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及其控气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及其控气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及其控气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及其控气作用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2012 年 9 月,第 18 卷,第 3 期,433-437页September 2012,Vol. 18, No.3, p. 433-437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及其控气作用

田文广1, 2,汤达祯1,孙 斌2,赵素平2,温军会3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廊坊分院,廊坊 065007;

3. 陕西省地矿局 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咸阳 712000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南北跨度大,含煤地层水动力区域分布规律不明。基于含煤地层含水层分布及孔渗条件、煤层气井产水量、产出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煤层甲烷浓度等的分析,探讨了区内煤层气生成和富集的水动力条件控制作用。结果显示,砂岩含水层北部较南部发育,北部孔渗条件好于南部;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在三交—吉县地区最为发育,导致山西组煤层含气量高于太原组;煤层气井产水量及产出水钙、镁离子含量北部高于南部,煤层含气量与矿化度呈正相关关系。分析认为,该区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在北部较南部活跃,北部地区的山西组水动力强于太原组,三交—吉县地区太原组水动力强于山西组 ;在保德以南的中-高煤阶区,地下水弱径流-滞留带有利于煤层气富集 ;在保德及其以北的中-低煤阶区,较活跃的水动力条件和良好的封盖条件为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和富集提供了关键条件。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水动力;控气作用

中图分类号:P64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7493(2012)03-0433-05

Abstract: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Ordos basin has a wide north -south span where the regional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re still unclear.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porosity, permeability, drilling water production, hydro -chemical and isotope composition and coalbed methane (CBM) concentration, the control of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 to the CBM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area was discussed. It was shown that the sandstone aquifers and their pores and permeability develop much well in north part of the basin than in its south. Limestone aquifers in the Taiyuan Formation are most developed in the Sanjiao-Jixian area, resulting in the higher CBM content of the Shanxi Formation than that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 Drilling water production and the calcium and magnesium ion concentrations are higher in the north than in the south, and the water mineraliza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CBM content.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groundwater in the area is more active in the north than in the south. Hydrodynamic condition in the north is stronger in the Shanxi Formation than in the Taiyuan Foramtion but it is opposite in the Sanjiao -Jixian orea of the south. Weak run -off to stagnant groundwater in the middle and high coal -rank area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Bode orea is in favor of the CBM accumulation. Active groundwater and good cap -rocks in the low and middle coal -rank area in the north of the Baode provide a key for the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secondary bio -gas.Key words: Ordos Basin; coalbed methan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gas control First author: TIAN Wenguang, Engineer; E -mail: tianwg69@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1894666.html,

TIAN Wenguang 1,2, TANG Dazhen 1, SUN Bin 2, ZHAO Suping 2, WEN Junhui 3

1.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Langfang Branch of PetroChina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Langfang 065007, China;

3. Institute of Regional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Shanxi Bureau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Xianyang 712000, China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nd Their Controls of Gas in Coal -bearing Strata

in Eastern Edge of the Ordos Basin

收稿日期:2012-03-11;修回日期:2012-04-19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33-02)资助

作者简介:田文广,1979年生,男,工程师,煤层气地质与开发研究方向;E -mail: tianwg69@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1894666.html,

高 校 地 质 学 报18卷3期43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目前已形成保德、三交—柳林、大宁—吉县、韩城四大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基地,日产气超过40×104 m3。该区南北跨度大,南北长约500 km,东西宽30~60 km,含煤地层水动力区域分布规律及对煤层气生成和富集的控制作用不明。根据所掌握的含煤地层含水层分布、煤层气井产水量、产出水化学及同位素、煤层气甲烷浓度分布等资料研究,对该区含煤地层水动力区域分布规律及其控气作用进行了探讨。

1 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位于晋西挠褶带、渭北隆起东段以及伊敏盟隆起东段,总体上为一向W和NW方向缓倾的大型单斜构造,单斜背景上发育轻微的NE向或NNE向褶皱,断层相对较少且规模较小(接铭训,2010)。

区内含煤地层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层数多,分布较稳定,集中分布在太原组和山西组。太原组属于海陆交互相沉积,山西组属于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陈钟惠,1989;接铭训,2010)。太原组上段的6号煤层和下段11号煤层在南北两端发育,山西组下段4+5号煤层和太原组中段8+9号煤层全区发育,这4套煤层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层系。

