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马明忠伤仲永导学案 (1)

5马明忠伤仲永导学案 (1)

5马明忠伤仲永导学案 (1)
5马明忠伤仲永导学案 (1)

5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寓事于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走近作者: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文体资料: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世隶.耕_______ 未尝.识书具_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_______ 稍稍宾客

..

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________

..

3、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之:借旁近与之之:

余闻之也久之:不能称前时之闻之:

卒之为众人之:环谒于邑人于:

于舅家见之于:贤于材人远矣于:

受于人者不至于:

4、翻译句子。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合作探究】

5、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

7、请用“‖”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精读精练】

8、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②指物作诗立就

③稍稍宾客其父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0、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

12、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主题阅读】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2)或.依林木之下()

(3)门徒悦.其勤学()

(4)常以净衣易.之()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5、谈谈你从中受到启发。

【拓展提升】

16、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第一单元过关测试题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一、(20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2分)

A、和蔼(ǎi) 颓唐(tuí) 倜傥(tìdǎng) 弥漫(mí)

B、执拗(ǎo) 骊歌(lí) 夹袄(ǎo) 骇人(gāi)

C、盔甲(kuēi) 花圃(pǔ) 麻渣(zhā) 迸溅(bèng)

D、系绳(jì) 伫立(zhù) 沮丧(jǔ) 湖泊(pō)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轻捷瞬息蝉蜕人声鼎沸

B、麻渣脑髓恐惧荒草萋萋

C、延绵花甫方正来势汹汹

D、肿胀嫉妒幽寂人迹罕至

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

A、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

B、一进入会场就看见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C、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D、红杨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

4、下面句子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我们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______,才能高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运用全部精力,掌握科学方法C掌握现代科技,发扬拼搏精神

B集中全部的精力,抓紧分分秒秒D掌握现代的科技,发扬拼搏的精神

5、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B、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的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C、“你们不了解我。”小鸭说。

D、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6、填诗句(5分)

(1)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7、高尔基的《童年》中主人公是(),在他的苦难童年中有一个人给了他温暖和光明,那就是(),请写出让你感动的一个故事情节并说说感动的原因(3分)

8、请根据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第二部分阅读(40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9、10题。(4分)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9、前两句写什么季节的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2分)

10、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一13题。(11分)

(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收.族为意:_______

儿痴.如此:__________冕因去.:_______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3、通过方仲永和王冕学习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一17题。(9分)

《父亲的收藏》

作家茨威格喜欢收藏名人的手稿,他有过许多非常珍贵的藏品。他的墙上挂着布莱克的一素描和歌德一首诗的手迹,他的柜中放着巴赫、海顿、肖邦的乐谱,他甚至收存了莫扎特11岁时的一件手稿。诸如此类的珍品太多了,这些东西如果留到现在,几乎是价值连城。可惜的是,它们在茨威格自杀后全部散失了,有些可能永远从世间消失了。

我是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这则轶事的。读完后我唏嘘不已。太可惜了,我说。然后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过头去,问已退了休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父亲,这么多年,您收藏了什么?父亲一愣。过了片刻,父亲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有没有,父亲说,我没收藏什么。我听了后,顿时狐疑起来,我知道父亲有一只木箱子,平时总是锁着的,里面到底装着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这么一想,我忍不住一阵窃喜,莫非父亲真的收藏着什么值钱的好东西?“您别逗了,”我笑了起来,“您那木箱子里是不是有几件是明清时代的官瓷?”父亲没有说话,只是摇头。要不,就是徐悲鸿的奔马图、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父亲仍然摇头。我急了,再不济,也有几块黄金白银或者祖传的玉镯什么的吧?

父亲依然不慌不忙地看他的报纸,脸上呈现着温和的笑.那笑此刻在我的眼里却开始变得有些神秘。我想父亲肯定藏着什么传世珍宝,

他只是不肯拿出来让我们分享罢了。我的好奇心越发大了起来。“我只想看看,不会要您的东西的。”我对父亲说。过了一会儿,父亲放下手头的报纸,问,你真要看么?我一个劲地点头。父亲走到自己的卧室,搬出了那只箱子,把它打开,然后开始一件件地拿出来。

父亲的藏品大致如下:

三个儿女从小学时代开始的成绩报告书,三好学生奖状,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扉页上有某某学校三等奖字样,年代久远了,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好几份我和小弟的检查书。一大扎一大扎我们姐弟三个写给父母的信件,还有几封特别的信,是姐姐谈恋爱时她男朋友写过来的,不知怎么被父亲收着了。然后就是几本剪贴薄,翻开来一看,是姐姐和我发在报刊上的涂鸦之作。

