先来理解题目,翻译很简单,就是看大海、观大海,那么诗题可不可以换成《观大海》呢? 生:海水色苍,苍指颜色,是暗绿色,“沧海”比“大海”形象

《龟虽寿》课堂实录

《龟虽寿》课堂实录 韩晓旭 教材分析: 本诗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酣畅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犹有”“终为”两个词组显得沉着。而“老骥”以下四句,一改“及时行乐”的糜风,语气转为激昂,使这位“自强不息”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设想: 关于曹操,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此之前刚学过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因此学习本课要从旧有的知识入手,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目标: 1.巩固有关古典诗歌的知识; 2.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古典诗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 3.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接受人生价值教育。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内涵。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问好! 师:请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学过的曹操的诗作。 生齐答:《观沧海》 师:谁能起来有感情的背诵? 生:纷纷举手。 师:好,我们齐背吧。 生:齐背《观沧海》 师:同学们,背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学习《龟虽寿》。 师:你知道曹操有多少? 生:字孟德,我国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师:范读。 生:读两遍。 师:指生读。 师:指生不足,指导注意节奏缓慢 师:好多了,以后继续练习。 师: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写了滕蛇、神龟,为什么写哪? 生:四人一组讨论,回答 师:明确:为了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万物的生和灭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即使滕蛇、神龟也不例外。

《观沧海》课堂实录

《观沧海》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观沧海。课前收集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受和问题,发现这首诗默写全对的有二十三人。大家的问题集中在体裁、内容、写法、情感、朗读这些方面。 一、回顾诗歌 师:首先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一个学习环节,回顾诗歌。大家思考这首诗歌的体裁是什么,和我们平时学的一些诗歌有什么不一样。 生:抒情诗。 师:什么是体裁从字数、句式、押韵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生:这首诗每一句都是四个字。 师:对,这是一首四言诗。 生:最后都写到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这是诗歌的形式。展示《静夜思》《七律长征》。 生:分析这两首诗体裁特点。 师:明确《静夜思》是绝句,押韵。《七律长征》是一首格律诗。 师:观沧海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这首诗长短自由。 师:我和木兰诗进行比较。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也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的特点,长短随意,押韵自由。这样的诗歌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把握节奏,二二拍,注意停。 生:朗读示范。

师:这位学生读的很流畅,但是二二拍如何读,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吗,停顿该怎样,要声断气连。 教师示范朗读。 二、读懂诗歌 师:下面进入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环节,读懂诗歌。 这首诗的题目《观沧海》。请大家思考:我们可不可以把《观沧海》换作《观大海》哪一个题目更好 生:观沧海好,观沧海显得更有气势。 师:沧平声,我们要读的悠长。沧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沧桑,波涛汹涌,视线广。 师:沧在字典里解释为青白色,正好呼应了苍茫辽阔之感。 师:为什么要虚实结合呢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些是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虚景。 师:除了实景和虚景,第一句交代了什么 生:第一句写了作者观沧海的地点。 师:观沧海还点名了此行的目的。最后一句是乐府诗的附文,一种特定形式的结尾。 师:曹操选择了什么样的景物进行描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生:依次找出水、山、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师:水是什么样的水 生:水何澹澹。

观沧海课堂实录

观沧海课堂实录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观沧海》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观沧海。课前收集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受和问题,发现这首诗默写全对的有二十三人。大家的问题集中在体裁、内容、写法、情感、朗读这些方面。 一、回顾诗歌 师:首先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一个学习环节,回顾诗歌。大家思考这首诗歌的体裁是什么,和我们平时学的一些诗歌有什么不一样。 生:抒情诗。 师:什么是体裁?从字数、句式、押韵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生:这首诗每一句都是四个字。 师:对,这是一首四言诗。 生:最后都写到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这是诗歌的形式。展示《静夜思》《七律长征》。 生:分析这两首诗体裁特点。 师:明确《静夜思》是绝句,押韵。《七律长征》是一首格律诗。 师:观沧海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这首诗长短自由。 师:我和木兰诗进行比较。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也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的特点,长短随意,押韵自由。这样的诗歌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把握节奏,二二拍,注意停。 生:朗读示范。 师:这位学生读的很流畅,但是二二拍如何读,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吗,停顿该怎样,要声断气连。 教师示范朗读。 二、读懂诗歌 师:下面进入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环节,读懂诗歌。 这首诗的题目《观沧海》。请大家思考:我们可不可以把《观沧海》换作《观大海》哪一个题目更好?

