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篇一: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1.1生活数学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难点: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初步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和形状的科学。.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建筑,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内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 2.探索新知识

1). 结合以上画面以及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加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2).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

3). 从观察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

4).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 3.课堂练习:p7页试一试

4.归纳小结与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归纳小结

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a、0.8kg

b、0.6kg

c、0.5kg

d、0.4kg

(2).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3).趣味数学

猜谜语:(1)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打一数字)(一)(2)2、4、6、8、10(打一成语)(无独有偶)(3)从严判刑(打一数

学名词)(加法)

三.自我检测

1、某中学举行校园歌手大赛,7位评委给某选手的评分如下表。计

分方法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分数的平均分

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则该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a、9.59

b、9.58

c、9.57

d、9.56

2、用扑克牌算24点(j、q、k当作1点)是一种益智游戏:四人

进行,每人分得13张(剔除大小王),然后随机各发出一张,谁先

算得24点,此四张牌归谁,发完后,以得到扑克牌张数多者为胜。

算24点时,可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不一定四种运算都用)。请根据下列发牌情况,写出24点的算式(每张牌点数只能用一次,

列式时可用括号):(1)1,4,8,k__________(2)2,3,4,

6___________ (3)1,5,5,5_______________

3.某班学生在颁奖大会上得知该班获得奖励的情况如下表:

已知该班共有28人获得奖励,其中只获得两项奖励的有13人,那

么该班获得奖励最多的一位同学可能获得的最多奖励有多少项?

4、某风景区对

5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

游客人数基本不变。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1)该风景区认为:调整前后这5个景点门票的平均收费不变,因此平均日总收入持平。问风景区是怎样计算的?

(2)游客认为:调整前后风景区的平均日总收入相对于调价前增加

了9.4%,问游客是怎样计算的?

1.2活动思考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

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二)教学重难点

应注意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进对数学的理解,感受到动手

操作、调查研究等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收集、选择、处理一些数字信息,尝试做出合理的推断

或大胆的猜测;经历折叠、裁剪设计一个图形 2.练习:

(1)、观察下列数据找规律,在()内填数,并简述你所发现的规律 (1) 1,2,3,4,5,6,() (2)1,4,9,16,25,()

(2).把一张纸对折,则厚度加一倍,第二次对折,厚度是原来一张纸

的四倍,依次类推,如果把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30次,将有多厚?(假设一张纸的厚度为1dmm)(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5天,这

5天的日期之和是20,小明几号回家?(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

引入

(谁听说过高斯(gass,德国数学家)的速算故事,来跟大家说一说。高斯十岁时,教师出了一道题:1+2+3+4+……+100=?

这个故事说明,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探索新知识

1).动手操作

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如图折叠,裁剪、展开三个步骤,就能得到一

个正方形。试一试:将一个长方形纸条打一个结,看一看你得到了

什么图形? 2)活动二按图示的方式,用火柴棒搭三角形

搭1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____根;搭2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

_________根;搭3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____根;搭10个

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____根;搭10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

_________根;

通过观察搭1个、2个、3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的根数,结合图形,归纳火柴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个数更

多的情形所需火柴棒的根数,井学会说明理由 3).活动三观察月历:它是由一些数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这些数字的排列有什么

规律?(可以从行、列、对角线进行观察)

(1)图中蓝色方框内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中的黄色方框内有9个数,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5天,这5天的日期之和是20,小明几号

回家?(三)归纳小结及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归纳小结

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计算:1+2+1=____1+2+3+2+1=____ 1+2+3+4+3+2+1=__1+2+3+4+5+4+3+2+1=___

根据上面四式的计算规律求:1+2+3+4+…+2004+2005+

2004+…+4+3+2+1=_____

(2).一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按下图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①

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张桌子呢?10张桌子呢?

②一家餐厅有40张这样的长方形桌子,按上图方式每5张拼成一张大桌子,则一共可坐多少人?

