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选择1

马原选择1

马原选择1
马原选择1

马原(唯物论)单选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自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面对具体问题对世界观的运用就体现为方法论。因此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D选项正确。A和B二选项不适合全部哲学,C 选项还没有达到哲学水平。

2.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斯宾诺莎 C.黑格尔 D.恩格斯

【答案】D

【解析】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选项正确。

3.哲学基本问题是关于()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答案】C

【解析】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选项正确。A选项涉及的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B选项涉及的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都是很重要的哲学问题,但都不是哲学基本问题。D选项是没有意义的干扰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据是()

A.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宇宙的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D.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

【答案】C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相反,故C为正确答案。

5.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

A.一元论和二元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C.本体论和认识

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案】D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故D选项正确。A选项的一元论与二元论是关于世界有没有统一的本原的问题。B选项众所周知。C选项中的本体论是哲学上关于存在的学说,认识论是关于认识规律的哲学理论。均不合题意。

6.在哲学上,主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属于()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唯心论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同一性这个表述在日常语言中,基本含义就是指相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部分则有不同含义,如“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事物的质和事物直接同一”,其中的同一意思是不一样的。而本题中,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含义是,主张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或世界是可以是被认识的。因此,D选项“可知论”的观点正确。

7.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实践的本质问题B.认识的本质问题C.世界的本原问题D.历史的终结问题

【答案】C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故C选项正确。

8.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A.怀疑论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答案】C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故C选项正确。

9.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物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答案】D

【解析】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A与B二选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不能直接套用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选项的内容其实是正确的,社会存在就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但学术概念约定俗成。故D选项正确。

10.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区分为()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古代唯心主义和近代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朴素唯心主义和机械唯心主义

【答案】C

【解析】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根据他们对于精神性本原的不同界定,唯心主义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故C选项正确。

11.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点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世界统一于物质

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D.世界可以被认识

【答案】C

【解析】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相联系,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本题A选项是一元论的观点;B选项是唯物论观点;D选项是可知论观点。均不合题意,C选项正确。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D

【解析】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早已有之。因此,仅从时间上便可断定ABC均为错误选项。而D选项所涉及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才是前所未有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故D选项正确。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区别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其关键之处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从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世界。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在自然演化基础上通过人的实践改造生成的。房屋、道路,良田都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使马克思主义卓而不群,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A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B选项是从辩证法出发理解世界,这本身是对的,但不足以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区分。C选项是从唯物论出发去理解世界,这本身也是对的,但不足以与旧唯物主义相区别。只有D 选项含义正确。

14.人类出现以后,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都发生了改变。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革命性变革所形成的一个伟大创见,以实践为基础去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在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首先改造了自身。按照恩格斯的观点,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人的实践也改造了、甚至塑造了世界。如果宇宙中没有人或其他社会性智慧生命,宇宙就仅仅是无意义的存在。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世界有了意义,使自然过程成为社会历史。故C选项正确。A选项把世界的变化仅仅归结为自然界自身的作用,以自然界为基础理解世界固然不是唯心主义,但也只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选项把世界的变化仅归结为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D选项把世界的变化归结为使用和制造工具,把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要素作为答案,这是弄错了问题的层次。故只有C是正确选项。

15.在下列选项中,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重要依据是()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

C.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D.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

【答案】C

【解析】在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种基本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A选项“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三者的共性而不是区别。B选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特点。D选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只有C选项“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三种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重

要依据。

16.将“水、火、木、金、土”和“气”作为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多元论B.朴素辩证法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答案】C

【解析】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将“水、火、木、金、土”和“气”作为世界的本原,仍是一元论,并不是多元论,“五行”和“气”毕竟都是物质性的东西。所以A选项错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确实同时具有辩证法因素,但题干涉及的是世界本原问题,与辩证法不同,B选项不可选。D选项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的界定不是实物,而是原子等,因此也不可选。只有C选项为正确答案。

17.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从古到今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唯物主义的不同历史形态对此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朴素唯物主义曾达到的最高形式是()A.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B.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实在论”

C.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 D.近代物理学道尔顿的“原子论”

【答案】A

【解析】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但并无科学实验的依据。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提出过“原子论”,但这不同于近代物理学基于观察实验的“原子论”,而是一种天才的猜测。这是朴素唯物主义所达到的最高形式。故A 选项正确。

1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特别是刚体力学为依据,从机械运动的角度解释世界的本原及其运动变化发展,这种概括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进步性。但也有其严重的形而上学性即机械性,主要表现为()

A.用力学规律解释机械运动B.用力学规律解释物理运动

C.用力学规律解释生命运动D.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运动

【答案】D

【解析】机械唯物主义摒弃了用人的意识解释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用神的意志解释世界的客观唯心主义,力图从物质性的原因出发,以力学规律解释世界,这是人类认识的进步。但力学规律只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用力学规律解释机械运动是科学,用力学规律解释其他领域的物质运动形式,就超出的力学规律的范畴而不再具有科学性。机械唯心主义的误区正是在于,试图用力学规律来解释一切。故D选项正确。

19.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前者深刻,后者丰富。前者概括了后者的普遍本质,后者将前者包含其中。故B选项正确。A选项所说的“本原与派生的关系”是指物质与意识之间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C选项的“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D选项的“形式与内容”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方式的关系范畴。故ACD三选项均不合题意。

20.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C.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答案】D

【解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了哲学物质概念与常识中的具体物质形态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体现着共性,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结构体现着个性。故ABC三选项皆不适当,D选项正确。

21.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物质范畴 B.自然范畴 C.主观范畴 D.客观范畴

【答案】A

【解析】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故A选项正确,BCD三个选项均与题意无关。

22.列宁对物质的把握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答案】A

【解析】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故A选项正确。

23.对于物质范畴,恩格斯在他的著作《自然辩证法》中作出了这样的表述:“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C.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D.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是恩格斯根据19世纪80年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成果作出的哲学总结,“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这个词“无非是个简称”,“我们就用这个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已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在哲学上,恩格斯的这个总结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明确了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是一般

