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识地球教学反思

认识地球教学反思

认识地球教学反思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同时也是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重点难点之一,初中生空间知觉较差,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改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的参与探究和创新,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读图提问,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点以图像与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教学可使

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可以帮助学生会员、总结、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刚接地理不久,掌握读图方法,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对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2.引入游戏: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有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主动学

习活动的指导者,在学习地球有多大,地球仪时,我不急讲知识点,而是为学生设计游戏情景,通过竞争机制提高学习的兴趣,最低限度的激发学生潜能,重要把知识点有难变易,学生容易理解,也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也可以改变地理教学信息的传

递的质量,它可以通过图、文、声音等,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扩大知识面。

4.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改下地

理教育的追求,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挖掘学生的资源,通过交流互动的学习,同时学生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分享学习成果,学会互相尊重。

本节课渗透新课程理念,知识点层层深入,主干知识把握好,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概念较多,学生来不及消化,对所学的知识只是个感性的认识,还不能灵活运用,导致重点、难点没有突破。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上的水_苏教版

教学设计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教学目标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1、了解地球上的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3、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4、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以及认识节水标志。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形象的比喻以及学生的动手行动来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四、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多媒体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1、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污染现象 3、水浪费现象 实物道具:烧杯、汤匙、滴管;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所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哪个星球吗? 生:地球。 师:老师带领大家到世界各地去走走.(播放课件) 师:如果你的眼睛够亮,你会发现老师带你来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地理已经学习过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经纬线、最基本的地球运动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公转方向、轨道、周期)已有一些了解,只是不完整,不能把各特点联系起来认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也存在不少学生不习惯用图来分析地理现象,认知地理规律。教师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逐步克服学生方面的认知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及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 2.能够准确判断地球运动的方向。 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速度的特征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学会绘制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比较。 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 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一、自转 教师活动 【演示探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地球自转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自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演示、主动探究、相互合作、大胆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演示以及个人示范加深对自转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新课教学】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自转的状况,总结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 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演示,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师活动 【绘图能力提升】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极、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选一组同学展示成果。提问:从侧面、南极、北极看自转的方向不同,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 准确绘图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绘图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教师活动 【地球仪演示】演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问: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因纬度变化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 简述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球与地球仪优秀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古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星际的研究,日月星辰,各有其妙。好,今天让我们进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⑵、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用了交互式白板来辅助教学,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发挥交互式白板的强大功能,感觉是比较成功的。 一、通过大量图片、视频的播放,引起视觉冲击,引发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上课开始,我提问:你知道地球上的水都发布在哪里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播放大量地球上水的图片,并播放了“地球上的水”的视频,记录和补充了学生的思维空白。 后来,在教学“淡水资源的珍贵和水污染的危害”时,也播放了大量图片,这些色彩清新、充满震撼力的图片,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而且给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引发思考,激发了探究欲望。 二、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的注解、编辑功能,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 在认识“淡水资源的缺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淡水只有3%,可用的淡水更少时,通过动态出示圆形统计图,再逐次分块,用白板感应笔配以勾画、圈点、书写填空,并用“一杯水”、“一勺水”和“一滴水”进行了比喻。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对“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水”三者之间

的数据差距感到震惊,他们没料到可用的淡水会少到这种程度。节约水、珍惜水的情感油然而生。本课的重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展台展示学生调查成果,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实践能力。 水污染现象就存在于我们身边。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我们周边的水的情况,收集信息,学生兴趣高涨。再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展台展示功能,将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交流。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发现我们本地的河水受到了污染,并找出了大致污染源,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能从自己做起,知道自己和人们的哪些行为使水受到了污染,从而知道如何保护水并付诸行动。 以上是在本节课中用白板来辅助教学感觉比较好的地方,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如:对白板的使用方式还比较单调,运用还不够灵活,缺乏对白板功能的挖掘和利用等,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改进。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最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1.3.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 3点,使S 、P 、E 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 3H 。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案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案地球上 的水》教学设计 高坪七小姜小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有害。 3、了解浪费水的现象和节水方法,学习做净化水的实验,形成初步的节水意识和获取干净淡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形成节水意识。 难点: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地球上缺乏淡水资源。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净化水的实验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好吗?(课件出示谜面后师说:谜面是这样的):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水)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水。课件出示课题。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吗?把你们所知道的说出来(学生答)孩子们说得都非常好,但孩子们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下面我们边看大屏幕边听老师介绍(课件出示图片):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暗河中。地下暗河及冰川是我们平常不多见的,但在它们中间也蕴