③在(2)中若改成每8张桌子拼成一张大桌子,共可坐多少人?(3).小张、小李、小王出生在北京、上海、南京,他们是唱歌、

相声、舞蹈演员。已知①小王不是唱歌演员②小李不是相声演员③

唱歌演员不出生在上海④相声演员出生在北京⑤小李不出生在南京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分别确定他们的出生地和职业吗?三.自我检

1、找规律: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篇二: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1.1生活数学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

和交流的工具。(二)教学重难点

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了解身边某些数据(如身份证、学籍号等)所包含信息,收集生活中数学知识(数据、图形等)应用的实例。 2.练习:

(1)收集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说说从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举一个例子吗?(二)探究活动 1.创设

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广阔的田野,喧嚣的股市,繁荣的市场,美丽的城市。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内

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 2.探索新知识

1). 从观察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

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

3).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

生自己举例

4). 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桥、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

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

5). 结合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

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加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6). 展示四幅生活中常见的图标:

注意信号灯的标记停车场禁止吸烟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 3.课堂练习:

p7页试一试

(三)归纳小结及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归纳小结

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a、0.8kg

b、0.6kg

c、0.5kg

d、0.4kg

(2).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3).趣味数学

猜谜语:(1)、数字虽小却在百万之上(打一数字)(一)

(2)、2、4、6、8、10(打一成语)(无独有偶)(3)从严判

刑(打一数字名词)(加法)三.自我检测

1、某中学举行校园歌手大赛,7位评委给某选手的评分如下表。计

分方法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分数的平均分

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则该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a、9.59

b、9.58

c、9.57

d、9.56

2、用扑克牌算24点(j、q、k当作1点)是一种益智游戏:四人

进行,每人分得13张(剔除大小王),然后随机各发出一张,谁先

算得24点,此四张牌归谁,发完后,以得到扑克牌张数多者为胜。

算24点时,可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不一定四种运算都用)。请根据下列发牌情况,写出24点的算式(每张牌点数只能用一次,

列式时可用括号):(1)1,4,8,k__________(2)2,3,4,

6___________ (3)1,5,

5,5_______________

3.某班学生在颁奖大会上得知该班获得奖励的情况如下表:

已知该班共有28人获得奖励,其中只获得两项奖励的有13人,那

么该班获得奖励最多的一位同学可能获得的最多奖励有多少项?

4、某风景区对5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游客人数基本不变。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1)该风景区认为:调整前后这5个景点门票的平均收费不变,因此平均日

总收入持平。问风景区是怎样计算的?

(2)游客认为:调整前后风景区的平均日总收入相对于调价前增加

了9.4%,问游客是怎样计算的?

1.2活动思考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

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3、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二)教学重难点

应注意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进对数学的理解,感受到动手

操作、调查研究等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收集、选择、处理一些数字信息,尝试做出合理的推断

或大胆的猜测;经历折叠、裁剪设计一个图形 2.练习:

(1)、观察下列数据找规律,在()内填数,并简述你所发现的规律 (1) 1,2,3,4,5,6,() (2)1,4,9,16,25,()

(2).把一张纸对折,则厚度加一倍,第二次对折,厚度是原来一张纸

的四倍,依次类推,如果把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30次,将有多厚?(假设一张纸的厚度为1dmm)(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5天,这

5天的日期之和是20,小明几号回家?(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

引入

(谁听说过高斯(gass,德国数学家)的速算故事,来跟大家说一说。高斯十岁时,教师出了一道题:1+2+3+4+……+100=?

这个故事说明,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探索新知识

1).动手操作

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如图折叠,裁剪、展开三个步骤,就能得到一

个正方形。试一试:将一个长方形纸条打一个结,看一看你得到了

什么图形? 2)活动二按图示的方式,用火柴棒搭三角形

搭1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____根;搭2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

_________根;搭3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____根;搭10个

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_______根;搭100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

_________根;

通过观察搭1个、2个、3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的根数,结合图形,归纳火柴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个数更

多的情形所需火柴棒的根数,井学会说明理由 3).活动三观察月历:它是由一些数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这些数字的排列有什么

规律?(可以从行、列、对角线进行观察)

(1)图中蓝色方框内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中的黄色方框内有9个数,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3)小明一家外出旅游5天,这5天的日期之和是20,小明几号

回家?(三)归纳小结及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归纳小结

2、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1).计算:1+2+1=____1+2+3+2+1=____ 1+2+3+4+3+2+1=__1+2+3+4+5+4+3+2+1=___

根据上面四式的计算规律求:1+2+3+4+…+2004+2005+

2004+…+4+3+2+1=_____

(2).一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按下图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①

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张桌子呢?10张桌子呢?

