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3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3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3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和途径,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质及其在不同所有制下的特性,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和新特点;搞清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定性;了解工资的一般概念及其关系实质和基本形式。

第一节资本的产生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与资本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任何一个资本家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本身不是资本。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根本不同的,这种差别通过分析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运动过程得到反映。

(一)、当作货币的货币和当作资本的货币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分析: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公式: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 (一次结束)

资本的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无限循环)

这两种流通公式具有相同点,即都有买卖两个过程,以及相应的买者与卖者的对立。

具体说来:

1、联系:

第一、都有两个对立阶段:卖和买;

第二、都有两个对立物:商品和货币;

第三、都有两个人对立:买者和卖者;

第四、都有3个当事人登场:一个只卖,一个只买,一个既买又卖。

2、区别:

(1)两个流通公式在形式上的区别:

第一、买和卖的顺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则是先买后卖;

第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商品,而资本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

第三、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媒介物是货币。资本流通的媒介物则是商品。

(2)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商品,是为了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种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商品生产者生产上或生活上的消费需要,是为了取得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在这里,货币只是起流通的媒介作用。

资本流通则是以货币开始,以货币告终。资本家买进商品是为了卖出商品而重新取得货币。这种流通的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3)两种流通的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1)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使用价值是实际运动的主体。W —G—W,交换的两极是价值量相等而使用价值不同的两种商品。一旦商品生产者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他就退出流通领域,这一流通过程也就结束了。(商品流通是有限的)

(2)在资本流通中,价值是实际运动的主体。G—W—G/交换的两极是货币,它们在量上是不同的。G/ >G价值增殖是资本流通的实际内容和根本目的。

其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马克思把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由此可见,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是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的本质区别。而且资本又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不断增殖自己的价值。如果运动停止了,它就会立刻失去增殖的能力,作为资本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这就决定了资本流通是无限的。

结论:A、货币只有在它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所以,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本主义

的生产关系。

B、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资本总公式:G—W—G/

资本流通公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它不仅适用于商业资本,而且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

为卖而去买,即G—W—G/,似乎只是商人资本所特有的运动形式。

产业资本如果从流通领域来看,它的运动形式也是这样。

G—W...P…W—G/

在生息资本的场合,G—W—G/简化为没有以W为中介的价值增殖运动,即G—G/。

因此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流域内表现出来的资

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以上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是:资本在运动中会带来剩余价值。

那么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1)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

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交换按等价进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价值量不能增加。

而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

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即:货币在流通中增殖这一形式与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相矛盾。

(2)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分析表明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那么,离开流通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呢?也不能。

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有者只是在流通领域才相互发

生联系。在流通之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表明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劳动创造的。他不能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又创造超过商品价值的余额。

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

第一、剩余价值不能发生G—W阶段的货币身上,因为在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代表一个既定的价值量。

第二、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在流通的第二个阶段,W—G即商品的出卖上,因为这一行为只能引起价值形式的变化,从商品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

第三、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个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是按价值购买的,所以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特殊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存在,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它的买卖成为普遍现象,却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奴隶或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力就不能成为商品。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1、劳动商品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维持人的生存,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特点一:劳动力价值就表现为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包括三个部分:

(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

(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保证劳动力商品的延续。

(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特点二:劳动力的价值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所谓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是指劳动者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差异,纳入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平均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是不同的。

即使在同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是不同的,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表现为一个变量;而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还是可以确定的量。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本身,它具有其他商品没有的特殊性。

一般商品使用或消费后,使用价值消失,其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其他商品中去,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与此完全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创造出了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v+m

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有决定性的意义,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也正是这种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

三、公有制经济与劳动力商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也具有商品的属性。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事实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需要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就需要市场来配置生产要素,而劳动力则是主要的生产要素。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公有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并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受益来体现。另一方面,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劳动者在一定期限内将自己的劳动力的支配权转让给企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劳动力具有商品的属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劳动力的商品性(不是说人是商品),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个人效率和社会效率的提高。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一)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社会主义劳动过程有根本区别。

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在价值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但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私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社会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公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二)、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由于价值增殖是在价值形成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考察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要把商品生产作为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来看待。

Pm

G-W{...P...W'-G'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转移Pm价值劳动力(使用)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P68-69案例:某纺纱厂雇佣工人生产棉纱,……

当资本家的耗费和工人生产出来的纱锭的价值正好相等时,资本价值没有增殖,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如果真是这样,资本家就不再进行生产了,因为这不符合他的愿望。价值形成过程必须变成价值增殖的过程,这又是怎么转变的呢?

