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商鞅变法学案1

商鞅变法学案1

商鞅变法学案1
商鞅变法学案1

专题二商鞅变法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

【知识拓展】: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问题导引】:我思我想——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客观条件(P16—17第一目:大变革时代)

1、经济:

2、政治:

3、军事:

4、思想:

主观条件:(P17—18第二目: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性质各是什么?P18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P18--19(根据内容填表:)

【合作探究】(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课堂巩固】

1.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3、秦国在正式变法之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5.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客观条件

1、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2、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3、军事: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4、思想: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主观条件:

①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秦孝公发愤图强(会盟受辱),支持变法

②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③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④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⑤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通过两段材料考查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第(1)问要认真审题,有三小问,第一小问是从材料“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可以得出商鞅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第二小问材料“利其田宅”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第三小问从“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可以看出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第(2)问实际是分析秦军战斗力强的原因与秦的军事制度及巩固的后方有很大关系。

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难点】

图文转换复习导学案

图文转换复习导学案 编制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分析图画、图案、图表等有关材料的内容,理解其蕴涵信息的能力; (2)辨析或挖掘某些隐含信息的能力; (3)对材料进行综合性鉴赏评价或推断的能力; (4)准确概括、描述图画、图案、图表信息的能力。 【考情分析】 (1)综合性强。图文转换涉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及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 (2)紧扣时代脉搏。所选用的材料大多来自报刊、网络中反映社会现象或生活现象的漫画、新闻图片、调查材料,以及国内外某些节日或社团活动所采用的徽标,能紧扣生活或时代的脉搏。 【考点精析】 一、图文转换的特点 有内涵——所给材料均蕴涵一定的信息,或揭示某种现象,或表达某种寓意。 有规律——所给材料往往有特定的规律,由此可得出判断。 【特别提醒】做任何图文转换题,都要根据要求认真分析所给图画(徽标、图表),同时还要有主题(话题)意识,因为题目往往紧扣图画(徽标、图表)的主旨或主要话题来设置。 二、三种常见的题型 图文转换就是根据图(表)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它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表文转换和图文转换。其中,图文转换又分为图画类、徽标类和漫画类。 一、漫画类 所谓“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漫画一般主要由标题、画面、寓意三部分组成,标题和画面是显性的信息,而寓意则是隐性的信息。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语言表达的考查要求,命题一般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描述画面,(2)揭示寓意,(3)拟写标题,(4)综合考查。 1.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具体来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

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商鞅变法》

自主复习 一、背景 (一)历史大环境: 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经济:(1)发展,(2)瓦解,(3)确立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4)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总结:中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趋向统一)2、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二)秦国小环境: 1、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5)、(6)学说、(7)精神 3、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 4、主观因素:(8)雄心、商鞅来秦 二、措施、性质、特点: 1、措施:经济:为田(9);(10),(11);统一度量衡。 军事:(12),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13)。 政治:普遍推行(14);建立户籍制度,制定(15);制定秦律。 文化:(16)而明法令。习俗:改革(17)。 2、性质:(18)。 3、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19)”和“(20)”。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三、历史作用 积极影响:①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 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史料教学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学设计 2013级历史2班陈惠 201361010203 一、课标规定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这一时代特征;知道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通过对变法的评价,培养学生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作用,使学生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改革路上必然困难重重。 三、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教版)专题二“商鞅变法”中的第一课《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本课共有三个小节,分别为“大变革时代”、“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和“强国之术”,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计划用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四、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成效。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功过。 五、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和高一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对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井田制、分封制的瓦解等内容,对商鞅等历史人物较熟悉。学生对历史人物较感兴趣,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史料的能力,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较低。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图示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贾谊: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提问:后世对商鞅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 有正有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极化趋势?让我们详细了解本课的内容。 【第一节:大变革时代】 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提问:阅读史料,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儒家,道家,法家。 不同流派的思想各异,正是当时“百家争鸣”局面的体现。其中,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重视。 【第二节: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材料五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商鞅生平。 提问:商鞅意欲实行变法,可能遭到哪些阻碍? 旧贵族的反对,百姓的不信任。 那么商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阅读下面的材料。