②一家餐厅有40张这样的长方形桌子,按上图方式每5张拼成一张大桌子,则一共可坐多少人?

③在(2)中若改成每8张桌子拼成一张大桌子,共可坐多少人?

【篇三: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会解一元

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解决简单的问题。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3)一元一次不等式

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

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

式的解集。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的性质:○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

等式的○

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

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

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

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

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

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

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

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

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

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

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基础知识练习:

1、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x的2/3与5的差小于1;(2)x与6的和不大于9 (3)8与y的2倍的和是负数2. 已知a <b,用“<”或“>”号填空:

①a-3b-3 ②6a6b ③-a-b ④a-b 0 3. 当x?a?0时,x与ax的大小关系是 4. 如果

2

1

?x?1,则?2x?1??x?1?_______0 21

5. 3x??6的解集是___________,?x≤-8的解集是___________。 4

6.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小于15,这样的自然数组共有() a、6组

b、5组

c、4组

d、3组

7. 当x取下列数值时,能使不等式x?1?0,x?2?0都成立的是()

a、-2.5

b、-1.5

c、0

d、1.5 8.利用数轴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x?2

?x>1?

?x<3

?x>0?典型例题分析:

例1.

已知a<b,用<、>或=填空:

?x<1

?x<0?

?x<1

?x>4?

ab

?2?2

1+bb-2 3-b4b 例2.解下列不等式(组),并将结果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3?x4x?3

?1?(1). (2). 26

1?2x?3?x

?1?,??25 ?

?2x?2(3?x)?3(x?3).??3

例3.已知关于x的方程3k-5x=-9的解是非负数,求k的取值范围。

?x?2y?1

例4.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

?x?2y?m

(1)求这个方程组的解;

(2)当m取何值时,这个方程组的解中,x大于1且y不小于-1.例5.已知3x+y=2,当y取何值时,-1<x≤2 ?

例6. 宁启铁路泰州火车站有某公司待运的甲种货物1530吨,乙种

货物1150吨,现计划用50节a、b两种型号的车厢将这批货物运至北京.已知每节a型货厢的运费是0.5万元,每节b型货厢的运费是0.8万元;甲种货物35吨和乙种货物15吨可装满一节a型货厢,甲种货物25吨和乙种货物35吨可装满一节b型货厢,按此要求安排a、b两种货厢的节数,共有几种方案?请你设计出来,并说明哪种方案的运费最少,最少运费是多少?

例7.作出函数y=2x-5的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x取

哪些值时,2x-5>0?(2)x取哪些值时,2x-5<0?(3)x取哪些值时,2x-5>3?

课后练习巩固:

1.下列不等式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

a.2x-1>0 b.-1<2 c.3x-2y<-1d.y+3>5 2.不等式?4x?5

的解集是 a.x≤?

2

a?1

4. 不等式x-8>3x-5的最大整数解是。

?

6. 若y1=-x+3,y2=3x-4,当x时y1<y2。

x?m

3.当a 时,不等式(a—1)x>1的解集是x<

5544

b.x ≥? c.x≤? d.x ≥? 44551

x?8?4x?1 的解集是x>3,则m的取值范围是。 5. .若不等式组? ?

7. 如果m<n<0,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1

nx?1?08. 把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正确的是

() ?dcba?x?10 9. 解不等式(组),并把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

轴上表示出来:(1)?3x?2<?2x?3;(2)2?x≥2x?1.

10. 若x?3??2x?y?m??0中y为非负数,求m的范围.

2

3

(3)?

?4x?5?x?1

;(4)51-4x17。

x?4?4x?2?

11. 将一堆苹果分给几个孩子,如果每人分3个,那么多8个;如果前面每人分5个,那么最后一人得到的苹果不足3个。问:有几个孩子?有多少个苹果?

12.中国第三届京剧艺术节在南京举行,某场京剧演出的票价由2元到100元多种,某团体须购买票价为6元和10元的票共140张,其中票价为10元的票数不少于票价为6元的票数的2倍。问这两种票各购买多少张所需的钱最少?最少需要多少钱?

13. 某地举办乒乓球比赛的费用y(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租用比赛场地等固定不变的费用b(元),另一部分费用与参加比赛的人数x(人)成正比。当x=20时,y=1600;当x=30时,y=2000.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承办此次比赛的组委会共筹集到经费6250元,那么这次比赛最多可邀请多少名运动员参赛?

