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瘫

脑瘫

脑瘫“四联疗法”

什么是脑瘫?

脑瘫,又称大脑性瘫痪、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基本与小儿脑瘫同义。

脑瘫概述

病变常损伤锥体束和锥体外系。该病与脑缺氧、感染、外伤和出血有直接关系,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带状疱疹或弓形虫病,妊娠中、晚期的严重感染、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理性难产等可导致新生儿脑性瘫痪。

脑瘫“四联疗法”

脑瘫四联疗法即“传统医学、现代医学、手术治疗、干细胞疗法”的多维立体联合治疗,重视患者的全面康复,强调依据脑瘫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传统医学:传统中医针灸、推拿、拔罐、小针刀、穴位埋线等技术和中药制剂的应用,改善脏腑功能,疏通血脉经络;

现代医学:现代康复医学主要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矫治、感觉统合训练、引导式教育等和中药熏蒸、经络导推、加氧经穴体外反搏、中频治疗等多种物理因子治疗以及神经保护剂的应用,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代偿功能,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矫正异常姿势,全面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手术治疗:主要采用(1)选择性腰骶段神经后根切断治疗脑瘫下肢痉挛(SPR)术;(2)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主要适应于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伴流口水、语言障碍和上肢痉挛者;(3)周围神经选择性显微缩小术尤其适用于症状体征比较单一、局限的低龄患儿,符合脑瘫早期治疗的原则;

干细胞疗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多潜能细胞,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医学界称为“万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形成任何类型的组织和器官,以实现机体内部建构和自我康复。

脑瘫“四联疗法”的特点

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康复医学、临床医学与再生医学相结合、药物内服与外用相结合、保守治疗与手术相结合;

在应用时充分结合每位患者的病情特点,选用优化组合个体化治疗康复方案;

衷中参西,标本同治,使脑瘫患者肢体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伴随的语言、智力、视力、听力等障碍得到有效、全方位康复。

脑瘫病因

致病的原因包括胎盘异常、胎位不正、宫内窘迫、早产、多胎、出生时窒息,以及新生

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感染、外伤、脑出血、脑部畸形等。

1、缺氧窒息:包括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缺氧窒息、分娩时新生儿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2、脑部受伤:如分娩过程中婴儿脑部受伤,新生儿颅脑受伤或脑部感染、脑血管意外。

3、早产和胎儿发育不良:胎儿宫内感染,宫内生长缓慢,先天畸形。新生儿体重少于2500克,脑瘫可能性大大增加(脑瘫儿童中约有40%的体重低于2500克)

4、某些遗传病和新生儿核黄疸。

5、孕妇的原因:包括孕妇腹部外伤,孕妇先兆流产、产前出血,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盘原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还有孕妇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压、肝炎、糖尿病、吸毒、药物过量等)。

脑瘫分类

一、按运动障碍分类

A. 痉挛型

B. 手足徐动型

C. 强直型

D. 共济失调型

E. 震颤型

F. 肌张力低下型

G. 混合型

H. 无法分类

二、按受累部位分类

A. 单瘫

B. 截瘫

C. 偏瘫

D. 三肢瘫

E. 四肢瘫

F. 双瘫

G. 双重性偏瘫

早期诊断

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脑瘫婴儿前半期(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