2、价值增殖过程

案例3-2但是,对资本家来说,他购买的是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也就获得了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所以,资本家决不会让工人仅仅劳动6小时,而是要工人劳动更长的时间。假定资本家要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这样,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上,即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另一部分是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总体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马克思认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他认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从一般劳动过程来理解,二者的区别只在于是否直接、间接同创造物质产品有关。

这种意义的生产劳动,其外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扩大的。马克思所说的“总体工人”包含着外延扩大的生产劳动。

1、从商品生产过程考察,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而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只揭示了:生产劳动物质规定性)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二者的区分只在于是否为投资者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

从物质规定性看,劳动一经为资本家用作增殖资本的手段,便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而从社会规定性来看,必须为整个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或者说是为整个社会创造有物质承担者的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反映物质规定性生产劳动概念有扩大趋势,反映社会规定性的生产劳动概念一方面变得狭小,另一方面又在扩大。

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可以把一切为公有资本提供公有剩余价值或公有利润的活动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劳动。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所起作用不同,而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资本家所预付的资本,一部分用于购置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资本的这两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C)。例如: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

资料为存在形式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形态发生变化的同时,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

但是,尽管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其价值转移方式会有不同,如厂房、机器等价值是在多次过程中逐渐转移的,原材料、燃料等的价值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转移的,但是,它们都只能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2、可变资本

以劳动力为存在形式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同时,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的增殖,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V)。

(二)、区分两种资本的意义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是获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

第二,这种区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这种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三)马克思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不会因为生产过程全面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出现而有所改变。

第一,自动化机器系统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第二,机器人是复杂劳动制造的机器,是由人来控制和操纵,它虽然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而不是全部。第三,个别企业首先采用自动化机器系统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四、资本的特征与属性

1、资本是历史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发展阶段史上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资本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不同的社会属性:

(1)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结合,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在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作为价值增殖的属性,市场经济下的公有制也承认资本的概念,有集体资本和国家资本。

2、资本的一般共同属性:垫支性、运动性和增殖性。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产品价值构成

产品价值=新价值+转移的旧价值

二、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它反映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它可以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形式来表示。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2、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关系密切,剩余价值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总量: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它的最高限度取决于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利,为缩短劳动日而同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斗争。

在社会主义社会延长劳动时间,也有利于增加产品数量,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生产力和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不断主动地缩短劳动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

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降低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必须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部门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当其他企业也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使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时,这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企业获得的是相对剩余价值。

由于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因而它实质上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4、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第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第三,在资本主义初期:延长劳动日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机器大工业出现以,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越来越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使劳动者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已使劳动者实际上隶属于资本。资本主义早期经常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时期后,更多地使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但这并不排斥资本家同时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的办法。事实上,两种方法是经常相互结合、互相补充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投资者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也要不断地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会主义主要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即禁止靠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

动强度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来满足扩大生产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五、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引起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剩余价值生产呈现的新特点:1、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2、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有所变化;3、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文明。

六、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1、它表明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

2、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

3、决定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第四节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一)从历史上看,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循着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顺序进行的。

(二)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是生产力发展所必然经历的三个阶段,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在

不同的社会,由于生产关系的区别,使它们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1)在资本主义社会,简单协作是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前提,协作是在资本家指挥和管理下进行,所创造的生产力成为资本的内在生产力。工场手工业则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转化为资本,劳动者成为了私人资本的附属物,并发展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机器大产业使机器成为了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手段,并给工人命运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使工人隶属资本的程度加深,从形式隶属变成了实际隶属。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述三种生产方式继续存在并发生作用。各经济主体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三种生产方式的优劣也会表现出来。