第八章分式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3)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4)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5)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梳理:

(1)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基本性质,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

(2)加、减、乘、除运算;(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1分式定义: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代数式分式,其中a是分式的分子,b是分式的分母。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就是

叫做b

aa?maa?m=,=(其中m是不等于0的整式) bb?mbb?m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分别除以它们的公因式,叫做分式的约分。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与异分母的分数通分类似,异分母的分式通分时,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3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4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5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求分式方程的解,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乘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有时就可以将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如果由变形后的方程求得的根不合适原方程,那么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因为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时必须检验。

有时,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的分式方程虽然有解,但所求得的的解不符合实际意义,所以这个实际问题仍然无解。基础知识练习: 1、下列各式:2、若分式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

3a?b121x

,,x2?y,5,,中,分式有() a72x?18?

x?1

的值为0,则x的取值为() x?1

a、x?1

b、x??1

c、x??1

d、无法确定

2x

3、如果把分式中的x和y都扩大3倍,那么分式的值()

x?y

a、扩大3倍

b、缩小3倍

c、缩小6倍

d、不变 4、如果把分式 a、扩大3倍 b、缩小3倍 c、缩小6倍 d、不变 5、若关于x的方程7、

6、当时,分式

有意义,当x 时,分式

xy

中的x和y都扩大3倍,那么分式的值() x?y

x?31

??4有增根,则增根为 . x?2xx??12x?3

2x?3

11

,?,的最简公分母是 xy4x36xyz

8、一件工作,甲单独做a小时完成,乙单独做b小时完成,则甲、乙合作小时完成。

x?1

?2的一个解是x?1,则a? 。 9、若分式方程

x?a53

10、分式方程?的根是

xx?2

典型例题分析:例1:计算:(1).

无意义。

12xy11

?6x2y (2).? 5ay?x2y?2x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doc

新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数学是研究数量、构、化、空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学 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小整理的数学教案供参考! 教学目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掌握正数 和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数; 3体数学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的需要激学生学数学的 趣 教学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的量知 重点:两种相反意的量 教学程:(生活)理念置情境 引入上开始教通具体的例子要明在前两个学段我已学 的数并由此学生思考:生 活中有些“以前学的数” 用了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今天我已是七年的学生了我是你的数学老.下 面我先向你做一下自我介我的名字是XX身高 1.73 米体重 58.5 千克今年 40 .我的班是七 (13) 班有 60 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 22 个占全班人数的37%? 1:老才的介中出了几个数分你能将些数按以前学的 数的分方法行分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

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 算上. .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课时分配课时内容 1 正数和负数1 . 1 4 有理数 2 . 1 5 有理数的加减法 3 . 1 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有理数的乘方 5 . 1 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

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助数轴 2在此,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法则要着重强调

苏教版初一数学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试题型

苏教版初一数学下学期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试题型 平面图形认识(二) 考点:平等线条件与性质,图形平移,三角形的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条线段(角平分线、高、中线)作图及有关性质,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 1、下列图形中,不能.. 通过其中一个四边形平移得到的是( ) 2、如图,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E 、F 两点,∠BEF 的平分线交CD 于点G ,若∠EFG =72°,则∠EGF 的度数为( ) A .36° B .54° C .72° D .108° 3、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它的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4.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5,若该三角形第三边长为奇数,则该三角形的周长 为 . 5、小明从点A 向北偏东75°方向走到点B ,又从点B 向南偏西30°方向走到点C ,则∠ABC 的度数为________; 6、解答题(1)请把下列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已知:如图,DE ∥BC ,BE 平分∠ABC .求证:∠1=∠3. 证明:因为BE 平分∠ABC (已知), 所以∠1=______( ). 又因为DE ∥BC (已知), 所以∠2=_____( ). 所以∠1=∠3( ). 7、如图:已知CE 平分∠BCD ,DE 平分∠ADC , ∠1+∠2=90°,求证:AD ∥CB 练习:1、如图,不一定能推出b a //的条件是: ( ) A .31∠=∠ B .42∠=∠ C .41∠=∠ D . 18032=∠+∠ 2、下列命题①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③直角都相等;④ 等边对等角。它们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3、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21E D C B A