生:观沧海好,观沧海显得更有气势。 师:沧平声,我们要读的悠长。沧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沧桑,波涛汹涌,视线广。 师:沧在字典里解释为青白色,正好呼应了苍茫辽阔之感。 师:为什么要虚实结合呢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些是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虚景。 师:除了实景和虚景,第一句交代了什么? 生:第一句写了作者观沧海的地点。 师:观沧海还点名了此行的目的。最后一句是乐府诗的附文,一种特定形式的结尾。 师:曹操选择了什么样的景物进行描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生:依次找出水、山、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师:水是什么样的水? 生:水何澹澹。 师:澹澹是什么意思? 生:水摇曳的样子。 师:这种力量来自于哪里是表面还是水的内部 生:来自水的内部的力量。 师:山岛竦峙,竦古义解释为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为什么山岛要伸长脖子呢? 生:这是一种昂首挺立、有自信的表现。 师:一个劲儿地往上生长,我们能感受到旺盛的生长力。 师:树木丛生的丛生是什么意思呢? 生:遍地生长。

七年级语文:诗词五首 《龟虽寿》《石壕吏》等(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诗词五首《龟虽寿》《石壕吏》等(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诗词五首《龟虽寿》《石壕 吏》等(教学实录) 教学建议 一、《龟虽寿》分析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神物寿命虽长,神通虽大,都逃脱不了死亡。从而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应该幻想长生不死,而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况且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治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贵、可取的。 诗一开始就连用神龟、腾蛇、老骥为喻,既是逻辑推理,又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思维。“老骥伏枥”的比喻,转消极为积极,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

(完整版)《短歌行》课堂实录

师:英语中有一句谚语,是从汉语中的一条谚语翻译过去的: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课件展示)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出了答案) 师:我请我们班英语科代表来回答吧。 英语科代表:我觉得是“说曹操曹操到”。 师:你说对了,也就是说“devil”这个单词是“曹操”的意思,是么?生:不知道,我是根据大意推测的。 师:很好,你很注重词的语境意。老师来告诉你,其实“devil”这个词是魔鬼的意思。 (学生先发出惊叹声后似乎又理解了) 师:谁能根据你的理解来说明一下为什么? 生1:因为曹操是个奸臣的形象,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所以称他是“魔鬼”。 生2:我知道他的一个小故事:他在逃跑途中因为多疑误杀了救他性命的吕伯奢一家,知道真相后他不但没后悔还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由此看出他是个心狠手辣的“魔鬼”。 师:我们所了解的曹操的“魔鬼”的形象大都来自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 生:(齐)《三国演义》。 师:那同学们知道《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引用许邵的一句话评价曹操,非常经典,大家知道么? 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师:“能臣”、“奸雄”。看来这个“魔鬼”还有其“英雄”的另一面?哪位同学了解曹操英雄的一面呢? 生1:他曾经独自一人借献刀刺杀董卓,可见他很勇敢,能舍生取义。生2:曹操还是个文学家,我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观沧海》。 师:能否回顾一下《观沧海》这首诗? 生:(齐背) 师: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2: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师:也就是说他不仅是个会写诗的文学家,还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那么你还了解他的哪些事呢? 生3:曹操还是个军事家,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就是他领导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师: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呢,下面让我们客观、全面地认识一下历史上的曹操。(课件展示曹操简介) 师:我们让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屏幕上关于曹操的简介。 (一学生大声朗读) 师:曹操当之无愧是个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位英雄的慨叹,学习他的《短歌行》(板书标题) 师:课前我给同学们留了预习作业,就是熟读这首诗,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你们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齐)忧愁

(强力推荐)《观沧海》名师教学设计(特级教师:陈蕾)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轻柔音乐声] 此处的导入设计,用诗化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本堂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阅读的方法——朗读,想像,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这里的设计也明确地揭示出本堂课的思路:以学法来指导课文阅读。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______________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学生尝试探求的积极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在投影仪上显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在投影仪上显示)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设计此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在最初学习时给予连续强化,学习速度会比较快。”(斯纳金程序教学理论)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塞翁失马》课堂实录

