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A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属植物种子随海拔的适应性进化研究

AA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属植物种子随海拔的适应性进化研究

AA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属植物种子随海拔的适应性进化研究
AA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属植物种子随海拔的适应性进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单位代号:密级:学号:

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

学科专业

导师

完成日期

***大学

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答辩委员会签名:

主任:

委员:

导师:

答辩日期: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内容及研究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参与的同学和导师对本课题所做的任何研究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同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 博士学位论文

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属植物种子随海拔的

适应性进化研究

摘要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是一个奇特的生态体系,其特别的地舆区域和蔼候前提,孕育了很多种奇特的植物类群。风毛菊属植物重要散布于横断山至青藏高原及其边沿地域,为高寒草甸主要构成植物,本项目以散布在青藏高原东缘(甘肃)的风毛菊属植物为资料,从形状学程度(对植物体各器官的描写和丈量),器官程度(叶的形状剖解特点,花粉的电镜扫描,种子表皮纹饰等)、细胞程度(染色体数量不雅察、核型剖析)、生态学研讨并联合区系地舆剖析对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属植物停止较为体系周全的研讨,以期对风毛菊属植物体系演变、属内分类单元的体系地位和生态顺应机制等方面的研讨供给实际根据,其成果不只对处理风毛菊属植物体系演变、属内分类单元体系地位和生态顺应机制具有主要意义,并且,对资本植物的应用方面亦具有非常主要意义。重要结论以下

1.当地区风毛菊属植物共有36种,附属于4个亚属,占全国总种数的13。64%,占甘肃总种数的62。07%,多样性水平高。

2.本研讨区风毛菊属植物有三个散布的丰硕区,分离位于33。8°N、102°E;34。3°N、103°E和35°N、103°E邻近。

3.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属植物可划为4个散布型和1个变型,区系成份以温带成份为主,同时,甘肃特有种和中国特有种比例较高。

4.推想中亚至喜马拉雅一带为风毛菊属植物的来源中间。

5.风毛菊属植物的气孔类型为无规矩型,表皮细胞的外形为多边形或不规矩形,垂周壁为平直、弓形或波状曲折,下表皮气孔的长宽比年夜约在1。10一1。54之间,气孔密度在61。35 一410。43mm一2之间,气孔指数在11一30%之间。

6.25种风毛菊属植物中只要星状雪兔子为等面叶且无表外相,其他24栽种物均为异面叶且都有表外相;表皮细胞单层,角质层厚;叶肉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广泛构成蓬勃的通气组织。这注解了25栽种物的叶片既具有中生植物又兼有旱生和湿生植物的部门构造特点,这些景象解释了这些特点是这些植物对高寒地域低氧、高温、强辐射等天然前提历久顺应的成果。

7.叶表皮气孔的长宽比,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叶表皮外形,垂周壁式样,叶

栅栏组织层数,叶缘的外形,叶片类型,表外相等这些特点在种间存在着差别,同时在有些种之间又有类似性;是以,这些特点便可以作为辨别种的证据,又是研讨风毛菊属植物体系演变的性状目标。

8.花粉近球形或长球形,极面不雅三裂圆形,三孔沟,外壁外面具刺状崛起,刺间纹饰可分为四品种型穴状、颗粒状、网状一颗粒状和网状。花粉形状没有年夜的差别,但刺间外面纹饰、萌生沟的宽窄、刺的年夜小、散布密度和花粉年夜小在种间有着必定的差别,可以做为种的分类根据。

9.风毛菊属中,果皮纹饰类型为条纹型,有隔条纹型,网纹和负网纹型四种;果实表皮显微特点在同组内的种间表示出较年夜类似性和在分歧亚属间存在必定差别性。解释果实外面显微特点可以作为划分亚属和组的分类学特点,它们在体系分类上有侧重要的意义。

