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_习勇生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_习勇生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_习勇生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_习勇生

教育发展研究2015.13-14

决策参考

摘要: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转型的关键

在于选择与政策网络相匹配的政策工具。根据政策网络内部成员之间的

“相互关联性”和“连贯性”,可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网络划分为政策社群、专业网络、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五种类型,不同政策网络之间也存在着权责分配不当、合作与抗衡等冲突与矛盾。为避免单一政策工具的局限性,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政策网络在政府能力、社会能力、社会异质性三个结构性变量的特征,据此形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包并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工具;政策网络

习勇生/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成都

611130)

当前,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趋势倒逼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结构性调整,推动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也是继2000年前后“专升本”合并升格后,地方院校在中央政府政策引导下的

“二次转型”。笔者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后发现,学界有关地方本科院校“为什么转”的研究成果颇多,而关于

“如何转”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笔者认为,“如何转”不仅要关注转型过程中学科如何发展、专业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应用型课程如何设置、师资队伍如何转型等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改革举措,更应聚焦于中观和宏观教育政策的执行层面,研究在复杂的政策环境下如何选择和设计与政策网络这种现实政策背景相匹配的政策工具。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选择政策工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指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加快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

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纲要》指导下,政府着手筹划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和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了贯彻落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等六部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

2020年)》中更加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

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拟定的《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则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做了顶层设计,并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措施以及工作推进机制等内容。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后,2014年和2015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皆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上议事和行动日程,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院校加强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进入执行阶段,而政策执行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以实现政策目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

笮习勇生

DOI:10.14121/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1673348.html,ki.1008-3855.2015.z1.003

标和改善政策执行效果。

政策工具是“被决策者以及实践者所采用,或者在潜在意义上可能采用来实现一个或者更多政策目标的手段”。[1]这种界定方法“将政策工具限定在实现政策目标或结果这一特性上”,[2]强调每种政策工具的功能都承载着政府政策目标的内涵,以及政策工具在拉近政策目标愿景与政策实践效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政府机构及其人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正当角色和职责功能比较重视,而在如何选择合理的工具来执行政策以有效达成公共目标方面则较少关注。[3]公共政策专家则为“在试图确定某一项公共政策有没有可能有效时,政策分析家们不仅仅关切政策的主要目的,以及这些目的有没有实现;而且还要关注可采取的政策实施技术,以及这些政策实施技术是否适合于政策的有效实施”。[4]基于此,我们在判断政策实施技术(此处也可理解为政策工具)是否有效时,最根本的是衡量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适切度以及对政策目标的达成度,而最直接的方法是对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进行全面、科学地分析。传统的政策工具途径崇尚“工具至上”,政策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基于惯性思维、传统做法、主观经验,甚至基于领导意志选择政策工具,其结果是很少或几乎不关注工具选择和应用的背景。经过修正的政策工具研究方法综合考察了工具的特征以及应用环境,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并非毫无限制地从工具箱中挑选,而是“通过对所需效果与环境的仔细考察,在这个政策工具箱中作理性的挑选”。[5]

本文采用修正的政策工具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首先,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网络类型;其次,对政策工具自身属性进行本体性研究,描述政策工具自身的属性和特征,设计出一套政策工具包;最后,结合政策网络、政策工具属性以及目标群体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在政策工具包中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简化政策工具选择模型中政策环境这一复杂而且不易控制的外生变量,本文运用政策网络分析方法近似替代政策环境研究。因为政策网络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具有操作性的概念,而政策工具选择的首要问题就是政策工具是否符合网络般的政策背景,并据此建构以政策网络为中心的分析影响工具选择的概念框架。[6]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网络类型

