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能体现观察法的某些优点;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但自然实验法也正是由于实验控制不很严格,容易受到各种无关变量的干扰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自然室实验法具有主动性和严密性的特点,有利于得到所希望的和比较准确的材料。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和最实用的一种方法。

12心理测验法是指以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种类:(1)内容: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2)形式: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3)规模:个别测验、团体测验。3要素: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优缺点:最大优点是能数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但测验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验量表的可靠性,而各种测验量表尚在完善之中。

13调查法: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收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基本方式:问卷调查、访问调查。

14教育经验总结法:常常是由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合作进行的。15个案法: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16活动产品分析法:是研究者通过对人的作业、作品、日记、手工制作、生产成品等分析。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7小学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实质,帮助教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了解小学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施教。3学习掌握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18、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19、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把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

20、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摆脱哲学的标志。

21、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人本主义心理学4精神分析心理学5行为主义心理学

22构造主义心理学:1奠基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2观点及评价:(1)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2)用实验内省法研究。(3)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年人的一般心理规律。(4)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23机能主义心理学:1美国詹姆士;杜威。2观点及评价:(1)主张研究意识。(2)关心思维在人类适应行为中的作用。(3)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24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华生;斯金纳。

25精神分析心理学:1奥地利弗洛伊德。2理论体系包括:潜意识论、泛性论、人格论。

26人本主义心理学:1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20世纪50年代创建。2强调人发展自我潜力,实现自我需要,建立完善的自我,建立理想自我,达到自我实现。3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代表一个新的方向,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27、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学科融合,促进发展。心理学吸取了其他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促进了自身内部的发展,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并加强

了研究深度。2注重应用,日益广泛。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心理学的需要日益迫切,这促使心理学从大学讲坛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走出来,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3纵深研究,日益成熟。现代心理学走向更广、更深的研究领域,呈现蓬勃兴旺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小学生心理发展

28、心理发展: 1广义: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心理的种系发展,它既包含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的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也包括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29狭义: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生命全过程中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变化有顺序的、不可逆的)。30、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普通性和差异性4发展的不平衡性。

31、心理发展的阶段: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也称学龄前期);小学生——童年期(6、7~11、12岁,也称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14、15岁,也称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25岁,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死亡)。

3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概念:所谓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2内容两方面:一是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3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1)儿童心理发展是和年龄有联系的。(2)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受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3)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活动。

34、发展的关键期:1概念: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学习变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同时,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成为敏感期。

35、(单):2~3岁: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学习社会交往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4~9岁: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4~6年级,小学中年级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期。

36、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何重要意义?:(1)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2)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3)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4)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时期,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

37、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多38,39,40、简38.123,39.12,40.12、论+41它们之间的关系)

38、遗传因素: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可能性。3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发展。

39、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1家庭2学校。

40、内在需要与主观努力1内在需要是人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追求。2主观努力需要是行为在内在推动力。

41、它们之间的关系: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社会环境与教育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内在需要与主观努力是推动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以上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42、小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一)身体外形的变化(二)体内机能的防御(三)

神经系统的发育(四)小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神经系统的发育为小学生心理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心理的正常发展也能保证和促进小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

4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快速性。(二)~~~协调性。(三)~~~~开放性。(四)~~~~可塑性。

4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简、论+总的来说+总之)(一)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从过去以游戏为主导性活动转变成为以学习为主导性活动,这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明显的“适应”现象。(二)中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他们的智力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一个关键期。这个阶段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加速过渡为突出标志的,这里说的“加速过渡”就是指“飞跃”和“质变”。(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在自我意识的发展方面进入了第二个上升期,而个性的发展则进入了骤变期。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突出需要主要是形成良好个性的品质和自我调整能力。总的来说,贯穿小学儿童整个心理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两极间的冲突。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自我发展会对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4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46~~59)

46、精神分析学派的个性发展观(47~50)

47、弗罗伊德的人格理论1影响:一是人格结构理论。二是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2心理性欲发展5个阶段(!)口唇期(0~1岁)——自我形成(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以上三个阶段为前生殖阶段(4)潜伏期(6~11岁)(5)生殖期(也称青春期)。4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埃里克森称之为发展危机。49、埃里克森心理发展8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7)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8)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50、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1重视儿童早期经验2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格教育3开展性教育课程。

5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52~55)

52、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皮亚杰开创了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与思维的先河,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不断相互适应和建构中,在已有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与环境的平衡,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53、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与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

54、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2、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其表现为:(1)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2)去自我中心主义。(3)群体运算。5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的意义:1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2激发儿童主动学习,促进智力发展。3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4结合认知发展阶段安排教学内容。

56、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57~59)

57、心理发展本质: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形成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58、最近发展区:1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或称今天)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或称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2概念:维果茨基把这种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水平与经他人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59、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1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观点,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较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当儿童得到适当的帮助后,就可以促进其智力有高一级发展。3教师辅导学生学习是完成智力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同时,教师和同伴对儿童的帮助应恰如其分,指导成分应逐渐较少,避免儿童产生依赖心理。

第三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60、注意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1、注意基本特征1指向性2集中性。

62、注意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63、注意品质:注意的发展水平被称为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64、注意种类:1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65、小学生注意的发展?(论66(1)(2)(3)671)~(4)68(1)~(3)69)

66、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小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能力逐步发展起来。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67、小学生注意品质的发展?1注意范围的发展。比成人狭小。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其发展的速度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3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较幼儿有明显的发展,尤其是小学二年级的发展速度。4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是有意注意发展的重要表现。

68、注意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一方面,要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有利因素。教师语言是学生最重要的刺激物之一。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其次,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3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代表儿童注意发展中的不同水平,但两者在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交替的。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有利于注意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69、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注意能力主要表现在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两个方面,即根据学习任务长时间地保持注意而不分心,学习任务的变化需要迅速转移注意而减少惰性。

7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7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72、感知觉分类:1感觉:外部感觉、内部感觉。2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73、感知觉作用:1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保证了个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74、小学生感觉的发展:三方面:视觉、听觉、运动觉。

75、小学生知觉的发展:(论76~79)

76、小学生知觉发展的一般特点:1知觉的有意性明显发展。表现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持续性。2知觉的精确性日益提高。3知觉的策略性逐渐发展。——首先是利用言语刻画知觉对象。其次是根据顺序知觉对象。

77、小学生空间知觉的发展。1大小知觉2形状知觉。小学儿童识别几何图形的特点表现:a不能正确识别和说明图形的本质属性。b知觉立体几何图形要比知觉平面图形困难。3方位知觉4距离知觉。