10.应用花粉和果实的性状所作的聚类剖析注解,所研讨风毛菊属植物(除星状风毛菊外)年夜致划分为显著的4个类群,所包括的种分离附属于风毛菊属的四亚属雪兔子亚属、雪莲亚属、附片亚属和风毛菊亚属,与传统分类相分歧,但各类群所含品种差异很年夜,各物种的体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讨。

11.25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染色体数量极其丰硕,共有6品种型,分离是2n=24、26、28、30、32和34,核型类型也较为丰硕,共有4品种型,它们是2A、3A、2B和3B,染色体长度变异规模(1。631一2。961)和核型纰谬称系数均较年夜,显示了该属植物丰硕的遗传多样性,注解了风毛菊属是一个来源较早且外部分化激烈的属。

12. 25种风毛菊属植物中均末发明随体,与后人的研讨成果分歧。同时,我们初次初次在禾叶风毛菊中发明一对B染色体。

13.风毛菊属植物对雌性投入、雄性投入和吸引构造(花瓣)的投入都跟着植物个别年夜小增长而增长;

14.随海拔的降低,18个种的小花分量并没有表示出分歧的纪律性,存在着种间差别;风毛菊属植物个别年夜小跟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小;跟着海拔的降低风毛菊属植物的种子并没有分歧的增长或减小,与以往成果纷歧致。

15.风毛菊属植物表示出年夜小依附的性分派,年夜个别表示出偏雌的性分派,小个别表示为偏雄的性分派。与以往结论分歧。

16.植物体越年夜,滋生投入越年夜,而其绝对的滋生分派越小。滋生体外部也存在资本分派间的衡量,即资本分派在种子的数目和质量间存在衡量关系。

17.种内花部特点和地上生物量其实不随海拔的转变而转变,它们在种内是绝对稳固的。

18.当个别年夜小的身分被消除后,海拔对花柱分枝的长度和花粉的数量有侧重要的和成心义的影响,花柱分枝的长度跟着海拔的降低而增加,而花粉的数量则随海拔的增高而削减,同时,海拔对全部花柱的长和雄蕊的长度没有影响。在种间跟着植物个别的增年夜,花柱分枝的长度增长,而花粉数在削减,其他的花部特点其实不随个别年夜小的变更而变更。增加的花柱分枝可以或许填补虫豸稀疏和花粉数下降所带来的传粉限制,它对平地地域风毛菊属植物的有性滋生胜利有侧重要的顺应意义。依据我们查询拜访,生涯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多半风毛菊属植物都具有没有性滋生方法,它包管了风毛菊属植物物种的个别数目,而花柱分枝的变长包管了风毛菊属植物的有性滋生胜利,为风毛菊属植物在该地域的退化供给了遗传变异的基本,增长了风毛菊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使得风毛菊属植物的多半物种都成为该地域的罕见种,也能够是青藏高原地域是风毛菊属植物的古代散布中间的缘由之一。

19.花粉受限在植物里是广泛存在的。从上述的成果,我们证明了风毛菊属植物的花粉数跟着海拔的降低而削减,它解释了在平地地域别的一个能够的对花部特点停止选择的身分,这些成果支撑了对花粉的竞争可以或许影响对花部特点的退化选择的实际和猜测

关键词:青藏高原;毛菊属;植物种子;海拔;进化研究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 N ,北止40° N ,纵跨纬度13° ;总面积约230 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 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作一肤浅的阐述。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

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 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南北温差增大。夏季,青藏高原上为一热低压。这个热低压又强烈吸引着来自南亚地区的西南暧湿气流,使西南季风的势力加强,给江南北部、江淮地区送去大量的降水。特殊年份也能影响到川西、陇东地区。同时,在高原的高空,又常形成一个暖性高压。这个暖性高压在东移时,常给川、陕、云、贵各省带来干旱天气,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转为伏旱。这个暖性高压,如果

