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奥古斯丁与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

奥古斯丁与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

奥古斯丁与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
奥古斯丁与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

奥古斯丁与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

◎蒋鹏

[摘要]奥古斯丁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的理论大师,他的思想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格调和范式。本文从认识论范式、伦理学范式、历史神学范式三个方面对奥古斯丁的思想进行概括,清理出其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且指明了其思想内容对后世基督教思想家的影响。

[关键词]光照说;恶;恩典;预定论;上帝国

[作者简介]蒋鹏,男,中山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

[中图分类号]B979.9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562(2008)01-0074-04

“希波的圣奥古斯丁”,被公教会尊为“伟大的导师”、“上帝的圣徒”、“教会的博士”,同时,也是宗教改革先驱路德和加尔文的重要精神导师。他把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共冶一炉,奠定了古今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在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府正行省的一个名叫塔加斯特的小镇上。早年,奥古斯丁曾于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和哲学,当地新柏拉图主义与斯多亚学派的学说甚为流行,学术氛围异常活跃。奥古斯丁首次接触到的哲学著作是西塞罗的《腾修斯》(现已佚失),该书启发了他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激起了他追求真理的渴望。奥古斯丁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会作恶,恶的根源是什么?”通过研究西塞罗的哲学著作和《圣经》,奥古斯丁都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由于后来接触到波斯传来的摩尼教,他认为只有摩尼教才能回答上述问题,他随即皈依了它。再后来,奥古斯丁对摩尼教善恶对立的二元论提出了质疑,并最终抛弃了摩尼教的学说,转向学院派怀疑主义的学说,然而,后者也同样让他失望。最终,他于386年皈依基督教。到430年去世以前,奥古斯丁历经多次重大神学论战,以《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著作成为拉丁教父思想的代表与集大成者。

认识论范式:从差等的认知到光照说

奥古斯丁的认识沦是围绕神学问题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强化信仰。为确定人们的日常知识本身就具有确定性,奥古斯丁对当时风靡一时的学园派怀疑论进行激烈的批判。怀疑论者认为,一切知识都不可靠,感觉和理性都不能给人们提供正确的认识。对这种怀疑论基调,奥古斯丁进行了有力的攻击--只有相信自己存在的人才害怕出错,进而,他才会进行怀疑,这是无庸置疑的真理,此即有名的主体性存在的命题:“我出错,故我存在。”他进一步推论:“既然你确实存在,那么,你只有活着才能知道这一点,因此,你也确实活着,你明白这两件事是绝对真实的。”因而,人的存在,人的生命和理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存在,我活着,我理解是三件确信不疑的事情。“我”对自身所进行的各项活动都有确定的意识,因而,“我”是自明的。

奥古斯丁的思考方式,如同思想的灯塔,成为笛卡尔等人的路标。笛卡尔认为,我们现有的所有知识都是真假难辨的。为了寻找到清楚、明晰、不容怀疑的知识,以便将其作为科学的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唯一可以采取的妥当方法就是,来一次最为普遍、彻底的怀疑,将一切稍有疑问的意见、“知识”清除出去。他依次怀疑了感觉、身体以及自己最心爱的数学、几何知识。然而,当进行怀疑一切的活动时,怀疑活动本身却表明了一条确凿无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庸置疑的。我可以怀疑一切,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对“我在怀疑”的怀疑本身还可进行怀疑,而这恰恰证明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怀疑是一种思想。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这必然有个在怀疑这种“思想”的主体“我”’的存在。换言之,思维也同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ZHOUINSTITUTEOFSOCIALISM2008年第1期(总第20期)No.12008(SerialNo.20)

74

样有个思维着的主体。因此,“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是确实可靠、不容怀疑的真理,它可以作为形而上学的基础、第一原理。对此,大哲黑格尔赞赏到:“他(笛卡尔)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基础的英雄人物,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年之后,现在才回到这个基础上。”[6][p63]尽管笛卡尔为近代哲学找到了新起点、新基础。然而,这种问学方式并不新鲜,早在一千多年前,奥古斯丁就开创了向主体纵深追问、寻找根基的运思路径。无庸置疑,奥古斯丁对笛卡尔产生了最为深刻的影响。

显然,人类拥有确切的知识。但是,这些确切的知识源自何处呢?奥古斯丁依照柏拉图的知识等级观念为基础,将人的认知能力分为感觉和理性两种;并且,他又将感觉又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外感觉依赖于身体的感受,内感觉是更高层次的,它以心灵为基础,统摄外感觉。理性比感觉更高级,它处于更高的层次,统摄着外感觉和内感觉,并且还会作出真伪、是非、美丑、善恶等判断。因而,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等级。在这一等级序列中,高级者能统领和控制低级者。此外,理性作出的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判断就是真理,真理具有确定不变、永恒、绝对的性质。因而,奥古斯丁继续追问真理与理性的关系。奥古斯丁分别对真理是否低于理性,或在理性之中,或在理性之上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通过论证,他否定了真理低于或等于理性,真理必然高于理性,优越于理性。正因如此,在他的认识序列中,就形成了由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理性、真理构成的等级体系,真理居于最高位置,是最高的存在。

