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与未来战略研究报告(2015版)

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与未来战略研究报告(2015版)

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与未来战略研究报告(2015版)
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与未来战略研究报告(2015版)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第1章:公共图书馆研究背景

1.1 公共图书馆定义、功能及作用

1.1.1 公共图书馆定义及性质

1.1.2 公共图书馆基本功能

1.1.3 公共图书馆重要作用

1.2 公共图书馆发展政策环境解析

1.2.1 新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政策的变化

1.2.2 公共图书馆最新政策解读

(1)《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解读

(2)《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3)《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解读

(4)《”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解读

1.3 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环境解析

1.3.1 文化产业的地位及发展概况

(1)文化产业的地位

(2)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1.3.2 居民收入及文化消费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2)居民文化消费分析

(3)居民阅读习惯调查分析

第2章: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

2.1 公共图书馆发展规模

2.1.1 公共图书馆机构及从业人员规模

2.1.2 公共图书馆藏书规模

2.1.3 公共图书馆设施规模

2.2 公共图书馆经费收支情况

2.2.1 公共图书馆经费收入情况

2.2.2 公共图书馆经费支出情况

2.3 公共图书馆主要业务活动情况

2.3.1 公共图书馆借阅情况

2.3.2 公共图书馆讲座组织情况

2.3.3 公共图书馆展览组织情况

2.3.4 公共图书馆培训组织情况

2.4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

2.4.1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个数及藏量比较

2.4.2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设施情况比较

2.4.3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主要业务活动情况比较

2.5 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情况

2.5.1 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

2.5.2 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

第3章: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分析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3.1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影响分析

3.1.1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对读者的影响

3.1.2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对图书馆的影响

3.2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必要性及意义分析

3.2.1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必要性分析

3.2.2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意义

(1)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提高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率

(3)扩大了读者范围

(4)更好的利用物理空间

3.3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技术及系统

3.3.1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技术

(1)信息采集和移植技术

(2)信息的组织技术

(3)信息的检索技术

(4)信息安全技术

3.3.2 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分析

(1)文献数字化加工系统

(2)网页资源获取系统

(3)数字资源组织系统

(4)版权信息管理系统

(5)唯一标识符系统

(6)资源发布与服务系统

(7)统一用户管理系统

(8)文津搜索系统

(9)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10)异地灾备中心

3.3.3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建设分析

(1)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分析

(2)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方向

3.4 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体系构建策略

3.4.1 数字阅读的概念和特点

3.4.2 数字阅读的利弊分析

3.4.3 数字阅读存在的问题

3.4.4 公共图书馆应对数字阅读的措施

(1)加强数字阅读引导

(2)改变知识建构方式

(3)加快馆藏数字化

(4)建设手机图书馆系统

3.5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基础及规划

3.5.1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基础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1)覆盖全国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2)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环境逐步完善

(3)信息与知识获取途径日趋多样

(4)国内数字图书馆探索与实践基本成熟

3.5.2 数字图书馆”十二五”构建规划

(1)建设标准化的硬件平台

(2)建设开放互联的软件平台

(3)建设高度共享的资源体系

(4)建设覆盖全媒体的服务平台

(5)建设基于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标准规范体系

(6)建设高度集成的业务管理平台

3.6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现状

3.6.1 数字图书馆特点分析

3.6.2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全国实施情况

3.6.3 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情况

(1)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重点

(2)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策略

1)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2)数字图书馆的标准化与数字存储策略

3)数字图书馆的分类索引和检索策略

(3)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现状

1)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总量

2)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发布总量

3.6.4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趋势分析

第4章: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影响分析

4.1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意义及挑战

4.1.1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主要内容

4.1.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意义

4.1.3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面临的挑战

(1)资金缺口

(2)工作量增加

(3)管理难度加大

4.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效果调查分析

4.2.1 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4.2.2 调查结果分析

(1)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知晓度分析

(2)实行免费服务后公共图书馆的变化分析

(3)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项目使用频度分析

(4)可被接受的收费服务项目分析

(5)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6)对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期待分析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4.3 对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的建议