青藏高原几个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文章编号:1000-694X(2000)03-0309-05 青藏高原几个主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理效应X 刘志民,杨甲定,刘新民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青藏高原作物生育期间的太阳辐射及其强度,均高于我国内地,而且短波辐射比例大,光照时间长,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重要代谢过程,而且不同光质对高原植物植株的生长高度、根系的萌生发育、叶绿素含量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贮藏物质的积累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昼夜温差大这一环境特点与高原作物高产之间的关系尚存争议,但对作物的品质确实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在高海拔、低气压(低CO2含量、低O2含量)条件下,植物表现出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升高、光补偿点降低、适温偏低,暗呼吸速率较低等特点,因而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也有利于植物体内干物质的积累,而且高海拔对植物体内不同代谢成分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虽然青藏高原的多个环境因子,如太阳强辐射、蓝紫光成分多、昼夜温差大等,对高原小麦的高产来说不可缺少,但平均气温较低导致的高原地区小麦生育期明显延长是其干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高于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青藏高原;环境因子;植物生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Q945.79文献标识码:A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其南北跨度约1500km,东西跨度约3000km,海拔平均高度在4000m以上。由于青藏高原耸立在中纬度西风带中,受海拔高度、纬度、山脉、冰川积雪和多湖泊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如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气压低,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少,湿度和降水量不均衡等[1~4]。这些特点对生长于青藏高原的植物,不仅能影响其形态结构[5~8],更对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产生许多影响。本文拟就青藏高原生态条件中强辐射和光质、昼夜温差大、高海拔低气压等三个关键因子对高原植物(主要是小麦、牧草)生长发育中的已知主要影响分别作一简要综述,同时也涉及一些其他地域有关水稻、蔬菜的研究,以有助于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植物生理的研究。 1 强辐射和光质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太阳辐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影响植物生物量的产生。从总辐射看,西藏各地多在586~795kJ?cm-2?a-1之间,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雨日较少,且多夜雨,故辐射量更大,可达921kJ?cm-2?a-1[2,3]。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主要同化波长400~700nm的可见光能量,约占总辐射的一半左右,称为光合有效辐射。与植物有直接关系的是其生长期内的太阳辐射。西藏作物生育期间的太阳辐射及其强度,均高于我国内地的太阳辐射。1975年测得拉萨冬小麦(肥麦)剑叶最大光合强度达36mg CO2?dm-2?h-1,大约是上海的2倍,是河南的1.5倍[1]。虽然各地测得的结果会有一些差异,但也不难看出青藏高原麦类作物光合强度有高于内地其他地区的趋势,这与太阳辐射强有重要关系,而且在太阳辐射总量中,高原的短波辐射比例大,其中蓝紫光比海平面高78%,紫外线比平原地区多2倍,红光和红外线比海平面高15%[9]。另外,青藏高原的日照时间也长,拉萨年日照时数达3022h,高于北京(2757h)和南京(2196h)[1]。这样,能使作物在生育期内获得充足的光能,同时使因高海拔造成的气温偏低得到一定补偿,也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光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之外的许多生理过程,也都有明显影响。 在以燕麦为材料的实验中[10],种子的发芽率以紫光最高,白光次之,蓝光最低。紫光下种子的发芽率是无色可见光全光谱对照的145%。这个结果是令人费解的,据实验者解释,可能是实验中滤光的紫色薄膜不仅透过了紫光,而且也有很大部分红光透过,因而主要是红光对种子的萌发起了促进作用。蓝光下燕麦种子的发芽率低,是蓝光加速了植物体内生长素的破坏,因而抑制了种子的萌发。另外,紫光和蓝光处理的植株高度较低,且比对照组生长整齐。这一点在牧草的实验中有相似的结果[11]。 植物的根系虽未直接受光线照射,但对不同光质也有不同的反应。燕麦[10]中,蓝光和紫光照射的植株虽然较矮,其根系却比对照组发达,发根数分别是对照组的111.4%和117.1%。春小麦[12]分蘖期不同光质照射处理,其根系脱氢酶活性有较大差异,蓝光处理平均比对照高12.05%,蓝紫光处理高13.69%,红光处理高5.97%。而且根活力强弱也有不同程度的反应,短波光下培养的麦苗,其根活力均略高于对照,其中蓝紫光比对照平均高4%,蓝光高5%,红光与对照之间无明显差异。这一点在倪文水稻实验[13]中也得到相似结果。即强光或蓝光照射培育的稻苗根系对A-萘胺的氧化力或根系本身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弱光或红光和无色光培育的稻苗根系。实验表明,稻苗根系的伸长生长,随光量的减弱而促进;蓝光下培育的稻苗根系,其伸长生长比红光或无色光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正如Ohno等[14]观察到,无色光(白光)会抑制稻苗根细胞的伸长;蓝光则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同 第20卷 第3期 2000年9月 中 国 沙 漠 JOU R N AL O F D ESER T RESEA RCH Vol.20 No.3 S ep.2000 X收稿日期:1999-09-20;改回日期:1999-12-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1996年度“西部之光”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志民(1965—),男(汉族),内蒙古敖汉旗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治沙造林生态学等研究。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课时内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征——区域性与综合性,而构建学生的地理学科意识成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具体课标的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自然地理差异; 2、说出其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完三个地理分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各章节中的第一节设计思路与本节相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本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2、本节主要内容:与前三章第一节的设计思路相同,本节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分成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大板块。教材的第一个标题为“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最突出特征——高寒。第二个标题为“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所具有的突出特征——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比较发达。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教为初二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接受新知识较为快速,对新鲜地理风俗事物的兴趣浓厚。且学生已经学习完前三章节内容,学习思路与本节相同,这为本节的学习起到了的铺垫作用。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但不足的是,对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师应特别注意将所有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理清相关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脑海中有着学习区域地理的框架图,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分析,也为将来的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识别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2、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有关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两地区的差异,提高综合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学院:资源与坏境学院 班级:10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号:2010084023 姓名:石继龙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公里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一、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