78、小学生时间知觉的发展。

79、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学习以及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并注意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以促进小学生时间观念的早日形成。

80、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四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81、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1精确性方面2目的性方面3顺序性方面4概括力方面。

82、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3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4鼓励小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5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时要勤于思考。6指导小学生观察时要尽可能运用言语。

83、记忆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84、记忆分类:1意识:内隐记忆、外线记忆。2理解性:意义记忆、机械记忆。3内容:形象记忆、抽象记忆。4编码方式和储存时间: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一般为7+_2个组块。

85、记忆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记忆三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86、识记及其规律:识记1概念:识记是人们获得和巩固个体经验的过程,也是对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是记忆的开始阶段。2分类:a目的:无意识记、有意识记。b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3影响因素:第一,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第二,活动任务的性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第三,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第四,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的影响。第五,适当“过渡学习”的识记效果好。第六,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87、保持及其规律:保持是指已经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实现回忆和再认的必要前提。3再认和回忆及其规律:规律:第一,再认和回忆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原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第二,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影响回忆的效果。第三,正确利用联想规律回忆效果好。联想规律:1接近率2相似率3对比率4因果律

88、遗忘及其规律: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89、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一)有意识记稳步发展并逐步取代无意识记的

主导地位。(二)意义识记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机械识记的主导地位。(三)抽象记忆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形象记忆的主导地位。

90、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一)培养小学生有意识记的能力。1要使小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和要求。2要让小学生学会检查自己识记的效果。3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特点。(二)培养小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1帮助学生加深对记忆材料的理解。2教给学生意义识记的有效方法。3适当训练学生机械识记的能力。(三)指导小学生科学地进行复习。1把握复习的时间2把握复习的量3把握复习的形式。(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把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等结合起来,从而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多种联系,增强记忆的效果。

91、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

92、思维基本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

93、思维的类型:1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2过程的指向不同:(1)集中思维(2)发散思维。3创新成分:(1)常规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

94、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95、思维的品质:1概念:思维品质是衡量人的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2性质包括:(1)广阔性与深刻性(2)灵活性与独创性(3)批判性(4)敏捷性。

96、思维的形式:1概念2判断3推理等。

97、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98、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表现:1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3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中,存在不平衡性。4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99、小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100~102)

100、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发展。?一是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是随年龄和年纪的增长而不断加快的。二是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101、小学生分类能力的发展。?第一,大多数小学生是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来说明分类根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纪学生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依据的人数有所增加。第二,解决同一课题,不同年级组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第三,同一个年级组的学生,在解决难度不同的客体时,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分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分类水平的影响明显。第四,一~三年级学生,对分类材料仅作一次分类。

102、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三个阶段?阶段1,直观形象概括水平(7~8岁)。阶段2,形象—抽象概括水平(8~10岁)。阶段3,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10~12岁)。

103、小学生思维形式的发展。?(104~106)

104、小学生概念的发展。?首先,概念内涵逐步深化。其次,概念外延逐步丰富。主要指标:一是字词概念的发展。二是数学概念的发展。再次,概念系统逐

步形成。

105、小学生判断能力的发展。

106、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直接推理三个发展阶段: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到五年级时为另一阶段;四到五年级之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正确的次序为换位—换质—换质位。107、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及其培养。?(论108~112)

108、首先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发展及其培养。?小学低年级处于萌芽阶段。教师培养小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组织适当的教材内容,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以促进其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三是结合数学课程,以完成五个方面逻辑抽象试题的成绩为指标,即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推理能力和运用法则能力,对学生进行训练,重点应放在培养他们的数学概括能力上。

109、其次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的发展及其培养。?小学生运算中的思维灵活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一题多解,解题数量增加,表明小学生智力活动水平在不断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逐步开阔;二是灵活解题的精确性在增加,学生不仅能一题多解,而且解题的正确率在提高;三是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方法主要有:?一是注意学生新旧知识间的渗透与迁移;二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如作为教学中,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选材,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等;三是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更多地采用求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的高级表现。结果表明:①小学生运算思维的独创性随着年纪的升高而逐步发展,三、四年级是发展的加速期;②小学生运算思维独创性的发展与教育训练有关,良好的教育措施有利于思维独创性的发展。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应注意:?①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改变教师全能的传统观念和陈旧的评价学生成就的标准,从各方面鼓励小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把独立思考作为小学生学习常规加以训练;③提倡新颖性,鼓励小学生在看图说话、用词造句、解数学题等各种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地创新;④在数学运算中进行自编应用题训练,学生可根据直观实物编题,也可以根据具体形象。

110、再次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及其培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很完善,其思维的批判性较差。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应注意:?一方面可以利用小学生盲目信任成人的特点,逐步诱发他们具有批判的意识,而这又依赖于教师创造出各种机会,探索出多种方法。另一方面要避免“一言堂”,避免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写,学生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111、最后思维敏捷性的发展及其培养。?主要培养方法有:?①教给小学生学习的要领和方法②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一定的速度要求。

112、总结: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突破口,作为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113、想象的含义: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4、想象的分类:1有无目的:(1)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115、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2、想象的创造性成

分逐步增多。3、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116、小学生幻想的发展?1由直观性、虚构性向抽象性、现实性发展。2由笼统性、肤浅性向分化性、深刻性发展。3由易变性向稳定性发展。4由非社会性向社会性发展。

117、言语含义:言语是指人们以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的活动。包括:输入、输出两个过程。

118、言语的分类: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119、小学生言语的发展表现发面?(120、123、126)

120、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121~122)

12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特点:6岁掌握2500~3500个口头词汇。一年级新生以对话言语占主导地位。二三年级独白言语开始发展起来。四五年级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说话完整,合乎一定的语法规则。

122、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培养?1训练小学生说完整的话2加强口头造句的练习3加强朗读训练4课堂提问和练习。

123、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124、125)

124、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特点:1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言语的水平就可以逐步赶上口头言语的水平。2到了四五年级,书面言语的发展逐步超过口头言语,并显示出充分的优越性。

125、小学生书面言语发展表现:识字、阅读、写作。1识字2阅读:三阶段:(1)分析阶段(2)综合阶段(3)分析综合阶段。基本方式:朗读、默读。3写作三阶段:(1)准备阶段(2)过渡阶段(3)独立写作阶段。

126、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出声思维阶段。第二阶段,过渡阶段。第三阶段,无声思维阶段。