另外,奥古斯丁的真理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上的真理指的是确定知识所表达的对象,它们类似于柏拉图学说事物的“理念”或“原型”:它们是知识的最高对象和来源,并且相当于柏拉图的最高理念——

—善,奥古斯丁将这一层面的真理比作“光”。第二层面的真理等同于上帝(God)。这样,奥古斯丁提出了著名的“光照说”。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源泉和依据,它又是一切存在物的理念或原型,存在于万物之中。一切真理都源自上帝,并且也在上帝之中。如果没有先天的规则和条件,人仅凭自己的那种潜在性的认识能力,是不可能认识真理的。那指导理性进行认识活动的规则是上帝的道,是照亮一切世人心智的真光。上帝的道以光的形式照耀出来,理性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认识真理。“光照”是人们认识真理的终极原因和先决条件,同时也是上帝的恩典。

伦理学范式:从原罪说到预定论

“恶”是奥古斯丁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若有一位全能、全知、全善的神,那么为什么存在着如此之多的恶呢?奥古斯丁对恶的问题主要依据其世界观或宇宙论而展开解释。

针对自己早年所笃信的摩尼教对恶的问题的解释方案,奥古斯丁提出了激烈的批判。首先,他认为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存在,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根据神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神的意志是一切有形物、无形物的最初原因和依据。其次,他坚持,上帝从“无”中自由地创造世界,上帝分两步创造世界——

—第一步,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无形式的、但又不是虚无的、类似于混沌的物质;第二步,上帝根据这种未具形式的物质再创造出具体的事物。

此外,依据新柏拉图主义的理论,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不仅从无中创造了世界万物,而且还将它们安排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因而,世界就成为一个有层次的、次序井然的“有机体”。上帝利用善性的不同程度去安排这个世界,即按照事物的完善程度去安排世界并使之井然有序。存在的存在,或者说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或根据,或者一个存在物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形式,而一切善皆来自上帝。进而,奥古斯丁对善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善德之类属于上等之善,灵魂的能力属于中等之善,物质的美属于下等之善。

奥古斯丁反对摩尼教的这种观点,即认为“恶”是一个实体性存在的问题,他依据善的等级程度来解释恶。他认为,恶是善的缺乏,上帝乃众善之源,万物依照善的不同程度而有等级地排列着。只有上帝才是至善,万物只能不同程度地拥有善;换言之,万物都在某种不同的程度上缺乏善。这种善德的缺乏即恶,惟善是真正的存在和真实的实体。

奥古斯丁还认为,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将认识能力赋予了人。认识能力、理性以及自由意志,这三者都源于上帝,但是,它们只拥有中等之善,这就意味着人有误用它们的可能性。当自由意志指向、追求较高之善,或者靠近上帝时,那就是在行善;当它指向、追求较低之善,或者远离上帝时,即在为恶(犯罪--伦理上的恶)。幸福也就是自由意志朝向、追求永恒之善的结果;而罪就是意志背离永恒的善,转而朝向低级的、私己之善。伦理上

75

的罪都是自由意志作出选择而招致的结果。自由意志,可以称为是自由选择和自由决定,它本质上是自由的。伦理上的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它在于自由意志作出错误的选择。那么,上帝为什么要将自由意志赐给人呢?奥古斯丁以为,自由意志本身是善的,上帝把它赐给人是为了让人正当地行事,过有德性的生活。如果要追究犯罪的责任,那么我们只能追究那些滥用自由意志的人。

但是,我们还可以问,上帝既然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他一定能够预知到,人一旦拥有了自由意志,他们可能利用它犯罪,对此,为什么上帝不加干涉呢?或者,为什么上帝不赐给人只会行善而永不犯罪的意志呢?对于这些疑问,奥古斯丁反驳到:上帝虽然预知到了一切,但“知道”并不是“决定”,预知犯罪与导致犯罪之间并不存在因果联系。如果上帝只赐必然行善的意志给人,那么,这意味着,上帝在代替人而作出选择。然而,对人来说,在这样的意志支配下产生的行为却完全失去了伦理的规定意义。上帝把选择的自由完全交给人,让人自己作出选择,因而,这一切是为了让人必然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

