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11 《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则是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被赋予感情和生命。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要学会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

语言,和多种的修辞方法来描写景物。

教学难点:

1.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传达内心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播放视频,学生自读,展示朗读等多种形式。)

2.掌握写景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课文的朗读,春天画面等)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

采用朗读教学法(研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要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3.示范分析,师生合作探究,讨论教学法。

因为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习高超的写作技法,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或“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四:学法指导: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辅助,学生边读,边悟,边听,边想,边说,边写。读,读通顺,读流畅,读出情,产生问题,同时思索老师提的问题。最后通后本文学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片断描写。

五、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上,班班通多媒体展示和学生想象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将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七:多媒体应用:

1.《春》这篇美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课文中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人几个场景,具有图画美,因此利用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恰当地展示出相关的图画,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

2.在教学开始之时播放音乐,设置情景,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在教学之中展示

春的美丽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春天的美丽,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突破教学难点。

3.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提供的背景音乐要适合,展示的图片要精而美,不要繁而多,否则就倒学生的胃口,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明确,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是一个工具,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用来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一):赏图说词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进入春的季节,去感受春天的美丽。

然后展示春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春天的美。教师问学生想不想知道,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什么样子(板书课题,作者)

教学环节(二):读美文,感受春色之美。

1.自由朗读,想象春天的美景。

2.展示朗读,感受春色之美。

以上读的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环节(三)品美文,感受春色之美。

1.话说课文语言之美:用“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了。”句式说话。

2.赏析春色美景:重点赏析春草,然后由学生小组赏析春花、春风、春雨、和春人。

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

3.质疑探究

1)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迎接春天?

2)“赞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三个比喻举的顺序能否调换?

中心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把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青年。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春天的是新的,是美的,是力量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把目光放在全文之中,来仔细品读美文,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技巧。比如用什么修辞,)

教学环节(四)写美文,感受春色之美。

运用你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描绘。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学环节(五):布置作业。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

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春

朱自清

迎盼望着

春绘草、花、风、雨、人

颂娃娃、姑娘、青年

板书设计以情为点,表现出春美、人美、生活美的主题。

朱自清《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对本课文进行说课分析:我将分为七个版块进行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和说作业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赞美了春的活力代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抒情散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了解并掌握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使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其中,我将第二点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点为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①朗读法和范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从读开始,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更需要学生热情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悟出其中的情感。并且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老师范读,可以很好的纠正和培养学生的朗读素养,使学生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文字的情感。②探究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的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五、教学流程 (一)是课文导入:一个良好精干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针对《春》的文章特点,我将在ppt上展示很多有关春天的图片,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看到图片的感受,以此来引出课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教师的范读则像源头的活水,真情投入的范读,不仅让课堂更加有诗意,而且能够激起课堂教学的层层涟漪,从而使课堂书声朗朗,更有活力。 因此,在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的基础上,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的魅力,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能够抓住恰当的时机,进

一剪梅说课稿完整版

一剪梅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剪梅》说课稿 【教材依据】 《一剪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篇目。该诗的作者李清照,是宋朝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而《一剪梅》此词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李清照以及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词风的特点,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和高考奠定背景知识和方法基础。 【设计思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习鉴赏一首词,教会学生鉴赏一类词的方法,力争达到“读一首而知一类”的目标。本词赏析主要围绕“相思之愁”展开,利用意象分析法和关键词分析法来进行赏析。而诗词的赏析一定要以“诵读”为基础,诵读是为了更好地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地诵读,而诵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应该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设计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预习、探究、合作、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讲解。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主动性;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诗词氛围,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词意、学会朗诵;了解《一剪梅》词牌名来源。 2、了解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明确她这一时期词作的主要风格特点。 3、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诵读;品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这首词利用特有意象营造的意境,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感悟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意在让学生学会欣赏写景散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写景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让他们学会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 (3)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4)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 (2)结合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我定为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多角度、多层次、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朗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和能力。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

