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学习要点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学习要点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学习要点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学习要点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学习要点:断魂枪

2010-6-23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3.《断魂枪》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选择、简答)(2).小说开头描写了我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被西方利船炮舰冲开了大门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随之而来,中国的传统经济、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传统文化陷入了一时找不到现实延续点和连接线的焦灼困境。当时的国人在时代变迁中一时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而感到孤寂与悲凉。这种社会环境的描写,为展现沙子龙等人的表演创设了一个社会背景。这正是沙子龙复杂心态产生的原因,对深化“传统文化在社会大变革时代陷入了一时找不到现实延续点和连接线的焦灼困境”这个主题有点题和铺垫作用。

(选择、简答、简析)(3)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十分鲜明。沙子龙武艺高强,个性孤傲内向,看到了时代的挑战而孤芳自赏、不服、对抗;孙老者嗜艺如命,豪爽乐观,积极进取,但对时代变化盲目固执;王三胜庸俗自私,个性争强好胜。但面对时代变革大潮,沙子龙虽无奈却成为“东方的大梦不得不醒”的醒者,而孙老者和王三胜则仍然沉潜在“东方的大梦”之中迷惑不醒。

(选择、简答,简析)(4)沙子龙的醒悟和困惑、不服与孙老者和王三胜的执迷不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作者对主要人物沙子龙着墨不多,但由于有孙老者和王三胜的多侧面对比烘衬,他的性格内涵和心态容量,却显得更为深沉、丰满。

(选择、简析)(5)作者善于通过肖像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孙老者穿戴、辫子、眼神的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和行为描写,表现出了他嗜艺如命、豪爽乐观、积极进取、但对时代变化盲目固执的性格特征。对王三胜练武比武过程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了他的庸俗自私、盲目、争强好胜。对沙子龙内在复杂心态下的外在行为显现,尤为精彩,表现了他困惑、孤芳自赏、无奈的心态。

(选择、简析)(6)文中有好多比喻句,语言简洁,比喻新奇贴切,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肖像和性格。其中,描写沙子龙的比喻句有:“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比喻沙子龙的两跟炯炯有神,与他高强的武艺相一致;“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比喻沙子龙的武艺、事业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衰退之快、之突然,令人茫然、难以接受。描写孙老者的比喻句有:“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么直顺……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用筷子比喻小黄辫子的细,与他干瘪的身材相匹配;“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眼珠的比喻显示其明亮有神,暗示其武艺高强,与身材形成对照,但与对沙子龙的眼睛的比喻相比较,又远不如沙子龙的眼神,暗示其武艺不如沙子龙;“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的向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病”这种病态的身子与王三胜的黑塔似的身躯形成对比,但论武艺却远在王三胜之上,反衬他的武艺高强,使人物的形象鲜明突出;“抱拳收势,身儿缩紧,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了巢”这个比喻显示他的收势快而有力、武艺高强。描写王三胜的比喻句有:“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比喻他的肌肉僵硬,缺乏灵活性,与他那半拉子的功夫相一致,“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比喻他人高体壮,也有点力气。这些比喻句,都和人物的身份、个性特征相一致,非常形象生动,丰满、突出了人物形象。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学习要点:哦,香雪

2010-6-23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4.《哦,香雪》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是当代女作家铁凝写的一部短篇小说。

(选择、简答、简析)(2)如果把火车看作现代文明的象征,那么,台儿沟就是古老中国大地的缩影。火车终于开进了贫穷、落后、封闭、沉寂的深山,虽然只在台儿沟停站一分钟,但却具有整个中国正在发生现代化转折和它尚处于初始阶段的隐喻意义。人们惊奇、向往、激动、流泪,情不自禁地追逐着火车跑;穿戴、谈吐、行为、心理,一切都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无疑是沉睡大地的觉醒,预示着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正在展开。

(选择、简答、简析)(3)作者以动人的抒情笔调,歌唱了在这文明与原始的交汇中,原始文明所折射出来的质朴美。香雪就是这质朴美的化身。她心地纯真,“洁净如水晶的眼睛”,能使“爱计较的人也变得慷慨大方”;她性格执著,她是“台儿沟惟一考上初中的人”,她向往那小小的铅笔盒是要追求与同学们人格上的平等,象征她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为了满足拥有那塑料“铅笔盒”的心愿,竟能不顾后果地冲上火车;她生性胆怯,但趁着心愿满足的激情,也能勇敢地在暗夜荒山中独自穿行。质朴美与现代文明在香雪身上正在融为一体。

小说以“哦,香雪!香雪!”的反复呼告收结,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有对贫穷落后的怜悯,有对现代文明的召唤,有对质朴心灵的赞叹,也有对这质朴美可能被现代文明吞没的担忧。

(选择、简析)(4)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视角独特,以小见大。台儿沟是一个小山村,火车站也是一个小站,只停车一分钟,小说运用以小见大和象征手法,赋予了火车进站以丰富而深刻的蕴意。小说以火车进站这个特殊景象为中心画面,进行多层次的全景描写,铺写姑娘们在火车到站前的好奇和热情期待,重彩濡染香雪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的新奇情节,中心画面鲜明突出,实际上蕴含了现代文明对原始文明的冲击,原始文明对现代文明的惊奇、激动、喜悦、向往和山村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个整体构思颇具匠心,含意丰富而深刻。

二是以塑料铅笔盒象征现代文化,用香雪对塑料铅笔盒的向往和追求象征封闭、贫穷,落后的农村青年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执著追求,象征他们对人格平等的追求,象征他们摆脱贫穷落后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大学的幻想。

三是重彩濡染香雪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的新奇情节,中心画面鲜明突出,突出了农村青年追求现代文明中执著、勇敢的性格。

四是对香雪暗夜独行的心理刻画,多角度,细腻而丰富,非常精彩。香雪的内心活动是多角度的,细腻而丰富的,包括对环境——山、树、水、月、铁道、遂道、台儿沟的情感变化,对人——父母、姑娘们、自己的思想情感。香雪心情有兴奋,也有恐惧,两者交替演进,切合人物的处境和心性,合情合理;围绕着铅笔盒勾勒行为举止,展现心理活动,彰显出人物战胜黑暗和恐惧的内在精神动力,令人信服;让周围环境随着香雪的情绪变化而转换色调,情景交融互动,呈现出一派诗化的意境美,真切感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深入揭示人物心灵,深化小说主题,是这篇小说动人心弦的关键。通过人物举止描写、自然景物描写、典型事物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是本文的艺术特点,深入揭示人物心灵,深化小说主题,是这种艺术特点的表现作用。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学习要点:金鲤鱼的百裥裙

2010-6-23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5.《金鲤鱼的百裥裙》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著的一篇真切动人、寓意丰富、讲究技法的短篇小说。

(选择、简答)(2)小说通过金鲤鱼穿一次百裥裙梦想的破灭,表现了身为小妾的小人物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惨的一生,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痛的心灵创伤。

封建等级制度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使得穿什么衣服也成了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一种政治化的权力问题,由此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痛的心灵创伤。

小说主题的深刻性表现在金鲤鱼自身灵魂深处的传统等级意识。反对、阻止或质疑金鲤鱼穿百裥裙的许大太太、龚嫂子及周围的许多人,他们坚守穿衣的名分与权力是外部因素。问题同样还在于金鲤鱼本人,她的梦想与反抗的深层动机,也还是出于与反对她的人一样的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事实上双方都被当时的传统意识形态控制住了。金鲤鱼的不幸命运,是与她传统思想的局限缠绕在一起的。她生下儿子,却对许大太太夺去儿子抚养毫无反抗,内心痛苦而隐忍为安。儿子成婚,她下定决心要穿百裥裙以争名分,但又唯恐结果难卜而未敢缝好衣裙。金鲤鱼悲剧的深刻性,就在于封建等级意识深入到了所有人的灵魂深处,而且根深蒂固。

(选择、简答)(3)金鲤鱼悲剧的主客观原因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当时,穿什么衣服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一种政治化的权力问题。金鲤鱼原是一个婢女、小妾,在县长许大老爷家中,属于门不当、户不对的下人身份,永远达不到门当户对的许大太太的地位。虽然当时已是民国时期,但封建制度的影响根深蒂固,包括金鲤鱼在内的所有人都还受这种等级制度的影响,所以,金鲤鱼内外交困,自身思想的牢笼也束缚着她,在儿子的婚礼上也没敢穿上自己朝思暮想的、显示自己生母地位的百裥褶裙。