区内存在四套主要含水层系,分别为中奥陶统碳酸盐岩—膏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组,太原组碎屑岩夹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组,二叠系碎屑岩裂隙承压含水层组和新生界松散层孔隙含水层组,隔水层主要为泥质岩类(周宝艳等,2007);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东部奥陶系灰岩的侧向补给,流向与区内岩层倾斜方向基本一致,总体由东向西径流,向深部进入承压滞留区,某些地区受断层影响或河流切割含水层,使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排泄;由北向南依次为天桥泉域、柳林泉域、黄河东断凹、龙祠泉域和龙门山五个水文地质单元(周宝艳等,2007;杜锐等,2002);本区煤系地层含水层主要为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太原组灰岩裂隙含水层和砂岩含水层,它们对煤层气富集与产出有直接影响。2 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

2.1 水动力条件的区域分布

在含煤地层沉积期,该区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南部为次要物源区(陈钟惠,1989;肖建新等,2008),因此,北部砂岩分布范围及厚度较南部大(图1)。砂岩粒度总体向南变细,北部砂岩粒度粗,孔隙和喉道发育,连通性好,南部砂岩多为孤立孔隙,喉道不发育,连通性差。测井结果表明,北部砂岩大多为含水层,孔隙度为10%~18%,渗透率为(1.5~8)×10-3μm2;南部砂岩多为致密砂岩,孔隙度为3%~7%,渗透率一般不超过1×10-3μm2。因此,太原组砂岩和山西组山2段砂岩含水层在北部相对发育;而太原组灰岩在该区中段厚度最大,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在中段地区最发育(图1)。

地下水动力强的地区煤层气井产水量也较大。单井产水量在北段的保德地区为10~50 m3/d,平均约25 m3/d;在兴县东部平均在220 m3/d以上,推断存在断层的影响;在中段的三交—柳林地区平均为20.8 m3/d,南部的吉县地区平均为8 m3/d左右,韩城地区平均为6.5 m3/d左右。总体上,北部煤层气井产水量明显大于南部,说明北部含煤地层的水动力条件更为活跃。

地表水一般Ca2+,Mg2+和SO42-离子含量较高,随着地表水渗入地下,水岩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是Ca2+,Mg2+和SO42-离子含量减少,Na+,K+和HCO3-离子含量相应增加,Cl-随矿化度增大而增加(Rice et al.,2008)。因此,地下水中如果富含Ca2+,Mg2+和SO42-离子,说明该区接近水源补给区,地下水径流强烈;若富含Na+,K+和HCO3-离子,则说明该区远离水源补给区,水动力交替较弱(张继东,2011)。同时,Cl-离子含量高、矿化度高一般代表滞留水环境。

研究区地表水和煤层气井产出水的化学组成见图2。地表水Ca2+,Mg2+和SO42-离子含量较高。煤层气井产出水Ca2+和Mg2+离子含量总体上在北段保德地区较高,在中段三交—柳林地区以及南段韩城地区较低,在吉县地区最低,说明地下水动力条件在北段最为强烈,南段相对较弱,吉县地区最弱。吉县地区地下水动力最弱的原因,主要

435

田文广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及其控气作用3 期是该区煤层气生产井远离露头区,煤层埋藏深于900 m,处于水动力弱径流-滞留区。2.2 水动力条件的层域分布

甲烷在水中部分被氧化和在水力充足条件下溶解于水并随水力运移发生扩散逸失,煤层甲烷浓度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水动力对气藏的破坏作用(王勃等,2010)。因此,可以通过煤层甲烷浓度的高低,从一个侧面来判断水动力的强弱。

在研究区中-南段的三交、石楼、吉县等地区,太原组8+9号煤层甲烷浓度低于山西组4+5号煤层,说明太原组水动力条件强于山西组,原因在于太原组煤层顶板为灰岩裂隙含水层;北段保

德地区山西组4+5号煤煤层甲烷浓度总体上低于太原组8+9号煤层,指示太原组水动力条件弱于山西

(a) Limestone thickness contours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 (b) Sandstone thickness contours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

