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摘要】本文对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种审计模式的具体特点,阐述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两者的利弊得失及其适用的审计环境,以期从理论和实务上对两种审计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方法□·源圆·

财会月刊(理论).

一、对两种审计模式的评析1.制度基础审计。,,。,,。,2040。,:(1)“”,,。,。(2),=××。、。,,,。(3),,,,“”。,。,,,,。(4),,、,,。,。

(5)“”,,,。

2.风险导向审计。,———。、、、、,,、,。,,,,,,,。

,。,,、。,,,。,“”,“”,,,。,,,,。二、两种审计模式的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

李传彪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财会月刊(理论)·源猿·

□,,,。,,,:

1.理论依据。,:=××。,、,。,,。,:=×。,。

,,。,。2.审计实施的程序。“”,“”,,、。,,:,,;,,;,、;,,。

,,,。,。,,,。,“”“”。,:,,;、、;;、、;。3.审计的逻辑起点。,、。,,,。,,,,,。

,,,。,,、、、、、,,,。

4.审计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①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2

②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会

计研究,2002;2

③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4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

□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摘要】本文对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种审计模式的具体特点,阐述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两者的利弊得失及其适用的审计环境,以期从理论和实务上对两种审计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方法□·源圆· 财会月刊(理论). 一、对两种审计模式的评析1.制度基础审计。,,。,,。,2040。,:(1)“”,,。,。(2),=××。、。,,,。(3),,,,“”。,。,,,,。(4),,、,,。,。 (5)“”,,,。 2.风险导向审计。,———。、、、、,,、,。,,,,,,,。 ,。,,、。,,,。,“”,“”,,,。,,,,。二、两种审计模式的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 李传彪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财会月刊(理论)·源猿· □,,,。,,,: 1.理论依据。,:=××。,、,。,,。,:=×。,。 ,,。,。2.审计实施的程序。“”,“”,,、。,,:,,;,,;,、;,,。 ,,,。,。,,,。,“”“”。,:,,;、、;;、、;。3.审计的逻辑起点。,、。,,,。,,,,,。 ,,,。,,、、、、、,,,。 4.审计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①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2 ②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会 计研究,2002;2 ③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4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1)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该项认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重要性水平的合理确定。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此外,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十分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量化理论在运用中存在固有缺陷一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

有效性。二是数理模型量化可靠性差。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理模型,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正态分布假设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三是难以评估系统性风险。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市场状况迅速恶化,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难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其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培训,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与审计总成本的增加;此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还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一定的通信与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手段。由此可见,风险导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会计审计>> 审计>> 论文正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作者:王秀丽发布时间:2006-12-13 -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内容提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已经在理论和实务中体现了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分析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和区别,并对现阶段我国实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适用性分析。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适用性分析 随着国内外重大审计失败事件的不断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审计职业界和学者的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4年10月发布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如果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并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审计方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托责任人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审计方式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二是从19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审计方法重点在于注册会计师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其涉及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费用。从方法论的角度,这种审计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system-basedauditap proach)。三是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显露缺陷,一种新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渐兴起,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 proach)。 回顾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成为审计方法发展的国际趋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

