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昆明市次区域规划分析与展望

昆明市次区域规划分析与展望

昆明市次区域规划分析与展望
昆明市次区域规划分析与展望

昆明市次区域规划分析与展望

摘要:昆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昆明的问题,也是云南省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

告指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昆明的城市发展就是云南省发展大局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发展昆明,可以起到带动滇中,促进云南省发展的效果,从而有力推动云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云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赋予昆明新的历史责任。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树立大昆明城市发展思路,以滇池为中心,实施“一湖四环”工程,逐步形成“一湖四片”城市格局,再造秀美昆明。

关键字:区域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展望

1、昆明中心区规划分析

1.1昆明市概况

1.1.1昆明概况

昆明,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云南省省会,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是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第一城,还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是未来理想的亚洲航空中转港。

1.1.2市域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昆明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

(2)气候:昆明属北纬亚热带,年温差为全国最小,素以“春城”而享誉

中外。

(3)区域:昆明共辖6个区、7个县、代管安宁一市,另管辖3个国家级

开发区。其中主城区包含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新区、

安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滇池旅游度假开发区。

(4)面积:昆明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全市面积214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30平方公里。

(5)人口:全市人口721万,常住人口629万,人口密度294.76人/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20万。

1.1.3 昆明市的定位与规划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昆明入选五区域大城市

(2)《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规划确定昆明城市性质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云南省省会。

(3)规划以昆明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楚雄-昆明-红河、曲靖-昆明-玉溪、禄劝-富民-安宁-晋宁、东川-寻甸-嵩明-宜良、寻甸-禄劝为发展轴的“一

核五轴”,形成“中心城区、二级城市、三级城镇(市)、重点镇、一般

镇”五级配置的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到2020年,昆明市域城市化水平

将达73%。

1.1.4 昆明市区域规划

1.1.5昆明市总体规划轨迹回顾

昆明市的发展一直延续“同心圆”的发展形态。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转变城市固有发展模式,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了未来城市的发展重点。

1.1.6 昆明市总体规划

?“核心--网络、两轴、两带”的城市空间结构

核心网络:由主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组成的中心,依托绕城公路系统和快速铁路系统构成的交通网络,连接中心城与海口、昆阳和晋宁新城等城市组团。

两轴:依托昆曲高速公路、昆玉高速公路、昆洛公路、泛亚铁路等南北向发展主轴:依托昆安公路、昆石高速公路形成的东西向发展次轴。

两带: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行的西部生态控制带和东部生态景观控制带

1.2中心区区域概况

1.2.1中心区概况

1.2.2中心区总体规划

中心区,通常是指二环线以

内的区域。

该区是昆明市的核心区域。是昆明?°同心圆?±城市发展史的圆心。区内发展成熟,交通便捷,有丰富的人文遗迹,与现代化的金融、商贸中心和大型购物场所交相辉映。是传统的旅游、购物、娱乐中心,也是昆明的商务、金融和文化中心。

总体发展思路:

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旅游中心和西部大开发的带动性城市。 片区简介: 东市区:东南部的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部的空港经济区将作为新型工业集中发展的聚集区。 南市区:将结合巫家坝机场的搬迁改造机场片区,与会展中心、宝海公园等统一规划成为南部城市副中心。

西市区:昆明市主要的教育、科研区。

北市区:北市区是昆明的副中心,是行政办公区、居民区、服务区兼具的综合性功能区。 中心区:昆明商务、金融和文化中心。

1.2.3中心区容积率规划

1.2.4中心区交通规划

市中心将由历史风貌保护区以及城市CBD 组成,并且在江边形成沿江绿化景观带。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商务和旅游中心。

可以看到中心区除了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人文山水景观区,都是高容积率的区域。特别是东风广场周围的CBD 规划区和南屏商业区,划定了最高容积率片区。未来摩天大楼林立的景况和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风貌跃然纸上。

1.2.5 中心区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

1.2.6 中心区的发展规划

根据昆明市总体规划,主城中心区主城中心区指二环路以内的昆明主城中心区域,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该区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中心城区,集中担负昆明城市主中心功能。 调整定位:疏导控制区