4.3.1 建立制度化的政策保障机制

4.3.2 重视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

4.3.3 通过宣传提高公众知晓率

4.3.4 切实解决免费开放中的问题

4.3.5 拓展服务内容并培育服务品牌

第5章: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及利用策略

5.1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及建议

5.1.1 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及原则

(1)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

(2)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

5.1.2 文献资源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重点文献与一般文献的关系

(2)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3)品种与复本的关系

(4)当前需要和将来需要的关系

5.1.3 合理建设文献资源的建议

(1)科学配置文献资源

(2)合理采购文献资源的复本量

(3)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增长目标

5.2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

5.2.1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利用

(2)有助于构建图书馆服务竞争力

5.2.2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路径

(1)基于OPAC的信息资源整合

(2)基于跨库检索的信息资源整合

(3)基于资源导航的信息资源整合

(4)基于超级链接的信息资源整合

5.2.3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信息内容的整合

(2)注意保护知识产权

5.3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对策

5.3.1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概况

(1)全国性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概况

(2)区域性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概况

5.3.2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开展共建共享的新特点

5.3.3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对策

(1)建立常态化的共享机制

(2)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共享的范围和力度

(3)现阶段以区域性共享体系建设为主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4)建立跨系统的共享模式

(5)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开展服务

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6.1 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项目分析

6.1.1 公共图书馆借阅服务分析

(1)公共图书馆借阅服务发展概况

(2)公共图书馆开架借阅服务改进策略

(3)公共图书馆声像资料外借服务改进策略

6.1.2 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分析

(1)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现状

(2)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趋势

(3)公共图书馆提升参考咨询服务水平的对策

6.2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项目分析

6.2.1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内涵及方式

(1)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内涵

(2)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方式

6.2.2 公共图书馆展览服务分析

(1)公共图书馆展览服务发展现状

(2)公共图书馆展览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3)公共图书馆展览服务的发展路径建议

6.2.3 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分析

(1)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实践现状

(2)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存在的问题

(3)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改进策略

(4)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的现状及建议

6.2.4 公共图书馆其他延伸服务分析

(1)暑期阅读服务分析

(2)读者活动服务分析

(3)立法决策服务分析

6.2.5 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保障

(1)提供可持续发展模式

(2)营造和谐氛围

(3)馆员自身素质

6.3 公共图书馆针对特殊群体服务分析

6.3.1 公共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

(1)公共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的意义

(2)中美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比较

(3)我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建议

6.3.2 公共图书馆服务残疾人

(1)公共图书馆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服务现状调研

(2)公共图书馆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服务发展建议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6.3.3 公共图书馆服务老年人

(1)公共图书馆服务老年人现状

(2)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老年人的实践

(3)日本公共图书馆服务老年人的理念

(4)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老年人的建议

6.3.4 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

(1)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的意义

(2)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3)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的创新机制建议

6.3.5 公共图书馆服务小微企业

(1)小微企业信息需求特点

(2)公共图书馆服务小微企业的着力点

(3)针对小微企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项目

6.4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调查分析

6.4.1 调查对象及方法

6.4.2 调查内容及结果

6.4.3 调查结果分析

(1)特色服务总体设置情况

(2)特色服务个案说明

6.4.4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发展策略

(1)重视特色资源

(2)拓展延伸服务

(3)完善规章制度

第7章:公共图书馆运营管理建议

7.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7.1.1 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7.1.2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可借鉴模式

(1)英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模式

(2)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模式

7.1.3 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7.2 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7.2.1 当前公共图书馆在人才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7.2.2 公共图书馆人才资源管理的机制和策略

(1)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2)进行继续教育方略

(3)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建立创新环境

(5)改革用人机制

(6)建立专业性和服务性管理队伍

7.3 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建议

7.3.1 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现状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7.3.2 保障公共图书馆经费的建议

(1)尽快形成法律保障机制

(2)建立经费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制度

(3)开辟多种形式的经费来源渠道

7.4 公共图书馆绩效管理建议

7.4.1 公共图书馆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7.4.2 公共图书馆实施绩效管理的流程

(1)构建绩效管理文化

(2)构建管理指标体系

(3)实施绩效考核

(4)绩效考核结果反馈与应用

7.5 读者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建议

7.5.1 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7.5.2 读者参与管理的途径与形式

(1)开展业务培训

(2)设立工作坊

(3)摸索多种形式

7.5.3 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方法

(1)制定读者参与的工作规范

(2)确定读者参与的范围

(3)建立稳定的读者参与管理组织

7.6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机制建议

7.6.1 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意义

7.6.2 中美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发展现状比较

(1)中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发展现状

(2)美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发展现状

(3)中美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7.6.3 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志愿者保障机制建议

