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年高中化学导学案鲁科版必修2教师用书 3章章末检测

2015年高中化学导学案鲁科版必修2教师用书 3章章末检测

2015年高中化学导学案鲁科版必修2教师用书 3章章末检测
2015年高中化学导学案鲁科版必修2教师用书 3章章末检测

第3章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

...取代反应的是( )。

A.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苯与溴反应制溴苯

B.苯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合共热制取硝基苯

C.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乙烯与氯化氢反应制氯乙烷

D.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肥皂

【解析】C项属于加成反应。

【答案】C

2.在①甲烷②乙炔③丙烯(CH3—CH CH2) ④苯四种有机化合物中,分子内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的是( )。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3.下列物质的转化中,通过取代反应实现的是( )。

A.CH2CH2CH3CH2OH

B.CH3CH2OH CH3CHO

C.CH3COOH CH3COOC2H5

D.

【答案】C

4.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对生活中各种物质的认识不正确

...的是( )。

A用75%的乙醇溶液进行皮肤消毒

B.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属于烃类

C.塑料、油脂、橡胶均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普通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盐

【解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C

5.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这种有机物不可能

...具有的性质是( )。

A.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能发生酯化反应

C.能发生水解反应

D.能跟NaOH溶液反应

【答案】C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

B.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酸,二者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C.甲烷、乙烯和苯在工业上都可通过石油分馏得到

D.可直接用分液法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的混合物

【解析】植物油由C、H、O三种元素组成,A项错误;乙醇可被酸性KMnO4溶液等氧化成乙酸,二者都可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B项正确;乙烯在工业上是通过石油裂解得到的,C项错误;乙酸乙酯和乙醇互溶,不分层,不能用分液法分离,D项错误。

【答案】B

7.下列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 )。

A.戊烷

B.戊醇

C.戊烯

D.乙酸乙酯

【解析】戊烷有三种同分异构体;戊醇中共有8种同分异构体;戊烯的同分异构体共有9种;乙酸乙酯的同分异构体共有6种。可见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戊烷。

【答案】A

8.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序号不纯物除杂试剂分离方法

A CH4(C2H4)酸性KMnO4溶液洗气

B苯(Br2)NaOH溶液过滤

C乙酸乙酯(乙酸)饱和Na2CO3溶液蒸馏

D C2H5OH(H2O)新制生石灰蒸馏

【解析】A项,酸性KMnO4能将C2H4氧化,但又产生CO2,错误;B、C两项应用分液法分离,错误;D项,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Ca(OH)2,再蒸馏便得到纯净的C2H5OH,正确。

【答案】D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油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钠与水反应比钠与乙醇反应剧烈

C.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和水解反应

D.蛋白质溶液加入饱和硫酸铜溶液后有蛋白质析出,所以可用于分离和提纯蛋白质

【解析】植物油的结构中含有不饱和键,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A项错误;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C项错误;硫酸铜溶液使蛋白质变性,不可恢复,D项错误。

【答案】B

10.四联苯的一氯代物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解析】由四联苯的结构简式知,四联苯中氢原子有5种,则一氯代物有5种。

【答案】C

11.下列实验装置图正确的是( )。

【解析】乙烯的密度与空气相近,则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只能用排水法收集,A项错误;蒸馏实验中,应该下端进水,上端出水,B项错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杂时,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以防止倒吸,D项错误。

【答案】C

12.烯唑醇是广谱性杀菌剂,对于囊菌、担子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黑粉病、黑星病等有特

效,其结构简式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该有机物分子中,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有3种

C.该有机物不能使溴水褪色

D.该有机物含有C、H、O、N、Cl 5种元素,属于氨基酸类物质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2分)

13.甲烷分子中的4个氢原子都可以被取代。若甲烷分子中的4个氢原子都被苯基()取代,则得到

的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1)此分子的分子式为。

(2)此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是否共平面? (填“是”或“不是”)。

(3)此化合物的一硝基取代产物有种。

【答案】(1)C25H20

(2)不是

(3)3

14.聚丙烯酸乙酯()是一种新技术材料,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合成聚丙烯酸乙酯的单体是。