调整内容:在主城中心区须着力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外迁工业用地,加大退二进三、退二进绿的力度,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在城市改造中要特别注意恢复、保护、展现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内涵;增加城市绿地尤其是公共绿地面积,恢复原有城市水系,完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系统,提高城市景观质量;高度重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与更新改造,提高交通组织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保障水平;对中心区内星罗棋布的城中农村进行全面城市化改造,整体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1.2.7 中心区SWOT 分析

优势:从政府的规划、昆明的文化传统和市民的心理来说。中心区都有特殊

二环路立交桥20座,其中枢纽立交6座。由此整个中心区将成为全市的交通枢纽,巨大的人员流动将为整个区域带来噪音、交通负荷、尾气污染等随之而来的发展问题。同时,以此为契机,中心区也将成为个次区域沟通的桥梁,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推进本区传统的商业、商务和金融中心的地位,使本区的土地升值潜力更为优越。

昆明城区是在中心区的基础上不断向外发展所形成的。是昆明城市历史的重要展现区。

由五华山开始,沿正义路、三市街到金碧路,在由金碧路向南延伸到东西寺塔,成为城市传统的中轴线。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保护较好的历史街区,规划中纳入保护范围。

震庄历史风貌保护区、祥云街传统风貌(包括传统民居)保护区、云南大学校本部。三个风貌保护区也在规划的保护范围中。

的地位。特别是中心区的商业传统,是其他次区域无法相比的。

中心区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商业配套和市民对生活品质的定位是一致的。该区发展成熟,配套完善,有强大的向心力,历来是商业品牌的首选区域。

机会:政府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为目前中心区的地产开发提供了机遇。中心区定位为昆明市文化、商务和金融的中心。未来在商业项目、休闲旅游和文化娱乐等发面依然有较大的潜力。配合昆明作为南亚、东南亚的门户地位,必然成为各大公司办公、金融结算、购物旅游的首选,规划情景非常优越。

劣势:中心区发展相对已比较成熟,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都很高且相对集中。中心区在目前的规划中主要定位为限控,未来将面对其他次区域和其他次中心优惠政策的挑战,以及其他区域逐渐完善之后的心理取代。

威胁:中心区城中村改造完成后,将面临更大发展挑战。而昆明市快速交通的规划,使各区域沟通更加便捷。极大的削弱了其中心地位。中心区在将来的环滇池经济区和城市带中,面临着政策、土地、融资等全面的不利因素和绝大多数城市的老城区有相似的困境。

1.2.8 中心区总体综述

第一、中心区是昆明发展最成熟的区域,是昆明城市发展的见证。区内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现代化的商业大楼。丰富的业态,便捷的交通,秀丽的市容成为昆明高端生活品质的象征。

第二、与许多大城市破旧、嘈杂的老城区有别。昆明中心区悠久的商业传统和文化传统,耳熟能详的街角深巷,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市貌,干净整洁的环境。是其区域价值和吸引力始终如一,成为品牌进驻、商业投资的首选。

第三、中心区的土地已经趋向饱和,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都是昆明之最。多中心发展成为必然态势。政策对中心区的限控规划,将进一步加剧中心区资源的外流。但是正是在土地资源稀缺的状态下,加速了中心区区域品位的提升,成为高端资源的聚集地。

第四、传统的“中心”观,中国人喜欢热闹的生活文化和年轻人对闹市的向往将加剧中心区的资源竞争。不过,中心区的规划将更好的带动周边区域的规划。

2.南市区定位及发育历程

2.1南市区定位-----旅游度假、体育休闲新城

2.2南市区发育历程----滇池交通的发展

2.3 南市区SWOT 分析

优势:规划优势:被政府定位为昆明的次城,多个省级机关已搬迁到此,作为新建设的城区,在城市规划、市政配套等方面比老城区更科学合理。

景观优势:近邻滇池、西山,且旅游资源丰富。

土地优势:可利用土地规模巨大,已成为各开发商的主战场,供应量巨大,受关注程度高。

机遇:未来南区的交通和配套有望得到极大的改善。巫家坝机场搬迁后,该地块可让已经形成的商业圈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周边区域也不再受到机场影响和限制。轻轨、BRT 的规划将进一步推动南区的发展,并加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