(选择、简答、筒析)(4)小说开头写金鲤鱼的小孙女珊珊,发现了四十年前祖母金鲤鱼要在儿子婚礼上穿而未能穿成的,非常美丽的百裥裙。接着叙述金鲤鱼的身世——六岁被买来做丫头,十六岁做小妾,生了儿子,儿子长大结婚,她想在儿子婚礼上穿一条证明她生母地位的美丽百裥裙,却没有穿成。十年后,金鲤鱼死了,她的棺材都只能从旁门抬出,不许走正门。这是倒叙写法,文笔简约,内涵丰富而深刻。小说以珊珊要把百裥裙带到学校去穿做结,通过金鲤鱼与珊珊祖孙两代人的命运对比,突出了时代变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强化了金鲤鱼的悲剧意味。

(选择、简答、简析)(5)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颇具匠心。百裥裙应是金鲤鱼生母地位的象征,金鲤鱼要穿百裥裙是她一生惟一一个自己做出的重要决定,是她反抗的明显象征。以百裥裙为叙述的中心线索:一开头就是特写式的详尽描写、继而以“谜语”增加悬念,再次突出百裥裙如何成为金鲤鱼的“笑话”,最后写出百裥裙令人意外的“真相”——一件未完工、未穿过的衣裙。这样的叙述方式,单一集中而起伏宕,收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

(选择)(6)小说后半部写她儿子出国留学,以及后来在丧礼上的举动,都是悲愤心情下间接或直接的反抗行为,是对生母的真实情感忍无可忍的喷发,这对金鲤鱼的悲惨命运起到了很大的侧面烘托作用。

小说结尾,孙女珊珊要把百裥裙带到学校去穿得到父母的同意,与金鲤鱼要穿而不敢穿,形成了对比,反衬了金鲤鱼的悲剧命运。

(选择、简答、简析)(7)小说的行文,看来只是单纯叙述金鲤鱼和百裥裙的故事,不

动声色地娓娓道来,不加任何议论抒情,似乎很平淡;但是材料内蕴深厚,一个百裥裙,蕴含了一个女人的悲剧一生,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给旧中国妇女造成的心灵创伤;文中运用了倒叙、对比、侧面烘托,融入了儿子的反抗、孙女的穿裙,增加了故事的内涵,形成了不动声色、不加议论抒情却内涵深微动人的风格特点。

6.《苦恼》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写的一部短篇小说。

(选择、简答、简析)(2)这篇小说描述老马车夫姚纳内心的辛酸与苦恼。他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他先后四次想向军人、青年、看门人、年轻马车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无奈地只能向小母马倾诉,小母马不仅听他倾诉,还“闻闻主人的手”。揭示出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

(选择、简答)(3)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小说围绕姚纳想向人诉说苦恼的可怜心愿展开情节,他先后四次想向军人、青年、看门人、年轻马车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都漠不关心。诺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这种整体构思具有以小见大的匠心。

(选择、简析)(4)文中运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车夫姚纳的处境、神态和遭遇,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如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选择、简答) (5)姚纳先后四次想向军人、青年、看门人、年轻马车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无奈地只能向小母马倾诉,小母马不仅听他倾诉,还“闻闻主人的手”。人无情而马有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冷峻地揭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和小人物命运的悲惨,笔墨平淡而爱憎浓烈,发人深思。

(选择、简析)(6)小说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及三个青年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恰当地映射出入物姚纳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小说中的行为描写集中在主人公姚纳身上,他挨了小青年的打,却“嘻嘻”地笑着“求上帝保佑”打他的人,是因为他内心痛苦已达极点,终无渲泄之机,孤寂凄楚至极,故而此时有人骂他打他,他也会感到舒畅些。这种异常心理,更显出姚纳内心痛苦的程度、人情冷漠的残酷。

小说中的肖像描写,主要表现为小说开头对人与马的静态肖像描写。时值隆冬,暮色晦暗,大雪纷飞,车夫姚纳·波达波夫伛着身子,“周身白色,像个幽灵”,纹丝不动地坐在车座上,瘦骨磷峋的小母马也一丝不动地呆立着,他们被遗忘在“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断的喧哗、熙攘的行人的漩涡里。”突显了人物的孤苦寂寞,为社会冷峻的主题做了很好的背景铺垫。

开头描写雪景,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为后面描写人物内心的苦闷铺垫了一个冷酷的自然背景,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气氛,与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精彩。姚纳挨了小青年的打,却“嘻嘻”地笑着“求上帝保佑”打他的人,是因为他内心痛苦已达极点,终无渲泄之机,孤寂凄楚至极,故而此时有人骂他打他,他也会感到舒畅些。这种异常心理,更显出姚纳内心痛苦的程度、人情冷漠的残酷。文章结尾姚纳对小母马倾诉苦恼,小母马“听着,闻闻主人的手”,是极精彩的细节,与当时社会写人的冷漠形成强烈对比,又构成了人与马的命运的类比,深化了了主题。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学习要点:麦琪的礼物

2010-6-23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7.《麦琪的礼物》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

(选择、简答、简析)(2)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作者以“麦琪的礼物”为标题,意味着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相互馈赠礼物、接受礼物的高尚行为和真挚情意,就像基督初生时给他送礼物的表演的行为一样圣洁高贵。

(选择、简答)(3)本小说采用了“一虚一实、双线并行”的结构,主人公德拉和杰姆各自牺牲自己的爱物以换钱购置对方的意中物,夫妻俩同样痴情,同样善良。但作者只详写了德拉卖发买表链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而对杰姆卖表买发梳一事则直到末尾方一笔点出。实际上是两条线索,一明写,一暗示,“一虚一实、双线并行”。采用这种构思方式,固然是为了避免重复,但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在作品末尾形成一个令人惊愕、出人意料而又不违背情理的精彩结局。

(选择、简析)(4)作者善于通过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描述德拉站在壁镜前决心卖掉秀发时的由兴奋、到惊骇、到留恋、到痛苦、再到坚定的心理过程和情感变化,都是通过外在动作和表情描写来显现的,十分真切、细腻而生动传神。

(选择、简答、简析)(5)小说写了一个喜剧故事,可其中又浸染着悲剧色彩,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与此相应的是语言的幽默诙谐。文中关于“一块八角七分钱”的交代,关于“信箱”、“门铃”、“名号”以及壁镜、秀发的描述,都是以夸张的形式、开玩笑的方式述说伤心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妙语连珠,意趣横生。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学习要点:宝黛吵架

2010-6-23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2.《宝黛吵架》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是清代伟大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所著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节选。

(选择、简析)(2)本文的精到,在于揭示了恋爱中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悖反的普遍现象。爱到极处,反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秘。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情人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今天在我们周围还时时发生。

作者总括得好:“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点拨的正是这个道理。

(选择、简析)(3)宝黛二人本来内心是相互爱恋的,但在封建大家庭中,自己的命运要由父母而不是自己做主,不能挑明,所以二人之间只能“将真心真意瞒起来”。张道士给

宝玉提亲之事引起了黛玉的疑虑,不宜明问宝玉,只好用假情试探。宝玉则急着要表白,又因黛玉的讽刺而懊恼,于是误会产生了,二人吵了起来。这正是少男少女恋爱的一种扭曲心理。

(选择、简答、简析)(4)《红楼梦》通常是以行为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极少运用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描写手法写人。本文是一处例外。作者描述了恋爱中的宝黛二人吵架的起因和愈演愈烈并最终后悔的过程,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方法,深入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作者总括得好:“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点拨的正是这个道理。这种热恋中少男少女普遍而微妙的心理情态,如果作者不直接把它揭示出来,读者就很可能于无意中将它忽略了,而这或许正是曹雪芹一反常态,在这里采取直接心理描写方法的用心所在。

