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是医生

我是医生

001头是所有阳气总会。
鼻属肺,鼻正常则知香臭。目属肝,目正常则知黑白。口属脾,口正常则知谷味。舌属心,舌正常则知五味。耳属肾,耳正常则知五音。
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
齿是肾正常与否的标杆,是骨头的余钙所生。头发属心,禀火气也。胡须属肾,禀水气也。眉属肝,禀木气也。毛属肺,禀金气也。咽者,咽物,通水谷,接三脘,以通胃也,呵欠者,胃也。喉者,候气,有九节通五脏,以系肺也。善嚏者,肺气也。声音者,根出于肾也。善噫者,脾气也。发者,血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者,气之余也。目得血而能视也,耳得血而能听也,手得血而能摄也,掌得血而能握也,足得血而能步也,脏得血而能液也,腑得血而能气也。魂者,神明之辅弼也。魄者,积气之匡佐也。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直行者,谓之经也;旁行者,谓之络也。脉者,天真委和之气也。三部者,尺关寸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

002春伤于风,夏必飧泄也;夏伤于暑,秋必痢疟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也。风者,百病之长也。风痱者,谓四肢不收也。偏枯者,谓半身不遂也。风懿者,谓奄忽不知人也。风痹者,谓诸痹类风状也。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散满,涣而不用也。

003五味者,辛,甘、苦、酸、咸也。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也。多食苦,则皮槁而发拔也。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也。多食咸,则脉凝注而变色也。酒者,气浓上升,阳也。肉者,味浓下降,阴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平、咸是也。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也。重浊成形,(味浓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也。(各从其类。)气味辛甘发散为阳也;气味酸苦涌泄为阴也。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肺以助天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荣华腠理。)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坚强骨髓。)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荣养于神。)

004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寒、热也。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补可以去弱,人参

、羊肉之属是也。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005百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也;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也。

006火多水少,为阳实阴虚,其病为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其病为寒也。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也。肥人湿多。瘦人火多也。在表者,汗而发之也;在里者,下而夺之也;在高者,因而越之也;(谓可吐也。)剽悍者,下而收之也。脏寒虚脱者,治以灸 也。脉病挛痹者,治以针刺也。血室蓄结肿热者,治以砭石也。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也。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醪醴也。血气凝注、病生筋脉者,治以熨药也。

007人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肩能任重,以骨会大杼也。少壮寐而不寤者,此血有余气不足也。老人寤而不寐者,此气有余而血不足也。前贫后富,喜伤心也;前富后贫,多郁火也。开鬼门者,谓发其汗也。洁净府者,谓利小便也。老衰久病者,补虚为先也;少壮新病者,攻邪为主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望而知之者,谓之神,望其五色,以知其病也。闻而知之者,谓之圣,闻其五音,以识其病也。问而知之者,谓之工,问其所欲五味,以审其病也。切而知之者,谓之巧,切其脉,以察其病也。

008诸病主药
中风卒倒不语,须用皂角、细辛,开关为主。 痰气壅盛,须用南星、木香为主。 语言謇涩,须用石菖蒲、竹沥为主。 口眼歪斜,须用防风、羌活、竹沥为主。 手足搐搦,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左瘫属血虚,须用川芎、当归为主。
 右瘫属气虚,须用参、术为主。 诸风,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伤寒头痛,须用羌活

、川芎为主。
 遍身疼痛,须用苍术、羌活为主。 发汗,须用麻黄、桂枝为主。 久汗不出,须用紫苏、青皮为主。
表热,须用柴胡为主。 止汗,须用桂枝、芍药为主。 里热,须用黄连、黄芩为主。
 大热谵语,须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为主。发狂大便实,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发渴,须用石膏、知母为主。
胸膈膨闷,须用桔梗,枳壳为主。 心下痞闷,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懊 ,须用栀子、豆豉为主。
 虚烦,须用竹叶、石膏为主。 不眠,须用枳实、竹茹为主。 鼻干不得眠,须用葛根、芍药为主。
发斑,须用玄参、升麻为主。 发黄,须用茵陈、桅子为主。 中寒阴症,须用附子、干姜为主。
 中暑,须用香薷、扁豆为主。 中湿,须用苍术、白术为主。 泻心火,须用黄连为主。
泻肺火,须用黄芩为主。 泻脾火,须用芍药为主。 泻胃火,须用石膏为主。
 泻肝火,须用柴胡为主。 泻肾火,须用知母为主。 泻膀胱火,须用黄柏为主。
 泻小肠火,须用木通为主。 泻屈曲之火,须用桅子为主。 泻无根火,须用玄参为主。
内伤元气,须用黄 、人参、甘草为主。 脾胃虚弱,须用白术、山药为主。 消食积,须用麦芽、神曲为主。
消肉积,须用山楂、草果为主。 消酒积,须用黄连、干葛、乌梅为主。消冷积,须用巴豆为主。
消热积,须用大黄为主。 六郁,须用苍术、香附为主。 结痰,须用栝蒌、贝母、枳实为主。
湿痰,须用半夏、茯苓为主。 风痰,须用白附子、南星为主。 痰在四肢经络,须用竹沥、姜汁为主。
痰在两胁,须用白芥子为主。 老痰,须用海石为主。 肺寒咳嗽,须用麻黄、杏仁为主。
肺热咳嗽,须用黄芩、桑白皮为主。 咳嗽日久,须用款冬花、五味子为主。气喘,须用苏子、桑白皮为主。
疟疾,新者宜截,须用常山为主; 疟疾久者宜补,须用白豆蔻为主。
痢疾初起者宜下,须用大黄为主; 痢属热积气滞,须用黄连、枳壳为主,里急后重者,须用木香、槟榔为主;
久痢白者属气虚,须用白术、茯苓为主; 久痢赤者属血虚,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泄泻须用白术、茯苓为主;水泻须用滑石为主;久泻须用诃子、肉豆蔻为主;(或加柴胡