南市区范围: 北起南过境干道,南达滇池,东抵昆洛公路,西至滇池草海,总面积159平方千米。 南市区定位:南市区自然资源丰富,政府将南市区定位为旅游度假、体育休闲的新城。

南市区发展:充分发挥城区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大力发展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会展产业相配套,以商贸流通、房地产、金融业和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

昆明市为适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在1955编制完成了《昆明市城市初步规划设计》。城市发展形态以向东、向北、向西发展为主,控制向南发展;城市过境交通仍为东西向,南市区交通道路少,发展落后。

上世纪80年代,昆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恢复到发展,城市按要求建立了系统的规划设计体系,在区南北边缘增辟过境干道二条(远期形成外环路),逐步形成?°方格、环形、放射、过境?±的道路系统。而规划以滇池为中心,草海为重点,结合外围风景点组成风景游览区,极大地促进了南市区的发展。

劣势:部分区域发展滞后,环境较差;交通、商业圈、生活配套不够完善。 威胁:呈贡新城在推动南市区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竞争;市政、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南市区生活的快速成熟;

2.4 南市区区域小结

第一、南市区毗邻滇池,相对其他片区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丰富,本区未来规划将以交通配套的建设改造、娱乐休闲和生态旅游的打造为主。、

第二、该区域的发展潜力较为突出。未来广福路、滇池路、日新路、五甲塘一带将成为该区域发展重点。

第三、轻轨、BRT 的规划将进一步推动南区的发展,并加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特别是可以疏散中心区的人口,缓解交通压力,增加该区客源,南市区也将持续成为昆明新的发展条带。

3.西市区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3.1 西市区整体概况

3.2 西市区的发展现状

居住环境:

伴随着水泥厂、印染厂、冶炼厂等“污染企业”的外迁,西市区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适宜居住。

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区域,城中村改造之后是的区域道路,布局等更具规模,区域内环境品质得到高度提升。

交通状况:

56、66、113、7、85路由西市区通往昆明市中心,火车站等热点区域。 自09年起,区域内已经在建的40多条道路以及轻轨,届时将使得西市区与中心区以及南、北市区的联通更加方便。

教育配套:

小学:高新第一小学、高新第二小学 中学:师大附中、西山一中、西山二中

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昆明骨伤高等专科学校、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龙泉路

二环

池沿岸

西市区北起龙泉路,沿二环东路、二环西路至碧鸡路周边滇池沿岸所围成的区域。

西市区是昆明市主要的教育、科研区,依托自身和二环内的教育配套,成为教育置业的第一选择。

自09年起,启动44条道路的建设以及轻轨,届时西市区与南、北市区以及中心区域的交通将会更为便捷。

昆明市西市区的划分

西 市 区

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等十多所高校。

其他配套:

昆医附三院,各类银行,百大超市、傲云峰酒楼、西苑客运站、中国电信大楼、中国移动通信大楼、云南海关等。

拥有云南铜业、云南白药、昆明可口可乐等知名企业。

3.3 西市区SWOT分析

(1)优势:相比其他区域,西市区跟昆明市区的接触面最大,进市区方便快捷,与市区的融合度很高。

教育资源集中并且丰富,从幼儿园到大学,西市区都有昆明一线的名校。

西市区落户的企业约160家,产值达到549亿,技工贸收入是780亿,税收达到40多亿,相比其他市区,西市区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近年来的道路建设以及城中村的改造,使得西市区的交通状况,路网规划,日趋合理和完善。

(2)劣势:西市区的商业资源不够丰富和集中,比较缺乏,在西市区很难找到一条非常繁华的商业街。

西市区的医疗资源也相对缺乏,大型医院只有一家昆医附三院。对于医疗资源还是要依托二环以内的区域。

城中村分布很广,在西市区各个区域都有,尤其是高新区北部以及王家桥一块,城中村的密集制约了西市区道路,市政配套等的建设以及西市区的环境改造进度。老昆明人对西市区的看法比较差,存在偏见,因为过去西市区有很多污染型的企业。