(2)丙烯酸与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3)丙烯酸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加聚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

【答案】(1)CH2CH—COOC2H5

(2)CH2CH—COOH+C2H5OH CH2CH—COOC2H5+H2O;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3)n CH2CH—COOH

15.用石油裂化和裂解过程得到的乙烯、丙烯来合成丙烯酸乙酯的路线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CH2CH2制得有机物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类型是。

(2)丙烯醛(CH2CHCHO)中含有的官能团有(填名称)。

(3)A与B合成丙烯酸乙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该反应的类型是反应。

(4)由石油裂解产物乙烯合成聚乙烯塑料的化学方程式

是。

【答案】(1)CH2CH2+H2O CH3CH2OH;加成反应

(2)碳碳双键、醛基

(3)CH2CHCOOH+CH3CH2OH

CH2CHCOOCH2CH3+H2O;取代(或酯化)

(4)n CH2CH2CH2—CH2

16.氯乙烯是合成聚氯乙烯(PVC)的单体。乙烯氧氯化法是生产氯乙烯的主要方法。其合成线路如下:

(1)下列关于乙烯、氯乙烯和聚氯乙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

A.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B.都能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

C.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氯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氧氯化法的优点是

(3)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反应:

氯乙烯乙炔苯硝基苯

请写出③的化学方程式:

(4)已知1,2-二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可生成乙二醇(HO—CH2CH2—OH),请写出乙二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生产氯乙烯的过程为CH2CH2+Cl2CH2ClCH2Cl,CH2Cl—CH2Cl CH2CHCl+HCl,A为

HCl;2CH2CH2+O2+4HCl2CH2ClCH2Cl+2H2O,该法生产时氯原子利用率100%,不产生污染。

【答案】(1)AD

(2)利用二氯乙烷热裂解所产生的氯化氢作氯化剂,从而使氯得到完全利用,不污染空气

(3)+HNO3

(4)+2CH3COOH+2H2O

17.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甲、乙两套装置(如图所示)进行甲酸(HCOOH)与甲醇(CH3OH)的酯化反应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甲酸和甲醇进行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甲、乙两套装置中效果比较好的装置是(填“甲”或“乙”),原因是

(3)乙装置中长玻璃导管c的作用是;

冷凝水应该从(填“a”或“b”)进入。

(4)实验过程中选用的用品及试剂有碎瓷片(作用为)、甲酸、甲醇以及(作用

为),还有试管A和锥形瓶B内装的是(作用

为)。

【答案】(1)HCOOH+CH3OH HCOOCH3+H2O

(2)乙;乙的冷凝效果好,减少了甲醇等有毒物质对大气的污染

(3)平衡气压,冷凝回流;b

(4)防暴沸;浓H2SO4;催化剂和吸水剂;饱和Na2CO3溶液;溶解甲醇,使甲酸充分反应,降低甲酸甲酯的溶解度,便于收集纯净的甲酸甲酯

18.以乙炔为主要原料可以合成聚氯乙烯、聚丙烯腈和氯丁橡胶,下图所示是有关合成路线图。

已知反应:

n CH2CH—CH CH2CH2—CH CH—CH2

请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结构简式

A: ,B: ,

C: ,D: 。

(2)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解析】由②的产物推知①的产物为CH2CH—Cl;由④的反应产物推知③的反应产物为CH2CH—CN;由乙炔两分子聚合可以猜想出⑤的产物为,由已知条件可知⑥的产物为

,于是可以写出各步化学方程式。

【答案】(1)CH2CHCl;CH2CHCN;

;

(2)①+HCl CH2CHCl

②n CH2CHCl

③+HCN CH2CH—CN

④n CH2CH—CN

⑤+

⑥+HCl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预备知识】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基础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容。