第四章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

127、人格:又称个性,它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28、人格发展8阶段埃里克森: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喝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4~6岁)4勤奋对自卑(6~11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7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

129、人格特质结构(维度、特质):小学生人格测评结构由4个维度11个特质构成。维度一:认真自控,包括:认真有恒、自制稳重、攻击反抗特质。维度二:智能特征,包括:聪慧性、协调能力、自我表现、交际能力特质。维度三:情绪性,包括:开朗活泼、敏感焦虑特质。维度四:亲社会性,包括:同情利他、合作尽责特质。

130、小学生人格的培养?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五、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131、自我意识(概念、包括):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132、自我意识的表现:三方面: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33、自我意识的形成?个体的自我意识形成于婴儿期,1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2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3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我。

134、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35~137)

135、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表现特点: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增强。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表现出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136、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幼儿时已有发展,入学后在学校一定组织纪律的要求下,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小学儿童在集体生活影响下,逐步学会了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四年级以后,初步形成的责任感开始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促使其自制力有较快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儿童已能迫使自己去完成有意义但不感兴趣的任务了。

137、自我体验的发展:韩进之等人研究指出,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在小学阶段,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138、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韩进之等人研究表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但不是直线的、匀速的,既有上升时期,又有平稳时期,表现为:?1小学一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2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139、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一、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自我接受能力。所谓自我接受能力,是指能正视自己的现状并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的能力。二、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所谓自我认识能力,指的是既知道自己长处,也知道自己短处的能力。三、在学习中培养自我控制能力。1自我暗示2积极鼓励3对工作难度的选择。

140、同伴团体:是指一些在年龄、身体、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接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同伴团体形成的基础是同伴之间平等的地位,并且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在6~10岁阶段,同伴组内交往更加频繁。

141、同伴团体的特点:1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2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3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4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142、同伴团体的种类:1有组织的团体。2自发的团体:(1)亲社会团体(2)非社会团体(3)反社会团体。

143、同伴团体的功能?1让每个儿童从同伴团体中获得社会信息,并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2让每个儿童从同伴团体中获得有关自己能力的反馈信息,根据这方面的信息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好、一般或不好的评价。3同伴团体促进儿童社会依恋情绪的正常发展。4好的同伴团体可以为儿童建立一个社会网络系统,对儿童的行为起调节、控制作用。相反,不好的同伴团体可能使儿童走上错误的道路,如表现出犯罪、抽烟、酗酒等行为。5好的同伴团体为儿童认知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

*144、同伴团体的发展过程:五阶段:1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处于该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2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因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同路等因素而建立起一定的联系。3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因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和被支配地位的学生。4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开始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团,出现了统帅小集团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

规范。5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各个小集团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团体,并出现了统帅全年级的领袖人物。

145、友谊:当年幼的儿童变得好交际,而且有一个很广泛的同伴圈子时,他们与一个或更多个伙伴形成了一个特有的、紧密的联结称为友谊。

146、朋友与友谊:3~7岁儿童,同伴相互作用的目标是为了促使游戏的成功——也就是说,儿童是为了游戏而互动。8~12岁儿童,这种目标从游戏性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关心自己是否受到同性伙伴的接纳。13~17岁儿童,重点转化为对自我的理解。

*147、儿童对朋友的期望发展三阶段:1报偿阶段。这一阶段大约出现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其特点是类似的期望、共同的活动以及邻近性。2规范阶段。约为四五年级,出现了与活动规则类似的价值观和态度。3亲密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于六七年级,出现了自我开放、相互理解和分享的兴趣。

*148、4~18岁儿童的友谊认知有四个发展阶段:1、4~6岁是儿童友谊认知的自然发展阶段,其观点是“谁和我玩谁就好”、“我和他一块玩就是友谊”,身体上的接近不存在,“友谊”也就完结了。2、7~11岁是儿童友谊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这时的友谊认知虽有了一定的社会性,但又显得机械、呆板,认为“谁要是没有朋友就会被人瞧不起”。这时的友谊关系表现为行动上和物质上的互惠或单方面的好感、给予。3、12~16岁是儿童友谊认知发展的前社会阶段,能明确意识到朋友双发心理上的联系,认为朋友之间需要的是互相理解与支持,能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开始持一种“双方”的观点。4、17~18岁是儿童友谊认知发展的社会阶段,这是友谊认知发展的最高水平。这时的友谊不仅是双方深层意识的分享,而且扩展到多人的默契与依赖,人际交流逐渐形成一个系统而且更加普遍化,如形成了社会的观点与法律道德上的看法。

149、友谊的功能:1友谊为儿童提供了熟悉同伴的机会。一些儿童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同伴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务。2友谊为儿童提供了有关兴趣、爱好、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刺激信息。3友谊为儿童提供了时间、资源、帮助等方面的支持。4友谊为儿童提供帮助、鼓励和期望,同时也为儿童提供关于自己的能力、吸引力、价值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并有助于维持自己在同伴中的良好印象。5友谊为儿童提供有关自己与他人相比较的信息,明确处于何种地位以及自己的表现是否让别人满意。6友谊有助于儿童与他人发展起相互信任的、密切的温暖的人际关系。

150、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与类型、类别: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类型包括:助人、同情、救援、分享、鼓励、保护、捐赠、牺牲、合作、安慰。类别:合作与助人。

151、亲社会行为的案例:如五年级的同学一起工作,共同努力为班级的运动会做宣传画的准备,通过合作,个人将群体目标视为自己的目标,共同分担工作并分享成果。如把吓着某人的蜘蛛处理掉、维护另一个被队友嘲笑的儿童、把自己的三明治分一半给另一个没有食物的人等。

152、亲社会行为的年龄特点:学前儿童在资源分配上是自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变得慷慨。

153、社会技能: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

154、社会技能训练策略(干预):一是着眼于目标行为的塑造。二是训练策略着

眼于社会技能的概化和迁移。

155、儿童社会技能缺陷类型:1社会性退缩。特征:孤立、害羞、被动、冷淡。2社会性攻击型。特征:攻击性、不合作、好动。

*156、社会技能训练的技术:1榜样示范。即向儿童呈现真实的或电影录像的理想行为榜样,使其发生观察学习。2积极强化。使用积极的奖励或愉快事件可以增加儿童某些适当的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3指导与练习。4社会技能综合训练法。在社会技能训练中,将前述各种单项技术和其他方法联合起来协同使用,就构成“社会技能综合训练法”。