根据奥古斯丁的理论,人类的始祖亚当,在被创造的时候就处于纯洁的状态,他拥有自己意志去行善,并且,这种自由意志拥有永不犯罪和永生的可能性。这时候,亚当的肉体完全服从灵魂的支配,并且,他的灵魂愉悦地顺从上帝,幸福、和谐地生活在伊甸园之中。但是,这只是一种相对完善的状态,上帝所赐予的自由意志既有行善的能力,也有犯罪、作恶的能力。如果亚当利用自由意志选择正确的道路或方式,那么他本可以达到幸福,达到最高的善。然而,遗憾的事是,在恶魔的引诱下,亚当滥用了自由意志,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因而,他犯上沉重不堪的罪行,并且遭到上帝的惩罚,被驱逐出伊甸园。亚当的行为不仅牵涉到自己,而且也祸及子孙后代,他使自己的子孙处于堕落的状态之中。亚当的罪主要是经过人的性行为遗留给后代,这就是原罪理论,罪的根源在于人对自由意志的滥用,而罪的本质不在于人吃禁果,而在于人的骄傲和对上帝命令的违抗。

根据奥古斯丁的原罪说,人由于罪而丧失了自由意志,失去了自由选择的能力。为罪所奴役的自由意志已没有向善的可能性,因而,它只有选择犯罪的自由。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惟有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改变人内在的精神价值意向,恢复被扭曲得面目全非的意志,只有如此。人才能有获得赦免的可能性。因此,恩典是上帝改变人价值意向的一种权能,是人获救的先决条件。恩典能消除人与上帝之间交往的障碍,使人在新的条件下,有可能与上帝相遇,重新回到上帝的怀抱。其次,恩典还可以帮助人获得信仰,解放被罪所奴役的意志。通过将爱注入人们心田,圣灵激发了人性的善意和爱心,使人重新获得行善的自由与能力,并且从灵魂深处开始新生。

奥古斯丁还强调了上帝的恩典与人的事功的关系。他强烈反对伯拉鸠派的因功德而获恩典的思想。奥古斯丁认为,恩典与事功无关,它只是自由的赠与。恩典是行善的原因,一切善行都是恩典的结果,恩典不是行善是原因或目的,获得恩典才是行善的结果。在奥古斯丁的恩典理论中,时时透露出恩典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它是一种能作用于人、吸引人的精神力量。但是,如果将其恩典的不可抗拒性推到极至,即人因原罪不能自救,那么,人类的救赎就只有依靠恩典。如果上帝的恩典不依赖于人的事功,那么,救赎的恩典就只能到上帝不可揣度的计划中去寻找原因。上帝创世之前就对每个人的命运作了预定:有些被上帝挑选的人将获永生;其他的则永远处于罪恶与永劫之中,这就是奥古斯丁的预定论。

奥古斯丁的预定论后来经过另一位基督教大思想家加尔文的极大阐发。加尔文对此提出了五条核心教条:1,人类完全败坏,因而,完全不可能有行善的能力;2,被拣选的人和消亡的人之间没有任何伦理差别,拣选的根据不在于伦理行为,而在于其有无坚定的信心;3,只有被拣选的人才能借助基督的救赎而得救,基督只为那些已被拣选的人赎罪而钉十字架;4,人不能抗拒救赎的恩典,只能接受强力的、不可抗拒的恩典;5,那些被拣选的圣徒在上帝的帮助下永享恩惠,虽有软弱的本性,但最终有了依靠。因而,一个信徒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是否是上帝的选民,这是上帝掌管的秘密。一个人唯一所做的就是,应该满足于我们现有的洞识——

—上帝决定一切,进而坚定不移的信任基督,效法基督。在这里不难看出奥古斯丁对加尔文的影响,而预定论则是加尔文神学的基石。尽管奥古斯丁的预定论没有加尔文的那样极端,但是,后者是前者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因而,奥古斯丁预定论奠定了后来基督教神学发展的基本范式。