二、企业制度的演进

企业制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演进,经历了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三种形式。

业主制和合伙制都是自然人企业,企业具有法律地位,可以独立存在,合法经营,但不具法人资格。

合作制企业是劳动群众自愿组合、共同出资,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合作劳动的经济形式。

股份合作制是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企业制度。

公司制是随着大规模资本联合、协作生产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

公司制比业主制和合伙制更为优越。其特点是公司的资本来源广泛,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出资人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投资风险相对降低;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独立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公司制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本身并不反映所有制的性质。各种不同的所有制都可以采用,并赋予新的内容。

股份公司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企业组织形式。

社会主义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合作制企业

三、企业管理及其性质

西方企业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

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第五节工资的本质与形式

一、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1、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第二,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

第三,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背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2、在现实中,工资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这种虚幻的外观和现象,是由雇佣劳动关系决定的。

第一,工人劳动能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使用前看不到,工人出卖的虽然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是一定时间的劳动。

第二,工资的支付方式是先劳动后支付,因此误认为是对劳动而不是劳动力的支付。

第三,工资的多少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效率直接相连。

第四,劳动是工人的谋生手段,也很容易将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看成是劳动的报酬

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工资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是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反映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的经济关系。

三、工资的形式及其变动

1、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基本的工资形式。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变相的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更有利于降低工资成本、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2、工资采取货币形式,必然存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区别。

关于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年级学号专业姓名一、名词解释 资本、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二、单项选择题 1.从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A.G—W阶段的的货币上 B.G—W阶段的商品购买行为上C.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D.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2.资本是()。 A.货币 B.生产资料 C.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货币的积累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财产所有权 D.贷放 4.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 A.一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一种社会所有制 C.一种资本家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D.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的私有制。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A.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 B.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C.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6.超额剩余价值是()。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 D.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 7.不变资本是指()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C.资本家的商品资本 D.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 A.能转移自身价值 B.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C.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D.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0.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A.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C.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D.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11.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 A.c是新创造的价值,v+m是转移的价值 B.c+v是转移的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 C.c+v是新创造的价值,m是转移的价值 D.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 12.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计时工资和名义工资 B.计件工资和相对工资 C.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D.名义工资和相对工资 三、多项选择题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E.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 B.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C.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D.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E.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不同形态 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 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 D.以上均不对 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劳动的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的报酬 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 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格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D.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5.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 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 c.购买商品的货币 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 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以上均不对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 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