高三语文总复习提炼语意之图文转换教学案

提炼语意之图文转换 教学目标: 1.了解图文转换常见题型 2.归纳总结每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同教标“2” 教学过程 一、典题例析 (·江苏卷)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 ..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典题解析〗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此题以图表形式出现,要求归纳作家渐至成熟的一个结论。一方面要求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另一方面还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作家的“渐至成熟”。“不成熟”指的是“处女作”,“成熟”指的是“代表作”。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发表处女作的人主要集中在30岁前,发表代表作的人主要集中在26岁至40岁。这正好说明大多数作家要花上十年左右的时间不断创作,方能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参考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总结】:图表分析类的解题方法 图表分析类。 所谓“图表”,是指反映事物发展变化情况并注明各种数据的图和表的总称,如统计表、示意图等。“图表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图表相关元素的分析、比较能力,对图表反映出来的特点、规律的综合、归纳能力,根据图表信息作推断的能力,将解读的结论用合乎题干要求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因此,读图表时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要素: (1)注重整体阅读。 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

搜索出有效信息。 (2)抓住不同图表的特点。 具体而言,不同图表的构成要素不同,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遗漏信息。 (3)重视数据变化。 我们要重视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出观点的源头。 (4)注意图表细节。 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面的“注”。 (5)重视归纳概括。 这类题的转换点在于用文字语言对图表解读的结果作归纳概括。作答前要准确分析图表中所列要素的相互联系、数据变化的特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归纳概括为文字结论。 二、当堂练习 对点攻关P26 1.(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表格,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D (“所有人的阅读方式”表格中无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2.(扬州中学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对日美中三国7233名高中生进行的调查结果,下面对表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D (“要树立奋斗目标”,此说法在图表中没有依据。) 三、课后作业 单元集训P9 4—6题 教学过程 一、典题例析 (·全国新课标卷Ⅰ)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配套学案: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考纲要求:商鞅变法 §复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难点: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问题导读单】 ※复习回顾 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特征(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 解时期;战国: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年,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1)社会经济:①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 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 繁荣;②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并 且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例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出现。 (2)政治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 变革。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要求 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 贵族联合执政。各国纷纷开展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 (3)军事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一一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4)文化方面: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尤其是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复习新课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1.商鞅变法大的社会背景 (1)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

中考语文图文转换题型综合复习导学案

图文转换题型综合复习导学案 【课前反馈】 【学习目标】 1.了解图文转换题的相关知识,明确考点。 2.掌握图表转换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方法。 【自主学习】 阅读下面中考图表转换题,了解题型特点以及考点。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1)根据上图,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2)针对你得出的结论,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下表是2012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2分) (2)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2分) 题型特点: 考点: 阅读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传统报刊阅读率58.4% 50.1% 46.9% 45.6% 41.3% 数字媒介阅读率9.1% 24.5% 24.7% 32.8% 38.6% 时间

【合作探究】 一、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1)根据上图,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① ② (2)针对你得出的结论,谈谈你的看法。 学法指导: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第二步,认真思考,寻找规律; 第三步,准确归纳,简明表达。 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下表是2020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2分) (2)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2分) 阅读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传统报刊阅读率58.4% 50.1% 46.9% 45.6% 41.3% 数字媒介阅读率9.1% 24.5% 24.7% 32.8% 38.6% 时间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全章学案(含答案)

学案4 章末总结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乃至日常行为准则,是一次全方位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守旧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 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所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的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经济

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2)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2)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严苛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 四、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1.同 (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不利的形势。 (2)措施:经济上都涉及土地问题;政治上都涉及等级划分问题。 (3)作用:都促进了本国的富强;都有旧制度的残余。 2.异 (1)背景:①梭伦改革处于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②商鞅变法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2)目的:①梭伦改革是为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的严重危机;②商鞅变法是为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和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3)措施:①经济上,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政治上,梭伦改革确立了维护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确立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军功爵制;③特点方面,梭伦改革措施折中,商鞅变法则严刑峻法。 (4)性质及作用:①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巩固自身统治的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重农抑商,打击了奴隶制经济,促进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

2016湖北教师资格面试指导《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2016湖北教师资格面试指导:《商鞅变法》教学设计湖北教师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湖北教师资格笔试、面试资料。湖北教师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湖北教师考试面试资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产生的巨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推动的作用,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商鞅的历史评价 【难点】 商鞅变法一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图片辅助法、问答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图片)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芈月传节选)。再看视频的时候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视频中的人物叫什么名字?”好的,开始吧!时间到了,

老师现在提问一个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说:“视频中的人物名字叫商鞅”,视频中还讲述了什么事情?有同学说:“他被秦王处死”。那我有一个问题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商鞅变法》。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秦孝公求贤(课件) 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大屏幕上得三幅图,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冶铁技术和铁农具的出现说明战国会冶铁,而且铁器做的工具已经普遍使用,牛的鼻子套了一个圈环,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干活。 教师:西周时期,我国已经会制造铁器,在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田,在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提问: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学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教师: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变法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变法,所以也是对后世的影响是最大的。 (PPT 出示课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为,那时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个方面都是最落后的,所以大家看不起他,他甚至还要派兵侵占他的领土。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招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一部分土地。当然,对商鞅这样有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开始变法。 (二)商鞅主持变法(课件出示变法条例) 经济方面 1、土地改革(废经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 政治方面 1、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收于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11讲图文转换导学案

