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应对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继续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2001年,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工业生产适度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较快增长,财政金融形势良好,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2001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0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440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570亿元,增长11.9%。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1.0∶52.7∶36.3变为10.3:51.3:38.4。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55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若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850元),增长8.8%。

二、农业

2001年是浙江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年,全省农业经济在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工业增势强劲,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提高。

粮食作物生产大幅调减,蔬菜、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发展迅速,粮经比例渐趋合理。2001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75.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6.0%,粮食总产量1055.8

万吨,比上年下降11.8%。经济作物面积为1370.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7%。蔬菜、甘蔗、药材播种面积分别为628.0千公顷、17.4千公顷、19.7千公顷,分别增长10.4%、6.4%、19.9%。花卉种植面积33.9千公顷,增长99.1%。粮经面积比例由去年的65:35调整到59:41。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5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52.7千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269.4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785.1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形势较好。传统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裕。全年生猪出栏1669.3万头,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136.1万吨,增长10%。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省水产品产量472.9万吨,比上年增长0.7%,实现渔业总产值308.8亿元,增长3.7%(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00.3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006.3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17.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0.3万吨,比上年增长0.7%;农村用电量285.3亿千瓦小时,增长1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全部

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81亿元,增长12.5%,轻工业完成增加值962亿元,增长11.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819亿元,增长13.7%。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调整和改造不断加快。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皮革、机械工业增加值为92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比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2.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3%。新产品产值573亿元,增长32.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

产销衔接水平稳步提高,经济效益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1%,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七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数达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点,为142.6,比上年提高4.2点。全年实现利税815.7亿元,增长19.0%,其中利润451.8亿元,增长26.7%。

建筑业持续发展。2001年,全省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省四级及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单位工程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为33188个,投标承包面达52.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完成房屋竣工面积92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1%。

地质勘查工作取得新成效。2001年,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站6个,安排地质勘查项目23项,地质系统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11573米,新发现矿产地2处。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01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超过11%的调控预期目标。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1879亿元,增长30.1%;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890亿元,增长8.1%。

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9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更新改造投资319亿元,增长32.6%;房地产开发投资536亿元,增长50.4%。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8316个,比上年减少105个;新开工项目5239个,增加455个;年末在建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4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投资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投资迅猛发展。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第

一、二、三产业分别投资50亿元、413亿元、835亿元,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7.7%,

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7.3%、33.4%,占基建和更改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9%、31.8%和64.3%。

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基础设施项目投资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基建和更改投资的63.1%。其中水利业投资46亿元,比上年下降8.9%;电力工业投资190亿元,下降8.9%;交通运输业投资211亿元,增长1.6%;邮电通信业投资155亿元,增长29.1%;城市建设投资217亿元,增长87.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全年国家和省重点建设在建项目324项,完成投资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建设投产项目78个,主要有:杭州农网项目、浙江移动GSM七期工程、金丽温高速公路三期、联通宁波公司五期工程、杭瓶南输变电工程等。

全省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建成投产项目4579个,其中,基本建设项目2413个,更新改造项目191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2.4%;新增固定资产1229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5.4%,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速。200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达536.3亿元,比上年增长50.4%。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房地产施工面积6242万平方米,增长43.7%;竣工面积2004万方米,增长32.8%;销售面积1736万平方米,增长32.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490万平方米,增长30.4%。个人购房比例迅速提高,在商品房销售中,

个人购房比重达94.9%。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434.8亿元,增长14.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6亿元,增长7.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92.5亿元,增长12.0%;餐饮业零售额250.2亿元,增长16.9%;制造业零售额165.5亿元,增长9.7%;其他行业零售额347.3亿元,增长4.2%。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1627.亿元,占63.7%。

市场建设快速发展。2001年末,全省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278个,实现成交额4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65个,超10亿元的市场78个,超百亿元的市场6个。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4%,农村持平。分类别看,食品类下降1.3%,烟酒及用品下降0.6%,衣着类下降1.6%,家庭设备维修服务用品类下降3.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4%,交通和通讯类下降4.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7.2%,居住类下降0.2%。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1.9%。其中,城市下降2.6%,农村下降1.0%。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7%。其中,重工业产品价格下降1.4%;轻工业产品价格下降2.0%。

