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听到”心理学“这三个字,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人也会好奇的去探寻一下究竟。当然,也有一部分会担心:学心理学的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穿我?这个未知的领域被很多人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和基调,让人向往的同时有那么一丝恐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也慢慢地被人熟知,但是相对我们庞大的群体,了解她的人还是非常少的。因此,对心理学的认识的误解和偏差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但它真的是那么神奇,遥不可及吗?

其实,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心理学通常研究的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有些正好是大家都熟悉,而且经常关心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容易讨人喜欢?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人印象深刻?人为什么要自杀?男人为什么比女人更爱聊政治?等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学存在很多误解,我们也有必要针对一些误解做一些澄清。这样人们才能更好的去认识,学习并把心理学应用于生活中。

一、心理问题≠不正常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咨询室,在咨询师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绪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

面有问题。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咨询。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释,问题就能顺利地解决;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透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

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我们所说的心理治疗是主要诊治神经症患者或者有人格障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病人”。心理咨询面向的主要是正常人群,称之为“来访者”,处理的问题多为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婚姻、育儿、疾病、康复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心理咨询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症状的人或者健康的人,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幸福”而进行的“未雨绸缪”式的咨询,而不仅仅是“治心病”。很多同学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病”的境地才要去咨询。这就是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混为一谈,这样经常导致错失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如何判断心理咨询的最佳时机?一般而言,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自己无力解决,明显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疾病状态,那应该接受的是心理治疗。

三、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神化,好像咨询员应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将心理医生视为“开锁匠”,期盼其能打开所有的心结,所以常常求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望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堆积

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

四、心理医生≠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师当作“救世主”,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以为咨询应该有能耐把它一一解开,而自己不须努力、不须承担责任。要知道,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心结形成的根源,找到化解心绪的办法,也就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另外,来访者面临抉择无从决断,希望咨询师帮忙拿主意时,应明白咨询师与来访者是不同的独立的人,有与来访者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咨询师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好恶强加给来访者。“救世主”

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再塑自己、才能超越自己。而把自己完全交给咨询师,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只有一事无成。

五、心理学≠算命

许多来访者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师就应该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师水准不高。其实心理咨询师并非算命先生,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讯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因此,来访者需尽量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双访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咨询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积极心理学在自我情绪调节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自我情绪调 节中的应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积极心理学在自我情绪调节中的应用 摘要:在心理学研究中,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情绪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哈佛大学教授斯塔罗斯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对人体积极情绪的统称,包括人对周围环境信息所作出的生物反应和条件反射,贯穿在思维认知、心理感受、心理平衡、情绪认知等多个方面,应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调节,达到情绪健康。”因此,积极心理学在自我情绪调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善于利用积极心理调节情绪,能使情绪达到健康状态。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自我情绪调节 引言 从应用心理学视角来看,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学会情绪管理,善于运用积极心理调节情绪,努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节情绪应关注于积极方面,善于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积极的感官信息;面对困难要学会从积极方面入手,找到解决办法;面对问题要从积极的方面探寻解决方法;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构建积极的社会辅助系统。 一、正确认知积极情绪