、升麻,升提下陷之气,其泻自止,)
霍乱须用藿香、半夏为主;呕吐须用姜汁、半夏为主。
咳逆,须用柿蒂为主。 吞酸,须苍术、神曲为主。 嘈杂,须用姜炒黄连、炒桅子为主。
顺气须用乌药、香附为主。 痞满,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胀满,须用大腹皮、浓朴为主。
水肿,须用猪芩、泽泻为主。 宽中须用砂仁、枳壳为主。 积聚,须用三棱、莪术为主。
积在左是死血,须用桃仁散结为主;积在右是食积,须用香附、枳实为主;积在中是痰饮,须用半夏为主。
黄胆,须用茵陈为主。 补阳须用黄精、附子为主; 补阴须用当归、熟地为主;
补气须用黄芪、人参为主, 补血须用当归、生地为主。
破瘀血须用归尾、桃仁为主。 提气须用升麻、桔梗为主。 痨热痰嗽声嘶,须用竹沥、童便为主。
暴吐血,须用大黄、桃仁为主。 久吐血,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衄血,须用枯黄芩、芍药为主。
止血须用京墨、韭汁为主。 溺血,须用栀子、木通为主。 虚汗,须用黄芪、白术为主。
眩晕,须用川芎、天麻为主。 麻者是气虚,须用黄芪、人参为主。 木者是湿痰死血,须用苍术、半夏、桃仁为主。
癫属心,须用当归为主。 狂属肝,须用黄连为主。 痫症,须用南星、半夏为主。健忘,须用远志、石菖蒲为主。
怔忡惊悸,须用茯神、远志为主。 虚烦,须用竹茹为主。不寐,须用酸枣仁为主。
头左痛,须用芎。归为主;头右痛,须用参、 为主;头风痛,须用 本、白芷为主;诸头痛,须用蔓荆子为主。
乌须黑发,须用何首乌为主。 耳鸣,须用当归、龙荟为主。 鼻中生疮,须用黄芩为主。
鼻塞声重,须用防风、荆芥为主。 鼻渊,须用辛夷仁为主。 口舌生疮,须用黄连为主。
牙痛,须用石膏、升麻为主。 眼肿,须用大黄、荆芥为主。 眼中云翳,须用白豆蔻为主。
翳瘴,须用蒺藜、木贼为主。 内瘴昏暗,须用熟地黄为主。 肺痈肺痿,须用薏苡仁为主。
咽喉肿痛,须用桔梗、甘草为主。 结核瘰 ,须用夏枯草为主。 心胃痛,须用炒桅子为主。
腹痛,须用芍药、甘草为主。 腹冷痛,须用吴茱萸、良姜为主。 止诸痛,须用乳香、没药为主。
腰痛,须用杜仲,故纸为主。 胁痛,须用白芥子、青皮为主。 手臂痛,

须用薄桂、羌活为主。
疝气,须用小茴香、川楝子为主。 香港脚湿热,须用苍术、黄柏为主。 下元虚弱,须用牛膝、木瓜为主。
痿 ,须用参、芪为主。 肢节痛,须用羌活为主。 半身不遂,须用何首乌、川、草乌为主。
诸痛在上者属风,须用羌活、桔梗、桂枝、威灵仙为主;在下者属湿,须用牛膝、木通、防己、黄柏为主。
消渴须用天花粉为主。 生津液须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为主。 赤白痢,须用茯苓为主。
遗精须用龙骨、牡蛎为主。 小便闭,须用木通、车前子为主。 大便闭,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便血须用槐花、地榆为主。 痔疮,须用黄连、槐角为主。 脱肛,须用升麻、柴胡为主。
诸虫须用使君子、槟榔为主。 妇人诸病,须用香附为主。 妇人腹痛,须用吴茱萸、香附为主。
妇人经闭须用桃仁、红花为主。 妇人血崩,须用炒蒲黄为主。 妇人带下,须用炒干姜为主。
妇人安胎须用条芩、白术为主。 妇人产后虚热,须用炒黑干姜为主。 妇人产后恶露不行,须用益母草为主。
妇人难产须用芎、归为主。 妇人乳汁不通,须用穿山甲为主。 妇人吹乳,须用白芷、贝母为主。
小儿疳积须用芦荟、蓬术为主。 小儿惊风,须用朱砂为主。 诸毒初起,须用艾火灸之为主。
发背须用槐花为主。痈疽,须用金银花为主。败脓不去,须用白芷为主。 恶疮,须用贝母为主。
疔疮须用白矾为主。 便毒,须用穿山甲、木鳖子为主。 鱼口疮,须用牛膝、穿山甲为主。
疳疮须用五倍子为主。 杨梅疮,须用土茯苓为主。 疮,须用轻粉、黄柏为主。
杖疮跌伤须用童便、好酒为主。 疥疮,须用白矾、硫磺为主。 癜风,须用密陀僧为主。
诸疮肿毒须用连翘、牛蒡子为主。 破伤风,须用南星、防风为主。 汤烫火烧,须用白矾、大黄为主。
犬咬伤须用杏仁、甘草为主。 癫狗咬伤,须用斑蝥为主。 蛇咬伤,须用白芷为主。
中诸毒须用香油灌之为主。 中砒毒,须用豆豉、蚯蚓为主。 诸骨哽喉,须用狗涎频服为主。

009发烧的辨证――发烧会使脑子烧坏吗?脑炎、脑膜炎是如何发生的?
今日年轻的父母,不容孩子鼻孔有一点鼻涕,见到发烧便惊慌失措,怕脑子烧坏了,且医生告诉年轻的父母,发烧是外来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所引起的,致控制体温的脑中枢神经

失控所造成,没有病菌的侵入是不会发烧的,发烧会并发成脑炎、脑膜炎-造成耳聋、眼睛看不见等脑烧坏的现象,年轻的父母成天为孩子的一点点毛病而胆颤心惊,事实:造成脑烧坏的真正原因何在呢?
感冒时,皮肤毛孔被风、暑、寒、湿、燥火之气所蔽塞-发烧只是在我们身体的表皮、毛孔被蔽塞,无法排汗散热,中医学谓之表证,细菌、病毒根未进入体内。若细菌、病毒侵入体内,中医谓之里证,反而不会发烧。
一般感冒发烧,只要使汗流出,毛孔能散热,发烧即退,病就痊愈,诊断之要乃在于发烧是因风、暑、寒、湿、燥火何气所伤,及风、暑、寒、湿、燥火伤何经络,才能适当的祛风、散寒、清暑、除湿、降火、润燥以达治病痊愈的目的。
在伤寒论中对伤寒、伤风及其误治所引起的经络病变,有极详尽的阐释及发挥。在温病条辨对伤暑、湿、燥及其病变亦有淋漓尽致的阐释,以补伤寒论对五气所伤致病阐释之不足。
伤风、寒、暑、湿、燥如何辨呢?略述如后:经曰:人之伤寒,则为病热发烧,寒初中人必先在表,即足太阳膀胱寒水之经,太阳为诸阳主气,乃一身纲维,本经之脉,起目眦、上脑下项、循肩、挟背、抵腰、行于身后,故所过之处无不痛也。
恶寒者,虽无风而恶寒,恶风者,当风而始恶之,故恶寒必兼恶风、恶寒。
风寒有阴阳之分,恶风惟属阳经,故三阴经无恶风之证,风为阳邪,寒为阴邪也。
原病式曰:身热恶寒,热在表也,热在表而浅,邪畏正,故病热而反恶寒,或言为寒在表及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误也。
凡人之伤风、暑、湿,皆有汗,惟伤寒独不出汗,寒能濇血,又表实也,气上逆故喘,邪在表故脉福伤寒脉紧而伤风脉缓者,寒劲急而风缓散也。
喻嘉言曰:冬伤寒、春伤温、夏秋伤暑、湿、热,此四时正病也,然夏秋亦有伤寒,冬春亦有伤暑、湿、热,乃四时之客病冬春正病-有汗为伤风、无汗为伤寒。
夏秋正病-有汗为伤暑湿热、无汗仍为伤寒。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风胜则动,热胜则肿发炎,燥胜则干口干渴,寒胜则浮元神虚孚、头晕,湿胜则濡泄。故曰:寒邪外束,阳不得越,郁而为热发烧。
由上可知,感冒发烧分属伤风、伤寒、伤暑、湿、热、燥火等,病仅在肌肤、表皮,并未进入体内脏腑,故内脏腑,及脑并未生病,却被消炎伤心肾,再受点滴液或冰枕,冰袋将在表之风暑湿热寒之邪引入内脏。详见点滴液是营养针,还是催命针篇心、肾同属少阴经,因消炎而受伤害,而肾主骨、骨主髓、脑为髓海、风暑湿燥寒外感风邪被引入心