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 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 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00%增加到250% D.从100%增加到300% 12.资本总公式是( ) A.G—W—G B.G—W—G′ C.W—G—W D.W—G—W′ 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 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 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具体劳动 D.物化劳动 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作者:XXX 日期:2020年6月7日 此文档格式为word,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 具体形式。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则有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在剩余价值的这 些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它们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章中首先剖析利润 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剩余 价值率怎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怎样转 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 形式的考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怎样瓜分剩余价 值,以及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怎样进行分配。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含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 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 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 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前者是按资本的耗费计量的,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计量的。资本的耗费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V,而劳动耗费则包括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价值,即c+v+m。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只由资本的耗费来计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商品生产者,同时他又是雇佣劳动的剥削者。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他花费什么,它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所以,资本家在计算商品生产的费用时,只计算他自己的资本耗费,而不去计算商品生产中的全部劳动耗费。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本章将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剖析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依据。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资本家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去购买,进入生产过程。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用货币采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是资本家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一)从流通形式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 1、商品流通形式:W—G—W’。目的在于获得其它消费品。 2、资本流通形式:G—W—G’。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货币。 (二)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 1、形式不同:顺序—先卖后买与先买后卖、起点和终点—商品到商品与货币到货币、媒介不同—货币与商品。W—G—W’;G—W—G’。 2、内容不同:商品流通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流通的主体是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流通的主体是价值。 3、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买而卖;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价值G’=G+△G 作用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及矛盾 1、资本运动的总公式:G—W—G’,适用于一切形式的资本,它概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2、资本运动的总公式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领域中增殖的;W也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使价值增值。 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是从何处产生的 (1)剩余价值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剩余价值的总量可以在资本家之间分配,但绝不可能通过贱买贵买而使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劳动创造并在流通领域中得以实现。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一)劳动力含义 即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才成为商品。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能够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单选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 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 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 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B A.m′=v/m B.m′=m/v C.m′=m/c D.m′=m/(c+v) 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 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B.在流通中产生 C.不在流通中产生 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 二、多选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 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 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 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 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C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 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C A.计件工资 B.名义工资 C.计时工资 D.实际工资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B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商品生产过程 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C A.不变资本 B.商业资本 C.可变资本 D.生产资本 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B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 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D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 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BC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9.资本主义工资:ABCD 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概述 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马克思通过《工资、价格和利润》报 告首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也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在报告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合约工资以外的超额劳动,并无偿地占有这部分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完成资本的增殖。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假象,论证了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又是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1 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 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理解 1.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 从剩余价值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于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而社会主义生产又如何呢?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公有资本主要是掌握在国家和与人民集体的手里,资本增殖后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剩余价值,占社会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并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这部分公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如,剩余价值中约有一半作为税金上缴国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国防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另一半作为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由于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不是国家和集体而是个人,由这些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归资本所有者占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剩余价值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建立了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 1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二篇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资本总公式 答:资本总公式是指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流通公式G—W —G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似乎自身就会发生增殖,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以及流通规律是相矛盾的。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自身不是价值实体,更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其流通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所以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流通中只发挥媒介作用,只是表现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商品流通规律要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形态变化与价值量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 答: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3.劳动过程 答:劳动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4.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1)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如原材料、燃料,同时会发生机器设备的磨损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去了,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所以,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自身原有的价值量,只是使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一种使用价值(生产资料)转换为另一种使用价值(新产品)。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由工人的具体劳动实现的。(2)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根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这一定量的抽象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形成新价值,这就是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事实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绝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而必须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5.价值增殖过程 答: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第三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资本、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二、单项选择题 ⒈从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 ① G—W阶段的的货币上② G—W阶段的商品购买行为上 ③ 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④ 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⒉资本是() ①货币②生产资料 ③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④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 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①货币的积累②劳动力成为商品 ③财产所有权④贷放 ⒋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 ①一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②一种社会所有制 ③一种资本家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④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的私有制。 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①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 ②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 ③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④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⒍超额剩余价值是() ①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②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③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④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 ⒎不变资本是指() ①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②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③资本家的商品资本④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⒏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 ①能转移自身价值②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 ③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④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⒐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①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②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③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④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⒑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①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②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③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④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 ⒒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 ① c是新创造的价值,v+m是转移的价值 ② c+v是转移的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③ c+v是新创造的价值,m是转移的价值 ④ 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 ⒓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①计时工资和名义工资②计件工资和相对工资 ③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④名义工资和相对工资 三、多项选择题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③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④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⑤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①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②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③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④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⑤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精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本章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其它有关剩余价值分割的问题。本讲重点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和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了解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家用古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从而进一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因此,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剥削程度用剩余价值率表示。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使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具有了隐蔽性。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数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力 3.剩余价值 4.必要劳动时间 5.剩余劳动时间 6.不变资本 7.可变资本 8.剩余价值率 9.绝对剩余价值 10.相对剩余价值 11.超额剩余价值 12.工资 13.计时工资 14.计件工资 15.名义工资 16.实际工资 二、单项选择题 1.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①生产资料②劳动资料 ③劳动力④货币 2.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 ①资本家手中的纸币②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 ③价值的代表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 ①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②能从流通中产生 ③不能离开流通产生④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②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 5.劳动力转化为资本是因为() ①它具有使用价值②它是为别人提供的使用价值 ③它耗费了人类劳动④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 6.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①降低劳动的价值②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③获取绝对剩余价值④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①个别资本家首先改进技术的结果 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③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8.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①绝对延长工作日②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③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④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9.资本主义工作日是指() ①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 ②工人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 ③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和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 ④工人生产全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时间总和 10.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 ①生产力决定论②劳动价值论 ③剩余价值论④人口论 11.二战后,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主要是靠() ①延长劳动时间②提高劳动强度 ③压低工人工资④提高劳动生产率 12.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①工人的必要劳动②工人的剩余劳动 ③绝对价值④相对剩余价值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③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④工人必要劳动过程和剩余劳动过程的统一 14.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C是() ①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 ②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③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15.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①不变资本的比率②可变资本的比率 ③预付总资本的比率④所费资本的比率 16.机器的出现说明了() ①剩余价值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②机器人能比雇佣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机器人和雇佣工人共同创造剩余价值 ④雇佣工人的生产效率能够提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17.假定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日价值下降为3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①从100%下降至50% ②从100%上升至200% ③从100%上升至300% ④从100%上升至400% 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①工人劳动的报酬②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③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①供求规律②价值规律 ③竞争规律④剩余价值规律 2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