157、性别角色概念:儿童对性别恒常性的认识:三方面:1性别认同(2~3岁)2性别稳定性(4~5岁)3性别一致性(6~7岁)。

158、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儿童的性别角色知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159、性别差异的发展:1生理差异2认知差异3个性社会性差异。

160、性别发展的影响因素:1生物因素2社会因素3认同与模仿4父母影响5同伴影响6学校影响7媒介影响。

第五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161、道德概念与特性:是指一定社会为了维持其稳定、保护共同利益、协调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特性:阶级性、历史性和继承性。

16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63、品德基本特征:一是品德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与道德行为有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品德。二是品德有相对稳定性,它不是表现在一时一事上,而是体现于一贯行为,甚至一生中。

164、品德与道德的关系?相同点、区别:1相同:道德与品德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品德与道德有着相互依从的关系。另一方面,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区别:一方面,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另一方面,两者从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165、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组成四要素:四元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66、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

167、道德情感:是伴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三种形式:直觉的道德感、想象性的道德感、伦理性的道德感。

168、道德意志:三阶段:下决心、树信心、立恒心。

169、品德心理结构四要素关系:这四种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由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所构成的道德动机处于核心的地位,它不仅决定着品德的性质,而且促进着人们去掌握相应的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去实现由道德动机引出的道德目的。由此可见道德动机的培养在品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此外,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形成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倾向性。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是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伴随着道德意志,通过一定的练习而形成起来的。同时,道德行为习惯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品德的形成就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

170、儿童道德发展理论(171~180)

17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72~173)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创立的,1932年发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

17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2岁到5岁儿童。2、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5岁到10岁之间。四个特点:第一,道德绝对主义观点。第二,他律道德看重行为的客观后果,而不大关心行为者的意图好坏。第三,在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的方式上,他律阶段的儿童主张抵罪式的惩罚。第四,他律阶段的儿童还相信存在着一种内在公正,你违反了社会规则,就免不了要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受到惩罚。3、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10岁或11岁后。特点:第一,他们从道德绝对论变为道德相对论。第二,在这一阶段,是非判断的主要根据是行为者违反社会规则的动机,而不是行为的客观后果。第三,在如何惩罚违规行为问题上,自律阶段的儿童赞成回报的惩罚。第四,自律的儿童不再相信内在公正。

173、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简评:1皮亚杰是最早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研究的,他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2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到教育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3另一方面它揭示了,道德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仅要有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而且在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4另外,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判断中所运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为后来者,特别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5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是研究方法上的问题。二是忽略行为的内部动机。三是皮亚杰没有对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进行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法对待不同范畴的规则。17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75~176)

175、三水平六阶段学说: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阶段三: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阶段四: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六: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176、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简评:1科尔伯格试图描述不同文化中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他提出“不同文化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俗似乎很不同,但在这些不同的道德习俗背后,却似乎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判断和评价形式。2科尔伯格还努力促使品德心理的应用性研究,强调教育是个极有利于发展的因素。3科尔伯格的理论观点与实践研究为西方的道德心理学和道德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4不足:(1)使用的研究方法影响客观性原则(2)不适于跨文化研究(3)有一定的性别偏见。

177、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论(178~180)

178、道德直觉:乔纳森.海德特提出了社会直觉论。道德直觉是有内在联系的道德概念通过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的自动输出。

179、直觉模式的认知六过程:过程一,直觉判断。2事后推理3理性劝服4社会劝服5理性判断6个人反思。

180、对社会直觉论的简要评价:1这一理论的提出为道德判断的理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道德判断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促使研究者进一步思索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作用中考察道德行为的深层次根源,从而探索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2其理论观点还有待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

181、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182~185)

182、道德认识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1道德概念的掌握2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3道德信念的形成。

183、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1、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2、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之间,三年级至五年级之间是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关键期3、8岁儿童对犯错行为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在道德判断中做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归因定向4、5岁组与7岁组、9岁组之间在道德情感的自我体验方面差异显著。

184、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坚持性和自制力。从三年级起,儿童的自制力有了显著发展。

185、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

186、影响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因素:一、外部因素:1、家庭:(1)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2)家庭教育(3)父母榜样。2、同伴交往: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1)同伴交往是帮助小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助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2)同伴交往是小学生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3)同伴交往是自律道德产生的必要条件。3、教师态度。4、电视5、网络。二、自我因素: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2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87、道德认识的培养:一、以对话沟通的语言为媒介,提高道德认识。实施对话沟通方式,教师应重点把握什么?1共情的表达。2真诚。自我开放注意:(1)广度和深度。(2)时间(3)协调性。3尊重。二、采用道德叙事法,提高道德认识。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包括:故事、叙事。如何正确运用道德叙事?道德叙事法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基于儿童个体水平,并体现了与个体生命意义的关联,是个体生命的自在呈现,是故事而不是规则。我们应能够灵活运用道德叙事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188、道德情感的培养:一、进行移情训练,强化道德情感。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移情训练作用:1移情训练能明显提高移情能力,易于唤起自己的情绪反应,从而为消除内心张力试图采取行为提供了一种动机力量。2可以对特定情境下引起的社会责任意识规范起到放大与催化作用,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两种力量相辅相成,使个体更加可能做出有益于移情对象的利他行为。3移情能力的训练对儿童形成现代社会所倡导和期待的亲社会道德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进行感恩教育,激发道德情感。

189、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一、加强实践锻炼,进行抗诱惑训练。二、通过角色扮演,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190、教师为儿童选择榜样时要注意?:1榜样的优点既胜过学生的优点,但有是可以学到的。2榜样应该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3榜样要有针对性。

191、使先进榜样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教师应做到什么?1经常地实事求是地宣传和表彰先进榜样的优秀事迹,引导儿童的模仿指向正确的方向,激发儿童模仿先进榜样的动机。2引导儿童正确对待榜样,一分为二地看待先进榜样,学其所长,防止仿效其缺点。3分析先进榜样形成的条件,指明达到要求的途径,增强儿童模仿先进榜样的信心。4在树立和表彰先进时要隆重、热烈,激发儿童产生敬慕的心情。5及时表扬学习先进榜样的积极分子,扩大先进榜样的队伍和影

响,巩固和提高儿童模仿先进榜样的积极性。

第六章小学生学习心理

192、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93、学习的分类:1按内容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2加涅按结果分:(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1)~(3)属于认知领域(4)动作技能领域(5)情感领域。3布鲁姆按目标分: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4奥苏伯尔按学习方式分:(1)学习进行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2)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分: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194、狭义学习:指学生的学习。指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195、学生学习特点:1学生学习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196、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197、小学儿童的学习心理:1具体形象性2好奇心强3好动、爱玩4缺乏坚持性。