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0.4%。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总额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2001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总额229.8亿美元,增长18.2%;进口总额98.2亿美元,增长17.1%。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出口达9.5亿美元,增长46.0%;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上年的89.9%上升到91.6%;机电产品、纺织品及服装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全年这三大类产口出口159.8亿美元,增长20.3%。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对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增幅均达到30.3%;对欧盟、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对欧盟、日本出口分别为46.2亿美元、37.7亿美元,分别增长15.1%和13.6%;对美国出口波动不明显,全年出口美国44.0亿美元,增长21.4%;对香港出口呈下降趋势,全年出口11.8亿美元,下降1.2%。目前我省主要贸易伙伴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欧盟、日本、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7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其中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310个,合同外资50.2亿美元,分别增长40.7%和99.9%;实际利用外资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22.1亿美元,增长37.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效明显。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金额5.5亿美元,增长14.8%;完成营业额6.7亿美元,增长55.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邮电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4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为1341.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9%。其中,

铁路205.1亿吨公里,增长9.6%;公路282.5亿吨公里,增长0.9%;水运854.3亿吨公里,增长16.6%。全年旅客周转量为650.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2%。其中,铁路162.3亿人公里,增长9.4%;公路479.2亿人公里,增长6.6%;水运9.0亿人公里,增长1.2%。全年民航旅客吞吐量628.5万人,增长8.6%;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2.1亿吨,比上年增长8.7%。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2.6亿元。净增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37万户,其中净增市话用户128万户,农话用户109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112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032.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2.9%。包括移动电话的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41.6部/百人提高到46.9部/百人。年末全省无线寻呼用户比上年末下降31.9%;数据通信基础业务用户3.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1%;互联网用户219万户,其中注册用户86.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9.3%。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8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5%;实现旅游收入529亿元,增长23.0%。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4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5%;旅游外汇收入7.0亿美元,增长35.9%。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状况良好。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2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27.4亿元,其中银行存款余额增加1341.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482.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75.8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增加980.6亿元。在新增银行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增加575.6亿元;在新增银行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余额增加457.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441.9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6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67.7亿元。

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2001年,全省有4家公司实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其中国内主板上市2家,境外上市2家,共募集资金逾12亿元,有6家公司通过增发股票和配股募集资金23.1亿元,有6家企业通过国内外证券市场购并重组实现间接上市。截止2001

年末,全省上市公司57家,58只股票在境内外上市,累计募集资金311.9亿元,其中通过首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209.2亿元,通过增发股票和配股募集资金102.7亿元。6家企业通过B股和H股等外资股市场共募集资金12.4亿美元,约占全省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量的三分之一。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保费总收入154.9亿元,比上年增长43.2%。在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1.7亿元,增长19.1%;人身险保费收入103.2亿元,增长59.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综合实力继续增强。2001年,全省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29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416个,工业企业和其它单位办科研机构近2000个,其中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72个。各类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5.5万人。年末全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6.7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28.2万人。目前,浙江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七位。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2001年,农业企事业单位、工业企业、一二级资质建筑企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民营科技企业、计算机应用服务单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125

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7%提高到1.9%。各级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地方财政拨款总额17.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全年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内部支出为55.0亿元,比

上年增长17.9%。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25.0亿元,增长20.9%。

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经省科技厅受理的科技成果登记数748项,评出省科技进步奖299项。主要科技成果有: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塔里木盆地显生宙岩石地磁研究、优质、高产、多抗早籼品种嘉育948的选育与推广、水稻磷高效基因定位及机理。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0828件,比上年增长4.2%;授权专利8317项,增长6.1%。

技术市场活跃。全年经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3728项,合同金额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测绘、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气象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年测绘部门完成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测图总数4万幅;年末有产品质量检测机构159个;已建省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类132项;2001年,省气象部门主办、涉农部门协办开通了《浙江农村经济信息网》,信息总量57万条;接通气象信息服务终端309个。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1年普通高校招收研究生5577人,比上年增长35%,毕业学生1882人;招收本、专科生12.0万人,比上年增长28.5%,毕业学生3.7万人;在校研究生13237人,本、专科生29.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3.8%和38.0%。2001年高考录取率达到68.3%,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学生18.1万人,在校学生46.7万人,毕业学生13.5万人。

小学在校学生346.3万人,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1%。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63.0万人,初中入学率为97.67%,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79.9%。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收学生9.8万人,在校学生22.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1.3%和30.8%;成人中等专业学历教育招收学生2.3万人,在校学生6.4万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2.5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省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78个,艺术表演场所95个, 公共图书馆83个,博物馆65个,档案馆95个,群众艺术馆12个,文化馆84个,文化站1571个。

电影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省有电影放映单位1868个,共放映影片17.1万场,观众达1330.8万人次,放映收入6797万元,发行收入3523万元,在全国均居领先地位。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2001年末,全省有省市级广播电台12座,省、市、县广播节目共96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达1397小时;省市级电视台12座,省、市、县电视节目共107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9038小时;省广电中心与市县全部实现了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全省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93%和65%,有线电视用户621万户。全省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7%和94.9%。