小儿脑瘫的分型及表现

小儿脑瘫的分型及表现 (一)痉挛型:此型约占/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四肢瘫者上肢关节均呈屈曲性痉挛肩关节内收内旋肘腕指关节屈曲腕臂内旋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两上肢动作笨拙僵硬不协调两下肢僵直内收呈交叉状髋关节内旋踝关节跖屈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呈踮足剪刀样步态 有些患儿伴腰背肌痉挛而呈弓状反张的过度伸展状态痉挛症状常在患儿用力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由于关节痉挛自主运动十分困难严重者出现肌腱挛缩关节畸形此型患儿的深腱反射亢进根据患儿受累部位不同痉挛型又分下列数种: .双侧瘫:四肢受累双下肢较双上肢受累更严重 .四肢瘫:双侧上下肢的受累程度相仿 .双重偏瘫:四肢受累但上肢较下肢严重有些学者认为“双重(侧)偏瘫”的概念较模糊不必另列为一类可归入四肢瘫中 .偏瘫:指同一侧上下肢受累上肢常较下肢严重 .截瘫:仅为双下肢受累 .单肢瘫 .三肢瘫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在静止时常出现缓慢的蠕动样无规律不能自控的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通常累及全身头控能力差面部常有怪异表情有时反复出现舌尖节律性伸出与缩回动作躯干和上肢的不自主动作较为突出入睡后异常动作消失此型可分为类: 高张力型:患儿肌张力增高十分明显因此肌张力波动幅度较小不自主动作相对不太明显常发生在身体的远端 低张力型:患儿的肌张力很低因此患儿肌张力高低之间的波动幅度大关节活动过度不自主动作也较突出 舞蹈型:患儿的肌张力一般较低时而波动的肌张力使患儿不易取得肢体的稳定性因而似呈舞蹈样动作 (三)肌张力低下型:此型患儿肌张力显著降低而呈软瘫状肌肉松软无力自主动作极少仰卧时四肢均外展外旋似呈仰翻的青蛙俯卧时头不能主动偏向一侧易致口鼻堵塞而发生窒息此型常为婴儿脑瘫的暂时阶段~岁后大多转变为其他类型如手足徐动型痉挛型等(四)强直型:此型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使其四肢被动运动时检查者可感觉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强度可随时变化如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腱反射正常常有严重智能低下 (五)共济失调型:此型也少见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协调性差步态蹒跚辨距不良平衡能力差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六)震颤型:此型最少见多为静止性震颤常有不随意的节律性交互活动 (七)混合型:患儿同时兼有以上某两种类型的症状以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的表现并存为多见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是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的一种疗育方法,由于现在脑瘫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并且孩子的成长及家庭幸福有极大影响。因此人们对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也更加关注,脑瘫作业训练,针对每个不同表现的患儿,制定个体方案,一对一进行训练,使脑瘫患儿随著成长,理解自己的障碍和能力,养成自己对自身问题处理的能力,使之能回归到主流社会,与正常儿童一起成长。 一、流程 1、作业疗法的基本元素是病人、作业治疗师、作业内容和环境。作业内容是指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功能状况及个人兴趣等选择相关的作业训练内容。环境则是实施作业活动的场所。 2、作业疗法的流程从采取分析病人资料起(或接受康复医师的处方)一初期作业、活动的评定一制定治疗目标(康复评定会)一制定作业训练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作业训练)一中期评定会一作业修改(调整)治疗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一后期评定会(决定今后的治疗方针)。 二、小儿脑瘫作业治疗的评定内容 (一)、收集资料发育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情况等(病历). 在病房中的日常生活活动、交往及家人情况等(病房); 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掌握的小儿脑瘫患儿资料; 家庭及周边环境、房屋构造、幼儿园及学校情况; 主要看护人、母亲的养育态度;康复训练经历、作业疗法治疗目的等; 小儿脑瘫患儿家长对康复治疗的要求、希望; 小儿脑瘫患儿家庭经济状况。 (二)、一般发育 身高、体重及头围等一般发育指标。 (三)、运动功能 上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徒手肌力、握力、捏力)、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协调性、灵巧性、眼球运动、眼手协