(c) Sandstone thickness contours of the Shan2 Member

图1 太原组和山西组含水层厚度平面等值线图

Fig. 1 Isoline maps of aquifers in Taiyuan and Shanxi formations

图2 煤层气井产出水阴、阳离子在Piper三线图上的分布

Fig. 2 Content of anions and cations in Piper map

高 校 地 质 学 报18卷3期

436组,这与北段地区砂岩含水层在山西组较为发育的特征密切相关(图3)。

在研究区南段的大宁—吉县地区,单采山西组4+5号煤层的气井平均产水量4.4 m 3/d,产出水矿化度大于5000 mg/L;单采太原组8+9号煤层的气井平均产水量13.1 m 3/d,产出水矿化度为1200~6000 mg/L。北段的三交地区也有类似特点,无论是直井还是水平井,单采4+5号煤层的气井平均产水量7.4 m 3/d,单采8+9号煤层的气井平均产水量50.4 m 3/d。在三交地区碛口镇,同一地点针对不同煤层各施工1口多分支水平井。其中,山西组4+5号煤层的气井产水量为3~5 m 3/d,产出水矿化度4560 mg/L;太原组8+9号煤层的气井产水量为20~30 m 3/d,产出水矿化度1900 mg/L。

总体上,中-南段地区太原组煤层井产水量明

显大于山西组,产出水矿化度低于山西组,说明太原组水动力强于山西组(图4)。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南段地区太原组煤层顶板灰岩裂隙含水层发育,而山西组煤层顶板主要为具有隔水性质的泥岩。

3 含煤地层水动力控气作用

地层水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研究地层水的成因和演化过程(Rice,2003;Michael et al.,2008)。鄂尔多斯盆地雨水线方程为δD=6.88δ18O+0.23(r =0.9485)(侯光才和张茂省,2008)。盆地东缘煤层气井产出水氢、氧同位素值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大气降水线附近,说明该区煤层产出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图5)。

煤层产出水矿化度是表征水动力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高矿化度代表滞留水环境,煤层气保存条件好,有利于中-高煤阶煤层气成藏(傅雪海等,2001;王勃等,2007)。在保德以南的中-高煤阶地区,煤层含气量随煤层气井产出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增高,说明高矿化度弱径流-滞留区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煤层气保存(图6)。煤层气保存的机理主要是大气降水由浅部向深部流动,在弱径流-滞留区对煤层气形成水动力封堵,形成煤层气富集区,这一规律与沁水盆地南部类似。 水动力条件对于不同煤阶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有所不同。在低煤阶地区,地下水动力较活跃,地表水易携带产甲烷菌和营养物质进入煤层,为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并运移至封盖条件好的地区富集创造了条件(刘洪林等,2006;王勃等,2007)。研究区北段保德一带,煤中镜

图4 三交—吉县地区煤层气井平均产水量统计

Fig. 4 Average water production of CBM wells in Sanjiao-Jixian Area

图3 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层甲烷浓度对比图Fig. 3 Plots of CBM concentration in the Shanxi

Formation to that in the Taiyuan Formation

437

田文广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及其控气作用3 期质组反射率在0.8%左右,煤阶相对较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较轻,为-46.52‰~-55.52‰,平均-52.55‰,甲烷氢同位素在-225‰~-233‰之间,平均-229.89‰,二氧化碳碳同位素为4.6‰~8.5‰,平均7.1‰,甲烷氢同位素和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均属于生物成因范畴(Whiticar,1999;Tao et al.,1997),指示可能存在次生生物气的补充。区内地下水动力交替活跃,煤层气富集区封盖条件好,形成了较高含气量和高饱和度的煤层气藏。因此,保德以北地区煤层次生生物气的补充尤为重要,较活跃的水动力条件和良好的封盖条件是该区次生生物气生成和富集的关键。

4 结论

1)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南北差异明显,北部较南部水动力条件活跃,北段地区山西组水动力强于太原组,中-南段地区则为

太原组水动力强于山西组,原因在于不同地段两组煤层顶板的岩性及富水性有所不同。

2)区内煤层产出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在保德以南的中-南段中-高煤阶地区,弱径流-滞留地段是煤层气富集的有利区;在保德及以北的较低煤阶地区,较活跃的水动力条件和良好的封盖条件为煤层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和富集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条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钟 惠. 1989.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和

聚煤规律[M].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6-92.杜锐 , 董克, 赵志怀. 2002. 山西地下水环境特征与保护研究[M]. 北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3-146.傅雪 海, 秦勇, 王文峰, 等. 2001. 沁水盆地中-南部水文地质控气特