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多J/cm2d。春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其强度以6、7月份为最大,向四周大气提供热量850J/cm2d以上。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

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的特性

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的特性 高原牧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为主。4,200公尺(13,780呎)以下的河谷可以种植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种类为主。雅鲁藏布江河谷纬度低,冬季无严寒,小麦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条件好,春夏温度偏低,延长了小麦生长期,拉萨冬小麦亩产有1,638斤的纪录。 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全区草场类型多,90%以上为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牧草营养价值高,但产草量低。 西藏那曲朝阳区高寒草地围栏内的BM(生物量)高于围栏外的,但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围栏内外差异不显著。对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家畜主要粗饲料作物秸秆(青稞、油菜、土豆、小麦、玉米和燕麦)、精饲料作物籽粒,以及57种天然草地、栽培牧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秸秆营养类型均为粗蛋白、灰分含量低,而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高的碳型和碳氮型,营养价值较低。 1、桃 因为西藏的特殊气候,西藏野桃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如钙、钾、锌等含量均比内地桃丰富,而铜的含量则低于内地桃。其次,西藏野桃的维生素C含量比内地桃高10倍以上,但糖分却远远低于内地桃,西

藏大学农牧学院的一位专门研究高原野生水果的教授曾给出过结论:西藏野桃的含糖量之低,甚至糖尿病人也可以少许食用。所以,西藏野桃的水果价值虽日渐下滑,但其开发成其它产品的价值却比内地桃要高。至今,一些农牧学专家根据西藏野桃自身的营养优势和产量优势,已开发有一些野桃产品,比如野桃果脯、野桃汁、野桃罐头、野桃茶等。 2、牦牛 牦牛属地球之巅的高寒、无任何污染环境(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罕见的洁净未受任何污染、空气清洁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动物,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共称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目前,全世界存栏的牦牛为1400万头,其中95%集中在中国,每年全世界牦牛出栏仅100万头,平均5500人才能供应一头。 牦牛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的半野生放牧方式、原始自然的生长过程,一生中摄入大量的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使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牦牛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其他牛肉所无法比拟的,在当今港澳和西欧市场上,牦牛肉被誉为“肉牛之冠”。牦牛肉以富含蛋白质和低脂肪而名列肉类前茅,是国际市场上稀少的高级肉类,它以名、优、稀、特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初中音乐《青藏高原》教案

