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疆维吾尔的民居特色与文化

新疆维吾尔的民居特色与文化

新疆维吾尔的民居特色与文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地域辽阔,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人口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再加有七个民族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建筑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

拱式平顶,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

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

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

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

物,空间很紧凑。

农民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一种特殊建筑物,称晾房,又叫

荫房。荫房占地约九平方米左右,高约三米半,四壁是镂空的花墙,

密布着透风孔以保持通风和避免阳光直晒,有点形似蝈蝈笼。荫房 内天顶下搭着许多横木,悬挂着一串串晶莹透亮、粒大饱满、滚圆碧

绿的无核白葡萄;荫房的砌成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别具一格;荫房地上,散落着许多已经晾干的葡萄干。据介绍,新鲜葡萄无需晾多久就会脱蒂落地,新疆葡萄干之所以能够保持本来的自然色泽和甘甜醇香的独特风味,就因为它不是晒干,而是通风阴干的。荫房建在山坡高敞处或住房的房顶上,以尽量利用吐鲁番盆地的干热风,用以晾晒葡萄干。

还有一种“阿以旺”式住宅,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开天窗,有起居会客等多种功能,后室称冬室,做卧室,一般不开窗。

新疆民居的结构虽以土胚墙为主,但随着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在构造上还是有若干差别。例如,北疆的昌吉、伊犁地区,降雨量较多,民居土胚墙就多用砖石做基础和勒脚,天山南麓的焉耆地下水位高,人们就采用填高地面地基的做法,并在基础与墙身结合处铺一层苇箔做防潮层,以防土胚墙受到水的侵蚀。吐鲁番地区几乎终年无雨,墙体就全用土胚砌筑,用不着砖石基础和勒脚了.

新疆民居的屋盖多用土胚拱券,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阿以旺式住宅则用密梁平顶,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多的回族民居,多喜用内地木构架起脊的屋顶,平面布置也采取四合院、三合院形式,和汉族的住宅没有多大差别。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喜好清洁,很重视沐浴,特别讲求水源的洁净。在没有渠水可引的地方,几乎每户都在庭院自打一口井,并严格保护水源,使其不受污染。

为了在节日举行宗教仪式活动和接待亲友,每户居民通常都有一间上房,一般在西面,最少是两开间,使用面积约30~40平方米。考虑到人群聚散和空气流通,常设内外两重门,房中有一个通长的大火坑,火坑对面的墙壁悬挂着古兰经字画或麦加圣地图画,便于老年人做礼拜。

在建筑装饰方面,多用虚实对比,重点点缀的手法,廊檐彩画、砖雕、木刻以及窗棂花饰,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门窗口多为拱形;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有风格。

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不到高台民居等于没到喀什。喀什高台民居建在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地势最高的黄土高崖上,相传它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高台民居的维吾尔地名为“阔孜其亚贝希”,意为高崖土陶,因土崖时代这里居住的多是生产土陶的手工艺人。如今,这里的居民代代延续,创造出极富特色的“空中楼阁”这一建筑形式。

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

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

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高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在历史上相传名将班超、耿恭在此

留下足迹。

公元九世纪中期喀喇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北面坡上。

历史上高崖北坡与南坡都是在一起的,是一条长一千多米,高30—50米北南走向的高崖,后来被洪水冲出一个大缺口,从此南北割断,

就形成了现在各自分割的两个高崖,南崖就是现在的高台民居。

早在一千多年前便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建房时发现高崖土层中有一种维吾尔人叫“色格孜”的带有粘性的黄土,很适合用作土陶,从此有很多土陶作坊在此落户生根。

随着人口增加得越来越多,逐渐增多的住房,便占去院落的一部分。

随着代代繁衍、生息,仅有院落内再无地方扩展修房,于是便开始向

高空延伸。

聪明的维吾尔人就在原来住房上加建一层,甚至二层,从此在民居中有了“土楼房”。

人口多的住户连楼房也不够用时,又想出一个奇特的办法:在修二楼时,将楼延伸出去,跨过小街小巷搭建到对面。

这种颇具创造性的建筑形式逐渐被推广开来,经过数百年,渐渐形成了喀什小巷特有的“过街楼”景观。

过街楼的巧妙之处在于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是一种在有限的范围内极大地利用空间的建筑,充分反映出维吾尔人的聪明才智。

除了最多见的“过街楼”外,还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楼”。

在小巷深处还可看到将楼房盖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从

远处望去就像立在小巷内的炮楼或是碉堡。

看过小巷街景各式楼台后,沿着小巷内的任何一条小道走去,

便可看到沿巷道修建的民居院落大门依墙外而开,门都是两扇的,

一户挨着一户。

这里,几乎每间房子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只是其间所能透出

古老的故事与诉说,已沉寂在岁月中而无法猜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