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

题的科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征。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高运用

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及成就贡献

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讲 可持续性问题

第一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可持续性的概念

第三讲 资源配置理论

第一节效率与最优化

第二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

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

第四讲 自然资源管理

第一节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

第二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

第五讲 环境污染控制

第一节污染控制目标

第二节污染控制工具/手段

第六讲 环境资源评价

第一节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市场价值法

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

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

三、主要参考教材

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

3.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

罗杰. 珀曼等,2002.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

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

四、作业与考试

作业:40%

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

课程论文:40%

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

写作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文。

五、任课教师

张自斌zbzh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7820177.html,

办公室:经济学院414-2

资源与环境经济教材论文集不完全清单

1、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网上有电子版)

3、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曲福田:《资源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年版

5、张象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

6、[美]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5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

7、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网上有电子版)

8、王克强,赵凯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上海财大出版社 2007年版

9. Alan Randall, Resource Economics, Grig Publishing,1981(初级)

10. Tom Tietenberg,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Addison

Wesley Longman, 6th edition, 2005(初级,有清华版本)

11. James R. Kahn, The Economics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ird edition, South-Western, Thomson, 2005(初级到中级)

12. W.Baomol and W.Oates,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88(中级以上)

13. Xepapadeas, A., Advanced Principle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Edward Elgar, 1997

14. A.M.Freeman,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Theory and

Methods, Second edition,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2003(中级以上)

15. A.Myrick Freeman Ⅲ,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

Second edition,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2003(中级以上)

16. T. Haab and T.E. McConnell, Valuing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Edward Elgar Publishers, 2002(中级以上)

17. Stavins, Robert, eds.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 Selected Readings, 5th edition,

W.W. North and Company, 2005(论文集,初级到中级)

18. Henk Folmer, et al., 2000.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论文集,中级

到高级, 有电子版)

19. Maler, Karl-Goran and Jeffrey Vincent,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V ol1,2,3, North-Holland, 2003(vol. 1),2005(vol 2 and 3)(论文集,中级到高级, 有

电子版)

20. Allen V Kneese and James L. Sweeney. Handbook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V ol. 1, 2, 3). (论文集,中级到高级,有电子版)

21. Jeroen C. J. M. Van Den Bergh.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论文集,中级到高级)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稀缺性资源配置的科学。

(1)稀缺(Scarcity):并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稀少,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欲望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劳务

是相对不足的。

(2)经济问题就是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3)资源配置就是分配使用有多种用途但数量有限的资源来满足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需要。

2.资源的含义与分类

(1)资源: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自然资源:可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

(3)社会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非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的科学。该定义中的“自然资源”对应于图中的“实物资源”,“环境资源”对应于图中的“环境资源”。

2. 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问题

(1)资源在目前和将来的配置问题

(2)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

(3)资源利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4)政策、法规对资源配置的影响问题

(5)可持续发展问题

3.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问题

(1)污染控制经济学

(2)环境评价

(3)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4)国际环境问题:贸易与环境、全球气候变化

4. 将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并列处理是国外对该学科的通用处理方式

(1)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紧密相连,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正因为如此,环境经济学必然涉及资源经济学领域,资源经济学必然

涉及环境经济学领域

(2)资源经济学侧重于实物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研究;环境经济学侧重于环境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研究

(3)资源经济学侧重于开采性资源的研究;环境经济学侧重于非开采性资源的研究

5.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1)生物资源配置:林业经济学、渔业经济学

(2)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经济学

(3)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经济学

(4)能源资源配置(石油、煤炭、水):能源经济学

……….

(5)污染控制经济学

(6)产业环境经济学

(7)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8)气候变化经济学

(9)太空环境经济学

………..

三、贯穿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三个主题(Perman 等的观点)

1. 效率 (Efficiency)

如何避免自然资源和环境利用及配置上的无效率。

2. 最优 (Optimality)

一种资源配置如果没有效率就不能最优;但是,即使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也不一定令全社会最满意。

3. 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关系到子孙后代。

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基本特征(Perman 等的观点)

1. 产权、效率与政府干预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有效配置。明晰的产权是必要条件之一。

因为许多资源的产权不存在或不明晰,所以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在此情况下,政府有必要为增进效率而采取干预政策。

2. 经济决策的时间尺度

效率和最优具有短期和长期、动态和静态两个尺度。

3. 可替代性以及不可逆性(Substitutability and Irreversibility)

可替代性:资源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由其他投入(比如人工资本)替代

发电厂燃料选择——矿物燃料vs 替代燃料

太阳能是否能够大规模替代矿物燃料?