按照英国学者罗茨(Rhodes)和马奇(Marsh)的观点,[7]政策网络是个表现形态不一的光谱,其特征与网络中成员关系的强弱程度、目标是否高度一致有关。前者可用“相互关联性”来表示,后者通常用“连贯性”来表示。根据网络成员关系的这两个维度,可将政策网络划分为政策社群、专业网络、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五种类型。每种政策网络可表现出“强连贯性和强相关互联性”、“强连贯性和弱相关互联性”、“弱连贯性和强相关互联性”、“弱连贯性和弱相关互联性”四种特征之一。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涉及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地方本科院校、专家学者、媒体、普通民众等多个行动主体。但在实际过程中,“政策执行很大程度上是以政府为中心的行政机构,以有效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选择一种或多种政策工具,去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8]因此,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理应成为政策工具选择的主体,其它利益主体参与政策过程并影响政策工具的挑选和实施,也可视为政策工具作用的目标群体。依据不同政策参与者的价值取向、资源禀赋以及结构特征等情况,结合罗茨和马奇关于政策网络的模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网络可分为政策社群、府际网络、专业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五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网络类型及特征

研究发现,政策网络内部行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连贯性”决定了政策网络的类型及特征。此外,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不同政策网络之间也存在权责分配不当、合作与抗衡等冲突与矛盾,进而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这些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策社群、府际网络、专业网络之间联系密切,既有合作,也有冲突。在自上而下、逐级管制的行政体制下,中央政府会基于坚守和实现教育公平的政策目标,广泛听取专业网络中专家学者的政策主张,经与府际网络中的地方政府反复研讨,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做出整体要求和部署,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实施细则。为响应上级政府的决策精神,部分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实际出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行动方案。当然,也有部分地方政府基于“经济人”的决策思维,在政策执行中更易于从个体理性出发决定自身价值取向和行动策略。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会联合议题网络中的本地部分学者、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利益集团,以延缓、阻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的执行进程,甚至偏离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另一方面,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的政策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较少。一直以来,地方政府缺乏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校企互动不强,导致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对于生产者网络而言,在经历了第一次转型升级之后,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固守转型后带来的利益成果,加之高等教育领域中以学校类型区别对待行政级别、经费拨款、考试招生的传统,许多院校担心冠以“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之名会降低学校的规格和身价,因此他们对转型往往持有抵触、犹豫、观望、怀疑等态度。总体而言,议题网络中政策行动主体的价值诉求渠道有限,话语权缺失,很难进入相对封闭且外部排斥性较强的府际网络和生产者网络。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属性

如表1所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网络类型复杂多样,网络中行动主体的资源禀赋差异显著,价值诉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为有效调节不同的价值诉求,需要建立一套相对成熟的政策工具体系。但仅就政策工具分类而言,学界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政策工具的名称也缺乏统一的规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胡德以“资源”为维度,认为所有的政策工具无一例外都会使用到“信息、权威、财力和可利用的正式组织”四种资源中的任一种或几种;[9]麦克唐纳(L·M·McDonnell)和埃莫尔(R·F·Elmore)以“目标”为维度,将政策工具分为命令型工具、激励型工具、能力建设型工具和系统变迁型工具四类;[10]加拿大公共政策学者迈克尔·霍莱特(Michael Howlett)和拉梅什(M.Ramesh)根据政策工具的强制性程度将政策工具划分为强制性工具、自主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11]这些分类方法和标准对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范式,但单一的政策工具对政策目标的达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分类划分标准自身又具有一定的缺陷。不同类别的政策工具之间存在交叉重合部分。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选择与政策网络相匹配的政策工具有一定困难。

笔者尝试探索不同类型的政策网络的共同特征发现,我们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网络的分析始终是围绕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市场、企业、研究机构等)这两大政策行动主体展开。事实上,地方院校经历的两次转型都是政府和社会组织这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区别在于两次转型中两种力量的对比存在差异。这种区别具体体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政策方针指导下,地方院校曾掀起一阵“专升本”的高潮,此亦地方院校面临的“第一次转型”。很显然,这次转型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所采用的政策工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导致“专升本”后地方院校同质化现象严重。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在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属性时,可以尝试借鉴曾军荣[12]关于政策工具选择的分析框架,综合考虑每种政策网络中的政府能力(包括政府集体行动的能力和政府获取集体行动资源的能力)、社会能力(指社会组织或团体的自组织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以及社会异质性(指社会组织的分化程度)三个结构性变量,据此设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包(如表2所示)。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政策工具选择是在一定的政策网络背景下,在不同的目标群体中分配利益和价值,

