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3、《南京条约》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任务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

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

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

的最高行政机关。

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创办军事企业以自强(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2)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1873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民用企业)。(3)创办洋务学堂(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

方言馆)

(4)筹建新式海军以巩固国防维护专制统治(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后又建立了北洋舰队)。

10、洋务运动的影响

进步性: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军事、外交、教育人才),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

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消王朝的统治,仅学习科技和工艺制造,不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目标,也注定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11、近代民族企业的起源

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早期民族资产阶级陆续兴办起棉纺织、面粉、火柴、造纸、印刷、机器制造、航运、采矿等各类民族工业企业。随着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至80年代已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维丝厂。

12、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1)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翻译西书,出版发行:

(3)归国人员,宣传介绍。

13、早期维新思想家代表人物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14、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力的逐渐增强,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将侵略的矛头指

向了朝鲜和中国。1894年,9月中旬,中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进行海战,北洋海军损失惨重。10月,日军攻占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初,日军攻取威海卫炮台,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5、《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的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款:赔款日本兵费白银2亿元:

(4)通商: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5)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16、《马关条约》的影响

对中国:(1)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造成巨大灾难,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

(2)战后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对日本:使日本逐渐跻身于帝国主义强国之列。

对世界: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均势,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争夺,也激化了列强的利益冲突。

17、《时务报》与《天演论》

《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报以“变法图强”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深受人们的欢迎。

1897年,严复在提纸上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18、维新变法运动

1898年6月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

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派领导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息良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宣传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甲午战争打破了列强在东方的暂时均势,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原有格局。战后,主

要帝国主义国家竟相通过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等方式,加大对华资本输出,以控

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20、“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政府于1899年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单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坐利益的回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21、八国联军

1900年,八国借口中国“内乱”(义和团运动),危及其在华利益,组织联军,发动侵

华战争。

2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很4.5亿两,分39年还清

(2)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

(3)拆炮驻兵

(4)惩处祸首,严禁国人反帝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

《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

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3、清末新政

1901年至1911年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清末新政的评价: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清廷宣布的“预备仿行宪政”、以及1911年宣布组建的“皇族内阁”,有名无实且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清政府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的目的完全暴露。

24、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一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

华”的口号。

25、同盟会的成立及意义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为纲领。同盟会又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26、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

民国”,这场起义发生在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27、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1年12月,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8、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的主要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除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

29、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为建立独裁统治,1913年,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

教仁。孙中山发起讨袁的“二次革命”。但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又宣布复辟帝制。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全国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在内外交困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30、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阵地。陈独秀、李大创、胡适、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寨先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同时进行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1、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1919年5月4日,学生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变成工人。北洋政府迫于压力罢免了亲日派官员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的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3、中共“二大”的意义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

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4、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2)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新三民主义是合作

的政治基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5、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比伐,中国历史进入国民革金时期(又称“大

革命”时期),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但的反动统治。

36、“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1927年,蒋介石与汪精卫分别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轰轰烈烈的大

革命失败了。

37、东北易帜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

统一。

38、改订新约

1928年,国民政府就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等问题,同美、英、法等国进行谈判,

重订新约。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但后者没有实际执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39、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

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40、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

南昌起义后,毛泽东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后,向井冈山进军。最终在

江西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线,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为进一步发展扩大革命根据地,红军在根据地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4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

府主席。

42、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后东三省沦陷。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场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的到来。

4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饮关的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

44、红军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

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45、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欧美列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与此同时,美、日两个非欧洲

国家迅速崛起。美、日两国已成为欧洲之外的两大强国。

46、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逐渐形成以德、意、奥三国组成的三国同盟以及英、法、俄三国组成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巴尔干地区逐渐成为欧洲“火药桶”。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1918年,同盟国相继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47、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大会,史称“巴黎和会”。美国、英

国与法国主导了和会进程。美国总统威尔逊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强调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均衡。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的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巴黎和会上签订《巴整和约》,确定了战后欧洲新秩序

的“凡尔赛体系”。1921至1922年,九国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会议上通过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所以,

一战后构建起新的国际格局就被称为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积极性:是一战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它所奠定的国际新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性: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并且缺乏有效地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它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压的态度,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48、国际联盟

(1)依据: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国际联盟的建议。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3)宗旨:国际联盟的主要使金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4)实质:是英法维护凡尔塞体系的工具。

(5)结果: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无法有效维护世界和平。30年代后期,名存实亡。

49、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2月,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宣布起义,史称“二月革命”。工人和士兵建立了革命

领导组织一—工兵代表苏维埃。孤立无援的沙皇被迫退位,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整,由资产阶级政党组成的临时政府接管政权。

50、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对民众最关心的和平与土地等根本问题置若罔闻,新的革命形势

又出现了。1917年11月7日,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1、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底,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52、“柯立芝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发展迅速。因该时期基本上处于柯立芝总统任内,故

而史称“柯立芝繁荣”。但在浮华背后,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剧,市场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产品相对过剩。证券市场出现了畸形发展,从投资到投机,市场泡沫越来越多。

53、经济危机

这场大危机的特点是生产下降幅度大、危机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54..、罗斯福新政

......