(1)规范志愿者招募程序

(2)细化志愿者指导和培训

(3)量化绩效考核与综合评估

(4)完善激励机制

第8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模式借鉴

8.1 “流动图书馆”模式

8.1.1 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8.1.2 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分析

(1)运作模式

(2)管理模式

(3)财政模式

(4)资源配置

(5)建设成效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8.1.3 流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思路

8.2 “总分馆”模式

8.2.1 “总分馆”模式简介

8.2.2 地区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

(1)苏州模式

(2)厦门模式

(3)东莞模式

8.2.3 完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8.3 “图书馆之城”模式

8.3.1 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历程

8.3.2 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十一五”现状与成就

8.3.3 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十二五”规划解读及未来展望

8.3.4 “图书馆之城”模式对其他省市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8.4 “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模式

8.4.1 “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服务功能简介

8.4.2 “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运作模式分析

(1)图书馆内各中心各部门的协调

(2)自助机运行维护

(3)物流配送

8.4.3 “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实践发展

8.5 “青番茄”模式

8.5.1 “青番茄”简介

8.5.2 “青番茄”服务模式解剖

(1)免费借阅

(2)免费配送

8.5.3 “青番茄”盈利模式解剖

(1)赢利点之一:企业定制服务

(2)赢利点之二:注意力经济

(3)赢利点之三:流动资金

8.5.4 “青番茄”模式与公共图书馆的比较

(1)主要指标对比

(2)网站建设与利用情况比较

(3)读者便利性比较

(4)优劣势比较

8.5.5 “青番茄”模式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与启示

(1)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

(2)对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第9章:领先公共图书馆运营分析

9.1 中国国家图书馆运营分析

9.1.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1.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9.1.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1.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1.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1.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1.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2 首都图书馆运营分析

9.2.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2.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2.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2.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2.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2.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2.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3 上海图书馆运营分析

9.3.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3.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3.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3.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3.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3.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3.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4 天津图书馆运营分析

9.4.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4.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4.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4.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4.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4.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4.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5 重庆图书馆运营分析

9.5.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5.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5.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5.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5.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5.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5.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6 河北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6.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6.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6.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9.6.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6.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6.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6.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7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运营分析

9.7.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7.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7.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7.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7.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7.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7.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8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运营分析

9.8.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8.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8.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8.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8.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8.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8.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9 浙江图书馆运营分析

9.9.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9.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9.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9.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9.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9.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9.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10 南京图书馆运营分析

9.10.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10.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10.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10.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10.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10.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10.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11 川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11.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11.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11.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11.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9.11.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11.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11.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12 山西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12.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12.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12.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12.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12.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12.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12.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13 辽宁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13.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13.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13.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13.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13.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13.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13.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14 黑龙江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14.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14.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14.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14.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14.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14.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14.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15 内蒙古图书馆运营分析

9.15.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15.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15.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15.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15.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15.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15.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16 福建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16.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16.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16.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16.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16.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9.16.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16.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17 江西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17.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17.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17.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17.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17.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17.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17.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18 山东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18.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18.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18.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18.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18.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18.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18.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19 河南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19.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19.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19.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19.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19.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19.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19.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20 湖北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20.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20.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20.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20.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20.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20.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20.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21 湖南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21.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21.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21.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21.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21.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21.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9.21.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22 陕西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22.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22.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22.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22.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22.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22.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22.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23 安徽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23.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23.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23.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23.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23.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23.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23.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24 海南省图书馆运营分析

9.24.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24.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24.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24.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24.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24.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24.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25 宁夏图书馆运营分析

9.25.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25.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25.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25.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25.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25.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25.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2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运营分析

9.26.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26.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26.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26.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26.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26.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26.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9.27 深圳图书馆运营分析

9.27.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27.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27.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27.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27.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27.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27.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28 长春市图书馆运营分析

9.28.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28.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28.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28.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28.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28.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28.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29 苏州图书馆运营分析

9.29.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29.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29.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29.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29.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29.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29.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9.30 嘉兴市图书馆运营分析

9.30.1 图书馆发展情况简介

9.30.2 图书馆设施状况分析

9.30.3 图书馆馆藏资源分析

9.30.4 图书馆服务项目分析

9.30.5 图书馆服务手段分析

9.30.6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分析

9.30.7 图书馆发展特色分析

第10章:公共图书馆发展前景展望

10.1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使命

10.1.1 关于图书馆发展前途的讨论

10.1.2 公共图书馆发展理念的突破

10.1.3 未来公共图书馆的使命

(1)学习与信息获取

(2)娱乐与社会交流

(3)表现与欲望实现

10.2 公共图书馆发展热点分析

深圳市深福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免费客服电话:400-001-7350 10.2.1 公共图书馆立法问题分析