表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包

以实现政策工具属性与政策目标相匹配的过程。在选择过程中,“政策网络中各行动者之间关系联结的复杂性和强弱程度的差异,以及教育政策工具本身的复杂性给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挑战”。[13]为了应对挑战,我们将基于政策网络类型和政策工具属性的研究成果,继续逐一考量每种类型的政策网络在政府能力、社会能力、社会异质性三个结构性变量的特征,据此在政策工具包中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

在政策社群网络中,中央政府的政策出发点是缓解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在这个网络中,中央政府对政策制定及执行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及自主性,社会组织和团体参与政策的能力较弱,因此可以采用直接型工具,由政府出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文件。从“政府能力和社会异质性”角度来看,目标群体成员广泛,利益诉求复杂多样,社会异质性较高,此时中央政府可适当引入自由竞争机制,即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转型”和“如何转型”。比如,可以设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专项资金,给予转型试点高校在招生、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特殊支持,改变现行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方式,实现按学校类型确定财政拨款标准等。总体而言,中央政府可实现多样化政策工具的优化与组合。

在府际网络中,各级地方政府是政策执行的中枢。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政策立场、政策目标、执行力度以及配套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政策结果。地方政府占据着一定的政治资源,社会组织参与地方政府政策过程的能力有限,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强制性政策工具,按照中央政府的政策要求,出台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具体实施办法。目前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相关举措,如上海市着手建立和实施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重庆市建立了由高校组成、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转型发展高校联盟,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探索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此外,府际网络中政策主体联系不紧密,省级政府职能发挥欠佳,未能有效落实统筹权;府际之间也未形成区域经济与教育协同发展的态势。因此,应强调“协商”这一政策工具:一是要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职能,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区域生态的特征决定转型的对象与方式;二是完善省级政府与市县级政府甚至是基层乡镇政府的合作共建机制,以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专业网络中,政府的参与度有限,扮演着组织者和协助者角色,而社会组织或团体参与专业网络的能力较强,政府的引导型工具可能相对有效。2013年1月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先后组织召开了应用科技大学试点战略研究座谈会、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座谈会、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专家座谈会、首届和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等系列研讨会,并建立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有助于向专业网络内部和外部的目标群体发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藉此提高专业网络参与主体的政策认知水平和影响目标群体的行为。从“政府能力和社会异质性”角度来看,由于参与该网络的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比较广泛、社会异质性较高,可以尝试采用自主性政策工具,借助民间力量来推动政策,吸引经济、教育及其它领域的组织或个人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政策过程,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在生产者网络中,办学自主权下放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将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促进企业成为校企合作和联合人才培养的主体。根据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办学自主权下放的改革逻辑,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的角色由过去的主导者转变为领航者,地方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

的自主办学能力得以提升,因此可尝试采用引导型工具。例如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类似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组织,增强地方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在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的能力,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上累积经验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政府能力和社会异质性”的角度来看,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对于转型未达成共识,社会异质性较高,因此自主性工具应得到加强。地方本科院校要主动联系行业企业,推动自身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行业企业的现实生产力,行业企业也应发挥优势资源,协助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技能标准和要求无缝对接。

议题网络的成员构成复杂,政策行动的主体缺乏统一的政策目标,资源依赖关系很弱,政策行动者联系较少,缺乏对政策目标群体的规范诉求。不同利益集团从多层面广泛参与到政策议题中,但参与能力有限,此时基础型工具可为议题网络中的成员提供更大的参与政策议题的空间。也就是要鼓励和引导议题网络中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从公共利益出发,优化和畅通利益表达机制。议题网络中的新闻媒体要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策的意义营造宣传效果,真实、准确、客观地报道相关政策事件;政府部门要设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专门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功能。此外,要设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专项科研课题和经费,鼓励相关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化政策认知水平,推进政策的有效实施。(编辑马琳琼)

参考文献

[1]顾建光.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意义、基础与层面[J].公共管理学报,2006,(4):60.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9.