调)、肌张力、姿势控制及反射等。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更衣、洗漱、如厕、洗 浴、移动、其他。 (五)、感知觉、认知及行为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行为评定、学习障碍评定及心理测验。心理测验主要对理解力、注意力、判断力、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形成、时间管理、情绪、自制力、自我概念等进行评定。 (六)、人际关系、社会生活技能两人之间的关系、集体中的人际关系、规则的遵守等,适应行为评定。 (七)、游戏日常游戏的方法与种类以及感兴趣的游戏。 (八)、辅助器具的使用情况采用矫形器的种类,使用矫形器前后的变化以及自助具的使用情况与种类。 三、确定小儿脑瘫患儿的治疗方法 (一)、促进运动发育 1、保持正常姿势,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2) 促进上肢功能发育1{ 上肢粗大运动功能②手的精细运动功能} (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 1、进食训练 2、更衣训练 3、如厕训练 4、沐浴训练 5、交流等 (三)、促进感知觉认知功能。 (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五)、情绪的稳定和促通社会性 四、作业疗法的基础功能训练: 1. ROM 训练。 2、头部控制能力训练。 3.翻身能力训练。 4、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 5.爬行能力训练。 6、手功能训练。 7、手眼协调性训练。

脑瘫类型

肌张力不全 痉挛 徐动 强直 震颤 失调 小儿脑瘫有哪些最新分型 小儿脑瘫会出现很多异常的姿势,屈曲痉挛、伸展痉挛、舞蹈样、击剑样、挎筐样等,这些运动障碍的特点,可分为许多类型。 1. 小儿脑瘫按临床表现分型: (1)痉挛型:这一类型最常见,主要损伤部位是椎体系,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被动运动时有“折刀”样改变。关节运动运动范围变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由于屈肌张力肌张力表现为多变升高,多数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模式。 可见上肢屈曲,手握拳,拇指内收,前臂内收旋前,肘关节屈曲。也有少数是上肢伸展痉挛。 下肢紧夹交叉呈剪刀姿势,下肢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过伸,踝关节内翻,足内翻(少数外翻),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椎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巴彬斯基仍阳性。 (2)手足徐动型:这一类型主要损伤部位的是椎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动作不稳定,走路时摇晃不定,颈歪伸舌,手往后旋。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呈非对称性姿势,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展到全身,肌张力可变化,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恢复到运动前状况。 (3)强制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由椎体外系损伤所致。肢体僵硬,活动减少。做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 (4)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因此表现以平衡为主的小脑症状。可有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也可有轻度震颤。 (5)震颤型: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

(6)肌张力低下型:也叫软瘫型,这一类型自主运动减少,仰卧位时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抱起身体时类似面条状。本型常为脑瘫儿早期症状,以后多转为其它型。 (7)混合型:这一类型具有两种类型以上同时存在,以痉挛性和手足徐动型同时存在多见。 (8)无法分类型:有少数患儿表现复杂,难以用上述分型来分型。 2. 按瘫痪部位分型,单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双瘫、双重偏瘫、双下肢瘫。 小儿脑瘫可分为哪些类型 一、肌张力不全型小儿脑瘫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渡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二、痉挛型小儿脑瘫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痉挛型脑瘫,挛性截瘫获四肢瘫痪。 三、共济失调型小儿脑瘫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四、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小儿脑瘫的常见分类 ①弛缓型:一种以肌张力低下为主的小儿脑瘫的分类。 ②共济失调型:一种很少见的小孩脑瘫的分型,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这个小儿脑瘫的分类主要病变在小脑。 ③手足徐动型:这种小孩脑瘫的分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小儿脑瘫的分类之病理反对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④痉挛型:最常见的小孩脑瘫的分型,这种小儿脑瘫的分类表现为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⑤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的症状混合出现。按瘫痪部位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以四肢瘫和双瘫为多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脑瘫儿童康复》是三年制高等职业学院儿童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按专业教学计划列入学生考试课程。 据粗略估计,我国儿童脑瘫发病率达 1.5/1000-5/1000,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发智力低下、视力障碍、癫痫和发育迟缓等,是小儿最常见的、非常复杂严重的脑损伤综合征,治疗和护理困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儿童脑瘫护理及康复工作非常必要。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儿童脑瘫康复服务技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儿童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功能障碍特点,理解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康复的基本理念,了解儿童脑瘫的发病原因与预防; 2.掌握儿童脑瘫功能障碍评定内容和方法; 3.了解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基本原理; 4.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操作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儿童脑瘫康复训练基本知识;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4.脑瘫辅助器具和矫形器具选用。 难点: 1.脑瘫功能障碍特点;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共2课时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康复概述 第二节医学康复 第三节教育康复 第四节职业康复 第五节社会康复 教学要求: 1.了解康复的含义、康复的领域、康复的层次 2.了解脑瘫儿童康复的意义 3.了解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与社会福利管理工作 4.了解脑瘫儿童全面康复的基本概念 5.了解脑瘫儿童康复体系与模式 教学重点: 1.康复概念 2.全面康复概念 第二章小儿脑瘫概述共2课时讲授:2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作业治疗技术题库期末