人在学习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人们经常用“不可救药”、“糟糕”、“生无可恋”、“怀疑人生”等词语来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抱怨世事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种消极的思维观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正确认知积极情绪,自己做情绪的主人。首先,任何积极或消极情绪都是在外部环境及事物刺激下而产生的,当事情的发展预期没有达到个体主观需要时,人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当人的物质或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因此,情绪的产生作为一种个体因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心理活动过程,要学会适当调节,自我控制。其次,每个人都能察觉到自身情绪的产生。情绪是生物个体心理活动及感官信息接收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机能三部分构成的。每种情绪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模式也会因情感体验的不同有所差异。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人应该学会正确认知情绪。最后,情绪对人体有催化作用。情绪有积极的向上引导作用和消极的催化作用。在平时生活中,由于我们对情绪缺乏正确的认知,经常会产生“情绪化思维”,被情绪所左右,因此我们要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管理情绪,调节情绪。 二、善于表达自身情绪让外部表现更加丰富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班会课性质、功能定位及实施误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14339499.html, 班会课性质、功能定位及实施误区 作者:罗京宁 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16年第10期 【摘要】班会课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班会课功能定位,科学开展班会课实 践,有助于发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积极推动班集体建设;有益于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班会课的实施要避免班会功能盲目扩大、班会内容交叉重复、班会实施一刀切等误区。 【关键词】班会课;功能定位;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0-0064-03 【作者简介】罗京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南京,210001)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 明确班会课的性质及功能定位,有利于解决班会课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利于班会课的科学实施。盲目扩大班会课功能,会增加班主任的工作负担;随意设置班会课内容,会挤占有限的班会课时间;班会课越俎代庖,会与其它学科教学重复。 一、班会课的性质 班会课最初是班主任为处理班级事务而召开的班级“会议”,主要在课余时间召开,未排入课表。班会课一般根据班级工作需要来确定内容、时间和长短,多为偶发事件处理、班级工作小结、常规教育、成绩反馈等。后来,大多数学校将班会排入课表,成为“班会课”,班会课内容、授课方式多由班主任自己确定,这就为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提供了时间和阵地的保障。目前,一些学校构建了校本德育课程体系,鼓励班主任根据班情,设计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班会课,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班会课应该是一次会议、一项活动,还是一门课程呢?班会课到底该怎样定位呢? (一)班会课是“会”,更是“课”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带领班级达到理想的目标,这就需要通过班会课不断加强团队建设、解决班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班会有时候是“会”,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班务处理、偶发事件处理、问题讨论等等;班会更应该是“课”,通过有计划、系统地实施班级德育,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发展。班会课是班级可以支配的时间和阵地,应该形式多样,轻松活泼。班会课可以通过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呈现,也可以采用一次班集体活动的形式,但不能说班会课仅仅是一次会议或活动。班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确定的组织者、有明确的参与主体、有严格的组织过程,具有明显的学校课程特征。班会应是“课”,更应成为“课程”。

积极心理学作业答案

积极心理学作业答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一、单选题(共分) 1. 下列属于消极的文化心理倾向的是()。 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C.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2. 在心理学中,描述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关系的是()。 A.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B. 韦伯定律 C. 首因效应 D. 马太效应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3. 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这种现象被称为()。 A.

B. 从众心理 C. 沉没成本效应 D. 心理账户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 4. 感觉精力枯竭是哪种压力信号()A. 生理信号 B. 情绪信号 C. 思想信号 D. 行为信号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5. 性心理和性行为具有()。 A. 排他性 B. 互利性 C. 互惠性 D. 道德性 满分: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6. 鲁迅说:不读(),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语》 D. 《道德经》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 7. 人格四个特性中,最能反映人格是否健康的特征是()。 A. 独特性 B. 稳定性 C. 统整性 D. 功能性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浅谈如何有效设计班会课

浅谈如何有效设计班会课 浅谈如何有效设计班会 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班会如果能利用好,它就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渠道和阵地,是班级精神得以形成和完善的有效途径,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班主任认识上的偏差,眼下班会的现状并不乐观。班会往往成为班主任教训、批评学生或不断向学生提要求、下命令的堂,班会成了班主任的“独角戏”,成了班主任的“个人演讲会”,更有甚者,干脆把班会变成“自习”。这种缺乏生命力的班会最终渐渐的失去了学生的“拥护”甚至被学生所“唾弃”。班会陷入误区,对学生造成多重的危害:①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化效果不大。有少数学生甚至因为长期在班会上受批评而与班主任形成了“僵持”和“对立”。②窒息了民主和创新的思想火花。由于班主任“包揽”了班会,班主任成了班会的领军人物,学生失去了主导班会的自由,无法成为真正的班级的“主人”。③容易给学生留下心灵的创伤。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大多集中在班会上进行。他们往往把学生中发生的一些“异常”现象认定为“违纪”,因而常常在全体同学面前对那些“异常”学生大声“棒喝”,造成学生心理紧张,失去自尊心和上进心。许多学生就是这样带着“委屈”和“伤心”走上自暴自弃的归途。这种班会完全违背了“教育转化”的宗旨。 这不禁让我思考:当代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班会? 解答这个问题,请首先让我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

