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技术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技术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技术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技术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技术

一、历史

电凝用于外科止血起源很早,用于手术的电流为高频电流(频率每秒数千周到2兆周以上)。应用高频电流,即使电压高达数千伏,亦可以安全通过人体,不引起神经或肌肉反应。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血管壁脱水皱缩、血管内血液凝固,并使血管与血凝块互融为一体,而达到有效止血目的。

1926年Cushing在Bovie协助下,创用高频电流于脑外科,至今高频电灼器或电刀已成为手术室常备器械之一。电凝器采用振荡管或火花间隙放电装置来产生手术所需的高频电流。

最初应用及至今仍被常用的电凝方法为“单极电凝”,即将一面积较大的金属板与病人臀部接触作为电极之一,称为病人电极或无效电极;另一电极则与止血器械连接起电凝作用,称为手术电极或有效电极。使用电极电凝时电流通过病人身体,其热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电极与身体组织接触面的大小,即单位面积电流量(电流密度)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成反比。无效电极的金属板与身体接触面积甚大,单位面积的电流量甚小,故对组织无灼热作用。有效电极用于止血或切割时与组织的接触面甚小,电流密度甚大,则产生热灼止血或切割作用。单极电凝还可与多种手术器械如止血钳、镊子、吸引器、手术刀或钢丝圈套等接触而起到止血或切割等多种用途;但其所需电量大,热扩散范围大,对周围组织损害较大,在距离电切1厘米处尚可见到组织改变,因而单极电凝在重要部位如皮层功能区、重要血管附近及脑干、脊髓、神经根等处不宜应用。

双极电凝的问世早在1940年,它与单极电凝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与病人臀部接触的无效电极,而将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一把镊子的两叶片上,此镊子的两叶片之间是绝缘的。应用时电流只经过镊子两尖端之间的组织,故所需电量大为减少,一般单极电凝的1/4到1/3,在重要部位如脊髓内止血时甚至可将电量减低到不及电极电凝的1/10,因而热的扩散和邻近损害均相应减少。此外,双极电凝在有液体如生理盐水、脑脊液或血液存在的情况下,同样地起

电凝止血作用,这也是单极电凝所不及的。

二、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Greenwood总结了多年临床应用的经验,指出双极电凝用于脊髓及后颅窝手术有很大优点,由于电流和热的播散局限,在对脊髓表面或脑干表面进行电凝止血,或脊髓切开作电凝止血时,无深部损害。双极电凝的热作用范围小(仅在镊子的两尖端之间),故在止血操作上要求精细准确,否则不能有效制止出血,在双极电凝的镊子上附加一吸引装置,可有利于随时发现出血点,便于电凝。

双极电凝可同样应用于较大动脉如颞动脉或枕动脉的止血,亦可用于较大静脉如颈外静脉的止血。除用于一般的手术止血外,在下列情况时应用双极电凝有特殊价值:

1、作皮质切开前,对脑表面血管先作电凝止血,可获得无出血的切开。

2、脊髓或脑干表面血管的电凝止血(需调低输出电量)。

3、切除血循丰富的肿瘤时,可先将双极电凝镊的两叶片从各个不同方向插入并通过肿

瘤(两叶片相距约1/4寸),以获得广泛的电凝止血(须调高输出电量),然后即可象血循较少的肿瘤一样完成切除。

后来双极电灼在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应用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Yasargil氏指出应用双极电灼可使动脉瘤皱缩变小,从而使手术简化,用微小的电量,重复多次地电灼动脉瘤颈部,使之发白而充分皱缩为止,此时即可方便的使用较小的夹子夹闭动脉瘤颈部而完成手术。注意不可过度电凝,以免瘤壁碳化而破裂,也不可电凝动脉瘤的起源血管本身,经验证明,许多初看起来不可能应用夹子处理的动脉瘤,在经上述双极电凝方法处理后,动脉瘤体积缩小,有了一个适宜于上夹子的颈部,得以顺利完成手术。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兴起和脑血管病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以及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物吻合术等)的开展,双极电凝成为此类手术中精细止血不可缺少的基

本器械。

最好能配备不同大小和式样的双极电凝镊子,以便按需要挑选使用,要留意接上电线后镊子的重量和两叶片是否均衡,并要注意使用时控制镊子的两个尖端保持一定距离,不可使两尖端互相接触而形成的电流短路,失去电凝作用,具有合适的尖端又能夹住、分离和牵引组织的镊子,是较为适用的,例如镊尖宽度合适的膝状镊常被选作双极电凝之用。

应用单极电凝的习惯,是在电凝时尽可能使受灼组织保持干燥;在使用双极电凝时须改变此习惯,双极电凝有时会有镊子与被灼组织发生粘连的缺点。为避免粘连,在电凝进行时须用生理盐水冲洗以湿润创面。有的在器械上作了改进,如在双极电凝的镊子上附加自动温度控制装置,镊子的尖端与自动温控制器相偶合,使电凝的温度保持在40—100℃之间,以避免过度电凝,用来防止电凝器械与组织的粘连。镊子的尖端要随时保持清洁,剔除粘连在上的碳化组织或血块,以消毒液体石蜡或生理盐水湿润。

在使用前,按手术的不同需要,调节电量输出的大小,应十分重视和熟悉。过量的电凝引起组织碳化而破裂脱落致继发性出血;不足的电凝则仅使表浅的外壳凝固,不能使血管与其内的血凝块融为一体,达不到有效止血。在使用电凝时尚须注意,应先使镊子接触组织,然后再踩脚踏开关接通电流,尤其是对薄壁血管更应注意,以免发生火花引起出血。

一般情况下,镊子叶片本身无需加以绝缘处理,但用于特殊情况如手术视野狭小,镊子叶片可能会碰到脑或脑牵开器,或用于显微外科手术时,还是将镊子叶片除了两尖端处都加以绝缘处理为妥。

最后尚应提到的是在应用可燃性的麻醉剂时,必须与麻醉师密切配合,以防止爆炸事故。

三、操作规程

1、对电凝镊的规定:

(1)需选用高硬度的金属材料制造,不变形,不被侵蚀;镊尖的接触面需达到高度光滑。

(2)镊尖宽度较常用为0.9和0.6mm两种。

(3)镊子的总长度较常用为16cm和19cm两种,偶尔深部需用22cm长的;均采膝状。(4)镊尖的形状最常用的为直形;有时,需用直角向下弯曲和直角向上弯曲形的镊尖。(5)除镊尖外,其余部分经绝缘处理。

2、对电凝输出的规定:

一般止血用的电凝输出为1-4(负载100Ω时,相当于6-22瓦),常用的电凝输出为2-3,(相当于12-17瓦)。

3、电凝血管是否完善的术中观察标准

电凝完善:

(1)经电凝后,血管颜色先从紫红变白,然后变成褐黄色;管壁仍保持一定的柔韧性。

(2)血管皱缩,血管直径明显变小,约为原血管直径的一半;血管电凝的长度为其直径的2-4倍。

(3)电凝完毕时,镊尖与血管不发生粘连。

(4)一般的外力如牵拉、吸引或血压、颅压升高等作用,不致引起出血。

电凝过度:

(1)血管颜色由褐黄变为焦黑,管壁硬而脆。

(2)血管剧烈皱缩,直径不及原来的1/3.