一、名词解释15*4 1.作业 2.作业活动分析 3.ADL训练 4.反射式翻身 5.单侧忽略 6.助记术 7.PQRST法 8.失认症 9.意念性失用 10.治疗性作业活动 11.压力治疗 12.有效的压力 13.缩率 14.辅助技术 15.节省体能技术 16.力性抓握 17.精确抓握 18.感觉再教育 19.工作康复 20.工作分析 21.社区作业治疗 二、填空题15*4 1.目前,较为流行的作业治疗理论模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选择作业活动的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穿衣时患侧总是先________后_________。 4.脑瘫患儿翻身训练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失用症在临床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评定法。 6.评定注意障碍的连线测验A型主要反映大脑________的功能,即反映 ________,B型主要反映大脑________的功能,还反映________等能力。 7.治疗性作业活动具有以下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常用的压力治疗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在临床工作中常需配合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附件以保证加压效果。9.压力治疗的应用原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一、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脑瘫儿童个案

脑瘫儿童个案

————————————————————————————————作者:————————————————————————————————日期:

小儿脑瘫个案分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小儿外科尤晓莉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脑部在发育成熟前,由于各种原因使脑组织受到损伤所留下来的后遗症。脑瘫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经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觉、听觉、言语、摄食等障碍。运动障碍是影响脑瘫儿童生活自理的最主要问题。本研究着重对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密切结合,以增强其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个案资料 小兰在母亲31岁时出生,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1.6kg。在围生期早产是先天致残的主要原因。残疾类型为小儿脑瘫。2岁开始说话,因残疾程度严重,学前曾在社区基层康复站接受康复训练,5岁始能扶杆走路。小兰7岁时进入小学,入学时体重17.2kg,能够独立进食,但进食时饭粒洒地,不会做家务劳动。坐姿向前冲,不能站立和行走,上下楼梯需要人抱。能集中注意力超过15分钟。形象思维明显滞后,短时记忆能力略低于正常水平。性格娇气、怕吃苦。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交障碍。 ◆康复训练方法 根据专业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判断,认为小兰有康复的潜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脑瘫病人康复训练。希望通过训练,使小兰尽可能地达到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的最佳状态,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独立生活,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适应家庭、生活、工作的需要,甚至能走上社会。 ★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措施:活动治疗、物理治疗、按摩、心理疏导等。训练时间:每周安排5节康复课,在每日的学习生活中,还随机安排半小时,保证康复训练时间。康复场所:学校为主,家庭为辅。辅助措施:医生建议小兰脚部作矫形支架。 ★实施内容和方法 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训练、运动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教师在对小兰进行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时刻用语言鼓励,激发小兰接受训练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保持训练的持久性,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教师针对小兰疲软性运动障碍以及下肢的康复期望值限制,提出不同的康复训练目标。 (1)基本活动能力训练 主要采用活动和物理疗法(兼用按摩辅助)进行训练。利用感觉统合室的康复器具:踩脚印、直立双杠、平衡器等以及专用站立、握力器等对小兰进行粗大动作功能康复训练。同时注意练习生活自理能力,创设小兰力所能及的作业内容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功能的康复训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 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 (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2)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3)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增高,安静时变化不明显。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肌强直等。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因而平衡能力差 (4)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以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为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屈姿势。 (5)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摔倒。