[思考与交流] 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归纳与整理]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 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归纳小结]:(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 2、。 3、。 (二)、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的结构:。 族的结构:。[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学案7鲁科版必修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你知道钠这样的活泼金属可以与水剧烈反应甚至在水上可以燃烧吗? 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发生特大氯气泄露事故,多人伤亡,附近绿地全部枯黄,这是什么原因?翻落的氯槽罐被移至水池,进行碱液稀释中和,消除了危险源。你知道碱液为什么能消除氯气的危害吗? 这就需要知道它们的性质,而研究物质性质是有方法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沿什么途径去研究才能更好更快的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呢?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思考·提示】 思考:在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 提示: ●四种基本方法 (1)观察法 ①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②内容: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人们既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及时储存和处理所搜集的信息。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2)实验法 ①含义: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②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实验时,必须注意实验安全。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③实验的步骤:在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分类法 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4)比较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案例:对金属钠的研究 1、钠的物理性质 软、亮、轻、低、导(软——质软,硬度小;亮——银白色金属光泽;轻——密度小,比水轻;低——熔点低;导——可导电、导热) 思考:你在研究钠的物理性质过程中用到什么样的方法? 提示:“软”——观察用小刀切割钠的实验;“亮”——观察钠的断面;“轻”——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低”——通过钠与水的实验,观察到钠熔成小球或通过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观察到加热时钠很快熔化;“导”——首先通过分类法确定钠属于金属,然后根据金属的通性判

【 精品导学案】高中化学 2.3.2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知道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方法。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 本课时宜从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引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 1.可逆反应 (1)在同一条件下,①正向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和②逆向反应(生成物→反应物)能同时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的特点有“四同”:同一反应;(反应处于)同一条件;(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3)可逆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时,不用“”,而用“③”。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H2和1 mol I2发生反应: H2(g)+I2(g)2HI(g) 对于以上反应: ①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④最大。 ②当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速率⑤最大。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达到平衡时,v(正)=v(逆)。 ⑤反应进行到⑥v(正)=v(逆)时,宏观上处于“静止”状态。 ⑥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⑦这个状态称为⑦化学平衡状态。 ⑧此时反应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任何一种物质反应掉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v(正)=v(逆)≠0。 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在生产、生活中,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主要是促进有利反应和控制有害反应两个方面: ①促进有利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加快有利反应的速率; ②控制有害反应,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减慢有害反应的速率。 (2)为加快煤燃烧的反应速率,对煤炭颗粒的要求是⑧越小越好,对空气的要求是保持适当过量,并保证煤炭与空气中的氧气⑨充分接触。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学案8鲁科版必修Word版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的多样性 课前学案 知识回顾: 一、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几个概念 1、风化:风化是指在室温和干燥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风化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例如,日常生活中碱块(Na2CO3·10H2O)变成碱面(Na2CO3),就是风化现象。(自然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与空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长期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的作用。) 2、潮解:有些晶体能自发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它们的固体表面逐渐形成饱和溶液, 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无水氯化钙、氯化镁和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很容易潮解。 易潮解的物质常用作干燥剂。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新课预习: 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1、【阅读】P65-67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思考】 (1)CO2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中的含碳物质是从哪里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大气中没有CO2会怎么样?CO2过量又会怎么样?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有机化学

人教版高二化学必修二 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 【学习目标】 1、了解甲烷在自然界的存在和用途,初步认识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 2、掌握甲烷电子式、结构式的正确写法。 3、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学习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预备知识】 1、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外,常有、_____,还含有、、、_ 等。其中仅含和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也可称为,该类物质中组成最简单的是。有机物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种。【基础知识】 一、甲烷的结构与性质 1、甲烷的存在:。 2、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 结构式:。 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为:, 对应的CH2Cl2有几种结构? 常用的分子模型有两种。 3、物理性质: 甲烷是色、味、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或小)。用或收集甲烷。 4、化学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甲烷稳定,与不反应,与也不反应。因为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常伴有副反应发生,所以在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时一般 用箭头而不用等号。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写出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有机方程式与无机方程式写法的区别:。(2)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材实验3-3)将一瓶甲烷与一瓶氯气混合, 倒立在盛有饱和食盐水,高压汞灯照射, 观察到什么现象? 化学反应现象:光照时,氯气的黄绿色