(价值管理)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年级学号专业姓名 一、名词解释 资本、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二、单项选择题 1.从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 A.G—W阶段的的货币上 B.G—W阶段的商品购买行为上 C.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D.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2.资本是()。 A.货币 B.生产资料 C.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货币的积累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财产所有权 D.贷放 4.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 A.一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一种社会所有制 C.一种资本家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D.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的私有制。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A.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 B.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 C.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6.超额剩余价值是()。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 D.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 7.不变资本是指()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C.资本家的商品资本 D.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 A.能转移自身价值 B.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C.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D.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0.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A.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C.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D.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11.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 A.c是新创造的价值,v+m是转移的价值 B.c+v是转移的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 C.c+v是新创造的价值,m是转移的价值 D.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 12.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计时工资和名义工资 B.计件工资和相对工资 C.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D.名义工资和相对工资 三、多项选择题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E.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 B.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C.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D.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E.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论“资本是剩余价值的价值”

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开始这篇论文之前,先阐述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不是一篇可以拿去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一篇宣扬社会主义多优秀资本主义多糟糕的批评文章,更不是一篇应付老师敷衍 了事的滥造作业。这仅仅只是自己看了课本和《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相关章节的读书笔记和个人感悟而已。由于时间匆忙,观点也许不全面深刻,论证也许不是很有力,但有一点,自己终于对资本有一点浅浅的认识了。 ——小序资本是什么 资本,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经营工商业的本钱,按照西方的说法就是指资本家占有、 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在现实生活中,它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 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1]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资本就是在生产关系中,每个人拥有的对生产关系起作用的生产要素,所有的这些生产要素在一定标准下可以转化为一种统一的度量,这种统一的度量在股份 制公司里面就表现为股份,它可以是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建筑物存量(物质资本), 也可以是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技术知识)。[2]

什么是价值和剩余价值 说到商品的价值,首先要解释下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即商品的自然属性。”[3]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在交换过程中用交换价值来表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比例,决定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如果用公式表示一下:a (价值)*a(交换价值)=b(价值广b(交换价值)。所以, 把价值的概念抽象出来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说简单一点就是能换成多少个标准的统一度量单位(就是多少钱)。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增值出来的那部分价值,即资本在劳动者劳动过程 中产生了增值价值(利润),这部分价值减掉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工资)剩下的价值。假如剩余价值为零或为负数,就意味着资本家要破产了。 三、资本如何产生剩余价值 要搞明白怎么产生剩余价值,就先看什么产生了剩余价值,首先,我们把资本分成两类: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是可变的,所以叫可变资本。 这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或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资本与剩余价值(精选)

资本与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本章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及其它有关剩余价值分割的问题。本讲重点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掌握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和方法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了解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家用古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从而进一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以手工劳动为主时期的主要方法。随着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成为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考试复习 第一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 第一章 1.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世界观是自发的、零乱的、不系统的,只有经过提炼和概括,使其理论化、系统化,才是哲学。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就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哲学是各种文化形态精神的凝结,又是贯穿各种文化形态的主线。它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统,一种内在凝聚力,一种人生境界,并且表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何为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识,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精神现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它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是一种直观的猜测。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是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二是形而上学性,把世界看成是孤立静止的,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三是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主要回答“世界是怎样”。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为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2.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哲学一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资产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揭示了自然界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