朱自清《春》说课稿

朱自清《春》说课稿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以及结束语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九课,本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感悟美,并指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现美。《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春》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学好《春》这一课,可以为学习后面三篇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反复诵读 仔细品味 提高学生阅读的欣赏能力 ②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以及寓景于情的写作方法 ③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词语及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④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追求美和爱护美得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教学难点 体悟细致的景物描写与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的巧妙融合 4、学情分析大理地处高原,纬度较低,气候温和,季节温差不大,季节转换也不是很明显,一般学生对历经严冬之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命迸发的场面缺少直观感受,所以需要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展示典型的春景 设计课时:2.5-3课时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 ①情景导入法 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 春图片等,展示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温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②朗读教学法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研读、精读、品读,熟读成诵。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③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2、学法指导主要是通过学生读、思、练的方法来学习本文。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切记不能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 三、说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要求 ①初读课文圈点生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②读熟课文,感知内容,为研读课文做准备。 ③查阅朱自清的相关简介。 2、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让学生听一段有关春天的音乐《春之声》,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面对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苏醒的美丽春色,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春天的世界,感受一番春天的美景。” 3、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①播放本文的配乐朗读。学生仔细倾听,注意语气、语速、

【精品】说课稿4篇

【精品】说课稿4篇 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经典诵读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如何引导学生诵 读的课实在是太少,本课通过李清照的前后时期的创作情感 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最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人生前后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以前的古诗文教学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对诗歌的诵读和诗人的感悟停留在表面,所以虽然学过很多古诗,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学过之后脑海中印象并不深刻,所以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自读,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了解李清照人生遭遇对词作的影响。 3。解读李清照,感悟易安情怀。 (二)重难点 1。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猜人物: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2。出示目标 3。作品背景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时,他们为避兵乱,流落南方,丈夫病死后,李清照境遇孤苦,在历经国破家亡、文物丧失、 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历尽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4。朗读,整体感知《如梦令》。 5。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6。深入鉴赏。两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到底是闲愁还是哀愁?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7。朗读整体感知《武陵春》 8。整体把握,明确季节,运用想象,勾勒出你脑中的画面。(自由发言) 9。深入鉴赏。《武陵春》到底是闲愁还是哀愁?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 10。比较两组词,为什么同样的季节却又不同的情感?明确现实生活对诗人的理想。 1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 (五)总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又用沉重的伤感,向我们道出了世事无常,人生变幻的无奈与悲戚。正可谓闲愁?哀愁?许是万般滋味涌心头! (六)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搜集李清照其它诗词作品,进行赏析,积累名句,

教学大赛一等奖说课稿《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故都的秋》第二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 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文学常识板块

六、文学常识板块 此部分主要属于记忆板块,我们主要为大家提供了一份详细的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 春秋时代: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分“风、雅、颂”。《关雎》《蒹葭》。 《左传》:最早的叙事最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左丘明所著。《曹刿论战》。 孔子——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论语》语录体。 战国时代: 孟子——道家,名御寇,《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 庄子——名周,道家代表。《庄子》。 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公输》。 韩非——法家代表,《韩非子》一书,《智子疑邻》。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搜集整理。《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中国最古的地理学专著书。《夸父逐日》。 汉朝: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塞翁失马》。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辑录。《大道之行也》。 司马迁——西汉文学史学家,字子长,《史记》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共130篇,《陈涉世家》。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军事家,诗人。字孟德,《龟虽寿》《观沧海》自《乐府诗集》。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人称卧龙。《出师表》。 晋朝: 陈寿——字承祚,史学家,《隆中对》出自《三国志》。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 南北朝: 《木兰诗》北朝民歌,叙事诗,选自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郦道远——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古代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书《三峡》。 陶弘景——字通明,华阳隐居,《答谢中书书》。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山中杂诗》。