(3)机会:区域内拥有众多知名企业和国家企事业单位,例如中国海关,高新区政府,云南白药集团等,发展潜力优势突出。

40多条道路以及轻轨的建设使得西市区的路网越来越清晰,南北连通性增强。

政府对西市区越来越重视,从道路建设到市政规划的投入和执行力度上看,政府正在着力打造一个全新的西市区,为全市整体规划迈进一步。

(4)威胁:区域内随着城中村的改造,可利用土地的增加,西市区区域内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区域内的交通很不方便,即使是从西市区的高新区到西山区坐公车都很不方便,自身区域内的连通性不强。

南、北市区的发展相对西市区来说更加成熟,发展程度较之西市区都很高,西市区既要着力发展自己,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市区的联系,提高市区吸引力。

4. 北市区区域划分及发展历程

4.1 北市区总体定位及规划

4.1 北市区——城市副中心

4.2 北市区总体经济状况

据2009年统计,盘龙区五华区GDP 分别为208.00亿元、493.32亿元。估计北市区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占五华区30%,占盘龙区70%,推算北市区GDP 约293.6亿元,约占整个昆明GDP 的16.3%。

支柱产业:

1、烟草:龙泉路及烟草一路区域

2、旅游:世博片区和金殿片区

3、地产:北京路延长线沿线

4.2 北市区总体经济状况

结合中心城区未来的发展要求,昆明市总体规划中定出了“一主、两副、两区级、多点”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1、一主:主城区一环以内区域形成市级主中心。

2、两副:呈贡新区吴家营,机场搬迁后巫家坝机场区域形成两个市级副中心。

3、两区:在主城西,北两个方向布局两个区级服务中心。

4、多点:在中心城区布局若干基础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机公共服务单元。

2002年,北市区被昆明市政府定位为集文教、商务、居住、第二产业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区。2008-2020年的昆明市总体规划中重申了这一规划。

根据昆明市总体规划,未来的北市区城市功能定位在行政办公区、居民区、服务区兼具的综合性功能区,尤其是一个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片区,较适宜发展办公、服务业和教育业,以及烟草业,同时以其他商业、商务为居住功能作为配套的区域。

4.2 北市区片区划分

4.2 北市区片区划分 4.2.1 三竹营片区简介

范围:东到昆曲高速公路、南至二环北路、西临盘龙江、北至烟草路的包围之内,设计用地435.61公顷。

规划:将是昆明市北部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

现状:三竹营片区紧邻二环,靠近市中心,区内包含北京路这条大动脉。依靠北京路的地理优势建设了华秋园,华信园、金色家园、江东好世界、江东鸣翠园、北辰小区等大量住宅,集休闲娱乐商业等众多功能的北辰财富中心及周边高档写字楼的建立,确立了该区域的北市区中心地位。

发展:具有商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提升三竹营片区的中心地位。轻轨二号

现阶段昆明市城市规划中,北市区总面积为43平方公里,南起北二环路,北抵松华坝脚和茨坝,东至白龙路,西到龙泉路西麓。

从北京路延长线金星立交桥至霖雨桥道路两侧以及霖雨桥以北7.9平方公里区域,以北京路延长线作为中轴线,在中轴线西侧建商业商务带,中央公园以北至松华坝,则被辟为北市区永久性保护农田和生态保护用地。

同时调整确定北京路延长线金星立交桥至霖雨桥道路两侧城市建筑的形态、高度和空间组织。

北市区的城市规划中,包括小坝、三竹营、上庄、北仓、银河、金殿、世博、龙头、植物园9个部分。

九个片区中,三竹营、北仓、小坝、金殿、世博、龙头、植物园7个片区位于盘龙区北市区,银河、上庄隶属于五华区的北市区部分。

九个片区在共同构筑北市区城市副中心的目标中,承担的功能各不相同。

线将沿北京路穿越该区域,对片区的成长更具有推动作用。

4.2.2 上庄片区简介

范围:北至烟草二号路,南至二环北路,东至盘龙江,西抵长虫山。 规划:以高校及烟草科技产业、居住为核心功能的城市综合区。

现状:该区整个片区内绿地系统以沿江绿地、长虫山林地、月牙塘公园形成网状基质,结合规划居住的小区块状游园绿地,加上各地块内附属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