不可逆性:石油燃烧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及成就贡献

(参考《环境经济学高级教程》梁本凡,2010)

一、时代背景

二、西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

三、中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起步

四、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主要成就与贡献

1. 理论上的创新

2. 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3. 积累了一大批学术成果

第三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一、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对自然资源经济学的贡献

1.亚当思密(Adam Smith,1723-1790)

《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

(1)是第一个系统论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性的作者

(2)“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更经常地是增进了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

正想增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好。”

“By pursuing his own interest he frequently promotes that of society more effectively than when he really intends to promote it.”

(3)对市场机制作用的简略描述是现代经济学,包括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内的一个基本信条

2. 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1766-1834)

《人口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1798)

(1)土地供给不变、假设人口保持持续正增长趋势、农业报酬递减

(2)存在一种使人们的生活下降到只能维持生计的最低水平的长期趋势

3.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

《政治经济与税收原则》(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1817)

(1)农业能够通过扩大内延(在一块给定的土地上进行更加集约化的耕作)或外延(开垦更多的荒地应用于生产)的方法来增大产出

(2)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土地投入的报酬都被认为是递减的

(3)经济发展只能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即“经济剩余”逐渐以地租和土地报酬的形式被占用,经济最终走向马尔萨斯所谓的稳态状态(Stationary State)。

4. 约翰斯库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Miller (1857)Principal of Political Economy 是对处于顶峰状态的古典经济学的完整陈述:

(1)采用了报酬递减的观点

(2)但同时承认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对农业及制造业的补偿作用

当时在英国,人均产出显然是增加的,而不是下降的。考虑到由于殖民开拓获得了新的土地,矿物燃料日益得到开发以及创新使农业生产率飞速增长,从而减轻了对外延界限的制约,因此他不太看重报酬递减的影响。

(3)稳态概念没有被抛弃,认为可以达到相对较高水平的物质繁荣的一种状态

(4)对自然资源的作用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他认为,土地除了农业和采掘的用途以外,还有休闲游览的价值(Amenity Values),而且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休闲游览的价值会变得相对越来越重要

二、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边际理论和价值(Marginal Theory and Value)

1. 古典经济学vs.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认为,价值决定于劳动,劳动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产出中,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价值决定于交换,反映了产品偏好和成本。

在方法论上,采用边际分析技术,在给定生产函数的情况下,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给予了早期的报酬递减概念以一个正式基础。

2. 杰文斯(Jevons,1835-1882)和门格尔(Menger,1840-1921)

根据效用和需求理论形成消费者偏好理论

3. 瓦尔拉斯(Leon Walras,1834-1910)

提出了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给我们在本课程中广泛使用的效率和最优概念提供了一个严密的理论基础

4. 艾尔弗莱德.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

价格决定机制,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局部均衡

现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实质之一就是继续使用这些技术作为分析工具。

三、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四、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

阅读材料:宇宙飞船经济学

第四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动向

1. 焦点热点问题研究

2. 政策应用研究

3. 定量化发展趋势

4. 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二、未来的研究重点

1. 全球环境治理与环境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与绿色核算体系的构建

3. 废物贸易与国际贸易制度的创建

4. 公平、清洁、低碳等世界新环境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第二讲 可持续性问题

第一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

一、增长的极限

Meadows et al., 1972. The Limits to Growth

1. 计算机模型——World 3

(1)可供耕作的土地数量的极限

(2)单位耕地农业产量的极限

(3)可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极限

(4)环境同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能力的极限

图2.1. 增长极限模型的基础运行推测

2. World 3 结论

(1)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食物生产和资源消耗保持目前的速率不变,

那么地球将在今后100年中的某个时刻达到增长的极限。最后可能的结果就是人口和

工业生产能力的突然和无法控制的下降;