《青藏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感受富有藏族山歌的演唱风格特点,把握变换拍子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用秀美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 3、引导学生感受西藏雪域高原特点的音乐作品的美感与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学唱《青藏高原》,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2、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掌握休止符、三拍延长音的唱法,正确运用呼吸来表现歌曲的美。 教材分析 这是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一首歌曲。以明朗高亢而富有藏族风格的旋律,热情地歌颂了美丽庄严的青藏高原,表达了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眷恋、热爱之情。全曲为羽调式;节拍以四四拍子为主,间插以四二、四三拍子,引子为散板;曲式结构为有引子、前奏的二段体。 引子开始,由人声合唱出一个明朗、高亢、山歌风的衬腔,把人们带入到辽阔的青藏高原的意境之中。接着,由器乐演奏深化了这一音乐主题。 A段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作为全曲音乐主题的集中体现,具有秀美、明亮、亲切的特征;第二乐句继续承接着这一特征,切分节奏的运用使之更具活力;第三乐句作为一个转折,主要在前半句的音区和旋律音调上发生了变化,较低的音区和较为低回委婉的旋律,使感情表达更显真挚;第四乐句开头出现的后半拍起唱的节奏,使之既富有变化,又富有动力,后半乐句的旋律与第二乐句的结尾相同,使之具有“合”部的特征。 B段以宽广的衬腔开始,接以和引子相同的五度跳进为特点的藏族山歌音调,并以此贯穿于B段的各个乐句,使歌曲的明朗、高亢的山歌风格得以更为鲜明的体现。在第二段歌词的最后,还以扩充节奏和提高音区、扩展旋律的手法,变化重复了结尾乐句,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尽情地抒发了对青藏高原的赞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青藏高原对气候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

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

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徐素丽 【教材分析】 把青藏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已表明了地形是影响本区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和“寒”成为本区的主要特征。它直接影响青藏地区的其他环境要素,并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本节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和“寒”。“高”和“寒”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阐述了高寒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在前面的章节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怎样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当地自然特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因此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推理、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由于在生活中学生对于青藏地区了解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图片、视频、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生利用地图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学生通过图表资料的对比分析,知道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征,了解高寒环境的主要表现。 3、学生理解青藏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条件。 4、学生记住青藏地区高原农业、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欣赏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区高寒的自然环境,以及高寒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高寒环境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法学法】 读图分析法、讲述法、探究学习法。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