逐渐,瓶壁上有 生成,液面, 试管中有少量。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①常如何验证HCl的生成呢? ②常温下,除了CH3Cl是气体外,其他三种都是无色液体,为什么我们看到黄色油珠呢? 。其实,在该反应中,生成的有机产物除一氯甲烷外,还有 。 [课堂练习] 请写出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取代反应的定义: [思考与交流] 1.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不是相同的呢?它们之间的差别为: 2.历史上,科学家们在测定了甲烷分子组成为CH4后,对甲烷的分子结构曾提出了两种猜想:正四面体型与平面正方形,科学家如何判断出甲烷分子是哪种空间构型的? [归纳小结]:甲烷取代反应 条件: 特点: 【过关检测】 1、下列关于甲烷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烷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 B. 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为正四边形结构 D. CH2C12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通常情况下,甲烷跟强酸、强碱都不反应 B. 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点燃前不必验纯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打印版

第1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 高温 CaO+CO 2↑ ②2NH 4Cl (s )+Ba(OH)2·8H 2O (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C 高温 2CO 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 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 )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 3、符号:Q>0 反应放热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5、 ①中和热 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 (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Q=-57.3kJ 1、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2、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 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 中和热的测量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 (2)原理:Q= —C(T2—T1) (C为热容) 或Q= —C m (T2—T1)(C为比热容)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配套练习全集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 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 1.不符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基本规律的是() A.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 B.K层是能量最低的电子层 C.N电子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18 D.各电子层(n)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n2 解析:选D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上,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第n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A、B、C正确,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C.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均呈现从+1价―→+7价的变化

D.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最外层电子数均从1个到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解析:选B元素性质不包括核外电子排布,A错误;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C错误;由H到He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2,D错误。 3.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A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为;D项中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Al<Na B.金属性:Na>Al C.原子序数:Na>Cl D.原子半径:Cl>Na 解析:选B A项中核电荷数大小关系为Al>Na,错误;B项中元素的金属性关系为Na>Al,正确;C项中Na是11号元素,Cl是17号元素,所以原子序数:Na<Cl,错误;D项中11~17号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就越小,所以原子半径:Cl<Na,错误。 5.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钠>硫>氯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 C.最高正化合价:氯>硫>磷 D.热稳定性:硫化氢>氯化氢 解析:选D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则生成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应为氯化氢>硫化氢,故D项符合题意。 6.已知下列元素原子的半径为: N O Si P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10-10 0.75 0.74 1.17 r m) A.1.43×10-10 m B.1.1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解析:选B P与N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P>N,则原子半径r>0.75,P与Si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重点难点】A Z X的含义和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 【自主学习案】P2-3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都与有关。 2.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而不带电,它们依靠一种特殊的力结合在一起。 【交流研讨】 讨论: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列问题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原子的质量由哪些微粒决定?

(3)忽略电子质量,原子的相对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技能归纳】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结构 2.质量数 (1)概念: (2)关系式:原子中: 核电荷数(Z )= = 质量数(A )= ( )+ ( ) 3.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A Z X 【思考】①阳离子中A Z X n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 相对质量约为 质子的数目决定 中子不带电 相对质量约为 决定 元素的不同原子,影响原子的质量 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每个电子带 电荷 相对质量为一个质子(中子)的1/1836 核外电子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 每个质子带 电荷

②阴离子中A Z X m-: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迁移应用】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下列三个结论: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三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 B 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 C 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D 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 3、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A 136 B 50 C 86 D 222 4、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 A.136Al B.137 Al C.13 6 C D.13 7C 5、对于A ZX和A+1 Z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自主学习】P4-5 【技能归纳】 二、元素、核素、同位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学案汇总 核素 1、质量数 忽略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A)= +