(2)以上这种趋势有可能被改变,通过建立生态和经济稳定的条件,可以一直可

持续地发展下去;

(3)如果全球人类决定实现第二个而不是第一个结果,那么行动开始得越早,成

功的机会就越大。

3. 《超越极限》(Meadows,1992. Beyond the Limits)

利用最新的资料,对World 3 作了微小的修改,结论并无实质性的差异。结论表明:根据World 3 及以往的20年间所学到的一切,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所得到的三点

结论仍然有效。

4. 经济学家对环境极限的观点

经济学家对《增长的极限》的反应几乎完全是否定的。批评的要点如下:

(1)World 3 模型中并没有体现通过价格机制进行经济行为的调整。经济学家认为通

过改变相对稀缺的资源的价格结构,可以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

(2)在给定运行良好的市场机制下,增长的极限并不是以模拟小组报告的方式运行的。(3)“市场失灵”可以通过对突发问题的适当政策反应来纠正。

二、经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

图2.2. 自然环境中的经济活动

上图中的粗线框内代表环境,是一个热力学的封闭系统(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

交换)。经济活动发生在地球及其大气圈系统之内,且是该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叫

做“自然环境”或“环境”。

1. 环境所提供的服务

(1)在生产中使用的自然资源

存量资源:当前的使用会影响到将来的可供应能力。如石油等矿物质。

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而不可再生资源又可分为可循环

利用的资源和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

流量资源:当前的使用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可供应能力。如阳光。

(2)舒适性服务(amenity services):可以直接从环境流向个人

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休闲场所和其他娱乐资源。

舒适性服务并不直接包括消耗性的物质流。

舒适性服务有可能会影响自然环境。

(3)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或残留物)要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经济学中与废物排放到环境中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常常在“污染”的标题下讨论。

(4)目前生物圈为人类提供着基本的生命支持功能

人类在生物学上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要高于其他物种,人类的忍耐力有限。

2. 环境服务的替代——框图中的虚线部分

(1)废物流在返回到自然环境之前被中途拦截,其中一部分返回到生产中去

可以降低对环境沉淀功能的要求

如果循环的物质可以替代环境中的资源开采,就可以降低对资源基础功能的要求

(2)资本服务替代环境服务的可能性——从资本储备引出的四条虚线

污水自然净化分解替代:多级处理

能源节约替代:住房安装隔热和控制系统

舒适性服务替代:江河游泳vs 游泳池游泳,网络虚拟

生命支撑系统替代地球系统:空间站

人力资本积累对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一些环境科学

图2.3. 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物质平衡模式

(1)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A B C D

环境公司:A A A C

非环境公司:B R E R A F

家庭:A E D F

几点结论:

?在没有净的存量积累的封闭经济中(即物质资产的数量不变),进入环境中剩余物质质量(B+C+D)必须等于取自于环境中的燃料、食物和原材料以及取自于大气圈中的气体(A流)的质量。

?经济活动中对剩余物的处理,尽管其形态改变,但其质量不减少。虽然废物处理不能消除残余物,但废弃物管理有利于将残余物转变为更好的形态(或改变其位置)。

?再循环的程度非常重要

B R E R A F

F A1

A A A C

A1 A

如果通过在循环过程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在给定的生产和消费水平下,投入系统的物质总量(A)就会降低。

可能的课题:中国的循环经济

(2)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是关于能的科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为“熵”定律):热自然地从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流动,热不能100%地转化为功。从一种能量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形式,所有转化率均低于100%。“熵”是对不能转化的能的度量。

从原理上说,物质的完全再循环是有可能的。鉴于此,对于给定的能,矿产短缺限制经济活动就不是必须的,因为过去的开采可以通过再循环来恢复。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存在是能源短缺的根源。

(3)生态学(Ecology)

生态学是研究动植物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学科。

生态学上的两个基本概念:

稳定性(Stability)

弹性(Resilience)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近年来生态学家和其他专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可能的课题:生物多样性

三、影响环境的驱动因素

1. IPAT等式

I P A T

I:影响(impact,measured as mass or volume)

P:人口规模(population)

A:人均丰裕度(per capita affluence)

T:技术(technology,as the amount of the resource used or waste generated per unit production)

Impact Population GDP

Resource Use

tonnes n ¥

tonnes

2. 人口

1950年:25亿

2000年:61亿

2100年:104亿

2200年:110亿

联合国报告“World Population to 2030”

人口的增长与出生率息息相关:

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 0.5%,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刚刚>2%.