审计第一章习题(含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之所以起源于16世纪初意大利的合伙企业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在这一时期的意大利()。 A.合伙企业应运而生 B.合伙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 C.人们开始聘请会计专家来担任查账和公正工作 D.合伙企业导致了股份有限制企业的产生 2. 把查错防弊作为次要的审计目的的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下列阶段()。 A.1844年至20世纪初的英式详细审计 B.20世纪初开始的美式资产负债表审计 C.1933年美国《证券法》出台后 D.2001年美国安然安达信案件后 3.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从以下()阶段开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转变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A.16世纪的意大利 B.1844年至20世纪初的英国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D.2005年国际审计准则修改以后 4.1918年9月,北洋政府批准著名会计学家谢霖先生为中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先生创办的()是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A.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B.北京会计师事务所 C.上海会计师事务所 D.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5.以下有关中国注册会计师发展过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991年开始了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B.2004年创建了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 C.2006年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 D.2008年开展了事务所的脱钩改制工作 6.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的方法也进行着相应的调整。在下列审计方法中,形成最晚,即最新的审计方法是()。 A.账项基础审计 B.风险导向审计 C.制度基础审计 D.财务报表审计 7.以下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20世纪初的英国审计方法是详细审计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中主营营业收入审计存在问题及审计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14272961.html,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中主营营业收入审计存在问题及审计方法 作者:魏巍 来源:《财会学习》2016年第01期 摘要:在活跃的市场经济中,但由于内部控制不健全、公司架构不合理、虚构财务信息等问题,加大了审计风险。传统的审计方法也逐渐转变为以风险为导向审的计方法,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提高审计效果与效率,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 关键词:风险导向;营业收入;审计问题;审计方法 一、风险导向审计中主营营业收入审计存在问题 (一)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 企业为了满足当期的营业收入、利润的需要,可能会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这种情况是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税法的规定的相关要求,常见的情况包括:提前或推后开具发票确认收入;篡改发货记录、发票信息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商品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提前确认收入;成本无法可靠计计量提前确认收入;防止后期利润下滑延迟确认收入等。《企业所得税》从税法的角度上明确规定了收入确认的条件,并不以开具发票作为收入的实现。 (二)未按照规定正确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工程建设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在实际运用时该方法的可操纵性非常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完工百分比法的计算规则,但在具体操作中,也会存在低估成本、高估收入的情况,或是虚构成本的发生、或是人为调整完工百分比等问题。 (三)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认收入 重大不确定性的销售包括:具有质保期的商品销售、附有售后回购、售后回租条件的商品销售、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买方可能存在拒付货款的情况等,由于无法同时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对此种具有重大不确定性的销售不应该确认收入。但是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对上述交易进行确认收入的的情况,虚增收入,操纵利润。 (四)签订虚假合同,操纵营业收入 企业与第三方签订虚假合同,伪造生产记录、发货记录和发票,虚增收入。或是企业(包含母子公司)与第三方签订合同,产品销售后,确认收入,而第三方与子公司再次签订合同,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同的的一种审计理念。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要求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公司治理作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以对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作为基本目标。在审计实务中,明确内部审计活动在于评价并帮助机构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经济竞争加剧,破产企业不断增多,社会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审计作用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关于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来自日本内部审计学术界及职业界。 任职于日本内部审计协会的霜垣城一郎先生认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会计为中心的侦察型审计;第二阶段是逐渐从财务审计走向内部控制审计再走向积极增进企业利益的业务审计;第三阶段是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要求的现代内部审计。 美国学者麦克宁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新范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反映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契合。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直接测试内部控制,考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风险的大小仅用于表明控制的薄弱与健全环节,从而实现防弊或兴利的目标。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先确认企

业的目标,然后针对目标进行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最后测试实际的内部控制能否切实管理由于完成目标而可能产生的风险。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1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做出了新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积极地研究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IIA实务公告2110-1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意见,对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帮助。 二、国内研究现状 郑小荣(2006)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探究》认为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必然应当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从组织目标的角度来评估与改善风险,为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或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咨询与保证服务,从而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并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趋势侵蚀内部审计生存的职业空间。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础时风险的评估与改善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不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与改善,还是对公司治理程序进行评估与改善,都应该是以风险评估与改善作为首要目标。 詹先壮(2010)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研究》中认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方法,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审计理念,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将审计风险简要的分为四种模型:以企业治理系统风险为导向的企业治理风险导向模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1 风险导向审存在的问题 1.1 审计实施主体存在的问题 1.1.1 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效益问题。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工作重心前移,在审计工作的前半部分,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和关注的程度都较其他模式有所加大,从收集审计证据、分析企业资料本文由收集整理到评估量化风险,都要消耗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这就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时间成本;另外工作量的加大,必然会导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增加,这也会使审计成本大幅增加。 1.1.2 注册会计师的综合能力问题。注册会计师除了要精通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财税法规外,还需要掌握经济分析、行业分析、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大多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胜任能力不强,许多的注册会计师都不能熟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并不具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多知识多元化的需求。 1.2 审计实施客体方面的问题 从市场层面来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呈现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小事务所偏多、大事务所偏小,无论从收费水平和利润方面来看都远远低于国际性的大事务所。这就导致众多的事务所陷入一个不注重审计质量,追求短期利益的怪圈。此外,从客户层面看来,我国很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使得风险评估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