国家调控经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美国。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调控经济推行反危机措施。主要内容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

和改革(Reform)。

国家调控经济的具体内容:(1)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宣布美元贬值。

(2)“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扩大消费需求,社会稳定。

(3)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

(4)调节农业生产,颁布《农业经济调整法》,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社会保障措施: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1)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等。

(2)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

(3)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等调整劳资关系。

(4)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

“新政”的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

(2)此后,国家干预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通的政策取向。

55、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1922年,意大利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6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确立统治地位,日本正式建立法西斯统治。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围饱受割地赔款之苦,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世界经济萧

条进一步加重了德国的生存危机,社会严重分化。希特勒与纳格党利用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在政治上,确立一党专制元首独裁。在经济上,推行“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同时,纳粹政府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强化社会统制,推行排犹政策。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3、《南京条约》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任务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 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 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历史第七分册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1课前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一、孔孟之道 1、概念: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2、背景:(社会)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 (经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准备; (政治)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 3、内容 ●孔子:以“礼”的规范约束人的一切行为; 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核心); 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二、儒学的经学化 1、背景: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 汉武帝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儒学地位上升的 契机; 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代表:董仲舒 ◇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倡导“君权神授”; ◇强调“三纲五常”; ◇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具体措施:◇规定《诗》、《书》、《礼》、《仪》、《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 ◇兴办太学、地方学校,教授五经,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4、影响: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途径,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2课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背景: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 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2、内容 ●“二程”(程颢、程颐) ◇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第一课 古代两河流域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楔形文字(A);《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耕作。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法典的特点:法典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通过严刑峻法全面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法典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法典是以神的名义进行颁布的,保留着原始习惯法的遗风;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法典的历史价值: (1)法学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史料价值: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考试内容及要求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象形文字与纸草(A) 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适合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拥有对全

上海高中历史课本整理

第四册 第1课资产主义生产的萌芽 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尤为引人注目。 ·资本原始积累: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斯将这一历史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常用手段: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 英国圈地运动时资本原始积累典型的途径之一,他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的影响: 百年战争影响英法两国历史进程。英国物理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民族意识日益明晰。法国遭受巨大损失,抗击入侵者,激发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形成: ①英国,15世纪下半叶,政治危机,30年玫瑰战争,政治完成统一。伦敦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世纪末发展为民族国家。 ②法国,百年战争后,王室集中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 ·君主专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破坏。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新航路的①开辟: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

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②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开辟殖民地。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萄牙与西班牙是始作俑者。给亚非美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14~16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席卷西欧,被称为文艺复兴。 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原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萌芽。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地点:意大利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弗利等 ·内容:意大利学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宗教改革: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第5 课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标志:1640年超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信息技术知识汇总