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这就让我想到我们能不能把班会从原的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把堂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了解学生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上,转变为更多地去关注和欣赏学生内在的潜能和积极的品质等,并引导他们,使他们内在的潜能和积极的品质得以有效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收获幸福呢? 当我们弄明白了学生需要怎样的班会,接下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有效地设计班会? 第一,主题应该有针对性。 班会主题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班主任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节日、时事热点等因素确定班会的主题。例如,小学年级的学生可多从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确立主题;初中年级由于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亦是青春期的叛逆阶段,因此,可多从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方面确立主题;高中年级则可多从理想教育这方面确立主题。又如,父亲节、母亲节这些有助于班主任进行感恩教育的节日,班主任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确立班会主题;再如,针对学生近期思想动态的普遍趋向,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主题的班会,像初高中的起始年级,由于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学习的内容、难度和压力都有所增加,难以适从,我们就可以开展一些励志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

心理学

“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知论的门,直到1879年心理学才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哲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华生: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从而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弗洛伊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其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罗杰斯:20世纪中期,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二、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 一)心理学家知道“我在想什么” (二)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三)心理学只研究变态的人 (四)心理学家都会催眠和解梦 三、心理学中的一些常识 这里是我摘自《心理学与你》一书中的几个“常识性”问题,同学们不妨试着回答一下,看看心理学知识与一般的常识是否有所区别。 ★做梦用多长时间?

梦是否是来去一瞬间的呢?你认为做一个梦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①几秒钟;②一两分钟; ③若干分钟;④几个小时。 你隔多长时间做一次梦? ①难得或从不做梦;②大约每隔几夜一次; ③大约每夜都做;④每夜都做好几次。 牛奶一样多吗? 厨房的桌子上放着两瓶相同的牛奶。五岁的瑶瑶看到妈妈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大玻璃坛子里。她的眼睛溜溜地转,目光从那只装满牛奶的瓶子转向到坛子。这时妈妈问:“瑶瑶,是瓶子的牛奶多还是坛子的牛奶多呢?”瑶瑶的回答可能是: ①瓶子的牛奶多;②坛子的牛奶多; ③一样多。 哪一种决定风险大? 一群朋友准备把合资赌马。在每次比赛前他们都分别写出赌注的意见,然后集中商讨,做出全组决定。在每项比赛上,最为慎重的决定是一点赌金也不押;较为冒险的决定是在最有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少量赌金;而非常冒险的决定是在最不大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大量赌金。与个人意见的平均情况相比,全组的决定可能: ①更为谨慎;②更为冒险; ③既不更谨慎也不会更冒险。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Introduction)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实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的分类: 二、心理的实质

思维方式的4个层次

思维方式的4个层次 去看某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它无法解决。 但当你站在更高的一个维度去看它,也许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甚至连问题本身也消失了。 就像马车的时代,大家都在寻找更快的马,但当汽车被发明出来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思维层次的差别就是高度之差,而高度之差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差异。 因此,提升我们的思维层次,站在更高的认知维度上理解一件事情,感知周围的变化,人生才能加速升级。 2思维层次分4层,你在哪一层?第一层:抱怨型思维 典型思考模式:都是你们的错! 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首先会将其归因为环境的不好。 比如: 工作不顺利,是因为同事们太奇葩... 没有晋升机会,是因为公司没有好的晋升机制...

总之,处于现在的这个困局,是所有人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甚至是时代的问题,就不是自己的问题。 他寻找解决办法,也都是顺着“改变周围的环境”的路径去思考。比如频频跳槽,比如哀怨同事。这类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喜欢抱怨,你跟他接触的时候负能量满满。 这样的人,对世界的理解死死地被困在了“环境”这个最底层,从而给自己带来了诸多困难。 第二层:行动型思维 典型思考模式:我还不够努力!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觉得可能是自己做的不够多才会导致问题的出现。他们是人们眼中的「行动派」、「实干家」,他们相信,只要持续努力,事情一定会有转机。 但是,努力了,所有问题就一定都能被解决吗? 世界上有些事情,像“麻”。虽然乱,但是只要你投入极大的意志力去行动,花功夫一点点地去理,总能够理得清的,这是努力的意义。