发展:该片区内提前开发,但是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教育医疗商业的完备将使得上庄片区更加活跃。

4.3 北市区交通状况

4.4 北市区规划小结 第一、北市区到城区公交路线多且交通便利,随着部分区级职能部门入驻区政府新行政楼,将为北部发展建设起到带动发展的作用。

第二、调整定位:增加教育科研用地比重;居住用地以小康住宅为标准,具有昆明特色,在现有工业基础上,降低污染,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在松花坝水源保护范围内,严禁一切建设行为,规划控制好盘龙江和金汁河两侧的绿化用地,结合公园、广场,成为北市区的绿化主轴。

第三、北市区不是商业中心的定位,所以跟王府井、百盛的城市定位不同。但是这个区域的生活环境很好,各类小区较多,以前都称为睡城。现在逐步发展起来,医院、超市、学校等等设施越来越齐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疏散中心区住房级交通压力,利于昆明整体规划的实施。

5. 昆明市区域规划展望

昆明的规划建设将以“一湖四片”为龙头,在五次区域规划与发展的带动

下,促进安宁、嵩明、宜良三个卫星城市和其他县城及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三个

1、五纵四横: 五纵----龙泉路、北京路、昆曲高速、穿金路、白龙路

四横----7204公路、烟草一号路、北辰大道、东北二环路

2、轻轨2号线(在建): 起于银河片区,经过市中心,到滇池。

3、北市区车场: 公交线路辐射昆明市

4、汽车客运北站: 北市区交通枢纽

卫星城市的功能分别为:安宁是科技工业城,嵩明拟考虑为国际航空港经济区,宜良是现代农业和新兴旅游度假城。其他县城将建成各具产业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这样,就在昆明2.1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以“一湖四片”为核心,以卫星城市、县城、小城镇相环绕,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昆明市域城镇体系。

至2020年,昆明总人口将从现在的578万发展到800万,城镇人口由300万发展到650万,城镇化率由52%提高到81%。其中,主城区从现在的180平方公里发展到“一湖四片”大昆明城市区的460平方公里,人口由245万发展到450万。城市空间较大拓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人口密度将由目前的每平方公里13 000多人,降低到9 700多人。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到10平方米以上。“春城”、山水园林城、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城市相融合的特色进一步得到体现。一个综合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湖滨生态城市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开放城市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6.参考文献:

[1] 肖海平等.昆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评析[J].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04.

[2]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12096252.html,/html/2009-10/16/content_89982.htm, 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N].都市时报,2009-10-16 .

[3]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02-2010)[N].都市时报,2002-9-26.

[4]昆明市北市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研究[J].昆明,2010.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城市区域规划论文

古代中西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与各自特点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从而造成城市形态的不同。 关键词: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思想、城市形态 正文: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徐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台、三合、四合院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周代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营建苏州城、越国范蠡营建会稽城时,都“象天法地,建成大城”、“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咸阳城市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上的种种星象,与人间秩序一一对应。唐朝都城长安中的十三牌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另外,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在城市布局及地名中得到了体现。 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 相土、形胜思想相比,风水说通过对山川形势所蕴涵的“气”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概念和技法体系,其思想上也更为成熟。它通过推测不同方位的“吉凶”来强调城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结合,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内部建筑的设置中,也强调通过一定的建筑设施的摆布.以弥补地方风水的不足,“城市之地,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余者不论东南西北,四周总以高地为吉,低处为界水,不可居”。城墙除了防卫功能以外,也是重要的风水手段。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内设神守卫,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理想布局模式。唐长安城皇城南面的四行坊,不开南北门只开东西门,是为了不冲“王气”。明清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也受到了风水理论的影响,紫禁城的整体立意,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突出其九鼎之尊的地位。 数字的应用 数字本身是抽象和无意义的,但有时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在中国古代,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这些思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区域规划与分析论文