藏了大量的水。 2、观后小结:孩子们,美吗?是呀,水把大自然打扮得多么的绚丽多彩! 3、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是陆地的面积大还是海洋的面积大吗?好跟着老师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这是展开的地球平面图,蓝色的部分表示地球上的水,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认识淡水资源的缺乏 1、谈话:哇,地球上的水真多!孩子们,你们肯定会认为,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我们用水就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吧!老师要对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样,尽管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海洋,这么多的水,可真正能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水很少很少。不知道原因吧,听老师给你们介绍(课件出示):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这样的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灌植物,也难以用于工业。我们人类能直接使用的水必须是淡水,而地球上的淡水大部分又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很难利用,大气中还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也难以使用,这样就只剩河流、湖泊和少部分浅层地下水可供人类直接使用。 2、谈话:这样吧,给你们打个比方:(课件演示)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个圆,其中海洋和咸水中的咸水占了97%,而淡水只占3%。再来看,我们又把这少得可怜的淡水再看做一个圆,有76%是被冻结在了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还要除去水蒸气和深层地下水,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就只有这么一点。孩子们,从这个的比方中,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什么?(地球上的水又太少了) 3、如果孩子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们再来做一个比较(课件演示)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的水,而易于人们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 1、谈话:可令人痛心的是,就这么一滴水,却被地球上的人类自己给污染了,糟蹋了。 2、谈话:“污染”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书上给出了意思,老师把它打在了大屏幕上: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 3、提问:孩子们,平时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家乡周围有水污染的现象?它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一-学习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 思一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

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近20年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习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地球上的水苏教版 (2)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地球上的水苏教版 地球上的水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后一节课,本课是在前面认识了解“水的各种性质”之后,来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通过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以及了解水污染的现状。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主要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广泛,感受到水体的美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喜爱之情。而且通过课件,把一些抽象的数据形象化,让学生体会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并通过学生动手活动,再进一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上水资源虽丰富但可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却少之又少。利用课件、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觉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节水习惯。在教学中以观察、提问、小组讨论研究、学生动手活动等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地学习,在教师引导下,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内化。 从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体验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想: 1、让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2、要利用儿童常见而在现实生活中被忽视的活动引导体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关心生活。 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及环保知识 在收获的同时,也有失败,我在教学之后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1、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课前去观察,收集信息,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好。比如,在这课教学之前,我如果让学生去调查一下家乡的引用水情况,也许就会有学生发现有的水源被污染了,意识到要保护水,让孩子亲身体验,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在导入设计时,不但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要的是教师的设计要能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对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 1、黄赤交角:23°26′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本设计是一节新授课的说课设计,本课板书直观、简洁、鲜明,既提炼了要点,也突出了重点、难点,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明确,在教学重点内容的处理上,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分层次讲授法,使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情景演示,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表格小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使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目了然,方便学生记忆理解。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还有亲自制作的地理模型,演示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把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化难为易,并且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球运动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清晰易懂。 通过设疑导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老师演示模型分析原理,学生亲身体验演示地球运动过程,观察多媒体课件,读图等活动,达到了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问题一: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较差,如:几何数学和物理课里就对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一定的描述,但较少同学能独立运用所学知识来推理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过的知识,比较模糊,只停留在印象层度上,如解释开普勒定律时,要用到扇形公式,但是没有几个学生是可以回忆起扇形公式的,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还有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

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高坪七小姜小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有害。 3、了解浪费水的现象和节水方法,学习做净化水的实验,形成初步的节水意识和获取干净淡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形成节水意识。 难点: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地球上缺乏淡水资源。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净化水的实验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好吗?(课件出示谜面后师说:谜面是这样的):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水)

就只剩河流、湖泊和少部分浅层地下水可供人类直接使用。 2、谈话:这样吧,给你们打个比方:(课件演示)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个圆,其中海洋和咸水中的咸水占了97%,而淡水只占3%。再来看,我们又把这少得可怜的淡水再看做一个圆,有76%是被冻结在了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还要除去水蒸气和深层地下水,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就只有这么一点。孩子们,从这个的比方中,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什么?(地球上的水又太少了) 3、如果孩子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们再来做一个比较(课件演示)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的水,而易于人们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 1、谈话:可令人痛心的是,就这么一滴水,却被地球上的人类自己给污染了,糟蹋了。 2、谈话:“污染”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书上给出了意思,老师把它打在了大屏幕上: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 3、提问:孩子们,平时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家乡周围有水污染的现象?它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4、谈话: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发现,同学们对“水污染”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具体地说,(课件介绍)“水污染”主要可分为“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三大类。(农业上喷洒农药、施加化肥,工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 师大一中张红菊(地理) 《地球与地球仪》位于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拿着地球仪,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发现且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地球与地球仪》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其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是重点内容。 进行备课时,我将此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进行分别备课,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纬度;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时候,从先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人类认识地球的 “四大步”,进而引出地球全貌,形状和大小记住三个数据(平均半径、赤道半径、最大周长),人类为了方便,制作地球仪,记住地球仪五大要素(一轴两点和两线)。 再讲解纬线和纬度的时候,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并且发现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纬线之间的关系。为了区分,引出纬度,从特殊纬线,纬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