(选择、简析)(5)“两假相逢,终有一真”是作者在二人吵架刚开始时以叙述人的身份直接议论的,点明了二人吵架的原因和实质。“不是冤家不聚头”是贾母知道二人吵架后生气时讲的话,贾母是因为二人是表兄妹、二人之间关系很好而发的感慨,无意中隐含了夫妻吵架很正常的意味,让二人听后明白了吵架是多么不应该,内心无比悔恨,这正是歪打正着,说中了。“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是文章结尾,作者对二人当时心绪的概括,再一次点明二人相恋的实质。这三句话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对二人的关系和心态都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还预示了二人爱情的悲剧性,二人不能直接进行心理交流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统治的时代,必然是悲剧的结局。

自考大学语文小说学习要点:婴宁

2010-6-23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小说部分

一、小说总体考核要求: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个性特点。

认知作品的叙事方式。

认知作品的主要表现方法。

结合重要段落,认知其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结合相关作品,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

二、7篇小说作品的具体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1.《婴宁》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属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选择、简答、简析)(2)本文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她个性的表层是爱笑:无时无地的笑,千姿百媚的笑;内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整篇小说几成婴宁笑声的组曲,憨性的乐歌。无疑,这个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赞美和向往。

(选择、简答、简析)(3)在小说中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

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子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小说的主题思想就在于生动反映了这种人类困境。

(选择、简答)(4)本小说结构线索,一条是明线,即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一条是暗线,即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两条线索,巧合,交叉,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是暗线,明线是暗线发展成果的展现,二者巧妙融合,从而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选择.简答)(5)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荚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选择、简答)(6)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达到了妙合无痕的境地。婴宁的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乱山幽谷之中,正是这样的特定的环境,才养成了她纯真、痴憨而又略带狡黠的天性。遇到了王子服,嫁到王子服家,进入了人类社会环境,就必须适应这个环境,融入这个环境,不得不由自然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人类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婴宁不得不改掉爱笑的天性,变得稳重、复杂起来,但其善良的天性仍然保持着,这是合情合理的。

(选择、简答)(7)婴宁爱花,持梅花游玩初见王子服,执杏花与王子服复见,住地处处植有花,嫁到王家仍爱花成癖,购花种花满园,争奇斗妍的百花始终陪衬在她的周围,这有类比、象征之意,类比、象征婴宁美貌、善良的天性,更是对她音容笑貌、独特个性的有力烘托。花与笑的交相辉映,是这篇小说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我愿是一条急流

2010-6-23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18.《我愿是一条急流》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匈牙利伟大诗人和革命家裴多菲献给妻子的一首爱情诗。

(选择、简析)(2)这首诗抒发了“我”对“我的爱人”的炽热的爱情,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重与赞美和对爱情的虔诚,还渗透着诗人对爱情和事业的献身精神。

(选择、简析)(3)本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表达深切的爱情。全诗五节,分别用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城堡的废墟与常春藤、草棚与烈火、云朵与太阳五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和妻子的相依、包容、保护、相互激励的关系,抒发了“我”对“我的爱人”的炽热的爱情。这些喻体的选择,把夫妻之间相依为命、坚贞不渝的纯真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重与赞美。诗中“我”的形象都显得荒芜、简陋、残缺,只有在“我的爱人”的衬托与关爱下,才具有了生机与活力,形成和谐之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虔诚。在这些喻体的对应关系之问,还渗透着诗人对爱情和事业的献身精神。仔细体昧关于“我”的诗句中诸如‘崎岖”、“作战”、“毁灭”、“创伤”、“破碎”等词语,不难体察抒情主人公在艰难的逆境中,不仅因得到爱情的滋养而意志弥坚,而且矢志不移,决心为爱情以及更崇高的目标献身。

(选择、简析)(4)全诗五节,用了五组意象,来比喻作者与爱妻的关系。第一节用急流与小鱼比喻“我”和“我的爱人”的相依关系;第二节用荒林与小鸟比喻“我”要用作战保护“我的爱人”的幸福;第三节用城堡的废墟与常春藤比喻“我”要用生命维护和“我的爱人”的爱情;第四节用草棚与烈火比喻“我”和“我的爱人”的爱情天长地久;第五节用云朵与太阳比喻“我的爱人”给“我”精神和力量。这五组意象,形象地把夫妻之间相依为命、坚贞不渝的纯真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重与赞美,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虔诚,渗透着诗人对爱情和事业的献身精神。

(选择、筒析)(5)诗中对意象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得意象生动而丰满,显示出了比喻的鲜明奇特。如第四节“我”被比喻为“草棚”,“在幽谷中隐藏,饱受风雨的打击,屋顶留下了创伤……”;“我的爱人”被比喻为“是熊熊的烈火”,“在我的炉膛里,愉快而缓慢地闪烁。”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得意象生动而丰满。“草棚”与“烈火”本为损伤关系,这里却是包容、保护关系,表现二人爱情的天长地久。比喻鲜明奇特。

(6)本诗的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全诗五节,每节8句,句式简短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明快,恰当地表现了诗人豪放、热烈、坚定的情感。

·各地自考使用教材汇总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我亲爱的祖国

2010-6-23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17.《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写的一首抒情诗。

(2)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文革动乱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经风霜、深受灾难而今正在重新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殷切心意。

(选择、简答)(3)全诗共分四节,有四个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

第一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所组成的意象群,其共有的陈旧、颓败、贫瘠、阻滞的整体色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予祖国的沉重负载。

第二节,“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组成的意象群,象征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

第三节,“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组成一组富于生机与活力的意象,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

第四节,“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示自己要成为祖国的希望、未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象征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表达要为祖国献身,作者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这四个意象群,第一节的“蜗行”展现历史悠久的古国负重前行的艰难与缓慢,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的过去而悲伤之情;第二节写祖国的“希望”总是在贫穷与悲哀中失落,表现了诗人的遗憾之情;第三节的“黎明”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诗人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未来而欢呼;第四节的“沸腾”展现中国人民无比的信心、干劲和创造力,表现了诗人要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而献身的热情。实际上作者逐层推进地展现了祖国的历史面貌和自己对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深厚情感。

(选择、简答)(4)本诗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题,全诗共四节,每一节都用一组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的意象群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独特感情,虽无一词一句的直抒胸臆,却饱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这种象征达意的方法,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具体内容见(3)。

(选择、简析)(5)“我”作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在各节中与作为祖国的“你”对举。第一节的“我”是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的显现,与祖国共命运;第二节的“我”是祖国人民克服贫穷、悲哀的希望;第三节的“我”是祖国奋起腾飞的象征;第四节的“我”是祖国的忠实儿女。“我”始终与祖国密切相关,交融一体,是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意象代表,是诗人情感的倾诉主体。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雨巷

2010-6-23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16.《雨巷》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戴望舒于1928年用象征手法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选择、简答)(2)这首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包容着日常生活、现实斗争与抽象理念三个方面的丰富蕴含。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抒情主人公“我”孤独地撑着雨伞徘徊在悠长而无人走过的雨巷,是在等待梦中情人——“丁香姑娘”的出现。

从诗中反映的情绪来看,可将其置放于当时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中来加以阐释。1927年大革命失败,身为共青团员的戴望舒未免陷入痛苦与彷徨之中。这首短诗运用了如此之多的描写情感之词,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种孤独愁苦的情感主调,但这正是反映了作者的梦寐以求——“丁香姑娘”的出现,就是民众革命的到来。

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看,“丁香姑娘”的出现,就象征美好理想的实现。

(选择、简答、简析)(3)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巷”是人生漫漫长路、狭窄天地的象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惶”、“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征,“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的破落与环境总值的低潮的象征,“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最主要的象征当然是“丁香姑娘”。

(选择、简答)(4)本诗继承了中国占典诗词的传统,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畜外、韵味无穷的意境美,与《蒹葭》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强调耐人品味的和谐整体的艺术空间。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织出雨中江南小城一隅的画面,有深蕴的象征意味,显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浓郁韵味。

(选择、简答、简析)(5)本诗的突出成就还在于诗歌节奏的音乐性方面。.本诗有七节,每节三句六行,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每节三句六行,押相同的韵,诗歌语言的节奏与韵律反映了诗歌的音乐美。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蒹葭

2010-6-23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15.《再别康桥》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在英国再度游览剑桥大学后写的一首著名抒情诗。