初一数学教案(下册)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 ○ 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 ○ 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 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 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 D B C A O

五、后教 (一)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 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 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拓展引申: (1)∠1的对顶角是---------- (2)∠1的邻补角是---------- (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六、课堂作业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8 2 选做题:P9 7 思考题:P9 8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5.1.1垂线(1)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 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A B E F C D

单项式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设计

第2课时 单项式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重点)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能用单项式表示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 一、情境导入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 小时呢? 1.思考:(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 (2)设n 表示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________; (3)铅笔的单价是x 元,钢笔的单价是铅笔单价的2.5倍,则钢笔的单价是________元. (4)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 千米/时,行驶t 小时所走过的路程为________千米. 2.观察所列式子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的运算特征.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单项式的相关概念 【类型一】 单项式的判断 下列代数式2x ,-1 3ab 2c ,x +12,πr 2,4x ,a 2+2a ,0,m n 中,单项式有( ) A .4个 B .5个 C .6个 D .7个 解析:2x ,-13 ab 2c ,πr 2,0,都符合单项式的定义,共4个.故选A. 方法总结:数与字母的积的形式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分母中含字母的不是单项式,分子中含加、减运算的式子也不是单项式. 【类型二】 确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分别写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1)-ab 2; (2)5ab 3c 27; (3)2πxy 2 3. 解析:单项式的系数就是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单项式的次数就是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只要将这些字母的指数相加即可. 解:(1)单项式的系数是-1,次数是3; (2)单项式的系数是57 ,次数是6;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弄清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体会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 2.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关键:从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函数的模型.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函数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变量(P94)中5个思考题.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先归纳出5个思考题的关系式,再举例) 【教师活动】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联想, 2.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挖地用T=10-来表示(如图),请你根据这个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 高度d/m 0 ,200,400,600,800,1000 温度T/℃ (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 3.课本P7“观察”.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踊跃发言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函数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活动】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强调在上述活动中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提问学生,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呢?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活动】辨析理解,如:T=10-这个函数关系式中,d是自变量,T是d的函数等.弄清函数定义中的问题。 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

苏教版初一下学期数学易错题精选

期终复习初一年级下学期易错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已知点P (3,1-a )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则a 的值为 ( D ) A .4 B .3 C .-2 D .4或-2 2、下列说法中:①点),1(a -一定在第四象限;②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一象限;③横坐标为零的点在y 轴上,纵坐标为零的点在x 轴上;④直角坐标系中,在y 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为5的点的坐标是(0,5)。正确的有 ( B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已知在ABC ?中,A ∠的外角等于B ∠的两倍,则ABC ?是 ( D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4、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 C ) A .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 B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C .三角形的外角中,至少有两个钝角 D .三角形的外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 5、若从一个多边形的两个顶点出发,共有9条对角线,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C ) A .6 B .7 C .8 D .9 6、如果一个多边形共有27条对角线,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D ) A .6 B .7 C .8 D .9 7、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锐角,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一定不小于 ( C ) A .3 B .4 C .5 D .6 8、正五边形的对称轴共有 ( C ) A .2条 B .4条 C .5条 D .10条 9、已知15 5-2x m y m =+=,若3m >-,则x 与y 的关系为 ( B ) A .x y = B .x y < C .x y > D .不能确定 10、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内角之和为257°,则这一内角等于 ( C ) A .90° B .105° C .130° D 。148° 11、如图2,已知:在△ABC 中,AB=AC ,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DF ⊥AC 于点F ,E 在AB 边上,ED ⊥BC 于D ,∠AED=155°,则∠EDF 等于( B ) A .50° B .65° C .70° D .75° 13、如图4,将正方形ABCD 的一角折叠,折痕为AE ,∠B ′AD 比∠B ′AE 大48°,设∠B ′AE 和∠B ′AD 的度数分别为 B A C D E B 图4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全册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 3、+2、-1、+ 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3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苏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1.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 所有的负数都在0 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 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 的右边,即都比0 大。因此负数都比正数小。 3. 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 4. 圆柱两个底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5. 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其中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6.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S 侧=2πrh 7.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即S 表=2πrh+2πr2 8. 圆的半径=周长÷2π圆的直径=周长÷π 9. 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10.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πr2h 11.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12.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πr2h÷3 13. 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14.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5.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16.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17.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18.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 和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19.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 和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x×y=k(一定)表示。 20. 注意: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面积与半径不成比例。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 AB 的长为 xm,先取 x 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 3.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 . x 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 ? 有限定范围吗 ? 3 .我们发现,当 AB 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 是 x 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 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 AB 的长,填出相应的 BC 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 的长为5cm,BC 的长为 10m 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50m2。 对于 2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 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 0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班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期的数学教学,发现班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女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男生情况稍好,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指导思想 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