198、学习理论(199~212)

199、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200~205)

200、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201、桑代克总结了学习的三条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应用律和失用律(3)准备律。

20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203~205)

203、内容包括:1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

204、强化程序是强化物给予的频数、强化物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强化的预期性等。

205、强化程序分类:(1)连续强化(2)间隔强化:①固定比率程序②可变比率程序③固定时距程序④可变时距程序。

206、认知学习理论:(207~301)

207、代表人物:早期代表—苛勒的顿悟说,现代代表—布鲁纳、奥苏伯尔。208、苛勒的顿悟说。两个系列:叠箱问题和接竿问题。苛勒认为:1学习的实质就是在主体内部构造的完形,而非形成刺激——反应联结。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来实现的,而非试误过程。

209、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说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可以分成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4提倡发现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210、发现学习步骤: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感到这种问题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3提供问题的多种可能假设,开阔学生的思路。4协助学生收集与问题解决有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从中得出应有的结论。6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使问题得以解决。

21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有意学习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213、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14、动机构成因素:内驱力、诱因。

215、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216、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217、奥苏伯尔—成就动机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21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1比较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2比较复杂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动机强度。3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学习活动才会有最理想的效果。

219、学习动机的分类:1按学习动机与活动的关系:直接的近景性的动机、间接的远景性的动机。2按动力来源:内部动机、外部动机。3按作用范围:一般动机、具体动机。

220、学习动机的理论:(221~227)

221、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

222、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是受需要驱使的。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23、成就动机论:不同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224、成败归因理论:维纳提出:三维度: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六原因: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225、自我效能论:班杜拉提出(226~227)

226、自我效能形成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227、自我效能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1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3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228、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229~233)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二、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三、教师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四、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五、利用原有兴趣和动机的迁移。

229、创设问题的原则:1问题要小而具体。2问题要新颖有趣3要有适当的难度4要富有启发性。

230、反馈的形式:1社会性反馈2象征性反馈3客观性反馈4标准性反馈。231、表扬批评注意:1要多表扬、少批评。2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区别对待。3要考虑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232、保证竞赛的适度性应注意:1竞赛内容应多样化2竞赛活动要适度适量。3增加获胜的机会4倡导团体竞赛。

233、如何有效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1分析现有动机2找出共同之处3强化共

同之处4导向新的学习。

23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35、学习策略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236、学习策略的分类: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做记录、画线等。2精加工策略:如想象、类比、做笔记、记忆术等。3组织策略:如列提纲、概念等。二、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2监视策略:如自我测查、集中注意、监视领会等。3调节策略:如调整阅读速度、重复阅读、复查等。三、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如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2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如寻找固定、安静的地方等。3努力管理策略:如归因于努力、调整心情、自我强化等。4社会资源利用策略:如寻求教师或伙伴帮组、与小组一起学习、获得个别指导等。

237、学习策略的训练:(238~240)

238、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性监控原则。

239、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1通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2结合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3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240、小学儿童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注意:1策略教学应具体化。策略剖析四步:观察、凑数、计算、纠正假设。2策略教学需外显化3策略教学要加强主体体验。

24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42、学习迁移的分类:1按时间:顺向迁移、逆向迁移。2按效果:正迁移、负迁移。3按水平:水平迁移、垂直迁移。4按内容:一般迁移、具体迁移。24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244~248)

244、形式训练说:观点:1迁移是通过训练各种官能以提高其能力实现的。2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学习内容,因为学习内容很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通过形式训练而达到的官能的发展是永久的。优缺点:它重视学习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可取的;但它偏重形式,忽视学习内容的掌握,这是错误的。

245、共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

246、经验类化说:贾德。

247、关系转换说:格式塔。

248、迁移研究的新发展: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249、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式。定势对迁移的影响:促进、阻碍。

250、小学儿童迁移能力的培养?1透彻地理解知识是迁移的前提。2知识结构化是迁移的关键3实践和练习是迁移的保障4自主、积极地吸纳和组织知识5掌握规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51、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252、创造力的特征: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

253、创造活动的心理过程:四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254、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他们既有一定的相关性,又有相对独立性。1高创造性必须以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为基础,其智商常在100~130之间。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可以高,也可以低。4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55、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创造力与学习成绩无多大关系。

256、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257~259)

257、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育人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58、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259、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第七章教学心理

260、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运用系统方法,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选择、安排、确定的构想过程。261、教学设计的分类:1按问题大小:宏观设计、微观设计。2按功能:导教、促学。

262、教学设计的依据:1理论依据:(1)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2)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2现实依据:(1)教学的实际需要。(2)学生的特点(3)教师的教学经验。

263、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对象。2确定教学目标。3制定教学策略。4设计教学评价。

264、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三环节:1教学目标的确定,包括分析学生起点能力和教学内容以及制定行为目标。2教学要素的分析和组织,包括分析和选择教学策略和媒体。3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65、教学目标设计(266~269)

266、设计教学目标的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意义:1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调控教学环境,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2教学目标也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267、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内容。2分析小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3确定小学教学目标分类。4列出综合性教学目标。5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268、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1我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布鲁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3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4情感目标分类:程度: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概念化、组成价值系统)、个性化。5动作技能目标分类: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269、教学目标表述的理论:1行为目标。马杰提出。三要素:表述行为、表述条件、标准表述。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格伦兰。3表现性目标。艾斯纳提出。

270、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的根本依据是什么?(271~272)

271、教材组织呈现维度的理论分析:代表:布鲁纳“螺旋式”组织、加涅的“层

级”组织、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螺旋式”组织就是教材应根据儿童或学习者三种不同智慧发展水平即动作的、表象的、符号的三种水平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加以编撰和组织。“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272、教学内容组织:1教材内容的宏观驾驭:(1)钻研课程标准(2)了解教材的组织方式(3)紧扣学科核心概念,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2教材内容的微观研析:(1)方法的掌握。依据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体系论述,分为归类分析、图解分析、层级分析、信息加工分析。(2)教材内容的重组与改造。教师在重组和改选教材时,可依据什么?第一,新知识的教学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潜在水平”,又要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衔接。第二,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第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第四,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练习方法精心设计。第五,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良好情意品质培养的因素。

273、教学途径的实施(274~277)