(选择、简答)(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寄托着他对西方文明的深挚向往和追求。

(选择、简析)(3)本诗具有悦目赏心的意境美。这意境美体现在诗情画意的意象美。诗人的情感都是通过描写物象来渲染的,所以诗意含蓄而蕴藉。垂柳艳影、青荇柔波、榆潭彩虹、篙船星辉、夏虫笙箫,一个个画面动静交错、历历在目。作者将自己的身彤、心意、向往糅合进画面,情与景水乳交融,使意象内涵丰富而韵味浓郁。

(选择、简析)(4)“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为物,托物寄托作者对西方文明的崇敬之情,贴切而易懂。“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隐喻,前者是即景暗示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隐喻美好理想。以“夕阳中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表现诗人对西方文明的崇敬;以声音“别离的笙箫”通感比喻行为举止的“悄悄”,表现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新鲜而动人。

(选择、简析)(5)“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象征,前者象征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象征美好理想。

(选择、简析)(6)本诗具有诗歌体式的建筑美、音乐美。建筑美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完善、章节的整齐、句式的匀称: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的流畅、音节的顿挫、韵律的和谐。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本诗的建筑风格和音乐节律,与诗情的轻柔基调、诗人的幽微心态十分吻合,而首尾内容的呼应、形式的对称、韵律的合拍,则给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旋律感,委婉精妙。

(选择、简答)(7)本诗抒情手法精彩多样。“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为物,托物寄情,贴切而易懂。以“夕阳中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以“别离的笙萧”喻“悄悄”,是通过比喻抒情,新鲜而动人。“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用象征抒情。特别是反复用“轻轻来”、“悄悄走”,是用行为举止来渲染惜别之情,更是亲切感人。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一句话

2010-6-22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二>新诗、白话诗

14.《一句话》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闻一多于1925年所写的一首现代抒情诗。

(选择、简析)(2) 1925年闻一多从海外回来,目睹祖国的贫困、落后,深感痛心和失望;但他没有消沉,而是热切盼望中国能有一个大的变革。这首短诗,就是诗人对黑暗中国的揭露,对理想中国的企盼,对民众革命的信心,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选择、简析)(3)诗中“咱们的中国”的内涵,集中在“咱们”上。“咱们”是民众之间的常用语,通俗、朴实、亲切,具有主人翁的语气和心态。“咱们的中国”就是民众为主人的中国,即未来的祖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诗中还用隐喻象征手法从条件、声威、作用、效果等多个角度表现了这个意思。

(选择、简析) (4)诗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手法。诗中的“火”、“火山”、火山爆发、“霹

雳”都具有隐喻象征意义。“火”象征民众革命;“火山”象征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火山爆发象征民众普遍存在着的不满和反抗情绪的爆发,即民众革命的开始;“霹雳”象征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

(选择、简析)(5)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复,仅将“突然”换成了“等到”,这用的是“反复”修辞手法。诗用反复,有一唱三叹之妙,不仅强调了“霹雳”和“咱们的中国”,突出了主题,而且高潮迭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选择、简析)(6)本诗体现了作者提倡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摸鱼儿

2010-6-22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13.《摸鱼儿》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词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的抒情词。

(选择、简析)(2)这首词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势衰微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

(选择、简析)(3)全词以比兴象征手法抒写情怀。上片借物起兴,以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借美人之伤春、惜春、留春、怨春,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怀热望和深沉惋惜;下片托古喻今,用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闱旧事比兴,以美人之失宠、见妒、闲愁、苦思,暗示自己南渡以来,长期遭受朝廷冷落、排挤、猜忌的际遇,抒发华年虚掷、抱负成空的苦闷激愤。全词抒情委婉沉郁。

(选择、简析)(4)本篇比兴手法的运用不拘限于个别语句或局部的喻譬,而是通贯全篇,在总体上具有象征意义。如全词前后三次写及的残春景象,是比喻,象征南宋风雨飘摇的局势;而词中美人之失宠见妒、伤春怀怨,则显然是比喻、象征作者心境的遭际。整首词用外在的形象作比喻,象征国家局势和作者的境遇和心境,寄托深远。

(选择、简析)(5)上片的中心意象是“春又归去”,借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借美人之伤春、惜春、留春、怨春,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怀热望和深沉惋惜,其“春又归去”,既是暮春残景的原因,也是美人伤感的原因;下片的中心意象是“佳期又误”,“佳期又误”既是陈皇后失宠的关键情结,也是自己不被重用的关键情结。两个意象在词中都是最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才是中心意象。

(6)上片中,“春又归去”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几番风雨”象征金国的多次侵扰;“落红无数”象征无数抗金英雄;“天涯芳草”象征南宋抗金的大好形势。

(选择、简析)(7)上片中的“画檐蛛网”比喻自己像廊檐的蜘蛛一样被排挤,虽然积极为朝廷筹划抗金大事,但在那种形势下,实无什么效果。

(选择、简析)(8)下片中,用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闱旧事比兴,以美人之失宠、见妒、闲愁、苦思,暗示自己南渡以来,长期遭受朝廷冷落、排挤、猜忌的际遇,抒发华年虚掷、抱负成空的苦闷激愤。

⑨本词是一首婉约词,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势衰微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寓豪放于婉约中,风格刚柔相济。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声声慢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12.《声声慢》学习要点

(选择)(1)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女作家、女词人李清照(南宋)晚年写的一首抒情词。

(选择、简析)(2)当时,国破家亡、丈夫新丧,作者只身流落江浙,处境十分凄凉。这首词就是抒写她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后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

(选择、简析)(3)全词主要通过残秋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有五个层次:首先是通过气候的反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其次是借助“淡酒”和“晚风”来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再次是通过由南飞雁所引发的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接着又通过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最后则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导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选择、简析)(4)词中“淡酒”、“晚来风急”、“雁过”、“旧时相识”、“黄花”、“梧桐细雨”诸意象,都与词人的心绪紧密相关,有着深蕴的情感内涵。

“晚来风急”正是气候反常多变的体现,渲染了阴冷难熬的环境中词人烦闷难耐心境;词人想以“淡酒”暖身,但酒力敌不过寒冷,更显示出阴冷难熬的程度,使愁情更加深重;过雁引发了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因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接着又用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景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而细雨水滴对梧桐树叶的敲击,声声敲击着词人那破碎孤寂的心灵,将愁情推向高潮,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以景物表现愁情,形象而深蕴,层层推进,达到了高潮,感人至深。

(选择、筒析)(5)词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句,过雁是词人的错觉意象,她误以为是来自家乡的雁,引发了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又可理解为北雁南飞,居无定所,正和自己南渡后的飘零身世一致,作者以过雁比喻自己背井离乡、孤苦无依的困境。这样就进一步表现了词人因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突出了她的孤苦无依、愁闷难熬。

(选择、简析)(6)词中两个直抒胸臆的呼告句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今有谁堪摘!”是哀叹自己昔盛今衰,孤苦无依,以后的生活将更加凄惨,令读者为之哀婉伤悲;“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词人心碎绝望的直接渲染,将愁情推向高峰,具有震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选择、简析)(7)这首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个叠字,从三个层面总写词人的悲惨境遇和内心苦痛。“冷冷清清”是表现词人的境遇;“寻寻觅觅”是写词人的心境,寻觅丈夫、朋友,寻不到,展望今后的生活,将更加凄惨,想寻觅的很多,但都寻觅不到;“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的境况和情感,伤心至极。这是词人悲惨境遇和内心苦痛的总写,统领了后面词句的内容,后面的词句只是用具体形象的意象来表现和深化这个内容。

(选择)(8)本词语言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九组叠字,富于创造精神;二是采用了不少宋代的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鹧鸪天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11.《鹧鸪天》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词是北宋著名词人贺铸近50岁时为悼念亡妻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选择、简析)(2)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特点,是将生者与死者合写,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双方:自己北行后回到苏州,想到妻子已经长眠于此,有物是人非之叹;妻子新亡,中老年丧偶,备感孤独、凄凉;霪雨连绵,长夜难眠,依稀看到妻子挑灯补衣的形象,思念无限。这是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温馨生活为基础而写成的。“旧栖新垅两依依”,有夫妻感情已经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之感。

(选择、简析)(3)词中三、四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中,借比喻抒情,用半死的梧桐树、失伴的双栖鸟来寓意中老年丧偶,形象地表达自己的亡妻之痛。