与个别的关系。恩格斯正是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物质范畴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主观实在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不可知性

【答案】B

【解析】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但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为人的实践活动所改造。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

25.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是()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故D选项为正确答案。

26.下列对意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客观映象B.意识既是物质的产物又是物质本身

C.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D.意识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

【答案】C

【解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所以ABD选项对意识的描述皆不恰当,故C选项为正确答案。

2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故A选项为正确答案。

28.马克思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表明()

A.语言是是意识的物质外壳B.语言是思想的间接现实

C.物质即意识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答案】A

【解析】语言是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开始是自然语言,以后又出现人工语言。无论语言形式如何发展变化,它们作为意识的物质外壳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所以A选项正确,B、C选项表述错误。D选项与题干无关。

29.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静止B.运动C.时间D.空间

【答案】B

【解析】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所以B选项正确,A、C、D选项与题干无关。

30.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C.否认运动的存在D.否认静止的存在

【答案】A

【解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而唯心主义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的主要错误是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认为运动可以不要物质承担者。例如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说成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绝对观念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只承认感觉或心等自我意识的运动。所以A 选项符合题意。

3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条件性和静止的无条件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静止的变动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故D选项为正确答案。

32.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前481—前411),就认为“运动是一件好事,静止是一件坏事”;“运动是一切所谓存在和变化的东西的源泉,而静止则是非存在和毁灭的源泉”。普罗泰格拉的观点错误在()

A.只承认运动的存在B.忽视了静止的存在

C.揭示了运动的地位D.只承认运动而排斥静止的积极作用

【答案】D

【解析】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而普罗泰戈拉只承认运动而排斥静止的积极作用,因此他认为世界上切都是“相对的”,“你不能够正确地用任何名称来称呼任何事物,比方大或小,重或轻,因大的会是小的,重的会是轻的”。故答案选择D。

3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突出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犯了诡辩论的错误

D.前者犯了诡辩论的错误,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主义运动观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这就使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以及它们的具体运动都变成不可捉摸的、无法辨认的东西。“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表现了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辩

证法思想。“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这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无法捉摸。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34.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科学实验B.社会关系实践C.生产实践D.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答案】C

【解析】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35.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

A.自然界B.人的意识C.世界的物质性D.人类的实践活动

【答案】D

【解析】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成为了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36.经过长期天文观测,科学家成功地预测了苏梅克——列维九号慧星与木星相撞。这一事实表明()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B.成功的预测取决于事物本身

C.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D.人的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题干正是人类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结果。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马原(唯物论)多选题

1.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有()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B.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案】ABC

【解析】A选项“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与C选项“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含义相同。是正确选项。B选项“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是恩格斯阐述哲学基本问题是原创的表述,也是正确选项。D选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似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等同,其实不然。主体不等于主观。主体大于主观,主观仅指主体的思维,主体除了有主观之外,还有身体和身份等客观属性。而客体也不等于客观。客体小于客观。客观等于整个宇宙,客体只是被我们人的活动指向的那一小部分客观。故本题不能选D。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

A.物质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D.物质和运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答案】BC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在哲学上,究竟认为物质因素还是精神因素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故BC为正确选项。

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

A.世界的普遍联系问题B.世界的永恒发展问题

C.世界能否认识的问题D.世界的本原问题

【答案】CD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故D选项正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能否认识的问题。故C选项正确。A和B选项都是辩证法问题,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故不选。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是任何哲学家研究的基本问B.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C.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D.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答案】BCD

【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这个问题在人类实际生活中还表现为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的问题。故BCD为正确选项。A选项不符合实际,并非所有哲学家的研究都涉及哲学基本问题。

5.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A.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B.为哲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C.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D.为划分哲学基本范畴确定了科学标准

【答案】BC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故B和C选项正确。A选项一字之差,就弄错了问题的范围。D选项含义不明,是错误答案。

6.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世界的本原是水火气土B.世界的本原是人的情感

C.世界的本原是概念和理性D.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结构

【答案】BC

【解析】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但根据其类型不同,对于世界的精神性本原作出了不同的界定。B选项认为人的情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选项认为概念和理性是世界的本原,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选项是朴素唯心主义的观点,D选项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故B与C为正确选项。

7.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人的理性为自然立

【答案】ABD【解析】这是一道基于真题的习题。A选项出自笛卡尔,将“我思”作为“我在”的前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选项出自贝克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选项是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本题难点是D选项,观点出自康德,其认为“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表述极具迷惑性,由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以概念和理性为世界本原,绝大多数人会将本选项误判为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其实,客观唯心主义当作世界本原的“理性”是无人身的、脱离了人的理性。这当然很费解,而且并不正确,但客观唯心主义就是这样认为的。而本选项的理性,开宗明义就表明了是“人的”理性。从人的主观出发,认为人的主观的理性可以为自然界建立规律。这就无论如何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而是货真价实的主观唯心主义。故ABD为正确选项。

8.《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答案】AB

【解析】这是一道基于真题的难题,考场上做对此题的人不多。本题以大哲学家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著名论述设问,考查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第一步,须看明白题干材料。第二步,须看明白各个选项,还原其字面背后的哲学含义。A选项的含义是,把人的对于认识对象主观感觉和对象本身的客观存在相等同。B选项意为,把人对于对象的感觉夸大成可能脱离那个对象的另一个实体。C选项意为,人对于对象的感觉与那个对象有同一性。D选项认为,相对于认识对象,人的感性认识具有能动性。第三步,将各选项与题干对照,根据题干要求做出正确选择。第二步有一定难度。第三步极易出错。许多人忽略了题干的关键要求,并不是选出王阳明观点中的所有主张,而且只选出其观点中的错误主张。如按前者选,则须全选。因为王阳明并未否认C选项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D 选项的意识的能动性。王阳明的错误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因此,只能选A与B两项。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B.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

【答案】BCD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故BCD选项正确。

10.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根本观点,这是因为辩证法主张()

A.用唯物的观点看宇宙B.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C.用发展的观点看事物D.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BCD