274、教学形式:1讲解的形式2提问的形式3小组的形式4讨论的形式5自习的形式。

275、教学方法:归纳、演绎。

276、教学传媒的选择与运用:1选择:一是要适宜,二是要有效。2符号形态:语言形态、非语言形态。

277、传媒的冗余度:就是利用传播媒介传输信息时,为使信息能够为学习者很好接受,留有一定空隙和空间。

278、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必需的诸多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总在特点的环境中进行,教学环境必然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产生影响。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狭义: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本书学的是狭义教学环境。

279、教学环境的作用: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陶冶功能。

280、教学环境的创设:(281~282)

281、教学的物理环境:1物理环境主要有:教室内部的各种物理因素、教学设施,时间和空间特性组成。2包括:(1)班级规模的影响(2)教室座位编排的影响。①座位排列:编排方式:横排型(秧田型)、马蹄型、小组型、对列型等。活跃区:教室前面和中间。②课桌椅(3)自然条件的影响。①照明②颜色③声音④通风、温度和湿度

282、教学的心理环境:1校风、班风。2课堂教学气氛。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和情绪波动、课堂秩序等。3人际关系。

283、心理控制含义:就是控制者作用于被控制者,使其改变或保持某种运动,把它引向期望的心理状态,以达到控制者的目标的运动过程。

284、课堂情境的心理控制:1制定明晰的课堂规则2控制课堂的节奏与方向3设计有意义的活动4对小事忽略不计。

285、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策略:1课堂行为三要素:行为的主题(即涉及的学生)、行为发生的时间、行为的性质。2策略:(1)消退策略(2)暗示策略(3)直接纠正策略(4)惩罚。

286、教学交往含义: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过程,它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

287、教学交往的作用、意义: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2有助于师生合作,实现经验共享。3有助于生生合作,实现互相尊重。4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288、课堂教学互动:教学交往是通过课堂互动实现的,能否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功能是教学交往成败的关键。课堂互动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信息沟通而产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289、课堂教学互动模式:1合作性互动2对抗性互动:竞争和冲突。3竞争合作性互动。

290、教学中服从包含:1对集体规范的服从2对教师权威的服从。

291、合作性互动策略:1双向设计策略2互位教学策略3小组活动策略。292、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和一定的价值标准,在收集教学系统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293、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294、教学评价步骤:确定评估目标、收集有关的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做出决定等。

295、学生学业评价应当包括?:1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2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如理解能力、分析~、应用~、想象~、批判~、解决问题~等)3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如电脑技能、实验~、写作~等)4学习的情感状态(包括兴趣、态度、动机、习惯和价值认识等)。

296、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测量的本质是对教育现象获得数量化的认识。本质=事实判断。2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3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它所追求的是对评价事物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其本质是价值判断。

297、教学评价的分类:1按时机:形成性测评、总结性测评。2按资料处理方式:常模参照测评、标准参照测评、个体内差异评价。3按严谨程度: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4按功能: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配置性评价=准备性评价,在教学开始前进行。

298、教学评价的作用和功能?:1指导和改进功能2鉴定功能3激励功能4诊断功能。

299、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一、标准化成就测验。二、教师自编测验。1教师自编测验含义: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目前学校中使用的学习测验,绝大部分是教师自编测验。2教师自编测验原则?:(1)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2)试题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3)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4)文句要简明扼要(5)测题应彼此独立。3教师自编测验的题目类型:客观题、主观题。4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信度、效度、区分度。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2课堂观察3学生态度的评价。

第八章小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300、个别差异:也指个体差异,是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一贯的、持续的、有别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点。