新闻出版事业欣欣向荣。全省13家图书出版社共出版图书4470种,总印数2.6亿册;公开发行报纸83种,年发行量近20亿份;出版杂志206种,年发行量0.87亿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1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达7755个,卫生技术人员16.3万人,其中医生(师)7.7万人,护士(师)4.3万人;医疗床位11.54万张。全省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55个,卫生技术人员7153人。妇幼保健机构90个,床位3263张,卫生技术人员6904人。年末全省有农村乡镇卫生院2575个,床位2.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7221人。农村卫生状况继续改善,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3.7%,卫生厕所覆盖率达65.8%。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1年我省体育健儿在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得12.5枚金牌,12.5枚银牌,17.5枚铜牌,金牌数列全国第8位,总分列全国第9位。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浙江健儿共夺得世界冠军8个,亚洲冠军9个,全国冠军53.5个。全民健身活动充满活力。

全省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口数达到人口总数的33.9%。全省有98个单位和64人分别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1年末全省环境保护机构317个,环保系统各类工作人员4199人;各级环境监测站87个,环境监测人员1801人。

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有33个县(市)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其中3个已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余个村(镇)开展生态村镇建设。全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9个,总面积13.5万公顷;省级以上森林公园67个。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2001年,全省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114个,总投资5.8亿元。2万多家工业企业建成了污染治理设施,12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指标内。16个省控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2级标准,11市级城市20个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在全省城市中已建成125个烟尘控制区和130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分别达1410平方公里和760.5平方公里。全省八大水系主体水域、主要湖泊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有50.1%的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1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为4613.4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男性人口2366.2万人,女性人口2247.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3%和48.7%。全年出生人口46.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02‰;死亡人口28.8万人,死亡率为6.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7‰。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2001年末,全省从业人员2740万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第一产业下降1.9%,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0%和3.0%;城镇职工382万人,下降4.1%,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230万人,增长10.3%。年末全省有各级职业介绍机构1762个,安置城镇失业人员40.2万人。全年通过多种渠道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社会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全省参保职工485.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8.5%;离退休人员125.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9.4%。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91.1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2.6万人,收缴失业基金11.2亿元。各地劳动部门为33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救济,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368.2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职工分别达219.7万人和187.6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465元和4582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3.3%和6.9%。全年职工工资总额为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职工平均工资14650元,增长18%,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2%。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2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7.8平方米,增加1.4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国有收养性单位179个,床位1.1万张,比上年末增长19.0%;收养0.8万人,增长15.9%。社会办收养性单位1963个,床位5.0万张,比上年末增长9.0%;收养3.5万人,增长8.9%。全省城镇有社区服务设施2.1万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15个,增长24.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年末全省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6.6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3.4万人和23.2万人,年投入保障资金1.4亿

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平均常住人口口径计算。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城乡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市、县政府及规划部门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城乡规划工作的战略部署,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规划,努力推进城乡规划由粗放型向精细特色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型、由把关型向把关调控型全面提升,各项规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措施 (一)围绕服务发展,完善规划体系,推行科学规划。 结合人大立法计划,加快地方性法规的调研论证和立法步伐,配套出台《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控制性规划实施通则》等政府规章,逐步建立以地方性规划法规为主体,以政府配套规章、部门管理规定和行业规范标准为补充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划管理,把好规划审批关。理顺政府部门执法工作程序和运转机制,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城乡规划、损害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违法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城乡启动了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和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深化完善供电、供气、供热专项规划;加快供排水专项规划研究,城市防洪规划编制,提升城市安全预警体系。做好各城乡街道卫生、建筑规划、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打开城市发展新格局。强化政府规划服务功能,充分体现关注民生,积极推进城乡改造规划,开展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商品房的选址策划,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坚持把更新理念和创新思路作为推动规划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认真做好规划工作。 (二)统筹兼顾,协调城乡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全面覆盖,构建和谐城乡。在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投资开建各种工厂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的就业率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城乡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基础上,加强对各地县(市)行业管理和重点规划指导,开展村镇规划管理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范文最新推荐------------------------------------------------------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县督查调研组: 根据县委《关于对2018年经济发展情况督促检查的通知》明传电报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总结了今年工作落实情况,重点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当前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与州人民政府签订的“移民开发工作目标责任书”,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和“发展库区经济、改善移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库区长期稳定、工程顺利施工、移民平稳搬迁、经济长远发展”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8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移民基础性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目标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水库、电站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移民、水利、国土、农业、林业、扶贫、俄垤水库管理局及涉及移民工作乡镇等部门为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移民开发局。为我县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 20