、肾而为脑炎、脑膜炎,乃夏天的伤暑湿燥火之感冒发烧,误当冬天伤寒之感冒发烧而发汗、消炎之误治的结果。
脑炎、脑膜炎为伤风、伤暑湿热发烧而被误为伤寒发汗或误下消炎所造成,中医称脑炎、脑膜炎为刚痉、柔痉或急、慢惊风,并不是脑烧坏的问题。
痉者,太阳中风,重再感风湿即今之点滴或消炎引风入内而为病,风燥而动,寒引而紧,湿着而拘,故头摇口噤,项强而反张也。风挟寒则血濇无汗为刚痉,风挟湿则液出有汗为柔痉,筋急而缩为瘲,筋弛而缓为瘛,伸缩不已为瘛瘲,移邪于心则昏愦不觉不醒人事、昏迷也。

010 (一)发烧需要多喝开水吗?
1。如何诊断发烧?发烧要如何处理呢?
发烧并不因为温度的高低而对人体的伤害有所差别,错误的医学观念,错误的诊断,错误的用药,才是发烧造成伤害健康的真正致命伤。
不要让发烧39℃。40℃。41℃。42℃而慌了手脚,大众常被体温计误了,口温、腋温、肛温、早晨、中午、晚上的体温,大人、小孩的体温皆不相同,体温计不能辨别时辰,也不能辨别部位、经络、大人、小孩,更不能辨别发烧的原因,而徒从发烧,降低体温去治疗疾病,人为的错误,常是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的更重要因素就像降血压造成全身的并发症,详见高血压篇,家中最好不要保有体温计,以免误事,没有体温计要如何诊断疾病,计量体温是否发烧呢?
了解中医的经络作用,不同的时辰,不同的经络作用皆不相同,故有些病在早上或下午某时辰才发烧即因不同经络的作用、不同的疾病所致。
相同的部位,相同的经络,相同的时辰比较,才能测出体温的正确差别,以诊断是否发烧。
任何人与人之间,经络相同,时辰相同,用自己的手掌心对小孩病患的手掌心,用手掌背对孩子的手掌背,不可用手掌心对孩子病患的手掌背,因不同经络不同气,用自己的额心印堂穴对孩子的额头接触,因经络相同,时辰相同,正常的时候,大人、小孩的体温虽相差半度或一度,却不会有体温差的发烧感觉,若有差别即为发烧。
处理发烧,首当了解发烧的原因,一般的发烧以感冒占大多数,汗出则愈。
发烧不口渴的病患,可服用热稀饭加姜与糖,或热牛奶后,可在肺经、膀胱经用纯正樟脑油或保心安油等擦拭后,用大被子盖住闷热,以促使皮肤毛孔张开排汗,待汗出至额后,用热湿毛巾将汗擦干,发烧即退而痊愈,并不需要送医,每一个人都可以解决感冒发烧的问题,而免除抗生素药物造成好累、好疲倦、好想睡觉的B型肝炎、血癌、尿毒症……等伤害。详见B型肝炎、血癌

、尿毒症等。
2。发烧需要多喝开水吗?
冬天呼吸时,我们可以看到鼻子喷出水气,呼吸由空气中摄取水份,水份的含量,身体够用就不口渴,感冒或平时不口渴根本就不须多喝开水。
冷气房中,水分被冷气机吸收,空气较干燥,水份不够,我们会感到口渴,想找水喝,就要多喝开水。
运动后,水份消耗过量而口渴亦会找水喝,乃身体自然的反应,取其所需也。
发烧时,口渴想喝水就喝,不口渴、不想喝,表示身体根本就没有需要,就不须多喝开水,反不如煮碗热稀饭加点姜与冰糖,或喝杯热牛奶以增加体力,促使排汗退烧有效,比打点滴或多喝开水好千百倍。
发烧病患若口渴而想喝凉冷水,乃有内热即火气或发炎,即可多喝开水以助降低体温,并不可用被子盖闷,否则会加重病情。
发烧若想喝热汤,则为有内寒或内虚,即不可消炎退火而要温散以退烧,与口不渴同法治疗。
了解发烧的原因,治疗分寒、热、虚、实。将热性发烧-伤风、暑、湿热当成伤寒的发烧治疗,才是造成孩子抽筋、痉挛、脑烧坏的主因。
从中医的医学了解中药,中药退烧绝不比西医慢,且绝对不会有烧坏脑的遗憾,但为何在电视、报纸、国民学校到大学的教育上,却看不到中医的医学理论,看不见中医如何把病治好,不知原因何在?
(二)发烧的治疗与观念的纠正
发烧的治疗并不困难,只要找出发烧的原因,如感冒发烧,只要使汗流出发烧即退。
今日大众认为西医、西药治疗退烧比较快,事实上并非西医、西药快,而且西医根本就不会治疗发烧,遇到发烧退不了就叫你赶快转院,为什么呢?
婴幼儿发烧以感冒的为最多,感冒发烧汗出则愈,而烧退是婴儿被打针时,怕针刺痛而挣扎啼哭出汗,汗出烧即退也,并非药物之效,而大家实际是只受药物抗生素之害而已,却不自知。详见吃西药会伤胃,实际是五脏六腑皆伤篇不相信,大家在孩子发烧时,随便拿一根消毒过的针必须要不会断的针,最好用中医针灸用针,在孩子的手臂或小屁股不会伤到要害的地方刺下,使孩子啼哭到额头汗出后,用热不可用冷毛巾的毛巾将汗擦干,烧即退而痊愈,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药,大家却不知道,而误认为西医、西药快,遇到针刺痛而不出汁,或汗出而烧不退的就叫你转院-骗得到来吃的就骗,骗不到来吃的就叫你转院。
药物造成的伤害,或退烧错误而造成的伤害称为并发症或合并症,大家却误认为脑烧坏。
昔日许多小儿麻痹症,今日不见小儿麻痹症,却看到许多小孩的脚或膝盖酸痛。
早期的抗生素退烧造成脑炎