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与

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详细全面精华)

第七章图形的认识(二) 一、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3线8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如:∠1和∠5。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如:∠3和∠6。二、平行线及其判定 (一) 平行线 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二)平行线的判定: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b ∥c 。 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性质 (一)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二)命题、定理、证明 1.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

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 授课时间2016.3.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数轴上确定直线上一个点的位置用一个数就可以了. 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 3.理解坐标的概念. 4.能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也能根据坐标找到坐标平面上它所表示的点. 【过程与方法】 先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一点的位置,进而利用两条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确定平面点的位置,再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最后用坐标表示平面上的点或根据坐标找到坐标平面上它所表示的点. 【情感态度】 体验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探究过程,提高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增强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各象限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教学难点】 各象限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平面上点的坐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一:如何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 在直线上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 就构成了数轴。

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在数轴上的坐标 例如A 在数轴上的坐标为-3,点B 在数轴上的坐标为2。反过来, 知道数轴上一个的坐标,这个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如何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 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配课件。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 正方向:数轴向右与向上的方向. 坐标轴: x 轴或横轴:水平的数轴 y 轴或纵轴:竖直的数轴 原点:两条数轴的公共原点O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成四个象限,右上方叫第一象限,以后按逆时针的方向,依次为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如图). 2.坐标:若点A 在坐标平面内,过A 作x 轴的垂线,垂足在x 轴上的坐标是a ,过A 作y 轴的垂线,垂足在y 轴上的坐标是b ,那么A 的坐标就是(a,b ). 3.坐标平面内,各象限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单位长度 0 1 2 3 4 -3 -2 -1 原点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苏教版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数学期中考试

2014—2015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 一 数 学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精心选一选:(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的计算正确的是( ) A .2223412x x x ?= B .3515x x x ?= C .43x x x ÷= D .() 2 5 7x x = 2.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直径大约为0.000 000 081米,则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8.1×10-6 m B .81×10-9 m C .8.1×10-8 m D . 0.81×10-7 m 3.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 12 B . 15 C . 12或15 D . 9 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980°,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 ) A .11 B .12 C .13 D .14 5.如图,已知∠1=∠2,∠D =60?,则∠B 的度数为 ( ) A .120° B .60° C .105° D .110° 6.为了美化城市,经统一规划,将一正方形草坪的南北方向增加3m ,东西方向缩短3m , 则改造后的长方形草坪面积与原来正方形草坪面积相比( ) A .增加6m 2 B .增加9m 2 C .减少9m 2 D .保持不变 7.如图,将一个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尺放在两条平行线m 、n 上,已知∠α=120°,则 ∠β的度数是( )A .45° B .60° C .65° D .75° (第5题图) (第7题图) 8.如图8,DEF △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ABC △( ) (A )把DEF △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 (B )把DEF △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 (C )把DEF △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 (D )把DEF △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 9.甲、乙两种机器分别以固定速率生产一批货物,若4台甲机器和2台乙机器同时运转3小时的总产量,与2台甲机器和5台乙机器同时运转2小时的总产量相同,则1台甲机器运 1 2A B C D E F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148页)

1.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 3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3 1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课后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 ”型; 内错角是“Z ”型; 同旁内角是“U ”型。 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 4、图形平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 、b 、c ,则b a c b a +<<-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幂的运算 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 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 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 am?a n=a 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a n=a 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m)n=a mn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 n a n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a0=1(a≠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a-n=1/a n (a≠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3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复习知识点: 1.乘方的概念: a中,a 叫做底数,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n n 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第九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整式乘除法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52bc2=(a2b)2(c52c2)=abc5+2=abc7 ★注: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

2015-2016年最新人教版初中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精品完整篇

2015-2016年

第一章有理数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