(3)镊尖与管壁可能发生粘连。

(4)经不起外力的轻微影响,易断裂出血。

电凝不足:

(1)血管颜色由紫红仅变为白色。

(2)血管皱缩很少,血管直径未明显变小或变小后旋即又扩大;或血管电凝的长度不够。

(3)经不起外力的轻微影响而再次出血。

4、双极电凝止血方法

我们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六点要领:

(1)选用较宽的镊尖(最常用0.9mm)和较低的电凝输出(最常用2.5),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

(2)间断电凝法:不易发生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每次电凝约0.5秒,重复多次,直至达到电凝完善标准。

(3)移行递增电凝法:对较大的动脉,从血管近端向远端逐渐移行电凝,并逐渐增加间断电凝的次数,直至远端血管电凝表面发给为止,在发黑处剪短血管。

(4)阻断血流电凝法:用于直径>2mm的动脉,或血流异常快速的血管(如A VM),先用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再进行电凝,可更安全,更易于达到完善电凝。

(5)血管灼闭区的长度争取达到其直径的2-4倍,并尽量靠远侧剪断。

(6)电凝前必须用生理盐水湿润血管壁,以避免电凝过度或镊尖与血管壁粘连。

5、各种组织的电凝止血方法:

(1)头皮:头皮的止血以用止血钳钳拉帽状腱膜为主,皮瓣游离侧则以使用头皮为主;

需用电凝止血时,一般用单极,如果用双极,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为2.5

或3。切口遇较大动脉时,可解剖一段后先电凝再切断。如血管被切断,则先用止

血钳夹住血管,在止血钳的缝隙内电凝血管断端后,撤去止血钳,再电凝被止血

钳加过的那段血管。距头皮表面已很近的皮内小出血点不必电凝,以免造成头皮

坏死,影响愈合。

(2)肌肉:一般用单极电凝止血,乳痈双极,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为2或2.5,常在肌纤维间白色的结缔组织内找到出血的血管。

(3)肿瘤组织:肿瘤表面血管的电凝一般用0.9mm宽的镊尖,电凝输出1-2,若为毁损

肿瘤组织(如扁平脑膜瘤等),一般用单极电凝较方便,可选用圈状、球状等烧灼

电极;若用双极,为提高其毁损效率,则需用0.6或0.4mm宽的镊尖和较大的电

凝输出(4-8)。电凝时镊尖距离可较大(约2-3mm)以增大毁损范围;时间可较

长,以增加毁损深度,电凝时须不断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避免镊尖与组织粘连。(4)硬膜: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用2或2.5,切开硬膜前沿硬膜切口将所能见到的血管一一电凝,较大动脉(如脑膜中动脉或眶膜动脉等)不必将它从硬膜夹

层中解剖出来,可隔着一层硬膜组织,两镊尖沿血管两旁与血管平行移行电凝,

直至够长的一段血管颜色变白发黄为止,也可将两镊尖放在与血管垂直方向作移

行电凝,两镊尖距离约0.5-1mm。切开硬膜后如有出血,先在脑表面覆盖湿棉片,

然后在硬膜夹层内电凝血管断端,止血后,再在硬膜表面将此血管电凝一段;硬

膜上的电凝不宜过多,以免硬膜过度皱缩。

(5)神经组织:脑组织一般用镊尖宽度为0.6mm的镊子,电凝输出用2,特殊部位如脑干、脊髓或神经上的止血,电凝输出应用1.

6、不同血管的电凝条件:

(1)动脉血管:血管直径为0.3-0.5mm时,适宜的镊尖宽度为0.6-0.9mm,电凝输出为2-2.5;血管直径大于0.5mm小于1.5mm时,适宜的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

为2.5-3;血管直径大于1.5mm时,电凝输出为3-4,如采用阻断血流电凝法,则

电凝输出可减为2。

(2)静脉血管:适宜的镊尖宽度为0.9mm,电凝输出为1。

7、电凝时血管表面的湿润度:

血管如浸泡在液体内,电凝时由于热能沿液体的散失,将会大大降低电凝效力,故须在电凝的同时,用吸引器不断地吸去过多的液体;如血管暴露过久,表面干燥,则用常规电凝条件电凝时,将会发生与组织粘连等电凝过度的情况,故手术助手须在电凝

前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暴露的手术部位。

8、电凝输出大小是否合适的判定:

按操作常规对直径约0.5mm的动脉进行电凝时,若电凝血管达到完善所需的间断电凝累积时间为1.5-2.5秒,电凝输出的大小为合适;如电凝累积时间超过3秒,尚未达到血管电凝完善程度,可认为电凝输出过小,须调大一档再试;如电凝累积时间不到1秒钟,血管电凝已达到完善程度,应该认为电凝输出可能过大,应调小1档再试。四、双极电凝的器械与辅料配合

(1)吸引器:是电凝时的主要配合器械,它可为电凝止血创造种种有利条件,如吸去出血以发行出血点,吸去过多的液体以免降低电凝效力,吸去少量脑组织以暴露一段出血的血管,甚至用吸引管头吸住已呈游离状态的出血血管而便于电凝等。一般情况下是左手持吸引管,右手持电凝镊,吸引管的负压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血管或脑组织损伤,我们的经验并经过实验证明,100-200mmHg是安全和有效的负压,吸引管须有不同的粗细以便选用,我们选用外径分别为1、2、3及4mm四种,前两种用于脑部操作,后两种用于硬膜、肌肉及头皮下操作,选用柔软具有韧性,在300mmHg负压下不会瘪陷的透明硅胶管作导管,接头口径不应小于胶管,常规地准备两套吸引装置。

(2)湿棉片:在脑、脊髓或神经上止血时,用吸引器再加上湿棉片来协助寻找出血点和电凝止血,往往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对神经组织的损伤。

五、双极电凝止血的人员配合

手术开始前,巡回护士检查电凝及其开关的功能是否正常,并将电凝输出常规置于2.5。手术中,若须更改电凝输出的大小,由手术者口授电凝输出的数字,巡回护士调整后,报告调整完毕,手术者才能开始使用,由手术助手控制电凝器的脚踏开关(可有助于手术者的专心和保持显微手术时所需的身体平衡),通过手术摄像的电视屏幕或参观镜及手术者的口授,配合电凝经行;此外,手术助手随时替手术者调整手术显微镜的焦距和中心视野,可使手术

免于停顿。器械师或助手在每次电凝前和电凝后须将镊尖用湿纱布擦洗一下,以保证镊尖的光洁和湿润,助手或器械师随时察看和灌洗吸引管及其管道,以保证畅通,遇有吸引管阻塞时,立即由器械师更换另一备用的同等口径吸引管,并随即将换下的吸引管疏通以备更换,如使用壁式中心吸引器,则由手术助手调整接管上的侧孔开放数目来控制负压大小。

六、几点体会

1、止血是神经外科手术中一种基本而又特殊的问题,自Greenwood设计应用双极电凝以来,神经外科的止血问题有了划时代的改观,与银夹止血相比,双极电凝止血更为方便,在组织中不留异物,术后CT复查没有伪影的干扰;与单极电凝止血相比,双极电凝的止血更准确,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也较小,即使在脑干表面进行电凝止血,也不影响呼吸和心脏的正常活动,基于双极电凝的上述优点,它已成为当前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技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实验研究表明,理想的血管闭合,在病理上应表现为管壁内层胶合紧密,结缔组织凝固,但仍保留纤维结构特征,过度或不足的电凝不能达到理想的血管闭合是止血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较宽的镊尖和较低的电凝输出并应用间断电凝法,易于获得满意的血管灼闭,而经过大量实践的考验和实验研究所总结出的电凝是否完善的术中观察标准则便于手术医师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寸。

3、动脉血管特别是较大的动脉(包括A VM)因管壁中层较厚,透热率低,加之血流速度快,在用一般电凝条件下,不易达到满意的灼闭,为此,我们采用阻断血流和移行递增电凝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移行递增电凝法有意造成血管电凝段的近端电凝不足,远端电凝过度,而中间必有一处可达到电凝的最佳境界;阻断血流后电凝,因减少了血管内血流对热能的消耗,也就抵消了管径粗、管壁厚和血流快对热能需要的增加,即使采用低于一般的电凝输出,也可获得完善的血管灼闭。

在操作常规中,我们要求血管电凝的长度达到其直径的2-4倍,并尽量靠远侧剪断。经试验证明,这样电凝的血管,血管抗张强度明显增高,原因是血管灼闭区的增加等效于增加了血管壁的厚度。