征[J]. 中国煤田地质, 13(1): 31- 34.侯光 才, 张茂省. 2008.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M]. 北京:地

质出版社: 317-427.接铭 训. 2010.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J]. 天然气工

业, 30(6): 1-6.刘洪 林, 李景明, 王红岩, 等. 2006. 水动力对煤层气成藏的差异性研

究[J]. 天然气工业, 26(3): 35-37.肖建 新, 孙粉锦, 何乃祥, 等. 2008.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山西组及下

石盒子组盒8段南-北物源沉积汇水区与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 10( 4): 341-354. 王勃 , 李贵中, 马京长, 等. 2010. 物理模拟技术在沁水煤层气藏水动

力研究中的应用[J]. 煤田地质与勘探, 38(3): 15-19.王勃 , 李瑾, 张敏. 2007. 煤层气成藏地层水化学特征研究[J]. 石油天

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9(5): 66-68.周宝 艳, 傅雪海, 秦勇, 等. 2007. 河东煤田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的

关系[G]//雷群, 李景明, 赵庆波. 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70-77.张继 东. 2011. 水分析在煤层气生产实践中的应用[C]//叶建平, 傅小

康, 李五忠. 中国煤层气技术进展——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71-375.Rice C A, Flores R M, Stricker G D, et al. 2008. Chemical and stable

isotopic evidence for water/rock interaction and biogenic origin of coalbed methane, Fort Union Formation, Powder River Basin, Wyoming and Montana U S 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76: 76-85.Mich a el F, Anna M and Steven P. 2008. Biodegradation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associated with coalbed methane inthe Powder River and San Juan Basins, U S 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76: 86-97.Rice C A. 2003. Production wa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Ferro coaled

methane fields, central Utah: 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volum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56: 141-169.Tao M X, Xu Y C, Shen P, et al. 1997. Tecton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ed conditions of a mantle source gas accumulation zone in eastern China [J]. Science in China (D), 40(1): 73-80.Whit i car M J. 1999. Carbon and hydrogen isotope systematics of bacterial

formation end oxidation of methane [J]. Chemical Geology, 161: 291-314.

图5 煤层气井产出水氘(δD)和氧(δ18

O)同位素组成

Fig. 5 Plots of δD to δ18

O in water produced

from CBM Wells

图6 煤层气井产出水矿化度与含气量关系

Fig. 6 Plots of CBM content to coalbed water salinity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地层划分

2.1.1 地层划分的依据 地层划分的依据有标志层法、剖面结构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类比法、沉积旋回法、地层厚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判识对比,下面就地层划分的依据简要论述如下。 1)主要标志层 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长期石油勘探开发中在延长组识别出K1-K9共9个可以基本区域对比的标志层,这些标志层可以归为两种类型,一类为与火山喷发物有关的凝灰质岩,另一类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表2-1);各标志层都有特定的电性组合特征(图2-1)。下面就9个主要标志层的特征及其在研究区域的发育情况简述如下: (1)K1标志层位于长7油层段中部,通常在3 m左右,电性特征突出,均以箱状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且曲线形态呈梯形、大井径、中低电阻、低感应为特征;K1在本区内厚度变化稳定,岩性特征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具水平层理,是延长阶长7期湖泊兴盛时的产物,属半深水—深水湖相沉积,其中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甚为丰富发育,微体动物(介形虫)常密集成层,是盆地最重要的优质油源岩;此标志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分布极为稳定,可以作为剖面对比的基准面与构造制图标准层,是地层对比最主要的依据和标志层,是划分延长组长6-长8的区域性标志。 表2-1 鄂尔多斯盆地坪桥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表

(2)K2标志层位于长6底部,为长6油层组与长7油层组分界;本区内位于K1之上50 m左右,岩性特征据取芯资料证实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区域分布稳定,厚0.5~1.5 m左右,具有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中低电阻、低感应,俗称“肥皂片”。 (3)K3标志层位于长6油层组中、下部,其顶为长6-3与长6-2的分界。距长7顶(K2)30~40 m,是控制长6下部的重要标志层,岩性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该层厚度在1 m左右,电性特征为低电阻、特低感应、尖刀状高声波时差、大井径、高伽玛值。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神东地层