、脑膜炎、小儿麻痹症:医药的进步,将抗生素改良,今日的抗生素不造成脑炎、脑膜炎、小儿麻痹症……但却造成一大群的B型肝炎、血癌、尿毒症。脚膝酸痛的病患,可以用数据检查却原因不明的疾病,这就是医疗科学的进步,医疗品质的提升,还是医疗伤害的品质提升,医疗伤害的科学进步却从来看不见报导。详见B型肝火、血癌篇。
中医退烧常用少商穴放血、或十宣放血,即因肺主操纵皮毛,孩子之哭及放血,都在刺激心、肺,加强血液循环,促使毛孔张开排汗,将热排出,烧即退而痊愈。
发烧时,心脏会急剧的跳动,将血压升高,其作用即身体在加强促使血液的循环,以促发汗,汗出烧退,心脏的急剧跳动亦恢复正常也。
消炎即降火气,不当消炎而消炎即伤心脏,心脏受伤害,在表证的风寒即内侵入心肾,表证未除,身体无力将表证风寒排除,更受冰枕封闭排汗出口,点滴液引风寒入内,乃造成脑炎、脑膜炎即因风寒误下,伤风误汗所造成。
(三)点滴液是营养针?还是催命针呢?
十瓶点滴液,不如一碗热稀饭加生姜、冰糖的营养。
许多人把大瓶点滴液看成营养液,相信它可以消除疲劳,补充体力,吊高了点滴液,不管是否能治病,至少架式十足,引人注目和关心,且认为它是退烧的万灵丹。
但不知点滴液对感冒发烧的病患,却是日后百病丛生,血癌、尿毒症……的始作俑者,为什么呢?
乡下晒谷场的谷堆,盖着稻草,在稻草底下的谷子发热了,是要将稻草搬开以散热呢?还是要用水灌以降低其温度呢?打点滴的作用就像用水灌,温度虽降了,但后果呢?
感冒发烧,风寒暑湿燥之气仅在肌肤、表皮,内脏根本未生病,故称表证详见发烧的原因,汗出则愈,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但点滴液却不分风暑寒湿燥火之气,将风寒随着点滴引入未生病的内脏经络、脏腑。发烧虽是退了,但点滴液对身体的健康完全是引狼入室,它只是使人看不见发烧而已,却是后患无穷详见吃西药会伤胃,实际上是五脏六腑皆伤篇。
许多小儿科更是恐吓、诈欺、威胁齐用,孩子发烧即谓肺炎、△△炎而大打点滴液,为谋财施诈的伎俩,出了问题,烧退不了,就是转院证明书一出,推了责任。
血癌、尿毒症等的病患。心脏、肾脏都极衰弱,若感冒发烧,被用点滴液,则表证的风寒随着点滴液进入衰弱的心脏、肾脏而造成昏迷,甚至生命的危险,许多入不了解这点,医生会告诉病患,因尿毒造成昏迷,要赶快洗肾,或血癌的癌细胞已进入脑而发生危险,却不会告诉病患,因点滴液将表证的风寒引入衰弱的心、

肾所造成。
洗肾虽能暂时将进入心脏血液的风寒水份过滤排除,但却没法使心脏的作用功能恢复,致病越陷越深,甚至死亡,重重的陷阱,重重的医疗欺骗,病患亦乐此不疲,花钱不能消灾,情何以堪?
若了解中医的医学,发烧只是皮肤毛孔被蔽塞,用一碗热稀饭加冰糖、生姜、或一杯热牛奶,服后汗出烧就退,没有点滴液,抗生素的后患无穷,更没有血癌、尿毒症。等危害的烦恼,何乐而不为呢?但许多人却作茧自缚,相信一个病人也治不好的科学,为什么呢?
常遇癌症或病情严重病患,治疗进展非常顺利,却因家属担心病患营养不良而请人来打营养针点滴液,一剂营养针过后,腰酸背痛西医所谓癌细胞蔓延到脊髓已痊愈的又再度复发,病情急剧变化,病患及家属对医疗的无知与干扰,实在令人痛心与气结,并非病之不能治,而是病患及家属的无知所致也。
身体虚的人容易感冒,感冒风寒邪气、病毒都在表皮肤,并未入里内脏器官,点滴液却将身体虚的人之感冒病毒从体表引入身体内部脏腑,腰酸背痛即感冒病毒从体表引入身体内部脏腑少阴心、肾经所造成,故点滴液是营养针还是催命针呢?
(四)冰枕是退烧利器,还是残害病患的毒药呢?
发烧的原因:
中医:鼻子在呼吸,皮肤的毛孔也在呼吸,当皮肤的毛孔呼吸被蔽塞住,皮肤无法呼吸就是发烧详见发烧篇,汗出烧即退。
西医:发烧是脑的中枢神经控制体温受病毒失控,造成发烧。
今日的教科书上,老师告诉学生,发烧37℃-38℃就要看医生,39℃、40℃就要在病患的头部、心窝放冰枕以降低体温,因此许多家庭冰箱随时放着冰枕,以备万一。
常遇到在某些医院打点滴,用冰枕贴头部、心窝,发烧一两星期不退的孩子,年轻的父母已是精疲力竭,孩子亦是奄奄一息。甚至咳血,或检查白血球四、五万,两、三万的病患,笔者诊断不会口渴的患者,即在其肺经与膀胱经以樟脑油擦拭后,再用大棉被在病患身上闷盖,不到半小时,病患全身大汗,即以热毛巾将全身汗擦干,病患皆能实时烧退病愈,精神恢复,有的身子已虚,只有进补以恢复体力,有一发烧四年不能痊愈的孩子,笔者以此方法两次即告痊愈,愈后进补即不曾再犯。
有一七十余岁的阿婆,见住院两星期发烧不退的孙子,笔者治疗不到半小时即烧退病愈,精神恢复,且会玩耍,而怀疑的问:如果回家再发烧,是否还要用冰枕呢?笔者回答:汗出烧就退,你想想,冰枕可以使汗排得出来吗?阿婆回答:说得也有道理,汗出烧就退。
感冒发烧是皮肤毛孔被风寒暑湿之气蔽塞,致

阳气不得逾越,故发烧时只要汗出烧就退,冰枕在降低发烧者的体温,使皮肤毛孔更难排汗。
皮肤毛孔被冰枕阻塞收缩无法排汗,皮肤表面的风寒之气又被点滴引入体内,更被消炎伤害心脏,致心脏衰弱,而风寒内侵,乃为脑炎、脑膜炎的主因,是冰枕与点滴液引狼入室所造成的结果,白血球数据的上升,乃因身体欲将此内侵的风寒与抗生素药物排出体外而产生的,故汗出烧退白血球数据亦随之自然下降。
大家可以感觉到发烧时,心脏剧烈跳动,目的即在增加其压力,促使阳元气上升,以促使毛孔张开来排汗,发烧温度越高,心脏跳动越厉害,今日医疗不思促使毛孔张开,反用冰枕封死毛孔,更用消炎药降低心脏的跳动之力,致病患心疲力竭,而疲惫不堪,乃致更加重病情。
常见发烧退后复来,即因被引入体内之风寒排解未尽,五脏调理五气仍未能均衡,而致发烧再起。
发烧时,病只在体表,或半表半里,并未进入体内,五脏六腑皆未受病伤害,阴症无汗,阴症无发热,即病毒、细菌进入内脏时,反而不会发烧,如今日的高血压即为风寒进入体内,糖尿病为燥气进入体内所造成。
许多发烧的病患,被冰枕、点滴液、抗生素消炎而无法退烧,许多不懂医学的医学权威,就玩欺骗病患的把戏-做抽取脊髓的穿刺检查,致腰受伤害,腰为肾之腑,肾主骨,骨主髓,脑为髓海,对肾脏的伤害即对心脏产生伤害,因心、肾同为少阴经,心脏因消炎致被风寒侵入,今日许多风湿性心脏病即因消炎,致风寒湿侵入心脏所造成。
风寒侵入心脏,随着少阴经侵入被脊髓穿刺而受伤的肾脏,肾脏受伤,外用点滴、冰枕大量引进风寒,乃为脑炎、脑膜炎、烧坏脑及血癌的真正主凶。