历史神学范式:从世俗之城到上帝之城

76

410年西哥特人入侵,“永恒之城”罗马陷落。而异教徒趁机攻击基督教,认为这是罗马人背叛自己的神祗,信仰外来宗教的报应。奥古斯丁针对这种情况,撰写《上帝之城》对一些问题进行澄清。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开端部分,指出罗马遭沦陷不是基督教的原因,在异教统治下,罗马就屡遭外邦入侵,其衰落是罗马人自己所犯下的罪孽,是生活堕落、腐败所致。罗马的灭亡不仅不应归咎于基督教,还在于罗马人信仰的不虔敬。为鼓励失望的基督徒,他强调人的拯救依赖于上帝的恩典和启示,不在于罗马的兴亡,虽失去了世俗的城,但天上之国永存,应把灵魂的目光投入上帝之城。奥古斯丁将人类社会分为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内心中具有崇高的信仰和人生价值,热爱上帝,为上帝而活的人组成上帝之城;爱自己,为自己而生活的人则构成人间世俗之城,这两种城的区分是精神上的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并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往往混杂在一起,并不存在绝然的区分。这两类人的命运,要到末世审判时才能区分开。奥古斯丁也强调作为基督徒,应该服从世俗的权力和法律,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但鼓励基督徒不要将希望与信仰寄托于世俗的国家,而应将自己的灵魂,身心托付给上帝,寄希望于上帝。奥古斯丁还认为世俗国家为我们提供“使用”的物质对象,维持暂时的和平,但不能提供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而上帝之城则能给予人永生的生活和安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教会虽属世俗的范畴,但她是在上帝的启示下建立起来的,肩负有救赎人类、传播福音的使命,其在原则上优于世俗国家。其次,奥古斯丁还认为基督教会与国家并不是对立的,两者都具有存在的根据。教会与理想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互尽义务的关系,世俗国家的存在维护了世间的和平,其统治权力是上帝赐予的;教会肩负有引领世人达到神圣的使命,它的存在是上帝启示的旨意。一切世俗的事物都不具有普遍意义和终极价值,惟有上帝的旨意才具有普遍的历史意义,人们也惟有以上帝的意志行事,心怀上帝,追求回到上帝之国度才能获得终极价值。在此,有必要解释一下“上帝国”(thekingdomofGod)这一概念的意思:以“地上君王的国度”(therealmofaking)来隐喻“上帝的国度”。这也是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概念。

无独有偶,千百年之后,另一个基督教大思想家马丁?路德亲眼目睹教会的腐败和堕落,他效法奥古斯丁以两种城市来区分被拣选者与未被拣选者,自己以两种国度加以区分之。路德把世人分成二个团体:一是属上帝国度(akingdomofGod)的团体;另一是世界国度(akingdomoftheworld)的团体。上帝的国度是基督的信仰者,而世界的国度是非基督徒的。上帝设立了二个国度:一是灵性的,是基督以上帝的灵及话语管辖;另一是暂时的,是国王以刀剑来统治。路德认为,非信徒生活在世界的国度,信徒是生活在两个国度里。不过,地上的国度是倾向于撒但的恶。但是,1528年,路德修正他的观点,他认为,地上的国度是上帝为人类所保存的地上生活。路德还进一步从二个国度概念提出基督徒二重身份的学说。基督徒在世俗领域行事时,是公民身份。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信徒的个人信仰生活就是基督徒身份,臣属于耶稣基督。以公共生活来说,信徒也就以公民身份臣属于地上君王。然而,最终来说,人类只能在上帝的国度获得新生,上帝的国度才是享永福的“家园”。不难看出,奥古斯丁的历史神学的思考方式以成为历代基督教大思想家效法的典范、它也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看待历史、政治的基本范式。

参考文献:

[1][美]沙伦?M?凯、保罗?汤姆森著,周伟驰译,《奥古斯丁》,中华书局,2002年版;

[2][美]奥尔森著,吴瑞城等译,《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德]汉斯?昆著,包利明译,《基督教大思想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周伟驰著,《记忆与光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责任编辑:庞滔

77

基督教发展史

关于基督教起源和发展 提纲: 一、基督教的起源 1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1.1希伯来民族的早期历史和以色列的由来 1.2灾难深重的以色列人 1.3统一的信仰 1.4希律王和本丢·彼拉多 1.5犹太人的集团 2基督教产生的宗教背景 1.6犹太教 1.7犹太教经典 1.8弥赛亚 3基督教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基督教的简史 1基督教历史简介 2基督教发展时期表 3基督教宗派表 一、基督教的起源 1 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希伯来民族的早期历史和以色列的由来 巴勒斯坦濒临地中海东岸、北接腓尼基、叙利亚,南邻西奈半岛、埃及,东为阿拉伯沙漠。据考证,这个地区的人类文化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居住在这里的迦南人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创造了青铜文化。迦南人居住的地区被称为迦南(Canaan)。大约公元前2000年以前,居住在阿拉伯沙漠的亚摩利人曾一度侵入这一地区,所以,埃及、亚述的一些历史文献曾把这里称为“亚摩利人之国”。公元前十八世纪时,北方的西克索斯人征服迦南并南下侵入埃及。公元前1580年,埃及人驱逐出了西克索斯人,进而兼并了迦南和叙利亚。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上半叶,东方沙漠的一个游牧民族趁埃及衰微之机,自北方侵入迦南,当地人认为他们来自东方的幼发拉底河(《圣经》成为“大河”),所以称他们为“希伯来人”(亚兰文Ebrai),意思是“来自大河边的人”。希伯来人入侵迦南后并在迦南定居。公元前十三世纪末,埃及中心征服这个地方,公元前1223年(中国殷商末年),埃及法老梅尼普塔在炫耀自己的战功的碑文中记有“以色列已化为废墟,但他的种族并未灭绝。”这是现存文献中的一次提到“以色列”(希伯来文Yisrā'ēl)这个名字。 起初,希伯来人只是几个部落不能算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圣经》中把这些部落描绘成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分别繁衍的支派。这些部落进入迦南后首先在地中海和约旦河之间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土地,强迫迦南人为奴,这些希伯来人各自为政,互不相统属。但可以分为两个集团:占据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带的多数部落称为以色列部落,占据南部山地的少数部落称为犹大(Juda)部落。 1.2 灾难深重的以色列人 公元前12世纪初,居住在克里特岛的菲力士人侵入迦南,危机以色列的部落生存。涣散的以色列部落在强大的菲力士人面前明显的处于劣势,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他们知道只有各部落首领两合起来才能对抗敌人,约公元前1030