(选择、简析)(4)词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和“原上草,露初唏”两句运用了典故。其中“梧桐半死”出自枚乘的《七发》,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作者以半死梧桐喻丧偶之痛。“原上草,露初晞”语出乐府古辞《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本词中喻意人生短促,如草上易于的露水。

(选择、简析)(5)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是借举止抒情,在“旧栖”中彻夜不眠,辗转思念往昔妻子夜补农的情景,抒写贫贱夫妻之间休戚与共的真情。

(选择、简答、简析)(6)全诗运用的抒情手法有:借叙事抒情、借比喻抒情、借典故抒情、借典型举止抒情、借用反诘句抒情。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八声甘州

2010-6-22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10.《八声甘州》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词是北宋著名婉约词人柳永写的一篇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抒情诗。

(选择,简析)(2)这是柳永借秋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词人倾吐了萍踪漂泊的苦衷,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产生的内心矛盾。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下层士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

(选择、简析)(3)本词上片,以层层铺叙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开头以一“对”字领起,先总写清秋江天之寂寥;继以霜风、关河、残照之景,作气氛渲染;“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瑟;江水无语,又可谓言外有意,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

下片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临远思归之情。“不忍登高临远”数句,直接抒发了羁旅之苦、思乡之切;“想佳人”以下,转换角度,驰骋想象,“从对面写起”,由己之思彼转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漂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悱恻动人。

(选择、简析)(4)上阕中的“红衰翠减”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红代指花,翠代指绿叶,属于借代修辞中的以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瑟,词人以之自喻,寄托了自己青春不再的感伤。

(选择、简析)(5)词的上阕尾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其深意在言外。江水目睹了自然界的兴衰变化,实则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衰老、事业无成,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

(选择、简析)(6)上阕写的是登高所见的清冷衰残的深秋景象,下阕抒写羁旅之苦、思乡之切。下阕起始的一句“不忍登高临远”,关联呼应了上阕的登高望远,叉为下阕抒写羁旅之苦、思乡之切启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选择、简答)(7)下片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临远思归之情。“不忍登高临远”数句,直接抒发了羁旅之苦、思乡之切;“想佳人”以下,转换角度,驰骋想象,“从对面写起”,由己之思彼转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漂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悱恻动人。这里写的是词人的心理活动流程,未用直接抒情,而是婉曲地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设想佳人对自己的思念,隐含思归心切之情。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虞美人

2010-6-22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9.《虞美人》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被俘之后所写的一首抒情词。

(选择、简析)(2)这首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实,感触真切。

(选择、简答)(3)“春花秋月”意味着良辰美景。这句词表面上写良辰美景何时终了,实质上是思念旧时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何时了结。春花秋月一年一度来刺激自己这个“阶下囚”,使自己倍生故国之思,倍感亡国.之痛,实难忍受,故有望其了结之质问;然而春花秋月不会了结,实乃词人忍受不了亡国之痛和囚居生活,内心生出让生命早日了结的恨意。这是一种借景抒情法,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

(选择、简析)(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具有双重寓意。“雕栏玉砌”指南唐宫殿,“朱颜改”既喻指南唐宫殿由于易主而失去了旧日的光辉,又喻指自己原本红润的脸色已经变得憔悴不堪,物是人非。

(选择、简析)(5)诗中最后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比喻亡国的忧愁和悔恨,使抽象的愁绪有了载体,变得形象可感,写出了胸中忧愁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永无止息。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早雁

2010-6-22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8.《早雁》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咏物诗,七律,诗歌特点是托物言志。

(选择、简答、简析) (2)本诗整体运用象征手法抒情达意,“言在此、意在彼”。诗人闻知回纥进犯唐王朝北方边境地区,借用早雁表达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同时用雁遭到惊吓而四散飞逃、声声哀鸣,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颔联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暗示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颈联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尾联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全诗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蕴两相契合,含蓄而深沉。

(选择、简析)(3)本诗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首联通

过写雁遭到惊吓而四散飞逃、声声哀鸣,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颔联通过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表达百姓的苦难,暗示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颈联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尾联用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表达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全诗既隐含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又隐含了对君王腐败堕落、于百姓苦难麻木不仁的斥责,也包含着对朝廷无能的愤慨。

(选择、简析)(4)诗中的对偶句是“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前两句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运用以典故借指的方法,以汉武帝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而建的承露仙人和陈皇后失宠后居住的长门官指代长安宫廷,加上月夜灯暗冷寂的气氛,讥讽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前两句融情人景,后两句直接抒情。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长恨歌

2010-6-22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7.《长恨歌》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

(选择、简析)(2)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也融进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不是主要的。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选择、简答)(3)作者用力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对唐玄宗,突出了他早先宠幸杨妃和耽乐误国,以致生离死别,后来对杨妃苦苦相思,情深似海;对杨贵妃,着重描绘了她的美丽风姿和身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

(选择、简析)(4)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按常理,杨贵妃身死马嵬坡,悲剧就完成了,而作者却匠心独运,在第三段大肆铺写玄宗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到长安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情感活动,如“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写玄宗从傍晚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再如第四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写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把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合情合理。

诗中第四段的道士在海上仙山找到了成仙的杨贵妃,杨贵妃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一系列情节,本是子虚乌有,却使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充满浪漫色彩。

(选择、简析)(5)在杨贵妃于马嵬坡死后的描写中,作者为了表达李对杨的思念,有大量诗句运用了融情人景和移情于景的手法。

融情人景,如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抒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纯用以景染情,庶几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程度。

移情于景。“行官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月色本是明媚的,铃声本是清丽的,但在极度思念杨贵妃的唐明皇的感受中、它们却改变了性质,变成“伤心色”、“肠断声”,

这无疑是主观感情强行移人的结果。

(6)作者对杨、李的描写都运用了借典型神态举止抒情的手法来抒发主人公的情感。作者用“回眸一笑”的媚态,点染杨玉环使“六官粉黛无颜色”的“天生丽质”;用“宛转蛾眉”“血泪相和流”的惨相,渲染杨贵妃缢死马嵬坡时的哀婉凄绝;用“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彻夜长思,彰显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深情;用“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的失态举止,凸现杨贵妃“闻道汉家天子使”时的激动、惶急心情,用“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的举止表现杨贵妃对爱情的忠贞,也都取得了“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表达效果。(选择、简析)

(7)诗中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比喻杨贵妃的美貌;用“梨花一枝春带雨”来比喻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时的情态,既活画出容颜如花、泪流纵横的外在形貌,又显现出惊喜与幽怨交织的内在心情,形神兼备,堪称神来之笔。诗中还有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翼鸟是雌雄相并而飞的鸟,连理枝是干或枝连生在一起、好像一棵树一样的两棵树。这里用“连理枝”和“比翼鸟”比翼希望杨李二人的爱情生死不渝、天长地久。(选择、简析)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秋兴八首

2010-6-22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6.《秋兴八首(其一)》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盛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桂甫写的抒情诗,形式上是t律。

(选择、简析)(2)杜甫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仍无法实现。他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题,而杜甫此诗,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国运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际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含蕴深厚。

(选择、简析)(3)诗中运用了多种抒情方法。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融情人景,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颔联“江间波浪兼大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颈联“丛菊两开他泪,孤舟…系故园心”,移情于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展开联想,抒发羁旅外地的伤感,彰显乡思之深长、浓烈。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则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烘染心情之落寞惆怅、阴沉苍凉。全篇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选择、简析) (4)诗中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修辞:“开”字既指菊花开放,又指平定了安史之乱、国运重开,引发诗人伤心落泪;“系”字既指船系岸不发、无法回都城长安和故多河南,又指内心牵系国家和故乡;“他日泪”,既指菊花面对深秋之寒而落泪,又指因东归愿望未实现而落泪、因回忆往事而落泪;“故园心”,既指对河南故乡亲人的惦念,又指对都城长安和皇帝的思念,语意双关,于平易流荡中显出新警奇特,到了出神人化的境地。

(选择、简析)(5)诗中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和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联对偶极为精当工稳,颔联山与水对照,颈联情与景相得,句式又富于变化。

(选择、筒析)(6)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

(7)杜甫的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本诗借悲自然之秋表达悲国运、人生际遇之秋,心情沉闷,思乡心切,充满落寞惆怅、阴沉苍凉的特点。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行路难