关于脑瘫患儿的作业治疗

关于脑瘫患儿的作业治疗 一、作业疗法的定义: 作业疗法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过去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力,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二、作业疗法的目的 作业治疗是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从日常生活活动、职业劳动、认知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活动,以训练日常生活能力为主要目标,对患儿进行训练、改善功能的一种方法。 它侧重于上肢机能的训练、感知觉的发育、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情绪的稳定和社会化的促进,使脑瘫患儿生心等功能全面康复,达到生活里自理,为其将来参与社会活动、劳动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作业治疗的原则 作业治疗的资料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通与抑制训练并用;保持正确性和对称性;加强调节和平衡能力;家长的指导和医师的训练相结合;训练要和游戏相结合。

四、作业治疗的方法 作业治疗的方法是通过游戏、作业及各种技能训练,增加躯体感觉和运动能力,促进身体的协调运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改善注意力、认知、感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步达到个人和社会生活上自立目标。 儿童作业疗法的主要内容 1、肩肘关节的伸展功能和灵活性训练。 如推拉砂磨板、拉锯、投接球、套圈等 2、腕指关节的活动能力增强训练 如绘画、折纸、敲鼓、指攀阶梯等 3、手指的协调和灵活性的训练,提高手眼协调,改善注意力,提高感知能力 如泥塑、弹琴、书法、镶嵌板的匹配、结绳、系扣、解扣等 4、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1)、进食动作训练 备好合适的桌椅、先选糊状半流食、再选汤类、最后是固体食物。另外保持喂食姿势的稳定。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康复 一、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 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 检查: 1、CT 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 2、IQ 检测。 小儿脑瘫的主要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1) 痉挛型: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

脑瘫的分型

脑瘫的分型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这一综合征首先由英国医生Willam J.Little于1841年发现。1888年,Burgess首次应用脑性瘫痪一词。“脑性瘫痪”一词的使用仅仅有百年历史,但对此病的描述却由来已久。它的定义也是随着对此病的不断认识而逐渐统一的。 脑瘫的临床症状表现差别很大,准确地进行脑瘫的分型分类对于统一临床诊断。评价和制订适宜的训练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临床特点,参考1956年美国脑瘫学会(AACP)分类方法修订,可将小儿脑瘫分为八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无法分类型。按瘫痪部位又分为:单瘫型、截瘫型、偏瘫型、双瘫型、三肢瘫型、四肢瘫型、双重性偏瘫型等。 1.脑瘫的分型之痉挛型的临床特征 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特征。人类能够灵活动作和保持姿势,是借助适当的伸张反射来维持的。如果肌肉伸张反射性收缩国强,则手脚不能灵活地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而给人一种痉挛性硬的感觉,下肢尤为明显,腱反射亢进。伸张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由大脑支配调节。大脑损伤失去控制脊髓功能,就出现脑的运动指令不能很好完成,从而出现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这就是痉挛性脑瘫。一般低体重儿与围产期缺氧儿易患本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表现为伸张反射亢进、起立步行两腿呈交叉肢位、呈尖足,膝关节屈曲挛缩,踝关节内翻变形。 2.脑瘫的分型之手足徐动型(不随意运动型)的临床特征 以肢体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征,包括颜面肌肉、发声、构音器官也多受累,故常伴有语言障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为其常见病因。上肢损害多重于下肢。病损部位在大脑深部基底核、锥体外系部分为主,约占脑瘫的20%。患儿表现为非对称的不自然姿势,做不出完整的灵活动作,反而表现出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全身动作。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紧张时颜面、颈部、上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可见皱眉、手臂后背、手和指尖出现不随意运动,称为“紧张性手足徐动型”。本型智商高者较多,但属于独立生活最困难的类型。 3.脑瘫的分型之共济失调型的临床特征 由于小脑、脑干损伤而失去平衡功能的病型。不但肌张力低下,而且肌收缩的调节也不准确,从而不能完成正确的动作,手和头部出现震颤,呈醉酒步态。语言呈缺少抑扬声调、徐缓为特征。眼球震颤较常见,肌张力低下,触觉异常和深部感觉异常。故患儿的肌肉收缩速度较慢与收缩能力低下同时存在,距离测定能力低下,定向力低下。意向性震颤,躯体的旋转幅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脑的器质性病变,还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和深部感觉系统的病变。 4.脑瘫的分型之混合型脑瘫的临床特征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型混合的脑瘫,多见的混合型有手足徐动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失调型,手足徐动型+痉挛型+失调型,失调型+痉挛型等。 5.脑瘫的分型之弛缓型脑瘫的临床特征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一、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 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 检查: 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 2、IQ检测。