011结扎、避孕:
孩子这么大,子宫都能承受,为什么避孕器这么小小的东西就不能适合、不能承受它呢?
子宫不能适合,不能承受避孕器的原因在于心脾或子宫的衰弱无力,心脾或子宫的衰弱不能承受小小的避孕器,却反被结扎,会没有关系吗?只是有关系的病患都无处诉罢了。
笔者并不反对避孕,人生几十年要过,避孕第一要安全,第二要省钱,故打胎、结扎、剖腹产绝不可行。避孕只要加强心、脾、肾脏功能,使月经经期正确,用算安全期,或装避孕器的方式都没有问题。(天王补心丸)
已有数拾名不能适合装避孕器的妇女,经补强心肾之后,再装避孕器,就再没有不能适合的问题。只是有些仍会怀孕,避孕失败,但比例不多。

012内经云:舌乃心之苖,此以窍言也。部份言之,五脏皆有所属。以症言之,五脏皆有所主。如:

1。中气虚热-口舌肿痛,或状如无皮,或发热作渴。
2。阴血虚热-眼如烟触,体倦少食,或午后热甚。
3。中气不足-口舌生疮,脉洪疾速,而见虚脉。
4。肾经虚火-咽痛、舌疮口干、足热、日晡益甚。
5。命门两肾之间火衰-四肢逆冷,恶寒饮食,或痰甚眼赤。
6。肠胃实火-发热作渴,饮冷便秘。
7。脾经虚热-发热恶寒,口干喜汤,食少体倦。
8。脾经湿热-舌本作强,腮颊肿痛。
9。上焦胸横膈以上有热-痰甚作渴,口舌肿痛。
10。脾经火动伤血因思虑过度-口舌生疮、咽喉不利。
11。肝经火动血伤因恚怒过度-寒热口苦而舌肿痛。

013咳嗽的辨别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肤与肺合作司呼吸作用,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邪气侵入其合作对象,其寒饮食入胃吃寒冷冰食等,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外邪与饮食冷冰相合,因此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四时-春、夏、秋、冬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六经传变。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四时-春夏秋冬,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邪。
乘夏,则心先受之。
乘至阴,则脾先受之。
乘冬,则肾先受之。

014五脏六腑咳嗽的辨别: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刽肾咳之状:咳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脉贯膈入肺中,故咳则肺俞相引而痛,肺肾皆积水也。故甚则咳涎、痰血、喉咙痒痒的咳、夜间咳、卧则咳、夜属阴,肺、肾皆阴,咳属虚咳,而不是感冒,气管发炎咳。
五脏久咳:乃移于六腑。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因脾咳不已,则胃受之也。
胆咳之状:咳则呕胆汁,因肝咳不已,则胆受之也。
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矢屎,因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也。
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因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也。
膀胱咳之状:咳则遗溺,因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也。
三焦咳之状: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则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咳嗽分清五脏六腑,更审咳嗽之因,有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瘀血伤咳嗽。

015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咳嗽痰稀薄白,常鼻塞,流鼻涕,恶寒,头痛或骨节酸痛

,舌苔白,脉数。
(2)风热咳嗽:咳嗽痰稠或黄痰,喀痰不爽,口干咽痛,流黄鼻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3)风温燥咳嗽:咳嗽少痰,或略有浊痰不易咳出,或痰中有血丝、咽干、咽痛、唇鼻干燥,咳甚胸痛,初起有恶寒发热,苔薄黄,舌尖红,脉细数。
(4)风凉燥咳: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而干,脉浮紧。
(5)火热咳嗽: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烦渴面赤胸胁疼痛,便秘,舌苔黄或红,脉洪数或弦数。
2。内伤咳嗽:
(1)脾虚痰湿咳嗽:咳嗽多痰,白而黏稠,胸脘作痛,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2)痰热咳嗽:咳嗽痰黄,稠而难排出,甚至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腻或黄白相间,脉滑数。
(3)肝火犯肺:咳嗽气逆,咳则连声,甚至咳吐鲜血,或痰带血丝,胸胁串痛,性急易怒,烦热口苦咽干,舌苔黄少津,脉弦数。
(4)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不爽,口干舌燥,或见咳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5)气虚咳嗽:咳嗽声低无力,气短上气不接下气痰多清息神疲、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苔薄白、舌质淡、脉弱。
(6)阳虚咳嗽: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眩,心悸,畏寒,肢体沉重,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滑。

3。瘀血咳嗽:瘀血咳嗽时气逆,咳则连声时面呈紫色或红黑色,咳吐血块或瘀血,胸胁串痛,尤以左胸胁、期门穴痛,舌苔净或黄,脉洪大弦数或虚细濡溺。
咳嗽分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瘀血咳嗽,常以感冒为主要原因,各形咳嗽常单独而至,或互相杂合而至,或夹伤食、伤饮、或实症夹虚、或虚症夹实,大概不外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之,热则寒之,实症易见效,虚证因精气亏损,难以速愈。
久咳成痨,外感治疗变成内伤、咳嗽痰血、胸痛、喘息哮吼之证,皆因责之于肺,治疗不当所造成。
抗生素之消炎泛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之止咳,肺结核药之长期伤害诊断错误,治疗不当,致久治不愈,造成气管之弹性疲乏,造成肺肾伤害,就像降血压药物之伤害心脏、血管,造成心脏、血管之弹性疲乏,产生心脏扩大、心肌梗塞、狭心症……脑血管、心脏病为十大死亡的第二名,并非疾病所造成,而是治病的药物伤害心脏所造成。

016治疗胃病当分别原因,诊断清楚,使不致延误病情,误诊、误治乃是小病变大病-良性变恶性的主因。
胃之疾病有胃寒、胃热、伤食食积、瘀血、湿痰伤饮虫、胃虚、胃实等造成腹痛、腹胀、呕吐等。
胃寒:脉沉

迟,绵绵痛无增减,喜食温、热等,得热痛减,多因胃感虚寒,冷食所伤,或伤寒汗、下过多,胃中虚冷所致,喜热、恶寒,四肢厥冷,或觉咽酸,脉弱小而滑。当以刚壮温之。
胃热:脉洪数,口渴引饮,喜食冰冷、便秘等,大多为平素喜食燥热食物,热结胃口或死瘀血与热相结合。
食积伤食:腹痛而泻或吐,泻吐后痛减,食饱即痛,腹胀发烧婴儿多四肢热。
死血瘀血:胸腹胀痛或大便不通,痛不移处,常造成胃出血、吐血、便血。
湿痰、痰饮:心膈大痛,攻走腰背,厥冷呕吐者,遇冷天寒或食冰冷则发,痰涎在心膈,或小便不利而痛,或腹中引钓,胁下有声。
金匮:呕吐哕下痢病脉篇:先呕欲喝者,此为欲解也。先渴欲呕者,,此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虫痛:时痛时止,面白唇红。
虚痛:以手按之,腹软痛止。
实痛:腹硬满,拒按,手不能按,按之更痛。