但更多的事情,像“水”。 一盆很脏很浑的水,你花再大的力气也不能把它洗干净。所以只能等,时间一长,杂质一沉淀,水自然就清了。此刻我们需要的,是捕捉水变清的那一刻的感受力。 所以,努力,的确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充分条件。我们还需要方向力,感受力,耐力,判断力......也就是综合的“能力”。 第三层:战术型思维 典型思考模式:方法总比问题多! 理解层次处在「能力」层次的人,有着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进而改善效率,解决问题。 他们明白,我不应该在黑暗中独自前行,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许是条捷径。 不过,处于这个理解层次的人会发现,即使有一身的技能,也会在处理一个又一个难题时陷入焦虑和迷茫。

对班会公开课的点评

对葛启龙班会公开课的点评 ——翁涛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班主任:下面我就葛启龙老师本次——《破茧成蝶的蜕变》主题班会公开课提出我自己的一点拙见。难免有不妥和疏漏之处,望请谅解。 可以说,这是一节新颖独特、绘声绘色、别开生面的班会公开课,更是一节卓有成效、让人大开眼界、获益匪浅的班会公开课。总的来说,葛老师本次的班会公开课是比较成功的。 纵观整节班会课,我认为它有以下几大亮点,也恰好是这几大亮点,让我耳目一新。 首先,通过这节班会课,我们不难看出:葛老师非常用心,课前花了很多时间,费了很大的精力,考虑非常周全,做了充分而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不然,也不可能呈现给我们这样的一场视听盛宴。我想,这一点是作为一个当代同样年轻的班主任值得学习的。 其次,本次班会课的主题选取很好,目标也非常清晰明确。班会课的主题——《破茧成蝶的蜕变》,非常的美丽,富有诗意,内涵深刻。一看就非常励志,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与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非常吻合的,同时,也是对这一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破茧成蝶的蜕变》,这一大的主题下又细化为三个具体的分主题,分别是:1.高二下学期学生出现的艺术与文化课两条不同道路的选择。2.后进生问题。3.感恩教育。按理讲,这三个分主题的内涵和容量应该是非常大的,也是我们

的学生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都会感到很棘手,花费很长时间未必能说得清、道得明。葛老师却能做到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将这三个问题禅师得非常清晰明确并且效果显著,实属难能可贵。第一.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对于当前学生面临的与自己命运紧密(息息)相关的迫切问题——究竟是应走文化课道路,还是艺术这条道路进行了辩论。可以说,这是学生在人生诸多十字路口的一次重大而艰难的选择。他们各抒己见,讲出了自己的观点,有分寸且不是偏颇,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乐观,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我们十三中,只要根据我们自身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都会有好的出路,也一定会考上我们心中的理想大学。第二.高二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尤其现阶段,处于高二下学期,即将进入高三,然而,很多学生的成绩却是很不理想,没有起色,他们彷徨,茫然不知所措,找不到人生的目标,看不到希望,甚至完全丧失了信心。这就是我们都会面临的——后进生问题。平时对于这类学生,很多班主任都会选择口头的说服教育,这样往往效果并不是很好,在这节班会课里,葛老师通过——《一个差生的独白》这一独幕剧的表演,让学生自我觉醒,自我良心发现,从而幡然醒悟,重拾尊严与信心,找到了学习的动力与人生的目标。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第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于天地之间,最大的爱莫过于父母之爱,最大的情莫过于血缘之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孝敬父母,自古以来就是为人子女必尽的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我养我

积极心理学答案

2-4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1、具备生命意义的消极取向的人具有两种生存倾向:________和向外的社会倾向。(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向内的消极倾向 2、心理学和宗教的差异之一在于,所有宗教都试图回答“生与死”的终极问题,尤其是“死”的归宿问题。心理学关注生死之间________的问题。(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人如何更好活着” 3、意大利画家安格尔的代表作_______用裸体少女和泉水暗示着人类的生殖本能,是歌颂人类生殖本能的不朽之作。(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泉》 4、调查发现,世界上的长寿者都具备四个明显的特征:合理饮食、______、平和心态、生活环境。(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科学运动 5、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阶段称为“自我同一性”阶段,此阶段是对生命意义困惑的最初阶段。(单选题) A、 幼儿园到小学 B、 小学到初中 C、 初中到高中 D、 高中到大学 我的答案:C