中国从1992年开始出生率低于替代率(replacement rate):在短期仍会增长,在长期人口将保持稳定。1995年,12亿;在保持目前的出生率的条件下,到2050年将达到峰值15亿,然后将下降。

世界人口年龄结构(World Population to 2030)

3. 富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

IMF(2010)

排名国家 2010年人均名义GDP

1 卢森堡$108832

2 挪威$84444

3 卡塔尔$76168

4 瑞士$67246

9 美国$47284

19 德国$40631

22 英国$36120

24 中国香港$31591

94 中国$4382

182 刚果$186

183 布隆迪(非洲)$180

4. 技术

一个可能的度量是每单位GDP使用的能源。

单位产值能耗的国际比较单位:tce/百万美元

1990 2000

按汇率计按PPP计按汇率计按PPP计

中国2417 521 1274 276

美国423 414 354 357

欧盟236 270 214 244

日本127 221 131 230

俄罗斯- - 2422 765

印度924 194 889 187

OECD 296 329 274 299

非OECD 1023 - 816 -

世界423 - 377 - 注:1. 产值为国内生产总值

2. PPP为购买力平价

3. 美元为1995年币值

来源: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日本能源与经济统计手册2003年版

5. 行为关系(Behavioral Relationships)

I P A T是一个会计上的公式。那么是什么驱动了P,A和T呢?

(1)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人口转型理论(The theory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Stage 1:

Stage 2:

Stage 3:

Stage 4:

在发达国家,观测结果与之相符。如果对发展中国家也适用的话,那么通过经济发展以提高收入,就能够促使生育率下降。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口增长将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长期来说,世界人口将下降并保持稳定。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学科门类:经济学(02)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在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水利、环境等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良好的协作研究条件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影响评价、环境灾害评价与预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近5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从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人口经济学 2、环境经济学 3、资源经济学 4、可持续发展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1、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范围不同。资源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一种服务功能,资源来源与环境,是环境组成的一部分,可见资源的范围小于环境,环境的范围小于生态系统。(2)结构不同。(3)功能不同。(4)研究目的不同。 联系:(1)统一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和不同层次的需求。资源仅指土地到资源学中将环境纳入资源范畴;环境是工业化中后期污染加剧后感到很稀缺而约束经济增长时才引起重视和研究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拓展到了有机物以外的物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促成了生态与经济在稳定机制与增长机制矛盾中的概念整合。资源开发以产生利润,以产生社会效用;环境能净化污染物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生态系统以调节控制功能是生态经济系统稳定而持续发展。(2)统一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当人们关注自然界的“物质”的可获得性时,就关注资源问题;当人们着眼于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生存空间和“介质”的质量时,就关注环境问题;当自然界自然界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共同约束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人类就更关注生态系统及其平衡问题了。(3)通过人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统一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是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根本动力;资源、环境和经济是实现由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构成生态流的基本要素;资源的过度开发超过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会产生资源与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失衡;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功能和还原净化和反馈功能,成分是资源,介质是环境,供需是经济,手段是技术,效果是生态经济平衡;实现生态平衡的原则是要追求综合效益、取于平衡、用养平衡、最小消耗和不超过生态承载力,这些都会不断优化资源与环境经济的运行机制。 2、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进展: (1)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1988年的“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体系”,从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由粗到细、由事物型的物资资产核算转向无形的生态价值核算,由单纯的估算向科学计算的方向发展;(2)绿色GDP核算;(3)排污收费与环境税收。主要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税收制度理论体系,进而研究设计出符合中国情的环境税收制度基本框架;(4)排污权交易;(5)生态补偿。主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6)环境投融资政策。在以后的发展中提高环境保护投资的资金效率,拓宽融资渠道使其多元化,以及创新融资手段等;(7)循环经济研究;(8)国际贸易与环境。在资源环境经济配置方面,全球化进程,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逐步得到重视;(9)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九五”以来,科技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的专题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所造成的实物性影响评价等。 3、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层次性(是指系统的区域范围由全球、国家和地区和更小的单位的区域单位构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等级结构)。(2)差异性(是指各个系统存在结构和功能质和量的差异)。(3)开放性(是指区域生态系统在经济规律下,进行不同的区域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形成产品贸易、资源贸易、环境、劳动力流动乃至跨界污染)。(4)协同性(是指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能协调而稳定的发展)。(5)动态性(是指整个系统在自然规律和人文活动的影响下,内部各成分之间不断竞争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推动着系统进行时空演化)。(6)可控制性(是指人类可以用各种手段控制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方向、流速和流量,降低系统的混乱度)。 4、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人工生态系统显著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 一是结构的不完整性,生产者尤其是分解者数量短缺;二是开放性强,与系统外进行大量的物质、能量交换;三是寄生性,结构简单化使其对系统外的依赖性增强;四是脆弱性,系统需要合理的人工调控才能使系统达到相对平衡。 5、环境资源价值包括哪些?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 (1)按价值产生的原因,可把环境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实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分为存在价值、遗赠价值和选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能直接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6.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27.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28.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29.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 30.边际替代率:从消费论的角度,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31.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3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一综合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之间既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创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设想 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