电凝前,电凝镊如何夹持血管依血管直径的不同而不同,血管直径为0.3-0.5mm时可以血管直径为两镊尖的间隔距离;若血管直径为1mm左右,应先用电凝镊轻轻夹住血管,使被夹的血管两侧管壁刚好靠拢时即开始电凝,此法适用于压力较大的血管,但对初学者来说,可能在夹血管时,用力过大,这样电凝时反易造成镊尖与血管壁的粘连,故不妨以阻断血流电凝法代替之。

4、静脉血管由于管壁薄,透热好,在常规操作电凝下,易于达到满意的灼闭,另一方面如电凝条件掌握不好则易发生血管管壁的击穿、粘连撕破等情况,手术中须特别注意在电凝桥静脉时,应远离静脉窦,靠近脑表面处电凝,以防静脉窦的破裂。

5、电凝时发生镊尖与血管粘连,是导致止血失败的最常见原因,除因镊尖粗糙、不洁、镊尖和血管过于干燥等原因外,它的发生主要与镊尖过细,电凝输出过大以及连续电凝时间过长有关。其直接原因为血管受热过急或过多;我们主张用较宽镊尖(0.9或0.6mm)、较小电凝输出(1-3)和间断电凝法,它可避免血管受热过急或过多,从而可有效地防止镊尖与血管的粘连,前已述及,在对较大动脉电凝时采用阻断血流和移行递增电凝法,因为以往电凝不易成功的原因是在用一般的电凝输出时,由于大部分热能被血流带走而致电凝不足,如果加大电凝输出,又可因血管外层受热过急于镊尖发生粘连而撕破血管;阻断血流后则可采用低于一般的电凝输出,并缓慢重复加热,从而避免了镊尖与组织的粘连,并易于达到完善电凝的要求。

6、电凝时人员的配合默契,吸引器和脑棉片等辅助措施的配合,不仅可保持手术视野的清晰,及时发现出血点,而且可及时清除故障,保持镊尖光洁,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如果没有这些必要的辅助性措施,即使有适宜的电凝条件和方法也难以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

双极电凝镊简介

双极电凝镊简介 、历史 电凝用于外科止血起源很早,用于手术的电流为高频电流(频率每秒数千周到2兆周以上)。应用高频电流,即使电压高达数千伏,亦可安全通过人体,不引起神经或肌肉反应。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血管壁脱水皱缩、血管内血液凝固,并使血管与血凝块互融为一体,而 达到有效止血目的。 1926年Cushing在Bovie协助下,创用高频电流于脑外科,至今高频电灼器或电刀已成为手术室常备器械之一。电凝器系采用振荡管或火花间隙放电装置来产生手术所需的高频电流。 最初应用及至今仍被常用的电凝方法为“单极电凝”,即将一面积较大的金属板与病人臀部 接触作为电极之一,称为病人电极或无效电极;另一电极则与止血器械连接起电凝作用,称为手术电极或有效电极。使用单极电凝时电流通过病人身体,其热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电极与 身体组织接触面的大小,即单位面积电流量(电流密度)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成反比。无效 电极的金属板与身体接触面积甚大,单位面积的电流量甚小,故对组织无热灼作用。有效电 极用于止血或切割时与组织的接触面甚小,电流密度甚大,则产生热灼止血或切割作用。单 极电凝还可与多种手术器械如止血钳、镊子、吸引器、手术刀或钢丝圈套等接触而起到止血 或切割等多种用途;但其所需电量大,热扩散范围大,对周围组织损害较大,在距离电切1厘米处尚可见到组织改变,因而单极电凝在重要部位如皮层功能区、重要血管附近及脑干、脊髓、神经根等处不宜应用。 双极电凝的问世早在1940年,它与单极电凝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与病人臀部接触的无效电极,而将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一把镊子的两叶片上,此镊子的两叶片之间是绝缘的。应用时电流只

电渗析脱盐技术应用简述

电渗析脱盐技术应用简述 电渗析是电场驱动的水溶液离子脱除/浓缩的分离技术,电渗析器的核心部件是由多张阴离子交换膜、淡化室隔板、阳离子交换膜和浓缩室隔板交替排列组成的膜堆。在电场的作用下可实现淡化室水溶液盐分的脱除和浓缩室水溶液盐分的富集。 电渗析膜和电渗析器,可用于脱除水溶液的盐分(淡化)或者浓缩水溶液的盐分(制盐),具体的应用包括各种化工/食品/医药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脱盐(比如乳清蛋白脱盐、甘露醇脱盐、大豆低聚糖脱盐、氨基酸脱盐等)、苦咸水淡化、天然水纯化、工业废水净化、小规模海水淡化、海水或卤水制盐等。在这些应用中,均相膜电渗析法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a)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脱盐,现有的方法是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离子交换。由于离子交换树脂对于物料不可避免的吸附,导致物料收率低,并且离子交换树脂再生过程中产生大量含盐废水,不易处理。均相膜电渗析法的优势是物料收率高,产生的含盐废水少。(b)对于苦咸水淡化,同世界的很多其它地区相似,我国西北干旱内陆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天然匮乏,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下水普遍含盐含氟,成为苦咸水,水质低劣,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在山东,苦咸水分布面积达1.0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及潍坊市“三北”地区;山东省黄泛平原和滨海平原区,由于受地下水径流条件和古沉积环境的影响,在内陆和滨海区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盐水。与反渗透法相比,电渗析法苦咸水淡化的优势在于膜抗有机污染、水收率高以及较低运行费用。(c)

对于小规模海水淡化,电渗析技术适用于在海岛、酒店、渔船、舰艇和潜艇等生产饮用水。与反渗透法相比,电渗析法的优势在于低操作压力和预处理简单,系统易操作、易维护、安全、无噪音。(d)反渗透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和苦咸水淡化,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浓水的处理。浓水可以排入海水,但需要非常谨慎以避免对环境造成冲击。电渗析膜较反渗透膜,更耐有机污染和无机结垢,因此可通过电渗析器处理浓水,进一步生产出淡水,提高水收率,同时可将盐水中氯化钠浓度提高到18%以上,再通过多效蒸发等方式制备工业盐或食用盐。因此均相膜电渗析技术与反渗透技术结合,可突破膜法海水淡化的技术瓶颈,实现海水的综合利用。 目前国内市场的离子交换膜90%以上为异相离子交换膜,异相膜由离子交换树脂与聚乙烯粉共混挤出制备,电阻很高,选择性不足,寿命短;异相膜电渗析用于脱盐制备纯水运行能耗过高,用于生产过程的物料脱盐物料损失率高、设备使用寿命短。相比于异相膜,均相离子交换膜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电阻低,选择性高,使用寿命长;在美国、日本及欧洲地区,大多数应用中异相膜已经被均相膜取代。目前,国际上规模化的均相电渗析膜生产厂家仅限美国GE 公司、日本ASTOM 公司、日本Asahi Glass 公司和德国FuMA-Tech 公司,而国内也仅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等数家高校、企业从事开发研究。

电渗析水处理技术的优点和不足

电渗析水处理技术的优点和不足 1、能量消耗少: 电渗析器在运行中,不发生相的变化,只是用电能来迁移水中已解离的离子。它耗用的电能一般是与水中含盐量成正比的。大多数人认为,对含盐量4000~5000mg/L以下的苦咸水的变化,电渗析技术是耗能少的较经济的技术。 2、药剂耗量少,环境污染小: 离子交换技术在树脂交换失效后要用大量酸、碱进行再生,水洗时有大量废酸、碱排放,而电渗析系统仅酸洗时需要少量酸。 3、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电渗析器是用塑料隔板与离子交换膜剂电极板组装而成的,它的主体配套设备都比较简单,而且膜和隔板都是高分子材料制成,因此,抗化学污染和抗腐蚀性能均较好。在运行时通电即可得淡水,不需要用酸碱进行繁复的再生处理。 4、设备规模和除盐浓度适应性大: 电渗析水处理设备可以从每日几吨的小型生活饮用水淡化水站到几千吨的大、中型淡化水站。 5、用电较易解决、运行成本较低:电渗析技术也存在以下不足:

1、对离解度小的盐类及不离解的物质难以去除,例如,对水中的硅酸和不离解的有机物就不能去除掉,对碳酸根的迁移率就小一些。 2、电渗析器是由几到几百张较薄的隔板和膜组成。部件多,组装要求较高,组装不好,会影响配水均匀。 3、电渗析设备是使水流在电场中流过,当施加一定电压后,靠近膜面的滞留层中电解质的盐类含量较少。此时,水的离解度增大,易产生极化结垢和中性扰乱现象,这是电渗析水处理技术中较难掌握又必须重视的问题。 4、电渗析器本身耗水量还是较大的。虽然采取极水全部回收,浓水部分回收或降低浓水进水比例等措施,但本身的耗水量仍达20%~40%。因此,缺水地区,应用电渗析水处理技术会受到一定限制。 5、电渗析水处理对原水净化处理要求较高,需增加精密过滤设备。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技术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技术 一、历史 电凝用于外科止血起源很早,用于手术的电流为高频电流(频率每秒数千周到2兆周以上)。应用高频电流,即使电压高达数千伏,亦可以安全通过人体,不引起神经或肌肉反应。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血管壁脱水皱缩、血管内血液凝固,并使血管与血凝块互融为一体,而达到有效止血目的。 1926年Cushing在Bovie协助下,创用高频电流于脑外科,至今高频电灼器或电刀已成为手术室常备器械之一。电凝器采用振荡管或火花间隙放电装置来产生手术所需的高频电流。 最初应用及至今仍被常用的电凝方法为“单极电凝”,即将一面积较大的金属板与病人臀部接触作为电极之一,称为病人电极或无效电极;另一电极则与止血器械连接起电凝作用,称为手术电极或有效电极。使用电极电凝时电流通过病人身体,其热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电极与身体组织接触面的大小,即单位面积电流量(电流密度)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成反比。无效电极的金属板与身体接触面积甚大,单位面积的电流量甚小,故对组织无灼热作用。有效电极用于止血或切割时与组织的接触面甚小,电流密度甚大,则产生热灼止血或切割作用。单极电凝还可与多种手术器械如止血钳、镊子、吸引器、手术刀或钢丝圈套等接触而起到止血或切割等多种用途;但其所需电量大,热扩散范围大,对周围组织损害较大,在距离电切1厘米处尚可见到组织改变,因而单极电凝在重要部位如皮层功能区、重要血管附近及脑干、脊髓、神经根等处不宜应用。 双极电凝的问世早在1940年,它与单极电凝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与病人臀部接触的无效电极,而将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一把镊子的两叶片上,此镊子的两叶片之间是绝缘的。应用时电流只经过镊子两尖端之间的组织,故所需电量大为减少,一般单极电凝的1/4到1/3,在重要部位如脊髓内止血时甚至可将电量减低到不及电极电凝的1/10,因而热的扩散和邻近损害均相应减少。此外,双极电凝在有液体如生理盐水、脑脊液或血液存在的情况下,同样地起

德国狼牌内窥镜产品操作手册

产品简介 德国狼牌内窥镜WOLF公司是一家具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著名企业。以硬性内窥镜和手术器械及纤维软镜为主导的产品系列,已超过三万种,覆盖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其产品设计超前,工艺精湛,经久耐用等特点已经广为医院青眯。WOLF公司生产的内窥镜保持一贯德国技术的特点,精确,安全,耐用,合乎BF标准且操作简单,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安全和满足临床的需要。 内窥镜发展史 内窥镜起源于100年前,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当时所用器械的主要特征为标志。 硬式内镜阶段(1806-1932):硬式内镜由德国人Philipp Bozzini 首创,由一花瓶状光源、蜡烛和一系列镜片组成,主要用于膀胱和尿道检查。1895年Rosenhein研制的硬式内镜由3根管子呈同心圆状设置,中心管为光学结构,第二层管腔内装上铂丝圈制的灯泡和水冷结构,外层壁上刻有刻度反应进镜深度。1911年Elsner对Rosenhein式胃窥镜作了改进,在前端加上橡皮头做引导之用,但透镜脏污后便无法观察成为主要缺陷,尽管如此,Elsner式胃镜1932年以前仍处于统帅地位。 半屈式内镜阶段(1932—1957):Schindler从1928年与优秀的器械制作师Georg Wolf 合作研制胃镜,最终在1932年获得成功,定名为Wolf-Schinder式胃镜。之后,许多人对其进行了改造,使之功能更为齐全,更为实用。 光导纤维内镜阶段(1957年至今):1954年,英国的Hopkins和Kapany发明了光导纤维技术。1957年,Hirschowitz及助手在美国胃镜学会上展示了自行研制的光导纤维内镜。60年代初,日本Olympas厂在光导纤维胃镜基础上,加装了活检装置及照相机,有效地显示了胃照相术。1966年Olympas厂首创前端弯角机构,1967年Machida厂采用外部冷光源,使光量度大增,可发现小病灶,视野进一步扩大,可以观察到十二指肠。近10年随着附属装置的不断改进,如手术器械、摄像系统的发展,使纤维内镜不但可用于诊断,且可用于手术治疗。 电视内镜时代(1983年以后):1983年Welch Allyn公司研制成功了电子摄像式内镜。该镜前端装有高敏感度微型摄像机,将所记录下的图像以电讯号方式传至电视信息处理系统,然后把信号转变成为电视显像机上可看到的图像。 影像质量评价 内窥镜在200年里结构发生了4次大的改进,从最初的硬管式内镜、半曲式内镜到纤维内镜,又到如今的电子内镜。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质量也发生了一次次的质的飞跃。最初Bozzine研制的第一台硬管内镜以烛光为光源,后来必为灯泡作光源,而当今从内镜获得的是彩色相片或彩色电视图像。这图像不再是组织器官的普通影像,而是如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观像,微小病变清晰可辨,可见其影像质量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医用内窥镜分类 按其发展及成像构造分类:可大体分为3大类:硬管式内镜、光学纤维(软管式)内镜和电子内镜。

电渗析技术

电渗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08食科汪强 20080808132 摘要:电渗析技术属于膜分离技术, 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废水处理等行业的分离纯化的生产过程中, 有效率高、清洁卫生及经济节能等优点。本文简述了电渗析技术的类型, 重点论述了电渗析技术的原理, 介绍了电渗析技术在食品行业以及在废水处理中应用研究,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渗析;膜;应用 电渗析是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 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 使离子从一部分水中迁移到另一部分水中的物理化学过程。电渗析器, 就是利用多层隔室中的电渗析过程达到除盐的目的。电渗析器由隔板、离子交换膜、电极、夹紧装置等主要部件组成。离子交换膜对不同电荷的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阳膜只允许通过阳离子, 阻止阴离子通过, 阴膜只允许通过阴离子, 阻止阳离子通过。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 水中离子作定向迁移。由于电渗析器是由多层隔室组成, 故淡室中阴阳离子迁移到相邻的浓室中去, 从而使含盐水淡化。在食品及医药工业, 电渗析可用于从有机溶液中去除电解质离子, 在乳清脱盐、糖类脱盐和氨基酸精制中应用得都比较成功[ 1] 。电渗析作为一种新兴的膜法分离技术, 在天然水淡化, 海水浓缩制盐, 废水处理等[ 2] 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水处理方法。 1 .电渗析技术的类型 1.1倒极电渗析( EDR) 倒极电渗析就是根据ED 原理,每隔一定时间(一般为15~20 min) ,正负电极极性相互倒换,能自动清洗离子交换膜和电极表面形成的污垢,以确保离子交换膜工作效率的长期稳定及淡水的水质水量。 1.2液膜电渗析( EDLM) 液膜电渗析是用具有相同功能的液态膜代替固态离子交换膜[3 ] ,其实验模型就是用半透玻璃纸将液膜溶液包制成薄层状的隔板,然后装入电渗析器中运行。利用萃取剂作液膜电渗析的液态膜,可能为浓缩和提取贵金属、重金属、稀有金属等找到高效的分离方法,因为寻找对某种形式离子具有特殊选择性的膜与提高电渗析的提取效率有关。提高电渗析的分离效率,直接与液膜结合起来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1.3填充床电渗析( EDI) 填充床电渗析( EDI) 是将电渗析与离子交换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水处理方法,它的最