浅谈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浅谈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摘要:基督教被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悠久的发展史及其中心神学思想源远流长,其神学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神学”、“诺斯替教”、“护教者的学说”、“逻各斯学说”、“自由意志和原罪”等阶段。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为信仰天主上帝,崇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 基督教分为众多派系传遍全球,其主要包括有罗马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东方教会(景教)在3、4世纪传入中国、亚洲中部和蒙古等地。 基督教中的罗马公教(天主教会)在全世界是信徒发展最多的宗派,人数占基督徒半数以上。在我国大陆,以新教教徒居多,教义及名词以新教《圣经》即和合本圣经版本最为普及和认知。罗马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仍保留着七大圣事和弥撒的圣礼。全球共约有21-26亿人口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30%-37%、有信仰人口的 40.21%,为全球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1]。 一、早期神学 “神学”源于希腊文“theologia”,由“Theos”和“logos”两词组合而成,古希腊哲学家用以指关于诸神谱系的研究和

记述。基督教早期教父用以指对《圣经》中论述上帝、基督及其与世人的关系的研究。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迅速发展,哲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基督教神学的涵义缩小为对基督教信仰内容作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化的说明。一般立论的出发点,都根据所信仰的启示,包括圣经和教会传统,并借用哲学推理对信仰以及基督教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作出论证。 在基督宗教早期信仰体系的形成中,古希伯来宗教和古希腊哲学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两希”(古希伯来宗教和古希腊哲学)传统与基督宗教诞生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拥有广阔的疆域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其中的基督宗教,在直接秉承希伯来—犹太教信仰传统的同时,也从希腊哲学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正是在与希腊哲学的交流与对话中,基督宗教不仅丰富了神学表达形式,而且为当时他的社会合法性寻找到了必要的依据。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弗兰克〃梯利认为,新教不久即被迫规定和保卫其学说,建立基督教神学,表明它对盛行的犹太和希腊思想方式的态度[2]。 二、诺斯替教 诺斯替教又称灵智派,一般被公认为起源于公元1世纪,于公元1至3世纪流行于地中海东部各地,它是一种融合多种信仰,把神学和宗教结合在一起的密传宗教,强调只有领悟神秘灵知,才能使灵魂得救。诺斯替教同时也是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流行的许多神秘主义教派,他与基督教在组织上互不相属,并无统一一致的机构。但在教义