【解析】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BCD三选项都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辩证法把握事物的基本方法。只有在辩证法与唯物论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真正科学彻底的方法论。但在哲学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并不必然地同时就是唯物论。唯物论也不总是能够与辩证法相结合。因此,A选项不能选。

11.中国哲学是独立于欧洲自行发展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具有一套独特的表达方式。在下列选项中,相当于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有()

A.心物关系B.理气关系C.道器关系D.名实关系

【答案】ABCD

【解析】本题通过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表达方式考查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早在先秦就已自觉不自觉地把握住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通过心物、理气、道器、名实等关系来揭示和表达的。A选项的心物关系与思维与存在关系易于对应;B选项中,理是意识,气则是物质;C选项中,道是精神性的,器则是器物、器皿,具有物质性;D选项稍难一点,名是指概念,实是指对象。名与实的关系就是概念与概念所要把握的对象的关系。也相当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四项全选。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A.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B.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答案】AC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的理论成果是创立了新的哲学形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客观世界,不仅看到世界源于自然物质演化,也看到世界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故A选项正确。这一哲学变革把世界当作实践改造的对象去理解,就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直观性,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又避免了唯心主义的抽象性,从而能够唯物地理解历史,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故C和D二选项也正确。B选项“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新成果,而是所有唯物主义和可知论所共有的理论原则,故不选B选项。

13.在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种基本形态,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的有()

A.辩证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ABD

【解析】在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种基本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独立的唯物主义基本形态。故ABD三选项正确。

14.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认为,一切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水。水是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原始自发的唯物主义B.幼稚简单的唯心主义

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D.古代朴素的唯心主义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察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学派。他们第一次提出和探讨了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但是限于当时的实践和认识水平,他们只能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水这种直观的物质存在。这当然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具有原始性和自发性,但毕竟坚持了用物质原因解释世界的正确方向。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开端。

1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其主要特点是()

A.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B.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

C.具有辩证法理论形态D.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察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的唯心主义者在没有自然科学知识支撑的条件下,直接面对大自然奥秘,能够凭借自然现象的蛛丝马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性的东西,实在是难能可贵。但毕竟谈不上有科学根据。故A选项和D选项正确。本题难点在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由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看问题的方式是笼统的,因而也是整体的,所以,同时具有辩证法因素。但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只是辩证法“因素”,而不是辩证法“理论”。那个时期不可能有辩证法理论。如果有了,人类就不会在以后的漫长年代陷入形而上学误区了。故C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

16.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与唯心主义相比具有进步性,但又有其形而上学局限性。下列关于人的命题中属于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人是主体B.人是客体C.人是机器D.人是植物

【答案】CD

【解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力图从物质性的原因出发,用机械运动的规律解释世界,与唯心主义相比,具有进步性。但机械运动规律不仅不足以解释人的生理属性,更不能正确解释人的社会性。A选项“人是主体”,B选项“人是客体”本身都不是错误观点,但并不属于机械唯物主义。C选项“人是机器”和D选项“人是植物”是18世界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的两篇名著,也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故C和D二选项正确。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B.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粹自发的猜测

D.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答案】ABD

【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一般特征。并且认为原子是物质的终极形态。这种认识不仅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更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故ABD三项为正确答案。C选项并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而是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1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包括()

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B.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C.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答案】A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故ABCD四个选项为正确答案。

19.列宁说“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答案】A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所以A选项正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能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从而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所以说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C选项正确;意识不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而是物质发展到非常高级时的所呈现的一种属性,所以B选项错误;意识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所以D选项错误;故AC选项为正确答案。

20.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包括()

A.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由一切生物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C.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答案】ACD

【解析】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但又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B选项“一切生物所具有的反应特性”的观点是错误的。按照列宁的论述,“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类似的特性”。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反映特性是广义的,不仅限于生物,而是指一切物质。一切物质受到其他物质的作用后,都具有通过改变性状记录作用信息的能力。本题从内容看,正确答案似应涵盖B选项,但从题干要求看,则B选项明显错误。ACD三项为正确答案。

21.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有()

A.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

B. 机械唯物主义抹煞意

识的主观形式

C.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看作是一种可以脱离意识的物质

D. 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脱离人和社会的“客观精神”。

【答案】ABCD

【解析】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脱离人和社会的“客观精神”。机械唯物主义抹煞意识的主观形式。庸俗唯物主义甚至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直接看作是一种可以脱离意识的物质,从而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最终仍是堕入唯心论。故ABCD四个选项皆选。

2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它所包含的内容是()

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 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

【答案】AD

【解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以AD项正确。但人的意识不仅仅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它还有前瞻性、创造性的特点,所以B项不对。虚幻的观念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因此C项不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

23,鲁讯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从人世间找到原

【答案】BD

【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本质上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西而已。”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时表现为虚假的主观映像,但虚假映像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有其客观的原型。故BD二选项正确。

24.柳宗元在《非国语》中指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为我设?”对于它所蕴含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

A.运动的主体是物质B.人是万物运动变化的绝对主宰

C.物质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D.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物质自然的运动

【答案】ACD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哲学部分,试题有时会采用古代哲学家的语录作为题干,与各个选项中相比对,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本题题干中,柳宗元的话说,山川是天地之间自生之物,阴阳之间有气沟通,它们都是自动自休的。就是说,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其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而最后一句反问“是恶乎为我设”,意为,难道这都是因为我的干预才变成这样的吗?是我设定的吗?这是反问,他显然认为不是。这就体现了A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自身,而不是人干预的,从而也排除了B。ACD三选项为正确答案。

25.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认为“运动是一件好事,静止是一件坏事”;“运动是一切所谓存在和变化的东西的源泉,而静止则是非存在和毁灭的源泉”。普罗泰格拉的观点错误在()

A.只承认运动的存在B.忽视了静止的存在

C.揭示了运动的地位D.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联系

【答案】ABD

【解析】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而普罗泰戈拉的上述观点却把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只承认运动的意义,而排斥静止的积极作用。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而且并不能正确地说明运动。故答案选择ABD。

