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三)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记忆网络图解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核心考点背记

1.1.1人的体液及组成

1.细胞外液

!

是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体内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

这里的“外”是相对于“细胞内”而含的,相对于整个生物体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生物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

2.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三种组成的比较

成份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存在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内

来源

"

(1)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

(2)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毛细淋巴管吸收

部分组织液

生活于其

中的细胞

各种血细胞绝大多数体细胞

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化学成分

相同点:都含水、无机盐、蛋白质等

不同点:血浆中蛋白质含里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置很少

注意:

(1)内环境的概念只适用于多细胞生物,因为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

进行物质交换,无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膀胱腔、泪腺等结构均有孔道与外界相通,因而消化液、尿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也不属于体液的范畴。

(3)血液和血浆的关系:

!

血浆:是细胞外液中的成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不属于体液范畴

1.1.2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

(2)缓冲物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等。

(3)调节: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使血浆维持在?之间,变化很小,从而保证了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1.1.3

@

1.1.4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2)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2CO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综合提升】

1.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

:

组织液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

淋巴、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分析如下:(1)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大量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入组织间隙引起组织水肿。

(2)过敏反应:当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而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加强,从而使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也会促使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

(3)淋巴循环受阻:当淋巴管阻塞(如丝虫寄生)或淋巴循环受阻时,将导致组织液不能顺利形成淋巴而积聚于组织间隙,最终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4)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人体患某些疾病时(如肾小球肾炎、肝炎等)会引起血浆蛋白流失到组织间隙或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进人原尿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

(5)代谢废物积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组织液增多。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核心考点背记

1.2.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实例分析——-人的体温及其变化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变化: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始终接近37℃。

年龄影响体温:随着年龄增长,体温逐渐降低。

(

性别影响体温:女性一般比男性体温高。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变化一般不超过1 ℃。

2.稳态的内容

pH:-

(1)理化性质温度:37℃

渗透压:770kPa(37℃时)

(2)化学成分(水、无机盐、血糖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含量相对稳定。

3.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1.2.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由神经系统参与,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体液调节: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激素、CO2、H+等)对机体的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主要由内分泌系统参与。

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二者共同抵御外来异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主要由免疫系统参与。

2.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

|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加以调整,维持内环境稳定。

1.2.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CO2等会使机体中毒。

(5)内环境稳态失调时,机体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影响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1.2.4内环境稳态被破坏的实例

【实验与探究】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各种生物均具有其特定的pH范围——这是保障酶活性的前提,生物组织中pH之所以维持稳定,与其含有缓冲物质(如人血浆中含HCO3-、HPO42-等)有关。

(2)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3)实验步骤

注意:

①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②盐酸和氢氧化钠均有腐蚀性,要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③冲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④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⑤绘制pH变化曲线时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或实虚线标明。(4)绘出各试管的pH变化曲线

(5)结论

-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记忆网络图解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核心考点背记

2.1.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

1.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兴奋传导反射弧结构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

将外界刺激的信息

[

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既无感觉

也无效应传入神经

将兴奋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

(

也无效应神经中枢

对传入的兴奋进

行分析和综合

既无感觉

也无效应.

传出神经

将兴奋由神经中

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

无效应效应器

对内外刺激产生

相应的活动

只有感觉

无效应

注意:

(1)只有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保证反射正常发生,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发生。

(2)据图判断反射弧各部分结构时,可以根据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分析。神经节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与传入神经相连的分别是感受器和神经中枢。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是反射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

方式,主要区别见下表。

比较项目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区别形成过程先天具有的

<

后天形成的

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信号刺激)神经联系永久性的(固定的)

#

暂时性的(可变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大脑皮层

联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

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2.1.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神经冲动的产生:―是以动作电位即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只有组织产生了动作电位,我们才能说组织产生了兴奋。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都可产生兴奋。

(2)准导形式:局部电流。

(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神经元细胞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等,膜内K+浓度髙,膜外Na+浓度高。静息时由于细胞膜上广通道开放,使其有一种向膜外被动扩散的趋势,而膜内的负离子则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形成细胞膜“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

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道开放,使内流超过了K+外流,于是形成细胞膜“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的恢复:动作电位产生后,通过Na+- K+泵,细胞排钠保钾,再恢复到静息电位。

2.1.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处的兴奋传递图解

(2)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作用,并非跨膜运输(不属于主动运输),递质的释放与突触小体内高尔基体、线粒体密切相关,且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有关。

(3)递质释放后,可专一性地被突触膜上的特异受体识别并与之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化学信号重新转化为电信号)。

2.1.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神经中枢主要功能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还有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反射、语言、大脑皮层

学习、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

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脑干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控制生物节律等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1.5 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主要功能区分布图

损伤区功能障碍症障碍症特征

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说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W区失写症

书写、绘图能力

V区失读症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阅读

H区

听觉性

失语症

能讲话、书写,也能看权文字,但听不懂别人谈话

-

S区

运动性

失语症

可看懂文字,也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却不能讲话【规律方法】

1.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判断与分析

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人,传出神经传出。具体判断方法如下: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粗大)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小)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突

触结构简图:,兴奋传递方向:→。

2.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验证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①处,观察八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人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

@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2.2通过激素的调节

核心考点背记

2.2.1 激素调节的发现

1.囿于定论的沃泰默

实验: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

对照一: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目的是排除胰液的分泌是由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了胃酸进入血液,再通过血液运输到胰腺,直接刺激胰腺而引起的这种可能性。

对照二: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分泌。设置的目的是想证明胰液分泌的原因是由于胰腺接受了由神经传来的由小肠内的胃酸刺激而产生的兴奋的作用。

实验结论:胃酸刺激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2.另辟蹊径的斯他林和贝利斯

斯他林和贝利斯所提出的实验假设:胰液的分泌不是神经反射,而

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该实验的对照:沃泰默所做的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3.激素调节的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2.2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1.动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

2.常见激素分泌异常疾病

类别激素

分泌异常疾病

分泌过多分泌过少

'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机能亢进(食量大增、消瘦、

心率快、血压高、易激动)

(1)成年人:大脖子病〔结缔组织水

肿、精神萎靡、反应凄等)

(2)幼年:呆小症

胰岛素低血糖

糖尿病

生长激素

(1)成年:肢端肥大症

(2)幼年:巨人症

幼年:侏儒症〔身材矮小,智力正常〕性激素——

第二性征不明显或消退,性周期不正

`

2.2.3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含义

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如下图所示)

3.血糖平衡的调节

4.血糖平衡异常

]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健康有重大意义。血糖的平衡失调,可导致人体出现多种疾病症状。(1)当血糖浓度低于?L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等)。

(2)当血糖浓度低于L时,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除早期症状外还出现惊厥及昏迷等)。

(3)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L时,出现高血糖症状。

(4)当血糖浓度高于-L机时,出现糖尿现象。

5.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危害

(1)I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因为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是I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2)II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降低并不明显。

-

(3)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