2、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练习(1) (2)判断:任何微粒都有:质子( )、电子( )、中子( ) (3)1mol 下列物质的质量分别为:H 2O : D 2O : T 2O : 3、核素和同位素 核素:把具有 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同位素: 注意:(1)同位素 性质基本相同, 性质不同 (2)不论游离态、化合态,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比(物质的量百分含量)不变 同位素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考古时利用 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 用于制造氢弹,利用 育种,治疗癌症和肿瘤, 制原子弹、核反应堆原料。 4、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1、已知铀元素有235U等多种核素,则铀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35()2、B有两种同位素,一种核内有5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6个中子,B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问在自然界中B的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碱金属元素 课前 1、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钠与氧气常温: 钠与氧气加热: 钠和水(滴加酚酞):反应: 现象: 2、完成教材P5 碱金属元素表格,并总结碱金属元素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结合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思考: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上有哪些相似性和递变性。(写在书上) 课上 1、碱金属元素符号: 名称: 2、碱金属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3、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5、碱金属物理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导学案2.2.2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学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学习目标 (1)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2)了解发展中的原电池; (3)能依据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自主学习 1.请写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能源分类 (1)一次能源: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 (2)二次能源: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等。 课内探究 一、原电池原理深化认识 【例题】下列各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的是() [练习1] 下列组合中,能形成原电池的有() [练习2]

由X、Y两种金属和稀硫酸组成一个原电池,结果发现X表面无气泡而Y的表面有气泡产生。X与Y分别作什么极?哪个金属性更强? [练习3] 用镁、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判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 [练习4] 用铜、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浓硝酸溶液中,判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并写出相关电极反应方程式。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负极(锌):(反应) 正极(石墨):2N+2e-2NH3↑+H2↑(反应) 2.二次电池 (1)铅蓄电池。 负极(Pb):; 正极(PbO2):; 总反应:。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电压高、质量轻、寿命长等。 用途:作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的电源等。

3.燃料电池(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 (1)用酸性电解质时: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2)用NaOH等碱性电解质时: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三、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废旧电池中含有、、、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随处丢弃会对、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另一方面,废旧电池中的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回收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随堂检测 1.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硫酸中,锌片() A.发生氧化反应 B.发生还原反应 C.为正极 D.为负极 2.某金属能与稀盐酸作用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该金属为() A.Mg B.Fe C.Al D.Cu 3.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另一组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形成原电池。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为() A.铝片、铜片 B.铜片、铝片 C.铝片、铝片 D.铜片、铜片 4.如图所示的装置,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关于此装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N上有气体放出 B.M为负极,N为正极 C.稀硫酸中S-移向M极 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 5.把a、b、c、d四块金属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 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6.在用Zn片、Cu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下列说法中正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高二化学答案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化学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A A D A B C B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C C B D B B D 三、填空题(每空2分) 21.(1) NaHCO3 ==Na++ HCO3-(2) H2CO3 H++ HCO3- (3)NaHCO4 ==Na++ H++SO42-(4)CaCO3==Ca2++CO32- 22.问题1: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问题2:C(金刚石、s)==C(石墨、s):△H== —1.90kj/mol. 23.(1)正向(2)BD (3)n(D)>0.6mol,n(C)=1.8mol,n(D)>0.5mol。 24.(1) E NaClO ,I NH3。(2) Cl2+2OH-==Cl-+ClO-+H2O 。 高温高压 (3) N2+3H22NH3 催化剂 (4)只允许阳离子通过,不能使气体和阴离子通过,防止了氢气与氯气混合发生危险,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四、实验题(每空2分)

25.(1)锥形瓶溶液颜色交化,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无色,且30s不变。 (2)酸碱指示剂自身为有机弱酸碱。 (3)0.1288mol·L—1。(4)①③,②④。 五、计算分析题(6分) 26.(1)否当a=3时,b=6,该温度下不存在pH=6的一元强碱(1分) (2)否 a=5时,Va>Vb(V a=103a—14Vb),与题意不符 (3)3.5<a<4.67(2分)。 杭绍金温衢七校2009年4月期中联考高二化学双向细目表 题型序 号 知识点 能力层次 分 值 难度实际难度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选择题1 考查点电荷及库仑定律√ 3 0.8 2 考查库仑的贡献√ 3 0.8 3 考查电场强度的概念√ 3 0.7 4 考查电场线和磁感线√ 3 0.65 5 考查静电现象的应用 3 0.7 6 考查电容、电动势、电流单位√ 3 0.8 7 考查电流强度计算√ 3 0.8 8 考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 3 0.8 9 考查焦耳定律实验√ 3 0.7 10 考查磁场方向√ 3 0.65 11 考查物理学史事实√ 3 0.8 12 考查安培定则√ 3 0.65 13 考查左手定则√ 3 0.65 14 考查磁感应强度概念√ 3 0.7 15 考查洛伦兹力方向√ 3 0.7 16 考查磁化与退磁√ 3 0.8 17 考查磁性材料应用√ 3 0.75 18 考查安培力计算√ 3 0.65 19 考查安培力受力分析√ 3 0.6 20 考查电磁感应发现√ 3 0.8 21 考查电磁感应条与法拉第定律√ 3 0.6 22 考查交流电的有效值√ 3 0.8 填空23 考查元电荷√ 2 0.8 24 考查电容光焕发√ 2 0.7 25 考查电能计算√ 2 0.7