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无论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看,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看,现有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都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如邬沧萍,穆光宗(2000)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张象枢(2001)、罗丽艳(2003)。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其基本的落脚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 题的科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征。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高运用 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及成就贡献 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讲 可持续性问题 第一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可持续性的概念 第三讲 资源配置理论 第一节效率与最优化 第二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 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 第四讲 自然资源管理 第一节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 第二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 第五讲 环境污染控制 第一节污染控制目标 第二节污染控制工具/手段 第六讲 环境资源评价 第一节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市场价值法 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 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

三、主要参考教材 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 3.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 罗杰. 珀曼等,2002.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 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 四、作业与考试 作业:40% 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 课程论文:40% 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 写作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文。 五、任课教师 张自斌zbzh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7820177.html, 办公室:经济学院414-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

一、资源的配置 1、现有资源储备:是一种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经探明资源。现有资源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2、潜在资源储备:是与人们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紧密相关的。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用函数定义要比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定义要准确的多。 3、资源禀赋:表示地壳中本身中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它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因为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 4、可再生资源基本特征:(1)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2)可储藏性。 5、非再生资源基本特征:非再生特性、资源消耗的不可逆性、可循环利用性。 6、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所谓生态环境补偿,不仅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补偿,以及为增进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支出。为了实现非再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关键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其理论依据为资源有价论、外部不经济论。即对有益于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当地居民)进行的补偿。对资源所在地居民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活或生产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庄家,必须进行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直接的现金补偿,如对遭受土地破坏的农户直接给予青苗补偿费、人员安置费等;也可以是对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手段补偿和环境修复的技术补偿。这部分补偿的主体是政府,比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 7、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 (1)几何增长模型:即假设种群大小的变化率为一常数,而为分布密度无关,这种种群增长模型称为几何增长模型。一年生植物或单世代昆虫适用(每代只繁殖一次,母体繁殖后便死亡)。(2)指数增长模型:有机个体几乎是连续繁殖的。(3)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大小与载容量相等时,种群增长停止,而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8、无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群体总数取决于生物学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因素。(2)最优管理:资源开采控制侧重于对种群规模或资源存量的最优控制。(3)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服从指数增长模型。不能用作长期预测。 9、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发展演变都会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在自然因素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初始规模、生长率、死亡率和时间之外,还包括:种间竞争、空间限制、生存条件。(2)用来刻画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特征的最为常用的基本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谛模型(S型曲线)。 10、森林资源的经济分析: (1)森林资源的特点:投资期很大(一般为25年),外部效应,使有效管理很难。(2)生物学决策:年树木最大生长量(3)最大年平均增量 =树木生长累积量(木材体积)/ 树年。(4)经济决策:考虑树木的价值、贴现、种植与砍伐成本等因素。净收益的现值最大时为最优砍伐时间,即当延期砍伐(如1年)的边际成本 = 其边际收益时,净收益现值最大。最优砍伐时间还取决于砍伐后是否马上重新种植树木。