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的定义:是一种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持续存在的姿势性运动和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 脑性瘫痪的病因:早产、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脑外伤、感染等 脑性瘫痪的合并症: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脑瘫的分型: 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为六型: 1、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 2、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 3、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4、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5、共济失调型(ataxic) 6、混合型(mixed) 注:①由于痉挛型单瘫、三肢瘫十分罕见,不再单独分型,一般归类为偏瘫、四肢瘫;②不随意运动型主要包括:手足徐动(athetoid)、肌张力障碍(dystonic),也可包括舞蹈、舞蹈手足徐动;③由于肌张力低下型主要为其他类型早期表现,因此不单独列该型,小婴儿时表现肌张力低下,1 岁以后逐渐呈现出运动障碍的实际类型;④混合型多为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也可是其他类型混合或多种类型混合;⑤由于临床实用性小,因此不必单列“不可分类型”。 各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四肢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基本特征,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 2、痉挛型双瘫:症状同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3、痉挛型偏瘫:症状同上,表现在一侧肢体 4、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该型最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 摘要:脑性瘫痪危害极大,本文从其发病因素、病理改变入手探讨了脑性瘫痪的原因和病理分型,着重介绍了脑瘫的治疗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矫形器的应用、物理因子治疗、言语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近年来的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性瘫痪(脑瘫)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行为异常等。在脊髓灰质炎控制以后,小儿脑性瘫痪成为引起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是小儿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Paneth and kiely concluded指出自1950以来,脑瘫发病趋势几乎没有变化。发病率20‰~30‰。男孩略多于女孩,男女之比为1.13:1~1.57:1。脑瘫瘫痪属于中枢性,其病因出现在脑的生长发育时期,脑损伤为非进行性,临床症状一般在婴儿时期即出现。 脑瘫可发生于胎儿的任何时期,发病存在多种方面的因素。 二、脑瘫危险因素 凡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可引起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中枢性运动障碍的各种因素,为脑瘫危险因素(或称脑瘫致病原因)。 脑瘫危险因素可分为胎儿期(妊娠期)产前因素、出生时(围产期)产时因素,及新生儿期产后因素三方面。 1. 产前因素主要包括,母亲暴露于有害环境,进食含有害物质的食品。母亲患有特殊疾病,如甲亢、糖尿病、心脏病、癫痫、妊高症,服用孕激素、雌激素等,以及高龄、高产次、多孕次、死胎史、早产史、吸毒、酗酒、母亲孕期高温环境工作、孕期阴道流血、孕期营养障碍、丈夫同室吸烟,母亲智力低下等。经上行或经胎盘,胎儿宫内感染病毒、细菌、原虫、真菌、支原体、螺旋体等。多胎妊娠,胎儿发育迟缓,胎盘、脐带异常,胎儿宫内窘迫,母婴血型不合。胎儿脑发育不良或脑发育畸形。遗传因素也可能为脑瘫危险因素之一。 2. 产时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过期产、剖宫产、急产、产伤、胎头吸引、难产、脐带绕颈、巨大儿、多胎、低体重出生、颅内出血,核黄胆等。 3. 产后因素:出生后一月内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脑炎,脑外伤,CO中毒,重度肺炎等。 对脑瘫危险因素的认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早期发现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有危险因素的小儿身上。如果出现下列症状,小儿出生后表现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惹、易受惊吓;出生后喂哺困难、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差;动作不协调、不对称、随意运动少;异常的肌张力及异常的姿势和动作模式;运动发育落后,应高度怀疑有小儿脑瘫的可能。 脑瘫患者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出现脑的弥漫性病变和神经变性。 三、脑瘫病理变化 脑瘫病理变化可表现为脑弥漫性病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生,脑萎缩,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白质软化,脑白质丧失,脑软化囊腔形成,脑积水,各种脑畸形。 大脑病变部位与功能障碍相关,大脑皮质及锥体束受损主要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手足徐动型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基底核,共济失调型病变主要在小脑。 四、脑瘫分型