美国部份基督教神学院简介

美国部份基督教神学院简介 晓恩(感谢著者惠寄) 按官方统计,中国国内现有牧师和传道人三千位左右。如按国外正常标准牧者和信徒比例最多一比一百五十的话,国内以六千万信徒(保守估计)算,需至少四十万传道人。国内神学院的神学教育远远满足不了教会目前和将来不断增长的需要。一个有效的缓解的方法就是借助于海外的高等院校。 美国以基督教立国,注重教育及科学研究,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到神学教育,其水准都非常高,因此成为华人海外留学国家的首选。美国许多公、私立大学都设有神学院或宗教系,其教学目标和对象也不同(如哈佛、耶鲁这些美东私立常青藤名校的神学院比较注重学术研究)。这里只向大家介绍一些正统信仰,并且为华人教会普遍接受的基督教神学院。 (一) 英文教学 福乐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地址:135 North Oakland Ave., Pasadena, CA 91182, USA 1947年在加州建校,下设三间学院:神学院、心理学学院和世界宣教学院。在校学生超过3200人,来自60多个国家。 延伸部/分校:南加州、北加州、克罗拉多州、西北区和西南区。 课程:证书课程、神学硕士、道学硕士、文学硕士、婚姻与家庭治疗科学硕士、教牧学博士、宣教学博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学费:$221-428/学分(取决于专业和学位)。 TOEFL:笔试550,计算机测验213。低于此分数需参加福乐神学院的ESL英文课程。 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17354459.html, 三一福音神学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 地址:2065 Half Day Road, Deerfield, IL 60015, USA 1897年在伊利诺斯州建校。1995年与佛州的三一学院(文理学院)合并成为三一国际大学,1998年将位于加州的三一法学院并入。三一国际大学在校生超过3800名。现下设四间学院:文理学院、研究生院、神学院和法学院。三一神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神学院之一,有大约1800名研究生,近750名博士生。属于美国福音自由教会。 分校:佛州。 延伸部:伊利诺斯州、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印地安那州。 课程:宗教学硕士、道学硕士、神学硕士、文学硕士、教牧学博士、哲学博士。 学费:本部$522/学分,$5220/学期;佛州$404/学分。 TOEFL:笔试580,计算机测验237。 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17354459.html, 达拉斯神学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地址:3909 Swiss Ave, Dallas, TX 75204, USA 1924年在德州达拉斯市建校,也是一所学术水准较高的神学院。 延伸部/分校:德州、乔治亚州、佛州和田纳西州。 课程:证书文凭、神学硕士、文学硕士、教牧学博士、哲学博士。 学费:$335/学分,$3120/学期。

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吴丽红 10020126 摘要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形态,至今仍对西欧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回溯以往,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基督教对西欧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文学等各方各面都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基督教在人们最绝望的年代中产生,从精神上拯救了人们,带给人们希望,也在物质上给了人们一定的慰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为中世纪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西欧;贡献;禁锢 漫长的中世纪,许多人都将“黑暗”作为它的标志。而基督教神学统治就是这个标志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基督教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几乎统治了整个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对西欧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起源 基督教产生于乱世之中,在基督教产生和发展的前期,罗马帝国奴隶制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逐渐走向瓦解,生产力倒退,全国普遍出现物资匮乏和道德沦丧的现象,民不聊生,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不满,特别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眼前只有一片黑暗,无法摆脱的贫困和苦难,使他们迫切地需要“心灵鸡汤”的滋润。于是基督教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这大大起到了抚慰人心的作用,人们普遍地寄希望于来世,向往天堂,向往那个没有饥饿,没有贫困的另一个世界。“这样,‘基督教拨动的琴弦,必然会在无数人的脑中唤起共鸣。’使信仰和跟随的人越来越多。”【1】随着基督教势力的越来越大,基督教神学统治正式登上西欧的历史舞台,并对当时的西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贡献 中世纪西欧是一个宗教狂热的时代,除了少数信奉犹太教的人之外,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接受教会洗礼,成为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不可否认的是,这样高度的宗教认同也为中世纪西欧带来了一些益处。 在社会生活方面,基督教教会中的重要人员如教士,修道院里的人还有全教会的施济活动总是频繁地开展着,大大减轻了许多穷人的生活压力,在加之基督教的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每个世纪都会有乐意为穷人做主的君主出现,愿意给穷人经济上或法律上的援助,这无疑大大减少了穷人的苦痛。另一方面,本着博爱的精神,教会对病人也照顾有加,不但会直接看护病人,而且还鼓励政府多建医院,造福群众,多行善行,积善功。这无疑是病人带去了福音。另外,在奴隶制普遍的时期,基督教却提出了解放奴隶的口号和要求,“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之反对奴隶制度,固然全由于其