2010-6-22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5)《行路难》(其一)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歌行体抒情诗。

(选择、简析)(2)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后,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诗中一、二句用直接描写表现写朋友的热情;三、四两句,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典型行为举止,形象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五、六两句运用比兴,以自然景象象征

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则足用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全诗情感起伏,变化急遽,生动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理矛盾,也使这首篇幅不长的歌行占现出开合跌宕、纵横翻卷的气势。

(选择、简析)(3)诗中三、四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借典型举止抒情,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

(选择、简析)(4)诗中五、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兴象征,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抒发了自己对仕途艰难的困苦情怀。

(选择、简析)(5)诗中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是运朋典故抒情,借吕尚遇周文王和伊尹梦日而受商汤重用的故事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借用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宏伟抱负。

(选择、简答)(6)李白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具有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本诗一至四句的借行为举止抒情;从五句开始,想象“渡黄河”、“登太行”、吕尚、伊尹等表达自己的困境和对前途的希望;最后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表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饮酒

2010-6-21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4.《饮酒》(其五)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晋朝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首田园诗。

(选择、简答)(2)本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有“大隐隐于市”的深致;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有“物性即我”的深致;末二句的“忘言”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三层意蕴是层层推进的。“心远”是“忘世”、“忘我”的根本原因,只有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才能达到“忘世”、“忘我”,“忘我”是“心远”的最高境界。所以,“心远”是全诗的诗眼。

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归真诗歌风格的充分体现。而构成这人格、诗风的关键,则都在“无我”二字。

(选择、简析)(3)诗的中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纯朴、美好、和谐;写出了诗人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在这里,人与自然、情与景已经交融得浑然一体,无法区分。

(选择、简析)(4)诗中“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两句中,在“入境”,“无车马喧”是一种不正常现象,这是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不是社会现实。一个“而”字,通过转折,表达了这种心态。

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采菊东篱下”是现实田园生活的描写,诗人沉浸在自然景物之中,悠然自得,心神陶醉,已达到物化“忘我”的心境,有“物性即我”的深致。其中的“见”字,是悠然而见,活现了诗人“忘我”的无意心态。

(选择、简析)(5)本诗情意真切,语亩质朴,简洁含蓄,富有韵味。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陌上桑

2010-6-21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3.《陌上桑》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汉朝由民间流传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合编的民歌。

(选择、筒析)(2)罗敷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美丽、勤劳、坚贞、聪明。

诗分三段。第一段极写罗敷的美貌,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展示女主人公光彩照人的形象;第二段写罗敷严正拒绝使君的无礼要求,揭示她不慕权势、不鼹强暴的坚贞品德;第三段写罗敷以“夸夫”的方式斥退“使君”,进一步展现她的聪明机智。这是一首美女赞歌,体现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选择、简析、简答)(3)诗中描写罗敷之美,采用了极力铺陈渲染手法。先写环境氛围的绚丽,日出东方,朝霞映照;再用6句诗,从多个角度具体进行侧面烘托,写她的采桑用具精美芳洁,写她的服饰鲜明华丽。后面写旁观者为之倾倒,也用了三组8句诗极力铺陈,烘托她的美貌。

尤其是写罗敷夸夫,则极尽了铺陈渲染。她从官高位显、威势赫赫、雍容富贵、接连升官、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受众官夸赞几个方面夸耀夫婿,达到了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的效果。这表现出了罗敷的聪明机智,增加了诗篇的喜剧色彩。

(选择、简析)(4)诗的最后写旁观者为之倾倒,“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均有所失态,忘了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民歌中常用的侧面烘托手法,不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

(选择、简答)(5)“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女主人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来的。她是用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表现出罗敷的聪明机智,而且增加了诗篇的幽默风格和喜剧色彩,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湘夫人

2010-6-21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2.《湘夫人》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先秦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而成的抒情诗(爱情诗)。

(选择,简答)(2)湘君、湘夫人是传说中湘水的一对神仙眷侣。《湘夫人》是写湘君相约湘夫人但最终未能见面的情景,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深情。

(选择、简答)(3)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充满忧伤。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选择、简答)(4)湘君与湘夫人的相约而不遇的悲剧情景,可类比屈原与祖国,渗透着自己对遭受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对社会理想、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精神。

(选择、简析) (5)这首诗运用多种抒情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入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过描述举止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登白薠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人景,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浓郁的愁情,如“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因情造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至于水中筑室情景的描写,则是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来张扬湘君心中的美好爱情理想。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学习要点:蒹葭

2010-6-21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一、诗歌总体考核要求:

理解作品的情感内容。

认知作品所运用的抒情方法。

结合典型诗句,辨识借景抒情中的自然天成、融情人景、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

辨识作品中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二、18首诗歌的具体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一>文言诗,旧体诗

1.《蒹葭》学习要点

(选择)(1)本诗是《诗经·秦风》中一篇意境优美、情意深长的恋歌,属于民歌。

(选择)(2)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蒹葭茂密,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三、四句点明主题: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

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选择、简析)(3)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选择、简析)(4)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苍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唏”、“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主人公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这就是本诗的朦胧美,

自考大学语文记叙文学习要点:蚂蚁大战

2010-6-21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17.《蚂蚁大战》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是美国作家、思想家亨利·梭罗所写的一篇叙事散文。

(选择、简答、简析) (2)本文写森林中的一场蚂蚁大战,联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不时插入关于人类战争的历史事件,这就构成了蚂蚁大战与人类战争的类比,从而使蚂蚁大战成为人类战争的象征,凸现了对武士那善良、单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极高的爱国主义和英勇主义精神的赞颂,对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给人类生命和精神造成深重的灾难表示同情,隐含了对战争的反对。

(选择、简答,简析)(3)在写作特点上,文章运用了场面描写方法:以红黑三武士对决代表蚂蚁大战;在场面描写中,又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手法,着重描写红黑三个“武士”的生死鏖战,从而让人透过典型细部而通览全局。这是处理复杂场面的有效途径。

(选择、简答、简析)(4)本文在写蚂蚁大战时,由于观察细致,在红黑三个“武士”生死鏖战的细节描写中,用写入的口吻来写,赋予蚂蚁以人的行为、举止、神态和心理,从而使蚂蚁的形象十分鲜活生动。由于人格化手法的运用,就使得与人类战争相类比显得非常自然。文中对蚂蚁大战惨烈的程度的描写,也就类比了人类战争的惨烈,蕴含了人类战争给人类生命和精神造成的深重灾难。

自考大学语文记叙文学习要点:我与地坛

2010-6-21

相关自考频道点评提问自考网上培训

16.《我与地坛》学习要点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_1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导读: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重点篇章:《采薇》 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 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5.《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 "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鹬蚌相争"、"画蛇

大学语文知识点

大学语文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期末 中国文学史阶段划分: 1.古代文学:上古时期——1919五四运动 2.近代文学:1840——1919五四运动 3.现代文学:1919——建国 4.当代文学:建国——现代 5.新时代文学(伤痕文学):1976——1986 代表不同朝代的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原始歌谣、上古传说 2.奴隶社会:《诗经》《楚辞》 3.秦:李斯《谏逐客书》 4.汉(三国):赋、建安文学 5.唐:诗歌 6.宋:词 7.元:曲 8.明清:小说 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编年体、纪传体 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一种文体,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 《战国策》起于战国楚年止于秦并六国 前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赋:介于诗和散文之间,侧重客观状物,产生于楚,盛行于汉 汉赋:骚体赋(初)贾谊散体大赋(中)司马相如抒情小赋(后)张衡、贾谊 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乐府三绝:《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大量作家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内容充实、感情真切、风格质朴、刚健悲凉,被称为“建安风骨” 史学双壁:《史记》《资治通鉴》 前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志》 《史记》的主题:1.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 2.歌颂了反抗强暴的英雄人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苏门四学士:秦观、晁补之、张耒、黄庭坚 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 百代词曲之祖:李白《菩萨蛮》《忆春娥》 明代小说繁荣发展的社会条件: 1.明初开始,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形成 一股强的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专转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试题练习精选带答案讲课稿