我国小儿脑瘫的临床分型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及临床分型 据统计,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为新生儿的千分之二至千分之六。患儿大多是由先天原因造成,主要是母亲分娩时困难,引起胎儿窒息或颅内出血,出生后不呼吸、脑缺氧时间较长所致。也有一部分是新生儿后天高烧、脑炎、脑膜炎等的后遗症。(一) 小儿脑瘫定义 1988年在佳木斯召开的首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上,提出了脑瘫的定义: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于2004年在云南组织召开的全国小儿脑瘫专题研讨会上对脑瘫的定义和分型提出了修改方案,其定义为: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006年在长沙召开的第2届全国儿童康复暨第9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上,经过与会代表的充分讨论,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脑性瘫痪最新定义和分型方案,其定义为: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脑瘫是: ⑴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 ⑵脑部病变是非进行性的,除外一过性和进行性病变以及暂时性发育落后; ⑶脑损伤和发育缺陷的时期是在未成熟脑阶段(脑发育早期); ⑷症状出现在生后早期,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持续存在但可以变化; ⑸脑部病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其特点和部位因人而异。 因此,脑瘫的类型不一,可以合并有其他功能障碍或异常,多表现为多功能障碍。 目前对于脑瘫定义的讨论主要围绕在如何表述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发生的时间 界限上,具体而言应界定为从妊娠到新生儿期、婴儿期、2岁以内、3岁以内或泛指婴幼儿时期。由于种族及个体差异,很难严格而统一界定发育中脑的时间界限。最新国外脑瘫定义为:脑性瘫痪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的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以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并发感觉、知觉、认知、交流、行为紊乱,继发性肌肉与骨骼问题。一些学者主张,脑发育缺陷和损伤的时间界限最好不要特指具体的年龄阶段,以免造成临床工作的困难。也有学者担心,如果不具体界定年龄阶段,会出现脑瘫诊断的混乱。因此,对于脑瘫定

儿童脑瘫的分类

儿童脑瘫的分类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与危险因素 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 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关。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经元增殖和移行异常,可发生无脑回、巨脑回、多小脑回、脑裂畸形及神经元异位。 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出血性梗塞。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核黄疸的典型改变,也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治疗 “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是由国内北京总政医院小儿脑瘫研究所,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脑瘫治疗新技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脑损伤功能。脑细胞渗透修复后能把神经元补充缺损神经元,并促进小儿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分化发挥功能,恢复脑神经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障碍,为脑瘫患者儿进一步康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且年龄越小,再