1.3 审计手段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审计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便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而受制于开发能力或建立数据库的成本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评估的要求,导致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数据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的评估不够全面,评估结果不够准确。 1.4 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以2006年颁布的新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要求为基础,重新制定了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制度大多流于形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仍然习惯沿用传统的账项审计方法履行程序,风险评估程序基本只存在于形式,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底稿的填制,无法准确鉴别出风险点。相应的,各级复核对于风险评估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风险评估的质量控制缺乏必要的监控,使得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内部操作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变成一纸空文。 2 推进风险导向审计的措施 2.1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2.1.1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会计师事务所应在新审计准则的指导下,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强化质量控制制度,从承接业务到出具审计报告都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同时,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监管也非常重要,在事务所内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1)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该项认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重要性水平的合理确定。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此外,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十分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量化理论在运用中存在固有缺陷一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有效性。二是数理模型量化可靠性差。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理模型,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正态分布假设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三是难以评估系统性风险。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市场状况迅速恶化,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难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其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培训,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与审计总成本的增加;此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还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一定的通信与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手段。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并不能从总量上减少审计成本。 (三)缺乏相应的审计准则支持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是建立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其中审计风险模型的规定还局限于仅考虑账户与交易余额的风险测试,如果将审计重点放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就容易忽略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漏报。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独立审计准则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已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不能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全面技术指导和规范。在审计实践中,由于缺少独立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三、推进我国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建议 (一)建立完备的审计规范体系进一步修订以审计准则为核心的审计规范体系,注重对

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有什么区别1

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有什么区别 (一)账项导向审计模式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稳健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核对账证、账账、账表,如果它们之间能够勾稽相符,就认为财务报表所放映的情况是真是的。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往往只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相关的会计资料,审计的方法主要是详查法,力图通过大量的凭证审核及其在会计系统内的周转来发现问题。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仅适用于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由于舞弊行为的多样化,使得审计工作如果仅仅着眼于会计过程中的账证、账账、账表的“三相符”,在实践中则难以保证有小弟查错防弊。同时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显,至20世纪初,这种模式就逐渐退出其主导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主或企业管理层势必改变“事先躬亲”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内部控制系统,这就是使审计人员把注意力转移到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上来。因为,如果防止和揭露差错舞弊的那些控制方法已经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正确地运用,那么这个系统所产生的会计结果自然也应当是正确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是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现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之处,则可缩小其检查范围或简化其审计程序。在这种审计模式下。是否检查凭证与经济事项、检查多少凭证与经济事项都不再是毫无目的大海捞针,而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以大数定律和正态分布为基础的统计抽样也逐渐取代了单纯判断性和任意性的抽样。同时这一模式由于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了解与分析,还可以发现与某些内部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系统性错误,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正因为如此,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从20世纪40年代起航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方法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产生的背景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广泛运用中确实展现了其高效准确的优点,但也存在着重大的技术缺陷。因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上,即假设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都希望建立能防止和揭露差错和舞弊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无异于将防止和揭露差错舞弊的主要责任由注册会计师转移给了被审计单位。这种把“查错防弊”的手段主要寄托在诚信的公司管理当局所设计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上的“愿望”,可以说是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最大弱点,并且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进入20世纪后半期。由于企业管理舞弊的普遍出现,使得制度导向审计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众多的世纪诉讼案件表明,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即使是设计最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可能因为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等原因造成控制失效;内部控制是针对过去的大量交易而设立的,它可能因环境改变而控制效果下降,无法自动地针对未来做出防范;更重要的则是,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因员工的串通舞弊而形同虚设,特别是由于内部人控制它无法制约最高管理层的行为,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超越控制的限制。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确存在着提供虚设会计报表的驱动,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这种舞弊的驱动更强。例如,公司集团内部的众多关联方交易,融资、投资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企业内部激励方式的创新等等,可供企业管理层舞弊造假的空间和手法都扩大了。如果企业管理层存在舞弊造假行为时,他们会利用其掌握的内部控制制定权与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及其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状况、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该项认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重要性水平的合理确定。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考虑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此外,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十分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二、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风险量化理论在运用中存在固有缺陷一是风险量化的数理模型对历史数据过度依赖,这种数据方面的因素制约了风险评估技术的有效性。二是数理模型量化可靠性差。作为基本风险分析工具的数