10.2.2 “智慧”公共图书馆建设分析

10.2.3 专题图书馆的建设分析

10.2.4 公共图书馆服务社区化分析

10.2.5 基于微博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分析

10.3 公共图书馆投资分析

10.3.1 公共图书馆投资特性分析

(1)投资主体

(2)建设资金来源

(3)投资方式

10.3.2 公共图书馆投资现状

10.3.3 公共图书馆投资预测

10.4 公共图书馆发展前景

10.4.1 公共图书馆发展SWOT分析

(1)发展优势

(2)发展劣势

(3)发展机遇

(4)发展威胁

(5)SWOT矩阵

10.4.2 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分析

10.4.3 公共图书馆发展前景预测

(1)公共图书馆发展规模预测

(2)公共图书馆主要业务活动情况预测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浅析中国制造2025

浅析中国制造2025 —需求与营销机会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如德国工业 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智能制造,英国制造业2050等等。为提升我国制造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终于又在150年之后重新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差距,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节能降耗等方面和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仍然明显,必须要改变这种差距,让我国制造业得以提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需求,营销机会 一、中国制造业当前背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因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

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就变得更加紧迫而艰巨。 二、中国制造业遇到的困难 从我国自身来看,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发展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此,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 《中国制造2025》是的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做出“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的具体依据是什么,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一度冲击全球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艰难,到哪啊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首先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得到推动,特别是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会受到各方面重视。。经济全球化在一些方面会出现调整趋势,生产全球化将会进一步发展、贸易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掀起新高潮、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整体产业链的全球化难以动摇。其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个大国基本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主动塑造更加有利于平稳发展的外部环境机会大大增加。再次,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危机以来,全球各国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推动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其中,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在过去30多年出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具备了发展提升的基础。字1978年-2007年的30年时间里,中国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7%,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平均真实的GDP保持在11%的水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总体而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并且已经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具备了进一步改革和转型的宏观基础。从特定的意义上说,一些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消费贡献率降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储蓄率过高等,也同样可以通过改革来促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个过程其实也是结构调整的过程。 “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今后五年,甚至今后30年的发展重要性是什么?这一判断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战略决策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从历史角度看,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版图,也影响到不同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一些国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走到了前列,另一些国家却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能否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突出的大势就是加快由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重要考验。根据统计,到2010年末中国的人均GDP或人均GNI将达到3400美元以上,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力和亚洲的马来西亚,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由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内需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出现大量的贫民窟、金融风险造成国家财富损失、一般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升级过程中出现不可跨越的障碍等原因,至今仍然挣扎在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结构调整缓慢、自身矛盾难以有效化解、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等。 顺利从发展中进入了较为发达行列的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则是受益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撑了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在达到人均5000美元的GDP水平之后,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就必须从拷贝转向自主创新,而拉美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很好的改进,韩国过去30年间,人均专利注册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而同期巴西人的人均专利注册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0.3倍。目前,中国的人均专利注册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0.6倍,虽然高于巴西的水平但是显著低于韩国的平均水平。 如果从经济学理论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启动经济增长模式从库兹尼茨增长的转换。

中国终身学习的进展与制度建设

中国终身学习的进展与制度建设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 (2010年06月1日蒋克中转载:文章是作者在2010年5月召开的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上的演讲报告;原载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简报[2010]第2期总第34期) 一、近些年来中国终身学习的进展 (一)学校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培养具有高度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是建成学习型社会最重要的条件。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这些年来中国把基础教育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摆在教育发展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最重要的战略位置。2009年,中国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2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0%。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发展很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79.2%。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2%,在校学生达到2979 万人。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育正在进入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的发展阶段。 (二)继续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学习理念,对个人和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启示在于,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以及各种能力和技能等,都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获得。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形势下,广大社会成员对于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越来越有着强烈的要求。继续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与自己职业有关的各种领域新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学习,