专转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试题练习精选带 答案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是清乾隆时所定的历代正史,始于《史记》,终于《明史》,共二十四部史书。 B.《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类编排。 c.“志怪小说”是魏晋时代一种以描写鬼神灵异为主的小说,它源于神话小说、稗官野史、民间故事。其中有干宝的《搜神记》等。 D.“苦吟派”是以唐朝诗人孟郊和贾岛为代表的诗派,因他们作诗态度认真,着意于文词的锤炼,一字一句苦吟得来而闻名,孟郊“推敲”的典故即反映苦吟的情景。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史”是《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B.“民间四大传说”是指《牛郎织女》、《盂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c.“四大古典戏剧”是指《窦娥冤》(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牡丹亭》(明·汤显祖)、《长生殿》(清·洪昇)。 D.“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明·罗贯中)、《水浒传》(明·施耐庵)、《红楼梦》(清·曹雪芹)、《儒林外史》(清·吴敬梓)。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传体史书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事实的,如《史记》、《三国志》都是纪传体史书。 B.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并称,如“韩柳”即韩愈、柳宗元,“李杜”即李白、杜甫,“小李杜”即李商隐、杜牧,“苏辛”即苏轼、辛弃疾。c.“乐府”本指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也把它所采集来配乐的歌词以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称作乐府。 D.作为唐代诗歌创作的两座高峰,李白诗清新飘逸,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杜甫则用犀利的笔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他“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诗多用“赋”“比”“兴”手法。因而又有“《诗经》六艺”的说法。 B.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杂剧的奠基人,著名戏曲作家,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 C《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老残游记》被称为我国晚清时期四大谴责小说。 D.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琳娜》等。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史上有“文章两汉两司马”之说,“两司马”指的是辞赋家司马相如,史学家、散文学家司马迁。 B.崔莺莺、杜丽娘和李香君分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和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三部戏曲中的女主人公。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重点篇章:《采薇》 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

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5、《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1、《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寓言闪耀着迷人的文学光彩,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力量。 2、“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派生万物的表现;道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法则和根本规律,它主宰一切。 3、《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等9篇作品。

河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的文学常识

河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的文学常识 1.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抒情小赋,内容上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与表现个人放心求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表现的是对世事的厌倦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求,如“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苟纵心物外,安知菜辱之所如?”它一扫汉大赋那种铺采摛文、夸张堆砌的手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制和优美朴素的语言,集中抒写自己的怀抱。作者的苦闷、不满、追求和意趣贯穿全篇。《归田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它的出现预示着汉大赋的时代即将过去,预示着抒情小赋将以独立的体式在赋坛上占有一席地位。 2.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最早设于秦朝。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据记载,汉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六朝时,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3.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曹操诗歌《蒿里行》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作品反映了初平之年关东州群起兵讨伐董卓,便令会师之后,他们各怀异心,观望不前,不久各路人马为争夺权势相互火并、自相残杀。军阀长期混战、造成百姓惨死、抛骨露尸于野的衰败景象。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并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鲜明。因此,后人称之为“诗史”、“汉末实录”。 4.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现存诗80多首,辞赋散文共40余篇。钟嵘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精兼雅怨,体被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是散文集.是汉代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3.<<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 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 4.<<秋水>>选自<<庄子/秋水>>.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庄子

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代表作,载于<<史记/李斯列传>>中,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长于说理,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其它文.<<泰山刻石文>><<琅玡台刻石文>>.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6.<<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议论与叙事并重. <<答李翊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文章特点: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成就斐然,著有<<昌黎先生集>>. 7.<<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风格,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 文学常识(四)复习课程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四) 181. 李密在《陈情表》中陈述不能奉诏的理由,是为侍奉年迈多病的祖母 182. 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论语》 183.“民为贵,社穆次之,君为轻”的提出者是孟子 184.《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对偶 ] 185.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86.“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段话所用 的逻辑论证方法是对比、比喻 187.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中国文明的实质 188.《郑伯克段于那》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的意思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18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论语》 190. 韩愈《张中互传后叙》中,与刻画南雾云性格的描写无关的是博闻强记 191. 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幻灭》 192. 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著名的是《激流三部曲》 193.“分崩离析”、“贻笑大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季氏将

伐颥臾》、《庄子》 秋水》、《陈情表》 194. 《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创造第三样时代 195.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实行仁政 196.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逐客错误 197.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来证明中心论点,运用的表现手 法是(对比) 198. 梁启超《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199.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名历史著作是《史记》 200. 《张中丞传后叙》一文的表达方式以哪种为主?(叙述和议论) 201. 诗歌风格融音乐、绘画、理趣于一体的诗人是(王维) 202. 李后主是指(李煌) 20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是围绕着(明月)来抒写情怀 20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205. 《蜀相》中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辉煌业绩的句子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说课讲解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编 第一编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 1.中国的古文献大多以“经、史、子、集”四部来分类。 2.《周易》、《诗经》、《尚书》、《礼仪》、《春秋》作为五经据传都是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流传下来的。 第二编诗骚风雅 1.《诗》按风、雅、颂三体分类。 2.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出现之前的《诗经》是众人的吟唱,至屈原的出现,则诗人的理想追求与诗的个性得以彰显,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的开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它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屈原的其他作品还包括《九章》、《天问》、《九歌》、《招魂》等。 《诗经》与《楚辞》作为中国早期文学史上的两大源头。虽然一为现实气质,一为浪漫气质;一温雅平和,一炽热激越;一朴素淡雅、意趣天然,一绚丽迷幻、摇曳多姿,但总体上却体现出基本一致的情感追求和理性精神,那就是同具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现实特征。 第三编秦汉史传 1.《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计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的主要特点是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其后的《左传》、《竹书纪年》二书等也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 2.《国语》、《战国策》二书是国别体史书。 3.《史记》纪传体的创立,则标志着秦汉史在形式上的成熟。 4.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不分,或以文学写哲学,或以文学写历史。秦汉史传肇端于《尚书》、《春秋》。《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左传》,博考旧史,广采逸闻,集记言记事于一身,深刻生动地展现了春秋两百多年的历史,是秦汉史传的奠基之作。《史记》则是秦汉史传文学发展的顶峰,是文与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导读: 1.《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重点篇章:《采薇》 3.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4.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 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 "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寓言

专转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2、达则接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兰陵笑笑生所作《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7、冯梦龙编辑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8、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明王朝兴亡的一部历史剧。 9、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10、1951年,美国着名作家塞林格发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风靡大学校园。 11、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2.、我国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戏剧家是明代的汤显祖,美国与法国的莫泊桑风格相似的小说家是欧●亨利。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志人”、“志怪小说”,被称为“笔记小说”,它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14、“二十四史”是清乾隆诏定的历代正史,始于黄帝,终于明崇祯十七年。

15、《母亲》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巴维尔和尼洛夫娜。 16、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鈡嵘的《诗品》都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作。 17、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神话集分别是《诗经》和《山海经》。 18、我国早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搜神记》和《世说新语》。 19、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0、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着名的抒情小诗,生动细腻的刻画了旅人望月思乡的心理活动;《静夜》是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先生写的一首忧国忧民的抒情诗。 21、《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故又称楚辞为骚体诗。 22、古代散文的范围比现代散文宽的多,凡不押韵、不注重排偶均称为散文。 23、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都是广义的乐府诗。 24、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奠定人,其诗作《女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又是着名的剧作家,先后着有《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和《孔雀胆》。 25、夏洛克、葛朗台、阿巴贡、泼留希金这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出自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里哀、果戈里的作品。 26、古代律诗中的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2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

2018年专插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汇总 (教材:大学语文第十版徐中玉、齐森华版) 一、古文篇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且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最早开始施行私塾教育。《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相传《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汇集而成。《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PS:①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②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之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滕、魏等国,主张游说诸侯。曾任齐宣王客卿。把孔子的“仁”理念发展为“仁政”思想,倡导“王道”,主张性善论。其著作《孟子》为四书之一。《孟子》一般被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其父:黄尊素。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曾被南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等,著有《明文海》、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文章以简朴流畅的语言阐述观点,并从历史传说和经典史籍中援引实例予以论证,取精用弘,体现作者学识渊博与思想之敏锐. 3、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达州人,清初思想家。顺治十四年举人。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晚居苏州,生活贫寒,专心著述。代表作《潜书》。这篇文章运用对话的形式讨论重大问题.中心论点: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讨论的伙伴:不知大丈夫之事的妻子、身为微者的的小妾和童而无知的幼女。文章的这种格局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篇相似,而作者赋予主客对话语境以更浓厚的日常生活气息作者身份具有更鲜明的平民色彩 4、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六分半书”、书法与绘画融会贯通、其诗文情感真挚、直率,语言晓畅易懂。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有《板桥集》。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郑板桥思想的核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他亲民思想的鲜明写照。本文中心思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板桥家书,感情真挚、坦率、情真意切、悱恻动人。语言上,板桥家书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大学语文第八版文学常识