七年级语文《春》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春》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春》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七年级语文《春》说课稿1 一、说教材和学情 1、教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写景散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年四季的不同图景。《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春》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学好这一篇课文,可以为后面三篇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2、重点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状物上。并将学习作者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为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我将主要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从中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2、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讨论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春天在哪里说课稿

《春天在哪里》说课稿 东山实验小学许庆华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春天在哪里》。这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儿童在春天里的活动为主线,安排了一系列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寻找春姐姐的脚步,欣赏美丽的春色,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美好的春意永远流淌在孩子们的心田。 《春天在哪里》这一课安排了“找春天”,“话春天”,“唱春天”三方面的内容,课文通过春游踏青活动,让孩子在明媚的春光中寻找春天的踪影,捕捉春天的气息,感受春天的美好,在大自然中与春天作一次“亲密接触”。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新课标对本年级段学生的要求,我预设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郊外春游踏青活动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学会欣赏春天的景色,激发学生爱春天、爱家乡的情感。 2.鼓励学生走出郊外,用眼睛寻找春天,用语言描述春天,用心灵感受春天,用乐曲歌唱春天,在大自然中与春天亲密接触。 3.通过“找春天”的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4.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去探索问题,并通过活动交流体会,分享感受,获得认知。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季节,春天孕育着无穷的希望。所以让学生学会欣赏,激发学生的爱春天、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科学知识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预设1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征,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特别喜欢户外活动,我打算在室外进行本课的教学,带领学生在春游踏青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整册教材,下面我将从说学生、说课标、说教材、说措施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学生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成效如何,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对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肩上的使命是重大的,但又是光荣而神圣的.如何搞好初三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学年学有所获,在中考考场上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是每一位初三语文教师所必须面临的课题. 经过了初一、初二两学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记课堂笔记,质疑提问等.少部分学生在语文的学习目的性上不够明确,态度不是很端正,认为语文的学习可有可无,考试时成绩拉不开什么差距,因而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因此,双管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是本期教学的重点. 从本学期起,学生已进入初中学习的冲刺阶段,学习任务的加重,压力的加大,语文学科的学习时间就更少,以往经验表明,除课堂时间外,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是不学语文的.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中考能否考好,这要看教师能否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有较多时间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此种情况也是本学期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点. 二、说课标 新课标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 三、说教材 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内容分为五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下面,我将分项进行具体分析. (一)阅读. 九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两个单元的议论文,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 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主题.本单元编选的5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 教学本单元,教师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第二单元: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 教学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要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时代与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注意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部编版初中语文《春》优质说课稿

《春》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板书:课题及作者朱自清),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 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语文课标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

如梦令说课稿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说课稿 一、说教材 《如梦令》之“昨夜雨疏风骤”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拓展阅读《诗词五首》中的其中一首。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别具一格。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不满侍女的回答,连声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读:(1)朗读,进行初步的理解性的朗读,要注意字音的正确,不添字漏字,不重复,不移位,不破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分析完课文再进行欣赏性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2)速读,带问题速读,解决问题。

(3)品读,古代诗词要仔细品读,才能领会其中意境。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 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老师的质疑,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练:(1)进行诗词背诵训练,培养学生背诵,领会诗词的能力。 (2)进行诗词再创作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这首词,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步骤 一、导入课题: 让学生听《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这首歌好听吗?知道歌词是谁写的吗? 老师: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形式叫做“词”,

人教版-语文-高二-醉花阴 说课稿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6.烘云托月的手法。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38-1《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 同上【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武陵春》说课稿

《武陵春》课件制作说明 一、教材简析 《武陵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中的第四首,代表了 南宋时期的流派之一——婉约派。《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水平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呈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另外,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统一编排。单元中五首词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能力,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课件制作说明 我按照教学程序,设计制作了《武陵春》的教学课件 1.导入新课制作臧克家为李清照故居题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诗苑千 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学生根据对联猜谜语,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武陵春》。 2.初读了解大意此环节设计两张幻灯片,一张 3、聋生概述了解整首词的大意,教师指正。 (二)细读---读愁、析愁(课件) 1、师生共同逐句学习词的上下片。(结合词的背景知识理解词义) 2、引导聋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为消除聋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先作个示例,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学习中,老师要激活聋生自主、合作、讨论,通过同伴间的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聋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品读---品愁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语文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天来了》说课稿 徐春霞