《塞翁失马》课堂实录 (课前热身)同学们,咱们一起背诵曹操的《观沧海》、晏殊的《浣溪沙》,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加入表情和动作,尽情的去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观沧海》气势恢弘,声震山河;晏殊的《浣溪沙》情致缠绵,淡雅温厚。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散文像潺潺溪水,入情入境,美在其中,诗歌如歌入画,婉转流畅,妙不可言,我还特别喜欢寓言故事,文章短小,语言诙谐,却意义深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文言体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圈划文下注释①,这则寓言选自—— 生:《淮南子.人间训》。 师:课文早读时我们已预习过了,下面我们有感情的一齐来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声音很洪亮,哪位同学愿意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朗读? 生①:……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熟练,但要注意语速不要太快,注意抑扬顿挫。 生②:…… 师: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我们不进行集体勾划,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不要着急,先听清楚方法:小组首先集体翻译一遍课文,有疑问组内互相商量解决,然后每个同学至少提问两个字词,一人问,三人答,轮流进行,这样每组至少要问八个字词,好,开始!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讨论结束,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生:没有了。 师:那我可要考你了,老师设计的有一星级,两星级和三星级的题目,下面我们进行抢答。首先是一星级的题目,“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善”什么意思? (一组生):精通。 师:得一颗星,“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中“将”? (三组生):带领。 师:很好,得星。“此何遽不为福乎”中“何遽”? (四组生):怎么就,表示反问。 师:好,一颗星。“丁壮者引弦而战”中“引弦”? (六组生):拉开弓弦。 师:好,得星。“死者十九”中“十九”? (八组生):十分之九,这里指绝大部分。 师:很好,下面的问题可就有些难度了,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回答。听好:文言文中常遇到的词语有“故”,结合学过的文言文,请列举出“故”字的用法,并举例。 (生稍做思考) (十组生):第一种用法是“所以”,“故时有物外之趣”,第二种用法“缘故”,“马无故亡而入胡”。师:你们组还有补充吗? (六组生补充):第三种用法是“原来的”,“温故而知新”。 师:给十组生加一颗星。第二个词“以”,请你列举出用法并举例? (十一组生):第一种用法是“把”,“以丛草为林”,第二种用法是“用”,“以亿万计”。第三种用法是“因为”,“此独以跛之故”。 师:很好,加两颗星。下面翻译句子:“此何遽不为福乎”? (十二组生):“这怎么就不是福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观沧海课堂实录

《观沧 海》 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将我们带到那遥远的三国,一句“浪花淘尽英雄”让我们顿感世事无常。三国,一个天下纷争豪杰出,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下面这个人,是三国群雄中的重要一员,你知道他是谁吗?(ppt1) 生:曹操 一、谈其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师:对于曹操,你了解多少呢? 生:。。。。 师:提起曹操,有人说,他是奸雄,在京剧表演中就把它描绘成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ppt2)有人说他是英雄(ppt2)陈寿在《三国志》里就称他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两种评价,角度不同,一个是文学艺术之评价,一个是历史之评价,你更相信那种评价? 生:历史 师:咱们的历史课上有没有学到三国时期?那历史怎么评价曹操呢?打开书,看注释一,谁来读读,对曹操的评价? 生:读 师:历史对曹操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说他是三个方面的大家, 生:读 师:(Ppt3)看来曹操是个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四言诗《观沧海》(板书课题)?师:曹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这首诗呢?(Ppt4)起初曹操的势力范围不大,后来在200年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袁绍的残余势力北上和少数民族乌桓相勾结,曹操率大军北上,平定了北方,在凯旋途中,经过了渤海之滨的碣石山,登山观海,写下了这首诗。

那么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他的心情又会如何?我们来看诗歌,首先请大家自由读一遍诗,(Ppt5)生字词可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来解决。好,开始。生:读 师:能准确地读下来吗?谁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很准,大家也能读的这样准吗?好,齐读一遍 生: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下面听我给大家朗读一遍,注意倾听朗读节奏,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配乐“剑曲绝鸣子”),…大家也这样读一读好不好? 生:读 师:比刚才读得有进步,读出了诗歌的韵律。很好,下面四人一组,对照注释看看诗歌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小组内交流,仍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 生:。。。 师:好,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荡漾、萧瑟、若出其中(生解答)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生:观沧海 师:什么叫沧海? 生:苍茫的大海? 师:为什么不叫观大海? 生: 师:老师想到一个词,叫“苍松翠柏”,“苍”也是青绿色,怎么区分呢?生:。。 师:说到沧海,我们会自然想到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了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观沧海》课堂实录【七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堂实录 《观沧海》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

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诗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象。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读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师:请同学们读背这首诗。 点评:这首诗不太难,就要求教师用最经济的手段传达最丰富的内容;就这首诗来看,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理出总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

《观沧海》拼音版

《观沧海》拼音版 引言:曹操这首《观沧海 》 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 我们为大家 分享的《观沧海》拼音版及赏析 ,大家快收藏起来吧! 观 沧 海 曹 操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东 临 碣 石, 以 观 沧 海。 shuǐ hé dàn dàn,shān dǎo sǒng chì。 水 何 澹 澹, 山 岛 竦 峙。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树 木 丛 生, 百 草 丰 茂。 qīu fēng xiāo sè, hóng bó yǒng qǐ. 秋 风 萧 瑟, 洪 波 涌 起。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日 月 之 行, 若 出 其 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星 汉 灿 烂, 若 出 其 里。 xìng shèn zhì zhāi, gē yǐ yǒng zhì 幸 甚 至 哉 , 歌 以 咏 志。 《观沧海》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 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 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 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 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 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 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 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 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