导学案高中化学导学案鲁科选修教师用书 共价键 配套练习

共价键 1.相距很远的两个氢原子,相互逐渐接近,在这一过程中,体系能量将(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逐渐变小 D.逐渐变大 【解析】相距很远的两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能量为两原子能量之和。随着距离的减小,两原子相互吸引,使体系能量缓慢下降。当两原子继续靠近时,两原子轨道相重叠;各成单电子配对成键,能量最低。再进一步接近,两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斥力又将导致体系能量上升。 【答案】B 2.下列原子间形成π键的是( )。 【解析】“肩并肩”方式相互重叠形成π键。 【答案】C 3.在氯化氢分子中,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是( )。 A.氯原子的2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 B.氯原子的2p轨道和氢原子的2p轨道 C.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 D.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3p轨道 【解析】成键的电子一般为元素的价电子,所以形成共价键的为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 【答案】C 的是( )。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 A.σ键比π键重叠程度大,形成的共价键键能更大 B.两个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最多有一个σ键 C.气体单质中,一定有σ键,可能有π键 D.N2分子中有一个σ键,两个π键 【解析】从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看,π键轨道重叠程度比σ键重叠程度小,故π键稳定性低于σ键,A项正确;在单质分子中有的存在σ键,如H2,有的存在σ键和π键,如N2,还有的不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故B、D 两项均正确;C项错误。 【答案】C 5.下列各分子中,含有s—p σ键的是( )。 A.HCl B.NF3 C.SO2 D.PCl3 【解析】只有氢原子用s轨道成键。 【答案】A 6.COCl2分子的结构式为,COCl2分子内含有( )。 A.4个σ键 B.2个σ键、2个π键 C.2个σ键、1个π键 D.3个σ键、1个π键 【答案】D 7.下列反应中,能说明σ键比π键牢固的是( )。

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课时作业》(全套)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2.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一、原子的构成 [自主学习] 1.原子及构成的微粒 原子 2.质量数 3.原子构成的表示

1.离子的质量数是否等于其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提示:是。因为离子是通过得失核外电子形成的,而质量数只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2.任何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吗? 提示:不一定。氢原子(11H)中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不含有中子。 [点拨提升] 1.原子的相对质量(M)=原子质量 m(126C) 12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离子组成中的数量关系 (1)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4)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练习与活动] 1.下列关于微粒A Z R n-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答案 A 解析A Z R n-的质子数=Z,中子数=A-Z,电子数=Z+n,电荷数=n,A不正确。 2.已知R2+核内共有N个中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m g R2+中所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A.m(A-N) A mol B. m(A-N-2) A mol

C. m (A -N +2) A mol D. A -N +2 mA mol 答案 B 解析 R 原子与R 2+的质量数都等于A ,其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A ,R 2+的质子数为A -N ,R 2+的核外电子数为A -N -2,1 mol R 2+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A -N -2) mol, m g R 2+的物质的量为m A mol ,所以m g R 2+中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 (A -N -2)A mol 。 规律方法 (1)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且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如11H 。 (2)任何微粒中,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但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等。 (3)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一元素,如Ne 和H 2O 。 二、核素 [自主学习] 1.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 01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 02质子数决定的。 2.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03质子和一定数目□ 04中子的一种原子。 3.同位素 (1)概念:□ 05质子数相同而□ 06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2)氢元素的三种核素