父亲颇吃力地弯着腰,一边收拾着,一边说,你看么,没有什么值钱的呀。我没有回答父亲的话,有那么一会儿,我愣在那里。的确,和茨威格的藏品比较起来,父亲的收藏没有一件是珍品,但我知道,在父亲眼里,它们却是无价之宝。就在那一刻,突然地,我忍不住想流泪,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我才真正感觉到它的沉重的分量。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3分)

15、文中写“父亲一愣”与“我愣在那里”,根据语境内外体会“愣”字在两处所表达的不同含义。(2分)

16、根据文中对父亲的描写,说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17、关于“父亲的收藏”,文中设置悬念的作用是什么? (2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一21题。(8分)

绿手指

毕淑敏

美国某小镇有一位“绿手指”。千万别以为她是个妖怪或有什么特异功能,这是当地人对好园丁的称谓。

一天,老人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购买纯白金盏花。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

他对八个儿女讲了,他们一致反对。大家说,你根本不懂种子遗传学,专家都不能完成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完成呢?

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他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待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橘黄的。老奶奶在中间挑选一朵颜色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种子,第二年把它们栽种下去。然后,再从花朵中挑选颜色淡的种子栽种……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太太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儿女远走了,丈夫去世了,生活中发生了很多的事。老太太处理完这些事之后,依然满怀信心的栽种金盏花……

二十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她来到花园,看到一朵金盏花,开的奇特灿烂。它不是近乎白色,也不是很像白色,而是如银如雪的纯白。

她把一百粒种子寄给了那家二十年前悬赏的机构。她甚至不知道这则启事是否有效,不知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

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因为他们要用那些种子验证。终于,园艺所所长打电话给老太太说,我们看到了您的花,它是雪白的。因为年代久远,资金不再兑现,您还有什么要求吗?

老太太对着话筒小声说,只想问一问,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色的金盏花至今没开放,因为老太太去世了。

但愿你我还能长出新的“绿手指”。

18、老人的八个儿女一致反对她培育纯白的金盏花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想像一下文中B处,老人当时是怎样说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老人的做法给你怎样的启示?(要求用一句格言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5题。(8分)

黎明的眼睛

端木蕻良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岙,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就这样,在癸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但是,可不要忘恩负义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的呢!

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了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须开窗子了。

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侯,他们也只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再搭上个顶篷。至于窗子,就变不上了。

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最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随着时间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层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面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

从古到今多少诗人先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睛睛凝望过窗子----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巡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以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到的芳香和养分-----------

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不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天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22、本文描述的主题是“窗子”,但标题确是“黎明的眼睛”,根据文意,请说明:

“窗子”在在文中的含义是否一样?请具体说明。(2分)

答:

23、文中“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房子了”,结合文意,概括指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2分)

答:

24、这篇散文表明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态度?据文作答。限10字以内)(2分)

答:

25、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2分)

A、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看,这句话是起着顺承递进作用的。

B、文中作者非常注重遣词造句,通过对词的选择,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如“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突然看到青山闯了进来”“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中的“飞”“闯”“扑”等都表现了“打开窗子”的喜悦之情。

C、这篇文章通过叙述窗子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表现了现代生活中的窗子的多变,其主旨就是为了赞颂新生活。

D、这篇散文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如“春天来了”“打开窗子吧”多是直接抒情。

E、文中写窗子”的发展变化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这既为议论作了铺垫,又为描写作了陪衬。

第三部分写作(40分)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多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

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请围绕“幸福”这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五课《伤仲永》答案

1.pān yèchèn mǐn

2. 属于曾经给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语气助词,表停顿跟随最后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对……感到诧异牵、引;拜访相当

3. 之: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这,指仲永聪慧过人这事,代词。的,助词。舒缓语气,无实意,不译,助词。于:到,介词。在,介词。比,介词。从,介词。

4. 略5、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6、.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⑴C ⑵D

7、分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层意: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8、①属于;②完成;

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通攀,牵,引。

9、、C(应为余闻之也/久)

10 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1、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12、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

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

13、(1)背着(2)有时(3)敬佩(4)交换

14、人喜欢学习,虽然死了但是精神还存在;(如果)不学习,虽然活着,(我们)叫他没有灵魂的空壳。

(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15、(1)学习要勤奋;

(2)学习要虚心请教;

(3)学习应不怕险阻艰辛;

(4)学习应多读书,勤积累;