理模型,以正态分布和小概率事件为假设,然而,正态分布假设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小概率事件的现实发生概率也偏大。这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通过数理模型进行风险量化的可靠性。三是难以评估系统性风险。风险量化模型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充分,当市场状况迅速恶化,严重的系统风险发生时,以市场基本运行为前提的风险量化模型难以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实践中不能降低审计成本理论上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关注被审计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影响财务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并把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审计资源。但实践中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进行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量化需要耗费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会增加审计项目的时间成本;其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培训,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与审计总成本的增加;此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还需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一定的通信与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仍然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的审计手段。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能更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但并不能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研究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研究 审计模式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重要问题。在审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依次出现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的频频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审计界的普遍关注。该审计模式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基础,并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随着审计的发展,将不同的审计模式进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看清不同审计模式的优缺点。科学地看待不同的审计模式,有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改进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进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本文就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程序、方法及风险处理等方面一一进行比较。 一、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是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量化分析来确定影响财务报表的重要因素和检查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制度基础审计是在评价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确定审

计的重点和范围,以期能够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和时间。它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整、健全,初步评价其可信赖程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有效,财务报表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财务报表就会越真实越公允越可靠。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财务报表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审计人员为了取得相关证据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就不得不扩大审计范围。 2.测试。 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状况、了解掌握了相关资料后,即可以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复合性测试。否则,就对财务报表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发现控制缺陷以改进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控制测试在非财务报表审计中的主要目的。 3.评价。 在了解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成控制测试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该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通过做出的评价来分析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便以此为根据决定是否进行实质性测试以及进行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度。 (二)风险基础审计程序在理论上虽然仍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但在具体内容上与制度基础审计有着较大的差别。

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目前,风险导向工作中得到应用,同时也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广泛探讨。许多人认为在我国开展风险导向本身还存在许多缺陷,另外,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环境也使风险导向作为一种理念,风险导向模式无疑是更加科学的,但在我国风险导向模式尚处于初步了解和认识的阶段,唯有部分会计事务所在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进行时,尝试了风险导向模式。从整个行业的构成及所接业务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家、社会和内部,仍以账项导向模式和制度导向为主。2缺乏风险导向产生的动因。推动由系统导向向风险导向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因就是风险,特别是诉讼风险的增大。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是整个行业的恢复建立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事务所几乎没有诉讼风险。在90年代,行业的相关法规逐步完善,有关部门也曾对影响社会的几大会计造假案以及涉及的事务所进行过处理,但总体来看,我国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仍然很小,主要表现在,《证券法》、《公司法》、《刑法》以及《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规定对人员的工作结果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存在矛盾;相关法律对责任的认定缺乏专业判断标准,《独立准则》作为规范行为的重要技术标准,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等方面。另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公众投资人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证券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这也导致了我国行业的法律风险偏小。由此可见,由于目前我国立法方面存在的漏洞,导致我国人员的法律风险偏低,人员对风险不够重视,事务所缺乏实

施风险导向的根本动因。3风险导向不能节约成本。降低成本也是风险导向产生的动因之一。一般认为,风险导向能够降低成本:通过对被单位所处经营环境及其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确定固有风险;同时更为关注被单位已设置的内控制度,识别很可能影响报表的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更好评估,认定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进一步确定人员收集何种证据以及所需证据的数量,并把有限的力量在业务之间合理分配,有效利用资源。通过相关成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风险导向并不能节约成本,主要原因有:(1)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分析评估,再到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进行风险量化,都要花费师相当的时间,这样就会增加项目的时间成本。(2)风险导向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作为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模式,风险要求人员具备管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有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因此风险导向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人员的参与,并对其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会导致人力成本增加,也会相应地增加的总成本。另外,为了提高信息搜集、传输的效率,实施风险导向需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为此需配备一定的通信与计算机方面的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工作的资金成本。从风险导向模型: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分析,该模型以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的范围、重点,从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方法。从公式可以看出,风险导向的重点是对风险的评估和量化过程,但是,在实务工作中,风险的正确评估和量化缺乏可