高中化学必修二(新教材) 全书导学案

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课时原子结构 核心素养发展重点学业要求 通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深化对原子 结构的认识。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明确质量数和A Z X 的含义。 2.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 原子核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 ? ?原子核 ? ? ? ? ? ? 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决定原子质量 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序数=□0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02质子数(Z)+□03中子数(N)。 3.原子构成的表示方法 如16 8O表示质量数为□0416,质子数为□058的氧原子。 核素同位素 1.核素 具有相同数目的□01质子和相同数目的□02中子的一类原子。

氢元素有氕、氘、氚三种核素,分别用□0311H、21H、3 1 H表示。 2.同位素 □04质子数相同而□05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例如 1 1 H与□0621H、31H互为同位素。同位素分为□07稳定同位素和□08放射性同位素。 课堂互动探究 一、原子的构成 1.离子的质量数是否等于其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提示:是。因为离子是通过得失核外电子形成的,而质量数只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2.任何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吗? 提示:不一定。11H中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不含有中子。 1.原子的相对质量(M)=原子质量 m(126C) 12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离子组成中的数量关系 (1)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4)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知识拓展 核力是使核子组成原子核的作用力,属于强相互作用力的一类。原子核中有中子、质子,质子是带正电的,所以质子之间会互相排斥。是非常强大的核力将它们吸引在一起,使它们在非常小的区域形成原子核。核力是短程力,只有在原子核尺度上才显现出来。 1.已知R2+核外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A.b a R B.a+b-2 a+2 R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核得结构,懂得质量数与A Z X得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得相互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得含义。 【重点难点】A Z X得含义与元素、核素、同位素得关系 【自主学习案】 P2-3 1、原子就是构成物质得一种基本微粒, 、、、都与有关。 2、原子就是由与构成得,原子核就是由与构成得,其中 带正电荷,而不带电,它们依靠一种特殊得力结合在一起。 【交流研讨】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原子得质量由哪些微粒决定? (3)忽略电子质量,原子得相对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1 2 (1)概念 (2) 质量数 3 A Z X 【思考】①阳离子中 【迁移应用】

1、道尔顿得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下列三个结论:①原子就是不能再分得粒子;②同种元素得原子得性质与质量相同;③原子就是微小得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瞧,您认为三个结论中不正确得就是 ( ) A 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得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得说法正确得就是A 所有得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与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 B 所有得原子中得质子、中子与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得个数都就是相等得 C 原子核对电子得吸引作用得实质就是原子核中得质子对核外电子得吸引 D 原子中得质子、中子与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得微粒 3、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得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就是( ) A 136 B 50 C 86 D 222 4、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得化学符号就是( ) A. 136Al B.137 Al C.13 6 C D.13 7C 5、对于A ZX与A+1 Z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与中子数一定不同 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自主学习】 P4-5 【技能归纳】 二、元素、核素、同位素 1、元素就是 , 元素得种类由决定。 【观察思考】阅读课本P4得观察·思考,填写下表并思考 氕氘氚 ②氕、氘、氚得原子结构有什么异同?它们就是同一种元素吗?它们就是同一种原子吗? ③原子核都就是由质子与中子组成得吗? 【技能归纳】 2、核素: 。 几种常见得核素(写出相应得核素符号)氢,碳,氧 ,氯 ,铀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原电池(学案)

第1课时 原电池(导学案) [学习目标定位] 1.熟悉能源的分类和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2.知道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会说明原电池的原理,会判断原电池的正极、负极,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熟知原电池的应用。 一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1.电能 使用电器时都需要电能。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2.火力发电 火电(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该过程可表示为 化学能――→燃烧 热能――→蒸汽 机械能――→发电机 电能 其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3.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 化学能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直接转化成电能。 [归纳总结]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划分,氢气为二次能源 B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 C .火力发电是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D .水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2.下列各项中,属于一次能源的是() ①煤②石油③天然气④煤气⑤电力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并填表: 2.原电池 (1)原电池的概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理论上,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构成原电池。 具体条件是:①具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的非金属); ②溶液:两电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导线:两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①根据原电池反应原理,分析下图并填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