[3][8]吕志奎.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

—政策执行研究的新视角[J].太平洋学报,2006,(5):7,8.

[4][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60.

[5]丁煌,杨代福.政策工具选择的视角、研究途径与模型建构[J].行政论坛,2009,(3):26.

[6][美]B·盖伊·彼得斯,弗兰斯·K·M·冯尼斯潘.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M].顾建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0-84.

[7]R.A.W.Rhodes,David Marsh,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Government,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14.

[9]Hood C C.The Tools of Government[M].London:Chatham House Publisher,1986.

[10]LoMoMcDonnell,RoFoElmore.Getting the Job Done:Alternative Policy Instruments[J].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87,(2):

133-152.

[11]Michael Howlett,M.Ramesh.Studying Public Policy: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80-98.

[12]曾军荣.政策工具有效选择与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J].理论与改革,2008,(2):87-89.

[13]邓凡.政策网络中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44.

Research on the Policy Tool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Xi Yongsheng

(School of Humanities,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611130)Abstract:Industrial upgrading,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ropel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ward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key to the transformation is the choice of policy tools which are matched to the policy network.According to the"mutual relativity"and"coherence",policy network sh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policy community,professional network,inter government network,producers'network and issue network.The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such as improper al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cooperation and confrontation, also exist among different policy networks.In order to avoid the limitation of single policy,we should take three structural variables(government ability,social ability,and social heterogeneity)into consideration,the aim of which is to format policy toolkit and choose effective policy tool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Key words: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policy tools,policy network,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 摘要: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体现了学校内涵建设和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转型”,即 办学定位“转”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人才培养类型定位“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目标“转”为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为主,培养方式“转”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主,以此找到走出转型中的困境和缓解矛盾的应然举措,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转型 发展应用型技术本科是我国当前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作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建设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正值“十三五”发展规划谋篇布局的重要时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亟 需解决的困境与矛盾,所以明确“转型”的内涵,是促进 学校早日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办学定位“转”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 办学定位决定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方向。办学定位的

制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认清的位置困惑是关键,既不可能像传统本科高校那样突出高、精、尖,抢占学科发展前沿,又不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停滞不前,所以会出现简单模仿和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要化解该矛盾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走新路。首先,要遵循本科规律和与时俱进的关系,明确指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本科教育不是在专科教育基础上简单增加一年学习,增加一些课程的教育,应是以“学术”为纽带,围绕着学生上大学后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而开展的教育。这样,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都是本科教育的基本元素。其次,要清楚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在定位和路径选 择之前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在创新和发展中立足。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坚定服务地方的理念。紧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扎根临沧、立足滇西,服务云南、辐射周边,以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优良、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校。 二、人才培养类型定位“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类型应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托学校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发展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种教育要求既具备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又区别于一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际性”,注重体现服务地方性经济;与高职高专相比,它不仅有技术的操作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积淀,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研究型、教学型高等院校相比较,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如下特征。 1、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功能 大学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目标和投入上可以且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重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属于精英教育,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造,引领科学知识传播和前沿发展,服务社会高层次需求。重点高校具备这种发展模式的资金、人才方面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传统地方转型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以实施应用技术教育为特征,在师资和投入的条件限制下,不可能过多注重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用新技术的创新并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在应用技术水平和新技术开发、推广和投产。 2、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使命 重点研究型高校因其自身功能定位和学生来源的差异在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更强的辐射性和较广的涵盖范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教育模式下主要服务与区域或行业经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凸显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能再以学科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应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化专业的服务和应用功能。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等多方面特征,新建本科院校更具开放性,在学校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面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更易于捕捉新的发展机遇。依据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办学定位和办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将交叉学科