基督教发展简史

基督教简史 一、基督教概况 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信奉人数最多(约有19亿信徒)和分布最广(几乎遍布世界各国)的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Orthodxia)基督教新教、东正教和其它一些小教派。它与伊斯兰教、佛教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在基督教的信仰体系中,各个教派都认可的核心内容可以概述为三个“一”,即一信(信仰救世主基督)、一经(信仰《圣经》)、一洗(信仰受洗)。 二、基督教发展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1至5世纪是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时期,是基督教从受迫害的宗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时期,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教基本教义和神学学说的时期。这一时期常被称为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 (1)耶稣创立基督教。 (2)早期传教与改革。耶稣十架受死后,其门徒继续把基督教传向希腊罗马;保罗改革基督教教规,为把基督教推向世界扫除了由于风俗习惯而造成的严重障碍。基督教在希腊罗马文化区域传播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希腊罗马文化,这为基督教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创造了条件。 (3)定为国教。起初,罗马帝国迫害基督教。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 Theodosius一世宣布它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全境广为传播,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很快基督教化了。 (4)迁都和早期教父神学。罗马帝国分为说希腊语的东部地区和说拉丁语的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神学家称为“希腊教父”Hellenic Fathers,西部地区的神学家称为“拉丁教父” Latin godfather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往“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现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的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中心在东部。4、5世纪基督教内部有关教义的争论和信经的拟定在东部进行。西部教会承认罗马教会的首席权。罗马教会从这种首席权发展出教宗(教皇)集中领导制度。东部教会不承认这种教宗制度。另外,西部地区的拉丁教父Augustin e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几乎支配了西部教会一千年,并对后来的基督教新教产生重大影响。 2.从476年罗马帝国分裂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在信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的进攻下灭亡,史称中世纪。这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是欧洲基督教化的时期,是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时期,是基督教文化与穆斯林文化既冲突又交流的时期。其中日耳曼人基督教化的过程是3-13世纪,斯拉夫人基督教化的过程是7-15世纪。 (1)罗马帝国的分裂。476年,罗马帝国在内部矛盾和外族入侵下分裂为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罗马教皇是西罗马权力的中心,能左右王权和军事领袖。东罗马帝国挡住日耳曼等部族的入侵,并把它的政权一直保持到1453年土耳其人攻克君士坦丁堡为此。在这段期间,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斯拉夫地区置于东部教会的影响之下,俄罗斯人和塞尔维亚人成为东部教会的信徒,但西部教会也在波兰等地站住脚。 (2)西罗马帝国。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查理曼大帝,独立的西罗马帝国诞生。

第五讲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第五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一、概述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公元5世纪——16世纪),是西方文论由古代向近代的重要转型时期。它上承古希腊罗马文论传统,下开近代人文主义文论之风,完成了西方文论由基督教化向世俗化的巨大转变,在西方文论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且影响深远。 历史学家一般把从476年西罗马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布国灭亡这一千来年的历史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期。封建制的经济形式是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农奴依附于封建庄园租种领主的土地,缴纳高额地租并服摇役。其政治形式是等级君主制。 欧洲中世纪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督教的兴起和统治。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发源于住在巴勒士坦的希伯来民族,是对于希伯来旧教(犹太教)的一种改革。 基督教起初是一种穷苦人的宗教。 耶稣的出生、传教、受难与复活。 “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爱人如己”。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 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并且下令禁止其它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适应新的封建统治的需要,与封建主结合起来,并且随着封建化过程的完成,基督教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上层建筑领域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基督教神学源自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对基督教教规、义理、律法的研究、论证与阐释,在中世纪逐渐成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西方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存在的基础和核心。 基督教神学以其“非民族化”、“超越尘世”、“因信称义”等命题,使上帝的一神观念得到更广泛的可能性和适应性,具有意识形态领域里难有匹敌的普世性和权威性。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可归纳为“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来世说”等。 基督教在中世纪取得统治地位的原因: 首先在于基督教的教义 其次,教会和僧侣垄断着当时的知识和教育 再次,在日耳曼人推翻西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多独立的王国,这些王国的统治者互相争斗,都想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因此他们都把取得罗马教会的支持当作重要手段。 基督教文化是和古希腊罗马的多神教文化相对立的,它对古代文明、古代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进行全面否定,以便一切从头做起。基督教信条成了当时一切思想的出发点,其他学问都成了神学的婢女。基督教伸学思想对中世纪意识形态影响重大,几乎涵盖了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它影响和规约了中世纪文论的思想内涵及总体特征。