语文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天来了》说课稿徐春霞说教材: 本单元的设计中以“走进大自然”作为一个切入点,从各方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这个单元在内容上从四个主题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通过活动,感知春天、赞美春天。同时培养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本册教材编排了大量插图,其中有柳树发芽,燕子飞回来了等。目的是为引导学生用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了解春季的特征。 说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认知目标:让儿童全面、详细地了解春天里人、事、物的季节特点。懂得欣赏春天美,具有初步的审美观。 能力目标: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儿童积极地生活态度和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说教法: 本课的设计强调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课前我就布置了孩子们到大自然

中寻找春天。通过课前活动,孩子与春天与大自然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并且得到了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讨论合作,动手参与,真正获得了亲身体验,从中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多媒体关于春天的资料,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学生看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我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景色美吗?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积极,我接着问那你想到了什么?我及时引导学生说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春天!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二、互动交流,发现春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课前,我让孩子们自己去找春天。春天来了,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些什么?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通过学生互相之间的交流,彼此拓宽了视野。 三、资料展示,深入了解春天 通过学生用诗歌、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等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这一活动的展开,进一步体现其课程的综合性,有效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 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针对课文语言文字表达较为浅显的特点,我把简要概述作为此堂课的训练重点。在学 生逐步体会“有趣”的购物经历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边交流边概述,并进行板书,为复 述课文做准备。从告示板引入,在复述时回到告示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借助板书,学生对课文内容复述就有了凭借,表达起来也有了条理。这样这个难点也就突破了。 第一、分析教材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条件。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 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精灵为 主线,让同学们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 一边跳舞,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等等。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 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 作了很好的铺垫。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 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三维教学 理念,加上本文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体裁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师拿出一组树叶,要求学生看看、想想能摆出什么动物,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拼 一只孔雀,教师引导:刚才的树叶可以拼做羽毛,尖叶子可做身子,在剪一片细长的叶子 做脖子。 (1)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意 (2)体会春景中寓含的热爱自然,春光的感情,奋发向上的精神 (3)欣赏描写春的优美生动的语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3教学重点,难点

《春》-优质说课稿

《春》-优质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语文科第X小组第X号考生,(鞠躬)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春》(板书:春、朱自清),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展开我的说课。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板块——说教学背景 一、说教学背景(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2、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2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4、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5、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教法和学法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我准备以讲授法和点拨法为主,辅以情景教学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因为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 3

初中语文《春》优秀说课稿

《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的《春》。下面我将分别从教学理念,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教材分析 本文编排在语文版七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以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主。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这篇课文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对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训练要求,可考虑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品味语言,表达感受。为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我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获得美的熏陶。 2、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教学难点] 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创设法 根据初一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我用语言描绘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画面创设意境,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美读法(美读法是指借助于录音媒体,通过语言声音使课文立体化、情景化的一种教学手法。)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入情,入境,会心。通过示范朗诵,齐读,自读等多种形式将《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形象体会出来。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2、问答探讨法 有针对性的提出探讨性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对围绕“春”分别写了哪三部分,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图画,分别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的提问,促使学生深入体会春之景,从而更好领会全文主旨。 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朗读、质疑、探究、感悟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春的气息 播放一组有关春的图片,并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让学生进入春的情境,感受春的美。 二、听读课文,感知画面 听示范朗读让学生思考:你听出了几幅画面,分别抓住了春的哪些事物?从而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三、美读课文,感悟春景 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读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音韵美。(从节奏的快慢,连读,语气轻重,情感)从而再次感受春景的美。由此突破教学重点。 四、品读课文,感悟春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