乌苏市区域分析 摘要:在峻秀雄奇的天山北坡,辽阔富饶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巍然矗立着一 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被誉为边塞新“西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乌苏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县( 市) , 区位优势突出, 水土、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乌苏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首先,介绍乌苏的总体情况;其次,对该市进行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和区域发展优势分析,;再者,总结区域发展的机遇、问题和对策等;最后,对区域重点产业规划与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乌苏市资源优势问题产业 1.基本情况 乌苏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居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之要津,是通往霍尔果斯、巴克图、阿拉山口口岸的重要门户,与国家石化基地独山子、新型商贸城奎屯市形成北疆“金三角”,国道312线、欧亚第二大陆桥(铁路)横贯东西,奎—赛高等级公路从境内穿过,国道217线、奎北铁路贯通南北,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260公里。乌苏市东西宽约148公里,南北长约199公里,介于北纬43 °29′-45°16′,东经83°15′-85°08′之间。乌苏市区域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37万余人,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国人开放城市之一、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优先发展的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优质棉基地、粮食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石化、煤炭、电力、水泥、纺织、啤酒、淀粉、农副产品加工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1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水文 乌苏市地处北温带,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北疆光热资源最为丰富和无霜期最长的区域之一,全年日照26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7.6℃,年均降水量165.8毫米,相对湿度58%,平均无霜期在187天,年均积温3707.4℃。境内气温由南向北形成明显垂直分带,具体分为:山地气候区、山麓气候区、平原气候区、荒漠气候区。乌苏市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奎屯河(工业园区紧邻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年径流量共12.5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34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为16.87亿立方米。(2)地形地貌 整个地形受天山山脉影响,乌苏可分为南部高山区、南部中山区、南部低山丘陵区及冲积平原区四大地貌单元。海拔1500-2200米左右的地带为南部低山区及山前倾斜洪积地带,地形以沟谷地和坡地为主,分布有山地草原草场和荒漠草场。海拔500米以下为冲积平原及沙漠,冲积平原区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河水灌溉便利,地下水位高,是乌苏市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分有沙丘、沙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得理解,简述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得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得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得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试结合您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得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您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得认识. 答:区域发展就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得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优化为中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就是以综合、全面得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得人类团体所创造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得得。她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得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就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得,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得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就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得探讨,就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得客观要求。区域科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得跨学科新兴科学,目得就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得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得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得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得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得影响,她就是文化存在与发展得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得发展,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就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得可持续发展。 2、什么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指在一个具体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得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得组合体对人类得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得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

我国旅游规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旅游规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地理与旅游学院旅游策划 20080513791 周迪 指导老师:罗杰 摘要:旅游规划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面临的挑战日趋增大,要从根本上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必须从最基本的旅游理论及发展机理研究做起,探索旅游发展理念的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的途径。文章从现实角度出发剖析了我国旅游规划的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适时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旅游规划、旅游、问题、创新 一、旅游规划及其发展历程 (一)旅游规划 关于什么是旅游规划,可以找到相当数量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最常用的为以下三个定义,它们是从旅游规划的各个角度来定义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旅游规划,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其中经济和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以及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旅游规划工作的任务是,研究确定旅游业在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核定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 2、旅游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旅游规划,是对特定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发展目标、路径和方式的计

划和规定,经相关政府部门审核批准后,成为区域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需统筹全局,为区域的旅游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针乃至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旅游规划的类型 有关旅游规划类型的提法,目前国内外有五种典型的观点。 1冈恩认为旅游的结构为区域规划、目的地区规划、场址规划。 2因斯基普提出旅游规划类型结构为国际旅游规划、国内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度假区以及其他旅游地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设施厂址规划、建筑、景观工程设计。 3中国大多数教学者把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建设规划。 4同济大学吴人韦把旅游规划分为结构规划、总体规划、项目规划。 5北京大学吴必虎从空间和时间结合的角度,将所有旅游规划归纳为时空二维体系。在空间维度上分为区域旅游规划和社区旅游规划,在时间维度上分为初期的开发规划和成熟期的管理规划两种情况。 (三)旅游规划的重要性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对旅游系统的设定与控制,它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前瞻性的策划、宏观性的指导,使其与社会发展达到和谐统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及魅力的功能。城市旅游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城市资源,挖掘城市个性,展示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在现有城市基础上为访问者展示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通过旅游规划,可以进一步认清城市家底,辨析城市发展机遇,加快城市特色化、品牌化进程,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竞争力,科学布局游憩与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利用的有效性,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 (四)中国旅游规划研究动态 在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在陈光甫先生的倡导和直接领导下建立,这对于旅游地的开发提出了较高的具体要求,开始对旅游地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规划,这在中国旅游规划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令狐采学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院系: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 12级地理科学 姓名:吴茂成 学号: 2012101109 2015 年 1月5日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4 一、规划范围4 二、规划目的4 三、规划原则4 四、规划目标4 五、现状概况5 六、规划用地布局5 七、规划期限:2014——20245 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6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6 二、产业发展战略6