手术室德国蛇牌双极电凝操作流程

德国蛇牌双极电凝操作流程 蛇牌双极电凝仪GN160特有的两种模式:强制模式和标准模式;适用于普外科和脑外科,其中脑外科分为颅内手术和颅外手术。 一、操作流程 强制模式:适应于头皮以及血管比较丰富的部位。 标准模式:适应于颅内以及颅底各部位,如剂量需加强可进入强制模式。 1: 检查电源线和脚踏的(是否)连接正常。 2: 开机按 1 键,开机后仪器进入自检,并伴有蜂鸣声。 3: 长按旋钮3秒钟后,旋钮旁边出现白光圈,逆时针旋转面板显示进入强制模式。 顺时针旋转面板显示进入标准模式。短按旋钮可以进入工作音量参数调节,再短按进入美国制式调节。 4:选择好工作模式后长按3秒退出调节状态。 5:旋钮周边是绿色光时就可以旋转旋钮调节工作所需剂量,开始工作。 6:工作结束后按o键关机。 德国双极电凝器的优点 德国双极电凝器用于脊髓及后颅窝手术有很大优点,在对脊髓表面或脑干表面进行电凝止血,或脊髓切开作电凝止血时,无深部损害这是由于电流和热的播散局限。 二、双极电凝的使用技巧:

1、在达到凝血效果的前提下,使用最低功率:大功率输出容易损坏电凝工具,并且导致组织的过早碳化(粘连发生的原因),这会造成电凝镊头端的损坏,要达到相同的凝血效应,双极电凝需要的输出电量只为单极电凝的20-30%。 2、正确的操作技术:在电凝时轻微地前后移动电凝镊头端,进行间歇性电凝,(频繁而短时间的电凝优于一次性长时间的电凝),这样的电凝更可靠及有效。 3、正确的处理和清洁:每一次手术结束后,电凝镊的头端都必须用柔软的,湿润的织物擦试,避免用任何刀片和尖锐物品刮拭并清洁。 4、镊子与导线消毒:高温高压(134℃),低温等离子。

01 有源手术器械说明

01 有源手术器械说明 一、范围 本子目录包括以手术治疗为目的与有源相关的医疗器械,包括超声、激光、高频/射频、微波、冷冻、冲击波、手术导航及控制系统、手术照明设备、内窥镜手术用有源设备等医疗器械。 二、框架结构 本子目录按照产品预期用途和专业技术及功能特点进行层级排序,共划分为10个一级产品类别,在一级产品类别的基础上根据先设备后附件的形式设立二级产品类别共25个,列举120个品名举例。 本子目录包括2002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6821医用电子仪器设备》《6822医用光学器具仪器及内窥镜设备》《6824医用激光仪器设备》《6825医用高频仪器设备》《6854手术室急救室诊疗室设备及器具》《6858医用冷疗低温冷藏设备及器具》和《〈6816烧伤(整形)科手术器械〉(部分)》,还包括了2012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6823医用超声仪器及有关设备〉(部分)》。 该子目录中一级产品类别与2002/2012版分类目录产品类别的对应关系如下:

三、其他说明 (一)医用激光光纤与激光治疗仪配套应用,传输激光器产生的能量,用于激光手术治疗。依据《关于一次性前列腺治疗套件等产品分类界定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8〕587号)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等17个产品分类界定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12〕36号)分类界定文件规定管理类别为二类,分类编码6824。因此将医用激光光纤纳入《01有源手术器械》目录中。 (二)射频消融设备用灌注泵,管理类别由第三类降为第二类。 (三)发光二极管(LED)手术照明灯,管理类别由第二类降为第一类。

01 有源手术器械 —3—

反渗透、电渗析技术比较

反渗透、电渗析、电吸附技术比较 一、原理比较 1、反渗透(RO)除盐原理 当纯水和盐水被理想半透膜隔开,理想半透膜只允许水通过而阻止盐通过,此时膜纯水侧的水会自发地通过半透膜流入盐水一侧,这种现象称为渗透,若在膜的盐水侧施加压力,那么水的自发流动将受到抑制而减慢,当施加的压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水通过膜的净流量等于零,这个压力称为渗透压力,当施加在膜盐水侧的压力大于渗透压力时,水的流向就会逆转,此时,盐水中的水将流入纯水侧,上述现象就是水的反渗透处理的基本原理。 2、电渗析除盐原理 电渗析是膜分离技术的一种,是利用离子交换膜对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能,在外加直流电场力的作用下,使阴、阳离子定向迁移透过选择性离子交换膜,从而使电介质离子自溶液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除盐原理如图所示,电渗析器中交替排列着许多阳膜和阴膜,分隔成小水室。当原水进入这些小室时,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溶液中的离子就作定向迁移。阳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而把阴离子截留下来;阴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而把阳离子截留下来。结果这些小室的一部分变成含离子很少的淡水室,出水称为淡水。而与淡水室相邻的小室则变成聚集大量离子的浓水室,出水称为浓水。从而使离子得到了分离和浓缩,水便得到了净化。

二、反渗透、电渗析在污水回用领域的技术特点比较 序号项目电渗析反渗透RO(双膜法) 1 除盐原理利用离交换膜和直流电场,使 水中电解质的离子产生选择 性迁移,从而达到使水淡化的 装置。 以分子扩散膜为介质,以静 压差为推动力将溶剂从溶 液中取出 2 透过物溶质,盐溶剂,水 3 截留物溶剂,水溶质,盐 4 膜类型离子膜不对称膜,复合膜 5 除盐率60%-90%80%-95%(废水)6 处理污水膜通量与 处理净水膜通量比 10.5-0.7 7 经济回收率45%-70%60%-75% 8 工作温度大于5℃小于40℃大于4℃小于40℃ 9 随温度降低通量衰 减无 每降低1℃膜通量下降 2-3%