6、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生命意义的积极取向称之为()。(单选题) A、 生的本能 B、 爱的本能 C、 性的本能 D、 建设的本能 我的答案:B 7、健康是指()。(单选题) A、 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B、 没有病痛。 C、 没有心理疾病。 D、 身心舒适。 我的答案:A 8、顺境时觉得生命美好;蹉跎时觉得生命多难,逆境时觉得生命枉然,这说明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制于:()。(单选题) A、 人的认识发展进程 B、 人的追求目标 C、 人的现实社会境遇 D、 人的生命周期规律 我的答案:C 9、下列不属于生命意义的社会取向的是:()。(单选题) A、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对伪心理学说不 观后感

对“伪心理学”说不 金融理财41120055 张梦磊 这本书的原名为”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作者是Keith E.Stanovich.他是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推理和阅读的心理学机制。自1983年出版以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在全球顶尖大学中享有盛誉,我们现在阅读的是第8版。 一开始阅读这本书,真的有点难以理解,头脑中完全没有概念。可是定下心来仔细阅读,发现这本书不像传统学科理论那样枯燥乏味。全书都从科学的角度去讨论什么是心理学,如何辨别伪心理学。但是与其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心理学,不如说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科学,如何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书中的例子鲜活生动,容易理解。在诙谐幽默中同时又显示出专业性,书中心理学常见的名词,以及定义都做出了解释,让我知道了科学用语和观点与日常生活中的差别。正因如此,这本书让我读着有点累,有些地方也不是很理解,尤其是一开始翻阅的时候,曾几度放下。在内心的坚持和作业压力下,我冷静下来阅读。在思考中写笔记,在写笔记中再思考,最后写读后感。我特别想感叹,外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我们的太不一样了,科学方法和直觉思考也太不一样了。每当阅读到具体例子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容易理解,然而一遇到理论阐释我就会难以理解。尤其是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都是靠自己去理解,思考然后凭借直觉得到答案。而这些答案的正确让我误以为自己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其实不然。阅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我离真正的科学还有段距离,学术也不严谨、专业,在实践之前我的理论知识还是非常不扎实,需要阅读更大量的经典著作来进步。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关键的特性——科学性就提供给了我们一个认识它了解它的方向和思路。科学性不仅仅是心理学的特点,是所有独立学科的重要特点。理解科学性,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学科的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曾经辉煌强大。无论从数学,化学,还是宗教文化,我们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仔细一想,中国古代的种种发明创造主要都是依据经验。经验主义,就是仅仅根据现象表面去推断,局限而狭隘,并没有认识到现象的本质导致知识理论得不到推广。古代的什么地动仪,还有观天象等活动,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人依靠千百年的生活经验建造了许多实用的建筑、器具。但是经过一次次的工业革命我们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看看

走出思维的误区【走出创新作文的误区】

走出思维的误区【走出创新作文的误区】 要说时下最流行的几个词,我虽没有作过统计,但我想把创新这个词放进去,估计没人反对。本人是一名语文教师,不想在大的其它方面引经据典或者人云亦云谈创新,在此只想就自己的老本行对作文方面的创新说点自己的看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是这样提出建议的: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关于作文的考查内容要求,最后一点是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可见创新对作文的重要性。必须指出的是,人们对创新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在教育领域讲创新,更多的是指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它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形式。是否有创新是衡量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对创新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学生讲要创新,老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却值得怀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 (1)、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 (2)、有强烈的求知欲; (3)、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 (4)、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 (5)、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6)、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7)、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的做法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老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老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又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搞一言堂,自己讲这篇作文好就好,那篇差就差;一篇作文中这里好就好,那里差就差。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即使有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也不鼓励,不认同,一棍子打死,学生头脑中刚冒出的一点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这样熄灭了。可以想象,这样本身自己没有创造力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具有创造力,无异于纸上谈兵,缘木求鱼。 二、认为创造力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告诫学生不要创新。 有的老师认为,创造力是天才和伟人所独有的,在作文上不要轻易去创新。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应该是所有人都共同具