301、个别差异的表现:1智力的个别差异:(1)结构(2)水平(3)发展速度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写不仅能够更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具体的有:(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准确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简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和发展。(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未).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弗洛伊德的教育心理学理论(3)成熟时期(20世纪60到70年代)。教育心理学注重和和学教育的结合。有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和人本主义的思潮。(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理论的盛行,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研究的越来越深 入细致。 前苏联的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 月革命之前,乌申 斯基的《人是教育 的对象》奠定了俄 国教育科学研究的 基础(2)发展阶段 (十月革命以后)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 展区理论(完善并 逐渐形成自己特点 的阶段,主要表现 在,注重和发展心 理学的结合如赞科 夫的教学与发展试 验,学习理论方面 出现了联想-反射 理论和学习活动理 论。同时还非常注 重人际关系在儿童 心理发展中的作 用。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 发展: (1)起源,中国古 代的教育心理学思 想,如孔子,孟子 等的关于学习的理 论都包含了丰富的 教育心理学理论。 (2)教育心理学的 产生和初步发展, 这个阶段是随着清 末师范教育的兴起 而产生的。(3)教 育心理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阶 段。 4 小学教育工作者 为什么要学习小学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不仅仅 是一门学科,他更 应当成为一种累积 性的知识、智慧以 及直觉化的观念, 只有这样,教师才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 教育学面临的问 题,虽然教育心理 学不能告诉教师在 各种复杂的教学情 境中具体应该做什 么,但却可以给教 师提供作出正确决 策的原则,并使教 师以规范的言语讨 论自己的教学经验 和观点。另外当前 我国正在进行基础 教育改革,这次改 革能否取得预期的 效果,一是取决于 教育工作者的改革 热情,而是取决于 该改革者的理论水 平和实践能力,要 想提高改革者的这 些水平,教育心理 学知识是必须要学 习的,他不仅能够 给改革者提供新理 论的指导,而且能 够给解决新课改中 遇到的问题提哦能 够研究方法上的指 导。所以说要想成 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就必须要学习教育 心理学。 第二章 1、什么是心理发 展,举例说明心理 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 从出生成熟衰老直 至死亡的整个生命 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研 究表明,学生的心 理发展有四个基本 特征,即连续性和 阶段性定向性和顺 序性不平衡性、差 异性 2、简述小学生在认 知、情感、等方面 的发展特点? 小学感知发展的特 点。 (1)由感知带有明 显的无意性向有意 性发展;(2)由感 知的笼统性向精确 性发展。 小学生观察力的特 点 ()小学生的观察 从缺乏系统性的知 觉发展到有目的 有顺序的的知觉。 (2)小学生的观察 从模糊笼统的知觉 到比较精确的知 觉。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 点 (1)无意注意仍起 着重要作用。有意 注意正在发展。(2)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 定性差。(3)注意 的分配和转移力不 强。(4)注意的范 围比较小。 小学生记忆的特 点。 (1)由无意识记占 优势,到有意识记 成为主要的记忆方 式;(2)由机械识记 占优势,到意义识 记逐渐占有重要地 位;(3)具体形象记 忆仍占主导地位, 而词的抽象记忆迅 速发展。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 展。 (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于现 实性(3)想象的创 造成分增多。 小学生情感方面的 发展 (1)情感内容不断 丰富(2)情感的深 刻性不断增加(3) 情感的稳定性日益 增强。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 特点。 (1)从顺从别人评 价发展到有一定独 立见解的评价,自 我评价的独立性随 年级而增高。(2)从 比较笼统的评价发 展到对自己个别方 面或多方面行为优 缺点进行评价。(3) 开始出现对内心品 质进行评价的初步 倾向.但直到高年 级,他们进行抽象 性评价和内心世界 的评价仍然不多。 (4)自我评价处于 由具体性向抽象 性,由外显行为向 内部世界的发展过 程之中,其抽象概 括性和对内心世界 的评价能力在迅速 发展。(5)自我评价 的稳定性逐渐加 强。 3.简述儿童社会 性认知发展的一般 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 即从对外部特征、 外部行为的注意到 更深刻的心理品质 特征的注意。(2) 从简单到复杂。从 某方面到多方面、 多维度地看待问 题;从呆板到灵活 的思维;从具体思 维到抽象思维;从 弥散性的、间断性 的想法到系统的、 有组织的综合性的 思想。 4.简述小学儿童 社会性交往发展的 特点。 (1)小学儿童的交 往对象主要是父 母、教师和同伴。 (2)小学儿童与父 母、教师的关系从 依赖开始走向自 主.从对成人权威 的完全信服到开始 表现出怀疑和思 考。(3)平等关系的 同伴交往日益在儿 童生活中占据重要 地位,并对儿童的 发展产生重要影 响. 5.如何分析学生 的性格特征? 一般从以下西个方 面分析学生的性格 特征:(1)性格的态 度特征;(2)性格 的理智特征;(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 征。 6、论述埃里克森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及其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发展理论认为, 人格的发展一个 逐渐形成的过程, 它必须经历一系列 不变的阶段,人格 的发展贯穿于个体 的一生,整个发展 过程可划分为以 下八个阶段:(1) 学习信任的阶段 (从出生到18个 月左右)。(2)成 为自主者阶段(2— 3岁)。(3)发展主动 性阶段(4—5岁)。 (4)变得勤奋的阶 段(6—1l岁)。(5)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 阶段{12一l1岁}。 (6)承担社会义务 的阶段(19—24岁 左右)。(7)显示充沛 感的阶段(25—65 岁)。(8)达到完善 的阶段(65岁以 后)。 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发展理论指出了 人生每个阶段的发 展任务及所需要的 支持帮助.这有助 于教育工作者了解 中小学生在不同发 展阶段所面临的各 种冲突,从而采取 相应的措施,因势 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 阶段,既变得勤奋 阶段,主要任务是 培养勤奋感,克服 自卑感。教师或者 学校的教育要多鼓 励学生大胆想象与 创造,对儿童的建 议表示赞赏,并耐 心回答其问题,以 增强其自信心,发 展其主动的人格。 教师给学生创设一 种良好的学习环 境,要保证每个学 生都有机会在其帮 助下确立正确的实 际目标,并通过努 力获得成功。要给 学生表现独立性和 责任感的机会,同 时,对那些丧失信 心的学生提供适当 的支持,是他们获 得成功的体验。 7、简述皮亚杰的认 知发展阶段理论及 其教育价值。 (1)建构主义的发 展观皮亚杰认 为、发展是一种建 构过程,是个体在 与环境的不断的相 互作用中实现 的.所有有机体都 有适合和建构的倾 向,同时,适应和 建构也是认知发展 的两种机能.适应 包括同化和顺应两 种作用和过程,个 体的心理发展就是 通过同化和顺应日 益复杂的环境而达 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 论皮亚杰认为, 在个体从出生到成 熟的发展的过程中 其认知结构在与环 境的相互作用中不 断重构.从面表现 出按不变顺序相继 出现的四个阶 段.每一个阶段都 有它主要的行为模 式.标志着这一阶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学习的主体因素,指(A)。 A.学生 B.教师 C.教案手段 D.教案环境 2.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B)。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逻辑性 3.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B)。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4.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B)。A.25% B.50%

D.100% 5.(A)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A.布鲁纳 B.桑代克 C.贾德 D.维纳 6.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C)。 A.比特 B.字节 C.组块 D.词 【解读】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组块(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组块是指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体。 10.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作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C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11.对程序教案贡献最大的是( A )。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2.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 A.计划式策略

B.规则式策略

c.启发式策略 D.算法式策略 5. 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当遇到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作出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附属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咼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8.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情绪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动作记忆 9.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10.根据机能类型说,人的性格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 ()。 A.内向型 B.意志型 C独立型 D.孤僻型 11.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12.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由此可以断定,他的成长可能处在()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5.pdf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 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神经系统 2.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反馈、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 D.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刚入学的儿童,写字时往往顾此失彼,这是因为注意的()不强。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4.在噪音的持续作用下,病人拔牙时不觉得很痛,这是由于 ()。 A.不同感觉相互作用 B.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的适应 D.抑制作用 5.在下列哪一项活动中,运用了再造想象?() A.作家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B.科技人员研制出了一台新机器 C.舞蹈演员编排新动作 D.建筑工人根据图纸想象新建筑物的形状 6.古书《列子》上写韩娥唱歌之后,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 不绝,这是()。 A.记忆联想 B.记忆表象 C.幻想 D.追忆 7.逻辑思维也就是(),它强调思维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推导,并采用一定的思维策略。 A.综合思维 B.抽象思维 C.分析思维 D.形象思维 8.小学生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 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A.具体化