而且包括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学习。中国有7.69 亿从业人员,有1.2 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要再就业的劳动者;此外还有1.44亿的老龄者。这些接受过不同层次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的成员已接近10亿人,是现有学校在校学生的3倍。同时,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类别、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也非常多样化。这就使得我国继续教育的任务尤为复杂和艰巨。 这些年来,由于注意发挥政府、学校、社区和行业、企业等社会各部门的作用以及全社会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国所进行的学历继续教育使数千万成人提高了知识和学历水平;例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累计达到1877 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累计已超过2300 万人。在社会各行各业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培训使数以亿计的从业人员提升了职业能力;仅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校所进行的培训累计就超过11 亿人次。全国企业职工培训规模每年都达9000 万人次左右。截至2006 年,全国从业人员累计有6000 万人次获得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最近中国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继续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继续教育将成为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长足进展,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中国利用后发优势、推动终身学习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条件下能够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保证。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初步建设了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教学和教学服务平台。例如广播电视大学已为国家培养本专科毕业生近700 万人;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各类网络教育也发展很快,普通高校网络学院注册在校生已达110 万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还为广大农村和各类企业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各类专门人才的继续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解读《中国制造2025》 2015-05-21黄胜汇编 本文内容汇编自网络上关于《中国制造2025》信息,帮助大家更好、全面地理解《中国制造2025》。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 1)《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内容和重点 2)《中国制造2025》的六大核心解读 3)《中国制造2025》对企业CAD的期望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 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 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 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 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 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 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 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 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工信部表示,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中国大事瞭望教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中国大事瞭望教案 “十二五”规划将吹响实施的号角,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世人瞩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望取得新突破,一系列民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xx年,中国将牢牢把握机遇,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1. 中国共产党迎来90岁生日 中国共产党将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迎来90岁生日。在这一年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向百年大党更进了一步。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xx年,全党全国将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再接再厉、同心协力、锐意进取,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 全国人代会审查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的背景下,中国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开局之年”如何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备受瞩目。 尽管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我国“十二五”时期和未来一个时期历史方位和外

部环境作出的科学判断。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中国谋划的“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思路。 3. 中国“入世”10周年 xx年,中国将迎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迄今为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不仅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更重要的是,公平与规则、全球视野、创新眼光、竞争意识、知识产权观念等“世贸精神”正深入人心,这无疑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尽管出口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累计吸收外资突破1万亿美元,但面对贸易摩擦频发等诸多问题,站在入世的第二个十年的重要节点上,我们需要统筹谋划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提出新的重大举措,力争在重点领域开放、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xx年,举步维艰的多哈回合或许也将迎来稍纵即逝的“机会之窗”。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推动者,中国明确表示将尽最大努力推动谈判,呼吁谈判各方在现有主席案文的基础上达成一致。 4. 两岸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和宣传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振兴中华的光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

《中国制造2025》(全文)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火花思维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点课题

火花思维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点课题 火花思维一直以来,将大部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教研与教学的研发中,打造最核心的课程内容壁垒,将“专业性”作为立根之本;“游戏”与“信息技术”作为火思维的重点研究课题,持续为火花思维输入专业的研究成果。此次火花思维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点课题,将全面助推教研、教学领域的全面升级。 2019年,火花思维教研专家、国培项目指导专家、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孙家芳老师引领火花思维精锐的研究团队申报了中国一级教育学会——中国发展战略学会2019年度课题,大量的用户学习数据分析成果,为他们申报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最终,经过严格的审核、筛选,成功获得“信息化融合创新背景下的学校变革与机制研究”课题的立项。

火花思维精锐研究团队领头人孙家芳老师对此表示:“‘信息化融合创新背景下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始终秉持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将游戏化教学策略设计、大数据、AI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阶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研究、游戏开发、技术支持等领域进行创造性整合,确保教学各个环节的专业性。” 火花思维用技术赋能课程,对国外优秀的游戏产品在激励机制、视觉呈现和情节设计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研发出最适合中国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的课程互动环节,将故事情节和学习任务进行有机结合,化解了枯燥的填鸭式知识灌输,实现了更强的交互性和沉浸感,极大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研究方面,火花思维全面系统的梳理了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结合国内外先进测评理念,对孩子的学习效果进行更科学的评估;围绕学、练、测几个方面,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在反复的训练以及思维能力运用中,最终达到思维品质提升。 通过这半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在火花思维在线课堂中显现出来。2020年前三个月火花app家长端数据显示,火花课程满意率99.3%,教师满意率99.5%,作业提交率86.3%,L1-L6 6个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由落后变为先进所拟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和对策。它一般含有社会发展的某些内容,又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 ②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 ③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一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本国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出发,使战略目标的确定,发展途径的选择符合客观条件、立足本国实际。国情的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资源条件。主要有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及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 (2)人口状况。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素质、构成、就业等方面。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具体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人口价值具有两重性,在决策时,要把人口现状与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状况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3)经济条件。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科技教育等情况。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大小的重要表现,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 (4)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有社会经济成分、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等状况。这些因素中,有的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方向,有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有的起制约作用等。因此,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当综合考虑。 (5)科技发展水平。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科技发展给未来带来的潜在影响,并据此估价和调整其他领域的发展政策。 2、客观规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善于学习和总结