1.4 区域地质概述 1.4.1 地层 神东煤炭基地神东矿区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现鄂尔多斯市)。区域地层划属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盆地分区东胜~环县小区,区内绝大部分被新生界松散~半固结沉积物所覆盖,基岩沿河谷两岸出露,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等,区域地层系统(详见表区域地层系统一览表)。 表1-6 区域地层系统一览表

1.4.2 构造 本区处于鄂尔多斯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北部,陕北斜坡被围于西部天环坳陷、北部伊盟隆起、东部晋西挠折等构造体系之中。 1.4.3 开采煤层 区域上有侏罗系、三叠系和石炭~二叠系三个含煤岩系,神东矿区主要为侏罗系延安组含煤岩段。其主要可采煤层详见表1-7(可采煤层特征一览)。 表1-7 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1.4.4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神东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受地质构造、地貌条件和气候特点的控制。大地构造是控制区内承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因素,而地貌特征是决定本区潜水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因素,气候特点直接影响潜水的动态变化。 鄂尔多斯中台坳是一个中生代的构造盆地,盆地内在达拉特旗境内的乌兰格尔一带有一近东西向延伸的古老基底的隆起,在鄂尔多斯地区它是个阻水构造。隆起以北深部地下水向北运动,最终补给黄河,隆起以南深部地下水向南运动,排泄给区外的乌审旗和陕西境内。浅层地下水则以东胜梁为分水岭,分水岭以北除一部分补给了深层地下水外,大部分补给了库布其沙漠或排泄于黄河,分水岭以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向南东方向运动,最终排于乌兰木伦河及其支流(黄河水系),另一支则缓慢的向南西方向运动,排泄给内陆水系及其湖泊红海子、红碱淖等地表水体。 区域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一部分通过松散砂层渗入地下补给了浅层地下水,另一部分通过沟谷排泄于区外,第三部分通过蒸发作用而消耗掉。另外由于区内气候特点所决定的昼夜温差所形成的大气凝结水也是区内地下水一种补给来源。因此,气候条件是控制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和补给源的主要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

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

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史 鄂尔多斯陆块的地质发展史经历了几个主要时期,自太古代以来的各期构造活动对陆块的发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该陆块的发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鄂尔多斯陆块经历古老结晶基底岩系发育和古生代盖层沉积阶段,到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阶段,最终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陆块整体抬升,铸就了目前的高原地貌形态。 关键字鄂尔多斯盆地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史 鄂尔多斯陆块,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高原,它的发生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朔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论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表1-1) 地层时代 厚度(m)岩性描述 界系统组符号 新生界第 四 系 全 新 统 Q4 60 黄褐色砂质粘土及砾石层 上 更 新 统 Q3 80 黄灰色、土黄色黄土、亚粘土 中 更 新 统 Q2 130 灰黄、浅褐黄色粉质黄土 下 更 新 统 Q1 10 浅棕黄色砂质粘土、底为砂砾岩 上 第 三 系 上 新 统 N2 690 三趾马红土,土黄色泥质粉砂、砂岩 中 新 统 N1 960 橙黄、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下 第 三 系 渐 新 统 E3 700 上部为钙质粉砂岩、下部为淡黄色泥质砂岩、砂岩 互层 始 新 统 E2 270 砖红色厚层、块状中~细粒砂岩 中生界下 白 垩 志 丹 系 泾 川 组 K1Z6 120 上部桔红棕黄、灰绿、色砂岩为主夹泥灰岩,下部砂 质泥岩为主