按照“政府领导、分级负责、乡镇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要求。为扎实推进移民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县人民政府分别与有移民工作的迤萨镇人民政府、阿扎河乡人民政府、甲寅乡人民政府、宝华乡人民政府签订了移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确保移民工作的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 2、加强政策法规学习,结合实际贯彻实施。 一年来,我局认真组织学习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实施意见》、《**州移民安置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并结合实际积极向移民群众做好移民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强化监督职能,认真做好移民资金财务管理。 为了加强对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的管理,确保库区移民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广泛征求县财政、审计等部门意见,组织制定了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为规范俄垤水库库区移民补偿资金管理提供制度依据。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及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工作。 按照移民工作编制年度资金使用计划,做好移民工程项目预算、核算和决算工作,加强移民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不截留移民资金;对移民资金定期、不定期开展审计工作。 4、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档案。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论) 2010年03月22日00:00人民日报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初步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逆势而上,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发展亮点纷呈,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而且与全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基本同步,反映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面临着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强化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尊敬的**** 现将****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向您作以简要汇报,请您批评指正。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单位能耗预计下降**。总体来看,2012年是我区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是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一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最好的一年。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注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以****、****为主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到****。****公司跃居世界轮胎行业20强,****公司被评为河南省化工行业20强企业,****公司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等企业成功入选省定上市预备队企业。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围绕****大产业园,谋划实施了****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亿元。集聚区新入驻企业****家,总数达到****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家,总数达到****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家。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企业技术认定中心****家;申请专利****

项,授权专利****项,巩固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先后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余名,****团队被评为全市首批科技创新型团队,全国****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落户****公司。二注重产业集聚区建设。2012年,是产业集聚区实现整体突破、加速发展的一年。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亿元,****路建成通车,****路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纵****横的道路框架;铺设各类管网****公里,归并电力线路****条,污水处理厂试水运行,项目建设和企业入驻的先决条件得以有效解决。二是实施整村搬迁。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顺小区已建成投用,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小区****栋安置楼主体基本完工,可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祥安置小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三注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强了与央企、省企的战略合作,成功举办了全国****年会,积极参加了第七届****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对接洽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取得了显着成效。2012年,全区共引进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个。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实施****投资计划,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新开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个,****亿元以上项目****个,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创历史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领导中心。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13年,在这里指挥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里领导指挥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位于陕西甘肃两省之间,处于黄土高原上的子午岭腹地上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遗址。 该县与一省四县八乡镇相毗邻。总土地面积810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2045户12061人,其中农业人口11852人。全镇有党支部23个,党员447名。现有学校17所,其中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3所、幼儿园1所。 在人们印象中陕北应该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山坳坳。但其实不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艰苦实干、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由国定贫困县向西部百强县、陕西十强县的历史巨变。不再像解放时那样挣扎在温饱线上,而是干部人民一条心,为奔赴小康在努力奋斗着。。但其中也是存在这问题和困难。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三农”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区农村发展变化大。从纵向对比来看,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得到了发展,近年来,老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加大扶持力度,紧抓基地建设,强化优质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而形成规模,发展成自成一体的经济体系。在民生方面,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粮食农资综合补贴直补、农村低保一等系列惠农政策,是群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六型通山建设目标,以践行群众路线为契机,坚持项目强镇、产业富民,突出抓投资、抓环境、抓作风,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跨越发展、进位赶超进程,取得了经济建设稳步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截止目前,我镇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5.8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达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800万元,线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00万元。农民人平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 (二)全年经济发展目标预计:力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达到7.1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8.8%,达到4.3亿元;财政收入增长8.3%,达到13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增长13.1%,达到7130元。 (三)经济发展突出亮点与经验: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壮大镇域经济。加大楠竹垦复力度,在源头村、梅田村、下陈村扩建高效楠竹基地4000亩;调整水稻种植品种,在新民村、孟垅村建优质再生稻实验种植基地300亩,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扩建优质稻基地1000亩。二是探索农业新路,寻求发展契机。依托长茂油茶和万山红油茶基地,发展高效油茶基地1.2万亩;依托中雄苗木基地,发展苗木种植基地3210亩;依托新康牧业和拾金畜牧合作社,发展养猪、养牛、养羊专业户15家;依托涌泉中华鲟养殖基地,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依托柏树村玉米示范种