高校转型发展方案与意义

高校转型发展方案与意义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加速发展,我国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迫切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更好地促进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并奠定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使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并向普及化发展,但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脱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办学封闭化倾向突出,有些甚至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要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解决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引导这些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记者: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高校改革发展实践、吸收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转型发展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明确政策导向。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基本要义是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文件牢牢把握这一政策导向,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重视制度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关键是要着力解决转型发展过程中“束缚过多、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体制改革激发地方和高校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沟通衔接。文件既立足于在学校层面引导试点、形成示范,也立足于在制度层面通过试点推进整体性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三是加强省级统筹。转型的主体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责任在各省级政府。《指导意见》强调加强省级政府在转型发展改革中的统筹作用,引导各地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出发,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面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定位、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上,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转型发展改革,不搞一阵风,不搞一刀切。 四是坚持试点先行。充分发挥试点高校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加强对试点高校的指导和推动,形成示范效应。哪些高校需要转型,不是简单以本科院校的设置时间划线,主要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结合高校的条件和意愿来确定。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引言 (1) 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3)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3)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3) (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 (4) (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4) (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4) (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5) (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 (5) 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 (5) (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 (6) (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6) (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 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6)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 (16)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 (17)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17) (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17)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19) (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19) (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20)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20) (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 (20) (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20) (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 (21) (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 (21) (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21)

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及发展策略(一)

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及发展策略(一) 一、地方本科高校代写论文的办学目标定位 1.办学目标定位的依据 地方本科高校指市级地方政府举办的本科高等学校。它们一般不具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和省、部属大学的优越感,在竞争中只有靠质量和特色取胜,而对其办学目标准确定位则是提高质量和形成特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并以此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基本依据,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1)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加大,而地方本身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工科类、管理类和有实践经验的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形势迫使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准确定位,明确服务方向。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设置要着眼于地方,人才培养重在实用,生源来于本土,就业面向基层,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老牌本科高校相比更容易实现与地方社会经济的沟通。 (2)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是使一个单位或区域名列前茅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只有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地方本科高校要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科学确定学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确定发展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3)地方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样办学”这个基本命题。有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够形成办学的“品牌”效应。定位是确定发展的目标,特色则是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只有依据定位和特色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才能够做到内涵和外延的有机统一,才能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办学目标定位的内容 (1)学校类型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在确定学校办学层次上,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定位。地方本科高校无论在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学科专业方面,还是科研水平、服务功能和教育资源方面,都与省部级本科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一般比较恰当的定位应该是“教学型”。 (2)学校特色定位 一是地方特色。即依托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等对办学目标定位。二是学科专业特色。既要坚持和发展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发掘新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三是人才培养特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一般性要求,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四是办学特色。学校经长时间的探索与积淀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等等。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杨祥 一、引言 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22 条、第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解析

2015年11月16日 17:52教育部网站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以下为权威图解和全文大放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13年11月 课题组成员:孙诚、卢彩晨、杜云英、赵晶晶、张智、尹玉辉 目录: 一(转型发展的背景 二(转型发展的优势 三(转型发展的难度 四(欧洲发展的经验 五(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转型发展的背景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中国技能人才状况、高等教育发展特点、世界职教发展规律 ,一,世界经济发展背景 趋势一:经济重心回归实体经济 1、欧美的“再工业化” 20实际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历了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比重持续降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的虚拟经济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市场大幅萎缩。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发达国家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再工业化”着重发展高端制造

业~谋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2、东南亚国家占低端制造业市场 越南、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要素中~土地成本、人力成本远低于中国~2011年吸引外资直接投资达1170亿美元。服装鞋帽等低端制造业正加快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案例:耐克工厂从中国“转战”越南~1980年时耐克公司把它在韩国、中国台湾省的工厂移至中国大陆。2000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40%的耐克鞋~居全球首位。2010年~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耐克鞋生产国。 趋势二:经济格局变动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未来20年~是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成长、发育期~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世界地缘格局重组关键期~也是改变国际竞争规则与产业重新洗牌的重要时期。