第三课时,讲解经线和经度的时候,对比纬线和纬度,让学生找出经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经线之间的关系,统同样为了区分,引出经度,从特殊经线,经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其中东西半球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和东西经的分界线(0度和180度)容易混淆,是学生记忆了解的难度,加以强调。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知识点主要是以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整节讲下来,整体比较顺利,但是由于对教学经验不足,对七年级学生了解不够,学情掌握欠缺,学生对地理没有认识,生活中也没有记忆注意,再加上此节内容的难度,使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在讲解时,我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运用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喜欢上地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备课时,由于把握出现差距,有些知识点备课时连贯性不够,讲解时逻辑思维不够强烈,使三个课时的内容实际上课时大大超时,特别是上前几个班的课时,后上的几个班的可就及时调整,向刘老师、李老师、林老师请教后,加以改正,使得后面几节课效果较好,越来越顺手。以后会尤其注意,加以改正,更积极向几位前辈学习和请教。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高坪七小姜小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有害。 3、了解浪费水的现象和节水方法,学习做净化水的实验,形成初步的节水意识和获取干净淡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形成节水意识。 难点: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地球上缺乏淡水资源。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净化水的实验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好吗?(课件出示谜面后师说:谜面是这样的):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水)

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水。课件出示课题。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吗?把你们所知道的说出来(学生答)孩子们说得都非常好,但孩子们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下面我们边看大屏幕边听老师介绍(课件出示图片):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暗河中。地下暗河及冰川是我们平常不多见的,但在它们中间也蕴藏了大量的水。 2、观后小结:孩子们,美吗?是呀,水把大自然打扮得多么的绚丽多彩! 3、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是陆地的面积大还是海洋的面积大吗?好跟着老师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这是展开的地球平面图,蓝色的部分表示地球上的水,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认识淡水资源的缺乏 1、谈话:哇,地球上的水真多!孩子们,你们肯定会认为,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我们用水就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吧!老师要对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样,尽管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海洋,这么多的水,可真正能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水很少很少。不知道原因吧,听老师给你们介绍(课件出示):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这样的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灌植物,也难以用于工业。我们人类能直接使用的水必须是淡水,而地球上的淡水大部分又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很难利用,大气中还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也难以使用,这样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及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及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精选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理部分,尤其有两大块(地球的运动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是地理必修I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们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关键,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此,对于后面的知识掌握的多少都与学好这两大块有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很低的。这部分内容结合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文科知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而学生却对这部分其它学科了解得不够。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的处理上,尤其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根据我的教学实际,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操作,课堂反映出的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处理难题的办法: 一、直观印象化 在《地球在宇宙中》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这样教师觉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体验不到宇宙的广阔性,也无法体会地球的神圣。因此我就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20xx、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并逐一做了详细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的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一堂开头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妙复习巩固化 巧妙复习巩固就是巧妙地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将初中地理知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全面的巩固,加强训练,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学习目的。比如我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地球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很差甚至“经纬度、经纬线”都很模糊,往往混为一谈。要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必须要知道这部分的内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且时间很紧迫。经过思考之后,我决定在讲授新课时穿插渗透复习初中相关知识,让他们将原来的疑惑解决了,也为后面的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兴奋。 三、基础训练典型化 对于宇宙和地球这部分内容来讲,只靠简单的讲解,简单的看书,是无法真正的掌握地球运动真正的内涵。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给学生最典型的例题,如连江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何安装、楼间距应该是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利用时区如何计算区时、飞机应飞行在地球大气层的哪一层为什么?……而且我发现对于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4 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 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能够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 的缺乏。

课前准备 1、课件,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 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老师很爱旅游,课前老师和几位同学也聊了聊,发现他们也很爱 旅游,而且去过很多地方。 省内的、省外的,国内的、国外的。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我们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哪里呢?地球外,你 们去过吗? 2、但是我们国家的宇航员杨利伟却去过,这是他在神州五号上为地 球拍摄的照片,从太空看地球,你们发现了什么?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你们对地球上的水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话题 地球上的水。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师提问 1、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它们都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海洋、河、湖泊、小溪、冰川、高山积雪……教师帮着整理、 并板书 2、空气中有水吗?对,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 3、那谁来总结一下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那我们来认识一 下这几种不同地方的水。 播放课件 4、可见地球上的水分布确实很广,它分布在祖国及世界的各个地方。 根据这个特征,你们能给地球起个更加形象美丽的名字吗?水的星球 教师讲述 1、这个名字非常美!还有吗?水球 2、好,这个名字非常形象!我们生活的地球不愧为是一个名副其实 的大水球。 三、体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师提问 1、既然地球是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人利用,为人 们服务吗?哪些水我们不能用呢?为什么?海洋中的水不能用,因为那里 的水是咸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