第25卷第6期2005年6月 生 态 学 报ACT A ECOLOGICA SINICA V ol.25,N o.6Jun.,2005 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的影响 王 谋1,李 勇2,黄润秋3,李亚林1 (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成都理工大学油汽藏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基金项目:国家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调查资助项目(200213000002);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90102002);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2084);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SZD 0408)收稿日期:2004-05-31;修订日期:2004-12-20 作者简介:王谋(1975~),男,博士生,从事生态环境及环境变化研究.E -mail :cdlgw m @21cn .com 致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彭敏教授帮助鉴定研究区植物样品,瑞士理工大学Nich olas Jam es Rich ards on 博士对本文给予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Foundation item :project of C hina M inis try of Land and Resou rces (No .200213000002)and key pr ojec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 hina (No .90102002,40372084);Key Lab .Foun dation of Sichuan (SZD 0408)Received date :2004-05-31;Accepted date :2004-12-20 Biography :W ANG M ou ,Ph .D .candidate ,mainly engaged in climate change of Qingh ai -T ibet Plateau and its ecology an d environ ment responses .E -m ail :cdlgw m @21cn .com 摘要:研究区高寒植被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气候环境对高原腹地植被具有明显的控制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植被样方的研究,对该区植被在高原气候暖干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暖干化的气候(环境是区域植被退化的主因,并对研究区植被退化速率进行了推算(14.2km /10a)。以样方数据分析为依托,重新拟定了研究区内干旱湿润区分界线,获得该区植物碳同位素值拟合干湿界限的支持。通过对年代间干湿分界线位置的比较,对高原气候暖干化模式下植被的退化趋势进行了模拟。 关键词: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植被;碳同位素;环境条件;暖干化;适应 文章编号:1000-0933(2005)06-1275-07 中图分类号:Q 143,Q 948 文献标识码:A The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alpine vegetation of the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hinterland WANG M ou 1,LI Yong 2,HUANG Run-Qiu 3,LI Ya-Lin 1 (1.College o f E arth S ciences ;2.N ational K ey L 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 voir Geology and Exp loitation ; 3.College o f E nv ironment and Civ il Eng ineering ,Ch engd u Univ ersity of Te chnology ,Cheng du 610059,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25(6):1275~1281. Abstract :T her e is g ro wing ev idence w ithin t he env ir onmental science co mmunity that o ur planet has enter ed a potentia lly catastr ophic phase of human-induced global climate w arming.Climatic st udies demo nstr ate that t he Q inghai-T ibetan P lateau has also ex hibited a w arm ing and dry ing tr end in r ecent decades.W e st udied an ar ea o n the T ibet an P latea u located in the tr ansitio n zo ne betw een A lpine M eado w and Alpine Steppe reg io ns.Such zones ar e hig hly sensitive to env ir onmental change and t he co nco mitant adjustment o f v eg etat ion in t hese hinter land ar eas of the plateau can reflect ada ptat ion o f plant eco lo gical systems to chang es in the climat ic setting . In o rder to demonstr ate whether the A lpine veg etatio n o f the study ar ea displa ys a r espo nse to chang ing enviro nment al conditio ns,and w hether the v ariatio n in the envir onmental co nditio ns is reflected in cha ng es in the phy siolog y and fo rms of the A lpine flor al a ssemblage,we studied t he car bon iso topic values of these plants.Car bon iso tope fra ct ionation var iat ions w ithin the plants can reflect ar id o r m oist env iro nment al co nditions attained dur ing the gr ow th period of the plants.We carr ied out a reg r ession analy sis on the ex periment al car bon isot ope results,ta king int o account their g eog r aphical posit ion.T 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 wed that the D 13C v alues of K .p y gmaea cor relate w ith the cha ng ing SE -NW tr end of precipita tion .(R =0.44603,n =29,p <0.05),w hich indicates that the v egeta tio n has adapted t o v ariatio ns in env ir onmental co nditio ns .We a lso sur vey ed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第19卷第1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 l.19,N o.1 1999年2月 M A R I N E GEOLO GY&QU A T ERNA R Y GEOLO GY Feb.,1999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3 李吉均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兰州730000) 摘 要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16M aB.P.,其上常有红 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000m。从316M aB.P.开始相继 发生三次构造运动,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A幕316M aB.P.,B幕216M aB.P.和C幕117 M aB.P.),昆仑2黄河运动(112M aB.P.,018M aB.P.和016M aB.P.)以及共和运动(0115 M aB.P.)。青藏运动B幕黄土开始堆积,高原达到2000m,冬季风稳定出现。昆仑2黄河运动使高 原多数地面达到3000m或更高,许多地方冰期进入冰冻圈,气候转型可能与此有关。共和运动 使高原达到现代高度,气候变干变冷。 关键词 夷平面 亚洲季风 青藏高原隆升 新生代是全球板块强烈活动的时期,形成无数雄伟的高山、高原和深海洋盆。地质史上地球表面如此崎岖是很罕见的。人类所面临的是一个高山和深海的时期。岩石圈的剧烈变化使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也彻底改观,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全球环流与气候比中生代要复杂得多,并且脆弱易变,出现地球史上不多见的大冰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和最高的高原,其高度占据对流层的1 3,动力和热力效应巨大,迫使亚洲大气环流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学者叶笃正等从50年代即对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其后日本学者M anabe研究了青藏高原与南亚季风的关系,数值试验说明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南亚季风。德国学者F lohn则指出青藏高原隆升与北非的干旱化有密切关系。80年代末,Ku tzbach和R uddi m an等不仅进一步模拟了青藏高原不同高度对亚洲季风的影响,甚至还提出新生代全球的三次变冷也和青藏高原隆起有关,从而把青藏高原研究推到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注目的位置。 尽管国内外学者都十分强调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全球变化具有重大作用,但迄今为止对青藏高原隆起的历史和过程仍然是人言人殊,所根据的资料来源各不相同。本文将着重从地貌演化的角度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并根据地貌演化来讨论其对亚洲季风系统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只在必要时才兼及其它间接证据。 1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 青藏高原是由冈瓦纳大陆向北分离的若干小板块与欧亚大陆相继拼接而成,由北到南3国家攀登计划(KZ9512A l22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731010) 作者简介:李吉均:男,1933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1998212230 张光威编辑