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中双极电凝钳的应用分析

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中双极电凝钳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3-11-01T09:18:06.013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刘海林 [导读] 所有患者均取膀胱截石位,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状态下接受手术。经阴道置入举宫器。取脐上缘穿刺孔建立CO2气腹,气腹压力为12mmHg。 刘海林 (江苏省邳州市东方医院 2213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中双极电凝钳的应用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行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4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A组患者采用传统套扎法切除子宫,B组患者采用双极电凝法切除子宫。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端出血率的差异性。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残端出血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双极电凝钳应用于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双极电凝钳;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在妇科手术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院比较了在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手术中采用套扎法和双极电凝法切除子宫的效果,现将应用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4例纳入研究,并剔除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出凝血机能异常、盆腹腔手术史、严重粘连、耻骨弓、阴道狭窄、有生育要求、过度肥胖、子宫体积过大、妇科恶性肿瘤等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TCT检查排除子宫颈恶性病变。所有患者对手术方案均知情同意。 根据随机法分组,A组患者30例,年龄38~49岁,平均年龄(42.21±4.73)岁;体重51~68kg,平均体重(63.75±3.68)kg;其中子宫肌瘤20例、子宫腺肌病7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例。 B组患者34例,年龄40~48岁,平均年龄(42.38±4.65)岁;体重52~70kg,平均体重(64.20±3.72)kg;其中子宫肌瘤25例、子宫腺肌病6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膀胱截石位,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状态下接受手术。经阴道置入举宫器。取脐上缘穿刺孔建立CO2气腹,气腹压力为12mmHg。于下腹部麦氏点和对称处作两个操作孔,置入腹腔镜,仔细观察子宫形状、大小、活动度、有无粘连等情况,均以双极电凝法切断圆韧带、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及宫旁组织。分离阔韧带前后叶,剪开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至宫颈口。A组患者采用传统套扎法切除子宫,将套扎线套入子宫峡部,打结器拉紧线圈,退出举宫器后拉紧线圈,以套扎处子宫颈为固定点,采用旋切器切除子宫[1]。B组患者采用双极电凝法切除子宫,在分离宫旁疏松结缔组织后采用双极电凝钳反复电凝钳夹子宫动静脉,使血管完全闭锁。助手向头端推举子宫,注意防止输尿管损伤。与电凝处上方的子宫峡部切下子宫[2]。采用旋切器切除子宫。子宫颈残端采用0号可吸收缝线缝合。所以病例取出标本均送病理检查,均为良性病变。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端出血率的差异性。 1.3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A组相比较,B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残端出血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 1。 3讨论 次全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药物治疗失败的常用手段,尤其适用于较年轻的女性需要保留子宫颈功能的病例。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相应的设备、器械等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善。上述病例亦可以通过腹腔镜来治疗。术中子宫血管的处理有很多方法:单极电凝法,套扎法,超声刀法,PK刀法等。其中双极电凝钳是通过双极钳叶之间的作用达到使血管脱水、凝固之目的。其作用范围仅限于两钳叶间电极形成的回路,热辐射范围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较小,安全性较高[3]。双极电凝子宫血管后使手术操作更加简便、易于掌握,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在预防术后残端出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手术操作中应注意电凝操作时应采用短时间、反复电凝的操作方式,以防长时间电凝形成大量烟雾,影响手术视野。避免发生凝固不全或过度凝固等,影响手术效果。术中助手将子宫向头端推举,使子宫动静脉尽量远离输尿管,以防发生输尿管损伤。电凝操作后需确认血管完全闭锁后方可切除子宫[4]。 本研究中采用双极电凝法切除子宫者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套扎法切除子宫者,提示双极电凝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双极电凝法切除子宫者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套扎法切除子宫者,提示双极电凝法损伤更小;双极电凝法切除子宫者术后残端出血发生率低于传统套扎法切除子宫者,提示双极电凝法术后并发症较少。上述优势决定了双极电凝法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研究结果表明:将双极电凝钳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且较超声刀以及PK刀使用价格便

应用电化学习题及答案

应用电化学,杨辉卢文庆 全书思考题和习题 第一章习题解答: 1试推导下列各电极反应的类型及电极反应的过程。 (1)++ →+242Ce e Ce 解:属于简单离子电迁移反应,指电极/溶液界面的溶液一侧的氧化态物种4Ce + 借助于电极得到电子,生成还原态的物种2Ce + 而溶解于溶液中,而电极在经历氧化—还原后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表面状态等并未发生变化, (2) -→++OH e O H O 44222 解:多孔气体扩散电极中的气体还原反应.气相中的气体2O 溶解于溶液后,再扩散到电极表面,然后借助于气体扩散电极得到电子,气体扩散电极的使用提高了电极过程的电流效率。 (3) Ni e Ni →++22 解:金属沉积反应。溶液中的金属离子2Ni + 从电极上得到电子还原为金属Ni,附着于电极表面,此时电极表面状态与沉积前 相比发生了变化。 (4) -+→++OH s MnOOH O H e s MnO )()(22 解:表面膜的转移反应.覆盖于电极表面的物种(电极一侧)经过氧化—还原形成另一种附着于电极表面的物种,它们可能是氧化物、氢氧化物、硫酸盐等。 (5)2)(22OH Zn e OH Zn →-+-;--→+242])([2)(OH Zn OH OH Zn 解:腐蚀反应:亦即金属的溶解反应,电极的重量不断减轻。即金属锌在碱性介质中发生溶解形成二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所形成的二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又和羟基进一步形成四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 2.试说明参比电极应具有的性能和用途。 参比电极(re fe ren ce el ect rode ,简称RE):是指一个已知电势的接近于理想不极化的电极,参比电极上基本没有电流通过,用于测定研究电极(相对于参比电极)的电极电势。 既然参比电极是理想不极化电极,它应具备下列性能:应是可逆电极,其电极电势符合Ne rns t方程;参比电极反应应有较大的交换电流密度,流过微小的电流时电极电势能迅速恢复原状;应具有良好的电势稳定性和重现性等。 不同研究体系可以选择不同的参比电极,水溶液体系中常见的参比电极有:饱和甘汞电极(SCE)、Ag /AgCl 电极、标淮氢电极(SHE 或N HE)等。许多有机电化学测量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尽管水溶液参比电极也可以使用,但不可避免地会给体系带入水分,影响研究效果,因此,建议最好使用非水参比体系。常用的非水参比体系为Ag /Ag+(乙腈)。工业上常应用简易参比电极,或用辅助电极兼做参比电极.在测量工作电极的电势时,参比电极内的溶液和被研究体系的溶液组成往往不-样,为降低或消除液接电势,常选用盐桥;为减小末补偿的溶液电阻,常使用鲁金毛细管。 3.试描述双电层理论的概要。 解:电极/溶液界面区的最早模型是19世纪末H elmho ltz 提出的平板电容器模型(也称紧密层模型),他认为金属表面过剩的电荷必须被溶液相中靠近电极表面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层所中和,两个电荷层间的距离约等于离子半径,如同一个平板电容器.这

电渗析技术说明

电渗析技术说明 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离子膜和阳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水性,使一部分离子透过离子交换膜迁移到另一部分水中,从而使一部分淡化使另一部分浓缩的过程。电渗析利用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来分离不同的溶质粒子(如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进行渗析时,溶液中的带电的溶质粒子(如离子)通过膜而迁移的现象称为电渗析。 电渗析与反渗透相比,它的价格便宜,但脱盐率低。当前国产离子交换膜质量亦很稳定,运行管理也很方便,自动控制频繁倒极电渗析(EDR),运行管理更加方便。原水利用率可达80%,一般原水回收率在45%~70%之间。电渗析主要用于水的初级脱盐,脱盐率在45%~80%之间。它广泛被用于海水与苦咸水淡化;制备纯水时的初级脱盐以及锅炉、动力设备给水的脱盐软化等。 基本性能∶操作压力0.5~3.0kg/em2;操作电压100~250V,电流1~3A;本体耗电量每吨淡水0.2~2.0kW·h。 电渗析法的特点为∶ a.可以同时对电解质水溶液起淡化、浓缩、分离、提纯作用; b.可以用于蔗糖等非电解质的提纯,以除去其中的电解质; c.在原理上,电渗析器是一个带有隔膜的电解池,可以利用电极 上的氧化还原,效率高。 在电渗析过程中也进行以下次要过程∶ a.同名离子的迁移,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往往不可能是百分

之百的,因此总会有少量的相反离子透过交换膜; b.离子的浓差扩散,由于浓缩室和淡化室中的溶液中存在着浓度差,总会有少量的离子由浓缩室向淡化室扩散迁移,从而降低了渗析效率; c.水的渗透,尽管交换膜是不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但是由于淡化室与浓缩室之间存在浓度差,就会使部分溶剂分子(水)向浓缩室渗透; d.水的电渗析,由于离子的水合作用和形成双电层,在直流电场作用下,水分子也可从淡化室向浓缩室迁移; e.水的极化电离,有时由于工作条件不良,会强迫水电离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它们可透过交换膜进入浓缩室; f.水的压渗,由于浓缩室和淡化室之间存在流体压力的差别,迫使水分子由压力大的一侧向压力小的一侧渗透。显然,这些次要过程对电渗析是不利因素,但是它们都可以通过改变操作条件予以避免或控制。