三、发展目标6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6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6 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7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7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7 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8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8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8 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9 一、集镇发展目标9 二、集镇发展策略9 三、集镇发展职能9 四、集镇性质9 五、集镇规模9 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10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10 二、集镇空间规划结构10 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10 四、居住用地规划10 五、住房发展规划10 六、工业用地规划10 七、仓储用地规划11

第七章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系统规划12 第八章防灾规划13 一、防洪规划13 二、消防规划13 三、抗震规划13 第九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15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2014-2024)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为古镇柘皋镇集镇区域,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四月份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心镇。该镇南距巢湖市24KM,西离合肥市48 KM,东至南京137 KM。全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363个自然村,总人口79921人。镇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 二、规划目的 为贯彻中央“五个统筹”发展要求,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引导和规范恩施市各项建设,在集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三、规划原则 1、整体性、和谐性原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6、国民收入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它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净产值。 7、城镇体系规划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8、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9、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城镇空间分布结构是指区域各城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包括城镇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对位置、城镇间相互联系的便捷性。 10、经济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给排水、电力、邮电通讯、街道、路灯、绿地等。 12、城市化地区是划定城市景观地域的一种地理统计单元,主要用于反映城市人口集中的城市联片地区。 二、简答题 1、技术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引进技术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技术提高了区域的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附加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引进技术是应综合考虑本区域引进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经济条件、政策条件积极引进技术可能对本区域造成的消极影响。 2、谈谈你对增长极理论的理解。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哪些理论模式? (1)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不断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强调高消费,更多地生产高价值的商品。 (2)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出的,是传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3)自主发展的战略该战略思想是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基本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对外贸易就能刺激经济增长。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 院系: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12级地理科学 姓名:吴茂成 学号:2012101109 2015 年1月5日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目的 (4) 三、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现状概况 (5) 六、规划用地布局 (5) 七、规划期限:2014——2024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 (6)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6) 二、产业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目标 (7)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8) 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9) 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目标 (10) 二、集镇发展策略 (10) 三、集镇发展职能 (10) 四、集镇性质 (9) 五、集镇规模 (9) 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 (11)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1、名词解释 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2.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13.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幵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 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幵 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幵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 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 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为均质区和结节区 依据区域特性分为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基本属性,1.地球空间2.范围界限3.体系结构4.客观存在 结构性分为层次性组织性和稳定性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区域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标志人物,艾德萨,区域科学之父54年,第一个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 1958年区域科学学报 区域科学的定义,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4.自然资源的分类1利用目的:农业,药物,能源,旅游2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3按照其属性和用途划分: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分为,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分为生物化学气候矿产海底 1.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劳动分工规律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4.区域利益 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4.年龄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零到14岁,少年儿童组14到64最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5.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技术进步的类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和技术进步型 7.区域分工模式: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和混合分工 8.产业按照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资金劳动技术知识 9.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2.科布-道格拉斯函数3.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莜原两基准 11.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表现: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劳侧影响 12.产业机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13.极化方式的三种类型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 14.扩散方式四种类型:核心等级波状跳跃式 15.影响加工制造业工业布局因素:原料供应状况,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技术基础 16.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 17.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 18.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19.物流中心主导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物枢纽。。。 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3.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内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资环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治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