地方本科院校新的使命:引领地方文化

地方本科院校新的使命:引领地方文化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引领地方文化的意义和可能性的分析,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通过自身的建设来创造引领的条件,并通过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发挥的途径,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引领地方文化的命题和做法。 作者夏跃平,浙江嘉兴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嘉兴 314001) 以往的大学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为自己的使命,而“引领文化”显然是一个新的使命。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大学入学规模日益扩大;二是一批地方高校异军突起。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量涌现,在全国701 所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有198 所,占本科院校近1/3,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地方本科院校。像浙江、江苏等高教发达省份,几乎每一个地市都有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创新文化和文化发展中,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在办学过程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并在此间得到自身的良好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笔者的思考是:一个国家的高教系统,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如果一个国家的高教系统是一个良好的系统,那么,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它至少应具备开放性和层次性。所谓开放性,也就是能与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发展进步相一致,并能很好地为它服务,这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之一;所谓

层次性,也就是每一所大学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要求,合理地明确自身的位置及所处的层次。因为,对一个系统而言,结构决定功能,良好的结构才可能有良好的功能。同理,大学在引领文化这个问题上,同样应具有层次性。具体地说,世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文化,中国一流大学引领中国文化,地方高校引领地方文化。如果浙江省的地方本科院校都能在引领地方文化中发挥作用,不仅能提升当地的文化建设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能更好地办好学校,真正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区域社会进步与高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当然,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是相对于国家直属本科院校而言的,办学条件、自身文化积淀都相对薄弱,要引领地方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不可能。关键是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引领地方文化的阶段推进和引领的途径选择。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探索,以求教于同行和专家们。 一、引领地方文化的意义及可能性1.意义。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本科院校中大都是新建本科院校,而且大多数是建在省政府所在地以外,比如浙江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通过合并、调整、升格,已实现了每个地市一所本科院校的高教格局。这些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事业单位有密切的关系。当地政府对学校每年都有几千万元的资金投入。一个值 得思考的问题是,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出资建设大学?实际上,地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现就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基本原则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推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发展。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扩大省级政府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统筹权,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总体目标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试点高校就业质量显著提高。试点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怀层次其他高校。 ——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充分发挥试点高校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应用技术本科与中高职有机衔接,拓宽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摘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 元化构成。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中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范围狭窄、高层次体育人才匮乏,体育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技术技能实践型体育教师缺乏的瓶颈,提出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导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先考虑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科研能力;引培并举,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推动青年体育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转型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快速扩招,到2012年,我国新建(新升格)本科院校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人数占全国本科生在校人数的50%以上,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60%以上集中在地市级城市,管理上以省市共管为主,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性及鲜明的发展指向,这批高校被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从合并组建、稳步发展逐步走向凝练特色、快速发展,初步得到社会认可。然而,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显示,①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比老本科院校好。②表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的质量水平和特色,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1—2020年)》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这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和动力。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特别提及“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得到确认,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型转,而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③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 发展应用技术型院校是大势所趋,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狭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职业资格,但学术型体系下发展而来的教师构成多样,有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技能型等,一刀切要求所有教师均为双师型、“通”“专”结合不太现实;但可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等提出此类要求,而其他教师则兼顾多元,以个人特色在专业团队平台上发挥个人优势。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构成包含两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 策研究报告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引言 (1) 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4)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5)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6) (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6 (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7) (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7) (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7) (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 (8) 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 (9) (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 (10) (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10) (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 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24)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25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25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26) (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26)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30) (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0) (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 30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31) (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 (31) (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32) (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 (33) (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 (33) (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33)