脑瘫的作业治疗法

脑瘫的作业治疗法

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ry)简称OT,其定义是指让病人对某一项特定的作业产生兴趣,并通过生产的过程,对身体的及精神的机能损伤进行诊断和评价,促进损伤的恢复增进键康和***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以参加社会生活的治疗方法。作业疗法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脑瘫儿童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脑瘫儿童进行作业治疗的目的在于使患儿获得动作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以促进全身心的发育,在身体、精神、社会及经济上达到***限度自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学习与掌握。对处于身体机能和精神机能发育过程中的患儿来说,早期进行OT训练,有助于脑的发育和潜在能力的发挥,有可能预防由运动机能发育障碍所致的继发性感觉发育迟缓和机体的挛缩变形。患儿通过作业治疗活动,克服其痉挛强直。不随意运动、失调肌张力低下、紧张性姿势反射及改善和预防运动机能障碍。如果说运动疗法以全身机能训练为主,那么作业治疗则更侧重于上肢机能和日常生活动作的掌握及智能的提高。其方法就是通过游戏和作业活动使患儿在无意中进行身体的协调运动,而逐步达到其在生活上自立的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手工艺的、创作的、娱乐的及体育运动的探索亦可奏效。对已固定化了的重症患儿,除改善机能外,根据障碍程度可使用代偿辅助手段提高其自理能力。 脑瘫儿童由于脑的中枢抑制异常,受到紧张性反射活动的影响,呈现病理性异常姿势。 图72-1为紧张性颈反射姿势。若患儿持续向同一方向转头,久而久之会引起颈椎变形。侧弯,髋关节脱位、变形和短缩。 图72—2那样的肌肉屈曲紧张,头偏向一例,易产生髋关节脱位和脊椎测弯。 如图72—3,全身肌肉紧张牵拉时,易产生两脚交叉,髋关节脱位。 如图72—4,全身肌力变弱,像青蛙姿势,易产生髋关节挛缩和脱位。 如图72—5,反跪时易产生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变形及坐位平衡发育迟缓。 如图72—6、7,体干支持性不好,患儿坐骨不能支持体重而采用髋骨坐位,导致脊柱侧弯。 以上这些不良姿势与体位如不尽早加以矫正,久而久之,姿势便将固定化,从而将妨碍儿童发育。因此,患儿父母应学会这方面的一些医疗、康复常识,以便在家庭中尽早开始对儿童进行康复治疗。事实已证明,家庭康复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儿脑瘫根据运动障碍的分类

小儿脑瘫根据运动障碍的分类 以下内容由成都脑瘫康复治疗中心提供对于脑瘫预防的内容来说,人们始终给最关键的重点放在脑瘫的孕检方面,那么现在来说究竟孕检能检查脑瘫么,其实针对于这方面的说明是从很多的方面来进行介绍的,一般来说现在的孕检能检查脑瘫的,可是对于脑瘫的检查方法是有很多的,要有效的对于脑瘫进行检查,我们的孕检方式当前最好了,不过有关于现在脑瘫的检查,现在我们就进行一个介绍。 对于孕检能检查脑瘫么,其实可以去做个脑部的ct检查看看。然后在进行调理。 脑瘫患儿的表现多样,十分复杂,难以涵盖。临床医师们为了说明不同的障碍的差别、轻重程度及脑损伤的部位等,对脑瘫的表现加以分类,以不同的分型对脑瘫的临床症状加以描述。迄今为止,我们将目前较为一致的分类介绍如下: 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分类: ⑴痉挛型:此型在脑瘫患者中最为常见,约占65%。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四肢肌肉明显僵硬,即肌张力增高。下肢可以呈交叉状态,走路时成为

剪刀样步态。双足明显下垂,犹如芭蕾舞演员的尖足。上肢握拳且手心向下。受累肢体关节活动度减低,且在被动活动关节时,可感觉到明显的抵抗,犹如打开一把折刀---开始时阻力很大,到了一定角度后阻力突然减低。这些现象在睡眠时可以消失。 ⑵手足徐动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的15-20%。以出现四肢、躯体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点。即出现面部作怪样,颈部出现不能控制的扭转。四肢出现不能自己控制的活动,且这些活动不规律、不协调,越要主动控制这些运动,上述现象越加重。由于这些现象的出现,使患者不能稳定的坐、站及行走。睡眠时以上现象可消失。 ⑶共济失调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5%。主要表现为平衡功能障碍,即患者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站立时,必须不停的调整身体,以维持站立的姿势。行走时,两腿分开,迈步行走,如同跨过门槛。且足的落地方向缺乏准确性。动作呆板、缓慢如同机器人。 ⑷强直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5%。是脑瘫患者中最严重的一型。患者四肢及躯干的肌肉严重痉挛,以至于被动活动度非常小,阻力巨大。多和并有智力低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