植基地,沿肖星线发展玉米种植1800亩,建起高效玉米种植长廊。在高槎坪村建起铁皮石斛实验种植基地目前已经栽植成功,计划扩大规模200亩,并为周边群众提供种苗。在高槎坪村今年新种植蓝莓200亩,并开始筹划建起蓝莓种植研究所,实现产业化发展。在泉塘村建起吊瓜实验种植基地500亩,先已经上市销售。在新民村、毛杨村、晨光村和烽火村建立起小龙虾高效养殖基地,目前已经完成300亩养虾池的建设,带动了一批养殖大户。烽火村和中通村目前正在大力发展蘑菇种植业,今年已完成种植基地40亩,计划每年扩大100亩。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黄沙铺镇农村人口占比重大,农村中总量供给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仍有局限性,发展不平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整个经济发展的缓慢。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科技、文化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增收渠道不畅,人民群众的生活仍然处于低水平。三是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制约。由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建设的资金、人力、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楠竹加工、种养殖业的支撑,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少,财政收入低,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一)有利条件:一是竹木资源丰富。森林面积31.8万亩,其中楠竹面积 6.5万亩,蓄积量800万支左右。二是矿产资源藏量丰富。主要有锑矿、钒矿、大理石矿等。锑矿分布于大幕山以北的徐家山等地,储量(为纯金属量)2.2万吨,品位28%;钒矿分布于大幕山以南的万家,储量为500万吨,属中型矿床;大理石矿村村皆有,品种为墨玉、木纹红、大红、虎皮黄、荷花绿、墨底白等。三、旅游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三月

目录 序言 (1) 一、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3) (一)总体要求 (3) (二)战略举措 (3) (三)发展目标 (5) 二、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8) (一)明确区域开发主体功能区划 (9) (二)“一副三组团”都市新区布局 (10) (三)“一区三走廊”产业发展布局 (12) (四)“一网三通道”交通网络布局 (14) 三、增强竞争能力,建设经济强区 (15)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5)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7) (三)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18) (四)创新产业提升发展路径 (21)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区 (23)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3) (二)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24)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6) (四)节约利用要素资源 (27) 五、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文化名区 (29)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9)

(二)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 (30) (三)建设科技强区 (32) (四)建设教育强区 (32) (五)建设人才强区 (33) (六)建设卫生强区 (33) (七)建设体育强区 (34) (八)强化老幼妇残事业 (34) 六、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余杭 (37)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37) (二)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39) (三)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39) (四)着力打造平安余杭 (40) 七、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新农村 (42)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二)强化城镇建设和管理 (44)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5) 八、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新区功能 (46) (一)加强交通市政道路建设 (46) (二)加快给排水设施配套 (47) (三)加紧能源项目实施 (48) (四)加速信息网络构建 (49) (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50) 九、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 (50)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表分析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 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就业人数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能源、交通供需关系紧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

兴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兴义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1、兴义市基本状况 兴义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东经104°51′-104°55′,北纬24°38′-25°23′,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贵州省第四大城市,距贵州贵阳357公里,距云南昆明362公里,距广西南宁525公里,位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圈的中心,地理区位优越,素有“三省通衢”、“黔桂锁钥”之称。辖区国土面积291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9.15%。年平均气温14-19℃,降雨量1300-1600毫米,无霜期300天左右。兴义市辖5个乡、17个镇、8个街道办,358个村民委员会、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78.4万人,主要为汉、布依、苗、彝、回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9%。 兴义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中药材和经济林木资源;兴义矿产资源丰富,品位高,分布广,主要有金、铁、煤、锑、钼、汞、砷、硅、石英石、白云石等11种。锑、钼、汞、砷、硅、石英石、白云石、矿泉水等矿产开发,尚在起步阶段,开发前景广阔。中国黄金协会授予黔西南州“中国金州”的称号。黔西南州9个县(市、区)皆有黄金,被地质学家称作中国的第二个“金三角”。黔西南州的贞丰、

兴仁等县黄金资源极为丰富,探明储量达240吨,远景储量达760吨。生物多样的地貌和良好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生物资源,农作物品种达530余类,以盛产优质烤烟、油桐、芭蕉芋、生姜而闻名,有竹荪、杜仲、黄草等药用植物1000余种。 能源方面,境内有南盘江、黄泥河等20余条河流纵横交错,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61万千瓦,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目前,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二级电站和鲁布革电站已建成投入使用。兴义煤炭资源极为丰富,且品位高,运程短,煤价低,是发展大型火电的理想基础。到“十二五”期初,兴义将成为水火并举的大西南重要的能源基地。 经济发展方面,兴义在全州的龙头地位举足轻重,是贵州省经济十强县(市),中国西部经济五十强县(市),兴义在中国西部的经济地位日渐凸显。从区位上看,兴义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位于南贵昆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在以兴义为中心200公里半径地域内,是一个没有中等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空白地带”,拟把兴义建设成为黔滇桂结合部的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