研究生必备:科研必不可少的软件及其用途

研究生必备:科研必不可少的软件及其用途 利用一些商用或科学上的软件,常常可以事倍功半,下面我就列举一些我所使用过的软件,它们均可较好的解决各种气象问题。在此总结的目的也是希望广大气象工作者开阔思路。 1 Matlab (version 5.0,5.1,5. 2 and 5.3)—(目前在美国气象界使用非常广泛,它拥有非常强大的toolbox,利用其toolbox可以解决气象上大多复杂问题,例如SVD分析,小波分析,常用的统计分析、傅立叶分析等) 2 Visual Fortran 6.0A and Array Visulation(支持Fortran90标准,并且带有可视化工具,功能强大,支持多种编译系统,是DEC公司1998年最新的产品,方便调试程序),现收到最新更新6.0C 3 Fortran Powerstation 4.0和4.1(同样为DEC公司出品,较2为早,支持Fortran90标准,是较为完备调试程序的工具,较2简单) 4 Origin 5.0和patch2(非常好的两维数据场绘图,且可以进行简单的统计计算,并直接画图) 5 Mathmatic3.0和4.0(功能强大的数学运算软件,可以利用它进行公式推导或数据分析,较程序直观,且可以直接成图。 6 SPSS V7.5; 8.0;9.0(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可直接绘图,可利用它进行气象资料场的诊断分析) 7 SAS V6.12(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可直接绘图,也可利用它进行气象资料场的诊断分析,和SPSS功能不相上下) 6 Sigmal Plot v3.04 and v4.0(非常好的两维数据场绘图,带有简单的统计功能,直观,简单,方便) 7 Excel2000(目前属office2000的一个组件,它可以简单的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并直接成图,很方便的把图插到word里进行编辑) 8 Grads v1.7.9(气象上最常用的绘图软件,并且它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目前气象流行的netcdf格式的数据可直接处理,目前它有各种版本的软件,分别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完全免费) 9 Vis5d(气象上三维作图软件,它可以动态的显示三维资料场的变化,非常直观,目前也有各种机器的版本,最近,北京大学暴雨实验室已经把它移植到微机上,并对它成功的实行汉化工作,属免费软件) 10 NCAR Graphics(NCAR开发的气象作图软件,目前,最新版本为NCAR Version4.1,它的功能强大,既可画两维的数据场,又可以画三维数据场资料的变化。新版增加了人机对话的功能。用它做出的图较Grads做出的图美观,清晰,但属于商业软件,目前较贵,我所已购置NCAR作图的最新软件。 11 PCMDI(属于模式后处理软件,可以和气象模式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数值模式的可视化,同时也可进行常用的气象作图) 12 Gsview(可以处理和显示及其打印各种PS图形和文字) 13 Latex(例如wintex,scientific workplace 2.5,winedt,scientific notebook v3.0,wincct,Emtex)(国外各种气象杂志最常用的排版格式,对气象科研人员推广自己的成果非常有用) 14 Powerpoint2000(属office2000的一个组件,利用它可以做出各种生动的胶片,同时若配合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仪可以将个人的工作生动的展现出来。) 15 WPS2000(支持动态gif,另外,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化学公式等,并且集中了office2000的大部分性能。对论文排版以及演示等方面非常有用) 16 Photoshop v5.02,v5.5(可以对气象图形进行后处理以及重新着色等,是非常强大的图形处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控机制的构建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控机制的构建 李建宇,洪林 (盐城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江苏盐城224051) 【摘要】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应以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目录为导向,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建立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有优势学科专业支撑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13)01-0063-03 【作者简介】李建宇(1958—),男,江苏盐城人,原盐城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洪林(1961—),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学报编辑部主任、研究员。 专业是高等学校实现其办学功能的重要载体,专业设置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设置日益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已成为制约高校提升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殊瓶颈。如何打造紧密结合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特色,实现教学模式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教学资源建设由传统的分散单一型向集约型、立体化、网络化、共享型转变,教学管理机制由过于强调规范向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转变,做强应用型专业,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提高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专业自我调控机制,已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现状:专业广泛、布点失衡、供需失调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大多是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多年以来,这类高校不断向老高校看齐,期望尽早跨入综合高校行列。于是专业数量和专业布点量不断扩张,以致出现专业设置广泛、区域布点失衡、人才供需失调的严重现象。本文仅对江苏2009年高校专业设置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1.专业设置广泛 2009年,江苏普通高校共设置本科一级学科70种,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数的96%;设置本科专业289个,专业布点2761个,在校生92.1万人。其中,工学专业布点996个,占专业总布点数的36.38%;文科主要集中在管理学,有469个专业点,占总数的17.13%。随着服务外包和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地球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又新增设专业点288个。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不顾自身原有学科专业基础和办学力量,也不考虑专业设置良性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自身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外在要求,盲目追求“大”而“全”,不经过合理论证就盲目上马一些在研究型大学已经开始被理性淘汰,对于学生而言几乎无业可就,对高校自身发展而言也无竞争力的专业。不少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成了研究型大学的复制品,缺乏专业特色已成为当今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发展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宋争辉,2011)。 2.专业布点失衡 在全省2761个本科专业布点中,有47个专业的布点数超过20个,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布点达61个,而药物化学、物业管理、投资学、天文学、体育产业管理等84个专业布点仅各有1个。在校生数也向理工类专业严重倾斜,其中电子信息类规模达到14.6万在校生;其他在校生人数较多的一级学科有工商管理类、机械类、经济学类、艺术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有19个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万人,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生人数3.69万人,英语专业在校生人数3.36万人,同时,有54种专业在校生人数不足百人[1]。有些高校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不去考虑社会需求,重复设置专业。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不少高校的本科专业表现出严重的趋同性。 3.人才供需失调 江苏高校本科各专业在校生在现有20个行业 36 高教管理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1673348.html,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作者:陈静 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7年第07期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转型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转型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结果,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然后指出了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准确,师资队伍结构与转型发展不匹配,校企合作办学存在很多问题,管理体制行政化倾向明显。最后阐述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明确办学定位,转变办学思路;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校企合作。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 [作者简介]陈静(1983- ),女,河南三门峡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讲师,硕 士。(河南郑州 4511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7年度教改基金资助项目“河南省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专业集群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JGYB6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4-0042-0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 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见,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且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一、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 (一)转型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现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渐减少,企业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导致生产经营压力加大,经营效益下降。新时期区域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呈现出“三高”特征,即高知识含量、高技能和高附加值。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预计截止到2020年,中国市场对高新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达1.5 亿人,技术型人才供应缺口可能高达2400万人。地方高校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转型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结果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8月31日上午,在2013年暑期我校工作研讨会上,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应邀莅校作题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 吴仁华书记在报告中,分析了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需要明确的四个基本观念,以及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校党委书记潘玉腾指出,吴仁华书记的报告既是一场高端的政策解读,也是一次深入的实践指导,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推动学校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报告内容摘选如下: 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正式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 一、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转型的紧迫性 1、产业升级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 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经历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