(5)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趁年轻多学习,等等。略

16、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

第一单元测试答案

1、D

2、C

3、D

4、D

5、D

6、(1)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2)竹中窥落日(3)深林人不知(4)影入平羌江水流(5)春潮带雨晚来急

7、阿廖沙外祖母比如外祖母对着阿廖沙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的细节描写很感人,表现了她对阿廖沙的疼爱

8、微笑是一片遮阳的绿阴,微笑是一句温暖的问候(要求:用比喻,句子连贯顺畅,紧扣主题。)

9、春末夏初。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10、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1、四处拜访;聚,团结;痴迷;离开

12、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夜晚偷偷地出来坐在大佛的膝上,拿着书在长明灯的映照下来读,一直读到天明。

13、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4、在我的追问下,父亲拿出了自己的珍藏品。

15、父亲的“愣”是对自己收藏的东西还能引进儿子的关注感到意外;儿子的“愣”是从父亲的与众不同的藏品中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而发呆。

16、一个细心、温和、关爱孩子的好父亲。

17、①是激发“我”的好奇心,更吸引读者;

②是在揭示秘密之后能引进读者的深思,感情的共鸣。

18、大家认为老人根本不懂种子遗传学,专家都不能完成的事,她这么大年纪,根本不可能完成。

19、你们可还要黑色的金盏花?我能种出来…

20、“有志者事竟成”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

21、此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从表层意思和引申意思两方面回答)。

22、(1)不一样,前面的几个“窗子”都是实指房子的窗子,它是人与社会联系的窗口,后一段中的“窗子”是比喻,指心灵的窗子,号召人们以改革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新世纪。(意思对即可)

23、(1)自然和社会的纽带(或“窗能联系室内外,通风透光”)

(2)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或“窗使房子更美观”)

(3)人类文明随着窗子的扩大而扩大(或“窗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24、热爱生活,欢迎改革。

25、C E(C对主旨概括不全,E无陪衬)

5马明忠伤仲永导学案 (1)

5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寓事于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走近作者: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文体资料: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世隶.耕_______ 未尝.识书具_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_______ 稍稍宾客 .. 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________ .. 3、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之:借旁近与之之: 余闻之也久之:不能称前时之闻之: 卒之为众人之:环谒于邑人于: 于舅家见之于:贤于材人远矣于: 受于人者不至于: 4、翻译句子。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合作探究】 5、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 7、请用“‖”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

伤仲永学案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人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正确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课前预习 1、介绍作者:王安石 2、交流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自由朗读,处理字音 隶.()啼.()邑.()乞.()扳.()谒.() 泯.()不能称.()前时之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余闻之也/久。 ④、贤于材人/远矣。 4、齐读 二、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将不懂之处标出来,后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复述全文 三、巩固练习 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扳()材.人() 2、一词多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环谒于邑人() 自并自为其名()于于舅家见之() 还自扬州()贤于材人() 父利其然也()余闻之也久() 然闻 泯然众人矣()前时之闻()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之余闻之也久() 称前时之闻() 3、古今异义 古义()古义() 稍稍自是.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先人众人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文理或 今义()今义() 4、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②宾客 ..其父 ③邑人奇.之④利.其然也 ⑤父异.焉⑥日.扳仲永 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 2、收集被誉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才奥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分析品味课文内容,理解借事说理的技巧。 课前展示:1、翻译词句;2、点名背诵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 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其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本文题目中的题眼是哪个字?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4、作者是怎样看的?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

想的感触。 四、小结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 教与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 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课时:2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 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人教新课标 版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通过朗读来展现语言背后的意蕴,挖掘作者潜在的心绪,解读人物内含的情感,让学生不断地走近文本,从而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最后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文体感悟】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相关链接: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结构 一、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二、内容结构示意图: 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叙述经历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人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写作特点: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伤仲永》编号:03号班级:姓名:学号:学习内容学习流程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 二、学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三、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给下列字注音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四、学中探究。 1、加点字词解释。(1)伤仲永()(2)世隶耕()(3)未尝识书具()(4)忽啼求之()(5)父异焉()( ) (6)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7)并自为其名()(8)收族为意()(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1)邑人奇之()()()(12)稍稍宾客其父()()(13)或以钱币乞之()()()()(14)父利其然也()(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6)余闻之也久()()()(1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18)泯然众人矣()()(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0)贤于材人远矣()()()(21)彼其受之天也()(2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句子翻译。(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翻译:(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翻译:(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翻译:(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伤仲永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借助工具书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 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的叙事技巧。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2、根据下列朗读提示注意语句的停顿并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传/一乡秀才/观之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世隶.耕()(2)即书.诗四句() (3)未尝 ..识书具()(4)并自为.其名() (5)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6)稍稍 ..宾客其父()(7)或.以钱币乞之()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不能称.前时之闻()(10)泯然 ..众人矣() (11)卒.之为众人()(12)受.之于天() (13)贤.于材人远矣() 4、一词多义。 其 .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也()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词类活用 (()(2)稍稍宾客 ..其父()(3)父利.其然也()(4)伤仲永()(5)父异焉() 6、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泯然众人矣。 (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 7、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交流预习。 3、研读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学期《伤仲永》(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通过朗读来展现语言背后的意蕴,挖掘作者潜在的心绪,解读人物内含的情感,让学生不断地走近文本,从而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最后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文体感悟】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相关链接: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 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1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结构 一、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二、内容结构示意图: 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叙述经历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人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写作特点: 2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水平目标: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情感目标: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1、作者及题解 王安石:北宋、、,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选自,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题目中的“伤”是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之情。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并把注音写在文中相对应的位置)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3、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并在书上标示。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二、合作探究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 关于伤仲永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3、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伤仲永导学案答案