一、专用名词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使用的技术。 ?分类: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 ?信息特征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 ?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 NII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缩写。它包括: 1.一系列不断扩展的仪器设备。如摄像机、扫描仪、键盘、电话、传真机、计算机、交换机、高密度磁盘和光盘、声像带、电缆、电线、通信卫星、光纤传输线路、微波通信网、电视、监视器、打印机等。 2.信息本身。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科学或商业数据库、影像、录音、图书馆档案及其它媒体等形式体现。目前大量的这类信息分布在政府的各机构中,而且每天都从实验室、演播室、出版商等处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3.各类应用程序和软件。用户能借助于这些程序和软件去访问、处理、组织和提炼那些由NII设施提供的、随时可用的大量信息。 4.各种网络标准和传输编码。依靠它们实现网络间的互连和互操作,确保个人秘密和网络的安全与可靠。 5.人。这类人的工作是挖掘信息,开发应用程序和服务、组建设备、培训其他人员等。 Internet是采用共同的计算机语言或协议被连接在一起的很多完全不同的网络的集合。这些网络之间的传输路径安排可以确保即使一个或多个路由被阻塞,传输仍然可以畅通无阻。这是ARPANET的早期设计目标的一部分,诣在使网络既有效又强大。 Internet 上的所有传输都被组织成数字包的形式--打碎的信息--每个包都有自己的地址和路由指令。这种被称为包交换的方法使数字通讯可以充分利用全部的网络资源,在特定的时刻找到最快和最经济的可行路径。数字包以共同的格式被传输,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使得起始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可以与途中和最终目的地的其它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通讯。 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意为"网际协议"。它就是应用于Internet中的基础协议"TCP/IP"中的"IP",工作于网络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IP"电话,即泛指应用Internet网络及相关技术,把传统的电话(通过PSTN公用电话网)业务转移到Internet网络上来,以大幅降低通讯费用。 ISDN是Integrated Serviced Digital Network的缩写,一般译为"综合业务数字网",电信局称之为"一线通",就是因为它能实现把语音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组合在同一通信介质上,为用户同时提供这两种服务的连接。ISDN的基本速率接口提供两个64Kbps 和一个16Kbps的信道带宽(2B+D),其中一个64Kbps信道用于传输语音,另一个64Kbps信道传输数据(当不需要传输语音时,数据传输可占用两个B信道128Kbps的速率),16Kbps的信道用于传输通讯指令等服务信息。 ISDN与普通模拟电话线有什么不同?对于模拟电话线来说,是在用户到电话局之间的线路上传送的模拟话音信号,因此,它只能提供单一的电话业务。而ISDN实现了用户线的数字化,不管是什么信号(文字、图像、声音),只要变成数字信号,就可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C)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 (1)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2019上海等级考历史教材知识点梳理(高考历史归纳整理)

《高中历史》Beta 1 第一章:世界古代史 第一节:古代东方 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 一.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 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解释) 考点:金字塔和来世信仰(A)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金字塔式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 至无无上的权威。(政治上)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宗教 上) ●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 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考点:象形文字(A) 发明时间和命名原因: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为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 书写工具:埃及人最初以石头和刻刀做书写工具,发明了笔和墨水,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都成了书写材料,其中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象形文字消亡原因: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内因),只有祭祀、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从公元639年被阿拉伯人征服起,埃及迅速“阿拉伯化”(外来侵略和强势文化冲击:外因) 考点:种姓制度(B) 1.背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先后征服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征服的过程中曾用种性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区别其高贵的身份地位、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地位。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为四大种性集团。 2.等级划分:婆罗门(祭祀、僧侣等精神统治者)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的军事贵族等世俗统治者)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3.实质是等级制度 4.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 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A.秉笔直书 B.知往鉴来 C.经世致用 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 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 B.上海 C.天津 D.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高三复习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系统及其组成 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板motherboard 主板是整个电脑的基板,是CPU 、内存、显卡及各种扩展卡的载体 主板是否稳定关系着整个脑是否稳定,主板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整机的速度 是计算机各部件的连接工具 ◆中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 ◆控制器计算机的指挥中心,负责决定执行程序的顺序,给出执行指令时机器各部件需要的操作控制命令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发展:286、386、486、奔腾、 PⅡ、PⅢ、PⅣ等 品牌AMD intel等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 RAM+ROM )和外存储器(软盘1.44MB、光盘650MB、U盘、硬盘等 ◆内存:电脑的核心部件,重要性仅次于CPU,它的容量和处理速度直接决定了电脑数据传输的快慢。通常内存容量为1G、2G、4G是勾通CPU与硬盘之间的桥梁 RAM:随机存储器。可读出写入数据断电信息丢失 ROM:只读存储器。又叫固化存储器,断电信息不丢失 ◆硬盘 程序、各种数据和结果的存放处,里面存储的信息不会由于断电而丢失 存储容量大,硬盘为40、60、80 、160、300GB 等 2、其中硬件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 和输出设备由五部分组成。 3、软件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各种程序、数据及有关资料。包括系统软件(如Dos、Windows 、 Unix等)和应用软件(如Word、Excel、Wps等)。 二、信息技术及其基础 1、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本身并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3、二进制:有0和1两个代码,逢2进一,各位有不同权值。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存储和处理数据,因其易于电子原件的实现。存储基本单位字节 bit 二进制位简写为 b