26.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二者对于事物的运动所持的观点为()

A.前者是绝对主义观点,后者是相对主义观点

B.前者是形而上学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相对主义观点

D.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答案】CD

【解析】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对于古代哲学家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辩证法观点。水流是运动的,河床是静止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正确地把握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关系,属于辩证法观点。克拉底鲁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则是夸大了水流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属于相对主义观点。辩证法是如实地反映了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正确观点。形而上学在运动变化发展问题上陷入了误区,有两种相反的表现。一种是夸大了运动的相对主义;另一种是夸大了静止的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往往还表现为诡辩论。在本题中,CD二项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7.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答案】BCD

【解析】庄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思想丰富,见解深刻,但有相对主义倾向。一些语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常被引作错误观点出客观性试题。庄子强调世界和事物的运动,这是正确的。但问题是

他将世界的运动变化夸大了。在他那里,变化成了瞬息万变。事物成为方生方死,认识成了方可方不可。在哲学上,承认联系,主张运动,是辩证法观点。否认联系,夸大运动,是诡辩论的观点。夸大运动变化,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观点。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是形而上学观点。故BCD三选项为正确答案。

28.最近,科学家利用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了一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物理学实验——希格斯波色子碰撞

实验。希望以这一实验模拟再现137亿年前创生宇宙的“大爆炸”过程,从而揭示客观世界的物理本质。在实验过程中,两束被加速到仅比光速慢十亿分之五的粒子剧烈碰撞,瞬间产生的巨大的空间压缩曾使小型“黑洞”短暂出现,黑洞是一种在极小空间中压缩了极大质量,从而具有巨大的物质吞噬能力的天体现象。实验中黑洞的短暂出现,说明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空间具有()

A.客观性 B.超限性 C.相对

性 D.三维性

【答案】ACD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都具有客观性。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又是相对的,是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可变的。因而也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物质质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黑洞在宇宙中是客观存在的特殊天体现象,在人工过程中产生也是基于客观的实验条件。因而具有客观性。黑洞的产生需要极为特殊的质量密度等空间条件,因而具有相对性。黑洞作为时空“奇点”,似乎没有体积,但并非不存在,相反却在极小的尺度中压缩着极大质量的物质。因此是具有三维性的。故ACD三选项为正确答案。

29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现实意义包括()

A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B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

C 时间和空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D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ABCD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表明: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的客观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故A、B、C、D四个选项皆正确。

30 自中国古代到现代,人们的计时工具经历了昼夜用子丑寅卯等计时到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

A 时间是人的观念的集合

B 时间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 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

D 观念和时间的客观性无关

【答案】CD

【解析】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客观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主观形式,观念、思想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变化、发展的。A、B都否认了时间的客观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D。

31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案】ABCD

【解析】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故A、B、C、D四个选项为正确答案。

32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

A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B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某种“始基”的物体

D 物质世界的

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答案】ABD

【解析】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主要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33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C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

基本领域

【答案】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据,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这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选项。

34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 生产劳动实践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 科学实验

D 艺术和教育活动

【答案】ABCD

【解析】实践的基本形式有: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故A、B、C、D四个选项皆为正确答案。

35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表明为()

A 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B 自在世界日益转化为人

化自然

C 人造世界是唯一存在的现实世界

D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

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答案】BD

【解析】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题中的C项把人的作用和能力,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夸大到极点。A项是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

36 上世纪90年代,西北地区某城市周边环境干旱多风沙,耕地沙化日趋严重。为了有效地阻止沙漠侵蚀,人们采取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措施。几年之后,林木成活率很低。而勉强成林的区域,由于干旱少雨,树根对水分的吸收率反而少于树叶的蒸发率。林木成活在特定环境下反而加剧了水分流失。于是人们停止造林,由退耕还“林”而退耕还“草”,进而退耕还“荒”,逐渐涵养生态。这说明()

A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 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 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答案】CD

【解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是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因为,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社会实践导致同自然的和解。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C与D两选项为正确答案。

马原(辩证法)单选

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

A 物质和运动的观点

B 实践和认识的观点

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 对立和统一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选项A、B不符合题意,选项D不全面。

2 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

A 客观性

B 普遍性

C 多样性

D 条件性

【答案】D

【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其三,联系具有条件性。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题干中的地点和时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 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 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D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答案】A

【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本题由缺少一个钉子引起了国家的灭亡,正是体现了普遍联系观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4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该观点主要体现了()

A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体

D 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

发展规律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5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大气中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短的青光、蓝光、紫光被大气散射掉,只有红光、橙光、黄光穿透大气,天空染上红橙色,开成朝霞。红霞出现表示西方的云雨将要移来,所以,“朝霞不出门”。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云雨已移到东方,天气将转晴,所以“暮霞行千里”,这就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

6 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

A 简单

B 低级

C 前进

D 联系

【答案】C

【解析】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凝结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成果,反映着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规律。A、B选项不正确,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C选项为正确答案。

7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D

【解析】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题干中两句诗都体现了这一哲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8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B 把世界看作事物和过程的集合体是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C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用过程论的观点看问题

D 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体现着发展

【答案】B

【解析】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把世界看作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作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体现着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用过程论的观点看问题。B选项把世界看作事物和过程的集合体不符合恩格斯的原意。根据题干要求,B选项是正确答案。

9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其核心是()

A 联系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对立统一规律

D 质量互变规律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必然要有其核心,无核心不成体系。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有下列四方面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问题的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故C选项是正确答案。

10 列宁称为“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的矛盾是指()

A 逻辑矛盾

B 辩证矛盾

C 客观矛盾

D 主观矛盾

【答案】B

【解析】矛盾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现实的矛盾,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以及人的思维中。故正确答案选B。

11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答案】B

【解析】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

12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西方人说成“失败教会成功”,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即失败总是与成功相生相伴,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上述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C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D

【解析】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题干正是体现了失败与成功这一对矛盾的相互转化。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13 在唯物辩证法上,和谐就是指()