B.抽象 C.概括 D.综合 9.下列关于小学儿童情感的描述,哪个是不正确的?()A.小学儿童情感常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 景支配 B.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 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 C.一般来说,小学儿童具有很强烈的“向师性”,对老师充满崇敬和热爱。 D.小学阶段,儿童情感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好的水平,具有较强 的稳定性、丰富性、可控性。 10.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阶段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可逆水平 D.前习俗水平 11.()是人际吸引中深层的稳定的因素。 A.仪表风度 B.心理品质 C.特点相似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学管理得首要职能就是( )。 A.计划决策职能 B.组织实施职能 C.指挥运筹职能 D.监督控制职能 2.学生品德得形成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与( )。 A.表达 B.外化 C.内化 D.反馈 3.王军外出时总就是怀疑自己家里得门没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抑郁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焦虑症 4.下列哪些属于学习现象?( )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得重要性 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得东西 D.青春期少年得嗓音变化 5.某同学为了得到老师得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需要称为(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一般内驱力 6.幻灯片与教学电影得演示,属于(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经验直观 7.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得人格障碍属于( )。 A.强迫型人格 B.偏执型人格 C.回避型人格 D.冲动型人格 8.以下不属于人格测验得就是( )。 A.创造力测验 B.兴趣测验 C.成就动机测验 D.态度量表 9.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得原因不包括( )。 A。遗传B.人际关系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 10、课堂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各行其就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故意捣乱,这种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得课堂气氛 B.消极得课堂气氛 C.松散得课堂气氛 D.对抗得课堂气氛 11.按照智力测验得标准,智力超常儿童得智商最低临界值应就是( )。 A.130 B.140 C.150 D.160 12.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教师期望得预言效应称之为( )。 A.罗森塔尔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13.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得德育方法就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14.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得就是一种良好得( )。 A.教师权威 B.师生关系 C.教师能力 D.教师感召力 15.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得学习迁移均属于(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4、A 5.C 6.B 7.B 8.A9.B 10.D11.A12.A13.B1 4.B1 5.A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就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得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得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得认识,就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与价值标准所组成得有组织得认知结构。 2.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与她人得观点、情绪、思想、动机得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与对集体组织间关系得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3.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与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与理解得态度、科学得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与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4.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得内部动力,也就是激励人行为得原因,就是以需要为基础得,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得作用。 、简答题.简述小学儿童认知活动得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1.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7.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8.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9.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10.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 1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学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 A.计划决策职能B.组织实施职能C.指挥运筹职能D.监督控制职能2.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 )。 A.表达B.外化C.内化D.反馈 3.王军外出时总是怀疑自己家里的门没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抑郁症.B.恐惧症C.强迫症D.焦虑症 4.下列哪些属于学习现象?( )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的东西D.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 5.某同学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需要称为(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一般内驱力6.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的演示,属于( )。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经验直观 7.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的人格障碍属于( )。A.强迫型人格B.偏执型人格C.回避型人格D.冲动型人格 8.以下不属于人格测验的是( )。 A.创造力测验B.兴趣测验C.成就动机测验D.态度量表

9.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不包括( )。 A。遗传B.人际关系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 10.课堂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各行其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故意捣 乱,这种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的课堂气氛B.消极的课堂气氛C.松散的课堂气氛D.对抗的 课堂气氛 11.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12.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 )。 A.罗森塔尔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13.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14.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良好的( )。 A.教师权威B.师生关系C.教师能力D.教师感召力15.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的学习迁移均属于( )。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一、单项选择题1.A[2.C[3.C4.A 5.C 6.B 7.B 8.A9.B 10.D11.A12.A13.B14.B15.A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日期: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备考试题及答案

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备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期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角色期望来看这属于()。 A.素质期望 B.形象期望 C.职业期望 D.师德期望 2.奥苏贝尔认为学校应主要采用()。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B.无意义的机械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有意义的合作学习 3.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的道德情感是()。 A.事业感 B.自尊感 C.集体主义情感 D.义务感 4.教师先准备预备性材料,设想教学进程,然后呈现给学生,并从中抽象出新信息的教学策略属于()。 A.概念形式策略 B.先行组织者策略

C.认知发展策略 D.行为练习策略 5.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 A.教学大纲 B.学生综合水平 C.教材的特点 D.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 6.学生在几次学业成绩测验中得分比较一致,则说明这个测验具有测量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7.下列关于正负强化与惩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强化的性质与奖励相同,负强化的性质与惩罚相同 B.奖与惩两种手段使用的目的相同,都是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 C.在教育中,可以多使用施予式惩罚,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D.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 8.某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说明该教师处于()。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9.为了有效地观察知觉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下列不属于这种感知规律的是()。 A.强度律 B.活动律 C.层次律 D.差异律 10.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1.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的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12.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2.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它功能的现象称为 功能固着。 3.对小学生来说,监控策略主要体现在集中注意和领会监控上。 4.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广义的知识划分成两大类,它们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 识。 5.完整的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 6.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称为策略学习。 7.创造性一般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构成。8.皮亚杰认为,6—8岁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9一10岁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巡守规则,他们不再把准则或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不可改变的,皮亚杰称这一阶段为自律水平的道德阶段。 9.由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激起学习动机称为外部动机。而要求掌握、 10. 儿童在知道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时的同化学习属于正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 A.说服B.角色扮演 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 3.下列哪些观点强调了内部心理过程、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A.试误说B.社会学习理论 C.发现学习理论D.接受学习理论 4.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内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2003) 2.教育中的互动系统 3.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4.观察法 5.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法 6.问卷调查 7.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8学习(2006)/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2008)/机械学 习 9.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0.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反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005) 11.试误/顿悟 12.强化/正强化/负强化/直接强化/间接强化/潜在强化 13.潜伏学习 14.身心发展 15.心理发展动力 16.最近发展区 /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2005) 17.发展性教学 18.动机(200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2009)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化理论(2006) 19.归因/内归因/外归因 20.耶基斯-多德森定律(2005) 21.概念(2009)/规则/规则 22.技能/认知技能/动作技能 23.概念学习/概念同化/过度学习/过度学习(2006) 24.迁移/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2005) 25.顿悟/关系转换说(2005)/相同要素说(2006) 26.知识的应用 27.认知结构 28.学习迁移的测量 29 30.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2005)/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阅读理解策略 31.元认知(2006)/元认知 32.形象联想 3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2005)/问题教学/问题教学 34.表征 35.系列搜索策略/选择性搜索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 36.功能固着/ 37.创造性(2005) 38.认知风格 39.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40.脑力激励法(2009)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习的主体因素,指( A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手段 D.教学环境 2.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 B )。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逻辑性 3.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B )。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4.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B )。A.25% B.50% C.75% D.100% 5.( A )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A.布鲁纳 B.桑代克 C.贾德 D.维纳 6.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 C )。 A.比特 B.字节 C.组块 D.词 【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组块(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组块是指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体。10.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作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C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11.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 A )。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D.布鲁纳 12.布鲁纳对( A )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 A.启发式教学 B.情境教学 C.合作学习 D.程序教学 13.( C )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A.课堂纪律 B.学生守则 C.课堂常规 D.班级日常规范 14.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表明课堂气氛具有( B )。 A.不可知性 B.独特性 C.即时性 D.独创性 15.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 )。 A.准则与控制 B.约束与规范 C.指引与导向 D.加强与规范 16.通过( C )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准备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1.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性对角色混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