上海市高中历史练习册第5分册试题答案全

第 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基础练习 1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3 . B 4 . A 5 . B 6 . D 二、拓展练习7 . ( 1 ) “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 2 )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共同抗击外侮,兴我中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8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把中国拉向近代化。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这只是战争的客观影响,并非侵略者的本意;而且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文明是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与战争的客观影响。 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基础练习 1 .亚罗号马神甫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英国法国 3 . D 4 . D 5 . A6 , B 7 . 1858 年通过中俄《暖浑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 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 。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约40 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4 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44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9 世纪80 年代通过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割占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塞河源7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二、拓展练习8 .特点:数量多(从 5 个到10 个)、地域广(从局限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的海岸线)、由海岸而深入到腹地的长江。说明外影鲤遭些些垄鱼巨9 . ( l )材料一、二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某些工业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输人的鸦片比鸦片战争前更多。( 2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中国地广人多,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是英国商品侵略的理想对象。( 3 )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几乎完全自给自足,对市场的需求十分有限,购买力低下;两国的生活习惯不同、国情不同;英国等国大量输人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对策:英国先提出“修约”,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遭拒绝后,借口“亚罗号事件”,伙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分册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2015年1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第一分册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A】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东:伊朗高原西:阿拉伯大沙漠北: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大致与今伊拉克共和国相当。 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A】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汉穆拉比法典》: 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价值/评价①)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评价: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价值/评价②) 特点:①神明裁决②同态复仇③保护私有财产④严刑峻法⑤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第二课古代埃及(尼罗河) 【A】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A】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绝对权威,自奉为神或者神的后裔。 君主专制: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A】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A】象形文字: 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前。 材料工具: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灭亡原因:复杂难懂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傅宁121090036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2.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信息、物质、能量。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动态性、时效性、多样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快速增长性。 *4.什么是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施用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5.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T,IC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①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 ②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 ③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 ④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6.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特征:①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为基础;②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 ③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 核心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通信、广播、互联网、自动控制、机器人等。 7.什么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也称为“电子信息产业”) 是指信息设备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8.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1.2 数字技术基础 1.什么是比特?比特(b)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有两种状态(取值)。 计算机(包括其它数字设备)中所有信息都使用比特(二进位)表示,只有使用比特表示的信息计算机才能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 2.计算机中表示与存储(比特)二进位的方法:电路的高电平状态或低电平状态(CPU) 电容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RAM) 两种不同的磁化状态(磁盘) 光盘面上的凹凸状态(光盘) 3.用比特表示信息的优点: ①比特只有0和1两个符号,具有2个状态的器件和装置就能表示和存储比特,而制 造两个稳定状态的电路又很容易 ②比特的运算规则很简单,使用门电路就能高速度地实现二进制数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③比特不仅能表示“数”,而且能表示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可以毫不费力地相互 组合,开发“多媒体”应用 ④信息使用比特表示以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压缩”,从而大大降低信息传 输和存储的成本。 ⑤使用比特表示信息后,只要再附加一些额外的比特,就能发现甚至纠正信息传输和 存储过程中的错误,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册知识点整理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 1.1 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 B (1)中国”康乾盛世”后,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 (2)世界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上英国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文化上启蒙运动,形成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对外殖民扩张,中国成为主要侵略目 1.2 虎门销烟的领导人:林则徐 虎门销烟的意义:表现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定决心。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3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香港岛;五口通商地点 1.4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B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五口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3 1.5 《南京条约》的影响(鸦片战争对战后中国社会的影响):C (1)政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的革命任务,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经济:外国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文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求强国御辱,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开始了近代中国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 2.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A (1)爆发的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的“亚罗号事件”,法国的“马神甫事件” (3)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2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外逃)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2 2.3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B (1)《天津条约》内容:开放南京等十口通商口岸;外国公使驻京;外国人可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船长江自由航行。 (2)《北京条约》内容:《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赔款给英法各800万两。 (3)影响: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A 3.1 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3.2 清朝政府借用英法侵略者组织的“洋枪队”,起用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

上海高中语文-最新教材目录-解析

上海高中语文最新教材-目录 (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 高一上 第一单元生命体验 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发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二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当代散文家“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三*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当代作家哲学家主要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等) 第二单元美好亲情 四边城(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等。风格特征: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的意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贡献:创造了一种采用抒情笔调描写的具有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样式。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五合欢树(史铁生: 当代作家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六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里柯克) 第三单元人我之间 七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欧?亨利(美):《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 莫泊桑(法):19世纪法国批评现实主义代表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契柯夫(俄):《变色龙》、《套中人》 八邂逅霍金(葛剑雄)(霍金:《时间简史》) 九一碗阳春面(栗良平) 第四单元诗歌及其欣赏 十再别康桥(徐志摩: 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填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婆罗门和刹帝利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这一说法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美洲 D、古代两河流域 2、“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统一适应了古罗马() A、贵族的需求 B、疆域的扩大 C、文化的繁荣 D、基督教的兴起 3、世界性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4、某教育机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神学”、“哲学”、“医学”、“法学”等,该教育机构是() A、雅典学园 B、西汉太学 C、中世纪大学 D、京师同文馆 5、下列图片反映中世纪城市经济生活的是() 6、下列材料中能印证商朝历史是信史的是() A、《封神演义》 B、殷墟甲骨卜辞 C、剧本《妇好》 D、《吕著中国通史》 7、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是() A、黄帝 B、禹 C、商纣王 D、周公 8、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发生在()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 A、北魏孝文帝 B、松赞干布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0、如果要了解唐史,可以选择下列哪一本书进行阅读?()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绚烂的世界帝国》 C、《分裂动荡的年代》 D、《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11、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西周封邦建国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宋朝文官体制 12、欧洲人对中国文献大规模的翻译和介绍始于() A、12-13世纪 B、14-15世纪 C、16-17世纪 D、18-19世纪 13、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士人却埋首于考据之学,其背景是() A、中西交流中断 B、商品经济繁荣 C、清廷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D、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汇总