A 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B 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 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 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答案】D

【解析】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需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与矛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又有特定强调的含义,不能完全等同。(1)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3)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4)和谐的作用可以表述为协调差异,化解冲突,创造条件,推动发展。故D选项为正确答案。

14 战国中期赵国的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提出了“白马非马”的命题。该命题的错误之处在于()

A 割裂了内外因的关系

B 割裂了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的

关系

C 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 割裂了矛盾主要

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答案】C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

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题目中“白马非马”论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15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

A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B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正确答案是B选项。

16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这说明()

A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双方没有共性

B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 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答案】D

【解析】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韩信根据战场实际情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兵法原则,所以取得了胜利,反之马谡则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必然遭受失败。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 “盲人摸象”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A 坚持适度原则

B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答案】D

【解析】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实践中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题目中的两个成语正是这一哲理的启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18 把一事物与它事物区分来开的依据是()

A 事物的度

B 事物的量

C 事物的质

D 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答案】C

【解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19 恩格斯说:“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这说明()

A 事物数量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

B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

的量的限度

C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

D 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答案】D

【解析】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量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引起质变的角度看,量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份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题目中所给出的例子即是第二种情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0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B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前提

D 质变是量变的基础

【答案】B

【解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两者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老子的这句话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

21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该评论蕴含的哲理是()

A 要坚持适度原则

B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C 对待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统一

的整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没有把握好适度原则的体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22 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否定之否定规律被人类认识得最晚,这是因为它所揭示的对象与其他两个规律有所不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源泉和动力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方向和道路

【答案】D

【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它启示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直线性和绝对化。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

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故正确答案选择D。

23 马克思说:“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句话蕴含的观点属于()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 唯物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和两种因素。所谓肯定的方面或因素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别物的方面。所谓否定方面或因素是事物中促成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是坚持辩证否定观的前提。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客观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形成的自我否定、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

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正是由于事物内在矛盾的运动,当肯定因素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肯定了自身,成为现存事物;当否定因素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否定了自身,现存事物就转化为他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4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在西方社会算是一句名言,虽然渊源久远,但许多人至今将其作为口头禅。处理简单日常事物时,执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作为哲学观点,它()

A 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

B 执着于形而上学否定观

C 认为不能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

D 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

【答案】B

【解析】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25 在辩证法范畴中,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 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B 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C 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D 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答案】C

【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原因是事物发展链条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产生或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所作用而产生或引起的现象。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矛盾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A选项的内容是现象与本质所揭示的。B选项的内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所揭示的,D选项的内容是现实性与可能性所揭示的。C选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26 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

A 必要前提

B 必然结果

C 发展趋势

D 表现形式和补充

【答案】D

【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由于事物范围的极为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27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一句众所周知的格言。在现实生活中,好士兵为数众多,其中想当元帅的也不在少数,但士兵真的成为元帅的却是凤毛麟角。因此,想当元帅的士兵成为元帅具有()

A 现实性

B 不可能性

C 抽象的可能性

D 现实的可能性

【答案】C

【解析】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具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实际存在。不可能是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因而永远不能实现。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当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因在目前无法实现,看起来好似不可能,故称抽象的可能性。但抽象的可能毕竟是一种可能,因而区别于不可能。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条件的成熟,抽象的可能性就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具备了实现的条件,因而在现在条件下就能实现的可能性。因此,C选项为正确答案。

28 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力的本质是如何被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所掩盖的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B 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C 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D 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答案】C

【解析】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既对立又统一,即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歪曲表现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但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根据假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资本家工厂里做工所得到的工资,从表面上看,似乎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的价格。其实这是一种假象。故C选项是正确答案。

29 “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这说明()

A 揭示了内容与形式的联系

B 肯定了内容与形式的区别

C 否认了内容与形式的区别

D 夸大形式的作用

【答案】A

【解析】内容与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A。

30 唯物辩证法包括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二者的关系是()

A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B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D 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

关系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1 《荀子》中《天论篇》说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这句话揭示了()

A 规律的平等性

B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C 规律的能动作用

D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B

【解析】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荀子的这句话表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它既不因有了尧这样的杰出人物才存在。也不因出现了桀那样的暴君而消失。故B选项是正确答案。

32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B 承认规律的能动作用

C 认识客观规律

D 依赖人的意识

【答案】A

【解析】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故正确答案是A选项。

33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 认识

B 实践

C 发展

D 运动

【答案】B

【解析】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意识的能动性只在精神的范围内兜圈子并不能得到实现,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故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原(辩证法)多选

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的科学。为了把握复杂的大千世界,唯物辩证法形成了科学严密和博大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发挥理论主干作用的辩证法基本规律有()

A 对立统一规律

B 量变质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答案】AB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三大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主干。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故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 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下列选项对“蝴蝶效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事物、现象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 蝴蝶扇动翅膀是引起龙卷风的根本原因

C 我们只能从昆虫的行为上来把握气候变化的趋势

D 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龙卷风

【答案】AD

【解析】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它称之为混沌学。从哲学上来看“蝴蝶效应”反映的是事物、现象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蝴蝶扇动翅膀以至于引起龙卷风是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实现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3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外部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给外部世界以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给外部世界以因果性等联系。这种观点()

A 承认事物间存在着联系

B 否认了事物间存在着联系

C 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D 强调了事物间的联系是主

观联系

【答案】ACD

【解析】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事物必然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这种性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性。不仅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间、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只有客观的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康德并没有否认事物间的联系,但是认为联系只存在于主观上,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4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哲理是()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固有本性

B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

杂多样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D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之一

【答案】ABCD

【解析】题干出自恩格斯《反杜林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之一。联系范畴的特点包括:(1)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2)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5 恩格斯说,“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B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

C 系统具有层次性

D 系统具有整体性

【答案】ABCD

【解析】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故A、B、C、D四选项均为正确答案。

6 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

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 信息是世界

普遍联系的基础

【答案】AC

【解析】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B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信息,D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

7 马克思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这是因为()

A 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 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