017如何知道你的病痊愈了
倪氏六准则。所谓正常人必须有六大生理现象每天发生,这六大感觉就是:
第一:正常的胃口,不会超量吃,也不会没胃口,饮食津津有味,一日三餐有正常的饱与饿感。
第二: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大号,如果没有就要注意了。
第三:一天小便五到七次,夏天出汗多自然小便就少些,冬天出汗少自然尿就多些,小便颜色呈淡清黄色。
第四:每天睡觉一觉到天亮,没有失眠或无故会半夜醒来等现象。
第五:一年四季无论在北方或是南方,每天晚上睡觉时双脚必须露在外面,一盖被就热的受不了,长年都感觉头面冷而手足温热。
第六:每天早起时都有阳反应,男人要勃起,女人要感觉双乳很敏感。

018简切辩证
小儿热证有七︰面腮紅,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上气急,足心热,眼紅赤。此皆实热证証,忌用温补。
小儿寒证有七︰面、白,粪青白,肝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此皆虛寒,忌用寒涼。

019咳嗽简便方
小儿咳嗽声音不出者,紫菀微炒研末,杏仁去皮尖,研如泥,等分,煉蜜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北五味七粒煎汤,化服。
肺实咳嗽痰喘,葶苈子隔紙炒為末,枣肉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白汤化服。
咳嗽多痰,葶苈子隔紙炒、知母微炒,各五钱,研末,砂糖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
小儿喘嗽发热,自汗吐紅,脉虛无力。人参切片,焙干,天花粉切片,酒炒,等分为末。每服五分,蜜汤调服,以瘥为度。
秋天肺燥,咳嗽无痰,北沙参一味,每服五钱,淨水浓煎,热服。
小儿百日嗽,痰壅喘咳,用贝

母五钱,淡姜汤潤湿,飯上蒸过,甘草半生半炒二钱五分,研細末,砂糖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米飲化服。
热痰咳嗽,痰出稠浓,或咽喉痛,製南星、製半夏各三錢半,枯黄芩七钱,焙燥为末,砂糖为丸芡实大。每用一丸,姜汤化服。

020發熱証治
經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又曰︰氣實者,熱也。小兒之病,多有發熱,然幼科論証太繁,來學眩目,莫得其要。予謂小兒之証,惟宜明顯簡切,有裨於治療足矣。今以小兒發熱,分為四大証︰一曰表熱,一曰裡熱,一曰虛熱,一曰實熱。表裡虛實既明,則大綱在手,然後逐証辨認,又豈能逃其冰鑒乎?
1、小兒無故發熱,多由外感風寒。其証喜人懷抱,畏縮,惡風寒,不欲露出頭面,面帶慘色,不渴,清便自調,吮乳口不熱,或鼻塞流涕,或噴嚏,渾身拘急。此表熱也。初起時一汗可解,{桂枝汤加柴胡、粉葛},熱服,取微汗效。若元氣怯弱者,{四君子汤加防風、柴胡、粉葛}。

2、發熱時,喜露頭面仰身臥,揚手擲足,揭去衣被,渴欲飲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熱,小便赤,大便閉。此裡熱也。宜解利之,{导赤散煎送泻青丸}。
3、虛熱者,多從大病之後,或溫熱,或潮熱,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補之,{竹叶调元汤}。
4、實熱者,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臥,或仰面臥,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集成沆瀣丹}。
以上四熱為綱,其下雜証為目,有綱有目,而猶不能辨別者,未之有也。
01傷風發熱,其証自汗身熱,呵欠,目赤多睡,惡風喘急。此因解換褓裳,受風所致。治宜解肌,柴葛桂枝湯,熱退之後,略宜滋陰。
02傷寒發熱,其証無汗身熱,呵欠頓悶,項急面赤,喘急惡寒,口中氣熱。此因脫換受寒所致。治宜{惺惺散}。
03熱退後,微服沆瀣丹,以防內熱。
04既傷風寒,發熱,又兼吐瀉者,不可發散。此脾胃虛怯也。但以{五苓散煎送理中丸}。
05傷熱發熱,多在夏月。其証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熱。此因天氣過熱,而包裹過濃,受其熱也。人參白虎湯以解其熱,次以{調元生脈散}補之。
06傷暑發熱,夏月有之。其証身熱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高堂廣廈,陰冷太過,中氣受傷所致。先以{調元生脈散}補其氣,次服{四君子湯}以防吐瀉。
07心熱者,渾身發熱,面青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狂叫恍惚,此心熱也。{导赤散加黃連}。
08夜熱者,夜間作熱,旦則退去,此血虛也。{六味地黃汤加龟板、

当归、白芍},斂納陰氣。
09傷寒無汗,服表藥而汗出,其熱不退,又複下之,熱仍不退,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此為虛熱,不可誤用寒涼,即當和其胃氣,裨陽氣收斂,其熱自退。{四君子汤加炮姜}。
10疳熱者,形色黃瘦,食不長肌,骨蒸盜汗,泄瀉無恆,肚大腳小。多起於大病之後,失於將息,又或傷飢食飽,脾氣受傷。{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
11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由氣血壅實,五臟生熱。郁蒸於內,則睡臥不安,精神恍惚;蒸發於外,則表裡俱熱,燥急喘粗,甚則搐搦。以{导赤散煎汤送泻青丸},大小便秘者,{集成沆瀣丹}。
12煩熱者,躁擾不安,五心煩躁,四肢溫壯,小便赤澀。此心經有熱,宜{导赤散加麦冬、梔仁}。
13積熱者,面赤口瘡,大小便黃赤。此表裡俱實。或因內傷酒面,煎炒炙、,或誤投峻補之藥;或外因濃棉爐火,溫暖過度,皆能生熱。此人事所致,宜{沆瀣丹}清解之。
14虛熱者,或汗下太過,津液枯焦,或大病之後,元氣受傷,皆能生熱。其証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虛汗自出,神慢氣怯,四肢軟弱,手足厥冷。此氣虛發厥,血虛發熱,大虛証也。四君子汤加炮姜,甚則加附子,熱退以平劑調之。
15客熱者,乍有乍無。邪熱干心,則熱形於額,故先起於頭面,而後身熱,恍惚多恐,聞聲則惕。此正氣虛而熱邪勝,故邪正交爭,發熱無定,乍進乍退,如客之往來莫測也。导赤散先徹其邪,後以团参散护其正氣。
16血熱者,每日已午時發熱,過夜則涼。此心經血熱也。輕則导赤散,重則四順散。