初中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一、信息的概念: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二、载体:即媒体, 多种形式的媒体称为多媒体。(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形式的媒体) 信息、物质、能量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人类社会经历了六次信息革命: 1、语言的形成, 2、文字的创造, 3、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的发明, 5、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其中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是第六种。 注意: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分,上述中声音、文字、语言、图像、动画、气味是信息。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是人类社会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和信息载体的关系:声波、纸张、电磁波等并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载体,它们负载的内容(如语言、文字、图像等)才是信息。 信息的基本特征:(1)依附性;(2)共享性;(3)时效性;(4)相对性;(5)可伪性; 三、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与输入、存储、加工(如计算、统计等)、传输、输出、维护和使用等。 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的获取、理解、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五. 信息技术的特点 ⑴数字化;⑵网络化;⑶高速化;⑷智能化;⑸个人化。 六、信息技术的功能 ⑴人工辅助功能;⑵开发功能;⑶协同功能;⑷增效功能;⑸先导功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管理;CAT-计算机辅助测试 七、多媒体技术:强调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的技术,交互性是重要的特点之一。现在的计算机、Vcd等机器能同时处理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都是利用多媒体技术。 八、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收集→处理与存储→输出 九、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指由通信技术、电脑技术、声像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构成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如同一种电子的高速公路,故称“信息高速公路”。) 八、信息技术的影响

上海高中二期课改历史教材停用风波

我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工作,除了参加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外,还参加上海中学历史新教材的审读。 1998年起,上海开始实行第二期课程改革,上海市教委制定了历史课程改革行动纲领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本)。2001年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苏智良教授承担历史课程二期课改任务,他和系内有关教师组成编写组,根据《课程标准》开始编写新课本。全市各中学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部试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 我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斯德教授以及两三位中学名校的特级历史教师受命组成专家组,负责审查上海版中学历史课本教材。 我们审读了这部新教材,认为它以文明为体系,一改以往以阶级斗争为线索、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阶段为框架的写法,颇具新意。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可以丰富人们的思想,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增添人们以古览今,鉴往知来,认识现实的智慧和能力。所以,历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据2001年2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对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若干重点城市14―28岁的“中国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历史知识普遍呈现“两高一低”状况,即高兴趣度、高重视度、低认知度现象。调查问卷以初中历史课本为基本知识范围,仅有1.5%的青少年及格。可见问题之严重。 我热爱历史学,思考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历史教学中没有倡导研究(探究)性的学习。有学者说,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看成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学生少的是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多的是将现成的结论“喂”给学生,而不要求知道是如何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也不要求学生了解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信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和观点。检查考试也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没有提供足够的让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学生当然考完就忘。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2000―2010年)》就是这样出台的。这是把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到历史课程的设计蓝图。它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上的主要突破是:改革以往教学内容注重社会政治结构的变更,构筑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的文明史框架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起点就是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发明。因此,通过对现行初一年级教材中有关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等内容的整合,形成《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专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提前渗透和体现历史学科二期课改的要求,使学生更全面地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上海新教材每课在课文后面还附有“史海拾贝”“史海指南”和“各抒己见”等栏目。我觉得这部教材有益于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后,让学生们自选课题撰写小论文,如《活字印刷术回传之启迪》《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从徐光启身上得到的启示》《交流港口的独特文化》《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外来侵略者之比较》《漫谈闭关锁国》等,这就显示了学生初步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培养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联系起来,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于学习中。例如:《中日甲午战争》一课,引用屈原的《国殇》、黄遵宪在甲午战争期间创作的诗歌《哀旅顺》、丘逢甲的甲午诗词《春愁》等,创设历史情景;联系地理知识,从《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与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不同,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深入;联系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从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发展步伐,比较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显示了联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我很支持这一探究性学习历史的教材。“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就无所收获。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必须抛弃。新教材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贯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