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

一、环境科学简介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它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边际学科。因此,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牵涉到自然科学工作者与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部门,而且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方面,需要充分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计算科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主要课程: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管理学,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环境科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人类急待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环境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学科。
环境科学技术是21世纪解决全球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的重要技术支撑,环境科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未来社会经济与环境可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大计,其自身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兴起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环保产业是当前世界公认的八大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及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近几年,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上升为世界性的政治问题。
截止2007年底,全国142所高校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办学基础和背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依托化学的;(2)依

托地理学的;(3)依托水文地质的;(4)依托环境规划管理的;(5)依托生物学的。
二、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1.起步阶段
以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为标志。
(1)在这一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是在政府直接领导和组织下着力于治理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
(2)在这一时期,“四人帮”意识形态的控制极强,一方面担心工业污染危害,另一方面又宣称“工业污染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一方面组织各方面科技人员研究工业污染的消除,另一方面又对媒体和公众严格封锁中国环境污染的状况。
(3)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关系基本上没有认识。
(4)在这一时期,在习惯思维方法的主导下,政府单纯用行政手段组织物力、财力和技术来解决工业污染问题。(三废处理办公室—“三废办”)
(5)在这一时期,许多医学、化学、地理学和工程学的学者首先被“组织”到治理污染的工作中来,环境医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环境评价学等学科提法出现。
(6)在此期间,政府一方面要面对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沉重的财政压力,但污染治理成效不显著,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结果是“局部可能缓解,总体继续恶化”。
2.管制工业废物排放进入环境保护视野的阶段
(1)人们认识到:在治理已造成的污染的同时,减少污染物向环境的大量排放,可以减轻治理的压力。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新思路。
(2)管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需要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需要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规律,需要开发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生成和排放的新技术等,许多传统学科的学者纷纷加入环境保护行列,如法学、物理学等,产生了环境法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物理学等。
(3)在此期间,环境污染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科学也一直徘徊在“戴帽”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3.管制工业污染的工作由末端治理向前端延伸直到全过程控制的阶段
全过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涉及部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不是指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活动的全过程。
(1)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专家也纷纷把注意力投向环境保护工作,于是,系统、综合的思想方法逐渐上升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前进和主导环境科学发展的主要逻辑力量。
(2)环境保护工作的表现:
a.由对点源的关注到关注面源、流域乃至全球环境污染问题;b.由对单一污染物的关注到关注二次污染和复合污染问题;c.由对城市、工业污染的关注到关注农村、

农业污染问题;d.由对生产环节污染的关注到关注商品流通环节的污染问题;e.由对污染问题的关注到关注生态系统破坏的环境问题。
(3)环境科学方面的进展:a.“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双赢”成为整个环境科学方面力量和知识的中心问题;b. LCA(生命周期分析)和ISO14000认证、清洁生产、总量控制和区域环评、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研究等新方法和新措施迅猛出现。
三、现实向中国环境科学界的挑战
1.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挑战
(1)“压缩式”发展提出的挑战:30时间完成西方先进国家300年时间完成的工业革命任务,也集中出现了西方国家300年中出现和消解的环境问题。
(2)“跨越式” 发展提出的挑战:-既能补工业文明的课,又能同时走生态文明之路。
(3)“转变式” 发展提出的挑战:在和谐前提下观念、制度、政策和方法、理论和技术的全面转变。
2.环境科学自身的特殊性提出的挑战
(1)如何体现“人文社会性”的问题;
(2)如何体现“综合性”的问题;
(3)如何改善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
中国的环境管理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中国便开始了任务艰巨而又卓有成效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
中国环境保护和管理的体制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
(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有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组织起草和审议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草案并提出报告,监督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法律的执行,提出同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有关的议案,开展与各国议会之间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交
(二)国家环境保护部
 国家环境保护部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三)国务院其他与环境保护相 关的部门机构
 国务院所属的综合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和工业部门中也设立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相应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相关的部门主要: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司环境处,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商务部(节约综合利用司环保处)、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资源环境处)、农业部(科教司生态环境处)、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综合处)、铁道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交通部(环境保护中心)、水利部(水资源司)、国务院法制局(农林城建司资源环境保护处)、全国

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司)、国家林业局(保护司)等。
四)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1992年,中国政府批准成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
国合会是一个高级国际咨询机构,国合会的主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领导担任。
国合会的主要职责是针对中国环发领域重大而紧迫的关键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并进行政策示范和项目示范。
(五)地方环境管理机构
 在地方层次上,一些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也相应设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省、市、县人民政府也相继设立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地方政府的综合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和工业部门也设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相应地方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
一)基本国策、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1.环境保护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由此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到目前为止,正式提出的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第一个是“三十二字方针”;
第二个是“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三十二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第二个是“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1983年我国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在1996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将“三同步、三统一”方针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提出: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三同步”方针,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三效益”统一。
3.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所谓基本政策,是在中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基本方针指导下,制定的下一级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有“三大环境政策”、“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和在技术、经济、产业、能源等领域的环境政策。
二)中国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
中国环境管理的政策手段主要有“老三项”和“新五项”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该制度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三同时”制度

该制度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排污收费制度

该制度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该制度具体操作的依据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2.新五项制度

“新五项”制度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三)环境管理政策手段的发展趋
1.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面貌和形势日新月异。在这种新形势下,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前进,中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也处在一个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过程之中。一些新的理论,如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环境安全,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多种环境保护思想、理论及国家社会发展理念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
2.具体政策手段的变化

中国传统的老三项和新五项环境管理制度都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产物,带有比较强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这些以强制性、命令性为特色的制度也将改进和调整。一个总的趋势可能是强制命令型的政策手段逐渐减少但执行力度和成效加大;经济激励型的政策手段会大量增加,鼓励和自愿型的政策手段会逐渐增多。这三类政策手段之间会出现更加协同融合。
(一)环境投资
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目前中国公布的环境保护投资范围主要指污染防治的投资,通常不包括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投资,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治理沙漠等。
中国环境保护投资,目前是指在污染源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中,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老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新建

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三部分。另外,环境保护投资也可以按投资的环境要素进行分类,按照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投资的功能及对象,可以分为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生态治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投资。
(二)中国环境保护的投资水平
 中国环境保护投资总量一直持续上升,但环境保护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偏低。到1999年首次达到1%,到2004增加到1.4%,达1908.6亿元。
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环境保护投资处于较低的水平。在今后10~20年间,由于较多的历史环境欠账和当前环境需求,环保投资需求规模和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如何增加环境保护的投资,解决环境保护投资和融资矛盾,是中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国环境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政府是最大的投资主体,投资目标主要是追求环境和社会效益,投资过程没有建立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核算机制。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明显弊端:
①投融资机制没有理顺,投资总量不足。
②环保法律法规仍然需要完善,有效需求不足。
③污染者付费没有具体化。
④融资渠道单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