主题班会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主题班会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1、主题班会是“班会课”,不是“学科课”。 它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目标,由班主任主动协调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在适宜的场所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开展的一项特殊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一般在课堂内进行,按照一节课的时间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些教师把它上成了“学科课”。如:在导入主题的表述上说成“这节课我们学习感恩父母”,应表述为“我们上一节感恩父母主题班会课”或“我们开展一次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在教育目标上不要过于重视道德知识的获得,避免与德育课程重复教学,应该继续保留以往班会课“总结反思评价”的教学特点,并进一步强化提升这个特点,不能把这个根本丢掉;在活动形式上不要过于严谨、按部就班,要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严而有度,活而不乱。只要是有效的教育过程,就是可取的活动方式。 2、主题班会是“活动课”,不是“听会课”。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相应的活动形式,如讨论、交流、反思、评价,采访、调查、表演、展示,朗读、欣赏、辩论、感悟活动等等。它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而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表扬会”、“批评会”、或“总结会”,应该是一个由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综合型活动性的教育过程。 3、主题班会是“教育课”,不是“知识课”。 它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它是落实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应突出它的教育性,不应上成“只求热烈不求效果”、“只求知识不求教育感化”的“重德育知识不重德育教育效果”的知识性教学的课。德育课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是“知道怎么做但不愿做、不想做、不去做”,知识学得牢固,但道德行为的养成无态度、无意志,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4、主题班会是“生活课”,不是“故事课”。 有的课所举的事例要么是古人,要么是伟人,要么是童话,教育内容太远、太高、太虚,事例选取太注重于“故事化”。虽然用意不错,但学生总觉得自己无法企及,榜样的作用打了折扣,这种教育的效果是“远而虚”、“大而空”。不是不要这样的事例,而是要精

谈谈对心理学的认识

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 12级工程力学2班 姓名: 徐磊 学号: 311207090228 谈谈对 心理学的认识

浅谈对心理学的认识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心理现象,力图揭示心理活动的奥秘。 古代的许多人,包括不少有名的学者,都把人的言行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实体亦即灵魂的主宰。按最早出现于1590年的心理学原名Psychology一词系是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前者意指“灵魂”,后者意指“讲述”,合之则谓:心理学亦即“阐释灵魂之学”。从其语源来看,顾名思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或精神的一门学问。 尽管人们研究心理学可谓有着相当漫长的一段过去,但严格说来心理学其实“只有一简短的历史”。原因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所以它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学自从与哲学分开以来,发展了一百多年,到今天心理学已经比较普及,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威力。心理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能帮助人类认识自我,改善自身,心理学为了人类的幸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今社会,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相应的思维方法是有益的。 对于心理学的误解有很多。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地接触国外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也不再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是目前,中国的心理学水平还是很低的,大众对心理学的了解不深,而且重要的是这种了解和利用明显带有“中国特色”,赤裸裸地凸显了功利思维、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等等。 看看市面上流行的种种关于心理测验之类的书籍,许多未经世事的少男少女很喜欢看,因为青少年时期追求自我认同感,中国的教育又一蹋糊涂,所以少男少女们看看心理测验、性格测验、星座算命之类的书籍,喜欢从中了解自我,认识他人。商家是为了发财的,市场需要什么就出什么书,没办法。不过这样做,客观上加深了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心理学没有这么肤浅的。。。还有一些人可能会问:学心理学是不是就能知道人心理面想什么?你是不是能看透我的想法,我的精神?那太可怕了,学心理学的人都有点脑袋不正常。。。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还有一些人,他研究心理学是为了别有用心的功利目的,是出于私欲,比如为了讨好领导、占别人的便宜,抓人家心理弱点攻击、控制等等,这些人如果说运用心理学的话,毋宁说是对心理学的一种侮辱!不仅仅是误读而已。其实他们去研究李宗吾的厚黑学好了,这更加合适。 泡妞这个问题,很明显,跟心理学密切相关的。情圣们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的,都会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至少他们本人就是出色的女性心理学家。所以心理学,似乎变成了泡妞的工具,这是不是误读呢?呵呵,还有,跟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就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问题了。心理疾病的治疗,这很重要。 芸芸众生,皆有心病。心理学在国外很发达,特别是美国,心理咨询与治疗深入人心,美国的心理工作者是最多的。按照比例,中国13亿人口,是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的,可以目前的状况是,中国的心理工作者少得可怜,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还是半道出家,没有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这其中也有中国国情,在中国,心理工作跟思想政治工作是混在一起,模糊不清的,事实上现在很多所谓的心理医生都是原来搞思想政治工作的。所以,让这些人给你看病,还真有些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 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 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 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2)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 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具有在的统一性。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1.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相对的。(2)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是统一的。认为世界上繁多的事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叫一元论,否认世界统一性的是二元论或多元论。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观点。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是多样的,另一方面多样性中又有其统一性,