风险导向的审计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的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 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 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有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 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 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有的重 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 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实行设计。会计报 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①其审计风 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够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 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 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 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 织结构不恰当或存有缺陷,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 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 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 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 键经营流程。 4.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 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 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 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 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①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 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 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当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 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有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 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100%。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 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 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即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侯俊志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国 内外主要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目标、实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对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要求,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对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一、引言 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日益关注。正是存在这样的需求,一种以内部审计主体组织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在内的、以组织整体风险作为审计重点的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势而生。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于如何在具体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的实践性资料并不多见。而要将这种新型审计模式贯彻到内部审计全过程,就必须在如何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二、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国内外运用情况研究 目前内部审计领域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目前还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即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选择审计项目时采用这一方法,而在微观层面,即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还非常有限,如Marco Allegrini,Giuseppe D'Onza(2003)对在意大利上市的前100家大型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25%的企业未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67%的企业只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有8%的企业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并未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研究 理论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李曼(2010)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审计风险”,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思路

分析导向审计思路 分析导向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种取证模式,与原有的三种取证模式(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相比,克服了它们的共同缺陷,即从“部分→整体”收集证据的模式,采用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能较好地保证审计质量,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因此,探讨分析导向审计的取证原理,对于指导我们的审计实务具有重大意义。 一、分析导向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的比较 (一)分析导向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都有固定的取证模式: 1、账目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按照会计处理相同或相反的循序依次审查会计资料,特点是审计直接针对会计处理的结果是否可靠进行实质性测试,而不考虑这些结果是怎样产生的。 2、制度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特点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符合性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一般来说,应将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下所产生的会计数据作为审计重点。 3、风险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了解内部控制结构→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相比,在术语上,内部控制制度变为内部控制结构,符合性测试变为控制测试,这一改变,不仅是术语上的改变,而且应用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风险基础审计下,对内部控制结构的了解及控制测试的目的不再是确定审计重点,而是根据了解、测试的结果,评价控制风险的高低,据此进一步确定构成会计报表的具体项目的检查风险的高低,从而确定对该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所需的证据数量。 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归纳出原三种取证模式的共同点是从构成被审计内容的个体出发,根据对个体的审查结果对被审计内容的整体表述意见,采取的是从“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因此,其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审计的个体数量的多少成正比,一般来说,审计的个体数量越多,审计结论越可靠。在现代审计中,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审查的个体的增多,为确保审计质量,该模式下审计界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审查较少的个体数量,既能减轻审计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又能确保审计质量。在这一需求的带动下,审计取证模式由审查全部个体模式(账目基础审计)发展为抽查部分个体模式(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在抽查部分个体的情况下,由于只审查了部分业务,虽然减轻了审计工作量,降低了审计成本,但未查部分是否存在错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从而使得根据部分业务的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所做出的审计结论产生了不确定性,因而也就引发了审计风险的存在,所以,从“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是引发审计诉讼爆炸的技术原因。 (二)与原三种取证模式相比,分析导向审计不具有固定的取证模式,它是

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 1、确定审计的目标 2、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予以描述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4、符合性测试 5、符合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6、实质性测试 7、实质性测试结果的评价 8、撰写审计报告 优点:一方面当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中取得审计证据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力时间、降低成本;另外能较好的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缺点:过分依赖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二、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情况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2、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3、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情况;4、关联方及交易情况;5、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6、其他 常用方法1、查阅去年的审计工作底稿;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3、查阅公司章程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4、参观被审单位现场。5、询问内审人员和管理当局。(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审计机构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具有法定约束力。 ⑴签约双方的名称; ⑵委托目的; ⑶审计范围;应明确所审会计报表的名称及其反映的日期或期间 ⑷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⑸签约双方的义务; 委托人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②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③按照约定条件即使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①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②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⑹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审计报告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后果,与审计人员无关。 ⑺审计收费; ⑻违约责任; ⑼应当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否作为在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进行抽样的基础,并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决定其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