C 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

D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外孕育成熟的

【答案】ABC

【解析】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从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因此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从新生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故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1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句话蕴含的哲理包括()

A 体现着辩证认识的实质

B 要用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C 抓主流、抓关键的方法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答案】ABCD

【解析】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广义的矛盾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整个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体现着辩证认识的实质。“两点论”“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或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而题目中所蕴含的哲理是围绕矛盾分析法展开的,故A、B、C、D选项都选。

15.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下列现象属于突破事物度的有()

A 积劳成疾

B 乐极生悲

C 苦尽甘来

D 言多语失

【答案】ABC

【解析】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D项表述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

1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水滴石穿,铁棒成针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答案】ABD

【解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C项只是说明了一种自然气象,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关系,并不存在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17.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否定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这一否定观的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B 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D 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案】BCD

【解析】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A项为干扰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D。

18.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认识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C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

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本题主要考查事物发展的前行性与曲折性,C、D选项在题目中体现不出来。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

19.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后者是唯心辩证法B 前者是后者的对象,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映

C前者的内容是客观的,后者的内容是主观的D二者的内容是客观的后者的形式是主观的

【答案】BD

【解析】初看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其实有一个窍门。二者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对象与映象的关系。从学理上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因此,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只要抓住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其实就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这个枢纽,这个类型的题目都可以迎刃而解。B、D两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20.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A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C 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D 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答案】ACD

【解析】本题是一个综合考查题目。对于事物的内外因、矛盾特殊性及规律客观性有涉及,B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为干扰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21.下列各项体现因果关系的有()

A 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B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C 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D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答案】BCD

【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原因与结果作为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A选项没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所以A选项不合题意,B、C、D选项符合题意。

22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

A 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

B 表现形式不同

C 地位和作用不同

D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答案】ABC

【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2)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3)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发展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D选项表述的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联系,故正确答案是A、B、C。

23 “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解释为()

A “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大海捞针”是可能的

B “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是不现实的可能性

C “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

D “水中捞月”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

【答案】AD

【解析】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在条件下就能实现的可能,不现实的可能是条件不充分在现在条件下尚不能实现,“水中捞月”是虚幻的可能性,“大海捞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可能的。B、C项表述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

24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一论断表明()

A 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 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 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

D 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

本质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而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决定并表现一定的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25 我国西北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培育艰难。但仍有一些人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虫草,进一步破坏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这些破坏环境的做法()

A 割裂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割裂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D 具有形而上

学的思想倾向

【答案】ACD

【解析】做这些事情的人头脑中并没有这些哲学思考,但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着哲学问题,涉及联系观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上述做法割裂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不是忽视了主观能动性,而是朝着错误的方向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割裂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只管一己之利,罔顾客观后果;具有形而上学的思想倾向,目光短浅,因小失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26 恩格斯说过,唯物辩证法“多年来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A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B 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

C 唯物辩证法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D 唯物辩证法从各个方面揭示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不同侧面

【答案】ABCD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从各个方面揭示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7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

A 归纳和演绎

B 分析和综合

C 抽象和具体

D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答案】ABCD

【解析】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它是由一系列方法所组成的整体,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其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所共有的方法,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故正确答案选A、B、C、D选项。

28 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 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B 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答案】ABD

【解析】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的具体或理性具体是指在抽象的基础上对事物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以“规定”为起点,“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C项为干扰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29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表现在()

A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B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C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D 自然规律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但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答案】ABCD

【解析】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是(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2)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0 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是()

A 主体选择并不否定社会历史趋向

B 社会历史趋向通过主体选择实现

C 主体的选择是社会历史趋向的实现方式

D 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

【答案】ABCD

【解析】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一方面,主体选择并不否定社会历史趋向。因为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即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而可能性空间是由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社会历史趋向通过主体选择实现。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主体的选择是社会历史趋向的实现方式。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1 2011年春夏,我国长江流域多地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不断加重,部分地区,达到特大干旱等级,有的地方旱情甚至出现百年未遇的严重情况,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六月初,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基层了解旱情,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级政府迅速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以确保民众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接着,暴雨降临,不仅旱情迅速缓解,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转旱为涝的情况。这表明()

A 自然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 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可部分改变客观规律

C 各级政府的措施有力地改变了自然规律的作用

D 各级政府的措施有效地缓解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答案】AD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实需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起作用,但也不影响规律的客观性。而自然规律的作用则完全是盲目和自发的。人类只能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认识自然规律并在认识到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利用和运用自然规律。今年初夏,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严重旱情,这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气象专家分析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影响海洋季风登陆,是导致严重旱情的主要原因。旱情的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上下一心,凝聚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抗旱,缓解了灾害,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然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却不是改变旱情的原因。B、C两选项的错误在于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A、D两选项是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正确理解,为正确答案。

马原(认识论)单选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

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

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与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不同,唯心主义所说的主体基本上指思辨着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又有其各自的具体界定。旧唯物主义所

说的主体基本上是肉体凡胎,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本质的自然的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界定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在各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一语破的的抓住了关键,故为正确答案。

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

【答案】B

【解析】社会性是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特别是高级灵长目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社会性,实质上是社会动物,人的存在和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选项A、C、D也是认识主体的属性,但不是本质属性。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

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

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

【答案】D

【解析】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主体以观念的方式或实际的方式把握或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认识或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直接地发生相互作用,而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故正确答案选D。

5.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主观和客观关系

【答案】A

【解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是自然界中任意两个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而是由主体发起的,主体指向客体,反映客体,变革客体,改造客体的关系。主体把握客体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观念地把握客体,这就是认识活动。二是实际地客体,这是指实践活动。故只有A选项为正确答案。

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人与物的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

【答案】D

【解析】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答案】C

【解析】在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无论主体有怎样特殊的知识结构、认识定势或价值取向,主体的认识都来自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的本质和作用。本题重点是分析题干中的两个互相作用的关系:“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说的是客体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人的认识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而存在,表明的是音乐(客体)对于人(主体)的作用;“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的是美的对象不是对任何人都能引起美感的,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突出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综合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本题的答案就是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C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是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解读,故正确答案选C。