中国首份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共10页

中国首份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 见证行业风雨历程探索品牌发展之路 深度市场研究工具未来竞争决胜法宝 《2009-2010浙江省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 全景解度 解读人:《连锁经营》主编孟祖平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代表《2009-2010浙江省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项目全体同仁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进行《报告》解读本。首先,我代表项目组全体人员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大家! 好,现在我先讲我们为什么要启动《2009-2010浙江省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项目,并花八个多月时间来做完成这份《报告》。 第一部分前言 一、目的 2009年,我国餐饮业需求增量有所减弱,增长速度放缓,而浙江省餐饮业在危机中善抓商机取得稳步发展,令业内刮目相看。餐饮业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发展的朝阳产业,浙江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餐饮消费能力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要求加快促进传统餐饮业向现代餐饮业的转变,把发展餐饮业纳入区域发展战略。随着政府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经济政策的加快实施,居民消费观念进一步更新。可以预见,未来浙江省餐饮业依然是引人注目的消费热点,全省餐饮消费水平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当前,品牌经营已成为全省餐饮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连锁经营已成为浙江省餐饮业规模经营和战略扩张的重要方式。深入研究浙江连锁

餐饮行业品牌发展状况,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背景 为深入研究浙江省连锁餐饮业品牌发展状况,充分展示企业创新成果,提升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由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浙江省餐饮协会发起,并联合商界、传媒数十余名知名专家倾力打造的《2009-2010浙江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研项目计划于2009年10月正式启动。 本次调研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该项目特别邀请了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领导担任总顾问,调研历时半年多时间,深入浙江全省十余个大中城市,涉及三百余家各式餐饮企业,涵盖中式、西式、休闲、自助等餐饮业态。 该《报告》计划16开本,全彩色印刷,12万字,总发行量达20000册。涵盖全省各地连锁、餐饮协会近120家,餐饮、连锁企业13000家,知名金融投行、品牌酒水饮料及相关材料、设备制造及软件商、装饰、等行业资源客户合计5500家等。 作为中国首份连锁餐饮业品牌发展报告,《报告》总结浙江省连锁餐饮业品牌发展创新成果,探索品牌发展之路,是行业深度市场研究的工具,是企业未来竞争决胜的法宝。 第二部分项目要点 (一)出版规划 1、出版宗旨 提供行业深度调研资讯,展示浙江省餐饮连锁品牌企业创新成果;提升连锁餐饮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推动浙江连锁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2、发行定位 《报告》餐饮连锁行业最新的权威调研报告。发行对象立足浙江,辐射全国,其读者对象上主要是业内企业及关注行业发展的政府部门和媒体相关人员和市场研究人士。在内容上,专业性强,有深度。 (二)调研规划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9年3月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名誉组长:牛文元 组长:王毅 副组长:刘毅李喜先 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 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 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克王海芹邓梁春付允邢璐曲建升 朱松丽庄幸刘扬刘虹刘强刘怡君 汝醒君苏利阳邹骥邹秀萍汪云林张志强 陈劭锋周元春周宏春 胡秀莲姜克隽傅莎 曾静静 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 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王海燕苏利阳 汝醒君张云芳郑爱丽 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资助,特此致谢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报 告 摘 要?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近10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虽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大;近50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2007)。 IPCC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IPCC,2007a),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IPCC第四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认为(IPCC,2007c),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IPCC的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政治决策最重要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科学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其属于复杂的综合科学领域,所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应对。一方面,由于涉及众多学科以及研究尚显不足,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碳捕获和封存(CCS)的可行性等(参见第一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学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各国也都在以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为其国家或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权益寻找对各自有利的证据、指标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许多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认识的基 ?报告摘要由王毅执笔,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报告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3月出版。进一步信息请浏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17767789.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