双极电凝应用技术

双极电凝应用技术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技术 一、历史 电凝用于外科止血起源很早,用于手术的电流为高频电流(频率每秒数千周到2兆周以上)。应用高频电流,即使电压高达数千伏,亦可安全通过人体,不引起神经或肌肉反应。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血管壁脱水皱缩、血管内血液凝固,并使血管与血凝块互融为一体,而达到有效止血目的。 1926年Cushing在Bovie协助下,创用高频电流于脑外科,至今高频电灼器或电刀已成为手术室常备器械之一。电凝器系采用振荡管或火花间隙放电装置来产生手术所需的高频电流。 最初应用及至今仍被常用的电凝方法为“单极电凝”,即将一面积较大的金属板与病人臀部接触作为电极之一,称为病人电极或无效电极;另一电极则与止血器械连接起电凝作用,称为手术电极或有效电极。使用单极电凝时电流通过病人身体,其热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电极与身体组织接触面的大小,即单位面积电流量(电流密度)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成反比。无效电极的金属板与身体接触面积甚大,单位面积的电流量甚小,故对组织无热灼作用。有效电极用于止血或切割时与组织的接触面甚小,电流密度甚大,则产生热灼止血或切割作用。单极电凝还可与多种手术器械如止血钳、镊子、吸引器、手术刀或钢丝圈套等接触而起到止血或切割等多种用途;但其所需电量大,热扩散范围大,对周围组织损害较大,在距离电切1厘米处尚可见到组织改变,因而单极电凝在重要部位如皮层功能区、重要血管附近及脑干、脊髓、神经根等处不宜应用。 双极电凝的问世早在1940年,它与单极电凝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与病人臀部接触的无效电极,而将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一把镊子的两叶片上,此镊子的两叶片之间是绝缘的。应用时电流只经过镊子两尖端之间的组织,故所需电量大为减少,一般只需单极电凝的1/4到1/3,在重要部位如脊髓内止血时甚至可将电量减低到不及单极电凝的1/10,因而热的扩散和邻近损害均相应减少。此外,双极电凝在有液体如生理盐水、脑脊液或血液存在的情况下,能同样地起电凝止血作用,这也是单极电凝所不及的。 二、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Greenwood总结了多年临床应用的经验,指出双极电凝用于脊髓及后颅窝手术有很大优点,由于电流和热的播散局限,在对脊髓表面或脑干表面进行电凝止血,或脊髓切开作电凝止血时,无深部损害。双极电凝的热作用范围小(仅在镊子的两尖端之间),故在止血操作上要求精细准确,否则

4.电化学阻抗谱的测量与解析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化学工程实验预习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实验日期2016年 5 月 4 日 指导教师____ 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成绩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电化学阻抗谱的测量与解析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应用电化学阻抗谱进行电化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2.熟悉应用CHI 电化学工作站进行各种方法电化学测量的基本步骤。 3.初步掌握应用CHI 电化学工作站测量电化学阻抗谱的基本方法。 4.初步掌握应用Zsimpwin 软件进行电化学阻抗谱解析的方法。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 交流阻抗方法应用于电化学体系时,也称为电化学阻抗谱法 (Electrochemical 电化学 Impedance 阻抗 Spectroscopy 谱)。该方法是指控制通过电极的电流(或点位)在小幅度条件下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同时测量作为其相应的电极电位(或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或直接测量电极的交流阻抗(或导纳)。由于该方法具有线性关系简化、交流平稳态以及扩散等效电路集中参数化等优势,该方法已经成为研究电极过程动力学和点击表面现象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如一个正弦交流电压可表示成: )1(sin )(0 t E t E ω= 式中,E 0为交流电压的幅值,ω是角频率。 一个电路的交流阻抗是一个矢量,这个矢量的模值为:0 0I E Z = ,矢量的幅角为Ψ。也可表示为: )2()sin (cos Im Re jZ Z j Z Z -=ψ-ψ= Z Re 称为阻抗的实部,Z Im 称为阻抗的虚部。 ψ=cos Re Z Z ,ψ=sin Im Z Z

由于该方法在一个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对电极系统进行测量,因而可以在不同的频率范围内分别得到溶液电阻,双电层电容及电化学反应电阻的有关信息。在更为复杂的情况下,不但可以在不同的频率得到有关参数的信息,而且可得到阻抗谱的时间常数个数及有关动力学过程的信息,从而可推断电机系统中包含的动力学过程及机理。因此,测量电机系统的交流阻抗,一般说来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推测电机系统中包含的动力学过程及其机理,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物理模型或等效电路。另一个目的是,在确定了物理模型或等效电路之后,根据测得的阻抗谱,求解物理模型中各个参数,从而估算有关的动力学参数。 三、主要仪器设备 1.实验仪器 CHI电化学工作站1台,电解池1个。 2.试剂及材料 15mM K 3Fe(CN) 6 + 15mM K 4 Fe(CN) 6 + 1M KCl 电极为1cm2的镍片,除工作区域外用用环氧树脂密封。 四、操作方法与步骤 接好电解池,绿色和黄色的线接工作电极,红色白色的线接对电极。测试步骤如下: (1)启动CHI电化学工作站,运行测试软件。在setup菜单中点击technique 选项。在弹出菜单选择“A C impedance”。 (2)在setup中点击Parameters。弹出菜单中输入测试条件:初始点位为0V,高频为105Hz,低频为0.1Hz,振幅0.01V,静止时间2S,灵敏度选择自动灵敏度。 (3)在control中点击run experiment,进行测量。 (4)测试完毕后,保存并命名测试结果,保存为CSV格式,删除CSV文件中两列数据保存为TXT格式文件,备后续Zsimpwin模拟使用。 (5)打开Zsimpwin,代开之前的TXT,点击拟合电路图标选择R(CR)和R(OR)模型,点击OK进行拟合,是否保存点击是,默认保存路径选择否,选择自己要保存的文件,然后点击记录本图标查看拟合数据,记录end列中的数值。 (6)实验完毕,关闭仪器,清洗电极。

电渗析(ED)技术及操作简介

电渗析(ED)技术及操作简介 电渗析原理 电渗析器是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当含盐分的水流经阴、阳离子交换膜和隔板组成的隔室时,水中的阴、阳离子开始定向运动,阴离子向阳极方向移动,阳离子向阴极方向移动,由于离子交换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阳离子交换膜(简称阳膜)的固定交换基团带负电荷,因此允许水中阳离子通过而阻挡阴离子,阴离子交换膜(简称阴膜)的固定交换基团带正电荷,因此允许水中的阴离子通过而阻挡阳离子,致使淡水隔室中的离子迁移到浓水隔室中去,从而达到淡化的目的。电渗析器通电以后,电极表面发生电极反应,致使阳极水呈酸性,并产生初生态的氧O2和氧气Cl2。阴极水呈减性,当极节水中有Ca=+和Ng++时由生成CaCO3和Ng(OH)2水垢,结集在阴极上,阴极室有氧气H2排出。因此极水要畅通,不断排出电极反应产物,有利于电渗析器正常运行。 三、电渗析的结构 电渗析不论其规格怎样,形式如何,均由膜堆、电极、夹紧装臵三大部件组成。 1.膜堆 一张阳膜、一张隔膜、一张阴膜,再一张隔板组成一个膜对,一对电极之间所有的膜对之和称膜堆。它是电渗析器的心脏部件,也是电渗析器性能好、坏的关键部件。 在此简单介绍组成膜对零件的主要材料: (1)阴、阳离子交换膜:按膜中活性基团的均一程度可分为异相膜(非均质),均相膜与半均相膜。理论上讲均相膜优越,事实上由于各制膜厂技术水平不齐,生产经验不等,制出来的膜性能相关很大,即使同一家厂的产品由于批号不一样性能差别也不小。本所通过试制比较确定采用上海化工厂生产的异相膜,该膜性能相对比较稳定。 (2)隔板:本所电渗析器隔板流进均为无回路短流形式。其边框采用0.9毫米聚丙烯板冲压成型。内烫二聚丙烯丝编织网构成水流通道,有时根据用户需要选用0.5或1.2毫米聚丙烯板加工成型(一般说隔板愈薄脱盐效果越好,但对进水水质要求也愈高)。 2.电极 一般电渗析的电极采用石墨、铅、不锈钢材料,这些电极材料易得,造价低,制作方便;但电化学性能不好,寿命短。本所产品电极使用优质钛为基材、表面涂履镣、铱等稀土金属,具有电化学性能好,耐腐蚀、寿命长、形状如图四所示。 3.夹紧装臵