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石油、电力行业,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的引进和使用,使得生产操作一线对技能型基础工种的需求量激增;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机器人“入侵”制造业,很多企业面临机器人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的难求之苦。 因此,适应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2、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人才供求关系的逆转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供求态势发生逆转,2011年至2020年,大学每年毕业700万人,进入白领岗位的比例继续降至55%左右,也就是说,比例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需到“灰领”、“蓝领”岗位就业。据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社会进步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技能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才,需要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做知识技能型的工人、农民和第三产业

本科高校将逐步向技术高校转型

本科高校将逐步向技术高校转型 教育部昨天(12日)公布2015年工作要点。加强党建,做好教育系统尤其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成为第一要点。此外,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两校一市”综合教育改革都毫无意外地成为今年工作重点。此外,教育部还提出,今年要出台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近年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中,均会部署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情况,但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未单独提到推进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表述。 去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去年表示,130余所高校已经提出了转型试点申请,其中以地方本科院校居多。但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将进行转型。 党建成第一要点占一章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共分五章,分别是加强党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其中第一章就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其中提出,今年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开展教材使用情况专项督查;研究制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修订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启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 今年推进各项教育改革 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是教育的改革年,那么今年就是改革的推进年。今年,教育部要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督促各省区市和高校制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上海、浙江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跟踪指导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探索制订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研究出台《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和督促各地大幅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完善自主招生,做好全国统一高考后开展自主招生的组织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此外,今年教育部还将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