青藏高原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九章青藏地区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运用资料,说明高寒地区是青藏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 3.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4.说出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对畜牧业的影响。 5.说出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区分布特点及原因。 6.举例说出青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及其对高寒环境的适应。 【教学重点】 1.认识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青藏地区主要畜种、农作物及主要农业区,说明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 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模式】图文结合图案导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练结合等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设计意图:。) 在歌曲《青藏高原》的旋律中,展示反映青藏高原地区风土人情、景致独特的一些图片。

【承转】青藏高原有着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青藏高原令人神往。那么,青藏地区有着怎样的地理特征,这些地理特征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相互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藏地区。 二、读画目标明确任务 教师强调:注意学习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如运用地图描述,举例说明等. 【承转】区域地理学习,一般从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地势、气候、农业、工业等几个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影响来探究。 三、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世界屋脊 (一)图文结合自主学习。(设计意图:培养自主学习及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1、读课本p82 图9-1-1,找出下列地理事物,并将代号填注到下图中的适当位置。 (1)A昆仑山脉、B阿尔金山脉、C祁连山脉、D横断山脉、E喜马拉雅山脉、F珠穆朗玛峰、 (2)G柴达木盆地、H青海湖 (3)a拉萨、b西宁 2、据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青藏地区位于山脉以西、山脉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脉以南,主要包括自治区、省和四川省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人口不足全国的1%,是我国重要的高寒农牧业区。 3.据图说出青藏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米以上,有“”之称,是世界上最的高原。本区大部分属于气候,是其显著的自然特征。这里冬夏,昼夜温差,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资源丰富。拉萨素有之称。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珠穆朗玛峰海拔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交界处。 4.读课本p84图9-1-2,完成: (1)比较拉萨和成都两地7月份平均气温的差异,说说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青藏高原拥有众多的雪山和冰川,分布着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湖群, 其中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读课本p82图9-1-1,找出发源于青藏地区的大江大河,议一议本区为什么会成为这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第28卷第3期2009年05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8,No.3May,2009 收稿日期:2008-12;修订日期:2009-02.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6BAC01A01-02)。作者简介:于伯华(1974-),男,山东枣庄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整治、土地利用。E-mail :yubh@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15590922.html, 391-397页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于伯华1,吕昌河1,吕婷婷2,3,杨阿强1,4 ,刘闯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3.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 产品为 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 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 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关键词:NDVI ;植被变化;区域分异;青藏高原 1引言 地域分异也称为区域分异,是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水平地域分异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是地域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对应的太阳辐射、降水、土壤和生物等主要地表过程和要素都具有与纬度和距海远近相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了各自然要素和地表过程、能量与物质循环以及自然综合体沿纬度和经度的地域分化[1]。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的空间分布以及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2],是生态地理区域划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3]。因此开展地域分异研究不仅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自然综合区划的基础工作之一[4],其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安排生产有指导作用。开展地域分异研究,传统分区方法和过程具有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空间精度差的弊端[5],已经无法满足准确、经济地获取数据的要求,无法解决分区过程中的标准一致性问题。卫星遥感 具有其他调查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实现及时、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的目的[6],具有统一量纲的遥感数据产品也为研究过程中保证标准一致性提供了可能[7-8]。同时,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也为分区过程中有效地辨别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提供了技术支持[9]。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为快速识别环境因子和地表过程的地域分异特征提供了可能,并为分区结果的对比提供比较好的参照。 地表植被是一定水分、气温及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植被之间的差异直接反映了不同水热组合及其差异性,是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状况、环境压力和景观变化的指示器[6]。每一种气候类型都对应着一套相应的植被类型[10],在具有地域分布特征的各自然因子及过程的影响下,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11]。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