{集成沆瀣丹}(音亢械,北斗夜半所降之甘露也)
治小兒一切胎毒,胎熱胎黃,面赤目閉,鵝口口瘡,重舌木舌,喉閉乳蛾,渾身壯熱,小便黃赤,大便閉結,麻疹斑瘰,游風疥癬,流丹癮疹,痰食風熱,腮面腫,十種火丹,諸般風搐,並皆神效。
此方古書未載,得之異授,微似古之神芎丸。近有能者,妙出化裁而增損之,遂為幼科有一無二之神方,作三焦之主治。蓋凡臟氣流通者,必不鬱滯,或受毒於妊前,或感邪於誕後,遂爾中氣抑鬱,則見以前諸証。方內所用黃芩清上焦之熱;黃柏清下焦之熱;大黃清中焦之熱,又藉其有推陳致新之功,活血除煩之力,能導三焦鬱火,從魄門而出。猶慮苦寒凝膩,複加檳榔、枳殼之辛散,為行氣利痰之佐使;川芎、薄荷,引頭面風熱,從高而下趨;連翹解毒除煩;赤芍調榮活血;牽牛利水,走氣分而舒鬱;滑石清潤,抑陽火而扶陰,又能引邪熱從小便而出。用治以前有餘諸証,應如桴鼓。予生平最慎攻伐,惟此方用之最

久,功效莫能殫述,真濟世之良方也。
川芎(九錢)錦莊黃(九錢)黃芩(九錢)川柏(九錢)黑牽牛(炒,取頭末,六錢)薄荷葉(四錢五分)滑石粉(六錢)檳榔(七錢五分)枳殼(四錢五分,麩炒)連翹(六錢)赤芍(炒,六錢)上十味,依方炮製,和勻焙燥,研極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月內之兒每服一丸,稍大者二丸,俱用茶湯化服,乳母切忌油膩。但覺微有泄瀉,則藥力行,病即減矣。
如不泄,再服之。重病每日三服,以愈為度。此方斷不峻厲,幸毋疑畏,惟胎寒胎怯,面青白者忌之。

泻青丸
此肝經之主藥。凡幼科中截風定搐之方,多用金石腦麝,無益有損。惟此方清心平肝,疏風涼血。凡小兒作熱不退,將成風搐,或已成風搐,但服此丸,其應如響。方雖古方,人不知用。予昔游潭州遇師指授,始能用之。凡幼科中抱龍、保命、至保、新安金藥、蘇合香丸,一概不取。惟此方為幼科截風定搐之第一神方也。羌活、川芎、山梔、龍膽草、當歸、防風(以上俱各一兩)錦莊黃(五錢)上藥合為一處,以火烘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青黛為衣,如大豆大。每服一二丸,清茶化下。

导赤散
治心經有熱,一切煩啼不安,皆效。生地(二錢)木通(一錢五分)黃芩(一錢)生甘草(五分)淡竹葉(十四片)燈芯(十根)水煎,熱服。

021口瘡証治
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又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口能知五味矣。故口者脾之外候。凡鵝口者,口內白屑滿舌,如鵝之口。此肺熱而心脾為甚,故發於口也。內服沆瀣丹,外以保命散吹之。
口瘡者,滿口赤爛。此因胎稟本濃,養育過溫,心脾積熱,熏蒸於上,以成口瘡。內服沆瀣丹,外以地雞擂水搽瘡上。地雞即扁虫。
口糜者,滿口生瘡潰爛,乃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以導赤散去小腸之熱,五苓散去膀胱之熱,當以二方合服。
口瘡服涼藥不效,乃肝脾之氣不足,虛火泛上而無製。宜理中湯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瀉後口中生瘡,亦是虛火,理中湯。昧者以為口瘡悉為實熱,概用寒涼,必不救。
上、有脹起如懸癰者,此名重、。由脾胃挾熱,氣血不能收斂而成。用針刺去惡血,內服沆瀣丹,外以碧雪吹之。
小兒兩頤流涎,浸漬胸前者,此名滯頤。蓋涎者脾之液,口為脾竅,脾胃虛寒,不能收斂津液,故涎從口出而滯於頤,宜溫脾丹。
小兒口頻撮者,氣不和也。蓋唇應乎脾,氣出於肺,脾虛不能生肺,故口頻撮。異功散補脾生肺愈矣。
小兒口撮,面青多哭,此陰寒之至,

肝脾虛冷,臍下痛也。理中湯溫之。
小兒急欲吮乳而口不能吮者,心脾有熱,舌不轉運。瀉黃散清之。

口瘡簡便方
口瘡破爛,並治咽喉喉癬、喉癰,用鳳凰衣,即伏雞子殼內皮也,微火焙黃,橄欖燒存性,兒茶,三味俱等分,共為末,以一錢為則,加冰片五厘。口疳搽患處,喉病吹入之,即能進飲食。
口瘡久不愈,虛火也。用生附子一個,切焙為末,醋和作餅,男左女右貼腳心。引火下行,自愈。
小兒口角生瘡,名燕口瘡。以亂發燒灰存性,米飲調服,外即以此敷之。又方,蒸飯時收甑蓋上流下氣水,搽之即愈。
口唇腫黑,痒痛不可忍,先以磁鋒砭去惡血,以古銅錢磨豬油涂之。
治走馬牙疳及各樣口疳,多年田野中白螺螄殼研爛,少加兒茶,共為細末,吹患處即愈。
口疳瘡及咽喉疼痛,用吳茱萸二兩研末,少加面粉,醋調作二餅,貼於足心,以布扎之,過夜即愈。

022良方十帖
1.葛根湯:葛根(4錢)、麻黃(2~3錢)、桂枝(2錢)、芍藥(2錢)、甘草(2錢)、生薑(3錢)、大棗(4枚)。(水三碗半,先煮麻黃、葛根至二碗半,去掉水面白沫,入諸藥煎至八分,溫服,令汗微出)。(註:初起感冒,若有汗要去掉麻黃,或用桂枝湯。)感冒初起:頭痛、發燒、惡寒、脖子、肩膀、骨節疼痛,而無汗。一般頭痛、脖子、肩膀、背部痠痛都可以用。注意事項:一直在流汗的時候,不要服用。平常吃不會發汗,但感冒欲汗不得汗時,則會發汗。
2.小青龍湯:麻黃(2.5錢)、桂枝(2.5錢)、半夏(3錢)、細辛(8分)、生薑(2.5錢)、五味子(1錢)、芍藥(2.5錢)、甘草(2.5錢)。(水三碗半,先煮麻黃至二碗半,去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感冒第一、二天不要用,第三天后不管有哪些症狀,只要流清涕或稀白的痰都可以使用,一吃不管是咳嗽、流鼻水、發燒惡寒,通通可以痊癒。平常任何時候,只要見到流清涕就可以用。過敏性鼻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動不動就打噴嚏,流稀稀白白的鼻涕(成泡沫狀似雞蛋清)。注意事項:感冒第一、二天不可以使用。寒性的氣喘—氣喘而有惡寒、流清涕或稀白的痰。寒咳-咳嗽而痰白稀。一吃冷、一吹風就咳(或不舒服)。
3.麥門冬湯:麥門冬(5錢)、半夏(1.5錢)、甘草(1錢)、大棗(4枚)、粳米(5錢)、黨參(3錢)。(水煎服)熱咳,乾咳—咳嗽無痰,喉嚨會痛、沙啞,或咳嗽痰黃稠。扁桃腺發炎。常說話者,最佳保養藥方。
4.麻杏甘石湯:麻黃(1.5~2錢)、杏仁(3錢)、石膏(6錢~1兩)(碎,綿裹)、甘草(1.5錢)。(水四碗,先