如果重新种植,延迟砍伐的成本增加了一项,即延迟再种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理解: 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在图2-1中,显示出R0 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 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 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励效应的差异。(12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 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要评述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关系的两类不同观点。(10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直接市场评价法。(15分) 3. 推导单用途林业资源、无穷轮伐期条件下的Faustmann 公式,并解释其含义。(15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docx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CHY整理 简答题: 1、什么是CDM(清洁发展机制)?简述其由来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京都会议)通过的附件I缔约方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其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I 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I所列缔约方实现遵守第三条规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此外,《京都议定书》还规定,在2000年后一旦其生效起至2008年第一个承诺期开始这段时期内,CDM就可实施,参与CDM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就可获得由CDM项目活动产生的经证明的减排量(CERs)。 由工业化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而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简言之,就是“资金+技术”换取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指标)。(“温室气体减排量”是指当采用新技术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不产生出相应的温室气体当量或极小的温室气体量,这两个数据的差值即为此项目的减排量。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 2、简述意愿价值评估法的基本原理 意愿价值评估法(Contigent Valuation Method,CVM) 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的评估方法,它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问卷调查为工具,通过构建模拟市场来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最大支付意(Willingness to pay,WTP),或者忍受环境质量损失希望获得的最小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Accept,WTA),以此寻求环境质量损失或改善的经济价值。CVM 以消费者效用恒定的福利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构造生态环境物品的假想市场,采用支付意愿或Hicks 消费者剩余概念衡量环境状态变化产生的福利变化。其中,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分别对应于Hicksian 定义的两种测度消费者剩余的指标—补偿变动(Compensation Varia -tion,CV)和等值变动(Equivalent Variation,EV) 。假设消费者个人在Q0 的环境状态及Y0 的收入水平下,其个人效用水平为U0,最佳消费组合如图1 中的A 。A 点表示消费者拥有Y0 的货币收入,同时享受Q0 的环境物品,总效用为U0 。如果消费者要追求更多的环境资源Q+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最佳组合将由A 点移动到B 点,效用水平随之提高到U+ ,B 点表示消费者在同样的货币收入Y0 水平下,享受更好的环境物品Q+ 。为了享受更好的环境服务Q + ,消费者必须为此支付的货币为Y0-Y- ,即图1 中的BC。由于C 点和A 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0 上,因此C点和A 点代表了同样的效用水平。Y0-Y-即为消费者消费环境物品U+-U0 的支付意愿(WTP),也代表了消费者对环境物品改变的价值评估。同样,如果由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使消费者享受的环境物品由Q0 下降到Q-下,此时,消费者的福利状况将从A点下降到D 点,效用水平由U0 下降到U-。由于E 点和A 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0 上,二者代表同样的效用水平,在消费者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最低补偿金额为Y+-Y0,即图1 中的ED,E 点代表消费者拥有更高的货币收入Y+,而享受较少的环境物品Q-,Y+-Y0 即为消费者消费较少的环境物品Q-而愿意接受的最低补偿金额(WTA)。由此可见,福利经济理论的发展为CVM 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 :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孩子养育成本: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与心理方面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或者P81 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与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与心理的付出与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 社会养老:P86 适度人口:p94 经济适度人口:p94 人口质量:p97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就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与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就是说人口质量就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与。PQLI指数:p100 HDI指数:p101 ASHA指数:p102 “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p104 人力资本:p106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人口结构:p114 人口年龄金字塔:p117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与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P118 城市化:p125 过度城市化:p129 逆城市化:p131 自然资源:p171 耗竭性资源:p171 可再生资源:p172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与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p172本身没有自我循环生长的能力,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渐消耗减少的自然资源。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p194 公地悲剧:p198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她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她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与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与空气,都就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就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