心育主题班会课容易出现的误区和对策

心育主题班会课容易出现的误区和对策 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室课题《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模式的实践与 研究》课题编号:jcjyb141710149 摘要:心育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以解决本班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出发点而召开的主题班会。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容易产生一些误区,本文重点分析心育主题班会课产生的误区并提出相关对策,供 一线的班主任参考。 关键词:心育主题班会;误区;对策 前言:心育主题班会课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普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它是班主任针对本班 学生出现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目的、选 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案的一种自主教育活动,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班主任对心育 主题班会课的理解存在误区。 一、存在的误区 1.无计划,无主题 一些学校并没有将心育主题班会列入本学期的教学日历当中。 所以召开心育主题班会就无章可循,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即 便是开了,也是临时选择一个主题,因为缺乏对主题班会的设计, 导致主题班会流于形式。 2.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 召开心育主题班会一定要明确我们要解决学生什幺心理问题, 要达到一个什幺样的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而在实际工作中,很 多班主任在召开心育主题班会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心中无数,当然 也就导致整个班会活动无计划、无目的。由于没有做充分的准备, 班会时班主任想当然,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导致心育主题班 会成人化,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无法理解,也就达不到心育 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 3.班会形式花样多,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很多班主任从主观上认为心育主题班会课和其他的班会课是一 样的,甚至误解主题班会就是“才艺展示”会。有时为了开一场心育 主题班会,花大力气,精心包装一节主题班会,其目的不是为了解 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是展现给领导和同事看,显示我的主题班会多

走出定势思维的误区(doc 25页)

走出定势思维的误区(doc 25页)

下级创新:走出定势思维的误区 第一页。。。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与发展,思维创新是对模式化的思维形式的否定。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刻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思维方式,比如问“8”的一半是几,人们多半回答是4。这种在惯性轨道上思考的形式,我们叫它“思维定势”(也叫思维的惯常定势)。所谓思维定势,就是。过去的思维影响当前的思维”。 思维定势对我们思考问题是有好处的,它能使思维者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思考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大大缩短思考的时间,提高思考的效率;还能使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感到驾轻就熟,轻松愉快。但思维定势却不利于创新思考。换句话说,定势思维(惯常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误区,下级要学会创新思维,必须首先走出定势思维的误区。比如“8的一半是几”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则可回答为0或3(横切或纵切)。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啄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1)对定势思维的认识 定势思维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惯用的模式化了的思维形式,当人们面临现实问题或外界事物时,便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顺着特定的思维轨道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处理。由于文化传统和个人的教育、生活背景,定势思维一旦形成,通常是极难改变的。比如。男人应该刚强,女人应该温柔”、“孩子要听大人的话”、“老马识途”等等。 定势思维一般来说具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一是形式化了的结构,即定势思维是一种“纯形式化”的东西,它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只有当被思考的对象填充到它里边以后,当思维的过程发生以后,定势思维才表现出它的存在,才显示出不同思维定势之间的差别。没有思维的过程,也就无所谓思维的惯常定势。比如问“一加一在什么情况下不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