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的是()

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

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

【答案】B

【解析】间接经验是通过获取他人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来提高自身经验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强调书作为间接经验(文明传承)的载体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选B。

1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性

【答案】B

【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

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根据恩格斯强调的“改变自然界”,故正确答案是B选项。

12.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C

【解析】“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答案】C

【解析】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这就割断了认识间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故正确答案选C。

14.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C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答案】B

【解析】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来源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能把两者区分开来,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

A认识B运动C实践D世界

【答案】C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故正确答案选C选项。

16.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

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A

【解析】人们读书是理性认识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大脑中的感性形象属于感性认识。当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表明当人们在大脑中思考到理性认识概念的时候就会有感性认识的相应的形象与这一概念相对应,从而表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故正确答案选A。

17. “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谚语表明()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

【答案】D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选项A表述错误,选项B、C与题干无关,故正确答案选D。

1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B从实践到认识C从经验到理论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答案】D

【解析】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也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故正确答案选D。

19.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表明了非理性因素的()

A指导作用B动力作用C诱导作用D激发作用

【答案】B

【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惑、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这是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的表现,故正确答案选B。

2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

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答案】D

【解析】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故正确答案是D。

21.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B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答案】C

【解析】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2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众是认识的主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在两会期间,总理温家宝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问题时,为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的治政思想所引用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揭示了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有一定的认识,强调了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主要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23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

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C承认抽象真理和具体真理的统一D承认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的统一

【答案】B

【解析】真理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所以,选项A、C、D因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而直接被排除。真理具有客观性,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真理是个发展的过程,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就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故正确答案选B。

2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真理论B客观真理论C形而上学真理论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答案】A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真理是人的思想形式,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本题正是犯了这一错误。“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主观真理论,故正确答案是A选项。

25列宁说过:“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表明()

A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B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

C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D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者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形式是主观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列宁的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故正确答案选D。

26在平面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在球面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在凹面中内角和小于180°。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答案】B

【解析】真理的相对性又称相对真理,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宇宙某一领域的正确认识,因而都有待于扩展。其二,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宇宙某一层次的正确认识,因而都有待于深化。其三,任何真理从进程上说,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因而都有待于发展。可见,真理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是有限度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题干所说明的正是真理的相对性,所以,正确答案为B。

27“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指()

A真理和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C真理和权威是相互联系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具有权威

【答案】B

【解析】“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真理和权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权威的人和没有权威的人同样都能获得真理,所以A、C、D项错误。故B选项是正确答案。

28 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要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句话揭示了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经得住思想的批判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答案】C

【解析】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故C选项是正确答案。

29 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 实践标准并不确定

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从这一点上,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故D选项正确。

30 与经济上的价值范畴不同,哲学上的价值范畴揭示的是()

A 主体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B 主体客体之间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 主体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D 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30 【答案】D

【解析】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通俗地说,就是这个东西对人有什么用。A、B、C三选项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是正确答案。

31 在灾难面前,所有的人都感到必须要做点什么,这种必须要做点什么的感觉,表现出人们内心有一种通过行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5·12大地震,中国因为在救灾中表现的人道主义光芒、勇敢与毅力而赢得了世界的尊敬。玉树地震,救灾再次牵动人心,社会各界在4月20日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募捐晚会募得善款21 75亿元。这表明()

A 人的价值通过能力的大小得到表现

B 人的价值通过满足个人需要得到表现

C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D人的价值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得到实现

31 【答案】D

【解析】价值离不开人,因为价值具有主体性,这意思就是,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

为基准。再好的东西如果人不需要,或者明明有好东西却不拿出来去满足人的需要,那就导致价值的主体性缺失。东西再好,再具有价值的客观性,也不能形成现实的价值关系。而在灾难面前,人们捐钱的捐钱,献血的献血,所有的人都捧出了自己的真心实意。而这些又正是他人所迫切需要的。捐钱的人,帮助了别人,提升了自己,充分地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捐出的钱物满足了他人的客观需要,捐献行为本身让他人感觉到世界的温暖,让自己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是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故D选项正确。

32 价值评价的认识对象是()

A 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

B 价值客体的结构和功能

C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D 主客体之间的依赖关系

32 【答案】C

【解析】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知识性认识对象的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的;评价性认识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故正确答案选C。

33 列宁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

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句话表明()

A 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

B 价值评价是反映了价值依赖关系的评价

C 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D 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33 【答案】C

【解析】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存在着差异或矛盾,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故A、B、D选项表述不正确,答案选C。

3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4 【答案】A

【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情况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故A选项是正确答案。

35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是成为困于书斋,束之高阁的谈论家,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为此,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实事求是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5 【答案】C

【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

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故正确答案选C。A、B选项与题目无关,D选项属于矛盾分析法的特殊要求。

马原(认识论)多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界限 B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答案】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从而彻底划清了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彻底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界限。反映论可分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把人的认识这种社会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混同于自然界的一般的反映形式,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抹煞了人的认识过程的能动性,因而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下列属于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建设京沪高速铁路B欣赏普契尼歌剧

C打扫人民大学礼堂D发射天宫一号飞船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第一种,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第二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考试多选汇总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3 )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3 )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3 ) 4、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的伟大变革,这是由于 A、实现了辩证法同唯物论的统一 B、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的有(3 ) 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 D、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ABCD)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B、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1、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2、意识是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3、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3) A.教学相长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4、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3)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5、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3)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

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马原各章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马原多项选择题知识讲解