系罗 汉 洞 组 K1Z5 180 中至厚层状桔红、土黄色交错层砂岩,夹少量泥岩环 河组K1Z4 240 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 互层 华 池 组 K1Z3 290 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 洛 河 组 K1Z2 400 桔红色块状交错层砂岩,局部夹粉砂岩 宜 君 组 K1Z1 50 杂色砾岩层 侏罗系上 统 芬 芳 河 组 J3f 1100 棕红、紫灰色块状砾岩、巨砾岩夹砂岩、泥质粉砂 岩 紫红色泥岩、顶部为泥灰岩,底部为灰黄色细砂岩 中 统 安 定 组 J2a 250 直 罗 组 J2z 300 灰绿、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砾岩互层,上部泥岩为 主,底部为砂砾岩 下 统 延 安 组 JIy 300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砂岩互层夹多煤层,底部为 厚层砂岩 富 县 组 JIf 100 厚层块状沙砾岩夹紫红色泥岩或两者成相变关系 三叠系上 统 延 长 组 T3y5 200瓦窑堡煤系,灰绿色泥沙岩夹粉细砂岩、炭质页岩及 煤层 T3y4 250 厚层、块状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煤层T3y3 300 上部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中部细砂岩为主,下 部炭质页岩、油页岩发育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主讲:马振芳 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 一、盆地勘探概况 (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陕西11万km2。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 1200-1350m;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 1.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盆地演化经 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 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 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 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分六个阶段: 1.1907年~1949年:延1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年)和中美合 办期(1911年~1919年)。 2.1949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年~1979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4.1980年~1989年:调整稳定阶段,在三角洲理论指导下找油,为第二个储量增长高 峰期。 5.1989年~1999年:油气并举,协调发展阶段。 6.1999年~现在:油气快速发展阶段。 二、天然气勘探成果:发现古生界靖边气田、榆林气田、苏里格气田、乌审旗气田、子洲气田、胜利井气田等8个气田1.4万亿m3,其中下古生界0.43万亿m3,上古生界1.00万亿m3。可采储量0.913538万亿m3。 1.靖边气田:构造位置为伊陕斜坡中部,地理位置为靖边、横山、安塞。发现井为陕 参1井,也是长庆天然气的发现井,为岩溶古地貌气藏。探明储量4699.96×108m3,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简况

第二章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 第一节 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台拗是中朝准地台上的一个大型拗陷,除南与秦岭褶皱系相接外,其它三面均与中朝准地台的几个二级构造单元相连:北为内蒙地轴,东为山西台隆,西为鄂尔多斯台缘褶带等。该台拗即通常所说的鄂尔多斯盆地或陕甘宁盆地,大体位于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吕梁山以西,贺兰山——六盘山断陷以东,呈长方形。跨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陕西黄土高原正好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是该盆地的主体部分(图2.1)。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示意图 一、区域地层系统 鄂多斯盆地内部主要为单斜构造,这一构造特点在陕西黄土高原内部尤为明显。陕西黄土高原的东南部为铜川复背斜的一翼,地层大体向北西缓倾;而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中部和北部,地层由东向西

缓倾,被石油地质部门称之为陕北斜坡带。 陕西黄土高原属华北地层区,跨两个地层分区:陕甘宁盆地地层分区和陕甘宁盆缘地层分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及第四纪黄土最为发育,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区内大部分地区被厚层黄土所覆盖,只有在南部的一些山地、东北部的府谷、神木一带和区内的一些深切沟谷中,出露着不同时期的地层。奥陶系仅出露中统海相灰岩。石炭系有中、上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之灰岩、砂页岩,含煤、铁、铝土矿等。二叠系及三叠系下统为湖泊、沼泽相含煤砂泥岩沉积,及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三叠系中、上统至白垩系在区内的一些地段连续出露,以内陆河湖相为主,部分为内陆盆地边缘山麓堆积。三叠系中、上统为红色砂泥岩及灰绿色含煤、油页岩及少量火山碎屑之砂泥岩。侏罗系由红色砂泥岩、煤系地层,过渡为含泥灰岩、油页岩的红色砂泥岩及砾岩。白垩系仅有下统志丹群,为红色砂岩、砾岩、泥岩及少量泥灰岩,第三系为河湖相含石膏的红色碎屑沉积。第四系以黄土为主,另有零星的河流、仲积、洪积、湖相等沉积。 按照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将该区地表出露的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 (一)古生界(Pz) 1.奥陶系(O) (1)上马家沟组(02m) 主要出露在府谷北海子庙一带,沿黄河河谷分布。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和灰黄色泥质灰岩。未见下界。 (2)桃曲坡群(Q2-3,tq) 仅分布在本区南部的铜川、耀县一带。为混合相沉积。岩性为灰黑、深灰色,局部为黄褐色的灰岩、礁状灰岩、泥质灰岩及钙质页岩,富含头足、笔石、珊瑚、腕足、腹足等化石,厚435米,横向变化不明,目前将此套地层暂定为中、上奥陶统。 2.石炭系(C) (1)本溪组(C2 b) 仅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之上有小面积出露;另外,在延长、富县地区井下也可见到,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砂岩、泥岩及铝土质页岩,厚13~23米。本溪组与下伏的马家沟组灰岩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2)太原群(C3,ty) 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出露的地段,太原群沿黄河两岸成条带状分布。岩性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页岩、煤层、油页岩和炭质页岩组成,中夹二层海相灰岩和一层海相页岩,底部为厚约5~9米铁铝岩。含动物及植物化石。当缺失本溪组时,直接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总厚124.5~128.5米。 铜川、耀县一带,太原群直接假整合于桃曲坡群之上。太原群是渭北煤田的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有灰黑、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石英砂岩,夹可采煤层及海相灰岩、钙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内部层段划分