①世隶耕隶: 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 为:题上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 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 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 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 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文言词汇 1、读音 隶(1 )1 扳(P a n)谒(y ? 邑(y 》 矣(y i)泯(m i) 称(ch n)卒(z $ 焉(y a n)耶(y ))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 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 ……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 禾I 」: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 ...... 有利可图. 3、重点词语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伤仲永 。他年轻

⑦ 环谒于邑人 环谒:四处拜访 ⑧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⑨ 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 ⑩ 受之于天受:承受 (11)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12)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 4、对文中的 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 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 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忽啼求之: 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 仲永。 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卒之为众人: 助词,无意义。 环谒于邑人: 到,向。 于舅家见之: 在。 贤于材人远矣 :比。 受于人者不至 :从。 ① 于: ① ② ⑤ ② ③ ④ ④ ③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完成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有的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江西临川人,(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 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 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 ",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 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 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三、训练达标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2、环谒.于邑.人 3、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4、泯然 ..众人矣 5、稍稍宾客 ....其父 6、或以钱币乞.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伤仲永完整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

课题:伤仲永 课时:2-3 一、教学内容分析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浅易文言文有一定的解读能力,但对一些生僻字词,活用及古今异义的掌握有一定困难。而且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有畏惧感和抵触感,特别是老师单纯的讲解字词注释和课文翻译。此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对文中的故事有很大兴趣,但排斥枯燥乏味的客观讲述道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讨论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提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讨论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伤仲永一课时导学案

永和中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付娟班级:姓名使用时间:审核人:刘永惠 课题:《伤仲永》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生字及文学常识。 3、通过预习自译课文,圈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内容导航(2分钟) 一、自主学习与验收(自读课文,圈点勾画)15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 自为其名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2、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并将不懂的内容写下来。 3、.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18分钟 二、合作与探究、展示 (一)课题中“伤”的含义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二)跟老师读课文,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⑥余闻之也久。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⑦卒之为众人。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解释加点字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 ..众人矣 受于人者不至.且.为众人 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四)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 ④邑人奇之()⑤或以钱币乞之()⑥仲永之通悟()⑦传一乡秀才观之()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 (五)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父异.焉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 ..其父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1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扳谒称泯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书诗立就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环谒泯然受于天固众人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案》。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学案2 王之波

5、伤仲永王安石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掌握第一自然段重点词句的翻译 预习导读:学习导引(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引 1.《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他字,号,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3、①根据自主预习,请朗读课文,注意加粗字的读音(加上注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②根据预习,请同学们在书本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与句子 二、达标导学 解释词语: 1、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 奇: (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3)父利其然也:利: 2、重点词语词义:

山东省济阳县竞业园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 竞业 园校 园学 导规 划方 案 名字课题课 型时刻 陈世强《伤仲永》问 题 生 成 课 学导方针学习方针: 1.常识方针:经过吟诵掌握“之”“于”“隶”等白话虚实词及本课中词类活用的词语。 2.才能方针:能够顺畅朗诵课文,依据课下注释进步精确翻译课文的才能。 3.情感目标:从方仲永身上知道后天教育是成才的要害,生长中的咱们应掌握美好时光,吃苦学习,提前成才。 学导要点及办法教育要点:流畅地读课文,能凭借注释澄清辞意,了解故事内容,领会蕴涵道理。 要点剖析:能够精确句读,有节奏有爱情的朗诵,是学习白话文的根底要求,掌握课文内容是语