第十一节图文转换 一、预习目标 1. 了解中考语文对图文转换能力考查要求。 2. 掌握图文转换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二、预习要点 掌握图文转换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三、复习要点回顾 (一)图文转换题的题型 从所供材料角度分为:1、表(格)文(字)转换题;2、图文转换题;3(漫)画文(字)转换。 从表达角度分为:直接表述图表信息和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题两种 (二)解题指津 表文转换题 所谓表文转换是指把图表内容转化成文字表述。这是一种较新的题型。图文题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文解答题就是要求考生具备对图表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将图表中包含的信息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说到底仍是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综合能力。 “图表”类题目的常见题目有三种:一是概括或解读图表的内容,二是探析结论原因,三是与图表相关的开放性题目。具体解答此类题目,要抓住图表中每一栏、每一格中所透露出的文字和数字信息,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抓住图表中事物的主次,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整体阅读。应当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 ②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些问题,而这可能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③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 ④把握考题要求。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 ⑤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先从内容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 表文转换题解题思路及注意事项 答题技巧: ①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

商鞅变法学案(人民版)

专题二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具体措施。 2、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以及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从商鞅变法的结果分析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 请读材料思考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杜甫 “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可罪也。”——朱熹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似强服尔。”——《战国策》 后人对商鞅褒贬不一,你知道原因吗?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商鞅变法》。 【思考1】阅读课文,解释“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含义? 【思考2】人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你能说出理由吗? 一、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⑴社会经济的变化: 随着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破坏,奴隶逃亡垦荒, 逐步得到认可 ⑵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随着土地私有化, 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变法,之后楚国变法。 ⑶思想意识形态变化: ①表现:等各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形成“”局面。 A.荀子:“”,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B.墨家:“”、“”、“”,反映平民阶层利益。 C.法家:“”,主张除外,都要受法律约束。 ②意义: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和。 【思考】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变法?又为什么能变法? 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是变法内部动因 ⑴必要性:时代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⑵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 ①秦献公:废除的恶习;由雍迁都;允许活动。 ②秦孝公:发布,吸引。 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⑴游说:商鞅以之术游说,劝说他“,”,变法要坚决果断。 ⑵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得到秦孝公赏识。 ⑶立信:,取信于民;并打击破坏新法的人。 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力量壮大。 【角色体验】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秦国的旧贵族、新兴地主、农民、军士或国君,你支持还是反对商鞅变法,理由是什么? 二、变法的内容:强国之术 请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最低一级叫公士,最高一级叫彻侯,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依次类推。 材料二: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承担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拓展点拨】二十等爵制是商鞅变法时开始产生的,经过发展完善到秦朝时最终确立。军功是赐爵的根本条件,对象是军官和士兵,条件是斩敌首多少。这一制度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对秦国战胜六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条途径。这是与秦国的官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爵位大小与官职大小是统一的,爵位高的容易做高官,做高官的容易受高爵,但官和爵不是一回事,爵的地位实际比官高,它本身不是一种权力分配制度。 措施:第一阶段:公元前年,第二阶段:公元前年 1、军事方面: ⑴废除制,设立制度,奖励军功; →作用:①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⑵建立组织; →作用:①全民皆兵,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②保证了生产; 2、经济方面: ⑴废除井田:①表现:下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封建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质课教案_27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商鞅变法使中国历史发展与同期的西方海洋文明发展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它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适应了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不但奠定了秦王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基础,而且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第1课主要介绍了各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商鞅变法既具必然性同时具有可能性。对第1课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的学习为第2课商鞅变法内容和第3课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学习作了很重要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学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2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必修3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使商鞅变法具有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法家思想的特点。 2、知道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和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基本时代特征。 4、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探究分析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形态、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唯物史观。 2、秦孝公抓住机遇进行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使学生认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一个国家的振兴至关重要。引导学生坚定当今社会变革的信念,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四、教学重难点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 10.3专题十 图文转换 技巧