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内部层段划分 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地层划分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研究较为详细。它以延长地区发育最为标准而得名,厚度一般1000m以上,西缘坳陷中心地区最厚可达3200m以上。本组岩性总体上为一套灰绿色砂岩与灰黑色、兰灰色泥岩的互层,自下而上由3个粗—细正旋回组成,是印支晚期最后一次构造旋回的沉积产物。其沉积发育过程经历了早期的平原河流环境—中期的湖泊—三角洲环境—晚期的泛滥平原环境。 地表根据其岩性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岩性段,即:T3Y1长石砂岩段,T3Y2油页岩段,T3Y3含油段,T3Y4黄铁矿结核段和T3Y5瓦窑堡煤系。 T3Y1(长石砂岩段)是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沉积,南厚北薄甚至缺失。南细北粗,盆地西缘沉积一套砂砾岩,应为山前洪积的产物。本段砂岩富含长石,沸石胶结,普遍能见到麻斑状构造。 T3Y2(油页岩段)是一套以湖相为主的较细沉积,尤以其顶部泥页岩相对集中,而其下部相对较粗(陇东地区尤为明显),故在盆地南部陇东地区成为一个重要的储油层。在油页岩、黑页岩发育的井段,电阻率呈明显的高阻特征,成为地层划分对比的区域标志层。一般厚250~350米。 T3Y3(含油段)除在盆地西南部的局部地区,后期遭受剥蚀缺失外,盆地广大地区均有出露和保存,沉积上仍表现为南厚北薄、南细北粗的特点。总体上为一套砂泥岩互层的沉积,夹灰黑色页岩及煤线,总厚一般在250~360米之间,其内部可细分为多个次一级旋回。 T3Y4(黄铁矿结核段)岩性较为单调,全盆地基本一致,主要为一套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中—细粒砂岩夹长石砂岩,夹灰黑色、蓝灰色粉砂质泥岩及煤线,砂岩巨厚块状,具微细层理,泥质、灰质胶结,含黄铁矿结核。厚140~200米。总体上仍表现为北粗南细,以华池地区沉积最细,泥质岩夹层增多,沉积最厚。 T3Y5(瓦窑堡煤系)由于后期剥蚀的结果,在盆地的北、西、南部,该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其中以盆地南部为最甚。在盆地内部,又以38o线南北岩性上有所不同,其北地区沉积粗,为灰绿色、黄绿色、灰白色中粗粒含砾石砂岩与T3Y4不易分开。盆地东南部岩性主要为淡黄、绿黄、灰黄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及绿、淡黄、绿黄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灰黑色炭质页岩及煤线。上部以泥质岩为主,下部为砂泥岩等厚互层。 在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时,常将几个特殊的岩性段作为标志层使用,它们是张家滩页岩标志层、李家畔页岩标志层以及T3Y4块状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划分