重点篇目复习 一、北征 1、文常: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宰相被小人诬谤而论罪,杜甫上疏为其辩罪,触怒肃宗。被解救后,遭唐肃宗遣归,离凤翔探家。 2、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以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挚的情感和亲身经历结合,把长诗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2)细节描写生动细致,使人物形象鲜活 (3)措辞老成凝重 (4)风调沉郁顿挫 3、思想感情: (1)战乱中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和见到家人饥寒交迫之苦所困扰时的悲痛,情感复杂 (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3)表达了诗人对陈玄礼将军铲除奸臣小人、救国家于危难中的赞颂和感激 (4)写出百姓对平叛的期待以及诗人自己对帝业延续、国家复兴的企盼;鼓励唐肃宗早日收复长安,中兴唐朝,重振唐太宗创造的伟大基业 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文常: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爱国诗人,豪放词派主要代表。善于用典,“以文为词”。把爱国报复和满腔忧愤注入作品,形成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稼轩长短句》。 2、写作特点: 三个典故叠用——借张翰弃官归乡表达思乡之情;借许汜为刘备所羞表达不谋私利;借桓温感叹表达岁月蹉跎、功业无成。 3、思想感情: 英雄失意、功业难成而又无人理解郁愤之情。 三、民贵君轻·《孟子》 1、文常: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形势动荡。思想文化领域“九流互作、百家争鸣”。 孟子,名轲,子子舆,战国,孔子后先秦儒家报表人物,人称“亚圣”。 《孟子》由孟子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编撰 2、写作特点: 语言流畅,文采斐然,善用比喻,说理深刻,给人以剧谈雄辩之感。 3、思想感情: (1)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挥霍、无视人民利益 (2)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 (3)强调人民生存权,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福师《大学语文()》三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整理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 ◆知识点掌握程度 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杂记,戏曲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应重点掌握经典曲目,对古代小说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主要知识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源流 中国古代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宋代之前,戏曲的各种因素从无到有,平行发展,渐至成熟。宋代之后,戏曲的各种因素开始融合,并由猝朴到精致,历经元明清,直至现在,中间有着长时间的繁荣昌盛阶段。 先秦时期除了音乐歌舞之外,还有以说白为主的表演艺术。古代的帝王为了娱乐与消遣,常常豢养一些以插科打诨、调笑滑稽为职事的宫廷演员,被称之为“俳优”、“弄人”与“倡优”。俳优(古代指演滑稽杂耍的艺人)的表演纯粹是为了娱人,当时曾经出现过将说白、化装、表演、歌唱融合在一起的表演事例,这就是《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孟优衣冠”的故事。 汉代的表演艺术称为“百戏”,它泛指民间各种技艺,其中主要的有角抵戏与歌舞戏。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为《东海黄公》。该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特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两个扮演固定角色的演员,有化妆,而且必须按黄公必败、白虎必胜的规定情节来演出。 宋代是戏曲的形成时代。由于宋代统治者鼓励工商业活动,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说话、戏曲、曲艺等市民文艺应运而生。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所,叫“瓦舍勾栏”。一座瓦舍内设有几座或十几座勾栏,各个勾栏演出不同的技艺,如说唱、杂技、竞技、戏弄、乐舞等。在宋之前,无论是歌唱、宾白,还是舞蹈、音乐以及化妆等,都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准,但融合的艺术种类不多,深度不够。而在宋代,各种技艺都在瓦舍、勾栏内演出,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便孕育出一个新的、有数个角色以代言体说唱并运用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时人称之为“杂剧”。 北宋及金辽时期,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诸宫调这种讲唱文艺形式。鼓子词是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赚词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套曲演唱,诸宫调则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唱演故事。今存唯一的诸宫

专转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试题练习带答案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是清乾隆时所定的历代正史,始于《史记》,终于《明史》,共二十四部史书。B.《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类编排。 c.“志怪小说”是魏晋时代一种以描写鬼神灵异为主的小说,它源于神话小说、稗官野史、民间故事。其中有干宝的《搜神记》等。 D.“苦吟派”是以唐朝诗人孟郊和贾岛为代表的诗派,因他们作诗态度认真,着意于文词的锤炼,一字一句苦吟得来而闻名,孟郊“推敲”的典故即反映苦吟的情景。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史”是《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B.“民间四大传说”是指《牛郎织女》、《盂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c.“四大古典戏剧”是指《窦娥冤》(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牡丹亭》(明·汤显祖)、《长生殿》(清·洪昇)。 D.“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明·罗贯中)、《水浒传》(明·施耐庵)、《红楼梦》(清·曹雪芹)、《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纪传体史书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事实的,如《史记》、《三国志》都是纪传体史书。B.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并称,如“韩柳”即韩愈、柳宗元,“李杜”即李白、杜甫,“小李杜”即李商隐、杜牧,“苏辛”即苏轼、辛弃疾。 c.“乐府”本指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也把它所采集来配乐的歌词以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称作乐府。 D.作为唐代诗歌创作的两座高峰,李白诗清新飘逸,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杜甫则用犀利的笔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他“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诗多用“赋”“比”“兴”手法。因而又有“《诗经》六艺”的说法。 B.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杂剧的奠基人,著名戏曲作家,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 C《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老残游记》被称为我国晚清时期四大谴责小说。 D.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琳娜》等。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史上有“文章两汉两司马”之说,“两司马”指的是辞赋家司马相如,史学家、散文学家司马迁。 B.崔莺莺、杜丽娘和李香君分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和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三部戏曲中的女主人公。 c.唐传奇小说如《柳毅传》等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D.莫泊桑,法国作家,作品有《羊脂球》和长篇小说《漂亮的朋友》。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致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

最新【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大全.doc

【主持词大全】 《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重点篇章《采薇》 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 "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大学语文

翻译 一、樊迟仲弓问仁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齐桓晋文之事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3、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冯谖客孟尝君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 四、《老子二章》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

(完整版)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编 第一编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 1.中国的古文献大多以“经、史、子、集”四部来分类。 2.《周易》、《诗经》、《尚书》、《礼仪》、《春秋》作为五经据传都是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流传下来的。 第二编诗骚风雅 1.《诗》按风、雅、颂三体分类。 2.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出现之前的《诗经》是众人的吟唱,至屈原的出现,则诗人的理想追求与诗的个性得以彰显,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的开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它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屈原的其他作品还包括《九章》、《天问》、《九歌》、《招魂》等。 《诗经》与《楚辞》作为中国早期文学史上的两大源头。虽然一为现实气质,一为浪漫气质;一温雅平和,一炽热激越;一朴素淡雅、意趣天然,一绚丽迷幻、摇曳多姿,但总体上却体现出基本一致的情感追求和理性精神,那就是同具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现实特征。 第三编秦汉史传 1.《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计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的主要特点是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其后的《左传》、《竹书纪年》二书等也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 2.《国语》、《战国策》二书是国别体史书。 3.《史记》纪传体的创立,则标志着秦汉史在形式上的成熟。 4.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不分,或以文学写哲学,或以文学写历史。秦汉史传肇端于《尚书》、《春秋》。《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左传》,博考旧史,广采逸闻,集记言记事于一身,深刻生动地展现了春秋两百多年的历史,是秦汉史传的奠基之作。《史记》则是秦汉史传文学发展的顶峰,是文与史结合的典范。班固的《汉书》把历史和文学交融在一起,也正是从《汉书》开始,史学和文学开始出现分流的趋势。 第四编文学的自觉

2017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归纳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重点篇章:《采薇》 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5.《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寓言闪耀着迷人的文学光彩,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力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