煎石膏至三碗半,再煮麻黃至兩碗半,去上沫,再納杏仁、甘草,煎至八分,溫服)。流黃稠的鼻涕或痰。熱性的氣喘、急性肺炎、熱鬱肺葉(胸悶、呼吸急促,唇紅似擦胭脂,量體溫卻不一定發高燒)。
5.苓桂術甘湯:茯苓(5錢)、桂枝(3錢)、白朮(4錢)、甘草(2錢)。(水煎服)幾乎所有的暈都有效,包括內耳、前庭神經不平衡、低血壓…等。暈車(上車前就吃或用濃縮藥粉填在肚臍,再上貼透氣膠布亦可;吃了不但不傷胃,反而胃口大開又健胃)。眼壓過高(平常眼睛、眼眶會脹脹的)。鼻涕倒流。青白色的痰或鼻涕。
6.芍藥甘草湯:芍藥(4錢)、甘草(4錢)。(水煎服)中藥的止痛藥,雖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可以止痛,但簡單安全有效。全身一切攣急疼痛都可以用,尤其---痛經、小朋友半夜哭鬧、治腹痛如神(日本漢醫博士極力稱讚)、爬山回來小腿肚痛。打嗝、呃逆、放屁。肩腰腿腳痛、結石痛、腳無力…等,皆可緩解。巴金森氏症、小兒腦性麻痺,皆可長期服用而緩解。
7.平胃散:蒼朮(3錢)、厚朴(2錢)、陳皮(2錢)、甘草(1錢)、生薑(2片)、大棗(2枚)。(水煎服)肚子不舒服、脹氣、消化不良、吃壞東西(肚子痛、拉肚子)。注意事項:孕婦不要吃。(跟孕婦不能吃薏仁的理由一樣,不要想得太可怕)。註: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湯。
8.胃苓湯:蒼朮(2錢)、厚朴(1.5錢)、陳皮(1.5錢)、甘草(1錢)、生薑(2片)、大棗(2枚)、桂枝(1.5錢)、白朮(2錢)、茯苓(3錢)、豬苓(2錢)、澤瀉(1.5錢)。(水煎服)拉肚子、水瀉、上吐下瀉(包含某些霍亂)、一吃就拉。拉肚子不是很痛,拉的幾乎都是水。注意事項:孕婦不要吃。
9.葛根芩連湯:葛根(3錢)、黃芩(3錢)、黃連(2錢)、甘草(1錢)。(水煎服)急性腸炎、一切細菌病毒感染之拉肚子(大便黏黏稠稠似稀飯)。拉肚子來勢洶洶、肚子會絞痛、大便黏稠、肛門重重的,一直想拉卻老是覺得拉不乾淨,口會渴,嘴巴也會乾。註:到大陸等落後地區旅遊一定要帶。
10.小柴胡湯:柴胡(4錢)、黃芩(2.5錢)、甘草(2.5錢)、生薑(2.5錢)、半夏(2錢)、黨參(3錢)、大棗(2枚)。(水三碗,煎至一碗半,去渣再煎至八分,溫服)感冒的中間期(已經不再發燒、惡寒,或有輕微的發燒,而不惡寒)口苦、咽乾、目眩、心煩、胸脅悶痛、食慾不振、有想吐的感覺。眼睛、耳朵、咽喉不太舒服、耳鳴、淋巴結癤。非感冒而有以上任何症狀時,亦可服用。往來寒熱(發燒時不惡寒,惡寒時不發燒,但兩者明顯交替發作)

莫名其妙的發燒。頭痛(痛在太陽穴附近)。
進階應用---舉例:
1.口苦、眼睛不舒服、發燒、喉痛---小柴胡湯(3克)┼麥門冬湯(3克)。
2.內耳不平衡、暈眩、眼壓過高---小柴胡湯(3克)┼苓桂術甘湯(3克)。
3.發燒、鼻涕黃稠、咳嗽、喉嚨痛---麻杏甘石湯(3克)┼麥門冬湯(3克)。
4.口苦、眼睛、耳朵不舒服、發燒、頭痛、淋巴有節癤,肚子痛-小柴胡湯(3克)┼芍藥甘草湯(3克)。
5.喉嚨不舒服、緊張就咳---麥門冬湯(3克)┼芍藥甘草湯(3克)。
6.感冒引起拉肚子----小柴胡湯(3克)┼平胃散(3克)。
7.感冒發燒,併發急性肺炎、喘、高燒不退---麻杏甘石湯(3克)┼魚腥草(1~2克),一吃馬上改善。
8.初起感冒,就鼻腔熱熱的,連自己呼吸都感覺到乾乾熱熱的,甚至會痛---葛根湯(2克)┼黃芩、桑葉、菊花(各0.5克)。(註:此時葛根湯用量比平時少一點。)
9.初起感冒,就咽喉痛---葛根湯(3克)┼桔梗、百部、元參(各0.5克)。(註:麥門冬湯會影響葛根湯發汗的作用,所以初期感冒發燒惡寒,欲汗不得汗時不用。)
10.喉嚨會痛、也有一些痰,但不是很稀---麥門冬湯(3克)┼苓桂術甘湯(3克)。
11.流清涕,但咽喉痛---小青龍湯(3克)┼黃芩、桔梗、百部、元參(各0.5克);或苓桂術甘湯(3克)┼麥門冬湯(3克)。
註:小青龍湯原則上不與麥門冬湯或麻杏甘石湯一起使用。

023、肝外感生风
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当发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饮水不止,当大黄圆微下之,馀不可下。
(笺正)此条标目,既曰外感生风,则是为外风而言,然肝能生风,皆是内热上盛所致,此内因之病,必不可误认外感,此乃仲阳千虑之一失。
呵欠者,气火上升,即肝阳为病之气粗息高。顿闷者,猝然闷绝,且是气血上冲而脑神经受病,外感之风,奚容有此,且外感为病,亦胡可专属之肝藏。大青膏方见於後方下云,治小儿热盛生风,欲为惊搐,其非外感之风,甚是明白,且药用天麻青黛朱砂竹黄等,皆非发散之品,则此条所谓外感当发散,而主以此方云云,竟是认病一误,认药再误,大有可疑,再证以大黄丸微下之一层,惟其内热生风,故可微下以泄实热,若日外感,又安有感邪可下之理。盖仲阳此书,原属当时辗转传抄之本,实非仲阳所手定,是以全帙中可疑之点不少,凡属疑窦,皆当是正,方不致贻误後人,反为仲阳之累。

024、肝热
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圆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
(笺正)寻衣领及乱捻诸物,皆肝阳肆扰,而举动失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