技巧关 技巧精点 一?命题把握 图文转换题综合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求从原始材料中筛选出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图表的寓意?观点?从2020年考查情况来看,图文转换题涉及抗震救灾?农民工权益?节水?全民读书活动等内容,广东省则是我国不同民众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新生活?新问题?可见关注最新生活,关注地域特色应该为命题的重点,那么2020年我省高考在图文转换上最大倾向就是综合性变强,即使只有一问,也很可能隐含多种要求?同学们记住,无论题怎样变化,这类题型的解答技巧还是承传性? 二?应答技巧 1.概括寓意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歌颂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解答时,千万不要忘记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画面意义? 2.拟加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含有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分析出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 3.描述画面的原则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要遵循以下原则: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4.综合考查题的答题要领 这种题型是将图文转换和编拟公益广告语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简明得体的能力?答案必须涉及图文内容?主题和公益广告三个方面?解答时,要注意考查的角度和要求,可在理解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扣画面内容? 三?常见失误 图文转换题型常见失误是答案表述啰嗦,缺乏条理,最难最关键的就是怎样用语言来组织答案? 同学们往往不注意题目要求,或一五一十地把图表内容说明出来,其中夹杂着很多数据,语言不简练,思路不清晰,或过于笼统,不得要领甚至不着边际,但前者情况较为普遍?如对坐标曲线图的分析,同学们或以年份为主,或以产量?发展状况为主,或把两者交织在一起分析;又如复杂表格的分析,总是片面的就一个角度来回答?解题时,要综合分析三个角度:横向角度?纵向角度?斜向角度(主要是数据变化)? 总之,答案组织表述要全面准确反映图表信息,要有条理性,要符合题干要求? 高效作业 1.在课外科研活动中,一位中学生采用微波加热黄豆种的办法进行“发芽实验”,发现微波处理时间长短对黄豆芽长度有不同影响,并用曲线表示了这项实验的结果?请根据下图,用概括的语言,写出反映黄豆发芽状态的结论?

第4课商鞅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一

第4课商鞅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一) 【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3、认识商鞅变法是生产关系根本性调整,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宏观把握】:军事 对秦国 变法的前夕(背景)内容政治 影响 经济 对历史发展 思想文化 【知识结构与基础落实】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改革背景) 1、政治上: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上: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新兴阶级日益壮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3、军事上: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二、齐国管仲改革 1、背景: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赋税制度改革:“相地而衰”。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作用:①对齐国: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②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春秋时期改革特点: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改变社会性质,仍然是奴隶制国家。改革代表: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战国时期改革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彻底,根本任务是废除世卿世禄制。走进封建社会。代表: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三、战国魏文侯变法――战国最早进行的改革 1、李悝改革 ①政治上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改善了吏治,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商鞅变法 优秀教案

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讲授新课: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讨论问题: 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完整版)语言表达得体导学案(教师版)刘彩娜

语言表达之得体导学案 主编人:刘彩娜审核:高三语文组领导签字: 一、学习目标: 1、明确考纲对语言表达得体的考查要求及考查特点 2、掌握解答语言表达得体的技巧 二、自主学习: 【考纲要求】 《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E。 【考点要释】 1.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表达准确和语义连贯常结合在一起考查,有客观选择题型,更有主观表达题,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用语不准确而出现的改错题,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减弱,但并没有绝迹,还要引起重视。 2.综合程度越来越高。本专题六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出题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单纯地考查某一点知识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本专题的内容与其他专题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出题也越来越多,如跟“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结合,与句式变换结合等。可以说,只要涉及到语言表达,耶么,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就都存在,所以复习时应重视。 3.创新题型越来越多。高考语言表达题的考查,已不满足于简单的传统的纯理论的考查了,它的应用性、生活性越来越强。比如图文转换、公益广告辞、致谢词等,要注意题型的变化动态,准确应对。 【概念解析】 “得体”是指能够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经历、思想性格、心理需求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这是比“简明、连贯”更高一层的要求。 【典例剖析】 (2014·浙江卷)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信的正文。字数不超过90字。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地址、姓名等信息用××代替。 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 □□□□□□□□□□□□□□□□…… 此致 敬礼! 店主:××× ×年×月×日 请你组织答案:

2020-2021年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学案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商鞅变法》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知识构成: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学法和自检 1.

2.

四、达标检测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铁制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发明 2、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的是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水利的兴修 D、曲辕犁的发明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①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②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③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④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 A、学在官府 B、私学为主 C、官学、私学并重 D、私熟为主 5、我国古代的“私学”兴起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6、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7、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政 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④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9、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这说明当时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 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 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 10、《诗经·大田》诗的大意是:“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旱的甘霖 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当时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 B、奴隶主贵族十分关心私田的收成 C、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开始动摇 D、封建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 五、学习小结和课外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对商鞅及其变法做一客观的评价。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变法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措施过于严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