最新资源环境经济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年龄结构效应 成本效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科斯定理: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明晰将使得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谈判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有效率的配置)。 拥挤外部性 保护地役权:是持有人在不动产上的非所有性利益,强加一些限制或积极性义务。目的包括维持或保护不动产的自然、景观、开放空间价值,确保它可以用于农业、林业、休闲或开放空间使用,保护自然资源,维持或提高空气和水质量,或者保存不动产的历史、审美、建筑或文化价值。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深生态学:将生态学发展到哲学与伦理学领域,并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重要生态哲学理念。特别是生态共生理念更具当代价值,包含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在共容的重要哲学与伦理学内涵。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贴现率: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 动态效率:涉及时间时,用以发现最优配置方案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排污收费:国家机关按照法令规定对排放污染物的组织和个人(即污染者)征收排污费的制度。 排放标准: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污染者可以买卖的排放有限污染物的许可证。) 外部不经济性: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补偿的成本。 外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妇女劳动力供给效应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的定律,表达式为Q=△U+W。表述形式: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免费搭车效应: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 盖亚假说:是指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政府失灵: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地下水: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 励效应的差异。(12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B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期末相关题目总结资料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期末相关题目总结资料 1.数据包括DEA SFA 各有的利弊DEA三阶段 (SFA与DEA构造生产前沿的方法不同。SFA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生产函数和随机扰动项构造出随机生产前沿,而DEA 是根据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数据,选出一个或几个决策单元作为技术有效点,进而构造出生产前沿。)SFA优点 考虑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它实质上将实际产出分为生产函数、随机因素和技术无效率三部分。 SFA缺点 SFA处理多产出则较为复杂,需要将多产出合并成一个综合产出或者利用距离函数解决。 DEA优点 与BCC CCR模型相比重新计算了效率为1的决策单元的效率,最终区分了原来都处于前沿面上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水平。 能直接处理多产出情况 不需要考虑生产前沿的具体形式,仅需要投入产出数据,模型容易做其他形式的扩展 DEA缺点 把实际产出小于前沿产出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技术效率原因,忽略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它实质上将实际产出分为生产前沿和技术无效率两部分。 在分析影响效率因素上,SFA更为方便。 三阶段DEA 第一阶段,传统的DEA算出TE,PE和SE,投入产出的冗余量; 第二阶段,用SFA对影响DEA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考虑影响因素,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修正,重新进行DEA分析 课堂笔记: 2.技术溢出效应的含义方法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 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溢出 逆向技术溢出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通过与东道国的技术领先者建立紧密的联系,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积极的外溢效应;利用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及其相关产业的联系,实现知识获取,获得反向外溢。技术溢出方式实现。 3.EKC曲线和影响因素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 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1、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 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资源环境这种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学科 2、从两个的倒U形曲线得出资源经济学的任务,我们国家处于哪个阶段。 3、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过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当上述条件不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根源:不完全市场、外部效应、公共物品、非凸性、不对称信息。 外部性效应:外部性的存在,扭曲了价格机制,价格体系不能有效地传递资源稀缺的信号,致使资源无法实现有效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理论界一般把环境问题的成因归结为环境外部性造成的资源使用浪费,并要求进行环境成本内在化。 公共物品: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变动来调节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调节却往往无能为力,或调节作用甚微。其根源在于公共物品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4、非竞争性:某人对一产品的消费不防碍他人同时使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非排他性: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很高.同时任何人也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 公共物品类型非竞争性竞争性 非排他性纯公共产品(路灯)共有资源 排他性俱乐部产品私人产品 5、政府失灵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1提供公共物品2鼓励和保护具有正外部效应的行为3减少信息不对称4反对垄断5保护产权6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①信息不足与扭曲②政策实施的时滞③公共决策的局限性④政策作用对象的理性反应⑤寻租活动的危害⑥政府目标函数的非利润最大化。 资源环境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环境政策失灵包括项目政策失灵、部门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2、环境管理失灵包括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环境管理活动中寻租活动。 6、庇古手段:征税、补贴、押金退款 科斯手段:自愿协商手段、排污权交易手段 7、排污交易权是指什么,及优缺点(简答) 排污权交易又称污染权交易、排污许可证交易,是指环保部门制定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并按总量控制指标给排污单位发放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排污单位之间进行交易的一种经济手段。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 ①充分利用了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全社会总的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 ②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监督实行环境标准的费用 ③有利于政府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进行污染总量控制并及时做出调整 ④具有更好的公平性、有效性和灵活性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