作者简介:章贵松,1963年生,高级工程师;1986年毕业于原华东石油学院,长期从事石油开发与天然气勘探研究工作。地址:(710021)陕西西安市长庆兴隆园勘探开发研究院天然气勘探室。电话:(029)86592443。E 2mail :zgs_cq @petrochina.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1894666.html,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划分 章贵松1 张军1 王欣1 刘宝宪1 郭英海2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中国矿业大学) 章贵松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划分.天然气工业,2005;25(4):19~22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古生界地层发育较全,沉积巨厚,是最有前景的天然气勘探层系。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在上古生界识别出了4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划分5个层序12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通过剖面相分析,编制地层、砂岩厚度和含砂率等图件,结合古构造背景,采用优势相作图法,重塑了岩相古地理。认为该区经历了裂陷海湾、陆表海和内陆拗陷充填3大沉积发展阶段,岩相古地理由裂陷海湾—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三角洲复合沉积体系逐渐演变为三角洲—河流沉积体系,最终被河流—湖泊沉积体系取代,指出砂岩分布受控于沉积环境。从而为寻找有利相带,部署钻井提供了地质依据。 主题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 晚古生代 层序 地层划分 岩相古地理 沉积(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是指内蒙古磴口以南、陕西陇县以北,定边—西峰以西的广大地区(图1)。早古生代末期本区隆升,缺失了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长达140Ma 的沉积记录。晚石炭世,北秦岭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本区南部隆升剥蚀。而北部贺兰山地区,通过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传递,使中元古代形成、早古生代重新活动的贺兰拗拉槽,发生纵张复活形成碰撞裂谷。祁连海水沿着祁连加里东褶皱带北缘向贺兰裂谷方向侵进,拉开了晚古生代沉积的序幕。自下而上充填了石炭系靖远组、羊虎沟组,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以及石千峰组地层。 一、层序地层划分 1.层序界面类型 根据地表露头、地震剖面和钻井、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西缘上古生界具有以下层序界面。 (1)区域不整合面:本区有3个区域性不整合面,分别位于奥陶系、太原组及石千峰顶部,在地震剖面上分别对应T C 、T p10、T T 反射层。不整合面是本区最重要的层序界面,与构造事件有关,在地表露头、钻井及地震剖面中易于识别。 (2)构造体制转换面:识别出2个,分别位于羊虎沟组、上石盒子组顶部。 前者导致古构造体制由 图1 层序Ⅰ岩相古地理图 ? 91?第25卷第4期 天 然 气 工 业 地质与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地层分层标志层法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地层分层标志层法地层划分的依据有标志层法、剖面结构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类比法、沉积旋回法、地层厚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判识对比,下面就地层划分的依据简要论述如下。 1)主要标志层 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长期石油勘探开发中在延长组识别出K1-K9共9个可以基本区域对比的标志层,这些标志层可以归为两种类型,一类为与火山喷发物有关的凝灰质岩,另一类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表1);各标志层都有特定的电性组合特征(图1)。下面就9个主要标志层的特征及其在研究区域的发育情况简述如下: (1)K1标志层位于长7油层段中部,通常在3m左右,电性特征突出,均以箱状高GR、高AC且曲线形态呈梯形、大井径、中低电阻、低感应为特征;K1在本区内厚度变化稳定,岩性特征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具水平层理,是延长阶长7期湖泊兴盛时的产物,属半深水—深水湖相沉积,其中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甚为丰富发育,微体动物(介形虫)常密集成层,是盆地最重要的优质油源岩;此标志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分布极为稳定,可以作为剖面对比的基准面与构造制图标准层,是地层对比最主要的依据和标志层,是划分延长组长6-长8的区域性标志。 (2)K2标志层位于长6底部,为长6油层组与长7油层组分界;本区内位于K1之上50m左右,岩性特征据取芯资料证实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区域分布稳定,厚0.5~1.5m左右,具有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中低电阻、低感应,俗称“肥皂片”。

表1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地层分层表 (3)K3标志层位于长6油层组中、下部,其顶为长63与长62的分界。距

长7顶(K2)30~40m,是控制长6下部的重要标志层,岩性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该层厚度在1m左右,电性特征为低电阻、特低感应、尖刀状高声波时差、大井径、高伽玛值。 图1 研究区延长组各个标志层的电性组合特征 (4)K4标志层位于长4+5底部,为黑灰色的凝灰质泥岩,为长4+5与长6分界线;上距K5标志层45m左右,下距K3标志层约80m左右,是控制长61油层组的重要标志层;厚度1m左右,声波时差与自然伽玛值高、大井径,有时具有双峰,呈燕尾状;其上为反旋回的长4+5复合砂体,其下为长6厚层砂体。区域内部分井测井响应十分明显。 (5)K5标志层位于长4+5地层中部,岩性为薄层黑色凝灰质泥岩,是长4+51与长4+52分界标志,厚度1m左右。区内K5标志层高于K4标志层45~48m,电性特征为尖刀状低电阻、低感应、高声波时差、大井径、高伽玛值。 (6)K6标志层位于长4+5顶部,是长3与长4+5的分界;电性及岩性与K5标志层相似,它是由4个薄层凝灰质泥岩组成似锯齿状的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曲线形态;K6标志层高于K4标志层90~100m。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