浅谈神学的分类与整合

浅谈神学的分类与整合 神学的发展随着时代性这个大背景而不断在更新着,正如杨庆球博士所说的这学问与历代教会的发展与工作,如教义的确立以及教会对社会的回应都有很密切的关系。通过神学的狭义解释,则是专指对于基督教信仰之教义特质的研究;在此定义下,神学涵盖了圣经神学、历史神学、系统神学、及哲学神学。神学家将其类型又分成不同块,加以分析研究,从不同的路径出发,对神学问题或者圣经文本进行剖析。 圣经神学按着新旧约圣经中的神学含义,也就是圣经各卷书中所蕴含的神学观念,另一种含义纯粹符合圣经的神学,亦即基于并终于圣经的教导,同时认为系统神学家取材于圣经神学家的研究成果,而圣经神学向来就是系统神学的素材。为了避免使这种神学缺乏当代意义,当代学者更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圣经神学,它的方法是把生津各种那些局限于时代与文化背景的概念删除,最终的目的是从圣经中发掘出跨越时空的神学真理。 历史神学这一类神学类型在认定基督教神学具有跨越时空普遍意义的同时,更强调基督真理会受到特定的时代与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其独有的时代特征。研究历史神学基本上有两条途径:其一是专门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神学家或某一神学学派的神学。其二是专门研究一个或一组的教义在教会两千年来的发展与转变轨迹。 系统神学所谓系统,可以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指有组织、有条理地把以圣经为基础的基督教信仰清楚地予以表述。其二是强调神学方法及其前设的重要性,把基督教信仰与神学原则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得神学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与其他部分不仅没有冲突,而且是相互关联而形成的一个有机体,例如,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等。 哲学神学人们常将神学的思考范围与研究局限于教会之内,认为它是宗教信仰范围内的活动,但实际上它提出的很多问题,往往在基督教群体之外都会引起热烈的讨论。哲学神学研究的重点是探讨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哲学神学是以哲学的省思为主调,与研究宗教哲学相似,它主要探讨的内容包括神的存在、恶的问题、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神迹的可能性、形而上学的问题、宗教的认识论等重要议题。哲学可以帮助神学去检查自己的论点是否中肯有力,持之有据;同时也可以帮助神学有条理地把教义内容清楚表达出来。 当我们回到圣经中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活生生切合时代情势的系统神学思考,就是愿意开放地吸纳当代圣经研究的成果,将圣经里面的神学课题提升到另一个水平面作整理,务求为固有的系统神学内容提供新的亮光。同时系统神学在吸取当代圣经神学的贡献的时候,一方面扩宽对圣经多元性的欣赏,同时亦可以强调教会信仰及神学对圣经统一性的贡献。系统神学的任务在于为基督教信仰的重要主题提供一个时代性的陈述,因此有必须全面了解某一教义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对该教义的当代性再陈述。不过,历史神学不是单单为现代神学的论述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而已,它更指出神学论述被其所处的环境支配到何种程度。其他神学也就离不开历史神学的教育性与批判性这样一种角色。系统神学也可以运用哲学神学。通常神学家认为哲学或宗教哲学对于神学研究有三项贡献。1、哲学可为神学提供内容;2、哲学可为神学辩护,或为其真理建立架构;3、哲学可为神学审查其观念与论证。当然历来亦有不少神学家对哲学家持否定的态度,远在差不多二千年前,教父德尔图良就问:“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何相干呢?”20世纪的巴特也认为,借用哲学研究方法去思考上帝,最终是干扰上帝的自我启示并侵犯了他的自由。这些偏激的态度主要是为了反对那些认为哲学除了作为精细评估神学观念的工具之外,更为神学本身提供思想内容。神学作为一门学问,如同其他一切学问所提供的真理一样,都具有普遍启示的意义,带神学也有其自身非常独特之处,即它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来自特殊启示—圣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哲学作为研究神学的其中

论文—基督教中国化

《西方文化与生活中的基督教》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基督教中国化 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一年级 学号:2014022118 姓名:田言刚 成绩:

考核评分标准

浅谈基督教中国化 摘要:对中国基督徒来说,实现自治、自养、自传,只是在基督教中国化道路上的又一次起步。丁光训主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曾指出,“三自”就是主张教会具有中国特点,也就是教会的中国化。要实现从“基督教在中国”向“中国基督教”的转变,实现基督教中国化,是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重要目标,是基督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必然要求。因此,坚持走中国化道路,是中国基督教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必由之路。 关键字: 基督教,中国化,三个层面,特色自主 督教的历史,既是一部跨民族跨地区传布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信仰本色化、本地化、处境化的历史。这是基督教之本质属性及信仰生活的需求,是教会为使基督信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境遇中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努力,也是“本土”基督徒以自身的文化资源来表达心灵深处的信仰体验的历程。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本地化、本色化和处境化的历程,我们称之为中国化的历程。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历经文化、政治的冲击,依然能够存在、发展,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之原因所在。 基督教的中国化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实践层面,学理层面,政治层面。 一、从实践层面和学理层面谈基督教中国化问题 从实践层面讲,当基督教信仰作为个人的私事、被中国老百姓接受的那一刻起,中国化的进程就开始了。经过一百多年、尤其是1949年以后,基督教与国外差会断绝了联系,更加速了中国化的进程。我们常说,中国传统信仰具有功利性、包容性、多元性、政主教辅、神道依于人道等特征。从实践层面,从“器物”层面,从形式表象上,我们几乎可以说,基督教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本地化、本色化、中国化的进程。然而,实践层面基督教的中国化,仅限于表层浅相。 学理层面,或神学思想层面,基督教的中国化还远未成型。基督新教中的神学家,在面临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历史时期,从神学上作出了高瞻远理论RESEARCH34论理为了使中国广大的基督徒能够聆听到真实的福音信息,使基督教成为中国人的信仰,并能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中国教会的危机来源于神学思想建设的危机。神学思想建设的危机来源于人才的危机。今天在中国对基督教的神学研讨、争执、辩论,更多、更活跃的是在非基督徒的学者队伍中,在所谓的“亚波罗”之中。这是不够的。真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