文学习中的必备的一种才能。 教育难点:捉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色,澄清资料与观念的联系,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留意本文详略妥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言语。 难点剖析: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经过这件事告知咱们什么样的道理,是咱们对课文的深层了解。在叙事中,作者采用了详略的办法,详略是依据主题而定。 问题预设1.解说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②指物作诗立就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④或以钱币乞之_____2翻译下列语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 ③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3仲永的前后发生如此大的改变,你以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 程 时控学导内容规划 情境 2 经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信任同学们现

创设已对《伤仲永》这篇文章,有了愈加 深化的了解,也现已积累了许多白话 文的常识。这节课,咱们就来对 《伤仲永》这节课做一下温习和稳 固。 方针咀嚼2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文 的学习更应该从朗诵开端。现在请咱 们细心的回忆文章下的课下注释, 在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留意: 1.学生结合问题仔细自学,教师巡 视。 2.自学时能够随时沟通,进行开放 性学习。 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再读白话文,自 己总结、考虑问题答案。 自学辅导8 同学们课前现已做过问题导读单了, 经过导读单进行了开始的预习,那么 今日咱们就来一同深化学习一下这篇 课文。 1.大声朗诵课文两遍,在朗诵的 过程中同学们能够翻看咱们手 边的工具书,凭借工具书的协 助,把同学们读禁绝的生 字、词读准,并把它们标出 来。别的,同学们在读课文的 一起还要把课文中你以为比较 美丽的或者是赋有道理的用横 线语句画出来。 个辅:要点重视: 3班:赵龙辉卢成婕张强韩静婕宋 永乐张鑫瑞 4班:左欣欣赵子良李航生双双王 雨轩杨乐晨2.在课前同学们现已预 习了,经过再次读课文,同学们有可 能用会发生新的问题,有一些新的考

伤仲永_教案教学设计

伤仲永 (宋)王安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简练、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 【文学知识】 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谒yè称chèn泯mǐn 【积累词语】 1.参看课文注释。 2.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说:“(他的特长)消失得像个普通人了!”

23伤仲永。导学案

备课日期:2011年9月20日七年级设计人田伟科目语文上课日期月日学生姓名厚德博学课题23.伤仲永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掌握本课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熟读课文,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重点) 3.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学习寓理于事,对比鲜明 的写法。(难点) 备注学习过程 一、预习设置 1.作家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著作。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余七位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2.初读课文,将文中有困难的字词标注出来。 3.结合课文下注释,把下列有下划线的生字注音并释义。 扳:环谒: 称:焉: 泯: 4.结合课文下注释及工具书,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归纳文章主题。 ①.译文: ②.主题归纳: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方仲永幼年时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 化? 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课文,说一说现 在社会上有没有类似方仲永的现象。 备注

备注 三、检测反馈 抽查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四、学海拾贝 1.解析课文题目。 “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仲永”是指惋惜的对象。文中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批判和惋惜的态 度。 2.本文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文中讲述了一个 故事:宋朝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自幼天资聪颖,五岁时就能 作诗。后来由于没有受到教育和坚持自学,逐渐把原来的聪明 也丧失了。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 多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持自学,那 么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原来的聪明也保不住。不具有这种先天 条件的普通人,如果不肯学习和接受教育,后果就更不堪设想 了。 备注 教 学 反 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20伤仲永学案语文版

20.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寻找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 3.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认识后天教育史成才的关键,培养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中中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王安石,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2.读准加下划线的生词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3.根据句义,给下列句子,用“/”画出停顿。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余闻之也久。 4.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未尝识书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且为众人 固众人 5.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余闻之也久。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合作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二:品读课文 作者对方仲永的变化有什么看法? 我的收获 根据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联系《为学》中阐述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20.伤仲永 自主学习 1、北宋、半山、《临川先生文集》 2、pān、yè、chèn、mǐn 3.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余闻之也/久 4.曾经、从此、有的人、牵,拉、消失的样子、成为、本来 5.(1)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2)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3)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声誉相称了。 (4)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合作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1)年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的才能; (2)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到二十岁左右(“又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泯然众人”)。 2.他的泯然众人的原因不止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1)周围环境的影响,邑人“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从其父角度来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父亲贪图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并没有让仲永在后天接受教育。 (3)从仲永本人来看,他没有上进心,自己亦不主动学习,也就是个人主观不努力。 探究二::品读课文 作者认为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因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作者对方仲永的经历感到很惋惜(题目《伤仲永》的“伤”字就最能看出),同时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我的收获 答案提示(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围绕勤奋学习和后天努学习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