2020-2021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专项训练卷(二) 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

培优卷2020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专项训练卷(二)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 一、选择题 读“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图”,回答1-2题。 1.(2019河南期末,14,★★☆)下列关于①地区的地理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水草丰茂,以生产三河马、细毛羊等优良畜种而闻名 B.本区农业发达,作物秸秆是牲畜的主要饲料 C.本区西部的河流多为内流河,冬季是其丰水期 D.本区有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2.(2019河南期末,15,★★☆)在②地区可以看到的景观是( ) ①美丽的雪山②成群的牦牛 ③层层的梯田④身着藏袍的牧民在放牧 ⑤别致的傣家竹楼⑥繁忙的码头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②④ 读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图,完成3-4题。 3.(独家原创试题)图中甲地区( ) A.高温多雨 B.高寒干燥 C.寒冷干燥 D.高温干旱 4.(独家原创试题)图中甲、乙地区耕地的分布都( ) A.呈带状分布 B.呈点状分布 C.呈片状分布 D.呈环状分布 5.(2019河北邢台八中期中,25,★★☆)西北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其中西藏牧区主要属于( ) A.热带草原牧场 B.温带草原牧场 C.山地牧场 D.高寒牧场 6.(2019陕西宝鸡渭滨清姜路中学月考,18,★★☆)西藏旅行途中,旅行团成员可看到该地区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 ) A.广阔的冲积平原上 B.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C.水源较好的绿洲地区 D.山间丘陵梯田 7.(2019河北邢台八中期中,10,★★☆)有一高原城市,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发展了

牦牛皮革、毛纺织品加工业。该城市可能是( ) A.福州 B.兰州 C.拉萨 D.石家庄 8.(2019河南安阳内黄期末,5,★★☆)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最主要的农业部门是( ) A.灌溉农业 B.林业 C.畜牧业 D.渔业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9-10题。 9.(独家原创试题)图中①②两处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分别是( ) A.地形、水源 B.水源、热量 C.土壤、光照 D.热量、水源 10.(独家原创试题)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农业类型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源 B.地形 C.土壤 D.海陆位置 读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图,回答11-12题。 11.(2019河北唐山古冶期末,20,★★☆)对两地区自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高寒 B.西北地区植被自东向西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C.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D.青藏高原位于青藏地区,地势高耸 12.(2019河北唐山古冶期末,21,★★☆)对两地区农业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农业为河谷农业 B.青藏地区农业为灌溉农业 C.两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D.两地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水资源 青稞酒以青藏高原主产的青稞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是藏族逢年过节、迎亲送友必不可少的最佳饮品。读图,完成13-15题。 13.(2019江西段考七,13,★★☆)青稞种植区主要分布在(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14.(2019江西段考七,14,★☆☆)从青稞分布的地区,可以推断出青稞的生长习性是( ) A.耐高寒 B.耐干旱 C.喜湿热 D.耐涝 15.(2019江西段考七,15,★★☆)当地常见的特色食物还有(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