电渗析技术的简介

电渗析技术的简介 一、电渗析技术简介及其发展背景 电渗析(eletrodialysis,简称ED) 技术是膜分离技术的一种,它将阴、 阳离子交换膜交替排列于正负电极之间,并用特制的隔板将其隔开,组成除盐(淡化)和浓缩两个系统,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以电位差为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把电解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溶液的浓缩、淡化、精制和提纯。 电渗析技术的研究始于德国,1903年,Morse和Pierce把2根电极分别置于透析袋内部和外部溶液中,发现带电杂质能迅速地从凝胶中除去;1924年,Pauli采用化工设计的原理,改进了Morse的实验装置,力图减轻极化,增加传质速率。但直到1950年Juda首次试制成功了具有高选择性的离子交换膜后,电渗析技术才进入了实用阶段,其中经历了三大革新: (1) 具有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的应用; (2) 设计出多隔室电渗析组件; (3) 采用频繁倒极操作模式。 现在离子交换膜各方面的性能及电渗析装置结构等不断革新和改进,电渗析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应用前景也更加广阔。 电渗析器由隔板、离子交换膜、电极、夹紧装置等主要部件组成。离子交换膜对不同电荷的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阳膜只允许通过阳离子,阻止阴离子通过,阴膜只允许通过阴离子,阻止阳离子通过。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

用下,水中离子作定向迁移。由于电渗析器是由多层隔室组成,故淡室中阴阳离子迁移到相邻的浓室中去,从而使含盐水淡化。在食品及医药工业,电渗析可用于从有机溶液中去除电解质离子, 在乳清脱盐、糖类脱盐和氨基酸精制中应用得都比较成功。 电渗析作为一种新兴的膜法分离技术,在天然水淡化,海水浓缩制盐,废水处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水处理方法。 二、几种电渗析技术 1 倒极电渗析( EDR) 倒极电渗析就是根据ED 原理,每隔一定时间(一般为15~20 min) ,正负电极极性相互倒换,能自动清洗离子交换膜和电极表面形成的污垢,以确保离子交换膜工作效率的长期稳定及淡水的水质水量。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倒极电渗析器的使用, 大大提高了电渗析操作电流和水回收率,延长了运行周期。EDR 在废水处理方面尤其有独到之处,其浓水循环、水回收率最高可达95 %。 2 液膜电渗析( EDLM) 液膜电渗析是用具有相同功能的液态膜代替固态离子交换膜,其实验模型就是用半透玻璃纸将液膜溶液包制成薄层状的隔板,然后装入电渗析器 中运行。利用萃取剂作液膜电渗析的液态膜,可能为浓缩和提取贵金属、重金属、稀有金属等找到高效的分离方法,因为寻找对某种形式离子具有特殊选择性的膜与提高电渗析的提取效率有关。提高电渗析的分离效率,直接与液膜结合起来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例如,固体离子交换膜对铂族金属

神经外科医生,你了解你手中双极电凝镊大全

神经外科医生,你了解你手中的双极电凝镊吗? 一、历史 电凝用于外科止血起源很早,用于手术的电流为高频电流(频率每秒数千周到2兆周以上)。应用高频电流,即使电压高达数千伏,亦可安全通过人体,不引起神经或肌肉反应。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血管壁脱水皱缩、血管内血液凝固,并使血管与血凝块互融为一体,而达到有效止血目的。 1926年Cushing在Bovie协助下,创用高频电流于脑外科,至今高频电灼器或电刀已成为手术室常备器械之一。电凝器系采用振荡管或火花间隙放电装置来产生手术所需的高频电流。 最初应用及至今仍被常用的电凝方法为“单极电凝”,即将一面积较大的金属板与病人臀部接触作为电极之一,称为病人电极或无效电极;另一电极则与止血器械连接起电凝作用,称为手术电极或有效电极。使用单极电凝时电流通过病人身体,其热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电极与身体组织接触面的大小,即单位面积电流量(电流密度)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成反比。无效电极的金属板与身体接触面积甚大,单位面积的电流量甚小,故对组织无热灼作用。有效电极用于止血或切割时与组织的接触面甚小,电流密度甚大,则产生热灼止血或切割作用。单极电凝还可与多种手术器械如止血钳、镊子、吸引器、手术刀或钢丝圈套等接触而起到止血或切割等多种用途;但其所需电量大,热扩散范围大,对周围组织损害较大,在距离电切1厘米处尚可见到组织改变,因而单极电凝在重要部位如皮层功能区、重要血管附近及脑干、脊髓、神经根等处不宜应用。 双极电凝的问世早在1940年,它与单极电凝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与病人臀部接触的无效电极,而将两个电极分别接在一把镊子的两叶片上,此镊子的两叶片之间是绝缘的。应用时电流只经过镊子两尖端之间的组织,故所需电量大为减少,一般只需单极电凝的1/4到1/3,在重要部位如脊髓内止血时甚至可将电量减低到不及单极电凝的1/10,因而热的扩散和邻近损害均相应减少。此外,双极电凝在有液体如生理盐水、脑脊液或血液存在的情况下,能同样地起电凝止血作用,这也是单极电凝所不及的。 二、双极电凝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Greenwood总结了多年临床应用的经验,指出双极电凝用于脊髓及后颅窝手

双极电凝钳使用说明书

DN型双极电凝钳 使用说明书 双极电凝钳(以下简称电凝钳)由钳头、钳杆、钳柄组成。因其操作简单,凝血快,效果好,深受微创手术临床医生的青睐。 按《医疗器械分类规则》规定: 该产品属暂时使用,从创伤进入人体腔内的有源医疗器械,失控后造成的损伤为损伤。 按《xx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规定: 该产品属6825医用高频仪器设备,类代号5,属高频电极,管理类别为II 类。 一、主要结构: 1、产品结构: 电凝钳由钳芯`、钳杆、钳柄、高频电缆组成,由高频电缆与高频发生器相连。 2、工作原理: 高频发生器所发出的特定波形和特定负载功率,借助于电凝钳作用于患者组织 表面,烧灼血管,电凝、止血。 工作时,正极电流通过电极线到达电凝钳头,闭合电凝钳,电流经另一电极线 至另一钳头,形成工作回路。电凝钳的张开与闭合由电凝钳手把控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二、产品的性能:

1、材料: 接触人体的部位采用无细胞毒性,无刺激性,无致敏性,耐腐蚀性能 良好,由3Cr13和具有一定韧性的1Cr18Ni9Ti不锈钢制造;钳柄采用聚四氟乙烯、聚苯硫醚尼龙、不锈钢等材料制造。 塑柄、U型柄规格为: Φ5X330; Ο式柄长为:250mm。 2、外观: 表面平直光滑、色泽均匀,粗糙度钳头R≤ 0.4μm,钳杆R≤ 0.8μm, 钳柄R≤ 1.6μm,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损伤。 3、电凝钳开闭灵活,无卡滞现象,钳齿清晰、完整、钳头两片吻合性能好,无 偏差和错摆,塑柄钳转柄旋转灵活。 4、塑柄、U型柄钳芯拆装方便,便于清洗、消毒。 拆卸方法: 右手握住手柄,用大母指按压按钮,左手向外拉钳芯即可; 安装时: 用右手拇指按压按钮,左手将芯插入,松开大母指,发出“啪”的一声安装完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