马原多项选择题

敬老楷模证明出 D.哲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 E.世界运动的规律性来证明 2、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CE )。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3、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BCDE )。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4、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 AE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时空是相对的 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因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 5、意识是( ABE )。 A.人脑的机能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人的头脑里回有的 D.有客观内容的 E.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下列各项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 有( ADE )。 A.生产实践 B.教育实践 C.医疗实践 D.科学实验 E.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7、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BCE )。 A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 B认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万物起D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E经验是认识真理性的最终判断标准8、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ACE )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阶级斗争形式相联系 C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 D环境优劣相联系 E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9、根据关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原理,应承认 ( BCDE ) A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 错误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D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E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10、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有(ABCE) 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 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 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 E.动物的存在不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的存在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11、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AD ) A、根本属性 B、主观形式 C、内部结构 D、存在方式 E、唯一特性 12、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现象(ABE )A、镜中花,水中月 B、阶级斗争 C、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 D、未实施的城市建设计划 E、日月星辰和山川河流 1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BCDE ) A、总体与局部的统一 B、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 C、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马原多选题刷题(有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D 2.BCD 3.ABC 4.BC 5.AB 6.ABC 7.CD 8.AB 9.BCD 10.ABCD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

浙大马原题库120道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B 世界上某些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 C 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D 人们的思维方法及其发展规律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联系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C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D 对思维与存在是否运动发展的不同回答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 唯心主义的命题 B 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C 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D 朴素唯心主义的命题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方法是 A 认真学习教材 B 理论联系实际 C 认真学习马列哲学原著 D 更多地讨论一些理论问题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矛盾性 C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 D 可知性 6.时间的特点是 A 多维性 B 一维性 C 二维性 D 三维性 7.事物成为客体的首要前提是 A 客观性 B 对象性 C 社会性 D 历史性 8.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 物质 B 实践 C 规律 D 自然 9.发展的实质是 A 运动 B 变化 C 质变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现实性是指 A 合乎必然性的现存事物 B 当前存在的一切事物 C 当前存在的某些事物 D 那些偶然的存在 11.本质是 A 那些可以认识的东西 B 那些经常出现的东西 C 那些与人的认识相一致的东西 D 那些与必然性、规律同等程度的东西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 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D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3.区分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A 事物的变化是否特别明显 B 事物变化的量是否特别大 C 事物的变化是否特别强力 D 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14.认识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 A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5.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 A 实践论的观点 B 真理论的观点 C 相对论的观点 D 反映论的观点1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关系 B 生产方式 C 自然环境 D 人口因素17.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 国家政权 B 政治思想 C 法律思想 D 哲学思想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马原单项选择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马原2018选择题试题库

2018年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马克思的两个重要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6、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7、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 A . 18世纪90年代 B . 19世纪40年代 C . 19世纪70年代 D . 19世纪90年代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BCD ) A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BD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B ) A .唯物论B.辩证法C .历史观D .自然观 2. 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D ) A .费尔巴哈 B .谢林C.培根 D .黑格尔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 A .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 D .认识论 4.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C ) A .费希特 B .洛克 C .费尔巴哈 D .谢林 5.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A ) A .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 .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C .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 D .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 (D ) 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 .全盘否定和拋弃 B .全盘肯定和继承

马原选择复习题

绪论 单项选择题 1.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A )。 A.马克思B.爱因斯坦 C.达尔文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19世纪30年代——40年代发生在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 B )。A.资产阶级成了统治阶级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D.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5.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统称为( B )。 A.马克思主义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6.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C )。 A.美洲大陆的发现 B.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原始积累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马原选择题练习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5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运动 B.物质可以认识 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客观实在性 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 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B.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马原 多选

马原多选 1.真理具有相对性。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的有() A.任何真理都包含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普遍性 C.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 D.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标准答案:CD 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标准答案:ABD 3.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统一体 B.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标准答案:ABCD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A.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B.其可能性在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C.需要现实的货币 D.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标准答案:ABD 5.从本质上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反映的是() A.商品价值能否实现的问题 B.具体劳动能否转化为抽象劳动的问题 C.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问题 D.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标准答案:ABCD 6.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标准答案:ACE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思想 标准答案:ABC 8.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在于() A.划分的目的不同 B.划分的根据不同 C.划分的阶段不同 D.划分的内容不同 标准答案:ABD 9.在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符合圣人之言的就是真理 B.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对我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标准答案:ABCD 10.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哲学 D.逻辑学 标准答案:ABC 1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费希特 标准答案:ABC 1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马原辩证法选择题

辩证法 7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关于……的观点。(C) A.整体和部分 B.对立和统一C.联系和发展 D.共性和个性7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B) A.是否承认宇宙的无限性 B.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前者认为量变引起质变,而后者却认为“自然界无飞跃” D.前者强调发展就是“扬弃”,而后者却主张“打倒一切” 73.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一哲学论断的含义是,……。(C)A.变化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化,没有不变 C.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74.“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观点是……。(A)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75.“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体现的是……的观点。(C) A.绝对主义 B.机械主义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 76.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B) A.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所固有的 D.从生活中学习来的 77.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78.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缺,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

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79.“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应该是……。(D) A.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所有的事物相联系 B.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某一个事物相联系 C.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所有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D.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某一些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8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生的。(D)A.随时都会 B.纯粹偶然地C.不可避免地要 D.在一定条件下8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的观点。(B) A.形而上学 B.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

100道马原选择题(答案修正版).

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历年考试相关资料)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核”是(B )A、辩证法思想 B 、唯物主义思想 C 、可知论思想 D 、决定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 、法国启蒙哲学; D 、德国古典哲学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容;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C、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ABCD ) A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B 、现代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 、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新成就; D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锐化; E 、现代西方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BCD ) A 、控制论; B 、细胞学说; C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 、生物进化论; E 、信息论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 、客观实在性; B 、运动变化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D ) A 、容和形式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这表明( B )

A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和源泉;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观念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 D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9、庄子提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他只强调事物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B ) A 、唯心主义观点; B 、唯物主义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1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B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斗争性和同一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变动性和稳定性 11、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提示事物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C ) A 、否定之否定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容决定形式的规律 12、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 )A 、掌握火候,适可而止;B、知彼知已,百战不殆;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 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主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 D ) A 、客观性; B 、无限性; C 、方向性; D 、一维性 1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 ) A 、主观反映; B 、歪曲反映; C 、虚幻反映; D 、正确反映 16、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 A )A 、世界万物在一个共同的本原; B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主观精神; C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 D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